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事物规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想当然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二十世孙,鲁国人,为汉朝末年文学家。孔融曾任北海相,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孔北海。

    东汉末年,曹操赢得官渡之战,领兵攻破袁绍的根据地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随军入城,发现袁绍的儿媳甄氏长得非常漂亮,十分喜爱,便请求曹操将甄氏赐给他做老婆。曹操见了甄氏,觉得她果然美丽无比,万种风情,便为曹丕迎娶。

    孔融对此事极为不满,写信给曹操说:“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后,将纣王的妃子赐给周公。”这是讥讽曹操的虚构故事,曹操看完信不解地问:“这个故事出自什么经典?我好像没见过。”孔融回答说:“用现在的事例推测,就能设想会发生那样的事。”

    曹操这才知道孔融是在讽刺他,气得不行,但是孔融是有名的大臣,当时不能拿他怎么样。

    孔融早就看不惯曹操。曹操曾颁发过一道禁酒的命令,认为酒可以亡国。而孔融写信反驳说:禁酒是不得人心的,因为酒对人的好处由来已久,而且这好处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安邦定国。他还列举了大量酒的德政,从尧一直说到汉高祖。

    孔融还说也有以女人亡国的,那是不是连婚姻也禁了?最后得出结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治哉?”

    曹操见他反对自己,后来借故把他杀了。

    他杀孔融的罪状是“不孝”。

    因为孔融有下列两个主张: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将瓶内的东西倒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天下饥荒,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

    曹操就小题大做,硬说孔融不忠不孝,把他杀了。

    不过反过来想,孔融的被杀自己其实也有责任,谁叫他恃才傲物呢?

    成语释义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那样。

    故事出处

    《后汉书·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出处译文

    从现在的情形,就能设想原来是那样的情况。

    002盘根错节

    东汉时期,太尉李修手下有个官员,名叫虞诩,他饱读诗书,才能出众。

    当时,东汉王朝内部腐败不堪,豪强地主欺压百姓。羌人不愿意受豪强的欺负,起来反抗,很快威胁到并州、凉州一带。大将军邓骘主张将凉州放弃,集中兵力守住并州。不少人见局势危急,又觉得大将军的建议是舍一指而保全身之策,确实有理,就随声附和。只有虞诩觉得这样做不好,他认为如果放弃凉州,对于战争的全局不利。

    邓骘见虞诩居然公开和他唱反调,非常生气,就想找个机会对虞诩进行打击报复。没过多久,朝歌发生了老百姓同地主武装对抗的事件,许多官吏被气愤至极的百姓所杀。朝廷见百姓竟然擅杀朝廷命官,就多次派兵镇压,但收效甚微。邓骘觉得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借刀杀人,就下令调虞诩去当朝歌的县令。

    虞诩的亲朋好友都觉得虞诩此去朝歌,真可谓九死一生,无不为他担心害怕。虞诩却笑了笑,信心十足地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从事容易的工作。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盘根错节的树,怎么显得出斧头的锋利呢?”

    他到朝歌后,开动脑筋想办法,充分运用他治理百姓的能力,终于平息了民变,缓和了阶级矛盾。天子得知虞诩竟然解决了众人解决不了的难题,非常高兴,决定对虞诩加以重用。很快,虞诩就被提升为武都太守。

    成语释义

    原意是树木的根互相盘绕,枝节交错,不易理清。常用来比喻事情纷繁复杂,不好处理。还可以比喻某种势力根深蒂固,极难消除。盘:盘绕。错:交错。

    故事出处

    《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出处译文

    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从事容易的工作,这就是我的职责。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盘根错节的树,怎么显得出斧头的锋利呢?

