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败在感情用事上:三分感性做人,七分理性做事-沟通有技巧,难说的话不难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1.压制住冲动,气话就不会出口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告诫儿子:发怒时,先把舌头在嘴里转10圈。为什么教儿子这样的方法呢?那是因为,人在发怒的时候容易做出感情冲动的事,如果不学会克制的话,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很多人在生气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数着:“1、2、3……”来消除自己的怒气,平定心绪。

    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数数来隔离自己发怒的间歇,给自己时间去冷静下来,然后思考一下对错。这样我们就不会感情用事的冲别人发火,或者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上海自己了。

    的确是这样的,当我们特别愤怒的时候,如果当时没有机会发泄,比如使我们愤怒的人不在身边,过了一段时间,那种怒气就会变小,甚至完全不见。

    某公司老板到仓库巡视,发现一个工人正坐在地上看玩手机。该老板最恨工人在工作时问偷懒了,于是怒不可遏地问:“谁让你在这儿玩的你的工作做完了吗?”

    工人回答说:“快了……”老板刚想说:“赶紧给我做去,不然就到会计那儿结算工资。”可是,突然另一个员工把这名“偷懒”的人叫走了。于是,该老板就先忍住火不发,想等他回来时再说。

    很奇怪,等那个员工回来之后,老板的火气没有那么大了,而是问他:“你在这个部门是负责什么工作的?”这人回答道:“哦,我不是您公司的员工,我是另一个公司派来送货的。”

    该老板一听,愣住了。心想:“幸亏刚才有人把他叫走了,否则的话我惩罚了他,他回去跟自己老板一说,那可对我们公司不利了!以后,千万可不能那么冲动了!”

    “冲动是魔鬼”,愤怒状态下的人们经常会失去理智,一时的冲动很有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据统计,怒火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比全世界烧掉的煤还要多出成百上千倍!但事实上,遇到让自己愤怒的事情,只要忍一忍,等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来处理,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否则,就只能形成让我们后悔莫及的后果了。

    小杨是某公司经理的秘书,有一回经理让他发一封信,可是她一忙给忘了。

    几天之后,经理在小杨的办公桌上发现了那封信,心里火了,于是就把小杨痛骂了一顿。挨骂之后的小杨很窝火,心想:“自己天天忙得晕头转向的,就这一件事忘了,经理就把自己妈的狗血喷头的,太过分了!”

    下班回到家,怒气未消的小杨看到上小学的儿子正坐在地上看电视,帽子、书包、零食散了一地,搞得家里很乱,她就更来气了,就冲儿子吼道:“你就会给我添乱,你除了吃喝拉撒睡,你还能干什么啊?我工作这么累,你还把家里搞得这么乱,想直接把我累死啊?”

    结果,儿子因为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不着边际”的臭骂而委屈万分,竟然离家出走了,这真让小杨后悔不已。幸好,小杨跟家人最后在附近的公园里找到了儿子,否则儿子真丢了小杨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

    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就会感情用事,冲动地说出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话。

    这一点,我们不妨学学德国军队。德国的军队有明文规定:遇到不满的事情,不许当场发作,要忍过一晚上,等心情平静下来后再提出讨论。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首先冷静下来,才能更全面的思考问题,才不会随意做出感情用事的傻事。

    心理学家认为,要想自己不因发怒而做出冲动的事,就要学会遇事“冷处理”,就是千万不要马上将自己的情绪爆发出来,而是通过从事一些轻松的事,如跑步、听音乐、跟别人交流等,达到平息情绪冲动的目的。这证明,我们经常说的愤怒时在心里数一下1、2、3的方法还是有效果的。

    那么,我们就找一些类似“怒前数数1、2、3”的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吧:

    1、先在心中数数,让自己保持冷静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感情用事的人,那么每次发怒时,就要努力推迟自己发怒的时间。这时,你可以选择在心中数数的方法,这样可以很快地让自己保持冷静。

    比如,你去商场买东西,有人不小心踩到了你刚穿上的新鞋,看着新鞋子上的肮脏脚印,你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可是,别人真不是故意的,正不知所措的跟你道着歉。这时,为了压制自己的火气,你可以选择在心里默默数数,直到你不再想发火为止。这样,你就很好克制了自己,避免因为感情用事和别人出现摩擦。

