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垄断,还是垄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将敌手化为同盟

    洛克菲勒等人的垄断组织最终流产了,他们一批货也没有运送,也从未得到过任何的折扣和补偿,洛克菲勒本人也得到了一个坏名声。但洛克菲勒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只是经过这次教训后,他告诫自己必须采用更加迂回曲折的方法来实施他的计划。

    在这场石油大战中,洛克菲勒和他的标准石油公司看起来好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人们纷纷猜测他一定放弃了最初的想法,不再坚持他的吞并计划了。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错了。就在南方开发公司迅速瓦解,石油大战逐渐平息之时,本来成为胜利者的原产地同盟再次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局面。克利夫兰的炼油设备几乎完全控制在标准石油公司的手中了。在这次大封锁行动中,原本有36家克利夫兰炼油业者,但到后来,有20家竟然都被标准石油公司合并了。剩下的16家只不过是一些小公司,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这场战争简直像闪电一样迅速,最终的胜利者很明显,自然是洛克菲勒。

    人们相互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长达3个月的石油大战中,洛克菲勒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他一直在为他吞并小企业的计划而忙碌着,只不过这件事就只有弗拉格勒、威廉、安德鲁斯三个人知道而已。

    关键时刻,洛克菲勒总是能找到对他有巨大帮助的人。1871年年底,他结交了在克利夫兰市家势显赫而又头脑灵活的奥立维·潘安。

    当时,这个城市中只有两家公司规模比较庞大且势均力敌,一家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还有一家就是克拉克-潘安公司。克拉克-潘安公司的老板正是奥立维·潘安。潘安家族不仅有钱,而且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潘安家族在社会上及政治上的力量正是洛克菲勒所需要的,所以他才邀请潘安入股。而潘安则因为他的公司本身不赚钱,很需要财力上的支持,所以当标准石油公司决定投资时,潘安便立刻答应了,将自己的公司重新估价,并将其并入标准石油公司中,自己和克拉克则成为新公司的股东。这个手段的确高明,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洛克菲勒不但因此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而且自己的实力也得到扩充。而早在这件事以前,洛克菲勒就已经买下了另一家比较大的炼油企业克利夫兰-史坦利炼油厂。

    在这场激烈的石油大战中,洛克菲勒吞并小企业的方法就是彼此交换股份。当时,这些小企业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解散自己的企业后合并到洛克菲勒的公司,换取股票;第二条路是继续支撑下去,但最后的结果也一定是在运费折扣战的压力下破产倒闭。很多小企业都选择了第一条路,他们将自己的企业合并到洛克菲勒的公司,然后拿走一部分股票,其中也有一些人选择拿现金的方式,不要标准公司的股票。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他们的这个决定是很不划算的。

    就此,洛克菲勒曾回忆说:“我让那些人选择现金或是持有公司的股票,他们大多选择了现金,同时在心里嘲笑我是个笨蛋。这些当初拿现金而非股票的人,个个都后悔莫及,他们失去了让自己及子孙后代们跻身于美国上流社会的最好时机。”

    拿现金的这些人开始违反自己和标准公司订立的协议,再次开设新的炼油厂,再次打起激烈的价格战,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标准公司因为他们的阻碍而再将他们收购回去,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标准公司对付他们自有一套办法。他们很快就会被任命为标准石油公司某分厂的总经理,继续经营他们的炼油厂,而没有时间再和标准石油公司作对。所有竞争者中稍微有点实力、有点能力的人,都会被邀请加入标准石油公司这个“大家庭”。奥立维·潘安、查尔斯·普拉特、亨利·H.罗杰斯等,他们都曾经是敌对阵营中的强者,却都被洛克菲勒先后收买了,吸收到自己的高级领导层中,使这个阵容不断地巩固和强大。

    洛克菲勒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那些经常传入耳朵的叫骂声停止,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个策略还是有利于他们的。当标准石油公司日益发展壮大并富裕起来时,他们也跟着富了起来。而且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不断升迁,执掌大权,成为巨富和名流。

    在投靠洛克菲勒的人群中,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一下,就是为洛克菲勒提供第一份工作的老板休威特·塔特尔。在石油业兴起之后,他也成为一家大型炼油企业——亚历山大-斯科菲尔德公司的合伙人。最初,他并不同意接受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也根本不想参加南方开发公司。他觉得南方开发公司的好处被夸大了,当他找到这位曾是他的小伙计,而今却是公司的大老板询问时,洛克菲勒的态度已经完全变了,他只是略带傲慢而又神秘地说了一句,“我自有赚钱的门路,你懂得什么!”休威特听了非常生气,却又毫无办法,因为他再也不是那个初涉社会的小伙计了。休威特虽然很不情愿受制于人,但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他也和其他炼油商一样,没有别的办法,只得接受洛克菲勒的要求。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得受命于洛克菲勒,其中有一些企业因为生意不错等原因而不肯归于标准石油公司旗下,洛克菲勒的同胞弟弟富兰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对于这类强硬派,洛克菲勒也是采取强硬的手段让他们就范。他在暗地里会派一些人对他们进行威胁,说:“小心洛克菲勒藏在天鹅绒手套里的那只铁拳头!”这种手段的确是吓住了一些人,但是富兰克林始终没有屈服。前面我们提到过,洛克菲勒家的几个兄弟中,富兰克林和约翰及威廉的性格完全不同,他性格倔强,参加过南北战争,退伍后,也进入了商业界。但他和威廉不同,没有进入哥哥的公司,而是自己单独做了起来。随着约翰·洛克菲勒事业的不断壮大,他对这位哥哥也越来越不满了。特别是洛克菲勒在实施垄断的计划时,他认为这个哥哥简直就是一个吸血鬼,是个残酷无情的人,将无数的商人都逼上了绝路。他还曾公开地对抗约翰·洛克菲勒。约翰·洛克菲勒对此也非常恼火。就这样,兄弟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点点地破裂了。

    而在这场石油大战中,两人更是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当时,富兰克林·洛克菲勒是标准石油公司竞争者中一个企业的合伙经营者,约翰·洛克菲勒曾经几次劝说弟弟合并到自己的公司,但都被富兰克林拒绝了。无奈之下的洛克菲勒只好威胁他说:“我们已经和铁路联手了,我们将把克利夫兰所有的炼油厂都买下来,我们将给他们参加的机会。如果你不把公司并入我们公司内,那么它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富兰克林没有被这样的话吓倒,而是成为生产石油者同盟中的一分子,要和他的哥哥斗争到底。洛克菲勒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给弟弟施加压力:“富兰克林,赶紧将这种无谓的战争停止,只有回到标准石油公司,才是你唯一生存的机会。你们最后一定会失败的,如果你把股份卖给我,我不会为难你的。”

    富兰克林还是不肯答应洛克菲勒的要求,他认为,和这么贪得无厌的哥哥一起做事,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但是,事实证明洛克菲勒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富兰克林的公司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倒闭了。他成了一个穷光蛋,只能在贫困中度过余生。但是富兰克林直到死都没有后悔自己和哥哥约翰·洛克菲勒作对,而且对这个哥哥深深的仇恨也一直没有消退。

    洛克菲勒就是这样利用威胁利诱、软硬兼施的手段,将他的对手一个个征服了。

    洛克菲勒不愧是这场石油大战的大赢家。石油大战结束后,他的战果是这一年,约翰垄断了克利夫兰的炼油行业。到1872年年底,这个石油王国的资本额已经增加到250万美元,包含了34个大小工厂,员工大约有1600名。洛克菲勒逐步实现了企业家的梦想,称雄世界商场。此时,洛克菲勒只有33岁。

    血腥兼并

    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组建行业联盟的计划遭到反对后,他通过大幅扩张,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了自己的实力,成为石油业不可争议的主导者。按理来说,这时的洛克菲勒似乎可以松口气、舒舒服服地休息一阵了。标准石油公司一天天向前发展,它已控制了全国l/4的炼油能力。洛克菲勒也成了一个让人既羡慕又嫉妒的大富翁,实现了他当年的理想。不久,他在克利夫兰郊外买下了一片叫“森林山”的乡村庄园,把全家都搬到了这里。但他仿佛是一个不知疲倦、永不满足的人,为了实现他的垄断目的,他继续策马前进。

