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春秋-日本:人生即行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李长声

    或许除了死,也唯有行脚能让人暂时脱离日常的生活秩序。

    我们时常把日本叫“小日本”,古有“蕞尔小国”之说,但其实,从陆地总面积来看,日本在世界二百三十多个国家中位居第六十二,比德国、英国大,比韩国和朝鲜合起来还大。若算上海洋面积,那就更大了,何小之有?日本主要由四个岛构成,最小的叫四国。四国岛上有四个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其一是高知县,曾获得日本大众文学最高奖赏直木奖的女作家坂东真砂子出生在那里。她写过一部恐怖小说,叫《死国》(日语里死国与四国谐音)。

    这个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演的是四国高知县有一个矢狗村,村里传说,反方向行脚,巡礼四国的八十八座寺庙,死者享年多少就要走多少圈,能够使死者复活。巫女家的莎代里十六岁死了,母亲照此执着地逆行,让她活过来继承家业。走完十六圈,莎代里活了,却把母亲搂死在怀里……看得人毛骨悚然。

    行脚四国八十八寺,叫四国遍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自己是讲故事的,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村上春树说,小说家是专门制造谎言的,总之,读小说不等于看历史。我们所目睹的现实将成为历史,即便是过眼云烟,譬如几年前菅直人行脚四国。

    与大师同行

    那时菅直人当着民主党的党首,在街头演说,攻击小泉内阁成员未缴纳养老金,唇枪舌剑,让自民党狼狈不堪,可是他本人担任厚生大臣的时候也有两个月没缴,舆论大哗,讪讪地辞掉党首。虽然政府部门随后承认了行政有误,但他说要重新审视自己,剃了光头去行脚。

    于是在电视上看见菅直人一副四国遍路打扮:头戴草笠,全身缟素,左手持念珠,右手拄金刚杖。现今行脚大都不再穿白布胶底的“足袋”,代之以轻便的白运动鞋。这一身白,似表示为人洁白,其实是赴死的装束。分明一个人踽踽独行,草笠上却写着“同行二人”,那个人是谁?原来是弘法大师空海。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拿到日本说,就是天不生真鱼,万古如长夜。

    空海生于公元774年,唐代宗大历九年,俗名佐伯真鱼。自十九岁,长达十一年在四国等地进行山林修行。三十岁得度受戒,大概从此号空海。804年随遣唐使渡海留学,师事长安青龙寺惠果,接受灌顶,取名遍照金刚。806年回国,所谓虚往实归,也就是两手空空地前往,满载而归。816年嵯峨天皇敕许在高野山创立金刚峰寺。823年赐东寺,作为真言密教的根本道场。835年入灭,921年醍醐天皇又追谥弘法大师。历代天皇谥号二十七个,但一般说大师,都是指弘法大师号。死后更变为传说,敬大师为佛,形成大师信仰。有关水的传说尤其多,说哪里缺水,大师把金刚杵往地上一戳,汩汩涌清水,成井成池。不过,民间流传一句能遇难成祥的咒语“生麦大豆二升五合”,居然是谐谑“南无大师遍照金刚”。

    同行二人,意思就是跟弘法大师一起修行。行脚的白袍子背后还写着“南无大师遍照金刚”,口中也念念。金刚杖最为重要,它是弘法大师的分身,与汝同行。但是在桥上杖不点地,因为有传说,弘法大师修行时曾在桥下过夜,而今犹在,不能弄出响动惊扰。草笠上还写了偈颂:“迷故三界城/悟故十方空/本来无东西/何处有南北。”这四句偈本来是真言宗葬仪写在棺材盖上的,四国等地现今也写在骨灰罐上,所以那草笠即是棺材盖。遍路简直在实践“死”,难怪四国是“死国”。或许除了死,也唯有行脚能让人暂时脱离日常的生活秩序。这种“装死”习俗也引人联想武士道对死的诠释。

