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系辞①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经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②。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③,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⑤。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⑥。乾以易知,坤以简能⑦。易则易知,两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肾人之业⑧。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⑨。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⑩。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交之动,三极之道也(11)。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12)。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13)。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14)。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15)。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16)。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17)。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18)。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19)。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20)。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21),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22)。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23)。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24)。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25)。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26)。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27),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28)。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29)。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这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30)。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31)。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32)。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33)。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34)。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35)。

    子曰(36):“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37),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38)。”

    圣人有以见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39)。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40)。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41)。“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42)。”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43)?”“同人先号咷而后笑。”(44)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45)。”

    初六,“藉用白茅,无占(46)。”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47)”。“劳谦君子有终,吉。(48)”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49)。”“亢龙有悔(50)。”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51)。”“不出户庭,无咎(52)。”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53)。”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54)。”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55)。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56)。大衍之数五十(57),其用四十有九(58)。分而为二以象两(59),挂一以象三(60),揲之以四以象四时(61),归奇于扐以象闰(62),五岁再闰(63),故再扐而后挂(64)。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65)。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66)。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67)。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68)。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69)。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70)?”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71)。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72),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73)。参伍以变,错综其数(74),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75)。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76)?无《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77)。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78)?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79)。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80)!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81)。是故闔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闔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82)。

    是故易有太极(83),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84)。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颐索隐,铯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85)。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86)。《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87)”。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88)。”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89)。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90)。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者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91)。

    【注释】

    (1)《系辞》是后代解说《易》的七种《传》之一,分上、下两篇,大约写成于汉代初期。它对《易》的内容作了全面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选录其中一部分。

    (2)陈:排列。位:确定。

    (3)方:应当是“人”字,由于字形相近而误写成“方”。

    (4)见。用作“现”,意思是显现,出现。

    (5)摩:碰撞,摩擦。荡:震荡,激荡。

    (6)知:这里用作“为”,意思是成为,构成。大始:原始,初始。成物:具备完整形体的万物。

    (7)易:容易,平易。简:简略,单纯。

    (8)贤人之德:陶冶人的品德。贤人之业:成就人的功业。

    (9)位:在,在于。

    (10)忧虞:忧虑,忧惧。

    (11)三极:指天、地、人三个方面。

    (12)安;用作“按”,意思是依据。玩:体察,揣摩。

    (13)占:占辞,贞事辞。

    (14)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断之义,此指彖辞。言:说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辞。变:指刚柔两画的变化。

    (15)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齐: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阳卦大,阴卦小。辞:爻辞。介:微小。此指“悔吝”处“吉凶”之间细小界限。震:惊惧。

    (16)险:凶恶。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适。

    (17)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齐平。弥纶:包罗,遍论。弥,徧。纶,本指青丝绶。此通“论”。

    (18)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终: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的终结。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训为“返”。

    (19)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聚则物成其形。精气,指阴阳精灵之气。游魂为变:气之游散而物变其故。游魂,气之游散。阳气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气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鬼:归,即气之屈而归,物终气归曰鬼。神:伸,即气之伸而至,物生气伸曰神。

    (20)违:违背。济,助。旁,徧。《广雅》:“旁,广也,大也。”《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贾公彦疏:“旁,谓四方。”王引之曰:“谓徧招于四方也。”流:《释文》“京作留”。乐天:顺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笃厚。仁,爱。《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21)范围:包括,法周。范,铸金之范,引申为法:围,匡郭,周围,“范围”,今人黄沛荣解作笼罩,其说甚是。不过:汉儒释此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变化而不过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过”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无其他证据,故此仍依汉人之说。曲:本义为器受物之形。成:当为盛。曲成,即受盛。不遗:不遗失细微。

    (22)昼夜之道:指阴阳刚柔之道。《系辞》:“刚柔者。昼夜之象。”方:处所。体,固定形体。

    (23)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齐平。弥纶:包罗,遍论。弥,徧。纶,本指青丝绶。此通“论”。