    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他的野心太大,他合并的公司不会持续太久,但洛克菲勒对自己非常有信心,不断地策划新的经营方针,以求发展。

    首先,他们要调整运输费用。洛克菲勒认为,上次和大油田区的调查小组所订立的运费偏高,这对他们不利,于是又派弗拉格勒去找铁路公司商谈。能干的弗拉格勒又一次不负洛克菲勒所托,将精炼油的运费由每桶1.35美元降到1.25美元。湖滨铁路公司害怕失去这个大客户,也顾不得违反什么协议,完全按照弗拉格勒的要求去做,什么原则和协议,对于将利益放在首位的商人来说,是一文不值的。

    其次,他们还需要增加新的副产品生产。因为合并进来的工厂中有很多是专门生产副产品的,条件充分。所以,标准石油公司计划生产煤油、染料、油漆、蜡烛、润滑油等。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地增加。潘安在行政和对外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非常突出,所扮演的角色和弗拉格勒差不多。还有一些合并过来的优秀人才,都被洛克菲勒挑选做了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洛克菲勒对待普通员工也非常和蔼友善,他能记得他们中许多人的名字和面孔。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他需要员工无条件服从他。除此之外,他仍和以前一样保持着他的谨慎和节俭的习惯。比如,每个装石油的木桶上都缠着一圈铁箍,洛克菲勒就派人去做试验,少用几英寸重叠的铁箍会不会减少木桶的坚固性,试验结果表明,不会有丝毫的影响。仅这一项发现就使得公司每年节省了许多成本。当然,他的发现还远不止这个。

    有一次,他到标准石油公司的一个包装出口火油的工厂去视察。

    当时,工人们正在忙着工作,他站在一边观看了一会儿,发现每只油罐需要40滴的焊料。他想,如果少一两滴可不可以呢?想到这里,他要求工人尝试着滴38滴焊料,结果油罐漏油。接着,再尝试滴39滴,这一次油罐完好,一点儿油都没有漏。就这样,39滴焊料的做法成为标准石油公司的规格。虽然节省下来的只有一滴焊料,但积少成多,也节省了不少开支。

    除此之外,他还会经常到公司下属的单位去视察,翻看一些记账员的账目,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是他深有体会的,因为他就是记账员出身的。洛克菲勒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总是会记录一些省钱的点子和批评意见。有一处曾这样写着:“你的3月份存货清单上有10750只桶塞,4月份的报表上买进20,000只,用去24,000只,手头还有6000只。那么其余750只哪里去了?”

    对于这些节约方法,洛克菲勒一直都很得意,他说:“一大笔钱,全是我们这样省出来的。一大笔钱啊!”

    就在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大展拳脚之时,其他地区的炼油业因为南方开发公司的解散,很快再次陷入一片混乱。于是又有人提议大家应该联合起来(这次包括产油协会中的人),将协议重新订立。这次的提议称为“匹兹堡计划”。

    这个计划的发起人是匹兹堡人华顿和洛克赫,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把炼油业组织起来,以避免混乱局面的再次发生。洛克菲勒认为这个主意很不错,于是亲自到大油田区去说服炼油商们加入这个组织,没想到大油田区的炼油业领袖、一贯对洛克菲勒持猛烈批评态度的亚吉波多等人一看草稿,当即表示赞成,两方面不谋而合,“匹兹堡计划”顺利地演变成为“全国炼油工业协会”。

    1872年9月,“全国炼油工业协会”成立,总经理由洛克菲勒担任,副总经理则由大油田的凡登格担任,东郡来的派特任会计。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各方势力均衡的合作。这个协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任何炼油同行都可以参加,不会排挤任何炼油区,整个组织的行政人员都是由各区公平地选出来的。这一点是和南方开发公司完全不同的,而这也是这个协会最成功的地方,体现了公平性,所以没有什么矛盾发生。

    总部规定了每天原油的用量以及配额,除非有组织人员的监督,否则不可以自由买卖原油。对于各种批评和抱怨,协会组织都愿意接受。在五年的协定期限内,会员可提前一年通知大会而脱离这个组织。如果地区上有3/4的退出票,那么整个地区可以退出该会。这个协会可以说比上一次的协会完善了很多,但有一点它没有说明:他们要减少国内一半的炼油企业,有计划地打击投机者。

    现在再来看看石油原产地的产油商和炼油商们,虽然在石油大战中他们取得了胜利,成功地打破了洛克菲勒等其他各州的炼油商的吞并计划,但他们的日子并未因此而好起来,因为大封锁解除后,各油井互争开采,恶性竞争,导致原油产量大量过剩,价格暴跌,谁也没赚到钱。可以说,原油产地的商人们仍旧面临着严峻的局面。

    对于这一现象,洛克菲勒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如果这些商人能少生产一点石油,他就会得到十足的价钱;如果他们生产的石油比世界需求的少,世界上的任何联合力量都不能阻挠他们得到好价钱”。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对于今天的石油生产者来说,仍旧适用。石油多了,价格就降,少了,价格就涨,这已经成为普遍规律。

    产油区的商人们为了控制石油的产量,稳定价格,也提议应该组织起来。很快,一个新的而且与“全国炼油工业协会”互相友好的“原油生产协会”成立了。领导人是埃森。这个协会的会员包括大资本及小资本的各个油主。

    结果,禁令一经颁布,市场上的价格很快就趋于稳定,而一旦将禁令撤销,大家便又大肆地加紧开采,开采量过多,市场消化不了,价格便再次暴跌,市场波动。面对这种情况,埃森会再想别的办法来控制石油的产量和价格。他建议成立一个“原油代理公司”,投入100万美元的资金,向所有产油商购买原油,每桶不能低于5美元。如果市场的价格正好是5美元则付现款;如果市场的价格低于5美元就将油贮存在油库中,付一半现款及一半贮藏的收据。这个“原油代理公司”的股东一定得是合法的产油业主。如果市场价格过低,该公司的股东就应该开办炼油厂,或者采取其他的方法来使市场价格升高。同时,他们还将不断地用科学方法对市场进行调查,统计开采的油田产量及存货。

    但是,这个协议只有大产油商赞成,小的油田主是极力反对的。

    因为所有的人都明白这种组织会逐渐地被大股东控制,而吞下整个工业。小资本的油田主当即表示不愿合作,他们还在不停地采油,使“原油生产协会”定的油价与现实市场发生脱节而面临困难。

    就在这个时候,洛克菲勒又闯了进来。在原产油区被称为“大蟒蛇”的洛克菲勒,不知道内心打的是什么算盘,竟然宣布要向原产地同盟大量购买原油,而且每桶为4.75美元,这个价格高得实在太惊人了,他的这一行动让大家很难理解。

    亚吉波多曾将“每桶4美元”作为生命线的防线,当时的他没有将国内外的供需状况这个因素考虑在内,一桶4美元的价格已经是有些高了。再者,随着石油大战中的大封锁被解除之后,原产地的石油产量很快上升了,由原来每天产油12000桶增加到每天16000桶,由此带来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很快导致市场行情暴跌。

    生产同盟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严峻的局面,于是,再一次聚在一起,商议要实行自我约束。

    但是,因为洛克菲勒所出的价格非常高,受利益的驱使,很多人将“自我约束”抛在脑后,准备将自己的原油卖给标准石油公司,以获得高额利润。与此同时,洛克菲勒派出了大量掮客,他们都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并购买“现货”。

    因为洛克菲勒已经完全了解了产油商的心理,这些人最喜欢现金交易。这些掮客来到各个产油商的油田,鼓动他们说:“标准石油公司每天将采用现金的方式收购15000桶石油,赶紧和它签约吧!”

