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我的世界永不言败-梦想: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梦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云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渴望与追求的从来都不是成功,而是梦想的实现。马云说:“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那些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登上成功的舞台。创业的过程会经历挫折,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成功便指日可待。”

    奋斗的动力并非财富,而是梦想

    在担任大学老师的那几年里,马云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在1995年的时候,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如果马云继续按照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他一定会在高校的天地大有作为的。但就在马云的事业稳步上升的关键时期,他却向校长提出了辞职,要出去创业,成立一个翻译社。

    其实,创业这个想法,早就浮现在马云脑海中了,只不过马云要遵守和杭州师范学院老领导的“5年之约”,才一直留在大学里当老师,没有付诸什么大的行动。那个时候,英语人才是很稀缺的,马云有一天联系自身,突发奇想,决定推广“全民学英语”的活动,他发起了在西湖边上的第一个英语角,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大家一起说英语,提高英语水平,马云还常常带学生去那里练习口语。

    另一方面,全国经济飞速发展,当时的杭州乃至整个国内,很欠缺既懂得英语,又懂得贸易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很多老板找到马云做他们的翻译,马云一个人根本应付不过来,更何况,他只能兼职做翻译,他答应老领导的“5年之期”还没到,不能全职去做这些事情。这时,他就想到了身边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教师,马云将这些老教师组织起来,做起了翻译工作。

    1994年,马云便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册了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这也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取自英文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这一年,马云刚好30岁,也是而立之年,充满希望的一年。他所在的电子科技学院的校长对他许诺,日后会让他当学校驻外办事处主任。

    生活在一步一步迈入正轨,马云的人生如果不出意外,将会桃李满天下,在高校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但马云却放弃了这个机会,放弃了后半生安稳的日子,选择了试水商海,创业打拼的日子。

    成立了翻译社,马云就在上课之余,开始了“穷折腾”,他四处活动,尽可能地多接点业务。然而,这个新成立的翻译社并没有迅速地被市场接受,虽然很多场合都需要翻译人才,可精明的商人是不愿轻易为一个不了解的新公司买单的,所以,刚成立的海博翻译社并没有为马云带来多少财富积累,反而是举步维艰。翻译社成立一个月后,全部收入为700元,而当时的房租一个月就要2000多元。

    刚开张就赔本,这样的买卖让海博翻译社的其他成员有些胆怯,周围的人也劝马云及早放弃这个事业,安安心心当老师算了。马云就偏不信这个邪,他认为创办这个翻译社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理想,所以他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一定会到来的。

    为了弥补翻译社的入不敷出,马云一个人背着大麻袋跑到义乌、广州,四处批发小礼品,再运回杭州来卖,赚来的钱全部用来补贴翻译社的支出。翻译社的运营就一直是在马云这样的努力下进行的,除了卖小商品,马云还做过医药和医疗器械的销售,四处推销产品,很是辛苦。就这样,在马云的带领下,翻译社逐渐走出了困境,开始有了起色,渐渐达到了收支平衡。

    到了1995年,海博翻译社已经开始盈利了。也就是在这一年,马云向学校提出了辞职,他要彻底离开学校这个安逸的“象牙塔”,选择去社会的大风大浪中打拼了。当很多人劝他再想想的时候,马云是这样解释的:“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很想到实践中去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到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再传授给我的学生们。”

    辞职后的马云正儿八经开始经营翻译社,翻译社在实现了盈利之后,业务也逐渐走上了正轨,这之后,马云就放手给翻译社里的其他工作人员打理了,他就不再具体管翻译社的事情了。海博翻译社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一家不错的企业,如马云当年所愿,已经是杭州最大的翻译机构。“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多年之后,马云轻描淡写地将当年这段创业经历总结出来。

    马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青年人创业”大会上讲过这样几句话:“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理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机会到了美国,然后我看见了、发现了互联网。发现互联网以后,我不是一个技术人才,我对技术几乎是不懂,到目前为止,我对电脑的认识还是部分停留在收发邮件和浏览页面上,我今天早上还在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搞不清楚该怎么样在电脑上用U盘。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干什么。”

