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青春期之前的性冲动大多来自于自体享乐,而到了这一个阶段,就逐步转化为寻找外部的性对象了。过去,每个局部冲动都是单独作用的,各个快感区域也是各自在其特定的性目的中寻找快乐,而到了这一时期,一个崭新的性目的出现了,即由各局部冲动所组成的整体去寻找生殖目的。生殖目的的出现,导致的结果是各个快感区都处于生殖区的统治之下[99]。这时,新的性目的在两性身上会有明显不同,性发展也就此开始产生分化。男性的性发展前后较为统一,所以更容易探讨;女人则更为复杂,她们的性表现有时往往出现退化的形式。既然正常的性生活主要由性对象及性目的两方面构成,那么,就好像挖山洞必须从两头开始作业一样,对它们的认识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男性的性目的主要是性产物的释放,这与以前的性目的并不矛盾,同样,这也能带来快感。其实,整个性过程的最后阶段,或者说最后过程都可以产生巨大的快感。此时,性冲动的主要目的还是繁衍后代,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此为目的的。这种改造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是它的过程与过去的总倾向是相符的,与其中包含的所有“部分冲动”在性质上也很相似。同其他情形一样,当新的关系与新的构成需要复杂的机制去实现时,如果新规则建立的不够及时,就随时可能引发病态的紊乱。
第一节.生殖区的首要性及前期快感
由前文的叙述中,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儿童整个性活动发展过程的主流及其最终目的,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无法弄懂其中发生的某些转变,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解答。
我们知道,在童年的潜伏期里,外生殖器的成长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备受压制,而在青春期内,它的显著发育却成了最明显也最具代表性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内生殖器也发育到了足以泄出性的产物或足以承受这些产物的成熟程度,新生命的形成也因此成为可能。这个极为复杂的器官曾经被闲置过一段时间,所以它总是期盼着有机会能一展身手,它可以通过刺激而引发性兴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种刺激通常源自以下三个方面:1.源自于外部世界,以我们熟知的那些性感区为途径传导给内生殖器;2.源自于内在的有机世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朗;3.源自于那既包含着外来印象又承受着内在刺激的精神世界。这三个方面的刺激同样都会导致“性兴奋”的产生,这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在精神和肉体双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即精神上的紧张焦灼感和肉体上性器官的明显变化。种种迹象表明,这是在为发生性行为做准备,换句话说,这种兴奋状态就是性行为的准备动作(可见阳具的勃起及阴道腺液的分泌)。
性紧张
与性兴奋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性紧张。性紧张对于解释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问题,心理学界并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不过,不管怎样,我始终认为,这种紧张感是绝不会让人感到不愉快的。的确,这种感觉本身会让感到躁动不安,这当然与一般意义上的快感的性质极不相称,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把性兴奋的紧张感看作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却又发现,它最终还是会让人感到愉悦;这与它本身给人带来的感觉是相悖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性紧张是与愉快感相伴随而来的。哪怕仅是在性器官的准备阶段(如阳具的勃起),就足以让人有明显的满足感。那么,这种不愉快的紧张感与这种愉快的感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在现今的心理学研究中,有关快感与痛感的问题始终是个让所有人头疼的难题,而我们也只能避实就虚,尽量不触及根本。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旧的快感区是怎样来适应新秩序的。显然,它们早在性兴奋的准备阶段就已经身兼重任。例如眼睛,虽然它距离性对象最远,但却是追逐对象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它常常会被性对象身上发射出来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这一性质所吸引;这一性质也同时被我们称之“吸引力”。吸引力在造成快感的同时也唤醒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性激动,造成性兴奋的猛增。而像手的抚摸等对其他快感区的刺激所产生的效果也与此大同小异:它们引起了快感的预备阶段上的各种变化,而各种变化又使得快感加倍;与此同时性紧张也会相应增加。如果不能引起快感,那么性紧张就会让人感到明显的不愉快。也许这样来举例能让大家理解得更清楚:如果抚摸一个尚未达到性兴奋的快感区,比如女人的乳房,那么,这一动作在引发快感的同时也唤醒了性兴奋,并因此激发出得到更多快感的要求。这里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前一种快感能引发要求得到更多快感的欲望呢?