    2、愤怒时,对着镜子站一会儿

    为什么愤怒时,要在镜子面前站一会儿呢?那是因为,人在愤怒时往往会失态,脸色极其难看,当你看着镜子中的吓人面孔时,就会很自觉地把它抚平了。这时,怒气也就消了。当然,也不一定是镜子,窗玻璃、车玻璃等等,都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

    3、把“愤怒”写出来

    把“愤怒”写下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抑制感情冲动的好方法。因为,一个人的愤怒充斥在脑海时,如果不能及时发泄出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摔东西、骂人,重则害人害己。而当你把愤怒的事件清晰的记录下来的时候,你内心的愤怒会随着写出来的东西而被放空掉,这样你就不会再冲动的冲人发火了。

    02.拒绝他人,没必要说“狠话”

    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求你帮忙,你不想帮他或者帮不了他,而他还在不厌其烦的苦苦哀求,这时,你可能会感情用事的大吼:“你不要求我,快走吧!我办不到!”

    的确,这样你做到了拒绝。可是你是否有想过,你的这种举动很伤人?而对方也会对你感到反感,也许在未来的路上,他还会记恨在心,对你进行“报复”。所以,感情用事地拒绝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伤害。就像你不帮别人,还脾气暴躁的把人往外撵,这样人家就会觉得你铁石心肠,说不定会在网上写言论骂你,甚至跑到家里或者公司对你破口大骂。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你当初拒绝别人时想看到的。

    郑州市新成立了一家高考补习班,听闻任教老师都是大学教授,因此一时间人满为患。通常情况下,这些家长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找到校长,然后说:“我的孩子今年没有考上大学,没办法,不能让孩子这么小就到社会上打工,只好找您帮帮忙了。”

    面对这样恳切的话语,校长通常情况下是很难拒绝的。可是,这里教学条件有限,只有一间教室,面积很小,现在已经挤满了学生,连讲台两边都摆上书桌了。因此,校长只能选择无情的拒绝:“我们教室已经坐满了,现在不招收了!”

    谁知,家长越来越多的涌向这里,有的甚至不厌其烦的拜访校长。无论校长如何拒绝,那些家长依旧不依不饶,非要让他给“开开后门”。另外,家长们还会经常给这个老师打电话,弄得他神经都要衰弱了。甚至,有些家长还造他的谣:“这个校长狗眼看人低,对我的态度极其恶劣,就看着那些学习成绩好一点,家里有钱一点的学生!”这些谣言,很快就把校长说得病倒了。

    其实,这位校长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完全不必感情用事地说出那么严厉的话。如果校长能够委婉的把教室的情况跟家长说一下,并且带家长去教室内看看,那么家长们出于对孩子学习环境的考虑,或许就不会那么不依不饶,甚至造校长的谣言了。

    当一个人有求于人的时候,往往都有惴惴不安的情绪,如果你就会感情用事地说“不行”,那么就会使对方这种不安的心理加剧,甚至对你产生强烈的厌恶感。相反,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拒绝的方法,那么就能巧妙化解对方心中的不快,而自己的心情也会轻松许多。

    可是,有些人就是不懂得正确拒绝人的方法,非得急躁地冲对方发牢骚,甚至发火把对方从自己跟前赶走。可是你不知道,有时候别人并不是求你办事,或许他只是想给你提个意见,你这样粗暴的做法就无形中得罪了别人。而你自己,还会非常的烦恼:“这人怎么这么难缠呢?拒绝他真的很麻烦!”

    那么,我们该怎样拒绝他人呢?不妨学学下面的方法:

    1、先肯定,后否定

    如果你不想因拒绝别人而惹来烦恼,那么不妨试着委婉的先肯定对方所说的内容,然后待对方平静下来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拒绝之意。这样,对方就不会感觉太尴尬,也不会对你心存那么多埋怨了。否则你一上来就拒绝别人,很容易让自己随着拒绝情绪的发展而变得感情用事起来。

    例如,小王来跟你借钱,而你出于种种原因不想借给他。那么,你就听他说完自己的借钱理由,然后给予真诚的理解,让他心理上得到温暖,觉得你的理解对他而言比钱更重要,这时你在拒绝他的话,他的心理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2、告诉对方,你是在为他考虑

