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5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张国基就认识了比他高两班的毛泽东,建立了深挚的革命友谊。他兴冲冲地和我们谈起同毛泽东相处的日子:“当时,我们都是20岁出头,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候。他在一师学习的5年中,是非常勤奋刻苦的……”说着,说着,张老沉入了回忆。“毛主席的古文底子很厚。他进一师之前就通读了《资治通鉴》,在一师课余喜读《诗经》、《楚辞》和先秦诸子的学说;喜读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喜读《昭明文选》、唐宋诗词,对历代各家骈散文,也广泛涉阅,做了眉批、旁注和读书笔记。同学们都喜欢借阅他的读书笔记。”
那时,毛泽东非常关心国内外大事。张老还记得每天早饭和午休时,常见毛泽东捧着一碗茶水走进阅览室,认真读着每份报纸,并不断做笔记。他对体育锻炼也很重视,经常对同学们说,要有坚强的体魄,才能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的活力、热情和革命干劲,同他的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同志谦逊质朴,平易近人。”张老喝口水继续说,“遇到开会的时候,他从不轻易发言,常常静静地倾听,然后才开口、分析,作出论断。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他的讲话。他为同学们办过许多有益的事情,但他从不居功,不自炫。在当时他就是一个以谦虚谨慎出名的人。”
张老说到兴奋处,忽然想起1915年秋天,第一师范学生们掀起了驱逐校长的风潮。他说:“当时有人起草了一份宣言,专谈校长私德如何腐化,不堪为人师表等,同学们认为理由不足,不能推翻校长,大家要毛泽东修改。毛泽东首先历数校长办学无方,再讲校长道德上的问题。传单发出去后,校长看了就断定这是毛泽东写的,坚持要开除他。后来,杨昌济、徐特立等几位老师为毛泽东说了话,才没有开除,而不久这个校长却被拉下马了。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校长要求看望毛泽东,有人说还是不见好。毛泽东说,我看这人还不是很坏,因为他能说会道,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他在国民党时期也没有捞到一官半职,还是个穷教师,可见他还不是坏人。后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他,并赠给他一笔钱,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毛泽东就是这样胸襟开阔。”谈了一个多小时,张老仍精神很好,越发健谈了。
1920年,张老作为新民学会会员赴南洋从事华侨教育,毛泽东到船上为他送行,并谆谆叮咛说:“你要记住我们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你们除教好自己的同胞与当地人民合作外,还要多多地搞好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
1926年,张国基在北伐战争的激励下回到祖国,毛泽东邀他参加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1927年4月,张老经毛泽东和周以栗(后牺牲)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受党的委托出国定居印尼,继续从事侨生教育工作;1954年,他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回国开会,毛泽东在中南海单独接见他,畅谈至深夜11时,后来送他到院外登车,长握而别。1958年,他回到祖国,先后担任北京华侨补校校长、北京文史馆馆长、市侨联名誉主席等职。张老执教60余年,他教过的学生约1万多人,在国外就有7000千多人,真是桃李满天下啊!
张老娓娓地和我们谈述革命的往事,谈到在毛泽东领导下,新中国建立的不易……他反复说:“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进城以后不要被糖衣炮弹打中。我们党在执政以后,地位和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本色决不能变,每个共产党员决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不能忘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临别,张老还告诉我,他原有不少年轻时和毛泽东一起拍摄的照片,出国前托上海一位孤老太太代为保管。一别27年,那老太太也不知去向了。说到这里,大家十分惋惜。
(闻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