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36计-模糊思维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模糊思维是与精确思维相对立的,但是模糊思维现象并非含混不清,更不是抛开逻辑、放弃精确,而是辩证思维,以达到模糊与精确相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相结合,使之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智慧经典:难得糊涂

    在北欧的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

    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愿,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

    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般的伸张双臂。雕像本来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来膜拜的群众不怀疑有假,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下来而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拿手边的钱袋便离去了。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心想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了,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就里,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终于忍不住,于是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稣所形容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化装成看门人的耶稣出现了,指着十字架上的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看门人说:“我说出事实难道不对吗?”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是用来嫖妓,可是对那穷人,却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的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寓言故事,却透露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事与愿违,使我们意不能平。我们必须相信:在没有弄清所遇事情原委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模糊处理也未尝不可。

    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应认真活在当下。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智慧启迪:且慢下手

    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大多数的同事都很兴奋,因为据说这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一天天过去了,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地进办公室后,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本来紧张得要死的坏分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嘛!根本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个月过去了,就在大家真正对新主管感到失望时,新主管却发威了——坏分子一律开除,能人则获得晋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一直表现保守的他相比,简直像是全然换了个人。

    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过三巡之后致词:“相信大家对我新到任期间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树木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来访,进门大吃一惊地问:‘那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自己竟然把牡丹当草给铲了。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为杂乱,他却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花团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

    如果这办公室是个花园,那其中勤恳工作的人就都是其间的珍木,而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认得出!

    智慧进阶:什么是模糊思维法

    模糊是与精确相对的概念,泛指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间关系不明朗,难以用传统数学方法量化考察。

    模糊思维法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它是帮助人们研究、解决复杂的具有模糊性问题的思维工具。它是思维形式的一种,具有通常意义下思维的本质属性,即是有意识的头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又不完全和一般思维相同,它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思维的模糊性。

    模糊思维法所遵循的是“a是a,又不必是a”的模糊逻辑。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逻辑,但它又和传统的逻辑有区别。它突破了传统逻辑“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为人们解决模糊事物中的问题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模糊思维不是“糊涂”思维

    模糊思维是与精确思维相对立的,但是模糊思维现象并非含混不清,更不是抛开逻辑、放弃精确,而是辩证思维,以达到模糊与精确相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相结合,使之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社会生活中的有些问题还非得使用模糊思维不可。

    有人用一只大木笼装了一只鹿和一只獐,送给王元泽的父亲王安石。当时王元泽还是个小孩子。送东西的人问王元泽:“你看,这笼子里哪是鹿?哪是獐?”王元泽不识獐,也不识鹿。他想了一下就回答说:“鹿旁边的是獐,獐旁边的是鹿。”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好。

    王元泽的回答好就好在不明确,好在含糊其辞。这就是模糊思维法。

    生活中确实具有很大的迂回空间和伸缩弹性。公安机关捉拿凶手的通缉令就只能模糊而不便十分精确。如“肖某,男,24岁,高个子,上体微弓,圆脸,高鼻梁,皮肤粗黑,操湖北口音,爱穿牛仔服旅游鞋,好饮酒吸烟……”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外表特征,加上外部表情,与内心活动、反常疑点等予以推理、判断。如果公布一大堆十分精确具体的数字,全部定量化,反使人模糊不清。比如,身高1。76米,体重70公斤,胸围1。4米,脸圆半径5。5厘米,上体微弓20度,操正宗湖北口音,穿牛仔服,喜抽三五牌香烟,酒量0。5公斤。尽管如此定量精确,恐怕带着电子计算机和雷达也难认准所缉拿的凶犯。

    智慧进阶:模糊思维法的运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创立了模糊数学,使人类的认识工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实践证明在某些事物的分析、认识上,过分精确反而模糊,适当模糊反而精确,只要使模糊与精确互相补充,就能达到对客观事物较为全面的把握与认识。模糊数学在实际中应用很广:

    在计算机处理中的运用

    计算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是传统数学的精确模式。计算机使用的数字只有1和0,非此即彼,在进行精确判断时非常有用。