    003异曲同工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着名的文学家。他在汉景帝的时候当过武骑常侍。他创作了许多有名的辞赋,例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他的辞赋以辞藻瑰丽,气韵起伏、宏大着称。后人把他当做“汉赋”的代表人物。

    距司马相如大约70年以后,汉朝又出了一个叫扬雄的人物。扬雄,字子云,是当时着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同司马相如一样是成都人,而且也善于写赋。扬雄很仰慕司马相如的文采,他写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等赋在形式上受到司马相如的启发和影响,但是也写得独特而别具一格。

    于是,后人喜欢把司马相如、扬雄相提并论。两人的文笔都奇妙非常,但是又各具特点,所以韩愈说他们“异曲同工”,对他们的文学才能进行了高度赞扬。

    成语释义

    比喻不同艺术作品的做法和内容虽然不一样,但都很出色。也比喻两句话的说法不一样,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的两种做法都能巧妙地达到目的。

    故事出处

    唐朝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出处译文

    子云和相如两个人,就像不同的曲调却演奏得一样好那样。

    004节外生枝

    朱熹是宋代着名的理学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和着书,他认为读书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逻辑推理上去读,不要管别的问题。

    吕祖谦的弟弟吕子约不同意这种观点,朱熹就提出,读书不要左遮右拦,没必要多惹麻烦,以免节外生枝。

    成语释义

    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出了新的问题。现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故事出处

    宋朝朱熹《答吕子约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

    出处译文

    话说得过多,就会产生另外的解释;枝节上长出其他本不应该长出的枝杈;这样的话,即使是读了万卷书,也没有什么用。

    005百川归海

    汉高祖的孙子刘安,位居淮南王之位。他非常好学,有过人的才华,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技艺的人员几千人,集体编辑了一部《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共有十万多字。

    《淮南子》中有一篇着名的文章《泛论训》,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其观点还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的。

    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山洞里居住,生活艰苦得不行。后来,圣人出现,带着人们出洞建造房屋,摆脱了山洞里的生活。圣人又教会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种地和打猎,使人们过上了更安定的生活。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用礼乐教化人们,使人们的思想有所约束。

    “由此可以证明: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如果古时候的制度不适合今天的情况,就一定要废除;如果适合今天的情况,就应当发扬光大。

    “正如千千万万条从各处流来的江河,最后都会汇合流入大海一样,尽管每个人做的事情不尽相同,但人生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把社会建设好,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成语释义

    原意是所有的江河最后都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故事出处

    《淮南子·泛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出处译文

    众多河流虽然源头不同,但最后都流向了海里。

    006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国想灭掉虢国。但是要到虢国去打仗,虞国是必经之地。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又怕虞国不答应。

    晋国的大夫荀息对晋献公说:“请您把那块垂棘出产的宝玉和屈产出产的宝马,赶快送给虞国国君,然后提出要借路进兵,他肯定会一口应承下来。”

    献公摇摇头说:“垂棘的玉石是我祖传之物,很有纪念意义;屈产的那匹马,我最喜爱了!如果虞国把礼物收下,又不肯把路借给我们,我们就吃亏了。”

    荀息说道:“一定不会出现那种情况。虞国国君这个人我是了解的,他如果不愿意借路,肯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而他接受了礼物,一定会把路借给我们。尽管他将礼物收下,但玉石和宝马,也只是暂时由他保管而已,最后还是能够收回来的。把玉石放在虞国,就如同把它从内室移到外室,把宝马送给虞国,就如同把马从圈里牵出来放到圈外来养一样。您的忧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晋献公觉得荀息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他带上玉石和宝马,到虞国去借路。虞君见到美玉和宝马,非常喜欢,就答应晋国借路进兵。

    虞君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宫之奇,他觉得这件事有点不对劲,就说:“国君不可答应晋国的要求呀!虢国是我们的友邦,我们的关系如同嘴唇和牙齿一样,利益相关。前人说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虞国在支持;虞国之所以存在,靠的是虢国的支持。如果我们把道路借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被灭掉后,虞国在当天晚上也难以存在。面对这样不幸的前景,我们又怎能把道路随便借给晋国呢?”

