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交朋友后做生意-把握好“益”与“利”的尺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共同创立蜀汉政权让世人羡慕不已。同样,刘备因为关张二人坚持伐吴,葬送蜀汉国力也让世人为之感叹。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一起共事?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对于生意人来说,其难度并不低于选择自己的爱人。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友情可以是绊脚石也可以是垫脚石,关键在于选择。

    好朋友并不意味好伙伴

    如果你想开创一份事业,而你身边的好朋友正好也有相同的想法,这时,你们是否会一拍即合呢?

    好朋友的诱惑在于朋友之间的那种心心相通,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因素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好朋友,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好朋友可能是同学、战友、打小一起和泥长大的玩伴。互相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东道西,聊天喝酒。更难得的是好朋友彼此知根知底,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种种不便。

    正因为如此,一般人在开创或拓展自己的事业时,总是想找好朋友一起做。

    按理说,当你和好朋友走到了一起,为了共同的事业一起努力,大家一起赚钱,这是一桩好事。但这里面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兄弟之间还可以有一个大哥,但好朋友之间就难分彼此了,平时觉得意气相投,直来直去惯了,可工作就不能这样了。总得有个人说话更有分量一些,但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套思路,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就会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最后好说好散还好,就怕弄得钱没赚到,反倒丢了朋友。

    让朋友们甘于平庸,千万不能指望有什么奇迹发生。但是,假如你非要与朋友共事,并且坚信不会造成任何有损于友谊的不良后果,那也可以,但你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承受失败。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友谊可谓轰轰烈烈,千古流芳,但他们共事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事无成而已。这里面更可怕的潜台词是刘备太倚重两个兄弟,结果诸葛亮对关、张二位就纵容了,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按军纪关羽该斩,但看在刘备的面子上,这事连提也不能提了,耽误了多大的事啊。

    一个人有好朋友多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而古今中外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恰恰是那些不指望朋友的人,同样是三国,曹操一代奸雄,秉性多疑,没有一个朋友,但偏偏是他打下基业,别人只能望其项背,自叹弗如。结论是:好朋友并不意味好伙伴。

    优势互补才能彼此互惠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人们常常受方位的邻近性、接触频率的高低性和意趣的相合性影响,使得交往的领域变得十分狭窄。

    其实,决定交往对象范围的主要因素,应该是“需要的互补性”。如果你发现自己某方面个性有缺陷而又对某人这方面的良好个性十分羡慕和敬佩的话,那么你为什么不可以而且应当主动找他谈谈,用自己的感受与苦衷去引发他的体会与经验呢?如果你觉得自己与某人的长短之处正好互补的话,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推心置腹的交往来各取人长,各补己短呢?

    选准对象,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以己之虚心诚意去广交朋友,这对博采众长,克己之短,完善自我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在与朋友的共事上十分重要。

    着名的微软公司在用人上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成功因素——注重互补性。这在微软创业团队中的另外一个传奇人物身上体现得十分突出。这个人在微软的早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但现在他却是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他同样是盖茨的同学,是盖茨在哈佛大学同一层宿舍楼的好朋友。1974年,18岁的鲍尔默在哈佛念二年级时,认识了同楼里一个瘦瘦的红头发学生盖茨。对数学、科学和拿破仑的激情使他们成了神交,鲍尔默和盖茨搬进同一个宿舍,起名为“雷电房”。

    1980年,即比尔·盖茨创建微软的第六个年头,盖茨聘请小自己一岁的好朋友鲍尔默担任总裁个人助理,也就是他自己的助理。在盖茨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和7%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鲍尔默。当时微软才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位员工。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从此,鲍尔默就开始了他在微软至今已长达23年的激动人心的创业生涯。

    鲍尔默是早期微软公司中唯一的一个非技术出身的员工。他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也不具备基础技术知识。但他与盖茨一样对数学都有着共同的兴趣。鲍尔默与盖茨不同的是,他善于社交。鲍尔默穿梭于哈佛的每一个角落,他似乎认识哈佛的每一个人。鲍尔默有句口号,“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只有两个人抱在一起才能飞翔。”

    接下来,这位“救火队长”几乎在所有部门——招聘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管理重要的软件开发团队,同英特尔和IBM等重要伙伴打交道,控制公司的营销业务并建立了庞大的全球销售体系。身材魁伟、习惯咬指甲、大嗓门、工作狂的鲍尔默的天赋之一就是激励才能。性格狂躁的他与性格偏内向的盖茨成为完美搭档:那些与鲍尔默进行过谈判或是完全进行对抗的竞争对手,都了解他的强人作风。