    (24)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终: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的终结。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训为“返”。

    (25)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聚则物成其形。精气,指阴阳精灵之气。游魂为变:气之游散而物变其故。游魂,气之游散。阳气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气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鬼:归,即气之屈而归,物终气归曰鬼。神:伸,即气之伸而至,物生气伸曰神。

    (26)违:违背。济,助。旁,徧。《广雅》:“旁,广也,大也。”《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贾公彦疏:“旁,谓四方。”王引之曰:“谓徧招于四方也。”流:《释文》“京作留”。乐天:顺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笃厚。仁,爱。《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27)范围:包括,法周。范,铸金之范,引申为法:围,匡郭,周围,“范围”,今人黄沛荣解作笼罩,其说甚是。不过:汉儒释此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变化而不过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过”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无其他证据,故此仍依汉人之说。曲:本义为器受物之形。成:当为盛。曲成,即受盛。不遗:不遗失细微。

    (28)昼夜之道:指阴阳刚柔之道。《系辞》:“刚柔者。昼夜之象。”方:处所。体,固定形体。

    (29)继:秉受,继续。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发育万物为继‘善’,万物各正其性命为‘成’性。”(《语类》)

    (30)知,智。鲜,少。显,显现。诸,之于。用,功用。鼓,动(解见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极。

    (31)富有:无所不备。日新:变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阴阳相互变化而不穷。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项安世曰:“古语‘法’皆谓‘形’,《系辞》皆以‘形’对‘象’。”

    (32)极数:穷极蓍策之数。占,筮占。通变:即变通,指变化而通达、趋时而利。阴阳不测:阴阳变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测度。

    (33)广:宽广。坤为广。大:盛大。乾为大。御:止。迩:近。正:定。

    (34)专:一本作“塼”,专、塼二者通,此当训为“圜”。《说卦》“乾为圜”即其证。直:刚直。翕:闭合。辟:开。

    (35)配:匹配。变通:变化通达。易简: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易知易从谓易简。至:大。

    (36)子曰:《系辞》、《文言》所谓“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为孔子言论,已无从考证。

    (37)知,即智。礼,礼仪。一本作“体”,“礼”、“体”相通。

    (38)存存:常在。《尔雅?释训》:“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阳为道。义:所处之宜,坤阴为宜。

    (39)赜:古本作“啧”,本义是指口里说话杂乱。此指事物繁杂。拟:比拟,摹仿。诸:之于。形:形态,形状。容:容貌。宜:相称,适宜。

    (40)会通:会合交通。典礼:一本作“等礼”。此指典章礼仪。

    (41)恶:厌恶。一本作“亚”,古者恶、亚二字通。先儒有训“亚”为次第者,亦可备为一说。议:一本作“仪”,通观上下文义,“仪”与“拟”对举,当作“仪”为是。仪,仿效。

    (42)此引《中孚》九二爻辞。其意为:母鹤在树荫下鸣叫,其子应声而和。(若)我有美酒,我愿与你共同分享。阴,通荫。和,应和。爵:古代饮酒器,此指酒。靡:系恋,分享。

    (43)此释《中孚》九二爻辞,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内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为阳爻,故为君子。言:言语。九二居《中孚》下兑之中,故曰言。枢:户枢,即门轴。机:弩机。

    (44)此引《同人》九五爻辞。其意为:与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号咷:啼哭。

    (45)此释《同人》九五爻辞。默:不语。利:锐利。臭:通嗅,即气味。

    (46)此引《大过》初六爻辞,其意为:用白茅铺地(摆设祭品)无咎。藉:铺垫。茅:茅草。

    (47)此释《大过》初六爻辞。苟,助词。王引之曰:“苟,犹但也。”错:措。有放置之义。慎:谨慎。薄:犹轻,斯:此。术:道。“慎斯术”,一本作“顺斯术”,有训“慎”为遵循者,可备一说。

