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勿以利小而不为
创业经商要铭记一个道理;不要嫌生意小,只要善于经营,把小生意做强做大,有了规模,也就成为大生意。下面这位女士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川有一家靠卖稀饭的李姐,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竟拥有了百万财富。
李姐与丈夫在1992年双双下岗。他们先是做烟生意。可后来因为上当受骗进了假烟,不仅亏损了积蓄,还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
为了逃避债主,夫妇俩来到成都县城卖稀饭。由于没有经验开张三个月就亏本3万多元。结果一顾客提醒了他们:开稀饭店啊,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要不断地盘算出新花样才行。
夫妻俩决定把稀饭当成正餐做,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二是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改良稀饭品种,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正餐的饮食特点结合了进来。
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他们便研究出了十几种稀饭。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惊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每天的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日趋增多的顾客常使李姐夫妇感到忙不过来,李姐的心里又开始盘算起来:不如换个大点的地方卖稀饭,把稀饭产业做大。于是他们租下了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又聘请了几个工人。
新店的生意果然更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辆。但李姐心里很明白;要想留住顾客,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实践,终于由原来七八个品种的稀饭发展到20多个。这些稀饭的名字也很好听,什么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
面对喜人的局面,李姐居安思危:一定要保住稀饭这块牌子!于是,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
为了将这块牌子做得更大,李姐又将店搬迁到一个足有三亩地的地方,并聘请了50多名工人。后来,李姐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一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李姐靠自己的诚实和热情终于将稀饭生意做大了,在县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县城来,不吃“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等于没有来过县城。
有人问李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姐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我最瞧不起那些穷得叮当响,又总想找大钱的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嘛。”这就是李姐独到的生意经。
曾有位百万富翁说过“小钱是大钱的祖宗”,现实中的好多百万富翁当初就是靠赚不起眼的小钱而白手起家的。据统计,国外90%以上的大富豪是白手起家或靠小本起步的,只有10%不到的人是靠继承遗产发家的。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全是穷人,靠赚小钱起家的恐怕要占到99%以上。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愿望,总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财源滚滚而来,潇洒地做一回大老板。但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却难以梦想成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些人赚钱心太急切了,导致了致富心态的错误。他们只想发大财、赚大钱,能赚小钱的机会看不上眼,忘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
不要嫌钱小。有的人“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结果总是愁钱用。事实上,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因为在赚小钱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经验、见识、阅历、培养金钱意识和赚钱能力,同时积累人情关系。试想,一个连小钱也赚不到的人,他能管理好上百万的企业吗?所以啊,人要想赚大钱,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还是要脚踏实地,从小钱赚起。
做生意无非两点:赚利润与赚市场。中国的经济在告别了短缺的计划经济以后,目前的低利率、低通胀、低利润,标志着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利的时代。在这个微利时代里,创业者要随机应变,通过赚微利来赚市场。
2.温州人的赚小钱生意经