    有时候,你的拒绝方式过于情绪化,就会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很自私,只为自己考虑,根本就不顾他的死活。为了避免对方产生这样的心理,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就要让他感受到:拒绝其实是在为他考虑。

    例如,下属向你提出请求,说是想做某个项目,而你心中已经有了人选。这时,面对自不量力的他,你不要感情用事地说:“这个项目你做不来,我交给别人做了!”而是应该说:“我本来也想考虑你的,但是这个项目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而你家离公司员,忙完回家觉都睡不好,还是让离家近的同事做吧。放心吧,下次有项目我第一个考虑你。”这样,下属自然对你心存感激,就不会因为遭到拒绝而给你惹麻烦了。

    3、用列举事实的方法拒绝对方

    有时候,为了尽快摆脱对方,我们往往会感情用事地说一些假话来拒绝他。事实上,拒绝比人,最忌讳的就是撒谎。因为一旦谎言被拆穿了,他就会对你产生深深的恨意。正确的方法就是:把事实列举出来,让他相信,你的拒绝是不得已的。这样,他即使心里不高兴,也不会过多的埋怨你。

    03.意见相左时,说话拐个弯

    古希腊伟大的辩论家狄摩西尼曾说:“一条船是否破裂,可以由它发出的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聪明还是愚昧,可以从他的言论而断定。”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影响别人对他的判断。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了一句很普通的话,就能把人给得罪了?正是因为我们说得不得体。尤其是在与人起争执的时候,你要是把话说得针锋相对、处处对抗,那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

    瑶瑶是一个嘴巴不饶人的姑娘,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不敢惹她,当然也不怎么喜欢亲近她。现在工作了,同事们更是唯恐对其避之不及。

    瑶瑶究竟做过怎样的事情呢鹅?

    有一回,同事小武喊瑶瑶一起打扫办公会卫生,她就满脸不悦地走到小武面前说:“你为什么喊我啊?那么多人都在闲着,你不喊,我好欺负吗?”

    一听她这么说,小武赶紧解释道:“你别误会,我是觉得咱俩平时都不怎么打扫卫生,你看昨天是刘姐打扫的,前天是小张,大前天是……”

    “够了,上周还是我打扫的呢,你怎么不说啊?”瑶瑶生气地打断道。

    小武一听瑶瑶的口气,内心更加忐忑了,慌忙说道:“哦……我知道,不是我们离家比较近吗?坐车没那么辛苦,今天大家都挺累的,我们还是……”

    瑶瑶赌气地说道:“我离得近坐车就不累了?我今天没干活啊?真是的!”说着,她就撇下想要再解释一下的小武,径自走到卫生间拿扫地的东西去了。

    这件事之后,别人几乎都不敢跟瑶瑶讨论事情了,因为不管他们说什么瑶瑶都会针锋相对的顶过去。也就是说,大家觉得根本就跟她讲不通事情。与其让自己生气,还不如不理她!就这样瑶瑶因为针锋相对的说话方式,而把人际关系处得越来越糟糕了。

    我们要想把人际关系解决好,把日常生活中的争执解决掉,就不应该总是针锋相对的与人讲话。因为,针锋相对的说话方式会让人觉得你这人很难缠,老爱感情用事,根本就没有用最起码的理智去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真正要征服一个人,真正要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并不一定要用“寸步不让”的言语,有时候你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委婉地与他人沟通,会把事情往好的方面去推进,事情也就自然的轻轻松松的被解决了。

    说话,不是扔石头,必须一砸一个坑。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解决问题,要把话说到人家的心坎儿里。而针锋相对的说话方式,不过是一个人感情用事的“必胜”心理在作怪罢了,根本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所以,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很好地与他人相处,我们就要改掉这种针锋相对的说话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的理性。

    1、用幽默消减“刻薄”

    有时候,你针锋相对的话会让人觉得很刻薄,觉得你这人根本就是蛮横不讲道理。我们都知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敌人,而是为了让对方陷入困惑,从而被你说服。因此,我们要转换自己针锋相对的方式,用幽默消减“刻薄”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别人说你的发型老土,而你能很想跟他反驳,但是说得太直白又会得罪他,这个时候,你不妨用幽默的方式说:“是吗?我跟周润发老土到一块儿了,上次我看他的那个新电影就是这个发型啊!”人家一听,明星都喜欢这个发型,你喜欢自然跟老土不搭边,而你也没有用“刻薄”的语言去反驳他,这会让他潜移默化的转变对你的态度的。

