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塞拉利昂的埃博拉传染爆发情况极其严重,每天成百上千人被怀疑感染,而感染者的死亡率则直线上升,全世界都为这里的疫情感到不可思议和担忧。如何阻止瘟疫传染,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迅速诊断那些发烧、呕吐现象的疑似患者到底是否真的是埃博拉感染。而当时能够检测出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医疗机构没有几家,而且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如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
“我们中国是非洲人民最好的朋友,现在他们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该尽自己的所有力量援助他们……”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动员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了庄严的承诺。
医疗队伍,我们派出的是国内最棒的传染病专家和医疗人员;装备,同样尽其所能。“P3”移动检测设备是公认的世界一流的传染病毒检测仪。美国人在西非抗击埃博拉战斗中捷足先登。中国政府毫不含糊,毅然决定将自己仅有的两台“P3”移动检测设备之一,运到发生埃博拉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庞大的移动设备,需要超大型运输机才能装载,中国政府特意从俄罗斯租借了一架大型运输机。
2014年9月28日,钱军、高福等五人小组决定,此日起中国检测队运用自己的“P3”设备,正式接受埃博拉病毒疑似临床病例样本的检测。
“你们——谁要有想法,现在可以向我提出来。”早饭之后,8名检测队员列成一排,最后一次接受队长钱军的询问。
挺胸昂首的队员们没有一个吱声。
“上一次检测标本是别人对我们考试。今天不一样,今天是我们检测队正式进入实战。”高福院士站在钱军身边,说话拉着腔调道:“有惧怕心里很正常,人嘛,去见鬼谁不怕!但我们是检测队员,是中国的病毒检测专家。心里有怕,就会影响工作,所以谁都不能有惧怕心理。钱队长说了,现在还来得及,如果你们有些紧张,那我先进去做个示范……”
“不行,我们去!你不能去!”想不到,8名队员突然这样齐声回应高院士。
“院士同志,你这么大年岁了,还是让小伙子们去吧!”钱军朝院士阁下揶揄了一下,再次向队员们喊话:“谁有想法,立即出列!”
“没有!”全体检测队员用气壮山河的两个字回应道。
“好!现在我正式宣布检测队党支部的决定……”钱军念起名单:“鲁会军、孙洋出列!”
“到!”鲁会军、孙洋出列。
“你们俩的任务是:进入设备,完成处理样本和提取核酸!”
“是!”
“户义、邓永强出列!”
“到!”户义、邓永强出列。
“你们的任务是:接收样本,完成核酸检测!”
“是!”
“有没有完成好任务的信心?”钱军突然提高嗓门,问道。
“有!”鲁会军、孙洋、户义、邓永强仿佛使出全身力气,异口同声道。
“好,准备战斗!”
“呜——”上午10时30分左右,伴着一阵由远而近的警笛声响彻中塞友好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检测队在塞拉利昂独立检测埃博拉疑似临床病例的战斗正式拉开帷幕。
“投入战斗!”指挥车上发出命令。
“是!”鲁会军、孙洋、户义、邓永强四人立即按照规范要求,先套上棉质内胆衣,再穿上全身防护服,又在外面罩上一层手术衣,并且戴好口罩。两队一组的战友相互帮助戴好头罩,系紧挂在腰际的动力送风系统固定装置后,才各自完成最后一道穿戴程序——戴上双层手套。随后,四个人列成单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径直登上“P3”移动车。
设在P3移动车一个拐弯处的取样口,鲁军他们看到在距他们十几米外的隔离带后面,几十名中国医疗队的队友们簇拥在一起,一个个向他们伸出大拇指:加油!