在温州人的成功经验中,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法则:大钱小钱都赚,连赚几分几厘的机会也绝不放过。他们的商业价值观非常独特,响亮地喊出了“赚一厘钱也光荣”的口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他们就这样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在等待、坚持、忍耐中聚集财富,完成了他们的原始累积,为其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温州人经营的几乎全是赚小钱的买卖,如皮鞋、裁缝、纽扣、皮衣、打火机、拉链、小家电等。他们赚小钱的创业精神使得他们在经营活动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前仆后继,推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一厘利润一根的吸管、一分利润一支的铅笔、二厘利润一个的塑料袋、二分利润一只的鞋跟,很多人嫌钱太小,不值得做,但温州人认为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
的确,生意场上的事,看大未必大,似小也未必小。穷乡僻壤也能开出大市场,所以怕的不是“小”,而是不去找,不往“大”处做。
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温州人从不好高骛远,挑“肥”拣“大”,而是不遗余力地把“小”做”大”。即使后来生意稳步走上正轨,即使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有了足够后劲,他们也会像创业初期那样不弃陋鄙,不计物小,踏踏实实、克勤克俭地经营。温州人纵使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从不轻视那些仍然在从事小本经营的人,甚至还虚心向他们学习,因为他们都曾经历过小商品的行销和小摊位的经营,那些过往的经营不仅让他们赚得过成就大事业的原始资金,而且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经商的好功夫。正缘于此,而今他们的生意领域才越来越宽,规模才越来越大。
温州商人方先生身上就表现出这样的经商的特征。他五岁时就对买卖东西表现出奇的热情,对于他来说,世上最好玩的游戏不是摆弄玩具火车,也不是捉迷藏,而是“做买卖”:他经常把自有的“家当”都标上价码,向邻居家的孩子出售,有些东西的价格不好确定,他就凭想象来定价格。比如他6岁时弄到了一块奇石,竟然标价1元。他的小姐姐当了真,问他一块石头怎会值这么多,方先生很认真地回答:“小东西也能卖大价钱,因为别人都没有。”
上中学后,从作业本、乒乓球到自行车,方先生对什么小商品都倒腾。其“客户对象”不仅有自己的同学,甚至还有自己的老师。到了专科学校后,他的生意更是不得了,他公开在校园里摆小摊卖书,卖文具,卖邮票,为同学联系家教,成了一名“生意精”。
1984年,方先生在宿舍里不小心撞翻了热水瓶,瓶胆碎了。看着漂亮的热水瓶外壳,他突然间发现了商机:学生宿舍里撞翻热水瓶的事太常见了,男女宿舍里磕磕碰碰的事都少不了。由于校内、校外没有一家商店专卖瓶胆,要卖就卖整个的热水瓶,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热水瓶爆破了,只好去买新的,而把好端端的瓶壳搁置起来。如果能弄来瓶胆卖给打翻热水瓶的同学们,这个省钱的办法肯定会受欢迎。方先生说干就干,他到附近一家商店订购了50个热水瓶胆带进校园,上完课就在食堂门口摆摊,晚上也在宿舍里等“客户”上门,当天就把50个瓶胆卖光了。
在校三年,方先生可没闲着,他扩大了瓶胆推销范围,到大商店按期大量订购瓶胆,跑遍了全杭州的大中专院校,每所学校都找在校生做瓶胆销售代理。此外他还成立了一个家教中心,贴出海报做宣传,以宿舍为办公地点,向校外请家教的人推荐家教老师,为同学们找挣外快的工作。1986年方先生毕业时,他的存款已超过1万元,并且有了丰富的商业经验,这样别的同学毕业时都在为自己的出路操心,方先生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利用自己的资本从商下海,成了一名商人。
虽然由小做大,最终走向了成功,但方先生的经历在温州人中毕竟属于个例。温州的小商品购销队伍绝少科班出身,多数是由其他职业转化而来,其中有农民、工人、教师,有公务员,也有复员退伍军人和个体手工业者。他们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云游四方,足迹遍及都市乡村,推销的不过是一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但他们由此经历了各种风雨,领略了各地风情,不知不觉间推销的技艺便大有提高,交往沟通、铺设关系等,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说辩劝逗艺艺上乘。而且要在不起眼的小商品上抠利润,故而成本节约意识很强,这些都为他们日后成就大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温州人创业大都经过从“一身薄技”到创下辉煌事业的坚韧、刻苦的过程,补鞋、缝衣是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干过的营生。当今在国内赫赫有名的几家大企业的温州老板都有此番经历,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原是一名小补鞋匠,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曾跟随父亲做裁缝,奥康集团的王振滔曾是一名小木匠。
温州人是最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在从事小商品生产、小作坊、小铺面经营时,他们身上那种传统的“身份”、“面子”等等级观念十分淡薄,他们并不因自己从事了一些在外人看来很“低贱”的小职业、小经营而感到自己在人格上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相反,他们却因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而且还能攒钱将来做老板而信心十足、感到自豪。这比起那些宁愿下岗在家受穷,也不愿干他们所谓的“丢面子”生意的人来说,可谓是两种时代、两种思维、两种人生。
创业做生意特别注重从小处着手的温州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从小处着眼,闯出一片新天地
创业做生意并不是越大越好,其实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妙处。假如人人都一股脑儿奔向大市场,你却独辟蹊径,从小处着眼,反而会闯出一片新天地,赢来无限商机。
