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经典:旧梦新解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梦到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家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智慧启迪:将脑袋打开一毫米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品质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
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会雀跃万分。
不过,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时,业绩增长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会对此三年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
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会说:“我手中有张纸,纸上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地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另外要5万元,是否太过分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毛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
“好!”总裁接过那张纸看过后,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的支票给那位年轻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
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
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引起意料不到的效果。
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或新创意时,千万别将脑袋密封置之不顾,应该将脑袋打开1mm,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许一个新的创意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从而增加业绩、改善生活。
智慧进阶: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出现。适者生存,只有深刻领会其中内涵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修炼创造性思维。
一般认为,创造能力主要是由创造观察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是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成果的。创造性观察能力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创造性的观察,从普遍存在的事物中发现奇异的东西。这正应对了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所言:“大家望着的东西,大师是用了自己的眼睛去看的。常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大师能窥见它的美。”“拙劣的艺者,常戴着别人的眼镜。”这里所说的大师是指像米开朗其罗这些欧洲雕刻史上的巨匠们,他们之所以窥见常人看不到的美,是因为他们具有创造性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的视觉器官的功能。尽管人们无时无刻不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但是大多数都是自发的行为,除了极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员以外,绝大多数的人是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为了学会观察使之成为自觉的创造力活动,必须认识这种思维方法的特点,以提高我们应用创造观察思维的能力。
智慧进阶:创造观察思维的特点
关于科学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方法,前者是指通过视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的方法,后者则是指借助观察仪器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的方法。无论是直接观察还是间接观察,从总体意义上看它们都具有以下的特点:
观察的直观性
所谓直观性,是用感观直接观察或感知客观事物的一种思维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仅就感知能力而言,这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能力,动物也具有感知,如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到处去寻找食物,感到寒冷的时候会躲进洞穴,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它们会逃遁,等等。然而,作为感知功能中最主要的观察能力,只有人类才具有。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独有的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才把其视野拓展到无限广阔的宇宙、深入到物质的外观世界,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伊凡·彼得洛维奇·巴甫洛夫是俄罗斯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长期进行消化生理研究,设计了巴氏小冒等手术方法,对未麻醉动物消化液分泌等功能进行终生观察。多么可贵的执著的观察精神!由于他对消化生理的研究贡献使他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此后,巴浦洛夫进而又从唾液腺的精神性兴奋出发,转移到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上,从而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证明语言功能为人类所特有,并且是以语词的刺激作为条件反射的。他是成功的科学家,他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观察,他把自己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贴在实验室的墙上,时刻勉励自己。
观察的连续性
无论是物质运动抑或是思维活动一般都具有连续性,由量变到质变。因此,无论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或是进行科学试验都应该坚持连续性,从而发现新奇的现象,总结出新规律、新理论。
