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36计-灵感思维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的“茅塞顿开”等,都说明了灵感的这一特点。它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突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问题却一下子解决的思维方法。

    智慧经典:李维公司:捕捉细节

    做好市场调查,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按用户需要组织生产是李维公司成功的市场决策。

    李维公司的创始人李维·施特劳斯是德国犹太人。他放弃了国内的职业,追随哥哥到美国做杂货商。19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而掀起了“淘金热”,这给李维·施特劳斯“点纱成金”创造了可贵的机遇。一次,他乘船到旧金山开展业务,带了一些线团之类的小商品和一批帆布供淘金者搭帐蓬。下船后巧遇一个淘金的工人,李维·施特劳斯忙迎上去问:“你要帆布搭帐蓬吗?”那工人却回答说:“我们这需要的不是帐篷,而是淘金时穿的耐磨、耐穿的帆布裤子。”李维深受启发,当即请裁缝给那位“淘金者”做了一条帆布裤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如今,这种工装裤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服装Levis牛仔裤。

    牛仔裤以其坚固、耐久、穿着合适获得了当时西部牛仔和淘金者的喜爱。大量的订货单纷至沓来。李维·施特劳斯于1853年成立了牛仔裤公司,以“淘金者”和牛仔为销售对象,大批量生产“淘金工装裤”。为了改进质量,以优质产品应市,他找到了法国涅曼发明的经纱为蓝、纬纱为白的斜纹粗棉布,这种新式面料坚固耐磨、美观大方。李维·施特劳斯还采用内华达州一位叫雅各布·戴维斯的裁缝的建议,发明并取得了以钢钉加固裤袋缝口的专利。时至今日,Levis牛仔裤上的钢钉仍是结实和美观的象征。李维公司已有140年的历史了。当今,李维(Levis)牛仔裤已由最初的工装服装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服装,行销世界。在李维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搞好市场调查,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按用户需要组织生产的市场决策。根据市场调查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李维公司认为应该把青年人作为目标市场。为满足青年人的需要,李维公司坚持把耐穿、时髦、合体作为开发新产品的主攻方面,力争使自己的产品长期占领青年人市场。近年来,他们了解到许多美国妇女喜欢穿男牛仔裤。根据这种情况,李维公司经过深入调查,设计出适合妇女穿的牛仔裤、便装和裙子,1978年的妇女服装销售情况良好,销售额增加了58%。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李维公司十分重视对消费者心理的分析。1974年,为了拓展欧洲市场,研究市场变化趋势,了解消费者爱好,李维公司向德国顾客提出了“你们穿李维的牛仔裤是要价钱低、样式好,还是合身”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的首要要求是要“合身”。于是,公司派专人在德国各大学和工厂进行全身实验,一种颜色的裤子,竟生产出了不同尺寸、不同规格的45种型号,大大拓展了销路。公司还根据市场调查获得的各种有关用户的信息资料制订出五年计划和第二年年度计划。虽然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但由于李维公司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市场调查经验,所制订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同市场实际销售量只差1%~30%,基本做到了产销统一。李维公司的销售网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他们对所属的生产和销售部门实行统一领导。他们认为产销是一个共同体,二者必须由一个上级来决定,工厂和市场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情报联系,使工厂的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保持统一。为此,公司设立了进行市场调查的专门机构,在国内外进行市场调查,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依据。

    正确的市场决策带动了李维公司的大发展。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末销售额只有800万美元,1979年增加到了20亿美元,30年增加了250倍。近20年来,李维公司已发展成为活跃于世界舞台的跨国企业,公司按地区分为欧洲分部、拉美分部、加拿大分部和亚太分部。各分部分管生产、销售、市场预测等项事宜。李维公司拥有120家大型工厂,设存货中心和办事处以及3个分公司(美国李维牛仔裤公司、李维国际公司和BSE公司)。分公司有规模庞大、设备先进的生产厂42家,最大的一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条。1979年,李维公司在美国国内总销售额达13。39亿美元,国外销售盈利超过20亿美元,雄居世界10大企业之列。

    智慧启迪:警惕创新思维中的“黑洞”

    在人的创新活动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常常令人困惑不解:不少知识丰富且聪颖过人者,其创造的成果却不多。原因何在呢?原来,在人的创新思维中,有一种类似于宇宙中的黑洞的东西在作怪,这就是本文所称谓的隐性自我评价。