    2、试着侧面出击

    直击问题,不代表就一定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一定能将对方击败。有时候,感情用事的去正面攻击一个人,并不一定能讨到便宜,那么我们不妨试着从侧面出击吧。所谓侧面“攻击”,就是隐晦地点拨对方,不要直接说他,让他进行自我审视,发现问题的所在。

    例如,你可以避谈问题的关键,而从侧面问他:“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你上次处理这个问题,用到了另一种方式……”这样,对方就不会觉得你是在针锋相对的挑衅他了,因而也就原因平心静气的跟你一起来解决问题了。

    3、谈不下去,就转换话

    如果,你跟对方谈不下去了,就说明两人都到了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地步。那么,在讨论想去,只会让自己更加的感情用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时,你就应该换个话题,让彼此的情绪稳定下来,等到冷静了,在讨论之前的话题,相信彼此就会理智得多。

    做个假设:你是一个服装店的老板,顾客相中了你的衣服,可是你们在价格上谈不拢,她说:“谁谁家的店里这衣服比你店里的便宜……”,而你说:“不可能,这是新款统一价格。买不起就算了!”这样针锋相对的讨论不会让衣服很快卖出去的。

    此时,你应当做的就是:把话题转到衣服的质地、颜色、款式等方面。这样,更能打动顾客的心,而她又因为喜欢这件衣服,最后会很爽快的掏钱走人的。

    04.谈判时,避开矛盾激化点

    生活中,我们总要面临这样或那样的谈判:小时候,我们跟父母谈判做一次家务给多少钱;长大后,我们跟生意伙伴谈判合作后能给我们多少利润;老了之后,我们还要跟儿女谈判怎么赡养我们……总之,谈判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无处不在。

    当然,每一次谈判,我们都希望自己是赢家。但是,实际情况却总是让我们不得不去妥协、退让,进而才能达成共识。不过,这中间肯定免不了出现冲突与矛盾的状况,那么我们该怎样说话才能是自己在冲突和矛盾中脱身,进而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呢?

    是保持沉默,但态度强硬的毫不妥协?还是感情用事的口出恶语,让对方知难而退呢?相信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是会让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说不定,最后你还会因为自己的感情用事而丧失理智,致使谈判失败。

    中国山东某模具公司想要从德国引进一批先进的生产线,为了谈判成功,该厂厂长黄某决定亲自率团与德国公司进行谈判。

    可是,谈判一开始,双方就陷入了僵局。原来,中方因为规模限制,希望部分引进,但德国一方不能接受,坚持要求全部引进,否则就免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方谈判自然心急如焚。

    因此,黄某作为谈判团的首席代表,就显得更加的急躁不安。因此,他就对德国公司的谈判代表说:“你们不要那么死板还不好?做什么事情不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吗?我们公司规模小这是事实,你们就不能变通一下?”

    听了黄某的话,德方代表的脸色就变了,回答说:“死板?我们公司有我们公司的原则,全部引进的话更省时省事,而且方便全程指导。如果,你觉得我们公司死板,那你可以考虑换别家公司。”

    黄某一听,急忙说:“你们公司怎么不死板了?哪有想你这样说话的?我们又不是说不全部引进,只是现在还不行,想要先引进一批。你让我们找别家,哼……我就不信国外就你们一家的先进!不谈了!”

    说罢,黄某扬长而去,留下德国谈判方的人大眼瞪小眼地坐在那里生闷气了。而中国代表团的人,只能有个劲儿地为厂长的行为跟对方道歉,可是德国方坚决不谈了。

    其时,黄某根本就不用那么感情用事的指责德国人“死板”,他只需要换换说话方式,就能让德方的态度有所松动,比如说,他可以说:“我知道贵公司的生产线相当先进,虽然知道自己公司规模小,但是还是想要先引进一部分,这样在先进生产线的帮助之下,我们会很快得益,那么就能尽快把全部生产线引进过去了,希望你们考虑一下这个特殊情况。”

