学习改变命运-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社会的认可,是心灵的满足,是成功的喜悦。一个人在追求成功中若能享受学习,从学习中继而享受到快乐,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才是能持久的,快乐学习才能让人爱上获得知识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把学习、获得知识变成一种习惯,并受用终身。

    注意与学习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注意分三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习惯注意。

    1.有意注意。

    也被称作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不仅指向人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应当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即使遇上困难或不感兴趣的东西,也都要坚持聚精会神地学习,这就是有意注意。显然,有意注意是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

    2.无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它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不由自主地立刻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这是一种定探究反射。它有助于机体查清刺激物的性质和作用,以利于在环境中更好地确定活动方向。

    3.习惯注意。

    这是有意注意发展到极致时,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往往需要作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技术上,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这种技术熟悉,并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种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

    注意是对刺激作预期的选择,使重要的刺激透过感官输入,并加以知觉,同时将无关的刺激加以抑制的历程。刺激基于当事者的兴趣、需要或动机,兴趣愈浓,动机愈强,注意力也就愈强,印象也就愈深,再生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信息经由感觉器官的接收,进入短期记忆;再经复习缓冲才能进入长期记忆。注意是记忆历程的第一道关口。

    人在注意某一事物时,大脑皮层就会在相应部位上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所有的神经细胞都要为它“服务”。这种“全力以赴”的结果,使留下的痕迹明显;相反的,如果大脑皮层同时有两个以上兴奋中心,就必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这时对事物的记忆就会受到干扰,破坏大脑的记忆规律,记忆效果肯定不好。

    注意也是认识和智力活动的门户。有的专家说:“哪里有注意,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因此记忆跟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注意与学习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即注意与辨别、记忆的关系。

    没有注意就没有对刺激信息的辨别,没有对刺激信息的辨别与选择,也就不会有对相关信息的学习与记忆。另外,外来的刺激信息只有经过感觉登记后,才能被存储。那些未经注意的刺激信息,则会很快消失,根本谈不上对刺激信息的保持。

    第二个层次,对刺激信息的注意,必须在选择后把信息保持一定的时间以用于加工与处理。

    心理学家西蒙通过实验表明,对感觉登记并选择的刺激信息,必须要给予大约8秒钟左右的持续注意,才有可能把这些经初步加工的刺激信息输入到短时记忆的相关部位作进一步的处理,然后再把它们存储在常时记忆系统中。

    第三个层次,要对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有意注意,唯此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家在对专家与新手的注意特征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中发现,专家和新手在对刺激信息或问题的注意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专家常常以原理、规则等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是以刺激信息或对问题的表面特征的分类为基础来理解问题。因此,能否注意刺激信息或问题的关键部分,是学习与记忆是否有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个层次,提高一个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的注意动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学习与记忆效率。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活动有的目的性很强,而且成年人的自控力也比较强,所以注意力的动机很明确。

    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吧,天才也不过是持久的注意力。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气氛和习惯的培养。应该尽量避免分心的主要情境。

    学习时姿态宜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想等各种心理历程。

    环境宜安静,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充足的光线、清新的空气、正常的气温和相对的安静。另外,最好有一把舒适的椅子和一个高度合适的桌子,然后尽快习惯这种环境,以致形成集中注意力的反射。早晨、黄昏可以到森林、公园、草地等处活动或学习。

    保证身心健康,并在学习过程中适当休息。忙了一天的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牺牲必要的睡眠时间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全身放松注意力便能高度集中;如果记忆的时间过长,不但累得精疲力竭,而且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排除令人分心的因素,排除无关的思想干扰。在学习的时候最好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人的大脑、思想在与知识交流。如果边看书边想别的东西,只能是一无所获。

    要把握好材料的难度,过难、过易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最好是由简到繁,既是力所能及的,又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这样不会因为太难而产生想退却、放弃的想法,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不由自主地思想放松,进而走神的现象。

    要相信,只要集中注意力就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可能都看过茨威格写的关于大雕塑家罗丹为修改一件雕塑作品竟把身边的朋友忘掉的事,它让我们懂得,做什么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全神贯注。

    兴趣与学习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那么,什么是兴趣呢?为实现一种目的或从事一种活动,那种心理朝向目的感情状态,便是兴趣。兴趣的感觉,是由于接触到人、事或参与活动而产生的感情经验。更吸引他去接触、去参与。