    生产同盟很快就发现了情况不对,于是大声呼吁:“标准石油公司是条大蟒蛇,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提防啊!”但是,因为标准石油公司抛出的条件实在太诱人了,原产地业者很快便丧失了理智,对生产同盟的警告置若罔闻。

    他们根本就没有多想,也没有仔细地看一下销售合约,就迫不及待地签下了名字。这简直是从天而降的好事。为了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好景,他们又纷纷开采新油井。然而他们却疏忽了一点,在他们匆忙所签下的合约里,标准石油公司所出的4.75美元的高价是没有保证的,并没有指明这个价格是永不改变的。

    石油行情变化莫测,这本是必然的现象,要想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预测出什么时候会降价,这是根本做不到的。洛克菲勒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肯定避讳做出这样愚蠢的、让人可笑的事情。生产者同盟的防线随着他所提出的每桶4.75美元的价格而土崩瓦解了,同时还引诱来那些原产地业者。

    但他的目的还绝不仅仅于此。原本标准石油公司答应要每天收购15000桶原油,但是,就在购进了20万桶之后,标准石油公司宣布合约中止了。这种购买石油的热潮仅仅维持了两个星期左右就中断了,产油区的“火”也熄灭了。

    原产地业者着急了,他们纷纷要求标准石油公司给出解释。对方的回答则是:“此时原产地上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是史无前例的,这只能怪你们自己,因为你们到处大量抛售。现在,标准石油公司只能以每桶2.5美元的价格收购,到了下星期,假如再高于2.0美元就不再购买了。”这样的答复相当的冷酷无情。

    “到处大量抛售”这句话似乎暗示着:“如果只卖给标准石油公司,价格就不会下跌!”

    事实是,洛克菲勒宣布要以4.75美元一桶收购原油时,原产地业者得到消息后就立即疯狂地采油,根本没有节制,以至于达到每天可以产油5000桶,当他们意识到这个异常情况后,为时已晚。无奈之下,这些原产地业者只能和标准石油公司解除合约。由此也导致了很多原产地业者破产,而这种情况早就在洛克菲勒意料之中了,可以说,他的目的达到了。

    洛克菲勒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这件事也不例外。当时,来往的电报使用的都是一些暗语,比如,“情妇”代表标准石油公司,“宗教怀疑者”代表炼油商,“药剂师”代表费城,等等。就是在和同事们打交道的时候,也让人感觉是在进行着某些国家机密。

    后来,标准石油公司在海外还建立了庞大的谍报网,这样他就能先发制人地对付他的对手甚至是政府。J.C.韦尔奇在1883年时说: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如果有什么东西,包括它本身和它的各种渠道,是用秘密加锁,贴上封条,周围打上篱笆,上面盖上黑布,前后都有防护的,那个东西就是标准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是纽约中央铁路最好的客户。虽然当时限制是每天60辆车,但因为标准石油公司大肆收购石油,每天的输送量已经达到了6000桶之多,并且没有一个月的出货量低于18万桶。

    从铁路公司方面来说,标准石油公司集中大量原油出货要比收集分散在各地的所有中小型企业那些少量的原油轻松很多,所以,很多铁路公司都开始争取标准石油公司这个大客户。

    其他业者没有给铁路业立下什么定量出货的保证,相反,标准石油公司却将油库的使用量提高了很多倍。因此,就算是铁路公司付出了很高的折扣,最终还是会有利润可赚的。

    洛克菲勒对范德比尔特所属的纽约中央铁路及湖滨铁路两公司的董事均赠予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作为折扣中的折扣。由于标准石油公司的红利高达37%,因此铁路公司的各董事,都毫不犹豫地欣然答应洛克菲勒所要求的折扣。

    聪明的洛克菲勒主要是依靠增资才能将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大量地赠送出去,这种手段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动动印刷机就可以了。

    洛克菲勒的死对头亚吉波多曾经大肆揭露其丑闻,不为他的金钱所动,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竟然和洛克菲勒站在了一条战线上,这在美国石油历史上成为戏剧性的一幕。

    没有人知道洛克菲勒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了什么手段将亚吉波多收买的,但他善于保存敌营中的强者并为己所用是人所共知的。这的确是一条值得人学习的技巧,也是争取敌对竞争者加入自己阵营的最好办法。

    石油大战两年后的秋天,亚吉波多在泰特斯维尔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新公司的名字是艾克美石油公司,“艾克美”的意思是十全十美,产油区业者觉得很奇怪,也不理解开设这个艾克美石油公司的原因,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个公司会有什么内幕,直到亚吉波多开始收购同业的股票时,他们才如梦初醒。

    艾克美是标准石油公司的傀儡,其股份由洛克菲勒兄弟共有。洛克菲勒认为派遣亚吉波多去煽动原产地的炼油企业加入他的公司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些人的感情起伏很大,只要使用的方法得当,一定能够轻易地降服他们。

    洛克菲勒没有看错亚吉波多。亚吉波多的精明不在洛克菲勒之下,他出色的才能在这一系列的兼并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将当地的炼油商们召集到一起,充当了标准石油公司的说客,劝说这些人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还是加入标准石油公司比较好。这样他们可以继续经营自己的工厂,但如果不加入,则只能是步履维艰,最终破产倒闭。

    短短几个月内,洛克菲勒就买下或租赁了27家炼油厂,在接下来的三四年中,他将剩下的独立炼油厂也都悉数并入标准石油公司的囊中。而那些当初坚持独立经营的炼油商的确像亚吉波多所说的那样,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他们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相继破产、倒闭。

    看着自己辛苦创下的事业就这样毁掉了,有些人禁不住这样的打击,选择自杀的不计其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的死亡和洛克菲勒的逼迫不无关系。

    洛克菲勒的一生,不断地有敌人出现,数目多得无法数。人们给他起的“大蟒蛇”、“大章鱼”等恶名,其意思就是“吸血鬼”。从这点上说,这个恶名并没有错。因为他吸取了无法计量的产油区业者的鲜血,仅仅泰特斯维尔这一个地方,自杀身亡的业者就不可胜数。

    而游说有功的亚吉波多则成为洛克菲勒王朝的建造者之一。后来,他也成为巨富,并且在洛克菲勒退休之后而小洛克菲勒还没有接管这一王朝时,担任了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后来改名为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

    当洛克菲勒的伏兵计划完成之后,他已用他的巨掌把产油区的同行紧紧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至此,洛克菲勒已经将克利夫兰所有的对手吞并了,他独霸一方,接下来,就是扫平全国的石油企业了。

    石油帝国的君主

    1872年整个一年,虽然洛克菲勒好几次都想组成大的联盟但都未成功,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想统一石油业的野心。在两大协会结束之后,市场混乱期间,他的公司仍正常运作、赚钱,这也更加增强了他要在石油王国称霸的决心。

    现在,他要完成纽约和东部地区的统一。在纽约,他已经合并了一家公司,即波士维的炼油厂,后来,长岛炼油厂也归入他的门下。

    就连纽约实力非常雄厚的得福制造公司也合并到了标准石油公司。可以说,洛克菲勒公司在当时是所向无敌的。洛克菲勒认为,当一个企业的规模达到完全可以对整个行业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它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而且,这样的企业也能为整个世界带来希望。正因如此,洛克菲勒决定把整个石油业直接掌管在标准石油公司的手中。

    1873年,美国经济在南北战争后的持续增长终于走到了尽头,出现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市场上银根告急,很多企业、工厂倒闭,工资大幅度下滑,失业率不断激增,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急剧下降。

    虽然危机促使大批中小企业破产,但也加速了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了生产集中和垄断的程度。洛克菲勒此时则忙着利用经济危机去实现他在石油业的垄断计划。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石油业又迎来了“黑色星期二”,原油的价格再次暴跌,甚至比运费的成本还低。但是,洛克菲勒再次利用了这次机会,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

    他在对手愿意低价出手企业的时候,将标准石油公司的股息大量削减,以扩大现金储备,就这样,标准石油公司通过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许多人都把洛克菲勒看做是一个冷血而奸诈的商人,这或许是和他一贯谨慎的作风有关。他在召集那些已经被自己买下工厂的大老板们开会时,曾慎重地说:“你们不能把我们签的合同告诉任何人,甚至连你们的妻子也不能说。你们哪怕挣到再多的钱也不能显露出来,不要讲排场,也千万不要有养赛马的想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洛克菲勒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

