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一病不起,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派遣使者前往成都请诸葛亮前来永安宫接受遗诏。刘备把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嘱咐太子要听从诸葛亮的建议,重用诸葛亮。四月二十三日,刘备病逝在白帝城,享年63岁。太子刘禅即位,史称后主,年号建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任益州牧。
刘备死后,诸葛亮想要复兴汉室,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与吴国交好,一是平定南方的叛乱。
蜀国此时新主刚登帝位,国情还不稳定,因此必须要再次与吴国交好,共同抵抗势力强大的魏国。诸葛亮思前想后,终于决定派邓芝出使东吴。邓芝不负众望,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不卑不亢的态度,向孙权一一分析东吴与蜀国间的利弊关系,恢复了与东吴的友好关系。
紧邻蜀国边境,有南方四大少数民族的集聚区,分为四郡。建兴三年(225年),益州的探子回报诸葛亮,南方部落首领孟获带着两万精兵侵犯蜀国边境。诸葛亮上奏后主,请求亲自领兵前去征讨。
七月,诸葛亮率兵到孟获作乱的南方地区。诸葛亮知道孟获不仅作战英勇,在当地少数民族中也很得人心,就是在汉族中也有一定威望,若是孟获归服了,其他少数民族就不敢作乱了。于是,他决定攻心为上,收伏孟获。
孟获虽然作战骁勇,却不懂得作战计谋。第一次两军交战,蜀军按诸葛亮吩咐故意败退,孟获不管有没有陷阱不顾一切地追赶逃兵,果然上了诸葛亮的圈套,被蜀将魏延活捉。诸葛亮问他服不服气,让他归顺。孟获冷哼一声,不屑地说了句,胜败乃兵家常事,自己坚决不服。诸葛亮微微一笑,亲自给他松绑,并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之后,放他回去了。接着,诸葛亮又把抓到的孟获的副将找来,故意说孟获把叛乱之罪都推了到他身上。副将十分生气,连喊冤枉,诸葛亮好言劝慰了他一番,把他也放了回去。
见到诸葛亮就这样把孟获和他的副将都放了,蜀军部将们都大惑不解。诸葛亮对他们解释,活捉孟获就好比从口袋里取东西一样容易。只有让他心服口服地归顺,南方才能真正地安定啊。
孟获的副将回去后,乘孟获酒醉把他绑了交给诸葛亮,诸葛亮第二次活擒了孟获。孟获仍是不服,他说被捉并不是诸葛亮的功劳,是不小心被副将暗算了。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孟获回来后想到一计。他让自己的弟弟带人去向诸葛亮诈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计谋。把诈降的人都灌醉了,让前来偷袭的孟获落入陷阱,第三次活捉了孟获。孟获仍不甘心,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孟获集中了全部兵力,决心与蜀军决一死战。诸葛亮却坚守营地,拒不出兵,气得孟获暴跳如雷。几天后,蜀军在一夜之间撤离,只留下空空的营地。孟获大喜,认为必定是蜀军国内有急情才匆匆撤退,于是挥师急追,没想到落入蜀军的包围,孟获再次被擒。他仍不服,诸葛亮又将他放掉。
屡次吃亏的孟获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便跑到一个叫秃龙洞的险要之地躲起来负隅顽抗。蜀军奇袭秃龙洞,第五次抓住了孟获。诸葛亮知道他还是不能心服,又把他放了。这时,部将们都极为不满,认为大家辛辛苦苦抓了孟获,诸葛亮轻而易举就把他放了,心中十分不满。
蜀军又分别战胜了孟获请来的各部族首领,大破怪兽兵,第六次擒住孟获。第七次火烧藤甲兵,抓住孟获之后,诸葛亮派人告诉孟获,可再放他回去。孟获流着眼泪,感激不已,恳切地说:“七擒七纵,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哪个人可以做到。我虽然是粗鄙之人,也懂得礼仪,难道真这般不知羞耻吗?”于是率兄弟妻子及各部族首领,一起跪拜在诸葛亮面前,诚心诚意地表示愿永远归顺。南方就此平定,诸葛亮引军凯旋。
南方的平定,消除了诸葛亮北伐的后顾之忧,而且此地物产富饶,矿藏也很丰富。昆明一带盛产盐、铁,永昌产金、铜、琥珀等,还有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可供给军需。
十二月,诸葛亮班师返回成都,后主亲自出城三十里相迎,诸葛亮远远看到后主率领着车銮仪队在路旁等候,忙跳下车来,匍匐于地,说:“臣不能迅速平服南方,使主上担忧,臣不胜惶恐。”后主扶起了诸葛亮,请他上车一同回到朝中,并在宫里大摆筵席,重赏三军。
从此,诸葛亮力整政纲,督导百姓讲武习农,朝野呈现一片清平,连远在三百里外的异邦都闻风前来朝贡。诸葛亮还大力提拔朝中的文武人才,当时在朝廷中逐渐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有蒋琬、费袆、杨仪、魏延、董允等人。
后主刘禅遵守先父的遗命,充分地信任诸葛亮,因此蜀中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实际的掌权人都是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没有任何私欲,他用全部的精力辅佐后主,以望复兴汉室。
首度北伐