前期快感的形成机制
由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快感区所担负的使命是非常明确的:先是通过自身的激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快感,同时这种快感使得紧张感成倍增加,而紧张感又必然催生出一定量的动能,以完成性行为。这种行为的最后一步是由一个快感区达到一定程度的激动之后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再度出现两种快感,先是生殖区本身,即阳具的龟头在被阴道的黏膜——这对它来说最适合的对象所激动之后带来的快感,然后这一快感再通过反射产生动能,最后将性的产物射到体外,从而产生第二种快感。这最后一种快感足以让人翩然欲仙,它完全是一种经由排泄而达到的快感满足,在引发机制上决不同于其他快感,原欲的紧张感至此便全部消失了。我认为,我们应该将经由快感区的激动和源自于精液的排泄所得到的快感区分开来,为此,有必要分别为它们命名:我们把前一种快感称之为前期快感,把后一种快感称之为终极快感。
除了幅度较小,前期快感在其他方面基本类似于儿童期性冲动所供给的快感,而终极快感则是随着青春期的变化,最新才出现的。如果让我们用公式化的语言对快感区的这一新功能加以表述,那就是:人们之所以能在最后的满足里得到更大的快感,完全得益于儿童期所曾取得的前期快感形式;它们每一个都为这种新功能做出了贡献。
近来,精神生活中另一个极为不同的领域里出现的类似情形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就是:少量的快感可以引发出更大量的快感,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探讨快感的性质,但是,要注意的是,前期快感与幼儿生活之间可能出现的病态关系,同样也会逐渐加强,前期快感的表达机制里的确有可能会对正常的性目的造成极大的威胁。只要它在性的预备过程中,带来的快感多于紧张感,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由经验可知,造成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是这一快感区(或“部分冲动”)早在儿童期便已带来了非比寻常的强烈快感。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遇到一些能使之固置下来的因素,那么,就会导致成年后发生强迫性行为——它阻断了前期快感向终极快感的发展或前进。这也是性反常的形成机制,它们的明确表现就是:在性的整个过程的某一准备动作上停滞不前。我们说,如果能在幼儿期早早将生殖区的首要性描绘出来,就能避免因前期快感而造成的性机制功能的失常。而促成此事的最佳时期,就是8岁到青春期,即童年期的后半段。这一时期生殖区的表现已和成人没有太大差别,假如这时性感区的满足能带来某种形式的快感,那么,这里便是激动的感觉和准备性的变化发生的地方;唯一不同的一点是,它们没有确定的结局,性过程随时会中止。儿童期不仅能感受到快感的满足,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性紧张,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常见。说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在讨论性欲的来源时,理直气壮地声称,这个过程本身便已兼有性满足和性兴奋了。当初我们在探讨性的真相的过程中,曾经对幼儿和成年人的性生活作了过度区分,所以,在此,我们必须做出一些矫正,这就是:幼儿性欲不只表现在偏离正道的人身上,同样也会表现在正常人身上。
第二节.关于性兴奋
至此,我们的研究还未涉及那种伴随快感区的满足而出现的性紧张感的来源与性质。有人认为,这种紧张感其实是快感本身所产生的。这种说法是很荒谬的,因为性物质排出的最大快感不但不会产生紧张,反而会消除一切紧张。这就等于说,快感与性紧张之间只存在间接关系而并没直接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只有性物质的释放才是中止性兴奋的唯一途径。除此以外,性紧张与性产物之间,还存在其他一些基本关系。对于那些禁欲者来说,性活动只能通过夜间的梦境实现,而这种幻化出来的性活动同样也能释放出性物质并带来快感。每一次发泄间隔时间虽然不定,但也是可以预测的。
梦遗机制可以用以下说法加以解释:因为精液积聚而未得发泄,便造成了性紧张并以这种幻觉式的间接方式发泄出来。这一说法可由性欲能够预先消除这件事再次得到证明。如果没有精液蓄积,那么不要说性的动作,就连快感区的激动状态也会消失,即使有了适度的刺激,也不会再带来快感。这也就是说,相当程度的性紧张(或物质积聚)是带动快感区的先决条件,由此便可推导出,性物质的积聚是产生和维系性紧张的源头;这也是大多数人都会得出的结论。这些积聚起来的性产物会对储存器的器壁造成压力并对脊椎中枢造成刺激,这种紧张状态继续向上传递最后直达最高级的神经中枢,便产生了意识上常见的紧张感。快感区的激动只能通过如下方式来增加性的紧张:借由生理上的通道,各快感区与神经中枢区早就被连接在一起,正因如此,激动的强度随时可能被大幅提高:遇到适量的性紧张,便能引发特殊的性行为;如性紧张不足,便只会单纯造成性物质的增加。
上述理论几乎获得了所有人的推崇,但是,它只适合用来说明成年人的性活动,却忽略了某些特殊情况,以致存在致命的缺陷。这些特殊情况指的是儿童,女人和阉割后的男性。虽然对于这三类人来说,其快感区仍然会服从于生殖区的统治,但因为他们身上根本不存在男人特有的那种性产物的积聚情形,自然也就无法用上述理论加以解释。
性腺与性欲
由阉割后的男性可知,性兴奋在很大程度上与性物质的产生无关。因为在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原欲往往能逃脱手术阉割的伤害而被保存下来。这似乎验证了C.里格尔的观点:如果男性性腺是在成年之后再被除去的,便不会对这个人的性心理产生新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性腺通常与性欲无关。其实,类似的情形早在我们之前对卵巢割除的研究中就曾出现过,而现在它再一次验证了我们当时得出的结论,即割除性腺并不能作为消除心理性特征的手段。当然,如果把阉割时间提到青春期之前性心理较微弱的时候,就可以达到以上目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性心理的消失不只是性腺的丧失造成的,也是其他一些抑制其发展的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间隙组织的化学作用
有关割除脊椎动物性腺(割去睾丸或卵巢)以及对这类性器官施行各种移植手术的动物实验,让我们看到了解决性兴奋的起源问题的希望。这些实验向我们证明了性物质积聚的重要性。有些人已经在此类实验中使动物发生了雌雄互换,同时也使它们的“心-性”行为随肉体特征一同发生了改变。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性腺中影响性特征的力量是源自于那些被称为“青春腺”的间隙租住,而并不是由产生精子或卵子的部位产生出来的。要不了多久,相关研究可能就会向我们证明,这种青春腺的分泌物也是两性的。这将为高等动物的双性理论提供解剖学上的支撑。当然,这些间隙组织很可能不是体内促成性兴奋及性特征显现的唯一来源,但这种新的发现非常近似于我们所熟知的甲状腺对性所起的作用。