    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等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一般说来,有趣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且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限;所有,我们应当引导学习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乐趣虽然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它还不足以推动人们去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终生,故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于学习中兴趣的效应,学者经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分别研究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兴趣和成就之间的相关,接近30%。然而这一关系也与性别、学科、年级因素有关,兴趣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高年级更强。这一结果与我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协作组的研究结果(1989,1990)相吻合。我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协作组的研究表明:四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和抱负水平与他们在相应的数学能力测验上取得的成绩有非常显著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三种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作用也有所增大,其中学习数学兴趣的作用,从四年级时的居第3位跃居到六年级时的第1位。关于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一些研究者提出,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就有很大的影响。

    2.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

    对兴趣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得比较充分的课题是兴趣对文本理解作用,这是兴趣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采取不同途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兴趣对文本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因被试的年龄、文本类型(叙事的、说明的)、文本呈现方式(书面的、口头的)和理解测验类型(自由地、有提示地回忆、完形填空、多项选择和问题回答)的不同而有质的变化。

    总之,兴趣一方面改善了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学习的结果,导致了质与量上更优越的学习。这正像杜威所说的那样,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

    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兴趣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学习者认清学习目标,制订的目标一定要切实、具体,这样才容易使得学习者认为需要。

    学习者要不时地用成功的体验去奖赏、满足自己。因为,兴趣之所以发生,实质上是学习成功经验的自然结果。

    另外,营造一个富有变化、新奇、刺激的学习情境。因为,对比是维持注意的必要因素,也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

    还要积极去启发学习兴趣,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习的结果。

    动机与学习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者进行学习,参加资格考试,也总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支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也称作是内驱力。

    动机对学习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和动机。用公式表示即是学习成绩=智力×动机。在许多情况下,动机对学习成绩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动机是如何影响学习成绩的呢?

    1.动机引发学习行为。

    众所周知,求知欲望是学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但是当求知需要处于静止状态时,它还不能导致学习活动的产生,只有当求知需要活跃起来,成为动机时,才能引发学习行为。正像一个饥饿的人,虽有补充食物的需要,但是如没有觅食的动机,则仍不会有觅食的行为。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让猿猴解决用竹竿取食物的问题。当猿猴挨饿不到6小时时,猿猴用竹竿取食物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常常因为其他干扰而中断动作,不能获得成功,而当猿猴真正感到饿了的时候,由于内驱力的推动作用,它在用竹竿获取食物时注意力集中,行为灵活,从而迅速获得成功。

    这个动物实验启示我们,任何学习行为都是由学习动机直接引发的。

    2.学习动机可调节学习的强度。

    动机对学习强度的调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动机强烈时,学习强度大,热情高、干劲足。动机不强时,学习强度就小,情绪低落,自暴自弃。第二,学习目标一经确定,学习动机便成为支配学习行为的力量。只要目标不改变,动机始终都维护着学习行为的顺利进行。第三,当学习者认为学习目标对自己失去意义时,其学习动机便消失,这时,其学习行为也将立即终止。

    3.学习动机指引学习活动朝着一定方向进行。

    学习动机不仅引发学习行为,它还指导行为的方向。譬如,某人继续追逐儿时就有的当作家的理想,那他的活动就朝着这一方向进行。他将大量阅读中外著作,研究其写作方法与技巧;一般人看电影、电视只作娱乐,而他却在研究其题材布局、语言运用以及形象塑造等;他还经常练笔、投稿,等等。总之,他的一切活动都沿着作家之路进行。

    学习行为对动机也有它的反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即是说持续的学习可以强化动机。也就是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的动机有关。比如,上例中立志当作家的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练笔的小作发表,受到好评,那就会加强他继续他的作家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但如果屡遭退稿,那么他可能就会觉得当作家只能是个白日梦,从而放弃。

    一般的说,动机较强时,有机体的活动就勤快,便于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当动机过分强烈、超过一定限度时,有机体就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进而使注意力和知觉范围过分狭窄,降低了思维效率,限制了正常活动。譬如,有的人在律考前做了充分准备,自觉把握很大,然而却由于动机过分强烈,在答卷时,机体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窒息了正常思维,结果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成人有自己学习的需要,也就是学习动机已经培养起来了,下一步就是把学习需要调动起来,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了。下面谈谈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1.树立崇高的目标。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但凡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会为追随理想和目标而学习和生活,也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确信:学习随着志向走,成功伴着行动走。反之,如果不立志,人则如无舵之舟,终无可成之事。