    18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持续了很长时间,而1874年则是属于洛克菲勒的年代,他在他的事业上,正顺利地向前迈进。在国内,他用老练的波士维购买原油,用被并入的“奇斯-卡利公司”来销售产品;在国外,他的弟弟威廉又为公司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事业的顺利让洛克菲勒欣喜不已,但真正让他高兴的是,这一年的1月29日,夫妇俩期盼已久的独生子出世了。

    不难想象,这个男孩对洛克菲勒来说有多么重要。自1864年他和罗拉结婚以来,虽然已经有了4个孩子,但都是女孩,没有一个男孩子。虽然几个女儿也都天真可爱,但洛克菲勒内心还是非常忧虑:没有儿子,将来谁来继承这份庞大的家产呢?随着男孩的出生,洛克菲勒终于如愿以偿了。

    这个男孩,也就是洛克菲勒唯一的儿子,起名叫小约翰·D.洛克菲勒,大家习惯上把他叫小洛克菲勒,他后来继承了家族的事业。

    1874年,也是洛克菲勒决战匹兹堡和费城的关键性的年头,此时的他又开始了向全国进军的步伐。如果他能把这里的几家炼油厂收购过来,吞并其他那些小炼油厂就不在话下了。

    萨拉托加是纽约州平原上的一个古战场。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法国军队和印第安联合起来从这里入侵,对移民进行大肆杀害;独立战争时期,在1777年10月,美军在这里大败柏高率领的英军。可以说萨拉托加是血腥历史的见证人。

    “萨拉托加”是印第安语的音译,意思是“毛皮宝库”,这里盛产优质的毛皮。萨拉托加的周围是大片的沼泽区,这里的矿泉水含有碳、镁等各种微量元素,现已被开发成旅游疗养中心,许多豪华饭店、赛马场、马房等配套设施在此相继建立起来。这个曾经充满血腥却又富饶的地方此时再次热闹起来:洛克菲勒选中了此地,准备在这里进行一次密谈。昔日的古战场如今又要展开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石油业的吞并战。

    在萨拉托加的洛克菲勒别墅,洛克菲勒邀请了纽约、费城及匹兹堡各地的主要石油业者,在这里密谈。

    这些人都是比较精明的,可以说是老谋深算。洛克菲勒决定各个击破。他用了两天的时间将纽约的石油业者波斯特维克说服,他是一家石油公司的总裁,在纽约和费城的炼油商中地位很高,他并入标准石油公司,也就意味着一块最硬的骨头被啃下来了。接下来的目标是费城的沃登和匹兹堡的洛克哈特。

    这三个人都是经过南方开发公司共同讨论之后所选出来的石油业巨子。

    弗拉格勒扮演说客的角色。他首先分析了当时全美国炼油厂的形势,当时,所剩下的炼油厂只有波士顿3家、纽约15家、费城12家,还有匹兹堡22家,其余的全部都归入标准石油公司了。而且,虽然南方开发公司的联合计划没有成功,但是,他们收购克利夫兰产油区的行动已经获得了成功。而且,洛克菲勒也不打算放弃企业统一联合体。他们的目的是想适度地调整石油的供需,而不是搞恶意破坏。

    在弗拉格勒阐明洛克菲勒的意图后,洛克菲勒接着上台,他告诉这些精明的石油商人,他已经控制了克利夫兰的石油业,如果谁想从那里捞到什么好处,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纽约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的货物转运权也完全在标准石油公司的控制之下了。

    洛克菲勒目光冷峻,表情严肃,是的,他说的是事实。纽约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因为从纽约中央铁路输出的石油有一半是由伊利铁路转运的。

    同时,由于他能控制纽约两条主要铁路的货物转运,所以,对于其他利用这两条铁路的公司出货数量了如指掌,当然,竞争公司的运费也被洛克菲勒所探悉。

    两年后,资本额仅100万美元的标准石油公司就可以买卖70万桶的石油,并可以获取250万美元的利润。

    他的这番话着实引起了所有在座人的惊讶,洛克菲勒看到大家的反应后,将声音压低,以略带威吓的声音继续说道:“仅一家标准石油公司就能获得如此庞大利润的主要因素,在于一个城市只有一家石油公司,各位明白了吧?”

    之后,他又使出了最具诱惑力的一招,邀请他们查阅克利夫兰市标准石油公司的账目。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标准石油公司的成本竟然如此之低。他们这才明白,除非和洛克菲勒合作,否则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出路。就这样,匹兹堡的洛克哈特第一个被说动了,他在费城也拥有大炼油厂,并且他还自告奋勇地告诉洛克菲勒,匹兹堡和费城附近的其余业者都由他来负责说服。

    洛克哈特的任务主要是在当地尽可能多地去说服竞争者们加入标准石油公司,购买他们的股票。实际上,洛克哈特的公司和我们前文所说的亚吉波多所开的艾克美公司是一个性质的,都是洛克菲勒的伏兵。

    鉴于南方开发公司事件的教训,洛克哈特和标准石油的股票交换是在秘密中进行的,对外依旧用洛克哈特的名义。这种方法避免了因为垄断而给他带来的舆论抨击。所以,在外人看来,洛克哈特的事业依旧在继续。

    没多久,费城的沃登和其他主要的石油业者也都一个个被说服了。一度受挫的南方开发公司重现生机,虽然标准石油公司没有挂上大联盟的牌子,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实际上已成为大联盟的基础。此时的石油业,无论名实都已完全落入洛克菲勒手中。

    后来,沃登的公司也充当了洛克菲勒的伏兵的角色。这些秘密设下的伏兵就像一张大网,在全美国铺开了,将所有的石油业者都收拢到了标准石油公司之中。

    至此,洛克菲勒成了名副其实的垄断寡头。这个时候,无论是谁想和他作对,他都会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垮台。

    兼并不但让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一艘不会沉没的巨舰,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让他从中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那些被他收购的大公司的老板们,本来就是才能出众,现在都被留下来为他效劳了。

    1875年5月,西弗吉尼亚州的卡姆登公司又被标准石油公司收购进来,收购后将名字改为卡姆登联合石油公司。可以说,这次收购,在洛克菲勒的石油商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这时,洛克菲勒想要自己控制炼油业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洛克菲勒所控制的炼油厂都分布在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和宾夕法尼亚铁路运管的区域中,而卡姆登公司的收购恰恰弥补了这个弱点。它就此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样有了卡姆登公司做先锋,洛克菲勒又收购了由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控制区域内的三家炼油厂。

    那时,除了俄罗斯之外,西宾夕法尼亚州以外的地方再也没有发现大的油田。36岁的洛克菲勒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的君主。

    倒戈者的下场

    虽然洛克菲勒石油霸主的地位已经确立了,但是,他还不得不受制于银行家和运输巨头。对于石油来说,运输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对于炼油商来说,他们要经常和铁路公司打交道。洛克菲勒也是如此,从他刚一踏进石油业开始,他就一直在和铁路公司斗智斗勇。

    他知道,如果想彻底摆脱铁路公司的控制,就一定要巧妙地运用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同时,铁路公司也存在一定的顾虑,他们担心将来有一天石油会枯竭,所以不敢在石油运输设施上花费太多的资金。洛克菲勒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在1874年4月,与伊利铁路签订了一个协议。

    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标准石油公司用现代化设施装备调车场,以加快向新英格兰和南方地区的石油运输速度,并将其所属的西部炼油厂产量的50%由伊利铁路公司来运输,而伊利铁路公司则把新泽西州威霍肯车站的控制权转让给标准石油公司。

    这项协议又给洛克菲勒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从此他可以得到伊利铁路运费的优惠,对于竞争对手在全国的石油运输情况他也一清二楚,这样,他就可以利用自己对铁路公司的控制,随意地封锁竞争对手的产品出口。