如果给你一个鸡蛋,你能把它变成一座农场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可能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太不可思议了,并给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肯定的:可以。首先,他们会把蛋孵成鸡,再让鸡生蛋,蛋再孵成鸡……如此循环往复,鸡越孵越多,蛋越生越多,钱也会越来越多,买来了牛羊,购置了土地。于是,鸡蛋变成了农场。
这个故事看上去好像是个神话,其实更像是一个关于财富的寓言。它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财富是可以从小本钱投资经营而累积起来的。拥有小本钱的创业者,往往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坐拥百万财富的大赢家,只要具有稳定的气质和拼搏的精神。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从小本生意开始创富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杭州的吴莹靠做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服装创业,已经拿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订单,卖包子馒头的刘会平不光在上海滩站住了脚,还发展了十几个加盟连锁店。
无独有偶,河南郑州有个被称为“花生米大王”的农民,他销售的花生米价廉物美,在当地很有影响。这个只有20多岁的个体户农民,是从身背一袋花生米来到武汉做生意,而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他将这袋花生米卖掉后,发现花生米在武汉十分热销,但是卖花生米的人却不多。经过一番思索,他便购置了上千斤花生米。运到武汉后,他发现如果同别人一样的价格经营,自己根本不行,因为一无资本,二无店铺。于是,他就将这上千斤花生米低价出售了。他虽然赚得不多,但周转快,总会有些赚头。于是,他大胆购进了10万斤花生米运到武汉,然后将零售价从每斤的110元降低到095元。消息一经传出,人们纷纷来购买,一些大店铺也纷纷到他那里进货。从此,武汉的花生米价格也稳定了下来。后来,他的花生米生意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不单是这些善于经营的商场知名人士从事小本生意可以发家,普通的创业者倘若掌握了小本经营的秘诀,同样可以致富。
在热如火炉的广州火车站,奔波的旅客都能买到一碗冰凉可口的大碗茶喝。这种大碗茶仅仅卖3毛钱,不仅喝得舒服,而且价钱便宜。大碗茶,就是用碗盛茶水,卖给过往的行人,这种生意只需很少的本钱就可以做,购买设备需要几百元钱,再配上几张桌椅便可开张了。
由于旅游观光的人不断增多,火车站、公园内、街道旁、商店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虽说矿泉水、汽水好喝,但毕竟花钱又多,也不解渴。因此,口渴了喝大碗茶的人实在不少。只要位置选得好,每天赚几十块钱就不会太难,遇到节假日还会赚得更多。
别看卖大碗茶生意小,但北京大碗茶商社就是由一群居委会的老太太靠卖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逐渐积累建成的。如今,它已发展成拥有上千万元资金、几十个联社的大商社,坐落在前门边的商社大楼更显得气派非凡。
香港铜锣湾街头有一家规模很小的“阿二靓汤”店。这种汤,实际是用香妃鸡、香油鸭等清炖出来的汤汁,每碗汤的定价不过12块港币,纯属小本生意。别看这种汤本小,对铜锣湾的人来说,却是每日必不可少的。由于汤汁非常讲究、制作精细,汤汁风味也是独具风格、清爽可口,非常符合市民的口味。因此,店铺刚开张顾客就络绎不绝,财源接踵而至。
据“阿二靓汤”店的创始人唐先生介绍说,他们看中这行小本买卖,主要是看到一些商家都热衷于开大饭店、做大生意,赚取高利润,给市场留下了这块空白。然而香港有许多广东人,他们非常喜欢吃煲汤,如果占领这块空白领域做小本生意,只要料理得当,肯定能赚到大钱。于是,他便开办了这家“阿二靓汤”店。由于他的小本生意在管理上采取中西合璧的方法,经营中式食品,还根据食客的不同要求推出了大锅煮的汤和小煲垠的炖汤。大锅煮的汤每碗12港元,小煲垠的汤每碗30~80港元。因为“阿二靓汤”店的汤汁很符合顾客的口味,所以一时间声名远播。唐先生的经营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还有,重庆有位杨先生,靠经营辣子海蟹这样一道普通的川菜起家,竟炒出了亿万家业。
几年前,杨先生还和普通人一样,过着稳定的工薪生活。后来他逐渐发现,郊外旅游作为一种时尚,已经在重庆人心中根深蒂固,重庆人还喜欢到郊外尝鲜,觉得郊外的菜品味道更独具特色。
于是,杨先生便从重庆人的饮食需求出发,在市区附近开设了一家小餐馆,选择经营项目时,他几经思索,最终选定了海蟹,因为这道菜是广大重庆市民喜欢吃的。
为了自己的菜品没有强硬的竞争对手,杨先生不仅在选料上大动脑筋,选择新鲜可口的海蟹,还在味道上下了一番工夫,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研究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杨先生制作的辣子海蟹味道好,一时间声名远播,几年时间,他的店铺由原来的5张桌子,发展为在全国拥有56家连锁店、5000多名工人的大型企业集团。
生意的“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有的生意大但不一定能赚大钱,而有的小生意却能赚大钱。这种小生意,因为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会越做越大。
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只要有钱赚,不分大和少,小生意同样可以带来大财运。如果我们抓住身边的小钱,不让赚钱的机会溜走,总有一天会赚到大钱的。