    这样理智的说话方式,肯定会让德方感受到中方的诚意和尊重,自然也就愿意做出让步了。一味的急躁、感情用事,根本不能挽救谈判败势,还会将矛盾迅速激化。

    在谈判中,当“敌方固若金汤”时,如果我们可以理智的避开矛盾的激化点,把话说得漂亮一些的话,那么就能首先从心理上让对方感觉舒服。接下来,再谈问题的时候,大家就能够心平气和的往解决问题方向努力了。这样,我们也就很好地在谈判中扭转颓势,反败为胜了。

    1、善用“示弱”的说话方式

    在谈判时,并不是说你说话强硬了,就一定能够战胜对方。有时候,你越是强硬就越会激发双方的情绪,使双方变得更加不理智。因此,你要学会适当的“示弱”,这样才能让对方产生优越感,迷失在你的话语中,从而自觉地做出让步。

    例如,你的谈判对象是一个很强势的家伙,你本想用自己强硬的话语让对方让步,可是发现他根本就不吃这一套,看起来你要在这场谈判中失败了。这时,你就缓和一下语气,用有好的态度向他“示弱”,那么“高高在上”的他肯定就会放松警惕,做出让步,你也就成功的反败为胜了。

    2、用理智的话,直击对方性格弱点

    谈判时,我们面对的对手性格各异,有急躁的、有沉稳,有自负的也有谦虚的。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在谈判中反败为胜,就不要太过感情用事,而是冷静下来,把握一下对方的性格弱点,然后用理智的话反驳过去。这样,对方在弱点被点到时就会变得非常的不理智,丧失判断力,你就趁机展开攻势,一举将谈判拿下!

    3、用对比的话语说服对方

    当你在谈判中,跟对方唇枪舌剑的大战三百回合都不能获胜时,就会变得心情急躁,甚至感情用事的摔桌子走人。这是不理智的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你谈判的初衷。你应该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找到更为理智更为简便的话语说服对方,那就是运用对比法。

    比如说,你跟对方讨论到底哪个条件更适合作为你们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时,你一直说服不了他,这时,你就通过商业上几个有名的类似案例,来对比一下。这样,对方看见事例,就会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常言道:有对比才有鉴别。而在谈判中适当地运用对比,能够让对方没有招架的余地,也就非常巧妙的说服了对方。

    05.委婉说出“弦外之音”

    “哎……有时候,真不想把话说得那么直白,可是不那么说又怎么能让人明白呢?可说了,净得罪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为不知道该怎么把“弦外之音”说出来而苦恼。也就是说,我们不怎么“会说话”。

    会说话的人,总能能够懂得用委婉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巧妙而且艺术的表达方式,既能表达你的意思,又让对方听起来舒服,让彼此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起来。

    不过,有人可能会说:“人与人交往,不就应该坦诚,直来直去吗?”是啊,在现实中,人们口头上也一向把直来直去的豪爽性格作为一种美德,倍加推崇。而且,当我们在赞扬某人时,也往往会说:“他性格直爽,说话从不拐弯抹角,我喜欢。”

    但是事实上,说话太直来直去有时候是感情用事的表现,反而不利于人际交往。例如,别人请你帮忙,你不答应,就随口拒绝了。这时,人家会觉得你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拒绝,肯定是能帮而不想帮,那他就会继续恳求你。而你呢?被人家求的烦了,就会粗暴的说“不”,这样,就是一种感情用事的表现。如此一来,听到你那样说话的人,可能从此就记恨上你了。

    那么,到底该怎样把你的“弦外之音”说得不那么得罪人一些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委婉的方式和语气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是直来直去的伤他人面子。甚至,还可能引起他人的打击报复。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众所周知,称帝之后,就得册封百官,可是当朱元璋看完花名册后,心里不禁犯起了愁:“有功的功臣理当封赏,但那些亲朋该怎么办呢?封吧,无功受禄,恐引起群臣不满;不封,自己这面子上又过不去。”

    这时,军师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难处,但他不敢直言进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二来又担心朱元璋发怒。但册封官员关乎国家大事,又不能不管。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方法,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乱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

    第二天,刘伯温将这幅画献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过画,仔细品味,哈哈大笑道:“军师画中有话,乃是苦口良药!”于是,刘伯温就委婉地说出了这幅画的意思——冠(官)多发(法)乱!