    宇宙中的黑洞对于一切落入其引力范围的东西都是一种有去无回的可怕陷阱,人脑创新思维中的隐性自我评价也大致与其类似。人脑在创新思维活动中所产生的任何种类的创新胚芽,只要落入隐性自我评价之网,绝大多数也将难逃不幸夭折的厄运。隐性自我评价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只要仔细一想,任何人都不会对其感到陌生。

    毫无疑问,人毕竟是生活在理性世界之中的,这也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人为了维系这个理性世界的大厦不致坍塌,他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遵循这个理性世界的规律和法则。这就意味着,一切精神正常者,其所想、所言和所为都必须用这个理性世界的基准——逻辑规则去对照、比较和评价。唯其如此,人类社会才可能有是与非、对与错、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分等等。不过这种对照、比较和评价活动,总是首先在评价者本人脑内瞬间完成的,而且不易被他人甚至也难以被自己所察觉,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与人们常见的显性客观评价,如专利发明的审查、论文著述的评审及科技成果的鉴定等活动显然不同,故可取名为隐性自我评价。

    隐性自我评价对于人在通常情况下的思维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于人的创新思维而言,如果隐性自我评价过于强烈,以至于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却是相当有害的。它会像无底的黑洞一样,毫不留情地吞噬掉人们脑内产生的任何具有新意的想法。隐性自我评价何以会有如此强大的魔力呢?芽这与隐性自我评价的固有特性密切相关。

    隐性自我评价的固有特性有三个:一是瞬时性。隐性自我评价过程历时一般不会超过几十毫秒,总是一闪而过,以致在评价者本人尚未发觉其存在的情况下评价过程就已经结束了。二是隐秘性。这是指评价过程完全是在评价者脑内悄然进行的,无论是他人或评价者本人都无法清晰地发觉它的存在。三是鲁莽性。由于评价者往往还未来得及仔细掂量被评对象的轻与重时,评价过程就已经结束了,所以,隐性自我评价往往进行得相当草率,表现出很强的鲁莽性。

    隐性自我评价之所以有上述三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脑创新思维的运作机制所决定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进行创新思维时,最基本的思维操作就是重构与选择机制。所谓重构,即是创新者通过频繁地想象、联想等思维操作活动,使其脑内业已存在的认知结构?穴即组织化了的表象和概念系统?雪不断地发生重组的过程。这期间就可能产生旧有认知结构中不曾存在的表象或概念,也就是所谓创新胚芽。创新胚芽像其他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一开始都是弱小而稚嫩的,且是若隐若现的。人们常说的灵感的火花就是一种典型的代表。

    创新胚芽虽然在人的创新思维活动中会产生很多,但能真正存活下来并开花出成果的却寥寥无几。就如生命的诞生那样,虽然精子和卵子的数量可能很大,但最后能在子宫内着床且发育成个体的并不多。这是因为,一个完整的创新思维活动在经历了快速的重构思维操作之后,总要再经历一个同样快速的选择思维操作。所谓选择,就是脑内旧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表象和概念的认同和接纳过程。显然,为了完成认同和接纳过程,就必须用旧有的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之尺去衡量和比较这些新的表象和概念,也就是隐性自我评价过程。值得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如重构与选择一样,快似闪电,急如疾风,操作相当草率,这就使得许多很有发育前途的创新胚芽惨遭不测,十有八九被轻易地舍弃了。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是创新者本人难以驾驭的事情。因为,凡是新的表象或概念,它也必定是或多或少地偏离旧有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的,一旦用这把逻辑框架之尺去量度之,当然也就难以符合要求。特别是那些知识和经验非常丰富者,因其知识体系相当完备,用以量度评价对象的逻辑框架之尺也就特别的精确,因而其评价过程也就更加挑剔、苛刻,这就不难理解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种奇怪的现象了。

    最为糟糕的是,虽然隐性自我评价作恶多端,扼杀了无数的创新胚芽,但是一般人对其严重的危害性却认识不足。许多人对这种评价中的不经意的舍弃过程一点也不感到可惜,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这些创新胚芽还很不成熟。但是,如果让这些创新胚芽尽可能多地存活下来,那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又是多大的贡献呢?芽因此,人们不能再对创新思维中的隐性自我评价不闻不问了,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对付隐性自我评价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远离或推迟这一评价过程。心中有了某种新的想法应任其滋长、发展、壮大,而不要过早干涉。为此,就必须对隐性自我评价的危害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对其保持高度警惕。

    智慧进阶:什么是灵感思维法

    灵感,也称顿悟,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具有瞬时突发性与偶然巧合性的特征。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的“茅塞顿开”等,都说明了灵感的这一特点。它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突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问题就一下子解决了的思维方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是对这种方法的形象化的描写。灵感来源于信息的诱导、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事业心的催化。