我们相信,性腺的间隙组织能分泌出一种十分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通过血液传输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使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性紧张。一般来讲,当某些误入人体的毒素发生作用时,我们也会见到与此相类似的、“毒”性刺激只作用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情形。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具备研究那些导向性过程的单纯毒素或生理性刺激的能力,哪怕只是从理论出发也做不到。但这并不与我的观点相悖;我只是想吸取这种假设的精髓,或者干脆说,我只是要保留性作用会受化学变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因为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这种现象做出更新或更合理的解释。
此外,还有一件事是我必须要提到的,那就是:那些因性生活被扰乱而患病的心理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兆,非常近似于吸毒者或其他上瘾症患者发病时的情景。尽管这一事实极少有人关注,但对研究我们所说的这种“化学理论”而言,的确十分重要,也极为有利。
第三节.原欲理论
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们提出了性兴奋有着化学基础这一观点,无独有偶,为了理解性生活的心理表现,我们还提出的一种辅助性概念,这就是“原欲”概念。
所谓原欲指的是一种力量,它可大可小,可以被当作测定性兴奋领域内的不同过程及这些过程的变态表现的标准。我认为,依据来源和所属心理过程的不同,原欲也应该被加以区分。不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看,不同原欲之间都有显著的区别。而我们之所以要将原欲能量从其他心理能量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旨在建立这样一种假设:机体性活动是经由特殊的化学变化过程而获取其营养的,性部位不是性兴奋的唯一来源,全身各器官都能产生性兴奋。如此一来,我们就为自己建立起了一种原欲量子概念,我们称它在心理中的表现为“自我原欲”。这种自我原欲的产生、增加、分配和转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心-性”现象。然而只有当“心理能”投注于性对象上面,化为“对象原欲”时,我们才能通过精神分析法来对自我原欲的情形做出最后的解释。此时,我们或是能看到它聚集或凝固于对象上,或是能看到它离开这些对象而投向另一些对象,此时的自我原欲本身已经暂时地或部分地消失了,它已经转化为了个人性活动的状态;这也为“转移型心理症”的精神分析提供了借鉴。
至于“对象原欲”,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它会先从对象撤回,并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一种紧张力,直到最终收回到自我之中,再度变成自我原欲。为了有别于“对象原欲”,我们还可把自我原欲称为“自恋原欲”。
在精神分析领域,要想触及自恋原欲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远远眺望自恋原欲的一切活动,并且构想出自恋与自恋原欲之间的关系。
我做了这样的假设:我们可以把自恋或自恋原欲看作一个大存储仓,力量能从这里投射出去,最终又会回到这里。当我们还是孩子时,自恋原欲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投资,但之后,因为原欲的不断扩散,这一现象逐渐被掩蔽积存在最低层之中。
我之所以要构想出这样一套原欲理论,并以此来解释心理症及精神病的病态状况,是因为“原欲”一词既简单明了又可以用来表达所有可见的现象以及可知的过程。显然,自恋原欲的自然(或命定)倾向在这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被用来解释那些更深层和更严重的精神病态。然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精神分析法,还无法将自恋原欲从它所处的那混沌一片的能源中单独分离出来,而只能为对象原欲的“变型”提供一些比较确切的资料,所以,我现在所提出的原欲理论还得不到现实依据的支撑,而只能依靠推想。
如果有谁试图用荣格的方法来精简原欲概念,使它同精神本能的整体完全吻合,那必会使精神分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正如我所说,性功能有着特殊的化学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才会坚定地将性本能的兴奋同其他精神活动区分开来,从而使“原欲”的概念依旧保持前面所说的那种较狭窄的意义。
第四节.男女之间的分化
人们普遍认为,自青春期开始,男女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明显分化。不同于其他因素,这种分化的结果最终决定了今后人格的发展。而实际上,男女之间天性方面的差别在婴儿期时便已经很明显了。比如害羞、厌恶、同情等性压抑情形,出现在女童身上的时间明显早于男童,而且受阻碍的程度也较轻。尽管女童的性潜抑倾向更为明显,性的“部分冲动”也多为被动形式,然而两性之间快感区的自体享乐活动并不会因此而产生多大的差别。正因如此,我们才无法断定,在青春期前的儿童时代便已存在性的分化。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判断:在自体享乐和自慰式的性表现方面,女童的性活动完全是男性风格的。实际上,若是对“男性的”与“女性的”这两个词的确切含义详加研究,你就会发现:只有原欲的对象才有男女之分,至于原欲本身,在所有人身上都一样,都是男性的。
男人与女人的首要快感区
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女性的主要快感区在阴蒂,与男性的阳具相类似。就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来看,所有女童的自慰行为并不会发生在外生殖器上,哪怕它们对以后的性功能发展来说是比较重要的,相反,这一切却几乎都脱离不了阴蒂。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想象不出女童除了阴蒂手淫之外还能被诱导着去做些什么,阴蒂部位的痉挛是女童身上偶发的性兴奋最常见的表现。通过阴蒂部位的经常勃起,女童可以无师自通地正确理解异性的性表现——只要以己度人就可以了。