    马云很清楚自己放弃的是什么,也清楚自己得到的会是什么,在马云看来,只有先给自己一个理想,才能成就更完美、无遗憾的人生。

    激情是不能受到伤害的

    在网上打开海博翻译社的网页,会看到马云手写的一句话:“永不放弃!”在这句话的旁边还有一张马云用食指轻靠嘴唇的照片。

    现任的海博翻译社社长张红回顾马云创业当初的情景,感慨万千:“当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了,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是充满生机的,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海博翻译社锻炼了马云的经商能力,也让马云的理想变得更高,眼光放得更远,一个翻译社远远不能满足马云心中的理想了。就在马云还没打算好下一步做什么的时候,一次意外却让马云确立了目标。

    在1995年年初的时候,杭州市政府正在修杭州通往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这是政府招商引资的一个项目,当时一家美国的投资公司参与了这个项目,虽然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杭州方面也开始动工,但工程进行了一年多之后,美国这家投资公司却迟迟没有按期支付合同金。

    于是,杭州方面决定派人再去和美国这家公司沟通一下,为了能够确保沟通顺畅,让美国这家公司尽早支付合同金,有人提议,让海博翻译社的老板马云出面完成这次任务。当时的马云刚刚开始创业,虽然业务开展得并不很多,但名声在外,很多政界、商界的人物都听说过他,要知道那时候马云号称“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

    就这样,马云带着数千民工的期待和政府的委托,担任起了这次前往美国翻译和协调的工作,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本以为一次简单的工作之旅,却差点成了“有去无回”的惊悚历险。马云后来提起这事儿,“简直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风格的好莱坞大片,特别是后来我到了美国被黑社会追杀,我的箱子现在还在好莱坞呢”。

    到了洛杉矶之后,对方绝口不提合同金的事情,反倒是给马云安排了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他们派人带着马云四处吃喝玩乐,马云被安排在一家富丽堂皇的别墅里住着,美国公司派了专门的人负责照顾马云的起居饮食,但马云是肩负着杭州市政府派给他的任务来的,所以对这些诱惑并没表现出多大的兴趣。

    负责接待马云的人看到马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便提议马云去一个更刺激的地方玩儿,得到马云同意后,那个人便带马云去了拉斯韦加斯。马云站在沙漠环绕、热闹非凡的拉斯韦加斯,一点玩儿的兴致都没有,他是来谈合作的,可是却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一点正事也没做。

    马云对赌博没兴趣,他只是玩了玩“电子游戏”老虎机就跟接待他的人出去了,接着他们去看了表演,就在观看表演时,马云发现一直和他在一起的这个人腰间竟然别着一把手枪,敏锐的马云意识到恐怕要出事了。

    果然,从赌城回来后不久,美国公司就向马云摊牌了,他们要马云和他们一起合作,欺骗中国方面来诈取钱财。原来是一家骗子公司。等马云恍然大悟的时候,为时已晚。身处异地的马云被软禁了起来,如果不答应合作,就会被干掉。

    杭州方面也发现了这是个骗局,但鞭长莫及,可怜的马云,势单力薄落在“虎穴”里,只能靠自己的智慧来逃脱了。被看管了几天后,马云意识到自己根本逃不掉,便假装答应要和对方合作,这才换取了自由。为了能够回国,马云借口要回国考察一些其他的项目。那时的中国,互联网还是个陌生的名词,但马云在美国的这些日子,多多少少对这个高科技名词有了些了解,所以,他对那个美国公司的老板谈起了要在中国发展互联网行业,就这样,马云被“放行”了。

    在机场,马云没钱买机票,正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看到了候机厅里的老虎机,他把全部身家——25美分都投了进去,终于在最后一次机会的时候,赢得了600美元。抱着这600美元,马云看到了回国的希望。

    但就在他排队买票的时候,心里渐渐感到不是滋味,带着杭州人民的希望来到美国,却这样狼狈地回去,实在太不甘心了。马云越想越窝火,他干脆走出买票队伍,重新思考起下一步的计划来。

    梦想总会在现实中遭受挫败,但不论如何,实现梦想的激情是不能受到伤害的,马云虽然在美国经历了这样大的一个惊险,他实现梦想的心依旧执著,凭着对梦想的激情,马云迈出了下一步。

    向梦想前进一步,再前进一步

    在去还是留的痛苦抉择中,忽然之间,马云脑海中闪现出他为了脱身,对那个美国公司老板找的借口。互联网这个新奇的事物,马云知晓的甚少,但他在国内的时候,曾听一个外教同事提过自己的女婿在西雅图和人合伙搞互联网。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回去。马云扛起行李,踏上了前往西雅图的路程,虽然互联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马云凭着天生敏锐的嗅觉,知道这一定是能够带来改变与转机的事物。