    听刘伯温这么说,朱元璋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样,既没有伤害到朱元璋的面子,又说出了谏言,即: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画中有话,委婉点题,真可谓是会说话之人的高明之处。

    故事中,如果刘伯温直言进谏的话,以朱元璋的残暴脾性,那刘伯温肯定免不了皮肉之苦。可是,刘伯温却选择了以画传话,委婉劝谏的方式,这才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其实,会说话的人就是这样,往往能用委婉的话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的方式,比起一根筋、感情用事地乱说话,要好得多。

    日常生活中,我们虽不至于因直言说话而招致杀身之祸,但说话太过直言也是十分不利于交流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了这一点,学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弦外之音。

    那么,具体用什么方法做到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弦外之音”呢?看看以下方法吧:

    1、用商量的语气跟别人说话

    如果,我们能够用商量的语气跟别人说话,那就不会动不动就发怒,抑或感情失控了。这样,在说出自己的“弦外之音”时,也就显得委婉了一些。

    例如,你在跟同事说一件事情,可是你说得很急,让对方听着很不顺耳,因此他也就没有清楚的听出你话里的意思。这时,你千万不要急着跟他理论:“你为什么不好好听我说话呢?”而是要用商量的语气,委婉地问他:“你看,这样做好不好?”换一种语气,既能平复自己的焦躁情绪,又能让对方头脑清醒地听出你的弦外之音,何乐而不为呢?

    2、说话时,借助典故或名言暗示对方

    说话时,借用典故或名言,就是不让我们说一些为难的话时,太过单刀直入,伤害到别人的面子。而采用暗示的方法,对方就会一点即通,免得话说得太过直接,伤了彼此和气。

    比方说,有一个朋友借了你的钱,可是过了好久他都没有提出要还你这档子事儿。这时,你千万不要感情用事地跑到他面前大声诘问:“你怎么不还我钱啊?我都等了这么久了你也不来找我……”这样,既让朋友觉得没有面子,伤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不划算。

    可是,你要是说一个跟借钱或还钱有关的小典故,又或者是说一句“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之类的俗语,那么他可能就会恍然大悟,“哦,我还欠你钱了,忘了,不好意思,真的该还你了……”就这样,尴尬事情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而彼此的情绪还都是好好的。

    3、话不说完,留三分

    有时候,我们在说话时说七分,留三分。会说话的真正技巧,不说你把话说得多么囫囵,多么气势磅礴,而是要说到节骨眼上,让人明白就行了。委婉地说出“弦外之音”,就需要我们做到“话不说完,留三分。”

    事实上,一股脑的把话说完,很容易让自己情绪激动,让对让心生厌烦和不悦,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懂得说话的艺术,把重点委婉的点出来,剩下的让别人去揣摩才是说话的高明之处。

    06.批评莫伤人,就事论事

    批评别人,其实也是要讲方法讲技巧的,不能随心所欲的乱吼乱叫。因为,那样用坏情绪、感情用事地去说教人,根本达不到批评的目的。我们常说,批评别人要摆事实、摆正态度,莫要伤害别人,也是这么个道理。

    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在批评他人时,都会任凭感情的线条错位,东拉西扯的说落别人,根本就不懂得就事论事。更有些喜欢感情用事的人,认为批评就是怒骂、责骂,认为这样才能让犯错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事实上,这样的批评手法是很低级的,不但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对方人格,产生严重的后果。

    某学校一位女同学,犯了错误被学校领导批评了,原因是跟校外某青年发生了不正当男女关系。对此,校领导大发雷霆,把女学生批了个体无完肤,骂得既难听又伤人格。

    某校领导说:“你作为一个女生,怎么可以这么不知廉耻呢?跟校外青年不清不楚的,你知道‘羞耻’两个字怎么写吗?每次考试都在班上排倒数,你看看你,化那么浓的妆,像个学生吗?”听了这样的批评,该女同学深深地低下了头……

    其实,该女同学已经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并十分诚恳地向校领导认了错,可是校领导依然不依不饶,大声地诉说着该女同学的种种跟此事不着边的“劣迹”。

    最后,不肯善罢甘休的学校领导,一定要让这位女同学写下书面保证,并要求她在系里公开认错,否则就要告知家长,然后勒令其退学。

    听了这个处罚,这位女同学觉得心里十分委屈,认为把证书可以写,但公开认错就太伤人了,一个女孩子出了这种事本来就不光彩,隐瞒还来不及呢,怎么能当众曝光呢?