    模式识别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高精确的电脑在这里遇到了问题。比如,一个人签名几乎没有两次是相当精确地重复,如果用计算机来识别一个人时是把他的面孔、五官、身高、体重、发型、肤色等特征变换为几千万个数据储存起来,然而,一旦这个人的某种特征发生变化,如发式改变或者面部做了美容,那么电脑再也不能识别他了。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在模式识别方面虽然很精确但又很僵化,似乎比人“低能”。难怪计算机之父冯诺逸曼在谈到模式识别的时候高度评价了人的神经系统的能力。

    虽然电脑处理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是人脑无法比拟的,但是人脑却能在准确性不高的情况下处理相当复杂的问题,由此使人们联想到,如果电脑使用模糊识别法则可大大提高它的模式识别能力。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一代电子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将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有效地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思维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卢嘉锡先生是著名的结构化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院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副院长。他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根据导师的启示和自己的体会,首次提出了毛估性思维方法。美国化学家鲍林是两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对卢嘉锡先生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卢嘉锡回忆说:“我注意到并且十分钦佩这位导师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鲍林往往就能大体上想象出这种物质的分子构型,这无形中催化了我那种朴素的毛估性思维。”所谓“毛估性思维”也就是一种大概、粗略的思维方法,不追求事物的精确性。实际上,毛估性思维和灰色思维、模糊性思维是同义语,它们研究和应用的范畴是相同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卢嘉锡等人开始研究化学模拟生物固氮,这是当时世界前沿的研究课题。开始,他们运用毛估性思维方法,认为理想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模型应是不少于四核的“簇合型”化合物。由于运用了毛估性思维方法,他们于1973年就提出了“网兜状”四核簇的“福州模型Ⅰ”,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发展提出了“福州模型Ⅱ”。

    在逻辑学上的应用

    由于各种科学方法论一起渗透到模糊数学中来,使它具有一般方法论的特征。模糊数学对模糊现象进行数学化分析和定量化研究,为处理、解决模糊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数学工具,使得模糊逻辑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从哲学意义上讲,模糊逻辑是“模糊”与“精确”的有机统一。逻辑的模糊化并不是说逻辑变得模糊不清了,而是说逻辑功能从处理精确现象扩大到了处理模糊现象。因此可以说,模糊逻辑是逻辑从“精确化”向“模糊化”的发展,模糊逻辑借助于模糊数学,它是“软科学”和“硬科学”的联系环节。模糊逻辑充分考虑了事物的不确定因素,从事物外延分析转向内涵研究,从集合进入到更深的模糊子集层次,把层次分析和多值逻辑联系起来。在描述普通集合论所不能刻画的某类内涵关系及模糊性问题上充分显示了优越性,使系统论与层次观的结合更加紧密。

    模糊逻辑方法的应用很广,受到了相当的重视。模糊逻辑公式极小化问题和用模糊命题进行模糊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都是颇有应用的课题。自动控制过程、疑难病症诊断、环境污染和法医判案等等,用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差分方程、布尔代数等精确的数学工具和逻辑工具是难以描述和处理的,然而用模糊逻辑来做处理却有独到之处,由此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

    在语言学上的应用

    把模糊思维方法应用到语言学上便产生了模糊语言学。何谓模糊语言呢?一般说来,模糊语言的界定是“模糊不清”,含义“似是而非”,语义“部分重复”等。从词汇学上说,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另外,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词组也有模糊的特点,如“老年人”、“病人”、“华丽的服饰”等。模糊语言是借助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分析语言现象,解释模糊语言的规律,是模糊数学和语言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分支。

    智慧进阶:模糊思维法的培养

    智力游戏法训练模糊思维

    开展模糊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参与某些模棱两可的智力游戏就是一种易于普遍推行的办法。下面介绍两个智力游戏:

    游戏1:在课堂上,音乐老师举起右手,然后弯曲无名指问学生:“著名的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在弹钢琴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这个无名指?”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由于对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和生理特点并不是十分了解,于是只有大胆地猜测。有的说他不善于运用无名指;也有的说他发明了与众不同的指法,用其他的手指就足够了……

    老师说:“你们猜得都不对,因为这个指头是我的,柴可夫斯基怎么能用我的无名指去弹钢琴呢?”