    成功之路总是艰难的,一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与坎坷,只有排除万难走下去才有成功的机会,而因为害怕挫折,早早放弃的人,注定看不到成功的影子。牛顿说过:“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5分钟的时间中得来的成功。”

    到了西雅图之后,按照同事给他的地址,马云找到了那个外教女婿所在的公司,那家公司非常小,大概只有5个员工。在小小的办公室里,马云看到几个年轻人在电脑前做着他完全不懂的事情,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那个外教的女婿叫Sam,Sam待马云很热情,马云简单给他讲了自己之前在洛杉矶的遭遇,Sam听完后,冲马云竖起大拇指,称赞马云绝顶聪明。随后,Sam带马云参观了自己的公司,他对马云简单介绍了一下电脑的使用,还让马云在搜索栏里输入想搜索的关键词,就可以出现他想看到的内容,马云尝试着输入了“beer”,结果真的出现了美国啤酒、日本啤酒和德国啤酒等内容,但唯独没有中国的。马云又尝试着输入了“Chinese”,结果屏幕上显示出:no data(没有数据)。

    互联网在中国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这让马云兴奋起来,他觉得已经找到了自己下一步要做的是什么了。马云对Sam说自己想做中国的互联网,想要将自己的翻译社放到互联网上时,Sam立刻表示了赞同。

    按照马云描述的要求,Sam和他公司的几位同事通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做出了海博翻译社的一个网页。那个网页在现在看来十分简陋,上面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海博翻译社的情况,写了价钱和联系电话。但在当时的马云看来,简直是大开眼界。

    这个网页挂到网上后,马云并没有太在意,当时的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互联网的魔力。网页是上午9点半做好的,马云在网页做好后,就在西雅图四处闲逛起来,等他晚上回来的时候,等待他的是5封E-mail。

    Sam拍着马云的肩膀,恭喜马云生意这么快就来了。看着短短几个小时就来的业务,马云内心翻江倒海,他看着那些来自美国、日本甚至欧洲的邮件,脸上笑开了花,其中还有一封邮件这样写道:“这是我发现的第一家中国公司的网站,你们在哪里?我想和你们做生意。”

    认识到了互联网魔力的马云更加确信了自己今后要做的就是这个,他脑海中闪出一个念头,回国创业,做互联网产业,把国内企业资料搜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将生意做向全世界。他对Sam说:“我们合作吧,你们在这边负责技术开发,我回国做企业,开拓资源。”

    Sam答应了和马云合作,当时西雅图那个小公司里的人看着眼前这个瘦瘦小小的中国人,谁也想不到没过几年,这个人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的领军人物。

    回国的当晚,马云就找来了24个朋友聊这事儿,这24个人都是马云在夜校教书时的学生,他们都是做外贸出身,马云觉得他们能够了解这其中的商机,但没想到,马云费了一番口舌之后,24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一试。

    冷静了一夜之后,马云还是决定做互联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马云当时做的那个网站,也就是后来的中国黄页。

    之后马云说起当初孤注一掷做中国黄页的理由:“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如果你不做,总是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马云认为当初并不是自己眼光好,而是因为自己够勇敢,能够排除万难,朝梦想不断前进。

    总走老路,就不可能有新发展

    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听过互联网这个名词,那时候的杭州,甚至还没有开通拨号上网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搞互联网怎么能赚到钱呢?朋友们不支持马云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巴顿将军说过:“要无畏、无畏、无畏。记住,从现在起直至胜利或牺牲,我们要永远无畏。”在理想面前,马云抱着无畏的精神,创办了中国黄页,虽然当时无人支持,他还是四处借债,加上压箱底的积蓄,用两万多元钱,创办起了这个网站。

    那个时候,马云每天都出门去四处推销他的黄页,想说服别人掏钱把企业资料放到他的网站上去,可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马云所讲的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所以,马云张嘴推销自己的网站时,人们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马云的一言一行就像天方夜谭,大家觉得这个矮个子的人太不靠谱了,满嘴跑火车。

