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刘郎浦与蟂矶[9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写刘备和孙夫人逃出东吴,来到刘郎浦,望江沉吟时,曾引用“后人”的一首七绝:“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据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这所谓“后人”诗,实是中唐吕温的《过刘郎浦口号》。但其中的第二句,应作“谁将一女轻天下”。这一字之差,却与吕诗原意似是而非了。

    刘郎浦在今湖北石首县沙步,所谓“先主纳吴女处”。其先本为江边沙滩,后来由此得名。石首西南的阳岐山,因刘孙行婚礼时绣幛如林,也改名绣林山。《三国演义》却倒了过来,写成刘孙在逃奔途中,诸葛亮以舟迎援他们的边岸。石首城原很贫瘠,杜甫自公安往岳州途中,曾作《发刘郎浦》一诗,中有“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语,可见其荒凉之状。

    荆州共有八郡,周瑜曾给刘备在江南的四郡,刘备嫌地少不足容众,还想得到江汉间四郡,便于建安十五年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去见孙权“借荆州”。周瑜上疏孙权说,刘备是枭雄,所以要孙权盛筑宫室,多置美女“以娱其耳目”,这便是“美人计”之所本。刘孙联姻,大约即在次年,不过并不是在京口成亲,而是东吴将孙夫人送往荆州。当时刘备四十九岁,孙权二十九岁,孙夫人的年龄不可考,但和刘备相差自在二十岁以上。近人卢弼于《三国志集解·先主传》中有云:孙权以其妹“嫁此近五十之老翁,史文‘进妹固好’四字,大可玩也”。即是说,孙权为了政治上目的,不惜牺牲胞妹的青春,或也可为“生子当如孙仲谋”作一别解。

    孙夫人的事迹,在《三国志·蜀书》中提到的共四处,都很简略,且没有替她正式立传,只有在《法正传》中,略可见到她的才性: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多到百余人,都执刀侍立,因而使刘备“衷心常凛凛”,《资治通鉴》胡三省于此句下注云:“恐为所图也。”实在已超过“娱其耳目”的范围。袁枚曾写过一首《孙夫人诗》:“洞房如雪刀光秋,信有人间作婿愁。烛影摇红郎半醉,合欢床上梦荆州。”这也给我们以哲理上的启示:矛盾着的双方却非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可。

    为什么要在《法正传》中记叙她的刚猛呢?因为法正能够制服她。刘备在公安时,诸葛亮即感到“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幸有法正辅佐刘备。后来刘备入益州,裴注引《赵云别传》云:“此时孙夫人以权妹骄傲(自恃是孙权之妹而骄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所以事先刘备把赵云留在公安营中以相钳制,足见她确实成为蜀国的威胁。元人编的《三国志平话》甚至说周瑜定计,要孙权使其妹暗杀刘备。京剧《回荆州》中,演刘备于江边见诸葛亮驾舟到来,急忙抢先上船,孙夫人立即“哼”了一声,又白了一眼,刘备赶快说:“请郡主上船。”这个小小的微妙的动作,大大加强了戏剧的效果,这一对新婚夫妇各自的内心秘奥,一刹那就泄露出来。

    成亲之后,由于互相猜忌,两人没有住在一起,孙夫人城在公安城(即孱陵)西,遂和刘备同城异域,故城中有吴国官兵,并听她指挥。对孙夫人来说,以一二十余岁的闺女,只身远嫁,周围又对她多怀敌意,她也如身处危城。月明星稀,大江东去,举首云天,这心境自然尤为凄凉难堪。

    孙夫人后来还吴,原因之一可能是刘备又想娶穆皇后。穆后姓吴,谥穆,本是刘瑁遗孀。“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穆皇后传》)但刘瑁和刘备同族,所以刘备事先有顾忌,臣下又必有议论,孙夫人自然也觉察了,就乘刘备在益州时,回到东吴。《三国志集解》引王昙曰:“舟船之迎(指孙权遣舟船迎妹),实夫人见几之哲。”这中间,自然有些负气,而将吴氏进之于刘备宫中的正是法正。所以清人严遂成《孱陵吊孙夫人》有“中宫正位吴夫人,妹乃徘徊中断绝。阿兄误我母则亡,刘郎薄幸心如铁”语。但更重要的,还是孙权派诸葛瑾求索荆州诸郡,刘备虚词敷衍,两国关系又紧张起来,后人因此推测,孙权将妹迎回,也为日后争荆州作部署。