    行脚的日语读法是唐宋音。僧侣渡海到大唐留学、取经,自然也知道了行脚。平安时代(8世纪末—12世纪末)贵族中流行“熊野诣”,朝拜和歌山县南部的熊野三山,缕缕如蚁,逐渐成信仰。平安时代末叶,以京都及其周边的近畿地方为中心,兴起西国巡礼,朝拜三十三个观音灵地,行程约一千多公里。这种行脚晚到15世纪中叶普及于一般民众,“巡礼之人溢村盈里,背后贴尺布,书曰,三十三所巡礼某国某里”。三十三这个数,源于《法华经》的观音菩萨三十三面相。

    后白河法皇(1127—1192,太上皇出家为僧,叫法皇)编纂的流行歌集《梁尘秘抄》中已见肩披袈裟、衣衫褴褛、常踏四国边地云云。看来这边地行脚是山林修行者的修行。沿海边绕行四国岛,且不止一周,这样行脚是梦想到达大海彼岸的常世之国(附会佛教,即观音菩萨在南海上居住的普陀山),僧侣们驻足向海遥拜常世之国的地方日后建起了一座座寺庙。12世纪出现“高野圣”(也略为“圣”),他们是下层僧侣,从高野山游走四方,像推销员一样广布大师信仰,鼓动人们死后把骨灰葬到高野山。日本寺庙热衷办丧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泉镜花的小说《高野圣》即是写高野山旅僧的行脚故事。空海并不曾云游,但流传各地的传说有五千多,可能大都是高野圣们编造的广告。

    弘法大师出生在赞岐国(今四国香川县),四国有好多他修行之处,大师传说也多,很早就产生了大师信仰。在16世纪前叶,观音信仰被大师信仰取代,边地行脚出现了在家信徒的身影,行脚修行不单是和尚的活计了。边地,变写为遍路。江户时代(1603—1867)大体上天下太平,交通整备,行旅安全,在这种环境中,百姓把愿望付诸行动,一路走下去,与“遍”照金刚相遇于旅“路”,四国遍路的宗教习俗勃然而兴。

    人生即行脚

    西国巡礼与四国遍路是日本两大定型化行脚。

    四国遍路也可以逆行。例如日本女性史学开创者高群逸枝,二十四岁的时候为三角恋爱而烦恼,以撰写行脚手记为条件,报社给她十元钱,从九州渡海到四国,从第四十三寺开始逆行,行脚约半年,这期间在报纸上连载《姑娘巡礼记》,感人一时,也使她一举成名。她写道:从早到晚脚不停步,从第四十八寺到第一寺一泻千里,其间有名的烧山寺山路也安然无事地穿过。日本有一句谚语:让宝贝孩子去旅行。四国地方有习俗,长大成人的条件是出门走一遭,姑娘行脚之后才具有嫁人的资格。学生的修学旅行是这类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

    菅直人行脚是顺行。1690年成书的《四国偏礼功德记》(宥辨真念著)有言:不知谁人何时把偏礼(遍路)处定为八十八处。此书主要讲巡礼修行的功德,有病治病,无病免灾。据一处石刻推测,1567年已定规八十八寺。至于为何八十八,日本虽然也把八当作好数字,却终归不明。参照后阳成天皇的弟弟1638年所著《空性法亲王四国灵场巡行记》,这些寺庙及巡行顺序基本上迄今无变化。

    1687年,被称作四国遍路中兴之祖的宥辨真念出版《四国边路道指南》,第一寺是灵山寺,在德岛县鸣门市。该县有二十四寺,兜一圈便进入高知县。从第二十三的药王寺到第二十四的最御崎寺,大约八十公里,寂寂无聊,想象菅直人在酷暑中默默行进,也真是苦行。遍历爱媛县二十六座寺庙,第六十六寺云边寺又坐落在德岛境内,云海可观。第六十七寺到八十八寺在香川县,古刹密集,路途曲折。第七十五寺叫善通寺,据说此寺就建在弘法大师诞生的故居遗址上,与高野山、东寺并称大师三大灵迹。按说这善通寺应该是遍路第一寺,却为何从德岛起始呢?可能是因为过去从京都那边乘船到四国,停靠鸣门港,灵山寺近在咫尺。第八十四寺屋岛寺据说是鉴真和尚于公元754年创立,供奉的木造千手观音坐像是10世纪的作品。德岛为发心道场,高知为修行道场,爱媛为菩提道场,香川为涅槃道场,一路跋涉,修行之心逐步提高。从头到尾徒步走下来,行程约一千四百公里,健步也得四十天。