    2.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的一种内心尺度。有的人尽管已大学毕业,却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一个人怀有正确的价值观后,他就知道了需要什么,选择什么,应该做什么,并尽力设计自己,为确立的目标去自觉地奋斗。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习者可熟知自己的进度、成绩,可以提高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反馈又可以看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激起上进心,及时改正。实验证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率更高;不知自己的学习结果,缺乏学习的激励,则很少进步。

    上述几点是学习者自己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其他如教材的生动有趣性,或者跟朋友比赛等也对激发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因此也值得注意。

    情绪与学习

    人的情绪有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虽然我们都知道我们有情绪,但是极少的人能意识到情绪是桌子本身而不是游戏桌上的牌。我们经历的所有的事情都包含有情绪因素,从平静到愤怒,从痛苦到高兴,从感到放松到感到威胁。因为情绪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实际上情绪是我们生活的框架。每天,我们的情绪怎么发展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就随之发展变化。

    我们总是记得那些承载了最多情感的事情。这是因为所有的情绪事件都得到了优先的加工,当强烈的情感发生的时候,大脑总会处于过度的激活状态。情绪给予我们一个更活跃,更容易受到化学刺激的脑。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一位情绪研究者认为:当表达情绪的时候,所有的系统都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当情绪被压制、否决,无处可去的时候,我们的网状系统就会堵塞,不再分泌那些支配生理和行为的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因此,当我们带着情绪去学习时,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当人们愉快时,可以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和研究问题。适度的紧张也可以促进思维,增强学习的意志和愿望。但如果过于兴奋、恐惧或悲哀,大脑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回想不起学过的东西,对问题反应迟钝,不能顺利地联想、推理和判断。

    消极的情绪、情感是学习的阻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因此,广大学习者,尤其是在学习上情绪低落的,更应当从科学家和同龄人成功的事例中汲取营养,找出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积极训练、培养自己的情绪,使之有利于自己学习的进步。

    调整自己的情绪,一般由以下两点做起:

    1.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控制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与忧虑,应该主动积极地去通过某些方法,使自己的情绪松弛,比如自我暗示、求助他人、冲动地宣泄以及注意力转移,以此来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2.学会对积极情绪的升华。

    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先要自觉地去稳定情绪、培养情感;继而主动地进入“角色”。

    平时生活中注意道德与情操的修养也很重要。遇事不要斤斤计较,气量要大,容得下事,容得下人,严于律己,善于与他人相处,这样碰到矛盾就不会使情绪大起大落。

    疲劳与学习

    过久的身体活动,长时间的精神努力,过度紧张,睡眠不足,皆能形成厌倦疲劳的感觉。

    疲劳能使注意力涣散,产生分心现象,不利于学习。

    当疲劳来临时,一些本来容易解决的工作或学习问题,人们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勉为其难。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超限抑制,是指当一个刺激的作用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过了神经细胞的兴奋限度,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降低,甚至使它自动停止工作,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其害。如某些人由于过度悲伤而引起的休克,就是由于刺激过于持久所致。紧张的学习活动,会使神经细胞特别是皮层细胞处于紧张的兴奋状态之中,能量就会消耗过度而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废物产生过多而不能及时消除,于是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就会降低,失去正常的功能,因而产生学习疲劳。在疲劳状态下继续学习,不仅不会有正常的学习效率,而且,皮层细胞会因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受到损害,甚至出现神经衰弱,使正常心理活动遭到破坏。

    疲劳有三种情况,对照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生理的疲劳,身体的或肌肉的疲劳。

    2.客观的疲劳,精神疲劳,由于长期从事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疲劳现象,例如思考过多或计算太久,所感到的疲劳就是精神疲劳。

    3.主观的疲劳,又称假疲劳,个体的情绪状态所引起,或系一种无力之感,亦即所谓“心厌现象”。主观疲劳的主要原因或由于对工作不感兴趣,或对同一性质的工作感到单调、刻板。

    真疲劳或假疲劳,皆足以降低学习的效率,几项消除或预防疲劳的要点:

    1.充分的睡眠。

    充分的睡眠,是疲劳消除的最佳的方法。因为睡眠时,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活动降低,大脑皮层由兴奋转为抑制,耗氧减少,有利于血液中养料、氧气的自我补偿,以积聚精力,这既可保护神经细胞,避免过度疲劳,又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睡眠作为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能,它不但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保证高级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个人的体质、习惯、学习的性质、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成人需8小时左右。

    2.适当的休息。

    休息为的走更长的路,休息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精力的补充,若干短时休息比一次长时的休息效果更佳。将短期的休息穿插于学习时间内,常能使学习者一直保持畅旺的精神和最高的学习效率。

    3.改变活动方式。

    此种活动方式的改变是基于劳逸互换原理,调剂工作情绪,避免心厌现象。肌肉的疲劳要赖休息来恢复;心理的疲劳有时要以轻松的运动来调剂。

    4.控制学习情境。

    窗明几净,是学习的有利条件。

    5.教你几招疲劳防治操。

    学习过程中最普遍的姿势是坐姿,由于身体经常处于前倾姿势,形成呼吸表浅,肺活量减少,物质代谢功能也会随之下降,从而造成疲劳。为了防止上述现象产生,可到室外散步,活动四肢。如能做一做疲劳防治操,则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疲劳。具体做法如下:

    (1)坐着时做些挺胸直背的动作,同时用手臂绕圈按摩腰部;

    (2)体后屈,伸腿、臂,伸直用力摆几次;

    (3)慢慢地做几次头向左右、前后弯曲或绕圈的动作,然后用推摩法轻轻地按摩颈肌、肩胛肌;

    (4)深吸气,然后慢慢地呼气;

    (5)两臂下垂,做几组手的动作,松紧手指,两手腕放松抖动等;

    (6)交换坐姿,背靠椅背,移动椅子,再次变换坐姿;

    (7)离开桌旁,去室外走一走。

    学习疲劳的测试方法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疲劳和疲劳的程度呢?下面提供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

    1.早上起来就感到难受

    2.走路、骑车,感到没力气

    3.上楼梯容易绊倒

    4.不愿与朋友见面、交谈

    5.写起文章不顺利

    6.说话声细,连不成句

    7.对别人的谈话不关心

    8.不知不觉好用两手托着下巴靠在桌子上

    9.总想大量喝茶等提神的饮料

    10.不想吃油腻的东西

    11.饭菜中非常喜欢加上香料调料

    12.总觉得手发僵

    13.眼睛总像睁不开似的

    14.哈欠打个不停

    15.连朋友的电话号码也说不出来

    16.想把脚搁在桌椅上歇歇

    17.体重不知不觉地降下来

    18.容易拉肚子或便秘

    19.难以入睡

    如果有1~2道题回答“是”,说明有极轻微的学习疲劳;如果有3~4道题回答“是”,说明有中等程度的学习疲劳;如果有5道以上的题回答“是”,说明有严重的学习疲劳,应该引起注意。

    营养与学习

    学习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除了天赋的资质及后天的努力外,还要有良好的营养。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使复习与应考时的身心保持最佳状况。

    1.葡萄糖与注意力集中。

    大脑是人体发号施令的总部,我们的学习与思考也都经由大脑。大脑的能量来源,是来自血液中源源不绝的葡萄糖,如果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的能源就会缺乏,读书、工作不能专心,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一般人的血糖都很稳定。然而,如果饮食不定时、定量,不吃早餐,或各餐中的饮食不均衡,都有可能发生血糖不稳定或偏低的现象,影响学习效率及思考能力。这种情形最容易发生在不吃早餐的人。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并应在早餐摄取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2.维生素B群与好精神。

    与热量的新陈代谢,神经的正常传导息息相关。当维生素B群缺乏或摄取不均衡时,人体的热量与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与神经的传导就会产生“油路不顺”的现象,也就容易疲劳或有莫名的不舒爽,自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维生素B群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全谷类﹑肝脏﹑酵母﹑奶酪﹑小麦胚芽﹑豆类等。一般人如果不注意饮食营养,维生素B群很容易缺乏。