    (48)引《谦》九三爻辞,其意为: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则有好的结果,吉利。

    (49)此释《谦》九三爻辞。伐:夸。德:得。《管子?心术上》:“故德者,得也。”厚:笃厚。功下人:有功劳而卑下于人。致:推致。

    (50)引《乾》卦上九爻辞。亢,穷极。

    (51)此释《乾》上九爻辞。贵而无位:《乾》上九之阳处上为贵,上九穷极失位故无位。高而无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无阴,故无民。

    (52)引《节》初九爻辞。

    (53)此释《节》初九爻辞。阶:《释文》:“姚本作机”,考《涣》卦九二爻:“涣奔其机。”帛书《周易》作“阶”,故阶机互通。此处应解为契机。密:隐密。几事:几微之事。

    (54)此释《解》六三爻辞。乘:古时指车辆。引申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蔑称,后指不正派或见闻浅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从卦象看,阳为君子,阴为小人,《解》六三以阴居阳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骄慢。诲:教。冶:郑、陆、虞、姚、王肃作“野”,《太平广记》引作“蛊”,“野”、“冶”皆“蛊”之假借。(详见李富孙的《周易异文释》)。郑玄曰:“饰其容而见于外曰野。”(《后汉书》注)

    (55)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此节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为者也”之上)。自“天数五”至“行鬼神也”一节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疑为错简。认为此两节相连当在“大衍之数”之上。元人吴澄、明人来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从之。案汉熹平石经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汉书?律历志》与卫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经,故当以汉熹平石经本为是。然案上下文义,程朱之顺序较胜,故今从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数,旨在说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数是以这天地之数为根据的。

    (56)进一步阐述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关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数各有五位数。(二)五个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为水位,二七合为火位,三八合为木位,四九合为金位,五十合为土位。通观文意,当以第一种为胜。相得:相加。合:即和。变化:指蓍数变化。鬼神:气之屈伸往来。鬼,归。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数能贯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57)衍:演。即演算。

    (58)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极,也有说四十九根象太极者,前者为胜。

    (59)两:两仪。指天地或阴阳。此是说把四十九策分为二,象征太极生两仪。

    (60)挂一以象三:依宋人说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象征“三才”。挂一。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征三才中人。三,三才。

    (61)揲:取,数。此是说将左右手之策以四根为一组而数之,象征有“四时”。

    (62)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后,每只手中策数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将蓍草勒于指间。译文中蓍草之“挂”法与“扐”法皆据宋人这说。闰:闰月。

    (63)五岁:五年。一挂两揲两扐为五,故为“五岁”。再:两。此句是说一变之中,有两次归奇于扐,故象两次闰月在五年之中。

    (64)挂:一本作(卦),二者通,此指布卦之一爻。

    (65)策:古人称蓍草根数为“策”,一根蓍草为一策。《乾》卦六爻,每一爻经十八变之后,皆得36策,故六爻之策为:36×6=216(策)。同样《坤》六爻,每一爻经十八变皆得24策,故六爻之策为24×6=144,《乾》《坤》两卦策数相加,即:216+144=360,360正与一年三百六十天数相当,故曰“当期之日”。

    (66)二篇之策:指《周易》共上下两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有的策数。其中阳爻为一百九十二,阴爻为一百九十二。

    若阳爻为老阳,阴爻为老阴,则:

    36×192=6912

    24×192=4608

    所以:4608+6912=11520(策)

    若阳爻为少阳,阴爻为少阴,则:

    32×192=6144

    28×192=5376

    所以:6144+5376=11520(策)

    故“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系辞》作者认为“二篇策数”正与万物之数相当。

    (67)四营:四求。指一爻生成须经过四次演算才得出:(一)分二,(二)挂一,(三)揲四,(四)归奇于扐,共为“四营”。十有八变而成卦:四营称“一变”,三变成一爻,《周易》一卦六爻,故6×3变=18变。

