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三百首-陆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生于淮上舟中。考进士时,因名列秦桧孙子秦埙之前,被黜免。秦桧死,始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出任夔州通判。任满,往南郑,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南郑临近大散关,距宋金分界线不远,有些在金人营中的汉人将吏,便以蜡丸向他密递消息。同时,他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取中原。这是他创作生活上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他自己认为从那里得到了“诗家三昧”,后来连听到蝉声亦要想起南郑。王炎被召东归,他应四川制置使范成大之邀而入蜀,任参议官。

    他以细雨骑驴的诗人之身,成为范成大的文字交,又爱蜀中俗厚才众,因名其集为《剑南诗稿》。后返临安任京官,至七十九岁回到故乡。自此流连山水,交接老农,写了不少田园诗。但他仍念念不忘沦敌的中原,念念不忘地下的唐琬。在《示儿》中,他遗憾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在《禹寺》中,他怅惘的是“尚余一恨无人会”。这是他晚年心头两大隐痛,却亦让我们看到一个清澈而完整的老诗人的影子。卒时八十五岁,适值除夕。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则作八十六岁。非。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实存九千一百三十八首),但写得最多的年代却是八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前者四百七十八首,后者五百九十九首(见欧小牧《陆游年谱》)。

    南渡以后的一些诗人中,对汴京沦亡、权奸误国的痛心局面,大都有所反映和抒发,但幅度如此广阔,感情如此强烈,而且贯彻始终的却是陆游。清代御选的《唐宋诗醇》,于汴宋只选苏轼,于杭宋只选陆游,除了艺术成就之外,亦因为“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的缘故。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六中甚至认为陆胜于苏,这亦说得偏了。就“诗味”论,陆诗毕竟不如苏诗。促成陆诗这种感激悲愤之诚的,一是他少年时受父亲陆宰及其朋友感慨国事的议论的影响。二是从军和宦游生活的实践,使他对大地山河加深了热爱。三是对秦桧的痛恨。

    他在《自赞》中曾说“名动高皇,语触秦桧”。他为韩侂胄撰《南园记》,固然有主观上的迁就权贵的因素,亦因为韩氏是主张北伐的人。四是他曾受业于曾幾,曾幾亦是反对和议,与秦桧不合而罢官的。陆游在创作上受曾幾影响不大,但门墙熏陶,对他的立身报国自有重大影响。五是杜甫的间关万里、扈跸老臣的艰苦忠挚精神对他的激励。从诗的形式看,毋宁说,他是接近于白居易的。他在《何君墓表》中说:“锻炼之久,乃失本指。斫削之甚,反伤正气。”这一主张,在他诗歌中大体上是做到了,例如他的律诗以“对仗工、使事切”见称,却很少有雕琢纤巧的毛病,晚年则趋向平淡。

    可是陆游的诗作得太多了,因而不少诗的用词、造句与命意有大同小异、似曾相识的地方,朱彝尊、赵翼都曾举出用词之重复,如“身似”、“心似”、“身如”、“心如”、“迹似”之类,有的甚至一句重见于两诗中,如《冬夜》的“残灯无焰穴鼠出,槁叶有声村犬行”,在《枕上作》中只将“残灯”改“孤灯”,“槁叶”改“枯叶”;在《初夏闲居》中“民有袴襦知岁乐,亭无桴鼓喜时平”,在《寒夜》中上句改为“市有歌呼知岁乐”,下句一字不易。这类例子还有很多。贺裳在《载酒园诗话》续编中说:“予初读《瀛奎律髓》……,得务观一篇,辄有洋洋盈耳之喜,因极赏之。及阅《剑南》全集,不觉前意顿减。”就因读了全集之后,发现重复之处太多了。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指出“古来大家,心思句法,复出重见亦无如渠之多者”,又举“文气不接,字面相犯”之例,“如《秋夜示儿辈》首句云:‘难知垂老叹途穷。’而中间侈陈乡村鱼米之乐,则奚以叹为?”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

    尽收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

    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

    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①

    天宝胡兵陷两京②,北庭安西无汉营③。

    五百年间置不问④,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⑤,故地不劳传檄下⑥。

    筑城绝塞进新图⑦,排仗行宫宣大赦⑧。

    冈峦极目汉山川⑨,文书初用淳熙年⑩。

    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注释】

    ① 且半,将半。大驾,皇帝的车马。西凉府,即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唐为西北经济中心,人烟稠密。宋时陷于西夏。长句,七言古诗的别名。② 天宝句,指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反,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和长安事。③ 北庭、安西,汉代为乌孙国和龟兹国故地,唐代分别设两个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和库车县。唐贞元中,两地都陷于吐蕃。④ 五百年间,本诗作于淳熙七年(1180),上距天宝十四载为四百二十五年,这里就其整数而言。置不问,谓一直不曾收复。⑤ 熊罴(pí),指武士。銮驾,皇帝车驾。亦借指皇帝。