    灵感思维法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巧妙融合,具有如下特点:

    ①灵感呈飞跃式,具有突发性。

    ②独创性。从灵感思维的结果来看,它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把人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灵感思维如果失去创造性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③非自觉性。其他的各种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但对于灵感思维来说,由于它是突然发生的而不是预先构思好的思维活动,所以呈现出较强的非自觉性。

    智慧进阶:灵感思维法的运用

    灵感思维并不是神秘的,它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同时,它又是运用十分广泛的思维方法,不仅是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中,而且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体育竞赛中,都能得到实际运用。

    文艺创作离不开灵感

    灵感思维和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有关的实例几乎是俯拾即是。例如,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圆舞曲是看到了一只哈巴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时候产生的灵感;海顿在集市上看到一只跳舞的熊,于是突发灵感创作的了《熊交响曲》;作曲家塔济尼在梦中听到魔鬼演奏的美妙乐曲,醒来以后按照梦中的乐曲,果然谱出了一首广受欢迎的作品;王羲之是我们国家东晋时期的著名的书法家,据说他的书法风格就是观察鹅掌拨水而得来的。

    有人问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您是在什么地方学习雕塑的?”罗丹回答道:“在森林里看树,在回家的路上看云,在雕塑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灵感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助产士”

    灵感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发明中的作用是人所皆知的,有关这方面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因此,灵感思维对于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来说,犹如火花、催化剂、助产士一样,不断地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发明成果。

    我们以发明大王诺贝尔为例子来说明灵感思维是怎么帮助他发明安全炸药的。早在诺贝尔之前,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教授就在1846年发明了制造炸药的原料硝化甘油。但是,因为它的稳定性实在太差,稍微受到震动就发生爆炸,因此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

    诺贝尔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在化学上的才能,他继续研究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希望把它应用在矿山和隧道的施工中。但是硝化甘油爆炸性太强,在试验中多次发生爆炸,他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个人都被炸死了。瑞典政府禁止他重建被炸毁的工厂。他被迫到湖面上一艘驳船上进行试验,以寻求减少硝化甘油因为震动而发生爆炸的方法。

    偶然有一天,在他从火车上搬下装有硝化甘油的铁桶时,发现滴落在沙地上的硝化甘油立即被沙子吸收了。他感到很奇怪,于是就用脚去踩碾那吸附了硝化甘油的沙子,发现了硝化甘油凝固在沙子里,而未见其爆炸。于是,他欢喜若狂地喊:“我找到了!”后来,他继续研究,以硅藻土作吸附剂,使这种混合物得以安全运输。在此基础上,他又发明了改进的黄色炸药和雷管。

    纺纱机是灵感思维在生活中的又一个重大发明创造。1764年,英国木工哈格里夫斯想要发明新的纺纱机,有一次,他苦苦地思索了一整天,毫无头绪,但在他随便走动时,不小心把女儿珍妮的手工纺车碰翻了,将水平放置的纺锭倒过来变成了垂直的纺锭,但在地上同样转动。这时他忽然顿悟,经过试验,他在纺纱机上并排垂直地装上几个、几十个、几百个纱锭,同时纺出若干根纱来,新研制的垂直纱锭比横纱锭提高功效8倍,并取名“珍妮纺纱机”。

    智慧进阶:灵感思维的培养

    那么,该怎么样训练和提高灵感思维能力呢?

    训练灵感思维能力必须养成勤奋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灵感不是唯心主义所说的“神灵”,而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以人的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和经验为基础的。正如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所说的:“毫无疑问,甚至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要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必须抓得很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这里说得很清楚,你要获得灵感就必须勤学苦练,绝对不能坐在那里消极等待。

    曾经有报道说,被誉为世界第一男高音的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不识乐谱,这使得大家十分惊讶。后来,他本人对媒体坦然证实了这一点,他说,“这是真的,我不懂乐谱。”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不懂乐谱怎么唱歌呢?对此他解释说,他不是音乐家,不需要懂得乐谱,因为乐谱和唱歌不是一回事,他是用头脑和整个身体来唱歌的。他说的用头脑来唱歌是什么意思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灵感,很强的音乐灵感或许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抓住机遇不放,把灵感转化为发明成果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了。因此每个人都要成为留心机遇的有心人,一旦机遇到来,就要抓住不放。

