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与应酬36计-懂得如何听人说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现代社交中,倾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个有效手段。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也就越理想。因为你的倾听,对方可以把它理解为对自己的尊重和褒奖,这种尊重和褒奖其实就是一种说话。它等于告诉对方:你说的话对我很重要,我在认真地听呢!这就在无形中使对方获得了一种荣誉感,满足了对方表现自我的欲望,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

    倾听比说话更重要

    要想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懂得耐心地倾听。倾听有时比说话更重要。

    能成大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他们知道,为了使自己的话语为人重视又不惹人讨厌,唯一的办法是在别人说话时少说话,安静地、耐心地倾听。

    让我们看看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故事,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几年前,乔从一个到他的车行来买车的人那儿学到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一招。

    当时那位顾客花了近半小时才下定决心买车。乔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签下一纸合约。

    当他们向乔的办公室走去时,那人开始向乔提起他的儿子,说他儿子就要考进一所有名的大学。他十分自豪地说:“乔,我儿子要当医生。”

    “那太棒了!”乔说。当他们继续往前走时,乔向其他推销员们看了一眼。乔把门打开,一边看那些正在看着乔“演戏”的推销员们,一边听顾客说话。

    “乔,我孩子很聪明吧?”他继续说,“在他还是婴儿时我就发现他相当聪明。”

    “成绩非常不错吧?”乔说,仍然望着门外的人。

    “在他们班最棒。”那人又说。

    “那他高中毕业后打算做什么?”乔问道。

    “我告诉过你的,乔,他在最好的大学学医。”

    “那太好了。”乔说。

    突然,那人看着他,意识到乔完全忽视了他所讲的话。

    “嗯,乔,”他蓦地说了一句“我该走了。”就这样他转身走了。

    下班后,乔回到家回想起今天一整天的工作,分析他所做成的和失去的交易,又开始重新考虑白天见到的那位顾客。

    第二天上午,乔给那人的办公室打电话说:“我是乔·吉拉德,我希望您能来一趟,我想我有一辆好车可以卖给您。”

    “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先生,”他说,“我想让你知道的是我已经从别人那儿买了车。”

    “是吗?”乔说。

    “是的,我从那个欣赏我、赞美我的人那里买的。当我提起我为我的儿子吉米感到骄傲时,他是那么认真地倾听。”

    随后他沉默了一会儿,又说:“乔,你并没有听我说话,对你来说我儿子吉米成不成为医生并不重要。好,现在让我告诉你,你这个笨蛋,当别人跟你讲他的喜恶时,你得听着,而且必须全神贯注地听。”顿时,乔明白了他当时所做的事情,并且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多么大的错误。

    从那以后,每个进入店内的顾客,乔都要问问他们是做什么的,家里人怎么样,等等。然后乔再认真地聆听他们讲的每一句话。大家都喜欢这样,因为那给他们带去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而且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十分关心他们的。

    想成大事的人必须懂得耐心的倾听有时比说话还重要。在交谈中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以下五个原则:

    其一,对讲话的人表示称赞。这样做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对方听到你的称赞越多,他就越能充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听话中流露出半点消极态度,就会引起他的戒备,对你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全身心地投入倾听。你可以这样做:面向说话者,同他保持目光的亲密接触,同时配合一定的姿势和手势。无论你是坐着还是站着,都要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共同的感受是,只愿意与认真倾听、反应灵活的人交往,而不愿意与推一下转一下的“石磨”打交道。

    其三,以相应的行动回应对方的问题。对方和你交谈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种信息,或者想让你做某件事情,或者想灌输给你某种观点,等等。这时,你采取适当的行动就是给对方最好的回答。

    其四,向对方提出问题。作为一个倾听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倾听过程中,你不明白对方说出的话是什么意思,你就应该及时用适当的方法使他知道这一点。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问题,或者积极地表达出你听到了什么,以便让对方纠正你听错之处。如果你什么都不说,谁又能知道你是否听懂了。