    最终,这位女同学不堪重负,默默地离开了学校。

    作为学校领导,其实应该明白,我们批评人的目的是为了救人,帮助人,而不是去伤害人,侮辱人。犯了错,对这个错误实事求是地批评教育一下即可,而不是去揭学生的老底儿。因为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还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批评,显得校领导很愚昧、荒唐,感情用事,同时还有可能毁了该女同学一生。

    从这件事上,我们也明白了,批评一个人时不是嗓门大、数出的罪状多,就能够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信改过。而是要学会就是论事,讲求说话的技巧。

    有位病人到医院就医,本来与医生约好上午10点就诊,可等到了10点20医生才慢悠悠地赶来。看到一生的散漫态度,病人很生气,就问道:“医生,您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啊?今天上午接诊了许多病人吗?”

    医生听了心里很不自在,因为最近他整与一个病人发生纠纷,已经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了,接诊的病人并不多。因此,他就觉得这位病人这么问,是在取笑他。就没好气的回答:“不多!”

    听到医生用样的语气跟自己说话,病人就更生气了:“你看看手表,现在几点了?”医生一看:“哦,10点20,我迟到了,真是对不住,我还以为你是在嘲笑我今日接诊不多呢……都是我的错,我们赶快坐下来说吧。”

    听完医生的道歉,病人也就不好再发作了。于是,和和气气地坐下来向医生问诊了。

    很明显,一开始这个病人的批评方式并不好,他采取的是一种挖苦式的批评方式,很容易伤及医生的自尊。还好,他后来没有之专注发泄不满情绪,而是伸出手表告诉他“你看,你迟到了”。这样的批评方式,更容易让医生明白过来自己的错误,进而诚心道歉,化解矛盾。

    因此,我们要明白,批评只要就事论事就好,千万不能伤害对方的人格。如何做到就是论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说话技巧,避免感情用事。

    1、采用一语双关的批评方式

    有时候,在不得不批评他人时,我们不妨采用“一语双关”的方法,这样既能达到批评的效果,也不伤害对方自尊。

    有位年轻的作者,想要得到编辑的青睐,在写作的时候就大量套用了契科夫的作品内容。

    这天,年轻的作者到编辑部送稿,编辑看后皱了皱眉头,问道:“这篇小说是你自己写的吗?”

    “是的,我构思了两个月,花了整整一星期才写出来,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呢!”年轻人信誓旦旦地答道。

    编辑一听,突然感叹道:“哇!伟大的契诃夫,您什么时候又复活了?”

    听了编辑的感叹,年轻人立刻低下头,红着脸走掉了。

    可以看出,这位编辑在批评年轻作者的时候,用的就是“一语双关”的方式。一句“伟大的契诃夫,您什么时候又复活了?”既说出了小说大量套用了契科夫的作品,又含蓄地批评了年轻的作者。相信,这样“一语双关”的批评方式,比起直接说年轻人抄袭,把他臭骂一顿要好得多。

    2、评判人时,不要骂人

    对我们来说,在批评别人时很容易情绪失控,破口大骂。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很容易伤己对方人格。其实,在批评别人时我们只需要就事论事就好了,完全没有必要感情用事地随口乱揭他人的短处和伤疤,甚至是侮辱人。

    例如,我们批评他人时,千万不能说:“你真笨”、“你真愚蠢”、“你没长脑子啊?”之类的话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批评人,但不骂人。这是一种个人说话的智慧和修养,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体现。

    07.诱导比咄咄逼人更有效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在一个高级餐厅,一位顾客坐在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看见这样的行为,餐厅的经理很反感,叫来一个招待员说:“你要想法设法让这位绅士明白,在我们餐馆里,他那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委婉些。”

    这时,招待员来到那个顾客桌前,他看了看客人脖子里的餐巾,客人看见招待员看自己,也低下头看了看,心想:“没有发现有哪里不对劲啊。”此时,招待员就彬彬有礼地问道:“先生,您是刮胡子,还是理发?”客人一听,才恍惚过来:“哦,原来是说我往脖子上系餐巾了,对了,这是餐厅,不是理发店。”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以诱导的方式说话,远比咄咄逼人的说话方式更有效果。如果,那个招待员一走到客人面前就说:“对不起,先生,请您将餐巾解下来,我们这里不是理发店。”可想而知,但是的客人会多么尴尬,非但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雅,还可能恼羞成怒的跟招待员吵起来。