    就在标准石油公司大踏步前进时,让洛克菲勒万万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发生了。提出南方开发公司计划的、宾州铁路公司的董事长斯科特突然倒戈了。几年前,他曾是洛克菲勒的盟友,而现在,他却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彻底粉碎洛克菲勒的野心。洛克菲勒内心非常清楚,斯科特很擅长战略战术,还被人称为“头脑冷静、沉默寡言的男子”,一旦出手,便非比寻常。

    斯科特在获悉洛克菲勒的萨拉托加密谈后,便设立了一个宾州铁路公司的空头公司帝国运输公司,即来个出其不意的倒戈。他在石油原产地和匹兹堡之间合并了两条主要油管,准备垄断东部的石油运输,以挫败洛克菲勒操纵克利夫兰石油业之后又企图垄断东部石油的意图。

    同时,他还赶造了5000吨的油轮,组成了五大湖的石油运输船队,并在隔着哈得逊河与纽约相对的新泽西建造仓库和贮油槽,作为转运站。这样他就可以避开受洛克菲勒控制的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走水上运输石油的道路。

    斯科特的倒戈声势浩大,这无疑是严重的宣战。对于斯科特而言,这是一场宾州铁路的殊死战斗;对于洛克菲勒而言,他担负着伊利铁路和纽约中央铁路的存亡之责。如果斯科特的倒戈成功,洛克菲勒以及他控制的两大铁路将遭到重挫;但如果斯科特失败了,宾州铁路公司的损失也会非常惨重。此时的洛克菲勒自然不会退缩,很快,他便将宾州铁路在石油运输中的股份转给了纽约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这表明,他已接受了斯科特的挑战。面对这场战争,洛克菲勒还将两大铁路霸王召集起来直言不讳地对他们说:

    “这场战争,无论对标准石油公司还是你们的铁路而言都很关键,希望你们提高折扣率,协助我们打赢这一仗,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

    两大铁路霸主别无选择,只好忍痛提高折扣率,以免遭到灭顶之灾。

    此时的洛克菲勒已经羽翼丰满,他内心很清楚,与斯科特的这场战争只能赢不能输,否则自己垄断东部、进军全国的计划就会泡汤。

    而且,他也知道对方绝非等闲之辈,这场战斗一定会耗资巨大,为此,洛克菲勒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断然减少了标准石油公司股东的分红,将这些红利留给公司,作为改善、更新公司的设备之用。二是增加投资,从欧洲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极快的速度改善了煤油加压蒸馏设备,用以减少原油在蒸馏过程中的损失。一切准备工作做完后,他就向斯科特发起了攻势。

    因为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伊利铁路公司被迫将折扣率提高了,这样的形势对洛克菲勒更加有利了。他以斯科特的势力范围——匹兹堡业界的市场为目标,将自己生产出来的精炼油大量地向此地销售,展开了倾销战。这种倾销战略使得斯科特每个月的赤字高达万元以上,但是一向狂傲的斯科丝毫没有休战的念头。

    双方的每场倾销战都带来了可怕的消耗战。但是,就在战争进入第三个夏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商战给宾州铁路工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终于,他们忍无可忍,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

    也正因为这场罢工运动,斯科特和洛克菲勒之间持续了三年的战争终于得以结束。

    虽说铁路工人的罢工在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像宾州铁路工人这样一发不可收拾的大罢工却非常少见。罢工者不仅游行示威,而且武装起来,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他们拆除铁路枕木、破坏转运站和仓库,斗争演变成流血惨案,仅在匹兹堡市内,就有25人在此次罢工事件中丧生。

    有人怀疑说这场罢工事件是洛克菲勒在幕后指使的,有人说“亲眼看见洛克菲勒的人在宾州运输线上拆掉了枕木”,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洛克菲勒似乎难逃干系。间接的证据在法庭上是无效的,从罢工开始到结束,洛克菲勒没有接到任何一个法庭的传讯。愈演愈烈的暴力流血事件终于使整个宾州铁路陷入瘫痪,受创至深的斯科特再也支撑不住这场沥血的苦战了,他火速赶往洛克菲勒处,要求言和。

    洛克菲勒在那座维多利亚式的住宅里接待了匆匆赶来的斯科特,看到斯科特一脸沮丧的样子,他的内心涌起了一股得意,他还是战胜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家伙。面对和他浴血战斗3年的对手,洛克菲勒很快地提出了和谈条件,他准备出价340万美元收购斯科特所创建的那个空头公司。

    斯科特听到这个条件后,愣了一下,一时讲不出话来。他倒不是被这笔庞大的数额所吓倒,当时,为了和实力雄厚的洛克菲勒抗衡,宾州铁路公司不得不给自己的客户提供巨额折扣,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他们不仅免费为别人运输,还倒贴钱给人家。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采取对公司的员工进行裁员、降薪等手段来节约成本。和他投入这种倾销战的巨大费用比起来,340万简直太微不足道了。斯科特想再增加100万美元,但是,洛克菲勒坚决不答应。无奈的斯科特只能答应了。随后,双方签订了运输协定,洛克菲勒出资340万购买宾州铁路的全部资产,其中包括炼油厂、储油罐、蒸汽船队、拖船、驳船等;同时标准石油公司要在24小时内交付其中的250万美元。

    因为当时公司保险柜中没有这么多钱,洛克菲勒在一天之内跑了数家银行,筹集到了这笔款项。当时公司的很多人都反对购买宾州铁路公司的那些蒸汽船,于是,洛克菲勒以个人的名义借了几十万美元购买了这些船。后来,这些船害得洛克菲勒的个人财务状况一度出现了危机,但他并不后悔。他说,如果从这个公司的整体利益来说,这样做是值得的,个人的损失算不上什么。

    经历这场“战争”之后,匹兹堡的石油业已完全落入洛克菲勒手中,倒戈的宾州铁路也在他的支配下,签订了运输协定,这些都是胜利的成果。而在这场战斗中,洛克菲勒收获更大的是,他接管了斯科特在新泽西所建造的大型贮油槽。洛克菲勒从此便以新泽西作为进出口的桥头堡,发展他的世界性石油贸易。三大铁路在他的支配下,纷纷重新和他签订了运输协定。

    这场历时三年的战斗使得洛克菲勒完全掌握了匹兹堡的石油业。

    紧接着,他又开始在石油运输的方式上进行改进。洛克菲勒意识到,随着石油业的发展,当初的油桶运输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因为它的成本太高,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要寻找新的石油运输方式。

    当时,运输石油的油罐都是专门制作出来的,只能用于石油运输。因为这一点,铁路公司非常担心,如果在油罐车上投下巨大的资金后,却没有足够的业务,那不就得不偿失了吗?这时,洛克菲勒再一次出现解决了铁路公司这个顾虑,他筹集了大笔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油罐车,然后采用行驶里程计费低价租给铁路公司。

    铁路公司对此当然是求之不得的,而标准石油公司采用这一措施后,再一次确立了它的主导地位。因为它拥有油罐车的所有权,可以随时让铁路公司处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为此得到了很多小的炼油厂所得不到的优惠。

    原产地的最后抵抗

    就在洛克菲勒用油罐车取得了对铁路公司的控制权没多久,一场石油油管大战又爆发了。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的话,那么输送石油的油管就是血管。

    这种新型的管道运输方式非常便捷,但铺设油管却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这项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一英里的油管线需要的资金高达5万-10万美元。只有实力强大的公司才有能力铺设油管,有时,甚至连他们也需要集中资金才能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

    洛克菲勒很快便意识到,油管是石油的咽喉。即使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公司没有什么利润,甚至亏本,但人为的油管利润仍然能保证巨大的联合公司的整体利润,换句话说,大公司不管面临的状况如何,在运输上还是不会出现亏本现象的。

    与斯科特持续3年的商战让洛克菲勒再次意识到,控制油管是多么重要。为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建造自己有系统的油管以便垄断原油的运输。

    此时,虽然他和斯科特之间的战争已经宣告结束了,但产油区的反抗却仍未停息,“原产地生产同盟”的残余分子仍在奋力反抗。当时,因为三大铁路系统已经完全被洛克菲勒所控制,他们在原油运输中缺乏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他们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计划,即在原产地到五大湖的水城之间架设油管。他们设想,油管建成后,原油就可以通过油管输送到伊利湖,然后再利用油轮运到纽约,油管全长为370公里,这样,他们就能将洛克菲勒的垄断局面彻底打破,这个计划无异于天方夜谭。