    (68)小成:先儒多解,有曰八卦虽有三画以象三才,但未尽万物之情理,故曰小成,有曰此八卦指经卦而言,十有八变方成一卦,九变出一经卦,只是一半,故曰“小成”。以上下文义观之,以第二说为是。伸:一本作“信”,二者相通。触:动,逢。毕:尽。

    (69)显:明。道:易道。德行:品德行为。与:参。酬酢:古代一种宾主饮酒之礼。古代饮酒,主人酌宾为献,宾酌主人为酢。主人饮之,又酌宾为酬。先举为酢,答报为酬。此象阳唱阴合,变化相配,阳往为酬,阴来为酢。祐:助。

    (70)荀爽、马融、王弼等人皆将此句放在第十章首,李鼎祚据虞翻而放在九章之末,朱熹等人从之,通观上下文,放在第九章末为妥。

    (71)以:用。尚:取,主。辞:指卦爻辞。变:爻变。象:卦象。卜筮:龟卜蓍占。占:占问预测。

    (72)为:作为。古人多指建立诸侯国。行:行动。多指行师出征。吴澄曰:“有为谓作内事,有行谓作外事。”可备一说。问:以上下文义思之,“问”显然指求问于《易》。言:言其吉凶。

    (73)命:命蓍命龟之语,即占问前对蓍龟所问的话。响:一本作“向”,二字古通,此指响之应声。远近:就天地而言,天远地近。幽:隐暗。深:深奥。物,事。精:精细微妙。孰,谁。与:参与。

    (74)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古人众说纷纭,有谓参伍即三五行者,有谓参五十五,七八为彖,其数十五,九六为爻,其数亦十五者,有谓三五以相参合以相改变者。《淮南子泰族训》并针对“参伍”专门作了论述:“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一地,中取法于人,……此之谓叁;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凡此种种,恐皆后人附会曲解之辞,与“参伍”本义未必相符。案《周易本义》曰:“参者,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既参以变,又伍以变,一先一后,更相考覈,以审其多寡之实也。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谓也;综者总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谓也,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又曰:“‘参伍’、‘错综’皆古语,而‘参伍’尤难晓。按《荀子》云‘窥敌制变,欲伍以参’。《韩非》曰:‘省同异之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又曰:‘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参。’《史记》曰‘必参而伍之’,又曰‘参伍不失’。《汉书》曰:‘参伍其贾,以类相准,此足以相发明也。”《周易本义》在此承认“‘参伍’尤难晓”,不强行曲解,殊为可贵,同时也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如“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谓也;综者,总而挈之,一低一昂之事也,此亦皆谓揲蓍求卦之事”。点出了“参伍”的实质。笔者陋见,此“参伍”之数,与“参天两地”之数一样,皆古人论天地之数以定“揲蓍求卦之事”。《系辞》中有一段文字对于提示此点,提供了重要线索:“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由此而思之,恐“参”即《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的“三”;而“伍”,应是《系辞》“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体现了“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之“五”。故“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即蓍筮时的卦变,亦“道有变动,故曰爻”;而“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即“爻其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也,亦《彖》之《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故“参”乃三材之“三”,而“伍”乃天地之数各有五之“五”,此亦与《周易本文》所引之“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三”说正符。故笔者不揣卑陋,试述“参伍”管见如上,尚祈方家正之。

    (75)通其变:通达蓍变。遂:就。文:物相杂故曰文,即一卦六爻刚柔相参杂以成文彩。极:推究。象:卦象。卦象象征了天下万物,故“遂定天下之象”。

    (76)此句言尚占之事。“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是就卦爻而言。“感而遂通”,就行蓍而言,如下章所言“著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寂:静。感:触动。故:事。