    游戏2:在公路上有一辆汽车飞驰,没有开车灯,突然,有一个穿黑衣的醉汉走到公路中间。面对这种危急的情况,既没有路灯,也没有月亮,眼看就要撞到那个人了,但是汽车猛然刹住了。请问:是什么起了作用?

    学生们同样摸不着头脑,没有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于是老师解释道:“是太阳光在起作用,因为事情发生在白天。”

    以上两则游戏是模糊语言和含糊不清的概念误导了学生。在游戏1中,学生们没有注意到音乐教师是用自己的无名指发问,而不是问:“柴可夫斯基为什么不用无名指弹钢琴?”在游戏2中,教师先引入了一个穿黑衣的人,又提到没有月亮,暗示事情是发生在黑夜,这又是模糊观念在起引导作用。其实,只要在思想上树立了模糊思维观念,我们就不难从模糊命题中求得精确的答案。

    思维时间:人才的内在属性——创新品质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千变万化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具有一种创新能力和应变的素质。因此,创新品质是我们每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修炼的目标与目的。创新与学习一样将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

    创新品质是主体的内在属性,是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力量。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对已有事物的突破与创新,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没有创造性想象与思维是不可思议的。任何创造过程都充满着艰辛与坎坷,没有过硬的能力与精神也是无法想象的。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通常所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是创新品质的应有素质。我们说发掘、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我们的创新品质。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它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以前不曾有的事物或思想的动机,并在创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展和维持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新活动的成功,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创造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心理因素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克制性。

    创新意识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实际上是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便是拥有了最新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不是有句话吗?“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新的时代,由于新旧事物更替速度倍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顺应形势的需要,对各种事物多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爱因斯坦曾经分析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而恰恰是这个“提出问题”的环节对我们来说可能非常困难。也许你认为个人的观念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随各种环境、形势、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反的是,一旦某种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要改变甚至放弃这种观念将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我们又必须克服这种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时代,新事物、新观点、新概念的出现是如此之多又是如此之快,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受到“更新”的剧烈冲击。我们要接受别人的更新,就必须更新自己旧有的东西;我们要挑战、要竞争、要胜利,就更需要更新自己旧的东西和属于他人的东西。如何更新?关键是要学会与众不同。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想在科学上还是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事业中获得成功,都必须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会用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而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创新的意识。意识是起点,是内在动力。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为什么会从极度的辉煌中跌落呢?虽然这其中有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原因,但是没有创新的意识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同样出现在电脑业,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早些时候为了保护好其所建立的电脑王国,奋战、周旋于DOS系统的个人电脑、开放式作业系统以及主从式的电脑结构之间。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去淘汰,也不是去创新,而是去保存,并且反对他人更新的产品。他们不愿意报废、改进、完善自己的产品,结果他们的对手、竞争者替他们做了这件事,而且,整个结果已在商场上毫不留情地展示了出来。具体到个体的人也是如此,如伯君的WPS、王江民的KV300杀毒软件之所以在软件更新换代如此频繁、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屹立不倒,就在于他们有不断创新的意识,他们明白自己今天的畅销品实际上正是明天的淘汰品,因此,他们才有创新的动力。

    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地培养。按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创新的核心含义是“引入新要素”、“实现新组合”。他认为创新要求向原有的框架中引入新要素,因而必然包含着对旧有的“创造性破坏”。这对于我们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是有启迪的。我们在接触一个事物、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养成敢于打破常规,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离奇的、不可思议的角度出发想问题的习惯,大胆引进新的东西。另有人指出:观念的创新实际上是“旧的成分的组合”。这也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进行组合新组的设想。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按照上述的办法来锻炼自己从多角度、多维度、多种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地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之中,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创新的眼光安排、设计我们的一切。

    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创造力正成为人的首要素质和核心能力。每个人不仅仅只要求具有创新意识,还必须得具有这方面的实实在在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创新能力是满足主体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发散思维能力、复合思维能力等等。没有创新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甚至失去生存发展的权利。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将是时代的弃儿、人生的失败者,是没有希望的。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曾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进攻性的创造型人才。