    3.血红素与大脑。

    当血液中的血红素不足(贫血)时,血液的带氧能力就会下降,就会影响脑部的氧气及养分供应。人容易疲劳,大脑也容易迟钝。因此与造血有关的蛋白质﹑铁质﹑维生素(尤其是叶酸及维生素B12)应摄取充足,它们亦广泛的存在于肝脏﹑瘦肉﹑黄豆制品﹑绿叶蔬菜中。

    4.其他的营养素。

    DHA及EPA被广告商塑造成“头好壮壮”的营养素,事实上它广泛的存在于深海鱼类中。烹调用的黄豆油,其中的次亚麻油酸也能在人体内转换成DHA及EPA。它们之所以被认为可以头好壮壮,是因为它是脑神经细胞传导的重要物质。另一个和健脑有关的物质是卵磷脂,它是组成脑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也富含和神经传导有关的胆素。卵磷脂可以在体内合成,也可以从食物中取得。黄豆制品及蛋类食物的卵磷脂含量最为丰富。

    饮食不当会造成头脑昏沉,反应迟钝。过量的含糖点心﹑汽水可乐﹑零食﹑垃圾食物,油炸食物会干扰正餐的营养摄取,造成营养结构失调。造成营养的不均衡,产生新陈代谢“油路不顺”的现象。也就影响了学习效率了。

    此外,研究也指出细嚼慢咽有刺激大脑,促使脑细胞活动旺盛,提高记忆与学习能力。充足的休息睡眠,适度运动,压力调适,都是使大脑维持最佳状况的良方。

    而至于咖啡因,少量有提神的效果,多量则可能有使人焦躁的现象,并会增加维生素B群的损耗。另一方面,抽烟﹑饮酒则会伤害大脑功能。

    总之,增进学习效率,不是吃什么药或吃什么补,就是得吃的健康,就是让自己保持最佳状况,就是求正常,求均衡而已。

    常见药物与学习

    1.中枢兴奋药物。

    主要有咖啡因、回苏灵等。咖啡因对大脑皮质有选择性兴奋作用。能解除瞌睡、振作精神,提高大脑活动能力,减少疲乏感觉。因此,适量(1—4谷,1谷=64.8克)饮服咖啡因对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咖啡因以某种形式含在茶叶、咖啡和可可中。一大杯茶或咖啡中约含0.25克咖啡因,因此,学习期间适度饮茶或服用咖啡是有益的。但大量服用咖啡因对人体是不利的。当服用的咖啡达到0.6克以上时就会妨碍睡眠。胃溃疡、心脏障碍患者慎用。慢性青光眼患者应避免使用。

    2.催眠、镇静药物。

    主要包括硝基安定、氟基安定等。现代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三重压力下,失眠已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对于失眠患者来说接受医生指导,服用一定量的安眠药,对于克服失眠、恢复精力和体力、愉快地生活、高效地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经常使用或过量使用,则会引起倦怠、头重、发热等副作用。肝、肾功能不良患者,脑器质性疾患患者慎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

    3.植物性神经系统药物。

    包括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胆碱药和抗肾上腺素药。人体内脏器官一般都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神经支配。中枢神经经常有冲动的发放,叫紧张性发放,因而内脏器官的机能状态经常是取决于交感、副交感两类神经紧张发放的平衡,以维持生理活动的协调与稳定。从表面上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对效应器官的影响是相互抵抗的。但是,这种抵抗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又是统一的,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统一于大脑高级部位的调节。两个系统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共同维护人体的正常机能。但当环境骤变或处于紧急情况时,交感神经活动便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肝糖之分解加速,而胃、肠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则相对减慢、减弱。严重时会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面临升学的毕业生,常因激烈的竞争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安,长期的过度紧张容易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时候,就要求助于植物性神经系统药物。具体需用什么药、怎样使用则要请医生指导。

    4.补养类药物。

    如葡萄糖、乳化脂肪、鹿茸、人参等等。葡萄糖为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供机体各个活动及体内一切合成过程的需要。葡萄糖代谢中产生的能量以高能磷酸化物形式贮存于心肌中,增加心肌力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能。乳化脂肪因供给机体高能量的新型营养制剂,由静脉输入的脂肪可完全被机体利用,并可供给机体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的脂肪酸,是营养不良患者的理想药品。另外,在我国传统的中药中,有不少培补气血、安神定志、健脑益智的药物,对促进和改善人的智能有稳定而持久的良好疗效,我们在使用西药时,对中药也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体育锻炼与学习