    回忆起当年的岁月,马云不无感慨地说道:“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我后来觉得‘兔子先吃窝边草’,最初是给朋友做,他们知道我这么多年的信用还是不错的,然后就同意做了,最初做的是望湖宾馆,杭州的一个四星级宾馆,然后是钱江律师事务所,最后是杭州第二电机厂。”

    那时,一个杭州人曾在大排档见过马云,据他形容,马云喝得醉醺醺,和一帮人侃天侃地,就像个醉汉一样,一点也不像老板的样子。但马云认为自己有一副好口才,不一定非要到企业里去给老板们展示,在大街上同样能拉业务。

    做望湖宾馆的业务时,马云将要到的望湖宾馆的资料,用快件寄到美国,由美国那边的技术人员将信息登入网页。当时做的网页都比较简单,就是一张照片配上几千字的文字说明,美国公司将东西做好后,再将网页的实际图片寄回国内,马云拿着图片给老板看,老板不相信的话,马云就让老板打美国公司的电话,问清楚问明白后再付费。

    将望湖宾馆的资料放到网上之后,正好赶上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外国代表们来中国之前,先在网上查看了中国宾馆的情况,但就只看到了望湖宾馆的资料,所以,代表们到了北京后,专门从北京飞到杭州,在望湖宾馆住了两晚。

    就这样,马云一步步将业务做了起来,到了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了互联网专线,马云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骗子,中国黄页是可以挣钱的,他找来一台486电脑,从杭州拨打长途电话到上海接通互联网,再通过网络将美国网站上的照片传到电脑上,因为网速的关系,这个过程一共花费了三个半小时。但是当照片终于出现在电脑上时,马云热泪盈眶,他终于能证明自己不是骗子。

    经历了最初的坎坷,马云的中国黄页越做越好,在1995年8月,中国电信在上海开始做起了业务,马云也紧随其后,注册了账号。黄页在全国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拓展业务。马云顶着“骗子”的称号四处奔波,到处跟人聊网络,谈客户。

    他那时候认为:“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终于,在成功发布了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黄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关注,到了1997年年底的时候,中国黄页的营业额做到了700万元。马云的这一次互联网之旅已经越行越畅通了。

    马云如果不敢在人们还不认识互联网的时候,就去做这件事,那他只怕现在还在经营翻译社,中国互联网界会少了马云这个名字。走老路或许会没那么多风险,走得更加平坦一些,但也会让生活变得毫无新意,没有创意。马云不能忍受自己的梦想被现实的残酷压迫,他宁愿被现实打击,也要捍卫梦想被实现的权利。

    马云成功了,他在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了解,开始出现了很多和马云抢生意的人。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的张朝阳回国后,在导师的资助下创办了一家“爱特信”公司;随后,有“中国互联网先驱”的瀛海威出场了,紧接着还有中国万网也开通了。

    你可以失败,但你不能放弃

    面对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马云开始考虑新的出路。马云的黄页虽然有了起色,但因为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他还无法摆脱对美国公司的依赖。在不久之后,马云收到一份简历,他叫这个投简历的人来面试,面试结果还比较满意,马云让他试着研究网页设计,本来马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没想到一个星期之后,这个人真的做出了一个网页,这个人就是李琪,后来在阿里巴巴担任过COO。

    看到这个网页,虽然挺简陋,也不美观,但马云还是高兴坏了,毕竟能够自己做网页,这样就不用和美国公司合作了,过了一段时间,马云便解除了与美国公司的合作。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出于费用上的考虑,那时候每做成一个网页,美国公司就要收60%的钱,如果自己能够做网页,这么大的一笔钱就能省下来。

    虽然能将赚来的钱都放进自己的腰包,可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让马云决定北上去寻找更大的发展机遇。马云豪言:“我们打不死他们,不过他们也打不死我们。”

    1995年,马云带着营销总监何一兵来到北京,在北京他们见到了当时的互联网先锋张树新,和张树新见了一面,进行深谈之后,马云觉得张树新的理念并不适合当时互联网的发展,果然,没过两年,张树新便淡出了互联网界。

    马云有慧眼,对互联网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考虑如果想要在竞争这么激烈的互联网环境中站住脚,只有展开媒体宣传攻势,赢得市场的认可才能行。很快,马云和何一兵带了一些文章又去了北京,找北京媒体的一些朋友发表,为中国黄页造势。

