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附录 德语评述版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尔科姆·帕斯利

    卡夫卡于1922年1月开始《城堡》的创作,那时的他刚刚经历过一场严重的精神崩溃,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在到达村子的第一晚,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写作带给人那种奇幻、神秘、也许危险、也许又是救赎的安慰。”那时他已经很久没有写出作品了,这部巨作是他停笔多年之后的再次尝试。

    回到布拉格之后他依然继续这部作品的创作(他还将一部分内容读给他的朋友马克斯·勃罗德听),然后住在乡下的妹妹家里;但在9月,卡夫卡给马克斯·勃罗德写了封信,信中是这样说的:“我这周过得不是很好,因为我不得不停止写作《城堡》,这个故事到此为止了。”就像他之前创作的那些小说一样,他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作品,依然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

    1924年卡夫卡去世之后,勃罗德迅速将卡夫卡那些未出版的作品公布于世。他在1925年出版了卡夫卡的《审判》,在1926年出版了《城堡》,在1927年出版了《美国》。关于第一版的《城堡》,勃罗德后来发表声明:“那时我的想法是将这部超越了传统且令人不安的作品尽量以易于阅读的形式呈现出来,尽管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第一版中我尽量省去那些看得出它不完整的地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勃罗德在某个他认为主人公已遭受“也许是决定性”的挫败的地方,也就是在失去弗里达的时候(评述版第二十二章结尾处),给小说画上了句号,从而删去了卡夫卡原稿中近五分之一的内容。

    在第二版中,勃罗德又重新恢复了之前删掉的大部分内容,但出于政治原因,对第二版的发行工作几乎是悄悄进行的,第二版是1935年在柏林由朔肯出版社出版,这个出版社的书发行量有限(而且严格规定其书籍只对犹太读者出售);就在同年,卡夫卡的所有作品被列入臭名昭著的“不良文学黑名单”。所以,《城堡》这部作品并不是以这位受到第三帝国所摒弃的作家写出的德语原版而闻名世界的,而是通过英语译本而广为人知——尤其是通过威拉和埃德温·缪尔于1930年完成的英语译本。然而这些英语译本都是基于勃罗德大量删减过的第一版而翻译的。而在1935年出现的完整版在当时还没有太多人知道,直到1946年(由朔肯出版社在纽约出版)及1951年(S.Fischer在法兰克福出版)再版之后才得以广为流传。

    在勃罗德完成了对《城堡》的编辑工作,并且卡夫卡的大部分手稿可以用于研究之后(1961年),才可能将卡夫卡之前的手稿、日记以及书信结合起来,开始整理这个评述版。评述版第一册是1982年出版的《城堡》(评述及注释单独成册)。

    这一版的章节划分与勃罗德之前的版本有明显的区别。卡夫卡手稿里原有的一系列带编号的章节标题以及划分章节的符号清楚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这是因为卡夫卡写作的原则在于即兴,从不提前构思,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开放式的”写作,所以划分章节是回过头重读时的工作。因此,在他决定停止这部作品的创作时,还没有出现该如何为最后一部划分章节这个问题。)

    卡夫卡从未打算公开发表他的“城堡故事”,他只是将其以剧本的形式写出来,让这个故事有机会在舞台上被大声地朗读出来。考虑到作者的原始初衷,因此这个评述版完整地保留了卡夫卡的非正式语气及措辞,但一些其他因素也影响到了勃罗德:他在1935年整理较为完整的那个版本时,主要的考虑还是希望让卡夫卡那些未曾出版的著作更加广为人知,于是他以及这本书的合编者海因茨·波利策还是希望尽可能让这部小说更易于阅读,因此做了很多的修订工作,包括对原文颇具本土特色的“布拉格与奥地利式的表述”进行了修订和校正,以免这些因素“阻碍卡夫卡作品的传播”。如果卡夫卡当时打算公开发表这部作品的话,他可能也会做一些类似的校正工作。然而,当他们尝试校正那些自以为是卡夫卡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时,有时候却往往把人引入歧途。比如,在小说的第一段卡夫卡写道:“在通往村庄的大路上有一座木桥,K久久驻足于桥上,望着眼前茫然一片的夜色。”而在评述版中,这句话原本的一般现在时态被改成了过去时,但卡夫卡用现在时态却并不是一种误用,这恰恰表明了叙事人的存在,这个叙事人的意识独立于主人公,却更能看清楚事情的发展并把握全局。

    最后有必要谈一谈《城堡》中标点符号的特殊使用。卡夫卡在这部作品中标点用得并不多,有时也不按惯例使用。在连续地叙述主人公一系列的经历和想法时,往往都只用一句话,中间只用逗号断开,以免破坏这种连贯的流动性,比如下面这句话:

    “其实,除了那两个女服务员走了之外,房间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样子。唯一的床上扔着几个靠垫和一条马毯,没有铺床单,还保持着前一晚睡过的状态。墙上挂着几张圣徒画像和士兵照片,房间甚至都还没开窗透气,显然是希望新客人不要住太久,所以没有做任何想留住他的努力。”

    而在勃罗德和波利策修改的版本中,这句话变成了一个长长的从句,因而整段话的冲击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卡夫卡之所以不按常理使用标点符号,并不是为了让句子的语法结构更加清晰,而更多是为了传达文中所述的事件与心理活动的韵律感,这也与原版中显著的口语化特点及叙述风格有关。众所周知,卡夫卡在评判自己作品时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大声朗读出来的效果如何。某评论家曾经这样说过:“朗读是明智的选择,这将有益于作者赋予这部作品的音律和节奏得到重现,所以别总是默默地阅读而放弃了朗读带来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