要想了解一个女童是如何变成女人的,弄清引发阴蒂激动的根源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青春期是男孩原欲得到明显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是女童性潜抑得到进一步加强的阶段,这一点在阴蒂性活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女童身上的男性特征(开始人是双性的)也在这种潜抑作用之中逐渐减少。
如上所述,青春期时,潜抑作用在男女身上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女人来说性抑制在加强,对男人来说原欲受到进一步刺激并因此而被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男性对“性”的估价随着原欲的加强而变得越来越高,而女人越是拒绝和否认自己的性欲,越能得到异性对自己的高估,由此一场男对女的追逐便拉开了帷幕。当性行为开始时,第一个激动起来的自然就是阴蒂。如同引燃硬木燃烧的松树枝一样,阴蒂会把这种激动传达到与之紧邻的女性性器官上面。不过,这种转移作用的发挥通常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在这一期间,年轻的新娘毫无感觉。如果阴蒂区一直持续这种激动的状态,那么,这种麻木的现象就会一直继续下去,而这往往是由婴儿期性活动过度所导致的。众所周知,女性性冷感往往只是表面和局部的;即使她们的阴道不敏感,但其阴蒂和其他快感区却都会感到激动。性冷感不仅是生理因素造成的,精神上的因素也同样会发挥作用,而且,这一因素同样也会受到潜抑作用的影响。对于女人来说,一旦性感的激动从阴蒂转移到阴道上这一过程顺利完成,那么,之后性活动的首要区就会发生彻底改变;而男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却无须这种交换。女性性活动首要区的这种转换以及青春期的潜抑作用是造成女性易患心理疾病,尤其是歇斯底里症的主要根源,这些现象与女性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第五节.寻找性对象
自青春期生殖区的首要性得到正式确立之后,男人那勃起的阳具便激烈地要指向新的性目的,即穿过那能够使其生殖区激动起来的“空洞”。此外,源自于孩童时代的寻找性对象的准备工作也于这一时期达到了心理上的成熟。
婴儿期的性满足与摄取营养的活动是合为一体的,此时的性本能所指向的性对象是母亲的乳房,而它显然是存在于婴孩体外的。之后,当小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时,性本能便失去了性对象,并由此转变成了“自体享乐”。直至这一潜抑期结束,二者的关系才被重新建立起来。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吸乳的婴儿才会被当作一切爱恋关系的原型,而其后一切有关对象的寻找,实际上都是对这种爱恋关系的重新发现。
婴儿期的性对象
然而,即便性行为不再与摄取营养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这种最原始和最具威力的性关系也同样存在。它会一直发挥作用,促成对象的选择并重筑那失去的(与对象结合的)快乐。儿童会在整个潜伏期内学习如何去爱那些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及能帮助他们摆脱失望的人,而事实上,这是在延续吸吮母乳的原始性感模式。也许有人会觉得把儿童对照料者的爱恋和尊敬看作性爱的说法听上去十分刺耳,但我要说,上述事实必会随着精神分析法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证明。不管是谁来照顾孩童,他们之间的来往都会带给孩子持续的性激动以及快感区的满足;大多数时候,承担照料者角色的都是孩子的母亲,而从母亲不断地抚摸、摇晃甚至亲吻孩子的行为中,我们又意识到母亲对幼儿的感情是源于她本身的性爱。
当然,在母亲看来,这一切的爱抚都是很纯洁的,而且,在爱抚过程中,她已经尽量避开了触碰孩子的性器官,所以,若是母亲发现她的爱抚将会激发孩子的性本能,并加强这种性本能在以后的强度,她也许就会为此自责不已。
要知道,并不是只有在生殖区受到直接刺激时才会激起性本能,那些在人们看来本与情爱无关的动作,也会在日后对生殖区的感受产生影响。我们应该明确一点,那就是如果母亲能多了解一些性本能在整个心智生活的发展(包括一切道德的和精神的成就)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就不用在为自己的行为自责了。说到底,她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在执行自己身为母亲的天职,教导孩子如何去爱。当然,每个最后成长为性欲旺盛的健康男人的孩子,在其一生之中,会因任何刺激而激起性的冲动,可是,不容忽视的是,父母的过分溺爱很可能引起孩子的性早熟,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被娇宠惯了,所以长大之后,哪怕缺少一丁点儿的爱抚,都会让他觉得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可能就会成为他将来变成心理症患者的最清晰的迹象。反之,与正常的父母比较,那些心理病态的父母也更容易对孩子表现出过分的宠爱,而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会使小孩沾染上心理症的症状。这就等于说,那些患有心理症的父母往往会通过一种比遗传更便利的途径把他们的疾病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不安
在单纯天真的孩子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们的表现就仿佛知道自己对照料者的依赖隐含着性爱的意味一样。孩子之所以会感到不安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自己所爱的人,而这同样也是他们害怕所有陌生人的原因。很多孩子身处黑暗中会感到害怕,很多人将这一点归咎于保姆,说是她们讲的妖怪和吸血鬼的故事把孩子吓坏了,这未免高估了这些故事的影响,因为如果孩子能在黑暗中握住亲人的手,就不会再害怕了。事实上,真正能被这些故事吓到的孩子,都是那些本身有着胆小倾向的小孩,而对于其他小孩来说,这根本毫无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承受过多的抚爱、性本能过分发展、过早发育又难以满足,就会变得十分娇弱。大人也是如此。当他们的原欲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变得不安和焦虑;反之,当成人因原欲不能满足而焦虑不安时,也会表现得像个孩子,例如,害怕一个人独处时。这就说明,他因离开所爱的人而缺乏安全感,所以在试着一种带孩子气的方式来缓解这种恐惧。
警惕乱伦