    ⑥ 故地句,意谓西北一带本是汉唐故地,所以皇帝车驾一到,人们就会纷纷响应,不需传檄即可收复。檄,军用文书,这里指讨伐令。⑦ 绝塞(sài),极远的边塞。新图,新绘制的收复地区的地图。⑧ 排仗句,意谓皇帝在行宫中排列仪仗,宣布大赦。行宫,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⑨ 极目,目力所及。汉山川,与第二句“无汉营”相应,即失而复得。⑩ 淳熙,宋孝宗年号。 六军,古代天子有六军,这里指随从皇帝出征的官军。错锦绣,五色交错的旗帜。 鼓角,军中报时和传令的鼓和号角。 苜蓿峰,当在今甘肃和新疆边境。亭障,边境上的碉堡。 平安火,唐制每三十里设一烽候,每日初夜举烽以报平安,故称。交河,县名,在今吐鲁番市西北,唐安西都护府曾置于此。

    【说明】

    现实生活里不能满足的愿望,常常会在梦中得到补偿。作者在八十四岁时作的《异梦》中,亦有“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语,可见收复失土的决心,一直萦绕在他的梦境中。末两句以凉州女儿梳头学京都样作结,遂使文境横添波澜。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③,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④,拄杖无时夜叩门⑤。

    【注释】

    ① 腊酒,头一年腊月所酿之酒。② 足鸡豚,鸡豚足。③ 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古代用干支纪日)为春社日,民间于是日祭祀土地神。④ 闲乘月,有空时趁着月明之夜前来。⑤ 无时,犹言随时。

    【说明】

    乾道二年(1166),作者自隆兴通判罢官归乡,此诗或是次年春间作。三、四两句,现在大家看得熟了,其实是状难写之景,却写得不费力气。因为主人待客殷勤,所以末了还申述自己想随时乘月而往的心愿,但亦只有年成好时才能这样。

    黄州①

    局促常悲类楚囚②,迁流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④,一帆寒日过黄州⑤。

    君看赤壁终陈迹⑥,生子何须似仲谋⑦。

    【注释】

    ① 黄州,今湖北黄冈。② 局促,形容受束缚,得不到伸展。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记楚人钟仪在作战中被晋人所俘,被拘禁于军府,称为楚囚。③ 迁流句,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时,齐人送女乐八十人给鲁国,鲁君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辞官而去。见《史记·孔子世家》。齐优,指齐国的女乐,借指取悦于人的优伶。作者此次入蜀,只是为了谋生,内心实不愿意,故以齐优自比。④ 添白发,作者当时四十六岁。⑤ 寒日,指秋阳。作者过黄州时为阴历八月十八日。⑥ 赤壁,黄州的赤壁即赤鼻矶,屹立长江滨,山土皆赤色。汉末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湖北蒲圻,长江南岸,非赤鼻矶。从本诗看,陆游是把黄冈的赤鼻山看做破曹的赤壁,前人亦指出苏轼的《赤壁赋》和《赤壁怀古》词将两地混而为一。但陆游在《入蜀记》卷四中说:“此(赤壁)矶图经及传者,皆以为周公瑾败曹操之地。然江上多此名,不可考质。”并说苏轼本是疑问之词,并未轻率认定。所以这两句只是根据传说,信手写来。⑦ 仲谋,孙权字。赤壁之战前,孙权与鲁肃、周瑜皆坚持抗曹。后来曹操见孙吴军容整肃,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句意谓,当年赤壁之战已成陈迹,即使生子如孙仲谋亦是枉然。

    【说明】

    乾道六年(1170)赴夔州通判任时过黄州作。作者在同年作的《投梁参政》(梁克家)诗中说:“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可见他这次入蜀的心情。

    题曰黄州,只是借题发挥。首句熟,无味,高手不屑作。次句勉强。三句隐括赤壁之战的历史人物,四句喻自然运行之理,草木必遇秋而凋落。说天意无私正见得人事有私。末两句实是苏轼《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

    临安春雨初霁①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②。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③,晴窗细乳戏分茶④。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⑤。

    【注释】

    ①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杭州市。② 京华,指临安。③ 矮纸,短纸。草,草书。④ 细乳,泡茶时水面浮起的白色小泡沫。分茶,品茶。分,辨别。⑤ 素衣两句,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语,意思是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人的品质。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亦有“相逢京洛浑依旧,惟恨缁尘染素衣”语。陆游将于清明节回家,所以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