    (77)研几:研尽其几微。几,一本作“机”,训几为微。志,心志。疾,急。

    (78)何为:即为何《周易集解》虞翻作“何为而作也”。开物:揭开事物。成务:成就事务。冒:覆。即包括。斯:此。

    (79)蓍之德:行蓍的所得。圆而神:即圆神能,古“而”、“能”二字互通。此指效法了天的圆,故能神奇变化。方以知:方,本指为地之性质,即方正。此指卦效法了地,具有地之性质。知,智慧。贡:告示。

    (80)洗心:先儒多解“先心”。然帛书《易》作“佚心”。先儒训“洗”为涤除,洗濯,然由下文“退藏于密”思之,当依帛《易》为是。“佚”是佚乐其心、无所作为之义。密:静。神武而不杀:武艺至于神而不假杀伐以服人。杀,杀伐,有读为衰者,古“杀”、“衰”通。

    (81)故:事。兴:举。神物;蓍龟。前民用:先于民而用神。前:先,又说导。斋戒:一本作“齐戒”。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斋戒,指古代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同房,以洁身心。

    (82)阖户:关门。阖,闭。辟户:开门。辟,开。此用“阖户”、“辟户”以喻阴阳。乾为阳,坤为阴。一阖一辟:本指门户白昼开,黑夜闭,此象阴阳交替变化,与“一阴一阳”同义。见:现。形:成形。制:制裁。法:法度。咸;皆。

    (83)太极:先儒众说不一:虞翻译为“太一”:“太极,太一也。”(《周易集解》)马融释为“北辰”:“太极,北辰也。”(《经典释文》)郑玄释为“道”:“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文选》注)王弼释为“无”:“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周易注》)孔颖达释为“气一”:“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周易正义》)朱熹释为“理”:“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邵雍释为“无为之本”:“太极,何物也?曰无为之本也。”(《周易折中》引)郑维嶽释为“乾”:“乾者,一而已;一者,太极也。”(同上)徐在汉释为“乾坤”:“同一,乾坤也。以其一神则谓之太极,以其两化则谓之两仪。”(同上)崔憬、朱震、毛奇龄、胡渭等人皆认为太极是就筮法而言,蓍策未分、奇耦未形即是太极。(见《汉上易传》、《仲氏易》、《易图明辨》)案闽监毛本、石经本、岳本“太”皆作“大”,故太、大通,太即大。极,《说文》训为“栋”,《逸雅》训“栋”为“中”,即指居屋之中,而《广雅释诂》云“极,至也”,“极,高也”,此“至”、“高”皆缘“栋”而生,故“太极”有高大而中和之义。极大曰“太”,中而未分曰“一”:故“太极”又称“太一”。而“太一”古人多指“太一”星,《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又称北辰,《易纬乾凿度》云:“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太一,北辰即指北极星,《尔雅》:“北极谓之北辰。”案《文耀钩》:“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也。”故知太一(或北极)为含元生气之本。因而“太极”在古代又常常被解释为无所不包、浑沦未判的宇宙本原,《庄子》“道在太极之先”之“太极”即是此意。

    (84)两仪、四象:先儒有不同解释,然由“易与天地准”及“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考之,还以解“两仪”为阴阳,“四象”为七八九六为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从“是故易有太极”到“吉凶生大业”一节,历来多从宇宙产生角度或从画卦角度理解。笔者认为,此节当言筮法。(一)此节有“易”、“八卦定吉凶”等字眼,显然乃就《周易》筮法而言,仅从宇宙本原来理解是不妥的。(二)此节多用“生”字,《系辞》凡言“生”,如“生变化”、“生吉凶”、“生情伪”、“生利害”及“生生之谓易”皆是筮卦,非画卦,凡论画卦不用生,而用“作”,如“始作八卦”、“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三)此节与“大衍章”相合。