所以,我们说,双亲对儿童的“过多情爱”很可能在孩子还未达到青春期的生理状态之前就过早地将其性本能唤醒,并将这种向往通过生殖系统最终表现出来。如果儿童能幸运地躲过此劫,那么,等到长大之后,成年人具有的柔情就会告诉他该怎样去选择性对象。很显然,对于儿童来说,童年期那具体微妙的原欲爱恋对象为他选择性对象提供了一条捷径。不过,因为性成熟向后延迟,所以他们仍有足够的时间来筑起防止乱伦的堤坝,并发展出一些能够抑制性的途径。而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就是构建于其道德中的“血亲不可通奸”禁令。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就会在选择性对象时将童年所爱慕的人排除在外。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道道德堤坝的构建本是社会所确立的一种文明要求。社会始终不愿使家庭的关系过分亲密,因为这会阻碍更高级社会单位的形成。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那些青春期的男孩才会想方设法疏远他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这种原本是儿童时代所特有的、不能或缺的关系。但是,青年人最早的对象选择也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他们全部的性生活也都局限于并不容易实现的种种纵情的幻想之中。在这些幻想里,幼儿期的种种倾向会一再显示出现,但不同的是,其中已经掺杂了肉欲的成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父母亲的性冲动——他们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性别的不同而分别受到母亲或父亲的吸引了。换句话说,就是儿子总喜爱母亲,而女儿则与父亲亲近。在青春期,对这种明显的乱伦幻想的克服和放弃是一段最重要也最痛苦的精神历程,而随着这一阶段的完成,孩子就脱离了父母的管制。这一历程对于文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一事件的出现标志两代人之间对立的形成。当然,在人类必经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往直前。同样,在青春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摆脱父母的管制,他们或是不情愿地撤销这些不安全的情爱,或是根本无法撤回。在这方面,女孩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女孩在青春期后,仍对父母保留着全部幼儿式的爱,这往往会让父母极为欣慰。可是,这样的女孩在结婚后却往往并不能尽到做妻子的本分,这一点却格外发人深省。她们往往对丈夫很冷酷,在房事上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并不在意。由此可见,性爱与对父母的纯净之爱源于一处,只不过后者只是幼儿期原欲的固置罢了。随着我们对病态的“心-性”发展观察得日趋深入,我们会越发认识到乱伦式的对象选择的重要性。这种性“放弃”使得心理症患者用来“寻找对象”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心-性”活动都被封锁在潜意识中,正因如此,那些既过分渴求情爱,又恐惧性生活的真正需求物的女孩子,才会在其性生活中实现其所谓的“非性爱理念”,或是用一种不会让自己内疚的情爱,即附着于幼儿期的爱恋将自己的原欲隐隐藏起来。这种对父母或对兄弟姐妹的爱恋,大都会在青春期时复萌。由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得知,事实上这种人就是在同自己的血亲恋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精神分析法已经透过这种症状和这些症状的其他一些表现,对他们潜意识中的思想作了澄清,并最终完成了潜意识到意识的转化。而一个健康的人会因为失恋而致病,同样也是他的原欲退回到了自己幼儿期所依恋的对象上所导致的。
幼儿对象选择的后续影响
就算一个人能侥幸不被原欲固置到乱伦方面的倾向所扰,也必然会受到它的影响,所以,我们才会时常看到,一个年轻男人的初恋对象往往是一个成熟的女人,而一个女孩常会爱上一个有权有势的老人,这显然是我们刚才所讨论的那一阶段发展历程的回音。实际上,他们所爱的这些人身上都带着他们的母亲或父亲的活生生的身影,虽然有时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但每当他们选择对象时,几乎都会以此为原型。男人寻找的目标对象是能替代其母亲形象的女人,因为这个形象自儿时起便一直占据着他的心灵。而若是他的母亲仍然健在,就可能会对自己儿子找来的这个替代她的人十分不满,更有甚者还会心生敌意。因为幼童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关系在他后来选择性对象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任何一种对这种关系的干扰(或损害),都将严重影响他成年时的性生活。就连情人的嫉妒心理,也能从其幼年的情况中看到端倪,或者至少会受到幼年经验的强化。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是婚姻不幸福,他们的儿子便很有可能在性的发展中发生错乱,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在幼儿的心中,对父母的情爱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这种感情会在青春期时复萌,指导着他们对性对象进行选择。当然,这并不是影响性选择的唯一力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源自于童年的经验会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素质,种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他的性的发展不只指向一个方向,而影响其性对象选择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
性颠倒的预防
在性对象选择中,最关键的就是它必然要指向异性,但是,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青春期后的初次冲动有可能会迷失方向,但是一般来说,这种迷失都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在1894年时,德索(Desoir)就曾指出,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常常会与同性结成感伤的伴侣。而显然,异性性特征间的相互吸引力是最能抵制这种性对象的永久颠倒的。虽然在这里,我无意详尽阐述这一点,但我必须提醒大家,这种吸引力并不是消除性颠倒的制胜法宝,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因素也能发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社会性的权威禁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在那些不把性颠倒视为违法的地方,就会有越多的人表现出这种倾向。