北伐曹魏,统一全国,是诸葛亮早就定下的奋斗目标。与东吴恢复联盟关系,平定南方的叛乱,内部也较为安定的局面给诸葛亮的北伐计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建兴四年(226年)五月,曹丕病死,太子曹睿继位,谥父丕为文皇帝,其余的文武官僚,都有封赠。当时雍州、凉州两地缺乏人守,司马懿上奏自请到西凉等处防守,曹睿允许了他的请求,便封司马懿督导提督雍州、凉州等地的兵马。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大军离开成都,向北进军,伺机而动。之前,诸葛亮任命郭攸之、董允、费袆等为侍中,负责宫中的事,并且又派将军向宠总督御林军马。他自己则率领了赵云、邓芝、魏延、吴壹、向朗、杨仪、马谡等大将和近十万大军北伐。临行之际,他上表后主。这就是享誉古今的《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在表中坦率地指出了在魏、蜀、吴三国相争中,蜀国所处的不利局面,希望刘禅能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完成统一大业。
由于北伐的缘故,蜀国的军政中心也移往汉中,有半数以上的官员和将士都驻守在此。从这时候起,诸葛亮在此指挥作战,直到他死时为止,恰好在此地驻守了八年。在这八年之中,他先后带着大军向魏军攻击六次。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为稳妥起见,没有采纳大将魏延从近处偷袭长安的作战方案,而是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他扬言要由斜谷出兵攻打郿城(陕西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两将率一军故布疑阵,实施障眼法。然后他却率领主力大军前往攻击祁山。祁山是攻取长安的军事要点,诸葛亮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不久,祁山就被这支军纪严明的部队轻松地攻取了。祁山附近的三郡:天水(甘肃渭川)、安定(镇原)、南安(陇西东北)也都相继归顺诸葛亮。
刘备逝世后,蜀国一直在整顿内部,接着又平定南方,很久没有与魏国相争了。魏国渐渐对蜀国疏于防备。诸葛亮占领祁山后,汉明帝曹睿慌了,他亲自到长安,命令张郃率领大军前往攻击诸葛亮,同时又派曹真率兵前往支援郿城对抗赵云、邓芝。
诸葛亮在祁山听到魏军大举反攻时,算到魏军将领张郃一定会前去进攻街亭。因为街亭是蜀军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如果街亭被占,无疑是断了蜀军的咽喉之路。
诸葛亮决定派参军马谡守街亭。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的地势非常重要,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给他指出作战方法,让他在靠山近水的地方安营扎寨,千万谨慎小心,不得有误。马谡非常自信,他得意扬扬地说:“我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兵法,哪有不能防守这个小地方的道理?”这时,有许多部将都反对让马谡去防守街亭,因为他平时过于自负。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决定让马谡作为先锋,前往街亭防守。
马谡来到街亭后,巡视了一番,对诸葛亮让他防守这里不屑一顾。他暗想,丞相实在是过于多虑了,这么偏僻的地方,魏军不可能来攻击。部下王平看到马谡并没有做任何部署,就劝他赶快到山下布阵。
马谡不以为然地说:“哪用得着去山下布阵?你没看到前面有一座孤山吗,这正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屏障,我们只要在那山上驻扎就万无一失了。兵法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王平说:“参军如此想就错了,那座山前无进路,后无退路,万一魏军在山下团团包围,断了我们的水源,我们就无力反抗了。请您按照丞相吩咐,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仅不听劝阻,反而嘲笑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还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劝阻,马谡不再理会他,径自将大军布于山上。
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马谡乘着混乱,迅速逃走。
此时,据守在箕谷的赵云、邓芝也被曹真攻打得有点招架不住,但是赵云及时把军用仓库所在地,赤崖以北的栈道全部烧毁,使魏军无法继续追击。同时他极力保护军备,没有造成太重大的损失。
诸葛亮非常懊悔当初没有听从刘备不可重用马谡的劝告,后又不顾众将的反对执意命马谡守街亭,才导致这样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在按照军法,也不得不处死马谡。
临刑前,诸葛亮流着眼泪对他说:“我屡次嘱咐你,街亭是我们胜败的关键,要全力防守,你却自以为精通兵法,不听劝阻。如今军败将亡,这全是你一人之过。今天我如果不杀你,又怎么能平服众人的怒气?”