    在微软成长为一家大公司之前,盖茨事必躬亲,不管是工资单、计算税利、草拟合同、指示如何销售微软的产品都是他一个人亲力亲为。但这些方面并不是他所特别擅长的。盖茨专长于技术和对市场的长远预见。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微软在人员配备上的缺陷也就暴露了出来。为了使软件做到完美,微软开始需要具有各种特殊技能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编程高手。微软开始需要产品规划人员、文档编写人员、实用性专家,以及使他们协同工作的聪明的经理、能够回答客户问题的技术人员、能够帮助客户更快上手的咨询专家等等。

    盖茨开始为管理上的琐事而烦恼。于是他随即意识到微软需要不懂得技术的智囊人物,就像史蒂夫·鲍尔默,与微软的开发人员共同工作使微软的软件成为成功的产品。事实上,把鲍尔默引入微软是比尔·盖茨做出的最重要抉择之一。于是,鲍尔默在盖茨的劝说下,从学校退了学,进了微软公司,最终成了仅次于盖茨之外的第二号最有影响的人物。1998年7月,鲍尔默正式担任微软总裁。2000年1月,鲍尔默更上一层楼,正式担任微软CEO。

    鲍尔默是天生激情派。他的管理秘诀就是激情管理。激情管理,给人信任、激励和压力。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还是平时的会谈,或者给员工讲话,他总要时不时把一只攥紧的拳头在另一只手上不停地击打,并总以一种高昂的语调爆破出来,以至于他1991年在一次公司会议上叫得太猛太响亮,喊坏了嗓子,不得不进医院动了一次手术。

    鲍尔默的出现无疑为微软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激情。而且他在管理方面的得心应手让盖茨终于得以从捉襟见肘的管理状态中逃脱了出来,成为一名专职的程序员。

    这位更擅长团队管理和公关的微软新掌门一上台,就向媒体公开了“重组微软”的核心价值观:用激情主义在合作伙伴、客户和业界同仁中塑造微软诚信的商业新形象。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被全盘打散重组,将产品研发和营销功能组合为各以目标客户为中心的六个业务部门,几个主流产品线从研发到销售连成一气,每个部门由同一位副总裁负责;另外有一个统管市场营销和服务的集团副总裁扮演鲍尔默从前的角色,对这6人协调指挥,并兼管客户服务。

    如果说盖茨是微软的“大脑”,那么鲍尔默就是微软公司赖以起搏的“心脏”。盖茨与对手对簿公堂之时,鲍尔默主持了微软的大部分工作,撑起了微软的一片天,当盖茨正醉心于计算机软件研发之时,鲍尔默却成为他的市场战略家,微软公司的销售工作在鲍尔默的主持下几乎是一步一台阶,彼此的优势互补使得微软的年利润增长率达到28%。

    此外,头脑敏锐的鲍尔默始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市场变化即时调整战略决策。

    鲍尔默总裁酝酿了一年,1998年底宣布了全盘改组方案,重组的结果是副总裁的位置减少了一半。而微软公司随之也再一次公布了创纪录的营业额和利润。所以,微软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鲍尔默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不难看出,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合伙人,通过与性格、能力互补的朋友共同创业,盖茨将对方的优势运用得恰到好处,用到了具有巨大财富的市场。这样搭档选择,创业中途决不会陡然夭折,而且创业成功的几率也增加了数倍。在互补的发展过程中,盖茨最终如愿以偿戴上了软件帝国的皇冠。

    为了通过朋友去获得“互补”的最大效益,我们应当打破各种无形的界限,根据自己生活、事业上求进步的需要,积极参加相应的交往活动,主动选择有益、有效的朋友,与这样朋友一起共事才能彼此互惠,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志同道合才有共同目标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完成,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只有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完成工作,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历史上几乎所有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有一个或者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帮助他。

    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过高,而要充分考虑到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来实现目标。

    在比尔·盖茨的创业团队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他的好朋友保罗·艾伦。这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与盖茨有着进军软件业的共同目标,两个一起度过了创业初期的日子。