    (85)法,指地。象,指天。《系辞》:“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变通:四时推移终而复始,变而通达。县,即悬。崇,充实。立成器:创立成就器物。探赜索隐:探讨事物之繁杂,求索事物之几微。索,求寻。隐,几微。钩深至远:钩取深奥推致远大。钩,曲而取之。致,推致。成天下之亹亹:成上下文义思之。成即盛,作容纳解。亹亹,一本作娓娓,先儒释为勉勉,亦有释作微妙者。然由“探颐索隐,钩深致远”思之,当以作微妙于义更胜《庄子》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心巨,蓍龟决,皆断于几先。”即其证。蓍龟:蓍草龟甲。“蓍之言耆,龟之言久,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能辨吉凶。”(刘向语)莫大于蓍龟,汉书引作“莫善于蓍龟”。

    (86)神物:指蓍龟。则:法。河出图,洛出书:河,黄河。洛,洛水。关于河图洛书众说不一,郑玄认为二者皆为书:“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认为河图即八卦,洛书即洪范九畴,也有人认为河图洛书为天象图,为玉石宝器等。宋代陈抟等人自称发现了由黑白圆点组成了古河图洛书,邵雍、刘牧等人又传授发明之。图书之学逐渐成为易学中的一大分支,到了清代以胡渭为代表朴学大师经过考证,提出宋人所谓河图洛书是伪造,自此,图书之学开始衰微。战国乃至春秋时代的河图洛书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待于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

    (87)四象:古者多解:(一)“神物”,“变化”,“垂象”、“河图洛书”。(二)水火木金。(三)阴阳老小。(四)实象,假象,义象,用象。案上下文义,当以阴阳老小为胜。

    (88)书:文字。言:言语。意:心意。情伪;真情虚伪。阳为清,阴为伪,阴阳变化,而情伪在其中。变而通之:变化三百八十四爻使之交通。鼓之舞之:就蓍占而言,鼓为动,舞为起行。

    (89)緼:藏。此指渊源。成列:分布,此指乾坤各三爻而成体,阴阳分布。毁:毁弃。息:止。此是说明乾坤为阴阳之宗,变化所出。易无体,以乾坤见之,六十四卦由乾坤所生,乾坤毁,卦爻灭,易即不存在。

    (90)形而上:指超出形体、在形体以外、无形而不可见的、抽象的事物。形而下:指没有超出形体、在形体以内:有形可见的具体的事物。化而裁之:阴阳转化而裁成事物。化,阴阳转化。裁,裁成。推而行之:阴阳推移,行施不穷。举:用,推。《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礼记?儒行》:“怀忠信以待举。”《淮南子?主术》:“无小而不举”均是此义。错,通措,当训为置于、施加。

    (91)存:依存,依赖。卦:卦象。辞:爻辞。变:爻变。神而明之:神妙莫测而能明示。德行:品德行为。

    【译文】

    天尊贵,地卑下,这是由乾与坤的位次确定的。卑下高贵依次排列,尊贵低贱也就确定了。运动和静止有一定规则,刚健和柔弱由此划分。人按共性聚在一起,物按类别相区分,吉祥和凶险由此产生。它们在天上形成不同的天象,在地下形成不同的地貌,变化和发展由此显现。所以,刚健柔弱互相摩擦碰撞,八个卦象互相交叠激荡。用雷霆来鼓动它们,用风雨来滋润它们,日月交替运行,寒暑相继变换,天的规律成为男性象征,地的规律构成女性象征。天成为创始,地养育万物。天以平易显现智慧,地以简明显现功能。平易就容易被认识,简明就容易被遵循。容易认识就使人亲近,容易遵循就会有成就。亲近可以持久,成就可以光大。持久能陶冶人的品德,光大能成就人的功业。懂得了平易简明,就理解了天地问的道理。理解了天地间的道理,成功就包含在它里面了。