    虞君听后,觉得宫之奇在危言耸听,就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宫之奇见国君不听自己的劝告,就带着全家老小,逃往曹国避难。

    晋献公见道路已经借到,就命令荀息统率军队向虢国进攻,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消灭了虢国。晋军得胜之后,借口要整顿军马,就在虞国驻扎下来。荀息趁虞君不防备,突然对他进行袭击,把虞国也给灭了,并俘虏了虞君。

    荀息捧着那块玉石,牵着那匹宝马,回朝报功。晋献公看了看美玉,又看了看宝马,高兴地说:“美玉依旧是原来的样子,就是宝马老了一些啊!”

    成语释义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互相依存,彼此利害关系十分密切,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宁。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出处译文

    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就是在说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007齿亡舌存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位被称为老子的哲学家。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曾在衰微的周室担任守藏室史(相当于图书馆馆员)。他有一位名叫常枞的好朋友,二人经常对一些哲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天,常枞身染重病,老子急忙去探病。常枞把嘴张开,让老子看了看,然后对他讲:“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依旧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到底怎么样了?”老子老老实实地回答:“已经没有了。”

    常枞停止说话,陷入了思考,然后又说:“我的舌头照旧存在,而牙齿却已没有了。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老子闭着眼睛想了一会儿,说道:“舌头之所以还在,是不是因为它的质地柔软呢?牙齿之所以脱落,是不是因为它的本性刚强呢?”

    常枞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对呀,你说得太有道理了!普天下的所有事物,都难逃这个道理呀!”

    老子在辞别常枞后,对“柔”与“刚”的道理进行反复琢磨,他思索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以后,他看到周室日益衰败,难以挽救,就不再对周天子多费口舌,辞官而去。

    当他经过函谷关时,把守关隘的官员尹喜羡慕他的学问,就请求他留下一部着作。老子急于出关,就一气写了一部五千字的书,名为《老子》。

    因为这本书的上篇命名为“道篇”,下篇命名为“德篇”,所以此书又有《道德经》的名称。

    在《老子》中,老聃将齿亡舌存的道理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曲则全(忍受委曲才能保全自己)”、“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能够任意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坚强者处于劣势,柔弱者占有优势)”等带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直到今天,《老子》中的观点对人们仍有较高的启示作用。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为人处世采取柔顺温和的态度,常常可以保全自己;而采取刚强激烈的态度,往往会使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

    故事出处

    汉朝刘向《说苑·敬慎》:“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

    008细水长流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临终的时候,对弟子们作了一些有关修行和持戒方面的教诲。

    释迦牟尼主张修行的恒久性,他告诉弟子们:“你们应该勤奋、持续地修行。修行的过程就像细小的水流,只要不断流淌,最终能够穿透岩石。”

    成语释义

    比喻只要努力不辍,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任何困难终可克服。

    故事出处

    《遗教经》:“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出处译文

    你们应该勤奋、持续地修行,修行的过程就像细小的水流,只要不断流淌,最终能够穿透岩石。

    009探骊得珠

    战国时,有个人去见宋襄王。宋襄王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赐了他车十乘,并给了他很高的礼遇。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真本事,自从宋襄王赏赐他以后,开始扬扬得意,看不起别人,包括当时很有学问的庄子。

    于是庄子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了,不如豁出去试一试。

    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

    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他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了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就没命了。”

    故事讲完以后,庄子对那个自高自大的人说:“宋国的深,好比九重深渊一样,宋襄王的猛,好比骊龙一样。你能得到宋襄王的赏赐,只不过是偶然遇上宋王的一时糊涂而已。如果换在正常的情况下,你一定会遇到危险。”

    成语释义

    比喻冒着大危险而得到大利,也比喻做事写文章能得到要领。

    故事出处

    《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出处译文

    贵重的珍珠,只有九重深渊下骊龙的下巴上才有。你能得到它,一定是碰巧遇上骊龙睡着了。如果骊龙清醒的话,你哪里还能活着出来哟!