战友们的无声援助,令鲁会军他们内心充满着感激与温暖。
P3移动车是个全封闭的装置,唯有取样口留在不用摄像探头便可以观察到的一处空间。因为是第一次“见识”P3移动检测实战情形,没有在值班的中国医疗队友们都站在隔离带外面的地方,全神贯注地看着户义与塞方送埃博拉病例样本的卫生人员进行取样交接过程……
现场有些令人好奇:取样口是个临时搭建的木头棚,里面只有一张横放着的折叠桌,算是送样人和接样人的分界线。送样人是个看上去20来岁的小青年,还算帅,小伙子除了戴一口罩外,没有任何防护。倒是他身后站得笔挺、穿着西装革履的司机格外引人注目。
“现在可以按照程序送取了!”指挥车上发布命令道。
这时,只见户义上前用英语告诉那位送样的小伙子将病例样本放在桌子。对方照此放下手中的样箱。户义则轻轻打开样箱检查一遍见无异议后,再一一进行消毒。一旁站着的邓永强则轻轻将桌上的样本拿在手上,转身缓步送到P3车的传递窗口。此刻,他身后的户义马上提起喷射器,沿着他和邓永强走过的路线上一路喷洒消毒液……
这时,P3移动车外面的人已经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唯有指挥车内的监控器屏幕上能够清楚地看到P3车内的任何画面。
“不许出声!”狭窄的指挥车内,这一刻挤满了人,有队长钱军,副队长孙宇,指挥组长刘文森,技术保障组长王承宇,还有检测队员杨帆、张晓光等八九个人挤在一起。副队长见钱军马上要给车内的检测员下达命令时,用手势示意身边的人。
“那确实有点惊心动魄!”事后,副队长孙宇感慨道:“28日之前的所有时间里,其实我们都做好了同埃博拉病毒战斗的准备,但还是没有真正接触过埃博拉病毒。现在不一样了,是真正的埃博拉病毒样本放在我们战友面前,得去‘亲密接触’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说是检测样本,其实真的是在玩命呀!”
谁说不是玩命?谁又能说这就是玩命?
“检测病毒临床样本,是防治埃博拉感染的最重要的第一个关口,你要防治,你就得知道谁到底是真正的感染者,谁又不是真正的感染者。所以从某种意义讲,P3检测出的结果是与否,其实就是生者与死者的分界线。”高福院士这样对我说。
P3车内最危险的样本灭活工作开始了!
只见实验舱内的鲁会军轻轻打开样品盒的一瞬间,眼睛突然抬起来看了看一旁站着的孙洋……俩人目光对视,显然碰到了意外情况。
怎么会这样啊!钱军得到鲁会军他们的报告是:原先确定的第一天中国检测的病毒样本是10例,结果现在鲁会军他们看到的是整整24例,多出一倍多!
“怎么办?继续检测还是……?”鲁会军等请示。
“考试过了,现在又压我们任务,这太不像话了!”指挥车内有人吼起来。
“别这么理解!”钱军立即举起右手摆摆,平静地说:“或许塞方卫生部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希望我们中国检测队多干些活。现在人家整个国家处在生死存亡时刻,也可能是不得已……”
钱军的话让指挥车内沉默了下来。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后来证实,那些天塞拉利昂的疫情直线上升,诊断疑似患者的量成几倍、几十倍的增长,检测任务异常繁重。所以当中国P3移动实验室可以正式工作,对塞方而言是天大的喜讯,于是就有了本来第一天给中国检测队10例样本检测,结果一下送来了24例。
“其实我还想让他们送48例来呢!”塞方卫生部长后来竟然向中方这样解释道。
“消除干扰,开始检测……”钱军向P3舱内发出命令。
“明白。”鲁会军和孙洋点点头示意。现在,指挥车内的监视屏幕上,可以通过P3舱内的移动探头,清楚地看到鲁会军他们检测操作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灭活开始!只见鲁会军先与孙洋一一验证采血管上的患者信息,然后再装入灌满84消毒液的离心管中进行水浴灭活……俩人动作缓慢,却配合默契,一切皆按事先设定的规程有序地操作着,这也让指挥车内的钱军和同事们悄悄舒缓了许多。
“有情况!”突然,屏幕上出现鲁会军的双手在微微颤抖……一个意想不到的险情凝固了车内车外的所有现场的空气:原来,鲁会军在处理最后一批血液样品时,竟然从样品盒中拉出一条带针头的输液管!
这太危险了!那针头和血液毫无疑问就可能是一个烈性埃博拉病毒体!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埃博拉病毒体如今就在鲁会军他们的中国医疗队员面前,稍有一丁点儿不慎,就意味着可憎万恶的埃博拉病毒便可能直接传染到鲁会军他们体内……这是前所末有、直截了当、近在咫尺的与埃博拉病毒的“最亲密”接触,千万千万小心呵!
指挥车内的所有人的心一下都吊到了嗓门口。
“队长,是否中止实验?”检测组长刘文森按照检测规程中相关“意外情况”处置条例,向钱军紧急请示。
钱军没有开口,只是轻轻地摇摇头。
“继续!”