    圣人创立卦画,观察物象,加上解释的词语,来判定事物的吉凶。刚交与柔交互相推演而产生变化。因此,吉凶是成败的象征,悔吝是忧惧的象征,变化是进退的象征,刚柔是日夜的象征。六支的变化,对应着天、地、人变化的规律。所以,君子平时处世所依据的,是《易》的卦文次序;所喜爱揣摩的,是卦中的交辞。因此,君子平时无事就观察卦象,揣摩爻辞,行动时就观察卦交的变化,揣摩占辞。所以,君子得到上天助佑,吉祥而没有不利。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阴阳爻画)变化的;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齐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辩别吉凶,存在于卦多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细小的界限;戒惧而无咎,存在于能够悔改。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十二辰),承盛万物而不遗失(细微),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故(阴阳)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十二辰),承盛万物而不遗失(细微),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故(阴阳)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秉受(其道)的,为善;顺成(其道)的,为性。仁者看见(道)的仁便称道为仁,智者看见(道)的智便称道为智。百姓日用(其道)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造就万物)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这易道宽广呵,盛大呵!要说它远,则无所穷止,要说它近,则宁静而方正,要说天地之间则(万物)具备。这乾,静止时圆圜,运动时开辟。所以广生(万物)。(易道)广(生)大(生)与天地相配合,变化通达与四时相配合,阴阳之义可以与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简约的善性与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孔子说:“易,其道至极!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设定位置,而易道运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阴阳)道义之门。

    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繁杂,从而比拟其形状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的变动,从而观察其会合与交通,以推动其典章礼仪,并附之文辞以断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说天下事物至为繁杂而不会厌恶,指出天下事物变动至极而不会杂乱。比拟后发表言论,仿效后而行动,通过比拟仿效以成就其变化。“鹤鸣于树荫,其子和而应之,我有好酒,我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居于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响应,况且近处呢!君子居于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违抗,况且近处呢!言语出于身,影响于民,行动发生在近处,而显现于远处。言行,这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枢机在发动时,主宰着荣辱(的变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来惊动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与人同志,先号哭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处,或沉默或言语,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断金。同心的言语,气味相投香如兰草。”

    初六:“用白色茅草铺地(摆设祭品),无灾。”孔子说“(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铺垫(以示其敬),还能有什么灾呢?已经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为物虽然很轻薄,但作用重大,能谨慎地用这套礼术行事,就不会有所失了。”“有功劳而谦虚,君子有好的结局,吉利。”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贪得,太厚道了。所说的是有功劳而能礼下于人。德讲究要盛大,礼讲究要恭敬,所谓谦,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禄位呵!”“龙飞过高处则有悔。”孔子说:“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贤人在下位而无所辅助,所以一行动就有悔。”“不出门户庭院,无咎灾。”孔子说:“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契机。国君(说话)不机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说话)不机密则有杀身之祸。机微这事不保密则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谨重守机密而不轻易出言。”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盗寇吧!《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以肩负物,这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淫。《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招致了盗寇’(说的是)自己招来盗寇。”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天数五位,地数五位,天地之数五位各自相加而有和。天数和为二十五,地数和为三十。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此所以生成(蓍数)变化,而通行天地鬼神的原因。(借用蓍草)演算天地之数是五十,实际用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蓍草)一分为二,以象两仪。(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小指间),以象(天地人)三才。(左右手之策)以四为一组数之象征四时。归置(左右手所余之数)于手指之间以象余日而成闰月。五年中有两次闰月,所以再一次归余策于手指间,而后经三变而成卦(一爻)。《乾》卦策数为二百一十六,《坤》的策数为一百四十四,(《乾》《坤》策数)共为三百六十,正好与一年三百六十天数相当。(《周易》)上下两篇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正好与万物之数相当。所以经过四道程序的经营而成《易》卦一爻,十八次变化而成一卦,(九次变化出)八经卦为小成,再引申其义,触动类推而增长,天下所能之事皆无所遗了!显明易道,神化德行。所以如行宾主饮酒应对之礼,可以佑助神化之功。孔子说:“通晓阴阳变化之道的,恐怕一定知道‘神’的功用吧!”