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从年轻的时候便坚持每天测量气温、气压、风向等气象数据,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共记录下了40多本资料。他晚年出版的《物候学》体现了他全面系统地观察我国气候变迁的丰硕成果。
观察的典型性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时,无论是目测抑或是借助科学仪器观察,有时无法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观察,而只能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样本进行观察,进而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总结出总体的统计规律。例如,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选择用豌豆作为植物杂交的典型试验材料,创立了现代遗传学说。因此,善于选择典型,仔细观察典型样本是培养创造性观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自觉地学习和应用。
观察的求异性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或者是在自然科学试验中,往往从观察到的反常现象入手,经过深入研究进而产生科学发现与发明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青霉素的发现,它虽然产生于偶然,但它却是孕育于必然之中的。
英国细菌学家富莱明于1922年从某种植物和动物的分泌液中,发现了一种称作“溶菌酶”的杀菌物质。1928年,他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发现了培养皿中完全没有生长葡萄球菌,却长出了许多绿色的霉菌,这是一个反常现象,他要追究个中原因。经过艰苦的研究,他发现这种绿色的霉菌能灭杀葡萄球菌,因为是绿色的所以命名为青霉素。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后来经过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的研究,肯定了它的价值,把它作为一种抗菌素广泛应用在医疗上从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由于这项发现的重大意义,使他们两个人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智慧进阶:创造观察思维的培养
观察能力的培养
正常人的观察力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这只是常规的观察力,如果要使它上升为创造性观察力则还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事实上,人的观察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创新意识的强化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培养观察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应当广泛地、经常性地进行。例如,学习绘画、参加旅游和科学考察活动、组织开展气象和天文观察活动、培养人对自然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操作能力等。随着现代科学观测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人类的观察范围向着无限广阔的宇宙和极为精微的物质结构的内部两个方向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发明和创造。
例如,美国耗资15亿元研制的“哈勃”望远镜,于1990年发射,设计使用寿命为15年。这个被称为“太空千里眼”的仪器已在太空中飞行了16亿公里的航程,为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科学家进行了11万次的观测,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新发现。又比如,关于宇宙中存在着“黑洞”的说法已经流行数百年了,但是一直无法得到科学的证实。而在几年以前,据哈勃空间望远镜发回的资料,科学家们首次找到了黑洞世界存在的直接证据,并推测黑洞很可能普遍存在于星系的中心部分。
创造力来源于脑,人脑不仅是贮存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智力的源泉。要开发人脑的智力必须重视培养合理的思维习惯。读书、学习不能读而不思,应当从书本中发现道理,抓住问题,养成以逻辑方式加以整理的习惯,随后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运用自己思维的创造力去解决问题。要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同异对比关系
要摆脱片面性,不妨采用同异对比法。要集思广益,不要限制自己的视野,打开思路要用对比,既要看出异中之同,又要找出同中之异。在比较中,对别人的意见有所吸收、有所批判、有所增删、不被偏见束缚手脚,从一些看来不搭界的事物中发现某些相通之处,就会孕育并创造出成果。
顺逆互变关系
学习有两条思路,一是顺向学习,从事实中形成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二是逆向学习,通过相等时,使人完全相信光就是电磁波,电磁波也是物质即光子,从而把电、磁、光看来不相干的事物合并成为同一物,产生惊人的创造力。
面体延伸关系
思考问题从点到面,又从面到体;既思前因,又想后果。扩大思维,不断突破,才能产生新境界。要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从多方面来扩大创造思路。如电话的发展就是经历了从有线电话到无线电话、从耳听电话到眼看的电视电话、从声音输出电话到文字输出的自动记录电话这一过程。
的矢结合关系
创造思维要有明确目的,有远大目的才能产生坚强的毅力。把准确目的放在首位,一是解决动力,二是解决焦点,突出带有根本性的东西同那些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区别开来。目的确定后,要有科学的方法。有两个半路出家的生物学家,华克森(从动物学转到生物学)、克里克(从物理学转到生物学),两人从认识到合作决定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运用人类积累起来的一个世纪的材料,仅用一年半时间就研究成功了。
旧新演变关系
你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如果找不出好方法,要敢于弃旧迎新,旧的要扬弃,新的要鉴别。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对熟悉的个别事物有意识地看成陌生,按照新的方法去解决;二是对陌生的个别事物有意识地看成熟悉,按照已知的方法解决。要创造必须“推陈出新”。
思维时间:创造能力的培养