    010水落石出

    北宋时期,出了一位名叫苏轼的文豪。他为人豪放,学问很深,聊起天来颇有文采。一天,他和朋友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心里很高兴,就写下了一篇文章,名为《后赤壁赋》。

    当时正是十月,夜晚的月光特别皎洁,苏轼和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在城外散步。由于与清风明月做伴,大家有了做诗的心思。于是,他们各自吟起诗来,顷刻之间就得了不少佳句,心情格外愉悦。

    这时,苏轼突然想到自己本是个爱酒之人。在这种美好的时刻,如果用酒来助兴,岂不更有情趣?想到这里,苏轼飞快地跑回家中,问妻子家里还有没有酒。妻子知道他喜欢狂饮,不由娇笑,取出一罐珍藏多年的美酒。妻子还说,这是早为他准备好了的,现在是吉日良辰,正好饮用。

    苏轼非常兴奋,抱着酒飞奔到城外,继续和朋友们吟风弄月。

    这时候,只听得江水发出潺潺之声,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显得异常清脆。岸边的千尺陡壁,显得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山屹立在江岸。此时的月亮,已悬在山峰之间。由于与山峰相伴,在人的视觉里,月亮显得小多了。江水落下,江水之下的石头,就显露了出来。

    成语释义

    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了。后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

    故事出处

    宋代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出处译文

    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

    011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按照盟约,魏王的儿子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当人质,魏王派大臣庞葱陪其子一同前往。

    庞葱怕自己离开后,魏王听信谗言而不再信任他,就在临走之前对魏王说:“大王,假如有人对您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是信哪,还是不信?”

    魏王答道:“我不会相信这种荒唐的说法。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呢?”

    庞葱接着问:“假如有两个人对您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相不相信?”

    魏王答道:“如果两个人说同样的话,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假如有三个人都说,大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您信不信?”

    魏王答道:“既然大家都持这样的观点,我没有理由不相信。”

    庞葱说:“请您想一想,老虎根本不会在大街上出现,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讲,您就觉得老虎真出现在大街上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要远于王宫到大街的距离,况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大王一定要仔细考察啊。”

    魏王点点头,严肃地说道:“我知道了,你放心走吧,我不会相信谗言的。”

    庞葱去了邯郸没多久,就有很多人在魏王面前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开始不信,但架不住说的人多,最后终于相信了,于是生起气来,不再接见庞葱。

    成语释义

    比喻一句谣言或一件虚假事物,说的人一多,人们就会认假为真。

    故事出处

    《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出处译文

    街市上没有老虎是一件很明了的事情,可是,三个人的流言就能使虚无的老虎像真有一样了。

    012水滴石穿

    北宋有个名臣,名叫张乖崖,有一次他到崇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中,存在着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恶风恶俗,这股风气在崇阳小县里也发展得很旺盛。于是,他想找个机会整顿风气,杀一儆百。

    一天,他在衙门附近巡视,看到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溜出来,面带慌乱之色。张乖崖断定此人没干好事,就一声喊住他,结果发现他鬓旁头巾下藏有一枚铜钱。张乖崖觉得其中必有问题,于是一再追问盘查。小吏无法解释,只得实话实说,承认自己刚从府库中偷盗了一枚铜钱。

    张乖崖得理不让人,将这小吏押上大堂,下令严刑拷打。小吏不服,语中带气地说:“一个钱有啥了不起,你竟然如此用刑!你也只能打我一顿,难道还能把我给杀了!”张乖崖见小吏如此目无尊长,真是该死之徒,就毫不留情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也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扔掉朱笔,拿起宝剑,亲自将小吏斩首。

    从此,崇阳县的风气真的有所好转。

    成语释义

    本意是水不住地往下滴,就能将下面的石头滴穿。现在用来比喻即使力量弱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取很大的成功。

    故事出处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处译文

    一天偷一钱,一千天就会偷千钱,时间久了绳子都能把木头锯断,水也能把石头滴穿。

    013目不见睫

    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准备派兵进攻越国,也好让众诸侯畏惧楚国。杜子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去阻止楚庄王。他一见庄王,就开门见山地说:“大王,我听说您要对越国展开攻势,这到底是真是假?”