    艾伦是盖茨在湖滨中学的同学。其父亲当过20多年的助理管理员,因此从小博览群书。1968年,与盖茨在湖滨中学相遇时,比盖茨年长两岁的艾伦以其丰富的知识折服了盖茨,而盖茨的计算机天分,又使艾伦倾慕不已。两人成了好朋友,一同迈进了计算机王国,掀起一场软件革命。

    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盖茨回忆说:“他读了4倍于我的科幻小说,另外,他还有许多解释自然之奥秘的书,所以,我就问他有关‘枪炮工作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保罗把这些都讲解得头头是道。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数学和物理作业,这就是我们何以会成朋友的原因。”

    艾伦的特点是说起话来柔声柔气,为人很谦虚。这一点在最初的公司业务开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与罗伯茨合作改进BASIC程序的过程中,罗伯茨虽然敬重盖茨的技术能力,但非常不喜欢他的对抗方式。罗伯茨说:“盖茨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艾伦比盖茨更富于创造性,盖茨和我争来争去,但是一个好办法也拿不出来,可是艾伦能。他对我们公司还是有一些帮助,而盖茨只能是添乱。”有了艾伦从中斡旋,最初的合作才不至于破裂。

    艾伦是一个喜欢技术的人,所以他专注于微软新技术和新理念。盖茨则以商业为主,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一人全揽了,共同的理想使得两位创始人配合默契。艾伦在研发BASIC语言和操作系统方面显示了充分的远见。正是对于技术上的敏感,艾伦才不断地向盖茨提出创办公司的要求,并一再鼓动盖茨退学创业。

    因为艾伦的谦让性格使然,微软公司开办之初,盖茨在合作协定中获得了微软公司大部分的权益。在公司股份中,盖茨占60%,艾伦占40%。因为盖茨可以证明他在BASIC语言的最初开发中做了更多,而艾伦也认可这一点。不久以后,这种比例又进一步调整为64比36。但是,从股份的多少不能划分的是:盖茨和艾伦这个精干的创业团队,缺一不可。两个朝着软件业的顶峰共同迈进。

    艾伦为盖茨制定了“先赢得客户,再提供技术”的公司发展战略。1981年,IBM的个人PC问世,急需一个配套操作系统。又是艾伦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搞到了SCP-DOS程序的使用权,两人对该软件程序作了扩展改编,重新命名为MS-DOS,再反销给IBM。MS-DOS是微软开始走向世界软件业第一品牌的发家宝。

    可以说艾伦是盖茨创业道路上最大的推动力。正是他拿着登有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消息的杂志,去找盖茨,成功地说服了盖茨少打一些牌,而干点正经事。也正是艾伦对技术的痴迷使得全新的BASIC语言最终得以出现,使微软最终成为软件领域的巨人。也正是艾伦和盖茨研发的操作系统逼迫IBM后来不得不加入到个人电脑的战团中来。

    “艾伦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因为他优先考虑的不是业务,而是对技术本身的痴迷。”美国着名传记作家劳拉·里奇在这一点上也承认艾伦的重要作用:“微软之所以能够被载入商业史册就是因为其操作系统的成功。”

    1982年,艾伦在一次商业旅行中突然病倒,诊断结果表明有癌变的迹象,应立即进行化疗和放射性治疗。在患病期间,艾伦意识到自己无法给予盖茨所要求的时间与精力。1983年,时任微软副总裁的艾伦终于离开了蒸蒸日上的微软。三年后,当微软公开上市时,艾伦拥有的近40%的股票让他成为全球顶级富豪之一。

    人并不一定要找最优秀的同伴,但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做同伴,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够鼓励和激励自己在理想的路上走得更远,而不会轻言放弃。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值得交往的朋友,更是你在生意上不可缺少的助手。

    有的朋友不能与他合作

    与朋友一起合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机会。但并不是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合作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在与朋友合作后才看清对方的真面目。所以,要想事业能够成功,以下两种朋友是绝不可与之合作的:

    第一,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型的朋友。

    三国时代的马谡自认为从小熟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在守街亭时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执意要把营寨建在高山之上,结果被魏军团团围住,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加上水源又被拦截,军心动摇,终被魏军击败,街亭失守。面对魏军的长驱直入,幸亏诸葛亮大智大勇,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方才转危为安。马谡的错误造成街亭失守,军纪不容,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从此,马谡一直就成为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典型人物。