    孙夫人离刘后的归宿,史传即未再涉及,后世却有怪诞的传说,如元人林坤《诚斋杂记》就说她回到焦矶,“溺水而死,今俗呼为焦矶娘娘”。林文的“溺水而死”,字面上应当是掉在水里淹死之意,实际是“自沉于此”。如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其次,林文说的是焦矶,它处却说是蟂矶,蟂矶在今安徽芜湖西,其祠《嘉庆一统志·太平府》说是“又云龙女祠”。她的嘉号又有灵泽夫人之称。如黄仲则曾有《灵泽夫人祠》一律:“空江日落黯祠门,仿佛云裳涕泪痕。一恸无由恩已绝,两家多故事难言。千秋杜宇休啼血,万里苍梧合断魂。终古湘灵有祠庙,流传真伪更难论。”三、四两句,极为悲凉沉痛,颇能曲达孙夫人的心事,也表现了黄氏的才情,实可单独作祠宇的楹联用。五句指刘备在蜀,六句用娥皇、女英泣舜典故,也切合,末句点明传说不可信。唯“难言”、“难论”并用,是微瑕。黄氏好友洪亮吉也写过六首《蟂矶夫人像为方廉使昂赋》:

    庙门斜对石矶开,一日灵潮两度来。好属锦鳞三十六,刘郎浦口寄书回。

    “鳞三十六”原指鲤鱼,这里指传说中孙夫人投江而死。段成式《与温庭筠笺纸》:“三十六鳞充使时,数番犹得裹相思。”

    识力居然轶辈群,卷中依约说三分。二乔莫更夸夫婿,天下英雄只使君。

    一舸翩翩下武昌,归宁以后史难详。惠陵松柏如南指,尚认江东作婿乡。

    第二句说得最客观也最令人遗憾。第三句的惠陵指刘备陵墓,在四川华阳西南。

    越罗犹认嫁时衣,花草吴宫事已非。只有杜鹃啼血夜,江声如哭撼危矶。

    末两句喻蜀吴两地相吊。

    吴头楚尾路迢迢,家国多年恨未消。咫尺望夫山上石,一般心事付江潮。

    传说的望夫山有好几处,一处是安徽当涂西,故与芜湖蟂矶可说“咫尺”。末句“一般”,犹李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一般”。

    一赋惊鸿谤议腾,寓言词客本难凭。洛川终古留遗恨,不及江波彻底澄。

    这是说曹丕的甄后因《洛神赋》而被后世议论纷纷,不及孙夫人生平之澄明。

    方昂曾任贵州按察使(也称廉访使),其妹方寿,善画,这幅像可能出她之手。

    约与黄、洪同时的梁章巨,在他的《楹联丛话》卷六中也有一段记载,说是蟂矶夫人祠有徐文长(徐渭)一副楹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事后,文长在梦中见夫人来谢。又记杨雪茮(庆琛)一联云:“空江苹藻祠灵泽,故国松楸梦惠陵。”梁氏评云:“其妙皆在不着议论而自然雅切也。”这副对联是否出于徐渭之手,原是疑问[92],思亲句指孙夫人之思念其母吴氏,尤与事实不相符,因吴氏死于建安十二年(本传作建安七年),孙夫人出嫁在建安十四年,则她离吴之后,即无亲可思。

    王士禛也有《蟂矶灵泽夫人祠》二首:(一)“白帝江声尚入吴。灵祠片石倚江孤。魂归若过刘郎浦,还记明珠步障无?”(二)“霸气江东久寂寥,永安宫殿莽萧萧。都将家国无穷恨,分付浔阳上下潮。”借刘孙生离而感慨蜀吴两亡,也颇深切。

    孙吴联姻,以喜剧形式出现,以悲剧形式结束。孙夫人与刘备相处只有三年[93],感情上未必很融密,但毕竟分属夫妇,一旦分手,自不能无感。犹忆京剧《祭江》唱词中有“从今后不再照菱花宝镜,清风一扫未亡人”,作为戏剧看,倒也“宛转缠绵”。

    最后,还要说一说蟂矶。黄庭坚有《书蟂矶》文,说“蟂似蛇四足,能害人”。蟂其实就是蛟。我由《诚斋杂记》说的焦矶,再查《嘉庆一统志·荆州府》,中云:“湖北石首县有焦山河,大江支流,自调弦口分流,经焦山下。”我因此疑心,蟂矶恐为焦矶的传讹,焦矶即石首城焦山河的岸边,石首则刘郎浦所在地。我们宁信她是自沉于江的:由于孙刘交恶,两家多故,入蜀将不谅于兄,返吴又难舍于情。徘徊于夫兄之间,处境两难,去留无主,只得投身于当初迎婚时的江畔,让如雪的浪花来明白她的心迹。这么说,她还是依恋着刘备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