    楚庄王回答道:“这当然是真的!我正准备派兵讨伐那不知趣的越国。这样一来,我国的疆土就扩大了很多,我们的力量也会跟着增强。你看我的想法怎么样?”

    杜子没有马上回答,他仔细想了一下,然后问道:“大王,您决定攻打越国,成功的把握到底有没有啊?”

    “当然有啊,”楚庄王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越国的朝政非常混乱,平民百姓也不知道检点,军队不强大,根本不禁打。我趁着这个有利时机展开攻势,一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杜子听后不以为然,笑着劝谏:“大王,您把问题想错了!我虽然非常愚笨,但是我知道,人的智慧同人的眼睛有相同之处。眼睛能看清百步以外的东西,对自己的睫毛却永远看不清楚。

    “请您仔细地考虑考虑:楚国的军队与秦国、晋国交战时,曾遭到惨败,失掉了几百里的土地,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楚国兵马很软弱吗?像庄矫这样的强盗,在国内横行无忌,而官吏们却没有什么办法对付他,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国家管理得不好吗?

    “所以我说楚国的软弱与越国相比就在伯仲之间,而您却自以为本国比越国强大得多,要去征伐越国,这不是像目不见睫那样缺乏自知之明吗?”

    听了杜子的一番言正理顺之语,楚庄王才清醒过来,一个劲儿地点头:“你说得真对,事实真是这样啊!”于是,楚庄王马上取消了讨伐越国的计划。

    成语释义

    本意是说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常用来比喻缺乏自知之明。

    故事出处

    《韩非子·喻老》:“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出处译文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014投鼠忌器

    西汉文帝时期,策略家贾谊主张进行政治改革,但因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因此受到权贵们的一再打击,遭遇贬官之厄。但他改革之心始终没有泯灭。在屡次被贬的情况下,他仍然向文帝上书,提出许多巩固封建统治的真知灼见。

    公元前174年,贾谊写了政论文《论政事疏》,呈给汉文帝。在这道奏疏中,他将自己的政治主张系统地陈述了出来。

    他的主张之一就是要求皇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皇帝应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下边的大小官员,与一级一级的台阶相仿,应当做到界限分明,尊卑有序。

    百姓触犯了法律,可以严厉惩罚,在脸上刺字、割鼻子、砍脚、鞭打。可是王侯大臣犯了法,就不能随便动用刑具,而应当用“廉耻礼义”等封建道德进行约束。即使王侯大臣的罪过到了极点,也只能对他们采取赐死的做法,而不能采取更加解气的开刀问斩。

    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贾谊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他说:本来想扔东西打老鼠,但因为老鼠靠近珍贵的器物,所以担心打老鼠时不小心将器物损坏。对王侯大臣们的处罚也应当如此。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如果用惩治老百姓的刑罚来惩治他们,就会使皇帝的尊严受到损坏。

    可是汉文帝并没有理会贾谊的主张,甚至在与贾谊直接会面时,他也是“不问苍生问鬼神”。

    成语释义

    原意是想用东西投打老鼠,又怕毁坏了老鼠附近的器具,因此无法下手。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想做又不敢放手去做。

    故事出处

    《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出处译文

    俗话说:想打老鼠却要小心它旁边的珍贵器物,这是很好的比喻。老鼠挨着器物,都有顾虑不打,害怕伤了器物,更何况皇帝身边的王侯大臣呢。

    015兔死狗烹

    春秋时期,楚国出了一位大贤,名叫范蠡。范蠡任越国大夫,扶保越王勾践,为他尽心尽力地服务了二十多年,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灭掉了劲敌吴国。越王勾践觉得范蠡的贡献很大,就封他为上将军。可是范蠡不但不接受官位,还辞去原有的职务,带着美人西施跑到五湖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范蠡早把越王看透了,知道在太平岁月如果继续待在他的身边,迟早会被他所害,所以还不如尽快离开他。