此外,因为男人在幼儿时期受到其母亲或其他女性照顾时的情爱,总会出现于日后生活的记忆中,所以,这股极强大的力量也会引导他们去接近女人。而因为父亲总是在他早年进行性活动时充当阻拦者的角色,所以他与父亲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远离同性。女孩亦然。因为在她们的性活动中母亲充当了监视者的角色,所以会对同性产生敌对情绪,这有利于她们在日后的性对象的选择上走上正常的方向.对于那些受男人教育的男孩(在古代,老师总是由奴隶充当),似乎更容易导致同性恋。在今天,那些出身贵族名门的男人最多出现性颠倒,其原因也只能归结于他们多使用男仆以及母亲对儿子的疏远.我们在某些歇斯底里患者中发现,那些因为父母离婚、分居或者过早死亡而失去父母一方的孩子,其全部爱情皆被剩下的一个所吸收,因此决定了这孩子在日后选择性对象时所期望的性别,最终导致了永久性的性颠倒。
第六节.概要
现在,是时候来对上面的论述进行总结了。我们从性本能的对象和目的方面的变态现象着手,探究了这些现象究竟是源自于先天倾向,还是后天的经验造成的。通过运用精神分析法,我们很快地就弄清了那些还未偏离正常状态太远且数目众多的心理症患者的性本能状态,并为上述问题找到了答案。我们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找到了所有种类的性反常倾向,而它们在心理症症状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说,心理症其实是性反常的另一种表现,或者说是一种负面现象。我们因性反常现象的广泛存在而推导得出,性反常是人类性本能中最基本以及最普遍的癖性。在成熟的过程中,性行为要经过机体的变化和精神的压制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希望能够看到这一基本癖性在幼儿身上便已存在。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出,羞耻感、厌恶、怜悯、社会所建立起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权威力量等,都将起到限制性本能发展方向作用。而我们也可因此将一切脱离常态的性变异看作是整个性发展的中断和幼稚病。虽然性反常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它们同真实生活的影响力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此外,我们说性反常并不单纯,所以,性本能自然也就应被看作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只不过,在性反常现象中,这些因素却独立出来,各自为营。由此,我们可以既把性反常看作是正常发展的中断,又把它看作是正常本能的土崩瓦解。如果要我们对此做个总结,那就是,成年人的性本能源自于幼儿期的多种冲动,这多种冲动组织合并起来以后,又指向了一个单一的目的。
在找到了为什么在心理症患者中性反常倾向占据优势的原因之后,我们又向大家证明,若是这种倾向的主流被“潜意识作用”阻止,就会走上歧路而形成病态症状。为此,我们还对儿童时代的性生活进行了研究。我们还发现,人们认为总是错误的将这一时期的性表现看作是不正常或不常见的,且大多对幼儿性本能的存在持否定态度。由研究可以得知,这种看法与事实完全不符。幼儿性活动的根基是天生的,其实,早在摄取营养的时候,他们便已享受了性的满足,之后,又常常通过吸吮手指等活动重复体验这种满足的体验。不过,从表面看来,幼儿的性活动与其他身体功能的发展并未同步,而是在经过了2~5岁的繁盛期之后,又进入了所谓的潜伏期。在此期间,性兴奋虽不曾中断,能量也在持续积聚,但却是为达到性以外的目的服务的:它在为性的成分套上社会性情感盔甲的同时,又通过潜抑作用和反向作用建筑起了一座堤坝以便日后用来防阻性欲。总之,早在幼儿时期,那种把性本能限定于某一特定方向的力量就已经具备了基础,此后,它又借助于教育,让我们舍弃了反常的性冲动。不过,在幼儿期,很多性冲动可能会逃过这种力量的控制而表现出来。我们还发现,在导致幼儿的性兴奋的多种来源中,最多的也是极重要的来源,是从快感区的适当兴奋中得到的满足。我们曾经说过,我们的任何一寸皮肤、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有成为快感区的可能;区别只是在于有些快感区更敏感,稍受刺激便会借助某种机制而兴奋起来。其实,性兴奋只是机体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副产品,特别是那些伴有强烈感情因素——不管是让人感到开心还是痛苦的机体活动,会更容易引起这种性的兴奋。幼儿时代的性本能显然未与性对象结合在一起,所以,可以认为这一时期的性兴奋是以自体享乐为主要特征的。显然,生殖区快感早在童年时代就已初现端倪:或是同其他快感区一样,在适当的感性刺激之下便获得满足;或是以一种我们未知的方式,从其他一些来源中获得满足。
到目前为止,我尚无法合理解释性满足与性刺激之间、生殖区与性欲的其他来源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也深感遗憾。通过对心理症的研究,我们发现,早在儿童性生活的起始阶段,性本能的各成分便已经开始聚合。起初,主角是口唇快感;之后,第二个性器官前期的聚合主要表现为肛门快感与虐待癖的出现;直至第三期——性生活最终定型,真正的生殖区才会参与其中。在了解了这一情况之后,我们接下来意识到,其实,早在2~5岁的幼儿期性生活中,就已开始了性对象的选择;这一现象令人十分惊讶,而且,我们还看到,这一选择活动几乎囊括了幼儿所有的心智活动。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明了这一阶段各种不同的本能成分尚未汇聚,性目的也不确切的情况下,仍将这一时期性活动的发展视为以后形成的确切的性体系的基础。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类的性发展被潜伏期分离为两个阶段这件事。因为在我看来,它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某些心理症倾向。而据以往的研究可知,这种现象在人类的动物近亲身上却并不存在。我猜想,这种独属于人类的特性很可能起始于人种刚刚出现的史前期。到底幼儿的性活动有多少是未超出正常范围,不会危及其未来发展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幼儿的性表现大多是自慰性质的。许多经验已经证明,各种外在的影响和引诱都可能导致潜伏期的中断或停止,以致儿童出现各种性反常表现。而所有与此相类似的早熟的性活动,都会减低儿童的可教育性。