    消息灵通的洛克菲勒很快便获知了产油区的这一计划,因为他在产油区收买了许多当地的商业间谍。他向这些人许诺说,一旦这些间谍的身份被揭穿了,标准石油公司将同意负担他们的生活费用。潜伏的亚吉波多仍旧负责把间谍们提供的零散情报加以分析、过滤,再将其中有价值的情报提供给洛克菲勒。他后来成为标准石油公司的一个颇具规模的区域代理商。

    亚吉波多向洛克菲勒提出了一个秘密提案,就是停止输送马京郡的产油。

    马京郡是原产油区商人新发现的一个油田矿脉,但因离选定的产油河地带有段距离,其输送完全依赖经过油田附近的标准石油公司的油管。亚吉波多提出的这个封锁战略正中当地商人的要害。洛克菲勒认为这个主意相当不错,立刻停止了马京郡的原油输送。这一下,产油区的商人着急了,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与洛克菲勒签约放弃新铺设油管计划的协议,以换取大封锁的解除。

    油管之战似乎就告一段落了。岂知,一波刚平,一波又悄然而起。

    提出架设连接原产地和东部油管的计划,这是原产地的最后一次反抗行动,就像一只被逼到死角的老鼠,狠狠地咬住猫,企图谋求转机的殊死斗争。

    一位叫宾森的投资专家看中了这场耗资巨大的工程,他决定试一试。宾森原是纽约州的州长,长着一张大而扁平的脸,眉毛粗黑,双唇紧闭,显示出他坚毅的个性。他有着倔强的、不服输的性格,做什么事情,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找来了赫普特将军做搭档。赫普特毕业于威廉波特士官学校,但他从小就对土木建筑非常感兴趣。同时,他也具有一个技师所具有的性格:沉默寡言,大胆能干。在南北战争中,他曾加入军队,为北方军架设桥梁,设计隧道。他最杰出的成就是主持、设计、建造了位于纽约东方河上的布鲁克林桥和马萨诸塞州的胡札克隧道。

    赫普特一接到任务,便开始了秘密的考察地形和实地的工作。他一个人来到宾州北部尚未开发的山区,一个人搭起了帐篷,开始了勘察。他的任务是选择一条能铺设油管的最佳路线,并沿途买下那些土地。但是,他不能通过不动产公司购买这些土地,买来的只能是那些零星的樵夫们砍伐的偏僻森林。为了慎重起见,他在订立约定时,全都一一打上了暗号。

    购买这些土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经过赫普特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在此,我们只列举一个事例,也是这个过程中最为棘手的一桩买卖,就是购买威廉波特北部的一块土地。威廉波特位于宾州的东北部,是一个木材集散地。它靠近萨斯科哈那河,在山中伐下的木材可以顺河而下,漂到大西洋的乞沙比克湾,然后再转运到费城、纽约等地。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但距离河近,而且和陆上的里丁铁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赫普特决定将油管铺设到威廉波特城。

    赫普特所看中的这块土地距离威廉波特城很近,但如果公开签约购买,秘密就有被泄露的危险。因为洛克菲勒的间谍到处都是,一旦他得知消息,一定会想尽办法进行阻挠。经过仔细的调查,赫普特发现,在两座农场之间的小河河谷,是一块没有主人的土地。这个河谷有6米宽,可以说是铺设管道最理想的地带。于是,他悄悄地和州政府签订了协议,买下了这块土地。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现过无数的惊险场面,但他每一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相信这一次他也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

    第一班列车呼啸着从远处驶来,将油管钩倒,工程遭到了破坏。

    幸运的是,列车没有因此而脱轨,否则后果真是难以想象。而且,就因为如此,秘密也泄露了,油管工程被报纸公布出来了。

    宾森的早期计划就因为目标过大而失败了,但赫普特却对这个油管计划充满了信心,他将计就计,稍做改变,缩小目标,准备继续干下去。

    但是此时在宾州东北部却传来一个消息,在靠近新泽西州的布拉福特郡山中,挖掘出了一口新油井,储油量非常大,日产可达两万桶。这里距离纽约州只有32公里,消息一传出,大量的采油者顿时都涌入这里。石油产量快速上升,结果导致石油价格再一次下降,从每桶4美元直接暴跌到每桶70美分。当时,因为洛克菲勒在石油业的地位,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他在搞鬼。

    实际上,洛克菲勒对那些原油开采商盲目开采的做法一直是深恶痛绝的,他认为油价的波动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真实反应,但那些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将这一切都归咎于洛克菲勒。

    在新油井发现之际,标准石油公司为了保持自己在管道运输方面的地位,在运输和储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们甚至还快速地建立起几个巨大的储油罐。但是,尽管这样,那些采油商们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一味地开采原油,最终导致原油的产量大大超过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储存和运输的极限。很多没地方储存的石油像小溪中的流水一样流了出来。开采商们再次认为洛克菲勒又在这里动了手脚。

    此时,标准石油公司的储油罐已经满了,于是,他们对开采商发表了一个声明,强调不再办理暂存业务,只接受即期运往炼油厂的石油。而且,当时标准石油公司收购原油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了20美分,还实行分期付款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采油商和标准石油公司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愤怒的采油商在标准石油公司的门外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他们纷纷要求将自己的原油运走。有的采油商甚至采用威胁的办法,戴着面具游行,威胁要杀死洛克菲勒,将他的管道烧掉。这些过激的行为对于当时的采油商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财富正在大量外流。但是,洛克菲勒认为,这些采油商不知好歹,一点都不领情。

    他模仿这些人的口吻,嘲笑道:“我们拒绝接受一切忠告,让生产的石油超过了存储和运输能力,而我们自己又没有建造储油罐。你们干吗不运走我们生产的所有石油?你们为什么不顾过剩的石油已经使所有市场萎靡不振的事实,付给我们每桶4美元的高价?”

    当标准石油公司和采油商的纠纷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宾森和赫普特却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因为新油井的发现,使得原产地往东移了一大步,这样,油管的建造技术和经费的筹措都变得更加容易了。

    产油区的商人们信心更足了,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一油管工程上。他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一定要打垮洛克菲勒,置那条大蟒蛇于死地!”

    产油区要想独立生存,只能完成这项工程,否则别无他法。

    宾森和赫普特决定再干上一次。这次,里丁铁路局局长格恩先生也信心十足地说:“一旦油管铺设完成,每桶原油只要0.165美元的价格就能运抵威廉波特。”于是,他也慷慨地拿出了20万美元,作为铺设油管的计划基金。

    流经油管的原油,如果到威廉波特后再转运至各自的路线,则由原产地布拉福特郡的新油田到巴尔的摩,运费不会超过30美分,而到纽约也不过60美分。

    如果格恩局长能拉拢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则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和宾州铁路就有可能因承受不住而垮掉。

    经过艰苦的努力,克服了很多的困难,这一次,他们终于成功了。历时五年的油管铺设工程终于竣工了,工程起名为“泰特华德油管”。

    1879年5月28日下午4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世界石油第一段长距离油管开始启用了。宾森以一副正式庄严的打扮出现在现场,衣服上打着黑色的蝴蝶领结,儿子紧跟在他身边。他郑重地走到准备启用的大贮油槽的吸筒跟前,这个吸筒有40马力,是抽取原油用的。

    此时,25000桶原油存放在贮油槽中。只见宾森缓慢地将木栓打开,一阵原油从贮油槽中流向油管的声音传入人们的耳中。当场参观的人多达数百位,当然也包括宾州铁路的间谍及标准石油公司的代理商。

    这些原油要流向位于奥姆斯特的抽油场,这是第二站。

    5月30日10点钟,原油终于成功到达了第二站。在宾森启动油管的第七天,油管中的原油终于抵达终点——威廉波特的贮油槽。黑油滚滚倾泻而出,宾森难掩兴奋之情地大喊:“革命成功了!我们消灭了大蟒蛇!”