    其五,要观察对方的表情。交谈大多时候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那么,就要求你不仅听对方的语言,而且要注意对方的表情,比如看对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触、说话的语气及音调、语速等,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站着或坐着时同你的距离,从中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

    在倾听对方说话的同时,我们还有几个方面需要尽量避免:

    别提太多的问题。问题提得太多,容易致使对方思维混乱,难以集中精力。

    集中注意力。有的人在听别人说话时,习惯想些与话题无关的事情,对方的话其实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这样做非常不利于沟通和交往。

    别匆忙下结论。不少人喜欢急于对谈话的主题作出判断和评价,发表意见。这些判断和评价,往往迫使谈话者陷入防御地位,为交往制造障碍。

    让我们看看那些成大事的人,他们总是能在倾听的过程中抓住对方的心。其实,用心地倾听有时比你跟别人认真地交谈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不必费心思考又能赢得人心的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捕捉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在倾听中,正确地理解对方谈话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人际沟通中,有很多现象是隐藏的,比如对方讲话含蓄,不直接告诉你,而是采用迂回策略,拐着弯暗示你,这时,就需要你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对于人际交往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假如不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不明白对方的意思,那么其余一切沟通都无从谈起。如果你的猜测不准确的话,还很容易产生误会。

    有一天,一个中年男人到一家零售店里买剃须刀。

    “先生,”店员很有礼貌地说,“你想要好一点的,还是要次一点的?”

    “当然是要好的,”顾客有点不高兴地说,“不好的东西谁要?”

    店员就把最好的一种剃须刀拿了出来。

    “这是最好的吗?”顾客问。

    “是的,”店员说,“而且是牌子最老的一种。”

    “多少钱?”

    “680元。”

    “什么?”顾客把眼一瞪,“为什么这样贵?我听说,最好的才200多元。”

    “200多元的我们也有,”店员说,“但那不是最好的。”

    “可是,也不至于差这么多钱呀!”

    “差得并不多,还有十几元一个的呢。”

    那位顾客一听,面露不悦之色,掉头想离去。这时店老板急忙赶了过去。

    “先生,”老板说,“你想买剃须刀是不是?我来介绍一种好产品给你。”

    “什么样的?”

    老板拿出另外一种牌子来,说:“就是这一种,请你看一看,样式还不错吧?”

    “多少钱?”

    “186元。”

    “照你店员刚才的说法,这不是最好的,我不要。”

    “我这位店员刚才没有说清楚,”老板说,“剃须刀有好几种牌子,每种牌子都有最好的货色,我刚拿出的这一种,是同一种牌子中最好的。”

    “可是,为什么与那种牌子差那么多钱?”

    “这是因为制造成本的关系,”老板用一种亲切的语气说,“你知道,每种品牌的机器构造不一样,所用材料也不同,所以在价格上会有出入。至于那种品牌的价钱高,主要还是它的牌子老,信誉好,而且它可以更换充电电池,适合在外旅行时用。”

    “噢,原来是这样的。”顾客的神色缓和了很多。

    “其实,”老板接着说,“有很多人喜欢用新牌子的。就拿我来说吧,我就是用的这种牌子,性能并不差。而且它有个最大的优点,体积小,用起来方便,我看你就买这种吧,保证不会使你失望。”

    等顾客买了剃须刀走后,老板对他的店员说:“你知道不知道你今天的错误在什么地方?”