尽管我们对幼儿期性生活的认识并不深刻,但仍不能放弃探讨青春期来临时所带来的各种变异。我认为,这一时期有两件事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所有性兴奋的其他来源都开始服从于首要的生殖区;二是寻找性对象的历程正式开始。而在幼儿时期,这两件事在幼儿时代还都处于萌芽状态,性兴奋也只是经过“前期快感”机制而得以完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之前只存在于自体之内的性的兴奋和满足,现在却变成了一种为达到新的性目的(性产物排出)的预备性动作,这个新的性目的的形成,在带来无比的快感的同时也使得性的兴奋消失不见。
接下来,我们又探讨了性欲中男性与女性的分化,并发现,对于女孩来说,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女人,就要经由青春期时的潜抑作用,抛弃幼儿的男性性特征,以突出其首要的生殖区。而幼儿对他的父母或照顾者的爱恋,这种潜伏在童年期,复萌于青春期的力量则对性对象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不过,他们往往并不会真的选择自己的父母或是照顾者作为自己的性对象,而是会找和他们相似的外人,这得益于防止乱伦的堤防早已建立起来。
最后,我们指出青春期内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并行的,直到强烈的情欲冲动震撼了生殖器的神经系统,情欲功能才会实现身心合一,达到了正常状态。
干扰性正常发展的因素
在性发展的漫长历程中,随时都可能受到阻止或固置。正如我们多次指出的那样,诸种力量汇合时但凡出现一丁点儿失败,都可能使性本能瓦解。所以,现在我们要对会对性发展产生干扰的诸多因素分别加以评判,弄清楚它们到底是怎样造成了这种伤害的。以下,我们为大家列举出了一些会干扰性正常发展的因素,尽管它们并不是都同等重要,但要对它们逐一进行评判,也是需要勇气的。
(一)体质和遗传
最先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必定是“先天性”的变态性体质这一因素。尽管我们应该多关注这一因素,但实际上想彻底了解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只能通过患者日后的表现去对它进行推测。一般来讲,这种变态很可能是某种性兴奋的来源被特别强化造成的,然而,即使是正常人,也可能发生这种癖性强弱不均的情况。由此我们再次推导这种异常的性生活很可能是由一种完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素直接导致的。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活称为“变质性”的,而这种“变质性”来自于遗传,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我用精神分析法治疗过的患严重歇斯底里症和强迫性心理症的患者之中,有50%以上的病人的父亲在婚前得过梅毒,有些还得过脊髓痨或全身麻痹症,有些则从其病历上查到以前患过梅毒。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对于那些后来患上心理症的儿童来说,他们遗传的不是梅毒的症兆,而是变异的体质。尽管我并不认为父母患梅毒是导致子女心理症体质的决定性因素,但这层关系显然也绝不是偶然的或是不重要的。
因为患者的有意隐瞒,所以我们很少能了解到性反常的遗传情形。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把心理症方面的情形应用到性反常现象上面,因为我们发现,心理症患者与性反常患者往往来自于同一个家庭,而这种病症在两性之间的分布上,也很有趣:假如一个家庭有男人患了“正面的”性反常症,那么,这个家庭中的必会因其与生俱来的女性潜抑倾向的作用,而成为“负面的”性反常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即歇斯底里症患者。由此可以判定,这两种病症之中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二)后天的影响
当然,我也同样无法苟同构成性生活的各种体质因素一旦形成,便立刻决定了性生活的式样这样的说法。我认为,即使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制约“性”的力量仍会构成性欲的一个支流,其力量大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那些大体相似的体质会因以下三种后天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极大的结果。
1.潜抑作用
潜抑作用会使过于强大的先天性倾向受到钳制,并产生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结果:此时,尽管性兴奋依然能够出现,但因为它们已在精神上受到极大阻碍,所以只能走上歧路,表现为一种病态。当然,这种人的性生活也可能是很正常的,但心理上却是不正常的。经由精神分析法对这种心理症的分析,我们现在对这种病症已不再陌生。这种人的性生活在开始时极其近似于性反常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有了性反常行为,有的还将这种性反常行为持续到成年之后。此时,潜抑作用开始出现并阻止了性行为,于是,性反常状态消失了,心理症却出现了,当然,一同存在的还有性冲动。总之,性反常是可为心理症所取代的,而我们也可由此意识到,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性反常和心理症患者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呈现在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身上,心理症其实就是性反常的反面表现。
2.升华作用
升华作用是先天病态倾向发展中受到的另二种影响。它能为性欲的过强激动找到一个出口,以致原本并不安全的倾向,转变为一种能够大大提升精神工作效率的因素。这常常就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根据我们对对升华作用的各种解析,和对那些有着高超艺术天赋气质的人物性格所做的探讨,我们发现,这种人的性格往往是由高效率、性反常和心理症三个方面按不同比例混杂而成的。此外,还有一种升华作用表现为反向作用造成的压抑。这种压抑会出现在幼儿潜伏期中,如果发展顺利,甚至可以伴随终生。我们常常会谈到人的“性格”,其实,在构成“性格”的诸多要素中,性方面的东西占据了很大的成分,此外,自幼儿时代便已固置的本能冲动在升华作用影响下而得到的结果,还有其他一些用以有效地防止无用的反常性冲动的装置也必不可少。幼儿期的种种奇特的性反常因素可以通过反作用,刺激德性的成长,所以往往会成为造就我们性格的某种重要来源。
3.性欲的释放