    可那时的媒体并不是很活跃,对于新闻的灵敏度也不高,马云找了很多人,但带去的文章没发表几篇。后来,马云的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北京青年报》的一个司机,马云将文章交给那位司机,说不管这些文章发表在什么媒体上都可以。没过多久,《中国贸易报》的头版便刊登出了其中一篇文章。

    没想到那位司机能够有这样的活动能力,更没想到《中国贸易报》的主编能有这么超前的眼光。马云带着忐忑的心情去找到那位主编,和他谈了互联网,那位主编虽然不懂,但他觉得互联网非常神奇,他帮马云联络了一批媒体朋友,让马云在媒体记者面前做一个小型的演讲。

    那年冬天,马云在北京外经贸部的隔壁俱乐部租了块地方,将记者请到那里,马云对他们讲了什么是互联网,这些记者听了之后说马上开始宣传互联网,宣传中国黄页。就在马云松了一口气,认为媒体造势成功的时候,第二天,一位记者告诉他,有文件发下来,说不让宣传互联网,因为有一些工程院院士认为互联网太先进了,不适合当下的中国国情。

    马云一下子从云间跌到了谷底,那位记者安慰他说只要能够让《人民日报》上网的话,他们就可以报道了。让《人民日报》上网,在当时看起来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马云偏要迎难而上,接受挑战。

    1996年年初,他带着李琪再次来到北京,通过朋友引荐,认识了《人民日报》的一位行政人员,再次靠着“出神入化”的口才能力,马云得到了在《人民日报》做演讲的机会,听过马云的演讲,报社的领导认为马云讲得很好,他们决定打报告给中央,让《人民日报》上网。

    果然,在《人民日报》上网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马云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不过,这一切尘埃落定时,互联网便开始热了起来,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散布在大街小巷,还有很多外资企业开始进入北京,面对那么多财力雄厚的大公司,马云知道自己在北京没有机会了。

    相当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马云只好先撤回杭州,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不论是有进展,还是受挫败,马云向来处变不惊,他深知实现梦想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不要抱怨。

    就好像在一次演讲中,马云慷慨激昂地说道:“有了一个理想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承诺,承诺自己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很多创业者都想想这个条件不够,那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具备。该怎么办?我觉得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去创造条件,如果机会都成熟的话,一定轮不到我们。所以呢,一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一般大家都觉得机会成熟的时候,我认为往往不是你的机会,你坚信事情能够起来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承诺说,我准备干5年,我准备干10年,干20年,把它干出来,我相信你就会走得很久。”

    实现梦想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只要自己能扛得住,坚持下去,就能够在逆境中转危为安。

    附演讲原文《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梦想》②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梦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机会到了美国,然后我发现了互联网。所以回来以后我叫了24个朋友到我家里,大家坐在一起,我说我准备从大学里辞职,要做一个互联网。两个小时以后大家投票表决,23个人反对,一个人支持,大家觉得这个东西肯定不靠谱。别去做那个,你电脑也不懂,而且根本不存在这么个网络。但是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第二天早上我决定,我还是辞职,去做,去实现我自己的梦想。那为什么是这样呢?

    我发现,今天我回过头来想,我看见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晚上充满激情地说,明天我将干这个事,第二天早上仍然走自己原来的路线。如果你不去采取行动,不给自己梦想一个实践的机会,你永远没有机会,所以呢,我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创业之路,我把自己称作是一个盲人骑在一只瞎的老虎上面,所以根本不明白将来会怎么样。但是我坚信,我相信互联网将会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贡献,当时1995年不太有人相信互联网,也不觉得有这么个互联网会对人类有这么大的贡献。

    所以我用了比尔·盖茨的名字,说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马云说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没有人相信我,所以我就说,比尔·盖茨说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结果很多媒体就把这个东西登了出来。但这句话是我说的。1995年比尔·盖茨还反对互联网。

    有了一个理想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承诺,承诺自己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很多创业者都想想这个条件不够,那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具备。该怎么办?我觉得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去创造条件,如果机会都成熟的话,一定轮不到我们。所以呢,一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一般大家都觉得机会成熟的时候,我认为往往不是你的机会,你坚信事情能够起来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承诺说,我准备干5年,我准备干10年、干20年,把它干出来,我相信你就会走得很久。