    那位店员一脸茫然,显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你错在没有摸清顾客的真正心理。他一进门就要最好的,这表明他优越感很强,可是一听价钱,他嫌太贵,这可能与他的经济实力有关。顾客把‘不是’推到我们头上,是因为他不肯承认自己舍不得买。假如你想做成这笔生意,一定要变换一种方式,在不损伤他优越感的情形下,让他买一种较便宜的货。”

    店员听得心服口服。这位老板之所以销售成功就在于他善于倾听,能从对方的谈话中巧妙地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打探出对方的虚实,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讲真话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

    听懂言外之意

    说话交流有一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那就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任你费尽心机,磨破口舌,对方总是不明白你真正的意思,结果是听的着急,说的更着急,极度尴尬。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说,批评人,你不能伤了人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你不能让人觉得你比领导都能干;面对别人的提问,你有难言之隐,但也得让人有个台阶下;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只有你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场上和珅与纪晓岚“斗法”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珅为了躲开纪晓岚的监督,在赴江南考场监考之前,给江南考场的几位主考官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按理说,这些话都是古人的圣言,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就另有深意了。当然,江南考场的主考官们是深知其意的。

    这个例子虽然举得有些不太地道,但我想我们应该明白,在“说”的过程当中,“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要能听得懂“言外之意”,你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能够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言外之意”的人。

    有一次,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于髡见了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齐威王就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

    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刚才笑什么呀?”

    淳于髡说:“大王息怒,今天我从东面来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求田神赐给他一个丰收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坛子酒,祈祷说:‘田神啊田神,请你保佑我五谷成熟,米粮满仓吧!’他的祭品那么少,而想得到的却是那么多。我刚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

    齐威王领悟了他的隐语,马上给他黄金1000两,车马100辆,白璧10对。后来,淳于髡出使赵国,搬来了10万精兵。

    淳于髡运用“言外之意”的本领确实很高明。但我们也可以想到,如果齐威王听不明白的话,他的苦心不仅白费了,而且有可能落下个对君王不敬的罪名。但反过来,如果淳于髡不是一个善于运用“言外之意”的高手,恐怕再给他几个脑袋,他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来。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是一种尴尬,“说得巧妙,听得聪明”是一种艺术,其间的界限判若云泥,看你怎么理解,怎么把握。当然了,首要的一点,是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它。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沟通中最重要的是能听出没有说出的信息。因此,听话者要能听出“字里行间的意思”,也就是说,听话者要对说话者的感觉产生反应,而不是对其话语。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我们有效地听出别人的言外之意:

    (1)了解意图

    即听出说话者的意图、期望、愿望、设想、观点、价值观等。你并不需要同意或接受这些概念、观点或者价值观,而是要尽力去理解它。

    例如,一位年轻人在非正式的场合向上司说起工作量大、任务重,平时加班也干不完。这位上司误以为部下在叫苦,于是说了一大通要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客套话,还有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如何艰苦奋斗的“故事”,结果那位部下气得七窍生烟,当即愤然离去。其实这位部下只是顺便反映一下情况,让领导知道他工作得辛苦,希望肯定和承认他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那位上司能体察其意,说些得体的安慰话,表示一下作为领导者对部下辛苦工作的关心和肯定,那位部下不但不会愤然离去,而且有可能更加卖力地工作。由此可见,了解说话者的意图是何等重要。

    (2)揣摩语言

    同样的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要尽力揣摩这些话的隐含意义。在这个瞬息多变的世界里,同一词语在48岁的父母和16岁的儿子眼里有区别,在50岁的老师和11岁的学生眼中同样有差异。如果沟通双方没有以同一方式理解,那么同一词语会呈现出不同含义。

    有一天,一个妇女开着车到城里去,突然,有一只轮胎漏气了。她停下车来,虽然她可以自己换轮胎,可是她希望有人停下来帮助她,因为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要赶赴一场宴会。不久,一个年轻人停下车,并走过来问:“车胎漏气了吗?”假如这个妇女听到的仅仅是这“语言文字”的内容,她可能会生气起来,说出类似下面的话:“笨蛋!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车胎漏气了!”