这些“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的普通老百姓有很多共同点,年龄集中在25~35岁,普遍具有外向型的性格特征,具有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创业资金80%源自个人家庭的积蓄或者家庭借款。成功的行业集中在餐饮业、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具有投资门槛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这些成功的例子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本钱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勇气小、信心也小,不敢也不善于以小博大创造财富。正如专家指出的,那种认为“创业是伟大的”思维定式是一种误解,社会同样需要平民创业英雄,关键是“勿以本小而不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大,越是小的东西越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任何一个小的项目只要耐心开掘都能发财致富,对普通百姓尤其如此。
决心创业的奋斗者,如果你现在也还只是拥有一点点小本钱,如果你是如此强烈地渴求财富,那么就立即行动吧,以坚定的必胜信念为支撑,并以正确的方法为指导,就一定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你的财富梦。
4.小小梳子,无限财富
一技之长是创业的硬件,是一个人谋生的基本条件,是为你打开财富之门的一把钥匙。
小玥出生在农村。由于家穷她17岁就放弃了学业回家务农,她还自学得一手好画。
23岁的时候,恋爱受阻,渴望改变生活的她便想去走万里路,她就带着父母给的50元钱,在流浪中寻梦,寻找自己的画家和诗人梦。在20世纪80年代初,流动人口还不是很多,她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盲流”。
辗转漂泊到异地的小玥,有一天,给一个年轻人画了一张像,赚取了2元钱。她说:“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2元钱。她给了我新生活开始的希望。而且,我一生有三个重要的2元钱。”
她挥舞着左手说,“第二个2元钱是我从深圳花2元钱买了一把木梳子,让我从此做了木匠。第三个2元钱,是我做的木梳子,第一次卖时卖了2元钱。这三个2元钱组成了我的创业史。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在外流浪两年后,最终选择了回到老家,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职业,做了木匠,开始创业。
“当时三十几个工人都不知道梳子怎么做,用半年时间研究,终于做了出来。”小玥的第一批产品出厂了,拿到市场上整整一天的时间,她的业务员喊破了嗓子,却只卖掉了一把2元钱的梳子。这2元钱,是她人生中重要的2元钱,是这份事业的第一步。
1994年,小玥正式注册了梳子商标。经历过艰难的推销之旅,销毁过价值30万元的不合格产品,搞过无数次技术改革,创办过宣传漫画报……1997年,她的小木梳终于获得了较好的市场知名度。就在她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意外的难关挡在了面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这个靠生产小梳子为生的小企业,她后继乏力。
这是当时中国所有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共同的难题。1997年8月19日,经过一番努力和奔波,终于获得了银行的支持,她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涨。但市场似乎并不给这个“第一品牌”面子。此刻她的销售模式主要依靠商场铺点。然而,她的名声大振之后,其他木梳企业也开始苏醒,商场终端竞争激烈起来。
就在小玥发现商场这条路不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趋势的时候,她无意中尝试建起来的几个专卖店,营业额却节节飙升。与其深陷于商场肉搏,不如另辟一条蹊径,在专卖店上做文章,同时他重新规划企业战略,撤出各地商场柜台,将商业模式转向专卖店连锁加盟的方向。
1997年3月,她的企业与第一家加盟连锁店签约,从此开始了特许经营的发展之路。特许加盟让公司走上了产销可控、渠道可控、品牌可控的长远发展道路。
到2000年年初,专卖店已星罗棋布地开了接近100家。然而就在这年春天,专卖店加盟速度骤降,各地加盟商开始有了抱怨。抱怨的核心是效益:其一,由于产品单一,风格单一,顾客来到店里的选择并不多;其二,梳子价格很高,但针对高品位、高消费群体的品牌附加值并没有做足。其三,梳子虽好,店堂装修却很一般,常常埋没于商街而吸引不了眼球。其结果,是各地加盟店生意平平淡淡,利润勉勉强强,投资回报率不高,有的甚至亏损倒闭。
这其实是中国所有连锁加盟企业都必须遭遇的一道坎,能否迈过这道坎,既要看企业家的能力,也要看企业家的态度。小玥能力出众而态度坚决,她说,公司有钱了,我们坚决不买高档办公楼,坚决不买豪华别墅小轿车,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一硬一软”之上:硬是好的设备,软是能干的人;硬是产品的质量,软是产品的文化含量。
花了一大笔钱,在绝对一流的“能干人”帮助下,小玥既传统又现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的新店面设计方案很快拿了出来。自己试装了一个店,大获成功,销售额比老店竟多了一倍有余。
新的店面设计古朴、典雅,充满个性和传统文化气息,充分展示了“手工造”的悠久韵味,大大提升了梳子的品牌文化含量。推出之后,立即在行业内外引起了轰动,高价位的木梳因文化含量的烘托,也似乎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了。口口相传之下,2000年年底,要求加入特许经营网络的人数是从前的几倍之多。
2001年,创业不到8年的小玥公司有了成为“百年老店”的雏形。“其实从第一家连锁店建立到现在,我一直在和‘浮躁’较劲。大家都想一举成名,比比皆是的就是浮躁。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做疏导,我坚持的东西就是——诚实。”
做了十几年梳子,至今还没有一把让她完全满意。“所以我的梳子还要继续做下去,我要做最好的梳子。”小玥的心路远大。
不要小瞧自己的一技之长,有时一技之长也是你发财的门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