    范蠡虽然过起了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可是他还惦记着同僚文种,唯恐越王对文种有所不利,于是他给文种写信,信上说:“越王这个人薄情寡义,和他一起共患难还可以,但如果和他共享富贵就危险了。现在越国强盛了,如同一个猎人没有飞鸟和兔子可打,就用不着弓箭和猎狗一样,越王消灭了劲敌,大概也就不会需要我们这些功臣了。”

    范蠡劝文种及早抽身,离开朝堂,免得被越王所害。但是文种这个人非常固执,自以为功高盖世,绝没有遇害的危险,所以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越王果然觉得文种功高震主,是他独断专行的阻碍,就逼他自杀。文种眼见君王如此心狠手辣,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得自尽。

    成语释义

    兔子死光了,帮助猎人追捕猎物的狗也没有用处了,可以杀狗吃肉了。后来人们用来比喻剥削阶级的统治者,杀害为他出过力的帮手、奴仆。

    故事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出处译文

    飞鸟没有了,良弓就可以藏起来了;兔子死光了,就可以杀狗吃肉了。

    016实事求是

    西汉时期,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栗妃所生之子就是刘德,被封为河间王,死后被称为“河间献王”。

    这个河间献王不关心政治,却喜爱读书。他从民间收集了许多先秦时期的着作,闲暇之时仔细阅读。秦始皇焚书以后,古书流传下来的非常少,由于刘德特别喜欢学习,很多人把祖先传下来的古书都无偿地送给他。

    刘德对于自己收集到的古书,都能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整理。他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

    许多学者见他身居高位,仍然热爱学习,便和他一起研究学问。甚至皇帝和官府中的学者,对他的学识和治学态度,都表示由衷的佩服。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时,专门为刘德写了传记,就是着名的《河间献王传》。他肯定了刘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赞扬他苦心钻研古代的学问,并善于从确凿的事实依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成语释义

    原意是根据事实,求索真相。现在多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如实反映实际情况,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故事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出处译文

    (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了充分的事实依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

    017熟能生巧

    北宋时候,有个叫陈尧咨的射箭高手,本领非常出众。有一次,陈尧咨在射箭场地练习箭法,发了十支箭,射中目标的竟有八九支。围观的人见他技艺精湛,不禁拍手叫好。陈尧咨见自己的本事得到众人认可,不禁得意起来。但观众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怎么惊奇,只是稍微点点头而已。

    陈尧咨不高兴了,就问老人道:“看样子你莫非会射箭?你看我射得怎么样?”言外之意分明是:你看我射得不好,那么你来呀?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射箭我倒不会,我只会依常理来判断。你的箭法只能算可以,并没有什么奥妙之处,仅仅是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这话,更加不高兴,对老人说道:“你竟然小看我的射箭本领!难道你的本事比我还高明吗?”老人诚恳地说:“不是我看轻你的箭法,我是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是因为熟练,才有了今天的射箭本领。”

    说着,老人把一个装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拿出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舀起一勺油,高高地举起来,通过钱眼倒进葫芦。只见油像一根直线一样穿过钱眼,流进葫芦里,铜钱上连一滴油也没沾上。围观的人看到老人竟有这般绝技,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都叫起好来。

    老人对陈尧咨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熟练而已。”陈尧咨顿时变得谦虚起来,脸上赔着笑,连连点头称是。

    成语释义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到诀窍,做得灵巧自如。

    故事出处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出处译文

    我也没什么别的本事,不过是手熟练了而已。

    018磨杵成针

    唐代成就最高的诗人就是李白。据说李白小的时候,每天贪玩,仗着自己聪明,不肯用心读书。有一天,他书读了一半就到野外游玩。在一条小溪边上,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手中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不停地磨着。李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就好奇地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看了看李白,一边磨动大铁棒,一边语藏深意地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更觉得奇怪了,就又问道:“这根铁棒太粗了,您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把它磨成绣花针呢?”