    那么,如何开发、培养人的创造力呢?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对创造力有些基本的认识。经过漫长的探索,人们对智力与创造力的复杂关系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现在,心理学界多数人认为,低智商者创造力必定不高。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都拥有中等以上的智商。但智商并不等于创造力,有较高的智商并不能保证有高的创造力。因为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对事业的热爱、执著,矢志不渝地追求既定目标的个性品质等)对创造活动的最终结果有着深刻的制约作用。“情感智力”学说就是对非智力因素重要性的理论概括。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表明:智商与创造力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创造力高的人智商不至于太低,但高智商的人创造力并不一定都高。有些智力超群的人终身未能有任何创造性的成果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说,仅仅有高智力是不够的,还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自觉开发、培养和增强创造力。

    我们已经知道,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能力,构成其心理学基础的主要包括适宜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适宜于创造的优良个性品质。这项原理告诉我们要开发、培养、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就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打下扎实宽阔的知识基础,重视知识更新和优化知识结构。科学的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除了凭真正的成果取胜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扎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知识就会多一条思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个人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曾说:“涉猎多门学科可以开阔思路。”宽阔、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还可以使人克服困难、闭塞,变得更加乐于接受新观点,思路更灵活多变,从而考虑问题时更加具有多样性和变通性。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正是依赖于相关学科之间研究思路的相互启发与研究视角的相互补充。例如,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便是跨学科智慧的结晶。在该模型建立前的约100年时间里,美国的鲍林、英国的弗兰克林等许多科学家由于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思路单一,故没能建立DNA模型。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则不同。1951年,他们从弗兰克林关于DNA的报告中接受了从结晶学角度的研究思路,使他们立意建立分子模型。他们从生物遗传学里推定生物大分子模型应是一个双链模型。他们又吸收了分子生物学家关于生物繁殖过程中的“信息复制”概念,进而提出了DNA“自我复制”的假说,建立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开创了生物学史的新纪元。社会学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社会交换理论就是在综合吸收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功利主义的经济学和功能学派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的构成原理的新学说。

    人类社会分工的深化必须以社会协作能力的加强为前提,分工与协作深化是同步发展的。同样的道理,现代科学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也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地发展的。现代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这一趋势要求人们在成为专才的同时努力成为“通才”。除了上文提到的例子外,美国对1300多名科学家的跟踪研究证实,有成就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靠通才取胜的。通才在解决问题时不会被束缚在狭隘的直线思维当中,并能从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中找到灵感,DNA分子模型的建立就是极好的证明。再比如,富有创造力的政治家往往也具有通才型的知识基础,如毛泽东、邓小平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有很多也是出色的社会学家、数理分析专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等。所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在未来显得更加重要,一旦停止知识更新和接受新事物,今天的“先生”就有可能变成明天的“学生”、后天的“门外汉”。

    其次,要积极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人的思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三种基本形式。与直接和具体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不同,作为人类认识的最高形式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从思维活动结果来看,上述三类思维活动又可以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大类。物理学界目前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发明创造中直接导致创新方式的思维活动形式。与“再现性思维”不同,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路径的综合性和变通性、思维进程的突变性和顿悟性、思维成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等等。

    对于我们来说,培养求异的思维方式意义重大。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没有什么利害攸关的事情相逼时,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惰性思维模式之中。常识和前人的经验是这种惰性思维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维持的原因。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依赖于前人的经验,不敢、不愿越雷池半步的思维方式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人类是不会飞的,但人类若永远不敢想象自己能飞在空中,则飞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在水上必然是往下沉的,但如果人类不敢求异,不敢设想让钢铁浮在水上,恐怕到今天我们也只能靠划几只木船来航行。400多年以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他并没有观察到地球在绕着太阳转,他只是觉得地心说太复杂了,有80多个圆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围绕来绕去。他就假想将那些复杂的圆球统统简化掉,地球在自转着,并绕着太阳转,完全与当时的地心说相异。哥白尼的这一求异,求出了近代科学的开端。在现代社会中,求异思维更为重要。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都是从前往后,从原料到最后的产品及销售,而我国的邯郸钢铁公司就打破常规,创立了“成本倒逼法”,从后往前算,此举对企业扭亏为盈、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要求异,还要善于联想。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常被当成“无稽之谈”、“荒诞之举”,被当做老师、同学及周围人的笑料,常与“不务正业”、“不安分守己”之类的词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没有丰富的联想,人类能将堆积如山的书本上的东西浓缩在手掌大小的一张薄片上吗?之所以要进行“无限制”的联想与幻想,是因为在无限制的情形下,人脑的活力将得到最大的加强,也最容易闪现出新的火花。譬如,如果我们看到一条菜青虫蜷曲身躯从斜面上滚下去,放开联想,我们会想到轮子的功能;人类可以利用一个充气囊从高处往下跳;菜青虫往下滚动同重力的关系等等。当然,联想和幻想可以无边无际,但最终都要回到正在学习的内容或正待解决的问题上来,即必须从无限制走回到实际上来。而无论我们的想象是多么的荒诞与不可理喻,如果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产生绝妙的创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当爱因斯坦思考相对论时,他正在做着白日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进行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对我们个人来说,时常来点奇思怪想并不是什么烦心的事儿。