获取财富的钥匙,需要个人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的知识(即智慧和创造力)才是财富的直接源泉,任何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怎样培养创造力呢?影响创造力形成的因素与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实行创造性教育与学习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接受过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这种培养与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3倍。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形成也与其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好奇心和已有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创造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重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超常。这种观念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墨守成规、谨小慎微,而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应提倡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独立有利于提高创造能力,而盲目服从和过度依赖将不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
②要敢于否定前人,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老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应勇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根据爱因斯坦的分析,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③勇于尝试与思索,多思路回答问题。如何回答与解决问题,这是创造力的具体体现。任何事物的解决办法都可能存在很多种,而其中总有某个或某几个最为适宜的(最经济、最简单、最好或者别的标准),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对锻炼创造能力极有好处。
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累创造方法。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创造也有其内在机制。因此,如果掌握了创造的方法会有助于创造能力的提高,积累的创造方法越多则创造的能力越大。而且对于不同的事物,创新的途径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分别采取不同的创造方法。
⑤面向市场创造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价值。创造应以市场为导向,并以市场为归宿。创造的知识是否以较快的速度转变为生产力或直接转变为商品赢得财富,还要看创造的知识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
开发右脑:一个时代的课题
美国的布莱克斯利深入考察了人类文明进程与思维方式变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类思维方式的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人类左脑的开发,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思维从原始思维走向逻辑思维的过程,是以左脑逻辑思维协同右脑形象思维的一次革命;第二次是计算机革命,计算机的出现使人脑的左半脑得以解放,人可以把信息的收集处理和逻辑运算交给计算机;第三次革命则是开发人的右脑。
布莱克斯利提出了人脑思维方式的第三次革命——开发人的右脑,完成计算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创造性活动。其依据是:即使是未来的计算机也难以和人类的右脑那种视觉形象化、空间化、全方位性、情绪性、直觉灵活性、创造性等非语言思维能力相比拟,计算机还必须依附于人,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有限的工作。
开发右脑、发挥人的创造力是每个人在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时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一方面,计算机革命为人类逻辑思维、信息储存与处理工作的完成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机器”,从而使人脑被大大解放,有条件进行创造;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是其基本特征,一个人缺乏创造力,就缺乏生存与发展的起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造力是在左脑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加上右脑的非逻辑思维共同完成的。这意味着由人类大脑所完成的信息储存、加工、处理和逻辑运算功能可以交由计算机来实现,而人脑的主要工作是实现创造性功能。由此,人类信息处理方式将从以左脑主导型转变为右脑主导型,以富有创造性的非逻辑认知方式带动理性的、实证性的逻辑认知方式来与客观世界打交道,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增添全新的不可估量的巨大动力。
创造性思维教育模式是培养个体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挖掘个人创造潜力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人脑革命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个人的创造能力与自身的认识风格关系密切。所谓认识风格,就是指人与客观物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具有的个人独特风格。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偏好,有的依赖于左脑,有的依赖于右脑。右脑型认识风格的人创造力比左脑型认识风格的人的创造力高。影响个人认识风格和个人特征及动机的因素很多,有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在后天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教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所确定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使人们更多地利用左脑进行思维,以致左脑的功能越来越强而右脑功能没有达到同等水平的发展,严重地抑制了个人创造力的开发。实施创造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状态,在发展个体左脑逻辑思维功能的同时,培养和发挥个体右脑的创造性功能,促进左右脑功能的均衡发展、优势互补,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才能。
开放和网络化:思维方式的变革