    【说明】

    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者奉诏至临安,朝廷命他权知严州事。春末返乡,至七月始抵严州任所。此诗作于临安。

    三、四两句为传诵名句,五、六嫌凑泊,七、八亦觉生吞,且小楼、深巷明明是写京华风物之可爱。瞿佑《归田诗话》卷中以小楼一联与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并称佳句,可惜和全篇不相称,所以有人说陆游可能是先得好句,后足成之(见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下)。这亦恐怕不止陆游一个人。纪昀在《瀛奎律髓》卷十七中则连这一联都觉得“格调殊卑,人以谐俗而诵之”。不为无见。对前人诗的鉴赏,只要有主见而又有道理,那亦不妨“立异名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②,    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④,    镜中衰鬓已先斑⑤。

    《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⑦?

    【注释】

    ① 早岁两句,意谓年轻时亦不知道时局艰难,只想恢复中原,气涌如山。② 楼船句,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将刘锜、虞允文等在瓜洲、采石一带拒守。后来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溃退。作者《过采石有感》云:“快心初见万楼船。”楼船,战舰。瓜洲,镇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长江边,与镇江斜峙。③ 铁马句,乾道八年(1172),作者在南郑(今属陕西)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共同筹划进军长安,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作战。后因王炎调回临安,计划未能实现。这句即自叙其事。铁马,披着甲的战马,亦指精锐的骑兵。大散关,在今宝鸡市西南。当时南宋与金西以大散关为界。作者在前一年作的《独酌有怀南郑》中云:“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皆见他对这段从军生活的依恋。④ 塞上长城,南朝宋名将檀道济被宋文帝杀害时曾愤然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这里当是化用其意。⑤ 镜中句,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作者六十二岁,时居故乡。斑,头发花白。⑥ 出师句,诸葛亮为北伐而作的《出师表》中有“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语。名世,名传后世。⑦ 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指兄弟。

    【说明】

    方回《瀛奎律髓》将此诗入“忠愤类”,纪昀复评云:“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如全集皆‘石砚不容留宿墨,瓦瓶随意插新花’句,则放翁不足重矣。何选放翁诗者,所取乃在彼也?”评语极是,亦是纪氏高明处。

    方东树《昭昧詹言》云:“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愤也。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否则近于枯竭。”亦是。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②。

    此身合是诗人未③?细雨骑驴入剑门④。

    【注释】

    ① 剑门,山名,在今四川剑阁北。② 消魂,犹言伤神。③ 此身句,唐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李贺、贾岛等皆有骑驴故事,郑棨还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作者由此而联想到自己。合是,应当是。未,义同“否”。④ 细雨句,等于是对上句的肯定回答。是的,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还能不算诗人么?

    【说明】

    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郑往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途经剑门道而作。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七云:“剑南七绝,宋人中最占上峰,此首又其最上峰者,直摩唐贤之垒。”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①

    中原草草失承平②,戍火胡尘到两京③。

    扈跸老臣身万里④,天寒来此听江声。

    【注释】

    ① 龙兴寺,在唐之忠州(今四川忠县)。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后,曾旅居龙兴寺约两个月,并写过《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陆游原注:“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吊,凭吊,悼念古人。少陵先生,杜甫曾自称少陵野老。② 草草,指当时时世的衰败。③ 戍火,犹言烽火。到两京,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举兵叛反,先后攻陷唐之东都洛阳,京城长安。胡尘,注见陈与义《牡丹》。④ 扈跸句,玄宗奔蜀后,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杜甫乃由长安至凤翔投奔肃宗。长安收复,又随从肃宗返京。后因救房琯,被调出京,流落西南,到晚年始出蜀。过忠州时,年已五十四岁,故云“老臣”。扈跸,随从皇帝的车驾。

    【说明】

    淳熙五年(1178)正月,孝宗召陆游东归。陆游四月间途经忠州而作此诗。这年他五十四岁。

    此诗实兼吊杜与自咏的两重情怀,《唐宋诗醇》所谓“双管齐下,一写两枝”。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云:“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

    十一月十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①。

    夜阑卧听风吹雨②,铁马冰河入梦来③。

    【注释】

    ① 戍,驻守。轮台,今属新疆。这里泛指极远的边塞。② 夜阑,夜深。③ 铁马,注见《书愤》。

    【说明】

    绍熙三年(1192)在故乡作,当时已六十八岁。

    作者在《书愤》中有“铁马秋风大散关”语,在《秋雨渐凉有怀兴元》之三中亦说:“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兴元府的治所在南郑,作者早年曾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所以这首诗里亦含有对南郑的从戎生活的怀念。