    《周易》包含有圣人之道四条:用以讲说的崇尚卦爻辞,用以指导行动的崇尚卦变,用以制造器物的崇尚卦爻之象,用以卜筮预测的崇尚占问,所以君子将要有所作为,要有所行动,求问于(《易》)后才知道(吉凶)。蓍受人之命(答疑)如应声之响,不管远近幽深,皆知未来的事物(变化)。不是天下万物的至极精微,其何以能至于此?叁(材)五(位)的变化,错综蓍数(而成卦)。通达其变化,就可以成就天下万物的文彩,极尽其蓍数,就可定天下万物之象,若不是天下万物的至极变化,谁能达到此种地步?《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悟而能通晓天下之事。若不是天下事物变化至极神妙,谁能至于此种地步?《易》这套道理,乃是圣人之所以穷极其深奥,研尽其机微所在,因为深奥,所以能通晓天下的心志;因为几微,所以能确定天下的事物;因为神妙,所以它不急却极其迅速,不必行动而已经到达。孔子说:“《周易》中含圣人之道四条,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这《周易》为何而作?这《周易》揭示事物(本质)而成就事业,概括天下事物的规律,如此而已。所以圣人可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业,决断天下的疑惑。因此蓍占的所得在于(效法天)圆故能神妙,易卦的所得在于(效法地)方故能隐藏智慧,六爻之义在于以其变化而告(吉凶)。圣人以此自娱其心,退藏于隐密之处,吉凶与庶民共济,其神妙可以预知未来,其智慧可以蕴藏过去。谁能达到如此地步?(只有古代)聪明智慧武功至神而又不假杀伐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明了天道而察房民事,因而兴创神物(占筮)而先于民用之。圣人以此斋戒身心,以神化明示他的品德。所以闭户叫做坤,开户叫做乾,一闭一开叫做变,往来不穷叫做通。现的为象,取其形的就是器,裁制而用的叫做法,利用(门户)出入,民众都用的叫做神。

    所以《周易》中有太极,(由太极)生成两仪,两仪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八卦推断吉凶,吉凶成就大业。所以效法而成象莫过于天地,变化通达莫过于四季,悬垂其象而显著明示莫过于日月,崇实高大莫过于富足尊贵,具备天下之物而致其用,创立与成就器物,以利天下之民,莫过于圣人。探寻事物繁杂,求索事物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以断定天下吉凶,促成天下几微之事,莫过于蓍龟,所以天生(蓍龟)神物,圣人效法它;天地变化,圣人效法它;天垂示(日月星)象,现示吉凶,圣人效法它;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圣人效法它。故《周易》有这四象,昭示其义,系以文辞,所以告人。确定吉凶,赖以推断。《周易》说:“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孔子说:“祐,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顺从;人所佑助的,是诚信,履行诚信而思于顺天,又崇尚圣贤,所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乾坤,大概是《易》的渊源吧!乾坤(阴阳)分布排列,而《易》就立于其中了。乾坤毁灭,则无以显现《易》,《易》不可现则乾坤也许几乎止息了,所以,形体以上(而不可见)的叫道,形体以下(而可见)的叫器,(阴阳)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变,(阴阳)推移往来运动的叫通,将(《易》的作用)施加于天下民众的,就叫做事业。所以这卦象,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繁杂,因而比拟其外部形状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这就是卦象。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因而观察其会合变通,以推行其典章礼仪,附上爻辞以推断吉凶,这就是爻。极尽天下繁杂事物的,依存于卦象;鼓动天下变化的,依存于爻辞;(阴阳)转化裁成万物的,依赖于卦变;(阴阳)推移运动的,依存于变通;(蓍占)神妙而能示(吉凶)的,依存于人;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语而致诚信,依存于德行(的感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