社会历史的进步创造着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又成为社会历史前进的催化力量。在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结构不是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那种金字塔结构,而呈开放的网络状。网络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和多元互补性等特征。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亦应该包括具有这些特征的实践——智慧型思维,其中创造性思维居于核心地位。
当代人类实践的规模、范围空前扩大,其复杂性也日益加强。现代社会的任何一项重大的实践活动,都要涉及大量的技术、经济、环境、社会心理和伦理等问题,其中一些甚至还跨越国界并且对未来产生影响。我们目前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早已打破了传统分工的界限,为此也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必须变革,以适应于对复杂事物的整体分析。通讯网络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把全球连结成一个整体,多种多样的和遥远的信息在瞬间就可以获取,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可以广泛地进行,合作和竞争都将进一步加强。每一国家、地区和民族都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通过一定形式来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这就给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个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机会,从而激发创造和推动变革。求变、求新、多样化和节奏加快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它要求我们具备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即时的应变能力。开放也是对不同观念,尤其是对创新性的新思想、新规则的开放,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造来更新自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特征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当我们的活动规模、复杂性和变化速度增长时,产生稳定性并支持开放的发展所需的调解信息就更多。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其基础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多种技术的集合,多媒体即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有机、完整的利用”;信息基础结构是一个由物理设备、数据库、应用系统和软件、网络标准和传输编码以及具备开发应用上述结构的潜力的人五个部分整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网络信息空间的设计更需综合运用迄今为止的一切人类文化成果。信息技术和社会的信息化还为现代的整体性、综合性思维奠定了新的基础,把它推向了新的发展。
这种现代综合性思维的特征在于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人的智慧和才能与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料及信息基础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跨越层次界限去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所谓复杂巨系统,就是指结构非常复杂而且是对外界开放的系统,如社会系统)。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也是开放的、动态的。这种整体性、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是非线性的、多维互补的。网络化的世界纵横交织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它们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网上大大小小的“纽结”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们能够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有选择的反应;“纽结”之间有着长程通讯联系,它们相互参与、彼此合作和竞争。
创新的支点:发明创造思维
心理学家阿曼贝尔认为,创造力是个人的认识能力、工作态度和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认识能力是理解事物复杂性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时打破旧规则、旧方法的束缚和寻求新规则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其产生是人脑的左脑和右脑的同时作用和默契配合的结果。其简单的定义是:通过发现和应用事物的规律,第一次左右、预测、推测或更佳程度地左右、预测、推测某类事物存在与变化的思维活动就是发明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敏感性和知觉性的特征。符合这一标准的思维类型有好几种,例如:法国化学家巴斯德用发现性思维发现了啤酒变酸的规律——乳酸杆菌把酿酒的成分分解成酸,从而使啤酒变酸;然后他用复现性应用思维找到了防止啤酒变酸的方法——只要把啤酒加热到50℃~60℃,乳酸杆菌就会被杀死,啤酒就可以保持香味。巴斯德发明的防止啤酒变酸的方法第一次左右了啤酒酸味的变化,是发明创造的成果,这一成果是发现性思维和复现性应用思维联合运用所取得的。再如:爱迪生和其他一些发明家通过创造性应用思维把炭化棉纤维密封于玻璃罩中,再用当时最好的水银抽气装置把玻璃罩内抽成一定程度的真空,从而发明了当时较好的灯泡,但这种灯泡用了100多个小时后灯丝就断了,如何延长灯泡的使用时间?由于没有现成的知识可应用,爱迪生只好用发现性思维,经过大量的试验活动发现了用竹丝制灯丝能延长灯泡的使用时间,然后又用经济性应用思维,从几百种不同的竹丝中找到了一种较便宜的日本竹丝,从而创造了更理想的灯泡。这一发明创造的成果是通过创造性应用思维、发现性思维、经济性应用思维的联合运用完成的。又如:美国人希克一个新规律也没发现,只是通过创造性应用思维,把小电机、刀片、满是小孔的钢罩等有机地组成了电动刮胡刀,从而达到发明创造的目的。
从以上的实例中可以发现,发现性思维和复现性思维的联合运用、创造性应用思维与发现性思维和经济性应用思维的联合运用、发现性思维和预测性应用思维或推测性应用思维的联合运用、单独的创造性应用思维、单独的灵活性应用思维都可以达到发明的目的。可见,发明创造思维差不多涉及了所有的思维类型。“第一次应用思维”、“创造性应用思维”、“灵活性应用思维”等都是发明创造思维。
掌握了发现性思维规律可以进行发明创造;掌握了灵活性应用思维规律可以进行发明创造;掌握了创造性应用思维规律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如果掌握了整个人类思维的规律就可以高水平、高效率地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所以要想全面了解发明创造思维是什么样子的,就必须知道学习的最佳思维。
因为大跨度的创造性思维态势需要科学的学习思维的支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