    第一句与第三句“卧”字犯复,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沈园二首①

    城上斜阳画角哀②,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③,曾是惊鸿照影来④。

    【注释】

    ① 沈园,故址在浙江绍兴市禹迹寺南,今已修建过。陆游重游时已三易其主。② 画角,古代军中用以警昏晓的乐器。形如竹筒,外加彩绘。③ 此桥后人名为春波桥,实因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句得名。④ 惊鸿,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以鸿惊飞时姿态的轻捷比喻美女的风度。这里指陆游在沈园见到唐琬的印象。

    梦断香消四十年①,沈园柳老不吹绵②。

    此身行作稽山土③,犹吊遗踪一泫然。

    【注释】

    ① 四十年,见“说明”。② 不吹绵,柳老不再飞絮,诗人的心头却永远有飞絮在缠绵。③ 行,将要。稽山,会稽山,在今绍兴市。这句意谓,自己也将要埋骨会稽山了。

    【说明】

    陆游和唐琬本是夫妇,后因陆母不喜欢唐氏而被迫分离。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春末,他们又偶遇于沈园。陆游感伤之余,便在园壁上题了《钗头凤》一词。这两首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诗人已经七十五岁,距离沈园之邂逅亦四十余年了,可是诗人的深情却如桥下的一泓春水,永远在波荡着。直到八十三岁、八十四岁时,他还在《禹祠》中写出“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吊颓垣墨数行”,在《春游》中写出“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那样的诗句。这亦就是为什么一个谨守纲常、孝顺母亲的大诗人,一再地把水鸟姑恶当做专题来写的缘故。

    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沈园》云:“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意即人生不应有此事,诗歌史上不可无此诗。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①

    关辅遗民意可伤②,蜡封三寸绢书黄③。

    亦知虏法如秦酷④,列圣恩深不忍忘⑤。

    【注释】

    ① 征西幕中旧事,乾道八年(1172),陆游在南郑的王炎军幕中时,曾有在金人营中的汉人将吏,因不忘故国,冒险向他传报金人动态。他的《昔日》诗有云:“至今悲义士,书帛报番情。”并有自注:“予在兴元日,长安将士以申状至宣抚司,皆蜡弹,方四五寸绢,虏中动息必具报。”旧事即指此。② 关辅,汉时于长安及其附近置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总称关中三辅,在今陕西渭水流域。③ 蜡封,古代报密书信皆封藏在蜡丸中,以防泄露。此诗自注云:“关中将校密报事宜,皆以蜡书至宣司。”④ 虏,对敌人的鄙称,有时亦指胡人。秦酷,秦国以立法苛酷著名。⑤ 列圣,这里指开国的宋太祖以下诸帝。圣,旧时亦用做对皇帝的尊称。

    【说明】

    作于嘉泰元年(1201)冬在故乡时。诗写人心思汉,故虽以虏法之酷,仍有遗民冒险传报番情。他们是迫切盼望能够重叨“列圣”深恩的。

    秋怀

    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①,秋光先到野人家②。

    【注释】

    ① 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作者写此诗时,已在立秋之后。② 野人,乡村之人。

    【说明】

    淡而有味。城市与乡村之别,固有炎凉上的差异,而园丁傍架,村女沿篱的风光,尤非城市所及。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①,五千仞岳上摩天②。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③。

    【注释】

    ① 河,指黄河。② 五千仞,极言其高。仞,八尺曰仞。岳,指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市南。③ 王师,犹言官军。

    【说明】

    黄河入海,西岳摩天,河山大好,益发使遗民伤心。说“泪尽”,即隐含遗民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而王师终不见来之意。

    作者《关山月》云:“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寒夜歌》云:“三万里之黄河入东海,五千仞之太华摩苍旻。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赵将军》云:“我梦游太华,云开千仞青。擘山泻黄河,万户仰巨灵。”都是这个意思的反复阐述。正如前人所说,陆诗词意多重复,亦是一短。

    示儿①

    死去元知万事空②,但悲不见九州同③。

    王师北定中原日④,家祭无忘告乃翁⑤。

    【注释】

    ① 示儿,陆游有六个儿子,他死时,长子子虡年六十三岁。② 元知,原知。③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古代中国分为九州。④ 王师句,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北定中原”语。王师,犹言官军。⑤ 家祭,家中对先人的私祭。乃翁,你的父亲。

    【说明】

    嘉定三年(1210)除夕,作者以八十五岁高龄卒于乡间。在此之前,他在《夜坐》中亦说过“盖棺万事已,唯负国恩私”的话。

    诗人原知一瞑之后,万事皆空,但唯一的遗恨是九州未同,因而写下末两句以嘱咐儿子,如同宗泽临终,三呼渡河一样。

    南宋亡后,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已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里的“九州同”指元人的入主整个中国,更是陆游生前不曾想到的,他的后代亦更难在家祭中相告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