    这种随机应变、极具诱导魅力的说话方式,确实是一个很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与他人发生摩擦,或者需要与他人发生争执。这时,我们总是会异常冲动,变得非常咄咄逼人。相同地,对方看到我们想要打架的架势,以及听了我们步步紧逼的话语时,当然也会不甘示弱,这样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难于解决。

    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谈,如果我们说话过于情绪化的话,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有可能将问题往更糟的方面发展。

    这一天,放学后,上小学二年级的航航和同学打架了,脸上到处都是指甲的抓痕,衣服上也浑身是土,还被同学扯破了。打完架,航航不敢回家,怕妈妈知道了要揍他,可是天黑了,他肚子实在是饿了,就只好硬着头皮回家了。

    刚一进家门,妈妈看到航航那副狼狈的样子,就生气的问道;“是不是跟同学打架了。”

    航航低着头,小声回答道:“没有……”

    听航航这么说,妈妈就更生气了:“没有,脸上的伤哪里来的?衣服怎么破了?还回来这么晚?”

    听了妈妈咄咄逼人的话语,航航的倔脾气上来了,边往卧室跑便喊道:“我说没有打架就是没有打架,你老是对我这么凶……不理你了!”

    过来好大一会儿,冷静之后的妈妈才反应过来,心想:“航航年纪还小,我就用那么咄咄逼人的语气跟他讲话,难怪他吓得什么都不跟我说……”

    于是,妈妈就连哄带骗的把航航从房间里弄了出来。接着,妈妈就劝航航多吃饭,还答应他吃晚饭允许他看一会儿电视。听了这些,航航自然很高兴,之前被妈妈骂的坏情绪早就消失不见了。

    这时,妈妈就诱导说:“航航,今天学了些什么啊?”航航就乖乖的把学的内容跟妈妈汇报了一下。

    接着,妈妈又问:“那跟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处的怎么样啊?”

    一听妈妈这么问,航航就委屈的哭了,然后撒娇似地跟妈妈说:“上次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东东不服气,就在放学的路上跟别的同学一起堵着我,欺负我……这已经不是一两次的事情了,还有……”

    听了航航的话,妈妈赶紧俯下身把航航抱在了怀里,心想:“都怪我平时疏忽,跟航航说话太严肃了,老是用逼问的语气,才让他怕我,不跟我讲实话,看来以后得改改了。”

    的确,如果妈妈跟孩子说话总是显得咄咄逼人的话,以孩子的倔强心理,肯定是不会说的。相反,如果妈妈能采用诱导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坦白,那样效果会更好。

    因此,我们在与人谈话的说话,一定要改掉咄咄逼人的坏毛病,别让感情用事影响了我们的理智。这就要求我们,好好揣摩诱导式的说话方式,并加以利用,以使我们借助说话方面的技巧取得人生的更多收获。

    1、说话时,要有主次,分步骤

    当我们说话时,懂得有主次,分步骤的话,就不会情绪急躁地咄咄逼人了。因而,我们就要对对方循循善诱,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谈话效果,才不至于因为感情用事而伤了谈话者之间的和气。

    比方说,你在跟别人谈判,可是对方说话显得很敷衍人。这时,我们肯定会急躁,不过为了谈判的顺利进行,你可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跟对方谈判。这就需要你按着自己的步骤进行,不要太急太快,也不要让对方的态度影响你的谈话内容,而是冷静地以诱导的方式使对方听从你的意思。

    这样,比起你急于速战速决地对对方步步紧逼式的说话方式要好很多。而且,一旦内心有了主次,有了步骤,就不会情绪失控,更不会感情用事地在谈判桌上与对方翻脸。

    2、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要给对方留余地

    一般情况下,说起话来咄咄逼人的人,都不会跟对方留什么余地。这样的话,我们是很难完成与对方的正常交流的。所以,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给对方留点儿余地,同时,这也是在为自己以诱导的方式说服对方留余地。我们不能只顾着逞口舌之争,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要知道,那是不理智的行为,绝对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该有的行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