    老婆婆非常严肃地对李白说:“这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啊!”

    李白是个聪慧之人,细细一想,觉得这话蕴藏着很深刻的道理,于是向老婆婆深深行了个礼,回家继续读书去了。众所周知,李白能够成为满腹学识之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幼时读书功夫极深。

    成语释义

    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功。亦称“铁杵成针”。

    故事出处

    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卒业。”

    出处译文

    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就问她磨铁杵做什么用,老婆婆说:“我想要做针。”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力所感动,就回到山中完成了学业。

    019螳臂当车

    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位名士颜阖,非常有学问。一次,他来到卫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卫灵公很喜欢饱学之士,想请他担任自己儿子蒯瞆的老师。蒯瞆在卫国可谓臭名远扬,他凶残成性,经常无故杀人。很多卫国人都害怕他。

    颜阖对自己能否胜任蒯瞆的老师一职,非常没有信心,就找到卫国大臣蘧伯玉,请他给自己指明一条出路。

    蘧伯玉对颜阖说:“就凭你这点本事,也想去教蒯瞆?如果你真想成为此人之师,就要处处谨慎,不要冲撞了他,否则他就可能因为一点小事把你给宰了!

    “你知道螳螂吗?有一天我乘坐马车出去办事,路上有一只螳螂高高地举起两只前脚,向马车的轮子直扑过来。虽然车轮子比螳螂大几十倍,但螳螂毫不畏惧,根本没有想到后果。结果,它就是因为不自量力,被车轮子碾得粉碎。

    “如果你也想不自量力一把,去接近暴虐成性的蒯瞆,会和螳螂挡车有一样的结局!”

    颜阖听了这一番话,吓得浑身是汗,再也不敢接受卫灵公给的差事了,而且尽快逃离卫国。等到他出了卫国的边界,一颗心才稍微安定下来。

    再说无法无天的蒯瞆,因为整天胡作非为,招惹是非,终于被人杀死。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不自量力,必然导致失败的结局。

    故事出处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出处译文

    你知道螳螂吗?愤怒之下全力伸展它的臂膀来阻挡车轮,却不知它不能胜任这件事。

    020当局者迷

    唐朝时候,大臣魏光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请示将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礼记》列为儒家的经典着作。唐玄宗觉得这样做很好,就派元澹等人仔细校阅,把新的注解加上去。

    但是右丞相张说却觉得,原来的《礼记》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实在没有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版本。唐玄宗很信任张说,就说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但是元澹认为应该改换版本。为了让唐玄宗支持他,他写了一篇名为《释疑》的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释疑》一文,运用了主客对话体的形式。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着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版本与魏征整理修订的版本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主人则答道:“戴圣编纂的那个版本从西汉时一直使用到今天,有许多人进行修订、注解,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有很多处,魏征正是觉得这种情况不利于学习,才进行了重新整理,没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用新版本。”

    客人听后,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是呀,这和下棋有相似之处,看棋的人清清楚楚,下棋的人反倒非常糊涂。”

    成语释义

    原意是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后来常用来比喻当事人容易陷入主观片面而犯糊涂。当局者:原指正在下棋的人,后指当事人。

    故事出处

    《新唐书·元澹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

    出处译文

    下棋的人糊涂,旁观的人却是清清楚楚。

    021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齐人孙膑和魏人庞涓都拜鬼谷子为师,向他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大将,妒忌孙膑的才华,就把他骗到魏国,去了他的髌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涂了墨。孙膑受到这般羞辱,就一心想报仇雪恨。

    后来,孙膑做了齐国的军师,与大将田忌一起,统率五万雄兵攻魏救韩。他们指挥军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逼,想让庞涓从韩国撤兵。

    果然不出所料,庞涓生怕大梁有失,就从韩国撤离,准备与孙膑决一死战。等到庞涓回国之时,齐军已进入魏国领土。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非常勇猛凶悍,他们根本看不起我们齐国的军队。会用兵的人,要顺着对方思想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引诱他们进入圈套。”