    以上所说的联想、幻想、逆向等思维只是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形式。理论研究及实践都证明,在创造性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收敛式思维、逆向思维等。它们都是非逻辑性思维,主要由人的右脑控制,因此,开发右脑是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些非逻辑性思维就不可能有现实思维的突破,但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是任何高功能的计算机都无法替代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只认识了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就像冰山之一角,人脑的大部分功能就像潜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一样,潜藏着非意识、无意识的更多功能——潜意识。因此,不断开发人脑的功能,对提高和增强我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而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个人性格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如自信、勤奋、进取心强、浓厚的认知兴趣、对模糊的容忍度、富有幽默感、顽强的毅力、敢冒风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它往往通过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

    适宜于创造的个性品质特征主要是:(1)独立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要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自信自尊,不盲目服从,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2)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要有不服输的劲头,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着对旧东西的“破坏”,期间必定充满着坎坷、阻碍以及各种艰辛,这就需要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能够在挫折面前坚持既定的目标,坚韧不拔、百折不回、永不低头。(3)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自己不知的、知之不多、知之不明的东西有一种旺盛的欲望,就是一定要获取它、求得它。(4)具有冒险、进取和献身的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是一个创造型人才应当具有的事业心,表明了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也决定着一个人在挫折面前能否保持住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人的个性品质对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德·卜思帕尔教授认为:未来的高等院校应是研究密集型大学,必须精心培养学生具有富于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精神。有些创造力研究者将个性品质作为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方面。认为如果把创造力看作一维的智力(认知)结构,而忽视创造力的整体性和影响因素,特别是个性特征的作用,就很难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创造力的结构,也就很难开发、培养、增强我们的创造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同创新意识一样,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同上述三方面的心理学基础密切相关外,也存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问题。从古至今,我国在培养个人的创新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可喜的是,当前我国已经在国家层次上明确界定了创造力开发的应有地位,还制订了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具体计划,大的社会环境具备之后,关键将在于个人对有利环境的利用。这方面的话题也可以谈很多很多,但最值得一提的还应是个人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新时代的个人创造力有赖于交流与合作。在现时的社会,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发展为我们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凭借因特网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信息的即时传递,地球上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交流的潜在对象。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的互相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家、民族、地区、企业及个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增强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而且,人类面临的种种共同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核危机、生态危机等,也都要求新世纪的人们具备全球意识和协作精神。借助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国际通用规则,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可以说,当代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理论探索、技术工程等都不可能再凭借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而完成。1961年,美国实施的长达10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有将近42万人参加,涉及2万余家公司、120所大学。21世纪的重大创造活动将依赖于跨国、跨地区、跨学科的人才群体的合作。在个人层面上的发展趋势也同样如此:人们事业上的成功将越来越依赖于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而合作的成效又取决于当事人的合作能力。新世纪的交往从手段、方式到目标、结果,都有别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人际交往圈突破了以前空间的限制,其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建立而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为了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将必须熟悉电脑及网络的使用,必须尽可能地掌握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英语。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及教育等的一体化,我们利用互联网就能不出自己的住所直接获得过去通常需要远渡重洋才能得到的信息资料,或者开展与国外同行、友人甚至陌生人的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幅提高,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