    因为七八年前阿里巴巴没有名气,我们没有品牌,没有现金。人们也不一定相信电子商务。那个时候非常难招聘员工,同时非常难招聘进来。我们开玩笑说,街上只要会走路的人,只要不是太残疾,我们都招回来了。但是经过了五六年,我们这些人居然都很有钱,大家都有成就感。为什么?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相信我们一起在做一些事情,所以我觉得,创业者给自己一个梦想,给自己一个承诺,给自己一份坚持是极其关键的。

    另外一个呢,我想创业者一定要想清楚三个问题:第一,你想干什么?不是你父母让你干什么,不是你同事让你干什么,也不是别人在干什么你需要干什么,而是你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想清楚干什么的时候,你要想清楚我该干什么,而不是我能干什么。创业之前,很多人问,我有这个,我能干这个,所以我一定干得比别人好。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上比你能干、比你有条件干的人很多,但比你更想干好这个事情的人全世界应该只有你一个。这样你就有机会赢。

    所以想清楚干什么,然后就要清楚该干什么,该干什么要明白自己不该干什么,在创业的过程中,四五年以内,我相信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会面临很多抉择和机会。在每个抉择和机会过程中,你是不是还是和第一天,像自己初恋那样,记住自己的第一天的梦想,至关紧要。在原则面前,你能不能坚持,在诱惑面前,你能不能坚持原则。在压力面前你能不能坚持原则,最后想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后,再跟自己说,我能干多久,我想干多久,这件事情该干多久就干多久。

    所以呢,9年的经历告诉我,没有条件的时候创造条件,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有良好的团队,坚定地执行,你是能够走到大洋的那一岸的。现在外面有很多写阿里巴巴如何成功、如何不错的书,说实在的,没有一本书我看过的,也没有一本书是我自己写的,或者接受过采访的。我觉得将来我想写一本《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犯的错误非常多,所以呢,最后我想跟所有的创业者和准备创业的人共勉,还是我自己每天跟自己讲的那句话,今天很美好,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努力面对今天。

    成功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做了什么

    马云从北京回到杭州,中国黄页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自从互联网行业不再神秘,越来越多进入公众视野之后,中国黄页便有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其中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当属杭州电信,当时的杭州电信发展得很快,大有与中国黄页一争高下的态势。杭州电信的注册资本有3个亿之多,而马云的中国黄页注册资本仅仅两万元钱。

    杭州电信资金雄厚,还有政府资源,相比之下,马云的中国黄页就显得势单力薄,不堪一击了。杭州电信为了分割中国黄页的市场,还做了一个与中国黄页名字很相近的网页,叫chinese page,这样让马云更加被动了。为了拯救中国黄页走出当时的困境,马云选择拉靠山,来增强中国黄页的生存力。

    在种种思虑之后,马云和杭州电信合作,杭州电信占70%的股份,中国黄页仅有30%的股份。合作没多久后,双方就闹出了意见,马云和杭州电信方面的很多意见达不成一致,但杭州电信占的股份多,马云没有什么话语权。久而久之,马云觉得很压抑,他不得不和杭州电信分道扬镳,提出了辞职。

    马云要离开自己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中国黄页,和他一起创业的员工都舍不得,大家都要跟着马云一起离开,马云虽然很感动,但他知道自己不能那么自私,留在中国黄页才是这些员工好的选择。马云将自己21%的中国黄页股份全数分给了那些跟随他一起创业的员工,让他们好好在中国黄页工作,为中国黄页而努力。

    但还是有几个好兄弟一定要跟随马云出走,拗不过他们的马云只好带着他们再次创业,当时外经贸部对马云伸出了橄榄枝,马云接受了外经贸部的邀请,再次北上北京,带着跟随他辞职的员工加入了外经贸部,那时候马云任外经贸部所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的信息部总经理,他受邀进京就是为EDI这个政府机构做网站。但是在事情的进程中,马云却和政府部门的理念发生了冲突。

    EDI需要马云创建一个内网,可是马云却认为在这个时代内网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他强烈要求将网站建立在互联网上。然而最终的方案并不是由马云来决定的,马云也不得不听从政府官员的安排,建立了一个内网。不过这个内网最终的运营效益与马云所预想到的几乎一模一样,萧条得很。