如果异常的先天倾向在发展中仍能保持不变,那它就应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越发强大,并导致反常的性生活。迄今为止,人们仍无法对异常的先天倾向做出透彻的分析,不过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实例来证实上述说法的。许多这方面的专家认为,这种性反常的固置必须以天生就较弱性本能为基础,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过于极端,我显然无法苟同,但我们可以换一个更明晰的说法,即这种性反常是以先天的生殖区脆弱为前提的。因为这种脆弱,生殖区无法再将其他性活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以致它们各自为政,无法再以生殖为目的,或者干脆这样说,因为生殖区的软弱,青春期内的各要素无法再聚合起来,以至于生殖区被性欲中其他一些较强的部分所取代,由此便出现了性的反常现象。
4.偶然性的因素
潜抑作用、升华作用和性欲的释放,这三种后天因素在性发育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是所有其他因素所望尘莫及的。至于导致潜抑作用、升华作用的内在原因,目前为止,我们尚未知晓。也许,有些人认为,我们也可以把这两种机制当作先天素质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先天素质在生活中的表现。由此,就会顺理成章的得出“性生活的最终形态是先天体质自然发展的结果”这一结论。但是,很显然,我们无法忽略个人在儿童期和成年期内所经历的某些偶然事件,它们也必定也会对性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说先天体质因素与后天偶然因素哪个在性发展中占的比重大,现在还无法得知。如果从理论出发,也许会偏向前者,但医疗实践却一再提醒我们,后者才是更重要的。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二者之间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后天偶发因素以先天体质为出现的基础,先天体质因素只有借助具体经验的刺激才能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二者在此消彼长地互补着发生作用。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极端的例子,即似乎只有一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如果你比较重视因童年期的早期经验所造成的偶发因素,那么,同样可以运用精神分析法将单一的病因体系划分素质的和确定的两种因素。其中,前者是天性和偶发经验聚合成的一种素质;后者则完全是日后的创伤经验,这些经验很可能使人受到退化作用的影响进而回复到较早期的发展上去。
现在,让我们继续原来的讨论,来列举一下那些能影响性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本身就是一种作用力,有些则只是这种力量的表现。
(三)性早熟与时间因素
性早熟是对性发展影响最明显的一种因素。不过,尽管性早熟是导致心理症的病因之一,但它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早熟通常表现为幼儿潜伏期的中断、缩短和中止,而此时的性表现要么是反常的,要么是错乱的。这既是性抑制不完全,也是生殖系统发育不全造成的结果。这种错乱的倾向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也许已经在潜抑作用的影响下变成了心理症症状的动因,但不管怎样,性早熟总会使得高级的心智能力在日后更难控制性本能。此外,它还增加了性本能冲动在精神上的表现。
我们常常会看到性早熟同其他智能方面的早熟相伴出现,这一点,在一些能力强、智商高、声名显赫者的幼年时期就能觅到踪迹。当然,此时它已不再像单独出现时那样具有致病的危险了。
同性早熟一样,其他一些因素与发生时间的早晚也有莫大的关联。各种本能冲动开始出现的时间顺序似乎早在物种发生史中就已经被预设好了:从它们的出现直到被新的本能冲动代替,或是被某种强大的潜抑作用而抑制,所用时间的长短,都是固定的。但是,在时间顺序和长短方面也存在变态现象,而这种变态往往决定着最终的结果。这种顺序极其重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潜抑作用的效果不可以逆行,所以一旦时序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还有,那些极为强烈的本能冲动,往往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比如那些在后来表现为同性恋的人,起初在与异性关系中的冲动却表现得相当强烈,而那些曾在童年期沸腾不息的情感也不一定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它们要么会消失,要么会被相反的倾向所取代。
因对时间顺序的研究会涉及生物学甚至历史学的知识,所以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有留待后人再去研究了。
(四)早期印象的持久性
毋庸置疑,“性”的种种早期表现对于人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决定这一切的某种精神因素,我们目前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将它假设为是一种心理观念的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到,凡是后来变成心理症患者或性变态的人,都对早期性印象有着持久的或敏感的反应,而普通人却不会对此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因此,也就不会在不经意间重复它,更不会让性本能肆无忌惮,横行终生。这种早期经验之所以能持久存在很可能是由造成心理症的一个精神因素导致的,这就是对过去记忆的幻影,在病人心中,这些幻影将最近的印象全部覆盖住了。事实已向我们强有力地证明,这个因素来自于心智教育,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影响越深,反之亦然。这是因为文明与性的发展之间是成反比存在的,儿童的性生活过程对于低级的社会文化形态和高度发展的社会而言,其重要性有着云泥之别。
(五)固置作用
上述精神因素和某些突发经验的刺激混合在一起,就为幼儿性欲的发展铺设好了温床。后者常常在前者的帮助下被固置下来,成为永久的性奇异。很多性生活的变态现象以及心理症中出现的那些对正常性生活的偏离,大都源自于幼儿的早期印象;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时期并不存在性欲。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症状的出现?我们说,体质、性早熟、早期印象的持续以及性本能因受外界影响而受的刺激都能直接造成这种现象。最后,我必须指出,因为我们对构成性欲本质的生物学历程一无所知,无法形成一套能涵盖常态和病态情结的理论,所以我们对于性生活的探讨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