    倘若是行脚僧,手里还要托铁钵,沿途化缘。众生为路过的僧侣喜舍是功德,让行脚僧有如行云流水一般。四国人出于供养弘法大师,感谢来四国遍路,有接待传统。或在家门口,或定期在寺庙,供应茶点,乃至金钱、物品,免费提供住处。据说香川县人储蓄率在日本名列前茅,富裕人家多,对行脚尤为热情。总的来说,当地人对于四国遍路者的心情是敬意与蔑视并存。有人借人家的好意,以遍路为生,被呼为乞食遍路,待以白眼。经济景气时行脚增多,虽然更多的是旅游,而经济不景气,四国遍路也有增无减。电视等媒体的宣扬鼓动起很大作用。某警察看电视,发现一个在四国行脚的人是十二年前杀人未遂的嫌疑犯,逮捕归案。几十年前,患肺病、麻风病之类不治之症,被赶出故乡,来四国巡礼,指望弘法大师救治,对这种疾病遍路,人们也避之唯恐不及。《砂之器》是松本清张最著名的推理小说之一,也被大为成功地搬上银幕,又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描写一个人的犯罪过程。父亲是麻风病患者,母亲离去,被赶出村子,小小年纪跟随父亲行脚,也就是流浪,凄凄惨惨。

    俳人种田山头火行吟大半生,说人生即行脚。菅直人的行脚当然不会是观光,多少有一点政治作秀。虽然没带家属和秘书,但报道的镜头前呼后拥,好不热闹。他断续走五回,走到第五十三寺为止,寺叫圆明寺,在爱媛县松山市。第五十四寺在爱媛县今治市,叫延命寺,如今民主党政权已经下台,倘若这位前首相接着走下去,或许能“延命今治”。

    除了西国巡礼、四国遍路,江户时代民间还盛行各种行脚,譬如朝拜伊势神宫。19世纪前三十年的旅行热堪比经济大发展的20世纪后三十年。虽然是庶民的活动,但目的大都是含有宗教性。十返舍一九的小说《东海道徒步旅行》描写弥次郎兵卫和喜多八一路上滑稽可笑的历险,却也不单纯是游山玩水,他们即前往伊势神宫朝拜。旅行以及旅游往往给人以文学的印象,譬如立马就想起芭蕉的《奥之细道》,其实,旅行与宗教更密切相关,旅行因宗教而发达,民众的宗教在旅行的历史中成型。

    事关时间、金钱、安全等,老百姓旅行并非易事,大概宗教的热情与意志最能让他们毅然出行。旅行产生于漂泊,而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对于他们来说,巡礼、朝山等行脚是出门远行的唯一机会。说到日本人的精神文化,其一是集团性,最明显的表现是集团旅行。日本人集团旅行的传统能上溯到江户时代。尤其是江户时代中叶,民众旅行一般都不是孑然独行,而是成群结队,其组织形式主要是“讲”。所谓讲,是几个村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志愿组成的互助性地缘集团。譬如伊势讲,就是为朝拜伊势神宫而组织,成员们凑钱,轮番前往,实现一生要朝拜一次伊势神宫的心愿。一旦成百姓活动,也就从虔诚的信仰行为演变为兼带观光游乐的消费性旅行。现今旅行社操办的旅行团几乎是讲旅行的延续,可以说,日本旅行业比欧洲早一个多世纪。放眼世界,当今已大有被中国人取代之势,但两国的旅行传统及其文化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如今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完全是日本式。

    交通手段使行脚习俗发生变化。自1970年前后私家车普及,以车代步,更多的是旅行社组织的巴士行脚,原始的徒步遍路者日渐其少。甚至出现了直升机行脚,但不知机上有没有设置净财箱。庙所的最大改观是设置停车场。行脚简略化,旅游的元素和趣味越来越多。我也旅游过四国,不是步行,而是乘车。也曾登上第十寺(切幡寺)的三百三十级石阶,纵目四国山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