    如果她这样回答的话,势必会激怒那个热心帮忙的年轻人,而必须自己动手换车胎了。然而,她很聪明地体会到年轻人话里的意思是:“我知道你有麻烦,我能帮助你吗?”于是,她得到了年轻人的帮助,避免了自己换车胎的苦恼。

    如果因为某些理由我们不能体会出他人话里的意思,而仅听到所表现的内容,对这个信息就会产生误解。

    (3)倾听非语言暗示

    手势、腿部动作、声调、眼神、面部表情是一些非语言信息,它们是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仔细观察、倾听和谨慎评价你面前的这种信息。用眼睛去“听”(也就是说,观察非语言信息)有时跟用耳朵听同样重要。尽管有大量阐述身体语言的书籍,但是要谨慎对待,可能有些作者已经告诉你“点头表示同意”,但并不是所有场合都是这样,你必须根据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来理解身体语言和其他非语言沟通。

    要理解副语言,它包括语音、语调、停顿和沉默等。副语言揭示了说话者已说的话语和未说出的情感之间的不一致。任何一种副语言都可以加强或削弱口头信息。如果你对它们保持警觉的话,那么它们将有助于你有效地倾听。

    (4)体味言外之意

    在许多情况下,当你专注地倾听时,从说话者的话中听出他不想说出的东西则相对简单。这样将有助于继续沟通或者结束这一循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世界着名谈判家的邻居是一位医生,在一次台风过后,医生的房子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医生希望能从保险公司多获得一些赔偿,但他觉得自己没有这种能力,于是想找这位谈判家给自己想办法。

    经过商议后,谈判家答应帮忙,并问医生:“你希望能得到多少赔偿呢?”

    医生回答说:“我希望通过你的帮助,保险公司能赔偿我500美元。”

    谈判家点点头,然后又问道:“那么请你老实告诉我,这场台风究竟使你损失了多少钱?”

    医生回答道:“我的房子实际损失在500美元以上。”

    几个小时以后,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员见到了谈判家,并对他说:“我知道,像您这样的专家,对于大数目的谈判是具有权威性的。但这次你恐怕无法发挥才能了,因为根据现场的调查情况,我们不可能赔得太多。请问,如果我们只赔300美元,你觉得可以吗?”

    谈判家沉思了一下,然后对调查员说:“你的顾客受到这么大的损失,你居然还有心思开玩笑?任何人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双方沉默了一会儿,调查员打破了僵局:“好吧,你别把刚才的价钱放在心上,不过我们最多也就能赔400美元了。”

    谈判家严肃地回答说:“看一看毁坏的现场,你就会知道这点钱是多么可怜,绝对不可能!”

    “好吧,好吧,500美元总该行了吧?”

    “小伙子,别随便说出结果,我们再一起去看看现场吧。”

    在谈判家的一再坚持下,这一桩房屋理赔谈判,最终竟不可思议地以1500美元的赔偿费了结,这简直太出乎医生的意料了。

    聪明而富有经验的谈判家从理赔员说话时的口气里,发现了隐含在对方谈话中的重要信息,找到了突破口。理赔调查员一开口就说:“如果我们只赔你300美元,你觉得怎样?”注意,关键就在于这个极易被忽视的“只”字上,它表现出了理赔调查员自己也觉得这个数目太小,不好意思张口。因此,他第一次所出的价格只是一种试探,绝不是最后的出价,在第一次出价后一定还有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在作出了这种判断后,谈判家在和调查员谈判过程中牢牢地控制住了局面,不轻易松口,最后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果。

    (5)有耐心地听

    为了正确地倾听说话者表达的内容,你必须认识自己对所讨论的主题的倾向。你并不需要改变你自己的观点,但是你要能衡量并了解别人的观点。听众经常只是听到开始几句话就马上得出同意、友好、敌对或无关紧要的结论。相反,我们应该倾听信息,评价说话者的观点,然后在作出判断之前想想是否符合事实并小心分析,不要急于得出结论或放弃自己的想法,只需以开阔的胸怀去自由地倾听。

    (6)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外在干扰的副作用很大,如果可能的话,一定要避开干扰并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达到有效倾听的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