    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发明人叫马尔柯姆,他本来是一名卡车司机。有一天,他把装满货物的卡车开到新泽西,急不可待地等待卸货和装船。就在这个时候,他脑子里面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难道不能想办法把拖车开到船上吗?这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大量节省劳动力。他及时抓住了这一灵感,不断地设计和改进,终于成功地设计了集装箱,并在1956年建成了他的第一个集装箱队。

    身心放松,充分发挥冥想的作用

    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的灵感偏爱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氛围,而在紧张、疲劳和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大脑思维就会停滞,灵感就会被窒息。因此,学会身心放松,多参加旅行、登山、游泳和文娱活动,对于诱发灵感思维都是有益的。

    冥想能够铺平杂乱的思绪,使心境平和,促进呼吸系统的循环,因而被称作“内心之旅”。冥想的目的是让人精神松弛,让人进入一种心旷神怡的状态,这正是产生灵感的理想状态。大量的冥想练习者的体会是,冥想不仅有健脑、健身的作用,而且能够自我调整。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随时捕捉闪现的灵感

    灵感这东西的确有点奇怪,来之不易,去之无踪。费尔巴哈说:“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来调节的,是不会按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既然灵感有这样的属性,为了在它不期而至的时候捕捉它,我们就应该像是狩猎者那样,时刻准备着。许多的作家、画家和作曲家,都有在“三边”放记事本的习惯,所谓“三边”就是书桌边、枕头边、手边,以便在灵感出现的时候立即把它记录下来。

    有关贝多芬捕捉灵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久远。有一天,他独自行走在维也纳近郊的一条小路中央,忽然他脑子里面闪现出了灵感,于是就蹲在地上记录刚刚构思好的乐曲。他写得那样专注,由于他双耳已经失聪,以至于一只送葬队伍奏着哀乐走到他的跟前,他竟然毫无反应。吹鼓手们气愤之极,正准备呵斥的时候,他们认出了那是贝多芬,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要惊动他,等一等,让他写完!”这个故事说明,灵感是过时不候的,一旦出现了必须立即就捉住它。

    灵感是对科学家、艺术家长期辛勤劳动的一种报偿和奖励。柴可夫斯基说:“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正道出了灵感发生的规律的本质。灵感来去匆匆,稍纵即逝,必须及时记录。一生写了462首乐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施特劳斯,有一次灵感突然出现,但他没有带纸,便脱下衬衫,把它记在衣袖上。正是:“做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而笔记是攀登者手中的拐杖,及时记录已成为捕捉灵感思维火花的一个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思维时间:放松法

    放松法是一种不称其为方法的方法。放松法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经过了长期的冥思苦想,却找不到创造性的答案,而此时,思维主体已是因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过分紧张而处于身体非常劳累、大脑非常疲乏的状态,思维主体应放下手边的工作,并暂时忘掉它,去散步、闲聊、观赏自然风光、参加某项体育活动,使身体状况得到恢复,大脑神经得到调节,并让大脑松弛一下,这样,当思维主体体力充沛、心情愉快、大脑放松时,在不经意间会发现创造性答案的方法。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思维主体具备目标专一、精神集中的性格。但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时人们考虑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迟迟难以攻破。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在较长时间内把思维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并围绕一些常规思来想去,往往很容易形成某种思维定势,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创造能力,使思维走入死胡同。所以,此时的最佳选择是放松。例如,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就是这样。阿基米德是希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聪明过人。一天,国王想考考他就故意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计算皇冠的体积。皇冠枝枝杈杈、凸凹不平,毫无规则可言,阿基米德整天冥思苦想,但这哪是“长×宽×高”能够算出来的?无可奈何之下,阿基米德暂时把它抛到九霄云外,去浴池洗澡,先放松一下。而正是在这放松之中,阿基米德忽然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可以想象,没有放松法,也许留给我们后人的将不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而是一位伟大科学家可能被国王儿戏般的处死之千古遗憾。

    所以,尽管放松法是一种不称其为方法的方法,但如果我们陷入思维僵局后,再一味地苦苦思索,不仅白白耗费精力,有时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即因屡战屡败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今后的思维活动和工作。此时不妨利用放松法,让放松法把我们引出思维低谷,并帮助我们找到创造性的答案。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不只是上述论述的几种。在实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随时还可以总结、发现其他的方法。但不管是已有的,还是将要总结出的,每种方法只能具体地加以运用,即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某一种方法,而不能事先主观地规定解决某一问题必须用某一种方法,这是与创造性思维的特性相悖的,也有悖于上述几种方法的共性即灵活性。所以,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我们也需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性并具体运用本身就包含了客观地运用这一要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