    身体锻炼的内容十分浩繁,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的体育锻炼方法达两万余种,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和增加。一般的说,体育锻炼的内容可分为健身运动、健美、娱乐体育、医疗保健与康复体育以及自然力的锻炼等几种。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健康的十个标志: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体型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9)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病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健康目标,我们需要认真设计我们的生活方式,优化生存环境,戒除不良习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健身运动是指一般健康人为增强体质而从事的身体锻炼,它有发展和增强身体素质的功能。如散步、骑车、跑步、游泳、登山等运动,可改善心血系统的耐力。而体操、武术、舞蹈、摔跤、游泳和各种球类活动则有改善人体柔韧性的功能。健美是为了塑造体型和形成正确姿势而进行的身体锻炼。娱乐体育是为愉快度过休闲时间而进行的有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如游戏、踢毽子、放风筝以及观看体育比赛等。这类活动使人身心愉快,既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康复体育是病人为增强体力、尽快恢复健康而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的锻炼。自然力锻炼指的是改善身体的热平衡、水平衡、氧平衡等代谢过程,提高对各种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保证人体这部“载知识之车”有充分的精力从事学习活动,这是人人皆知的,但体育运动能够发展智力,促进思维这一事实却往往被我们忽略。

    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益智作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创立了所谓“逍遥派”,他同弟子经常边散步边讲课。当散步使身体发热时,思维活动变得更加活跃,“逍遥派”便由此得名。我国古代文学家也有散步吟诗的传统。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思维活动过程,而且能促进智力发展。据研究,在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不少人是有名的运动员,或者是奥运会冠军。例如,丹麦的物理学家波尔曾是出色的足球守门员;1945年诺贝尔生物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的契英斯在得到科学奖金的七年后,获得了奥运会快艇比赛的金牌;法国著名的原子能学家居里当年也曾面临过两种选择:当职业足球运动员还是献身于科学。

    还有人指出,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牛顿、托尔斯泰、巴甫洛夫,甚至包括列宁等,都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过推动自己事业发展的动力。这些事实表明,人的脑力和体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脑力的成长和发展要求体力的相应发展。

    现代科学家往往不满足于过去事实进行观察,而要通过调查与实验来证实运动这种益智作用,得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结论。

    前苏联学者研究认为,体力负荷能刺激思维活动。他们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要求被试者做不复杂的计算、选择预先组合的单词、检查计算的正确性。这些工作要求在不同的情况下完成:一种是静坐完成,另一种是在安静散步或在缓慢转动的功率自行车上完成。结果表明,在进行适当的习惯的体力活动时,工作能力比静坐状态有所提高。

    上述所有研究结论都使我们相信,运动刺激对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增强中枢神经和整个身体的健康。

    既然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学习是有益的,那么我们就应当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为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参加何种运动较好呢?这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在众多运动类型中,益智作用较好的有跑步或长距离散步以及体操等。但有人喜欢球类,有人喜欢游泳、爬山,也有人喜欢棋牌类等等。只要是健康的体育活动,对促进智力发展和思维活动都是有益处的。平时没有大块的时间能用来锻炼的话,也可以在工作或学习感觉疲劳时,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做一个呼吸调整运动,以放松情绪,开动思维。还可以做一下左半身的单侧体操。单侧体操不仅可帮助消除脑的疲劳,还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除了应当积极采取以上所提的运动措施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体育锻炼要恒常。

    体育锻炼的益智作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生,只有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心血来潮的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运动,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2.体育锻炼要适度。

    运动量小,达不到有效刺激,当然不好,但运动量过大,累得精疲力竭,不仅不利于学习,相反会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在锻炼时要掌握适度。一般来说以运动后刚开始有疲劳感为好,这时停止锻炼,稍微休息后,疲劳感消除,精力可达到最佳状态。

    3.锻炼的目的要明确,保证心理健康。

    在从事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常有胜负之分。胜者固然兴奋,但负者又何必沮丧。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锻炼为了工作、学习,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记住这一点,就不会因为点滴的胜负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在锻炼中保证心理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生命充满活力,这种活力是体力与脑力不断增大和发展的表现。生命中多一点运动的刺激,就多一些活力。让我们记住这勉励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