    在当今社会中,像马谡这样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依然很多,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这些人自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分析力比别人强,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搞些钱,或是开空头支票,让你钻进圈套,与你进行所谓的合作,然后,他就发号施令起来,总以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都是最好的,当你对他的一点观点或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时,他常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修改。对你的意见或建议,轻易地给予否决,自己又提不出更好的方法来。思维方法是以偏概全、以点概全,偏激、固执,不易与人合作。当出现这种情况,你应断然与他分道扬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优点与缺点,优点与缺点同时并存。对于一般的缺点与局限,在选择朋友时不能求全责备,要求对方十全十美。这在现实中是办不到的,因为你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但对于具有上面所言的两种缺点与局限的人,你一定不能与他们合伙共事,因为这些缺点或错误是本质性的错误,是长期形成的,一时半刻也改不了了。

    第二,追求有异、目的不同的朋友。在朋友中,目标和追求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本性喜欢追求长期收益,有的人喜欢追求称心如意的年收入,还有的人喜欢追求专业性的挑战,又有一些人追求个人的名声与地位。如果对朋友的动机与目的考察得不仔细,势必让一群动机歧异的人混杂在一起,这对你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精明的商人应该明察对方的内在动机与目标,并且慎重思考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的基础,才最终下决定。

    与朋友合作要谨慎,尤其对初交的朋友更要抱有防范之心。必须认清对方的本来面目,对于以上两种朋友,坚决不可以与之合作。

    同富贵共患难才是好伙伴

    友谊,不仅仅是在欢歌笑语中和睦相处,更是要在困难挫折中互相提携;事业,不仅仅是在蓬勃发展时携手共进,更是要在危机降临时共同抵御。

    对商人来说,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的只算是酒肉朋友;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只能算普通朋友;能共患难,又能同富贵的才能算好朋友,真正的知己朋友。与这样的朋友一起合作共事,才能彼此同舟扬帆于商海之上,直达成功的彼岸。

    有的人在无忧无虑的日常生活中,还能够和朋友嘻嘻哈哈的相处,可是一旦朋友遇到了困难,遭到了不幸,他们就冷落疏远了朋友,“友谊”也就烟消云散了。与这种只能共欢乐不能同患难的朋友共事,事业顺利时还好说,一旦有所波折,他必然最先离你而去。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这话大家都不陌生。

    晋代有一个人叫苟巨伯,有一次去探望朋友,正逢朋友卧病在床,这时恰好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百姓纷纷携妻挈子,四散逃难。朋友劝苟巨伯:“我病得很重,走不动,活不了几天了,你自己赶快逃命去吧!”

    苟巨伯却不肯走,他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远道赶来,就是为了来看你。现在,敌军进城,你又病着,我怎么能扔下你不管呢?”说完便转身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百般苦求,叫他快走,苟巨伯却端药倒水安慰他说:“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天塌下来我替你顶着!”

    这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了,几个凶神恶煞般的士兵冲进来,冲着他喝道:“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全城人都跑光了,你为什么不跑?”

    苟巨伯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丢下他独自逃命。”并正气凛然地说:“请你们别惊吓着我的朋友,有事找我好了。即使要我替朋友而死,我也绝不皱眉头!”

    敌军一听愣了,听着苟巨伯的慷慨言语,看看苟巨伯的无畏态度,很是感动,说:“想不到这里的人如此高尚,怎么好意思侵害他们呢?走吧!”说着,敌军撤走了。

    患难时体现出的正义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说来不能不令人惊叹。

    相对于同患难来说,能够共富贵的朋友更是难寻。富贵时,朋友间更容易在利益上发生矛盾。生活是复杂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例如,一起开创事业的朋友,成功后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利润的分配、人员的使用上都会存在分歧,这些分歧就成为矛盾爆发点。

    田峰与好朋友张东一起开办了一家公司,田峰主管业务,张东负责财务。两人说好了利润五五分成。公司开办的前两年效益一般,两人的收入都很少,田峰也就没在意。到了第三年,公司连做了好几笔大生意,效益可观。年底分红时,田峰惊讶的发现自己的收入比朋友相差几十万。最后才发现,虽然两人之间对利润五五分成,但张东拿走的是纯利润,而他的那一部分则包括公司的日常开支。张东利用自己对财务的专长和朋友的信任,狠狠摆了田峰一道。

    在挑选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时,你一定要谨慎,不是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共事的。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一个能同富贵共患难的好朋友,千万别错过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