说完,便命左右侍卫将他拖出斩首,马谡嚎啕大哭道:“丞相待我如子,我也视丞相为父,如今我是死有余辜,但愿丞相能像宽厚待我一样,多照顾我家中的妇孺。”
诸葛亮对马谡说:“我和你情同手足,你的孩子便是我的孩子,你不必再多说了。”
左右侍卫将马谡推出辕门,正准备要落刀时,参军蒋琬恰从成都赶到,看到这种情形,忙命刀下留人,马上晋见诸葛亮说:“春秋晋楚相争的时候,楚国杀了兵败的大将得臣,正中晋文公的下怀。如今天下还未平定,就杀掉马谡这种人才,不是很可惜吗?”
诸葛亮流着泪回答说:“从前孙武所以能够制胜于天下,是因为军律严明的缘故。现在四海纷争,正要开始作战,如果不严申军令,如何能够服众呢?”
这时,侍从禀告已将马谡斩首,诸葛亮听后大哭不已,蒋琬问道:“马谡既然罪有应得,丞相又为何如此伤心呢?”
诸葛亮说:“我并不是为马谡而伤心,我只是想起先帝在白帝城病危时曾提醒我,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今日果然应验了先帝的看法,我追思先帝的圣明,懊悔不已!”
诸葛亮斩了马谡后,同时擢升王平为参军,统领南夷五部“飞军”之兵。
赵云、邓芝的部队也在箕谷战败,因为赵云退兵时仍有部队在后面坚守,所以损失不大,但也因此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问邓芝道:“街亭失利,大军败退,兵将不可收拾,但是箕谷战败部队撤退,兵将依然齐整如初,是什么原因呢?”邓芝说:“赵云亲自在部队后面拒敌,军需物资一点都没有抛弃,兵将没有缘由散乱。”
赵云有军资和剩余的绢帛,诸葛亮想将其用来分给将士,赵云说:“军事上没有胜利,为什么要有赏赐,这些物资请全部存入赤岸库,等到十月用作冬季犒劳品。”诸葛亮很赞同这个意见。
司马懿一直是诸葛亮北伐的大患,由于之前魏国连连战败,曹睿命司马懿带兵与蜀军相抗。诸葛亮听闻这个消息后,又加上街亭失守,命大军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不得不暂停。
奇谋败魏军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没有使诸葛亮丧失统一的信心。他重新整顿军队,补充粮草,准备再次出师北伐。这时,他接到书信,得知勇将赵云因病身亡,不禁痛哭流涕,悲伤不已,大声说道:“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啊!”之后,诸葛亮上表《后出师表》给后主,领几十万精兵,再度北伐。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进言说: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结合蜀魏敌不两立及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针对大臣们对再次北伐的异议,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更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
当年冬天,曹魏大将曹休所率的军队在石亭(安徽潜山县东北)被吴军打败,魏军主力大部分前往解救曹休,关中空虚。诸葛亮趁机率军从散关(今陕西宝鸡南)出发,包围陈仓(宝鸡东)。散关和陈仓之间有一处地势险峻的绥阳小谷,谷中溪水湍急,因此大军行进非常困难。
当时陈仓由魏将郝昭、王双负责防守,防卫森严。不管蜀军如何挑衅,都拒不应战。诸葛亮便与部属商议对策,因为陈仓地势险峭,运输不易,而蜀军所带的军粮连一个月都维持不了。部将们都认为事不宜迟,应该强攻,以免拖延时日,耗费粮食。于是诸葛亮便利用云梯(春秋时公输般所发明的攻城之具。把底下以木块为垫,装有轮子的云梯车的四周用生牛皮围起,以防敌军的箭矢;里头装有云梯、飞梯两种,攻到城下时,便将飞梯驾于云梯之上,士兵便可以爬上去攻城)、冲车(兵车的一种,以甲覆马,以铁包轴,用来冲锋陷阵)为前锋,让士兵爬上城去。