舱内的鲁会军做了一个深呼吸动作,继而手持摄子,小心翼翼地将输液管轻轻地从样品盒中抽出,连带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带血的针头,一起塞进一个装有消毒剂的废瓶之中。很快可以从废瓶的外观看到消毒液内的“埃博拉”由红变淡,直至丧失原本的模样,化为一片被消毒液解的脏水……
“OK!”指挥车内轻轻地响起一声欢呼。钱军忍不住抓起电话,直接跟鲁会军他们说话:“好样的!怎么样,身体坚持得了吗?如果需要换人,我们马上组织第二梯队上……”
得到的回答是:“没问题,我们可以坚持到底!”
下午2时许,24例样品,在鲁会军和孙洋的并肩战斗下,全部完成检测。至此,俩人在负压舱内已经连续工作了三个多小时。
另一组执行核酸提取的户义和邓永强,则显然比较顺利。俩人带着第一批核酸样本走出P3车舱时,守在移动车旁的队友们激动得连声欢呼。
P3舱内的灭活与提取,前后近五个多小时,在负压状态下,又穿戴几十斤重的防护装置,通常情况下即使一动不动,平常人能够坚持一两个小时也需要非常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检测队员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与一个个“埃博拉”进行生死较量。
这一天走出P3舱的鲁会军、孙洋、户义和邓永强,着实为后续队员日后参加检测战斗提升了信心和可贵的借鉴。
“一个体会:埃博拉它不是娘养的!老子非灭了它不可!”在休息和恢复了近两个小时后,鲁会军向前来取经的队友们恶狠狠地说了一句话。
走出P3舱并不意味着检测任务就此完成,在对核酸进行PCR验证后拿出CT值、鉴定出样本的阴阳性医学判别报告方算检测完毕。中国检测队对第一天的检测过程及结果异常谨慎细致,在鲁会军他们结束P3舱内的灭活与提取程序后,又集中专家组对核酸进行了反复的PCR检测对照,最后得出CT值为:24例样本,17例阳性,即确诊为埃博拉病毒,5例阴性,另两例处在灰度区,也就是说可能是埃博拉病毒,也可能不是。在埃博拉爆发期的样本呈阳性的比例特高,反没有让中国检测专家们感到意外,相反这两例灰度区的样本令他们格外吃惊:“在我们手里,绝不能出现任何哪怕是半例的误判!”钱军说。
从科学的角度讲,阴阳之间有个“缓冲地带”,是允许的。但对我们中国医疗检测队所交的卷子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必须作出判断!技术分析汇综会上,院士高福必须作出权威结论。
“看你今天的底气不太足啊!是不是身体不舒服?”高福连连干咳了几声,引起钱军的关注。
“没事。”高福一声“没事”,也就再没引起大家的其他猜测。然而此时的院士其实已经有些病状,只是他自己根本没有想到“强健”的他会有啥问题。后一天夜间开始,高烧便向他袭去——前文已有详述。
“我们是中国检测队,中国的P3检测报告,一定要是板上钉钉!所以我们手下检测出的每一份样本都必须给出分毫不差的结论,这既是为了我们中国检测队和中国P3设备的荣誉,更是对兄弟的非洲人民生命的极端负责……”钱军的话语调并不高,但字字掷地有声,强烈地震撼了所有中国检测队员们的胸膛。
“队长说得对。即使干到明天天亮,也要把最准确的结果做出来!”
“好,我们马上分组进行不同的复检……”
队员们摩拳擦掌,立即重新投入了战斗。凌晨时刻,2例处在灰度区的样本终于有了最终的结论。
“同志们,我要告诉大家两件事……”黎明时分,蜷在指挥车上已近二十来个小时的钱军,突然站起,高声道:“第一件事是:我们第一天完成的检测样本呈阳性的数量占塞拉利昂首都和西部地区所有检测阳性的一半,也就是说,我们为火深火热之中的塞拉利昂人民逮住了疑似患者中一半的‘埃博拉’!第二件事是:我们中国公共卫生专家第一次成规模、成建制地在异国他乡跨洲际执行疾病防控任务,依托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P3移动式生物实验台,利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成功检测出了我们国家从未接触过的埃博拉病毒原体!鲁会军、孙洋、户义、邓永强、杨帆、张晓光、曹玉玺,苏浩翔,你们的名字将被铭刻在中国的医学史上!你们创造和体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中国速度’、‘中国精神’!我要代表全体中国援非医疗队向你们八位功臣致敬!”
“中国万岁!”
“祖国万岁!”
队员们簇拥在钱军的身边,个个热泪盈眶,三呼“万岁”……当中国检测队的同志们给我讲述这一情景时,尽管没有在现场,我依然被深深地感染和感动。
平常我们所说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就是这些吗?不就是这样的人创造和建立的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