    马云不怕辛苦,但处处受到束缚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在外经贸部的日子让他觉得和在杭州电信的日子没什么两样,不够自由,不能够完全施展拳脚,在政府的编制里,很多想法是他无法实现的。更重要的是,马云意识到中国的网络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如果继续耗在这个地方,那很可能会错过很重要的机会。在一番挣扎与犹豫后,马云决定再度离开北京,回到杭州。

    在马云做出决定的那个晚上,他把团队里的人叫到了自己的房间开会,这些人对马云忠心耿耿,跟随马云南下北上,从来没有怨言,当他们听完了马云的话,都惊呆了,房间里一时变得静悄悄的。

    马云打破沉默,他对团队的人说:“我给你们三个选择:第一,我推荐你们去雅虎,待遇福利都不错;第二,我推荐你们去新浪、搜狐,待遇福利也都很好;第三,你们跟我回杭州创业,一开始工资每个月800元,住的地方离公司还不能超过5分钟车程,你们自己想想,看决定怎么做吧。”

    团队的人想了一会儿,都告诉马云,要跟马云回杭州创业,他们对马云说:“马云,我们一起回家吧。”那一刻,马云的心被暖流包围,他感到自己这一辈子能够结下这么一帮好兄弟,就算没白活。

    马云虽然离开了中国黄页,又离开了外经贸部,一无所有要回到杭州从头再来,三十多岁的年纪,说大不大,可说小也不小了,还这样不能安定下来,在很多人看来,马云的人生真是太失败了,但马云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成功不在于获得多少财富,获得多高地位,而在于自己做了什么,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拥有了什么,经历过的才是最珍贵的人生财富,他的人生经验和好兄弟,就是他成功的标签。

    从别人的成功里反思自己

    离开北京前,马云带着团队的人去长城玩儿了一次,来北京一年多,他们每天忙着工作,都没时间出去玩儿。然而,虽说是出来玩儿,但走在长城上,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沉重,他们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为公司盈利了那么多,可最后的结局却是要这样落寞地离开北京,回到原点……

    终于他们其中有一个人突然号啕大哭,对着长城大喊:“为什么,为什么……”这种悲愤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站在万里长城上,遥望远方的景色,心情复杂,充满迷茫和不知所措。

    当晚,马云和这些人在北京一个小酒馆吃饭,大家吃着肉,喝着酒,窗外飘着雪花。大家抱头痛哭了一场后,唱起了《真心英雄》。在歌声中,大家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彼此都说了很多话。

    马云看着眼前这一张张面孔,眼前浮现出的全是这一年多在北京奋斗的场景,这一次进京创业,马云的团队总共有12个人,他们分工合作,通常都是一个人包揽几个领域。楼文胜管理策划文案,谢世煌管财务,孙彤宇管网站的建设和推广业务,彭蕾和张瑛管行政工作,技术方面则由吴咏铭和周越红负责。

    那时候的他们住在潘家园外经贸部的集体宿舍里,条件比较艰苦,尤其是在江南生活惯了的才子佳人们,更是不适应北京的生活。每天上下班挤着公交车,早出晚归,生活中似乎连阳光都见不着。

    然而,就是这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团队的成员们还是能够自寻其乐,几乎干什么都在一起,像一大家子人似的。周末的时候他们一行人就到一家常去的东北饺子馆吃饭,每次都点小鸡炖蘑菇,有说有笑,无不欢乐。楼文胜来兴致的时候还会给大家弹上一曲吉他。

    马云对员工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他经常告诫他们:“你们必须提高自己,否则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为了给员工们充电,他还在晚上下班以后办起了“英语班”,帮助大家一起学英语。

    虽然苦,但是有希望就是快乐的,现在,希望没有了、破灭了。但马云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马云和他的团队参与开发了外经贸部的官方网站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马云先后为外经贸部建立了一系列的国家级站点。

    马云说:“在这之前,我只是个杭州的小商人,这次为国家工作,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的,但是有人会成功。谁会成功?马云认为勤奋、执著、完善自己、去完善社会的人会成功。马云说:“我不是一个成功学的人,我不喜欢看成功学,我只看别人怎么失败,从别人失败里反思什么事情我不该做,从别人成功里也会反思,他为什么成功?我要学他的成功还是学他的精神?所以没有什么抱怨的,坦荡地看自己。”

    这一年多的北京经历,让马云学会了判断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让马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中国互联网的大浪潮中,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他坚信自己所要做的互联网的方向是正确的,他决定收拾心情,再次起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