魏帝又派张郃带兵支援陈仓。当他到达陈仓时,诸葛亮已因粮食不足,引兵而退。魏军的另一名大将王双,却在陈仓与蜀将魏延战斗,王双攻势猛烈,魏延无法脱身与诸葛亮的主力军会合。诸葛亮便派人给魏延送去一计,魏延按照诸葛亮的计策,先派士兵埋伏在王双的营账附近,然后带着剩余士兵,连夜拔营赶回汉中。
王双得知魏延逃走后,便立刻带着人马追击,这正好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这时,埋伏的士兵点燃了魏军的营帐,王双一见后面一片火光,赶紧下令撤退,奔回山坡左侧时被魏延追到。魏军以为该处有埋伏,大军溃散,纷纷逃命。
陈仓之役,不能一举破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关山阻隔,补给不易。这也是诸葛亮在北伐中的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建兴七年(229年),孙权称帝,吴蜀订盟。
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战争。他率大军进攻祁山,在西城大败魏军,射杀张郃。六月,蜀军因粮尽退兵。
为了解决北伐中的军粮供给问题,诸葛亮命令军队在当地屯田。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粮草数量巨大,搬运不便,需要耗费众多人力牛马。
诸葛亮早想到这个问题,他很久以前就令部下积存木料,并购买了许多木料。原来他想制作“木牛流马”,用这些“牛马”运输粮草非常便利,因为它们全都不用饮水吃草,还可昼夜运输,也很轻便。将士们都没有听过这种东西,更不知道如何制作了。
诸葛亮说:“我已经画好图样,让人照图制作了。我现在把制作‘木牛流马’的方法告诉大家。”
过了几天,“木牛流马”造好了,竟像活的一样。诸葛亮命部将驾着“木牛流马”搬运粮草,补给军需。
命绝五丈原
建兴十二年(234年)春,经过两三年的整顿训练后,诸葛亮再度带领着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发布阵于渭水的南岸。为了避免粮食缺乏,他便进驻武功之西十里的五丈原,并在此地制定了屯田兵的制度,准备长期作战。同时,他又派使者去吴国商谈,希望与吴国一起出兵抗魏。
诸葛亮屯驻在五丈原后,司马懿也率领着几十万大军,隔着渭水与蜀军对峙。诸葛亮数次派人前去挑战,司马懿不为所动,拒不应战。因此,两军相峙了约三个月。
一天,诸葛亮派遣使者拿了一包女人的衣服和一封信送到魏军的营账给司马懿,以羞辱他的懦弱,司马懿看完这封信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却又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他随口问道:“诸葛亮的作息情形如何呢?”
使者回答说:“丞相非常忙碌,每天要处理许多繁杂的事,每餐吃不到一碗饭。”
司马懿回头对着左右说:“这样怎么能够长寿呢?”
部下回去后,回禀诸葛亮:“司马懿看到送去的东西并没有生气,还很关心地询问了丞相的作息状况。我告诉他丞相事多食少,他却叹息丞相这样很难长寿。”
诸葛亮在担任丞相的这些年中,无论事情大小,他一定要亲自过问,如此长时期的劳心伤神,终于导致他心力交瘁,健康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魏将们对于司马懿无论怎样受辱都不应战深表不满,纷纷前往请战:“我们为什么要在此受蜀人的羞辱呢?希望能够尽快出兵,与蜀军一决雌雄。”
司马懿敷衍着说:“并不是我不愿意出兵,而是天子明诏,令我们按兵不动。如果轻举妄动,则是违背君命,你们既想出战,不妨等我奏准天子后,再同力赴敌如何?”
众将答应后,司马懿便派使者送表前往合肥给魏主曹睿,曹睿知道司马懿是因为无法压抑部属激动的情绪,才上表请命,因此便派辛毗持节传谕司马懿不得出战。
蜀将知道了这件事后,便报告诸葛亮,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不敢出战,但是拗不过将士们的愤怒之情,便假借曹睿的意思来制伏众人。如今他们传出这个罢战的消息,还不是想瓦解我方的战斗力?”