    对于这项伟大的工程,人们感到很不可思议,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因为他们的对手是实力强大、一手遮天的洛克菲勒。这不但需要强大的财力物力,更需要有充足的勇气。赫普特以自己非凡的才能在其工程史上再次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小企业时代结束了

    在和泰德华特公司争得不可开交,而且眼看着对方就要取得胜利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就开始游说政府,要求州议会长期实行发放输油管线独家经营权。因为从19世纪石油时代的后期开始,一些州就通过了自由铺设输油管的法案,这就给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对手们与它竞争的机会。此时,宾州政府正在讨论是否实行这个法案。

    标准石油公司为此感到不安,他们花钱雇了很多律师和农民,愤怒地找到宾州政府,以表达他们对这项法案极为不满。他们要求维持输油管线独家特许经营权的做法。

    除此之外,为了有效地制止法案的实行,标准石油公司贿赂州议员,每位议员大约都得到了3.15万美元的贿赂金。或许有人会感到奇怪,在现在的美国社会中,法律非常健全,一旦政府人员受贿的事情败露,将会身败名裂,受到严厉的制裁。但是,或许大家不知道,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官商是紧密联系的,政府对投机家们几乎没有什么约束力,他们深入地参加到这些投机家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发放土地使用权、铁路专营权和银行特许权等,和大财团们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政府官员,从总统到议员,和那些工商巨子们交往都非常紧密。他们彼此利用,权钱交易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这些手段的确有效地制止了宾州政府实行这一法案。但泰特华德公司并没有被真正挤垮。在他们的工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洛克菲勒又使出了最后一招,试图花费30万美元购买对方的一部分股权,但被对方拒绝了。泰特华德公司的成功,可以说是标准石油公司的一次巨大的失败。

    但洛克菲勒真的被打败了吗?这样说,好像有点为时过早。

    此时的洛克菲勒正在标准石油公司总部所在地——纽约市华尔街附近,当他听到油管顺利抵达威廉波特的消息时,顿时受到很大的冲击,他没有想到宾森和赫普特的能力有这么强,赫普特所算出的运费竟会如此准确。他太小看他们了。

    洛克菲勒马上想到,油管铺设成功,原油被运送到威廉波特后,三大铁路为了迎战,必须接受无理的运费降价要求。运费战争一旦再度爆发,几个铁路公司也就走到头了。而洛克菲勒的垄断梦想,也像被踢了一脚,摇摇欲坠。怎么办?一向精明的洛克菲勒此时也有点慌了。他立即找来弗拉格勒和弟弟威廉商量对策,但三人都没有想出一个有效的办法。

    尝到胜利果实的里丁铁路局局长格恩,很快召集了巴尔的摩和纽约地区的石油业者,开始大量地投资。泰特华德公司自己也在纽约建造了炼油厂。另外,新泽西、费城等地也开始建造新的工厂。因为他们成功铺设的油管,可以直接为工厂提供廉价的原油,而所有这些,对洛克菲勒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

    就在洛克菲勒、弗拉格勒和威廉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宾森前往欧洲的消息又传来了。

    洛克菲勒立即将他的间谍派了出去,紧紧跟踪宾森。无论宾森走到哪儿,都会有标准石油公司的间谍跟踪。洛克菲勒根据欧洲间谍传来的情报获知,宾森前往伦敦、巴黎的目的,是为了延长油管而向银行贷款。随后,又传来消息说,刚从欧洲回来的宾森马上就赶到纽约。据说,当时他已向美国最大的银行——第一国际银行贷款到200万美元。

    当听到第一国际银行已接受宾森的要求,以1美元对9美分的折扣率,认购泰特华德公司的债券时,里丁铁路局局长格恩也前往欧洲,据说也是到金融街去商谈贷款的事情。

    洛克菲勒绝非等闲之辈,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对策。他立即派亚吉波多买通了宾森的泰特华德公司的帕塔森,他拥有该公司1/3的股权。

    于是,在贷款成功的消息传出来没多久,这位帕塔森就跑到第一国际银行的职员办公室来告密说,泰特华德公司有人暗中贪污,他们的油管存在很大的技术问题,贷款给他们恐怕就有倒债的危险。与此同时,帕塔森又将他在泰特华德公司所持的股份抽了回来。

    但是,第一国际银行因为信任宾森,以“缺乏证据”为由拒绝了帕塔森的告密。谣言不攻自破了。

    洛克菲勒不喜欢资产阶级聚集的第5街,他选择了靠近中央公园的西54街盖了一栋大楼。现在,他就在这栋新大楼宽敞的书房内,阅读跟踪宾森、格恩的商业间谍整理回来的“欧洲最高机密”。

    对于泰特华德油管公司的突然出现,洛克菲勒头痛不已,费尽心思地考虑对策。

    有些事情或许连他自己也意想不到,原来只是用来取代给原产地业者收据的信用证券,没多久居然支配了纽约的金融界;第一国际银行也被纳入洛克菲勒庞大的企业联合体制中。洛克菲勒之弟威廉的两个儿子,为了战略因素而与第一国际银行总裁的两个女儿结婚,使得这个大银行成为洛克菲勒家族企业中一部分。

    与此同时,刚从欧洲回来的泰特华德公司董事长宾森,以无比昂扬的斗志,思索着击败洛克菲勒的良策。这次他的欧洲之行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他顺利地贷到200万美元的款项。现在他正在思考:若将油管由原来的终点站威廉波特往东延伸到塔马连多城,就可以和新泽西的中央铁路连成一体了。如果这个计划实现,那么打败洛克菲勒就不是梦想了,但手中的这笔贷款对于铺设新油管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又立即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泰特斯维尔的第二国际银行,找到总经理海德,提出200万美元的资金贷款要求。他告诉海德,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计划,希望他能慎重考虑一下。

    虽然海德总经理对这件事也兴趣盎然,但他必须和其他管理人员商量,所以无法马上答复,他答应一个礼拜后回复消息。

    “管理人员之中有人强烈反对,我个人虽然赞成,仍然必须说服他们……”

    因为海德没有爽快地答应,宾森就和里丁铁路局局长格恩商量,再度前往纽约的第一国际银行,拜托他们认购和上次同样金额的公司债券,也就是200万美元。

    宾森随即拜访第一国际银行的总裁汤姆斯·斯蒂尔曼,正是在这次会谈中,宾森发现了一个秘密。洛克菲勒的卧底间谍亚吉波多正在从事着可怕的颠覆泰特华德公司的工作。洛克菲勒的秘密旨意是:制造内乱、吞并公司。亚吉波多接到这一任务后,四处奔走、游说,除了帕塔森之外,他集合了宾森刚刚所想到的那几个股东,进行全面性的颠覆。

    拥有泰特华德公司1/3股份的帕塔森以公司内部混乱为由,欲抽回自己所持的股份,结果闹到了地方法院。事隔不久,另外几位股东也都露出了真面目,公然摆出反叛的姿态,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帕塔森事件当然成了无孔不入的各种报纸的头条新闻。一直维持高价的泰特华德股票突然大幅度下跌,这正是标准石油公司向当地股东收购股票的大好时机,也是宾森在纽约卖出公司债券带来的恶果。

    帕塔森等股东的反叛行动很快就转变为公开行动。他们制造了许多空白的股东委任状,还花钱雇了全副武装的黑人和一些带工具的工人,在总会场外面严加戒备。宾森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被逼到“墙角”的泰特华德公司决心妥协了。他们意识到,只有和标准石油公司联合起来,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洛克菲勒的行动迅速而周密,整个吞并计划手段毒辣,不愧为老奸巨猾的大蟒蛇。但是,吞并泰特华德公司只不过是他整盘棋中的一个着数。与此同时,他还秘密地投资了50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油管公司,取名为“美国运输”,专门负责铺设输油管道网络。一旦吞并泰特华德的计划成功,他的油管公司就可增资至3000万美元。