群将正在谈论此事,忽然传报费袆到,诸葛亮请他入内,费袆禀告说:“大事不妙了!魏主曹睿听说吴国由三路进兵,乃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合肥,并派满宠、田豫、刘劭分别带领士兵迎敌。满宠还用计将东吴的军粮器备统统烧光,如今吴国已经溃不成军了。”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心情非常沉重,昏了过去。
原先吴国和蜀国约定,要由东西两面进攻,让魏军腹背受敌,以便合力消灭他。如今吴军半路无功而退,原先的计划遭到破坏。蜀国从而陷入艰苦的孤军战斗中。
诸葛亮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在思索了一番后,诸葛亮独留下部将姜维,悲戚地对他说:“我本想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可惜我只剩下了今天的寿命了。我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内容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俱之法。据我观察,只有你可以传授,你一定要尽心学习,不要辜负我。”姜维感激涕零地答应了。
诸葛亮又说:“蜀中各条道路,全都不必多忧,只是阴平地区,千万需要当心。这个地方极为险峻,时间久了肯定会出事。”姜维点点头出去了。
后主刘禅得到诸葛亮病重的消息,急忙命尚书李福当晚就起程到军中去探望诸葛亮。
李福日夜兼程来到五丈原,入帐见诸葛亮,传后主之命。问安过后,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不幸在大业未成的半途死去,虚废了国家大事,有负于天下。我死以后,你们要尽忠尽力,辅佐后主。国家以前的制度不要改变,我所用过的人,也不可轻易废掉。我的用兵之法都已传授给了姜维,他自会继承我的遗志,为国出力。”
诸葛亮又叫人取来文房四宝,坐在病榻上给刘禅上表,不忘劝诫后主: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诸葛亮写完,又嘱咐杨仪说:“马岱、王平、廖化、张翼、张嶷,这几个人都是忠心耿耿,可堪重用。我死之后,凡事都要按照旧法进行,缓缓退兵,不可急躁。你深通谋略,不必我多说。至于姜维智勇兼备,可派他在队后压阵。我死之后,不要发丧。让后面的军队先行,然后一个营一个营地慢慢撤退。如果司马懿追来,你可以布成阵势,回旗返鼓与他对垒。等他来到时,就把我先前所雕的我的木像安放在轿中,推到两军阵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一定会把司马懿给惊走。”杨仪一一答应了。
诸葛亮勉强支撑着病体,要左右侍从将他扶上小车,派人驾车出城遍巡各营。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怀着没有完成统一事业的无限遗憾之情,病死在五丈原,时年54岁。
这天夜里,姜维、杨仪遵诸葛亮之命,不敢举哀,并依诸葛亮遗嘱成殓,将诸葛亮的骨灰安置在龛中,令心腹将士守护,然后传密令,各处营寨悄然无声,一一撤出。
司马懿探查到五丈原蜀营中已空无一人,猜测诸葛亮已死,便忙亲自引兵来追。到山脚下,只见蜀军就在前方,他更加奋力追去。这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军全部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面写着一行大字——汉丞相诸葛亮。司马懿不由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几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着诸葛亮,羽扇纶巾。
司马懿大乎上当,急忙往回逃走。背后只听姜维大声叫喊:“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们丞相的计!”魏兵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丢盔弃甲,乱作一团,死伤无数。
过了两天,乡民们互相交谈说,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前日车上的诸葛亮其实是木人。司马懿听说后叹道:“我能料诸葛亮生,却不能料诸葛亮死也!”因此蜀中人有这样一句谚语:死诸葛惊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的时候,曾与杨仪和司马费等安排死后退军的调度,命令魏延殿后阻击追敌,姜维作为副将;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队便自行出发。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秘而不发丧,还让司马费去魏延处揣度他的意向。魏延对司马费说:“丞相虽然去世,还有我在。相府亲信和官属等人便可将遗体送还归葬,我自当亲自统率各路大军攻击贼军。怎么能因一人死去而废弃天下的大事呢?何况我魏延是何等人,就应当被杨仪约束,作断后的将军吗?”他就私自和司马费作出撤退和留下的安排,还让司马费亲笔写信,连同自己签名传告下面将领。
司马费欺骗魏延说:“我还应该回去向杨仪解释,杨仪是个文官,很少经历军事,一定不会违抗尊命。”司马费出来后,策马奔驰而去。
杨仪等人打算按照诸葛亮既定的计划,各军营依次带领部队撤还。魏延派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抢在杨仪没有发兵之前率领所属部队径先南归,所过之处烧绝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说对方叛逆,一天之内,羽书一并送到都城。
汉后主以此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董允、蒋琬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杨仪等人命令砍伐山林打通道路,日夜兼程行进,紧随在魏延之后。
魏延占据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人,杨仪命将军何平在前面抵御魏延。何平叱责先登上南谷口的士兵说:“诸葛公死,尸骨未寒,你们怎能如此!”魏延的部众知道魏延理亏,不愿为他卖命,都四散逃走。魏延和他的儿子逃奔汉中,杨仪派遣将领马岱追杀他们,最终诛灭魏延三族。
除掉魏延后,杨仪等人便把诸葛亮的灵柩送回到成都。
后主刘禅带文武官员,全部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诸葛亮的灵柩。
十月,刘禅亲自送灵柩到定军山安葬,降旨封诸葛亮谥号忠武侯,又令在沔阳为其建庙,四时享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