    洛克菲勒请来了波士维的代理商丹尼尔·奥戴为铺设管道的总管。这个人不但是个精明的商人,而且对铺设管道工作也很在行。他的性格粗野好斗,他命令自己的手下,每天要铺设一英里的管道,这个速度可谓非常惊人。如果他对哪个采油商不满,就会暗示对方,因为油田太远,标准石油公司是没有办法在崇山峻岭之中为他铺设管道的。如果这个采油商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储油罐,他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资金全部流失掉,而变得一文不值。所以,对于所有的原油开采者来说,奥戴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他们的命运。

    在吞并了泰特华德公司以后,奥戴又完成了威廉波特到纽约之间的油管铺设工程。至此,油管铺设工作全部完成了。

    在这一工程中,有一件事是洛克菲勒一直引以为骄傲的:

    在铺设的油管中有一条是必须通过巴容县境内的,但巴容县是泰特华德公司所控制的范围,而当时泰特华德和标准石油公司的关系正在紧张的僵持阶段。他们早就促使议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声明除了已经铺设好的管道外,不得有其他的油管再通过这个县境内。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为此,洛克菲勒专程赶到巴容县,思索了很久,才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

    一个漆黑的夜晚,突然有一群身体健壮的大汉出现在巴容县的东北角,只见他们手中拿着铁锹和十字镐,在那里挖土掘沟,很快,一条大沟就挖成了。然后他们将油管埋了进去,再将沟填平。天快亮的时候,这个工作完成了,他们才全部离开。

    早晨醒来的人们发现,标准石油公司的管道已经安在了巴容县境内。县当局得知这一消息后,就要对洛克菲勒实施控告。

    消息灵通的报界也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消息,记者们纷纷赶来采访洛克菲勒。为此,他正式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告诉到场的记者们,县议会已经通过议案,做出了规定,除了已经铺设的油管之外,其他的油管一律不准过境。同时,他还提出建议,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到现场去,查看标准石油公司的油管是否属于已经铺设的范围。

    县议会自然知道议案的内容不严密,洛克菲勒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却没有办法去对付,这场官司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件事可以说极具戏剧性,晚年的时候,洛克菲勒还经常向别人提起,听的人也无不为他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关键时刻总会找到最佳办法,洛克菲勒就是这样的人。

    石油管道的铺设成功,对标准石油公司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它对铁路公司的依赖减轻了,在运输上占有了一定的主动权。这样,洛克菲勒的垄断梦想又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工程完工后,标准石油公司的发言人将公司和泰特华德公司的协定公布了出来:标准石油公司把自己在宾州的管道运输业务分成两部分,其中88.5%归自己,另外11.5%给泰特华德公司。

    这对那些炼油商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这才认识到,如果和标准石油公司作对,是自己不自量力,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此后,他们不再指望他们的境况会有什么改变,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向洛克菲勒俯首称臣,要么就退出石油业。否则,要从宾州运走一滴油都是不可能的。

    在油管的技术方面,后起步的洛克菲勒也吸收了泰特华德不少的经验,这种优势使洛克菲勒的垄断美梦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冷眼静观赫普特的油管计划,再来个不劳而获,据为己有,这难道不是洛克菲勒心中早已描绘好的蓝图吗?

    1904年曾有这样的统计,全美国的原油精制量,一年可以达到2700万桶之多,也就是12.5亿加仑。其中的38.65%是由标准石油公司直属的炼油厂生产,若再加上分支的炼油厂,生产量高达86.55%。

    在石油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洛克菲勒吞并对手、垄断全国的步伐并未停止。萨拉托加密谈和斯科特的失败使他的公司更加壮大了,到1875年,标准石油公司的资产已达350万美元。洛克菲勒的目标是想把纽约-匹兹堡-伊利-巴尔的摩-派克斯堡-大油田区这一条线路上的所有厂家都团结到标准石油公司的周围,以成立一个建设性的大联盟。

    经过酝酿,继“全国炼油工业协会”之后“中央炼油协会”成立了。从表面上看协会欢迎所有的炼油商都加入,行政人员也通过选举产生,但实权还是掌握在洛克菲勒的手中。但是,炼油业终于组织起来了,混乱的局面也结束了。

    “中央炼油协会”的主旨是:控制所有原油的买卖、规定精炼油的价格,并由协会出面与铁路公司及油管公司谈运费、分回扣。这个协会实际上就是洛克菲勒的梦中王国,现在它已经由一个简单的炼油厂扩张成连锁的企业王国了。

    1875年3月的执行委员会上,这个王国的董事已增加到13人。除此之外,许多社会名流也成了他们的股东,如伊利铁路公司、纽约中央铁路的首脑们都是股东。

    资本虽然充足,但还有一个问题,虽然在波士维的领导下,公司的收购部门很多,但竞争对手依旧存在。于是,洛克菲勒决定把对手“尼亚-格兰公司”合并过来。最初,这个公司不同意,老板几番周折将公司卖给了纽约的“派特公司”,殊不知,此时的“派特公司”

    早就归属标准石油公司了,只不过依旧是私底下秘密进行的。尼亚-格兰公司加入标准石油公司后,从此原油的市场操纵权也掌握在它的手中。不仅自己无后顾之忧,还拉拢了许多公司以前的老客户。如今他们不再害怕中间商的威胁了,反而可以控制独立工厂的原油需要。

    解决了原油的问题后,洛克菲勒又计划进一步扩大铁路路线的范围。他发现在匹兹堡和辛辛那提之间的一片土地上,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批原油厂和炼油厂。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家新的铁路公司从巴尔的摩和俄亥俄路经此地。洛克菲勒担心这个铁路公司会带动起这片土地的繁荣,这样就会有威胁到标准石油公司在南方、西方甚至东方和北方市场的危险,所以他决定将这块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土地购买到手,将这个潜在的对手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一个被看中的目标是卡麦登。他在派克斯堡建立了一个炼油厂,但生意不是很好,他非常羡慕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的大公司,据说,合并到标准石油公司的主意是他自己先提出来的。卡麦登加入之后,对外仍独立运作,对内则享有股份。他的任务就是负责拉拢所有巴尔的摩及俄亥俄线上东至辛辛那提、南到匹兹堡地区的小工厂。卡麦登努力地工作着,一个接一个的小工厂被他拉进了标准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的领域进一步扩展,包括西弗吉尼亚、俄亥俄、马里兰州。

    与此同时,亚吉波多在产油区、洛克哈特在匹兹堡、华顿在费城、派克和罗吉斯在纽约,也都有一定的收获。他们大展才华,以相同的手段为洛克菲勒收买炼油厂,以帮助洛克菲勒完成统一的愿望。

    到1887年,标准石油公司已经将全国大部分的竞争对手都打垮了,只有纽约,还有零星的几家存在,但他们对标准石油公司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洛克菲勒想留着那些少数的竞争者,这样他可以避免别人指责他大肆垄断。

    而实际上,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当标准石油公司越来越庞大时,谩骂声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虽然洛克菲勒受到的攻击已经为数不少,他也能从容面对,但他还是希望这类的攻击和指责越少越好。

    在商业萧条的时候,其他的公司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即将倒闭,而标准石油公司却一枝独秀一样继续发展着,于是,它的竞争者们坐不住了,纷纷埋怨起来,认为他们当前的困境都是标准石油公司造成的。有人曾开玩笑地说:“在当时那个时期,如果有谁在地上不幸因为踩了香蕉皮而摔倒了,他都会认为是标准石油公司扔的香蕉皮。”

    对于人们的指责和怨恨,洛克菲勒很不理解,他觉得,与其将竞争对手打垮,倒不如将他收买过来,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况且他出的价格也是合理的。他认为,小企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一定是大企业,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在经济上稳定石油业,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制造和销售,并以非常低的成本为消费者带来煤油和其他的石油产品。而这也许是洛克菲勒对他的吞并战略冠冕堂皇的解释。

    到1879年,整个美国生产的90%的石油都是由洛克菲勒的公司所提炼的,而到了1880年,这个数额则增加到95%。由此可见,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已经绝非昔日的小厂,而是能够影响到整个美国经济的大企业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