    于是,孙膑定下减灶之计,把吃饭的灶造得越来越少,故意制造出齐国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庞涓中了孙膑的圈套,以为齐军兵力不足,就索性留下步兵,只带精锐部队快速前进。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并在一棵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

    庞涓带领军队追到马陵,发现树上有字,就点明火把来看。这时,齐军向魏军乱箭齐发,魏军死伤者不计其数。庞涓身中六箭。

    庞涓面对兵败如山倒的惨状,知道已不能挽回,只得拔剑自刎。孙膑见庞涓已死,当年的大仇终于得报,心中格外欢喜。

    成语释义

    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向好的方面引导。因:顺着。势:趋向。利导:引导。

    故事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出处译文

    懂兵法的人都会顺着战争发展的趋势向好的方面引导。

    022兼听则明

    唐朝太宗时期,大臣魏征直言敢谏,天下人都很佩服他。有一天,唐太宗问他:“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怎样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而不犯糊涂呢?反过来说,办了错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魏征稍微想了一下,就回答道:“您应该听一听各方面的意见,这样一来,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正确的了。如果您只想听信某位臣子的一面之词,那就会因为思路片面而把事情办糟。”接着,魏征又举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指出如果一个君主只听片面之词,就会变得非常愚蠢。

    他说:“秦二世偏信赵高的话,结果招来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之言,结果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之言,结果造成了彭城阁之变。与之相反,如果多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祸害,少办糊涂事。”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觉得他的话非常在理,于是不住地点头说:“你说得太好了!太精彩了!”

    成语释义

    要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兼:同时,多方面。

    故事出处

    《资治通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处译文

    皇上问魏征:“怎样才会明智清醒,怎样就会愚昧糊涂?”(魏征)回答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会明智清醒,偏信一方面的话就会愚昧糊涂。”

    023图穷匕见

    战国末期,秦国的力量最强大,想吞并诸国,统一天下。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秦王对他非常不好。他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就想办法逃出秦国。回到燕国后,他一面积极训练士兵,准备抵抗强秦,一面物色勇士,准备刺杀秦王。

    后来,秦国消灭了韩、赵诸国,对燕国虎视眈眈。太子丹感到国家很快就保不住了,就恳求勇士荆轲实施刺杀计划。

    当时,秦王杀了大臣樊於期的满门,而樊於期跑到了燕国。秦王还极想得到燕国的督亢,好占据有利地形,展开下一步行动。荆轲为给自己创造接近秦王的机会,就劝樊於期自杀,准备将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太子丹也把督亢地图给了荆轲。

    由于太子丹的一再催促,荆轲只得仓促上路。临行前,他与太子丹在易水诀别,荆轲唱着歌,他的朋友高渐离击着筑,人们听到慷慨悲凉的曲调,心中无不百感交集。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礼物来到咸阳,求见秦王政。秦王政听说自己所恼恨的樊於期死了,督亢也将归他所有,心里非常高兴,就在秦宫的大殿接见荆轲。接见时,荆轲的副手秦舞阳被秦宫的威势吓得惊慌失措,荆轲沉着地令他下殿,自己继续与秦王周旋。

    荆轲当着秦王的面,将督亢地图缓缓展开,地图快到尽头的时候,紧藏在里头的匕首终于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举起匕首就刺。可是在情急之下,他没有刺中,秦王政挣脱他的掌握,在情急之下却拔不出宝剑,吓得他绕着柱子奔逃,荆轲在后紧追不舍。

    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没有对付刺客的经验,个个惊慌失措,不知怎样才好。按照秦国法律,大臣上朝时不得带寸铁上殿,而军队只能在殿下守卫,没有命令绝不能上殿。

    就在这危急关头,秦王政的御医夏无且急中生智,用药袋击打荆轲。秦王政忽然拔出剑来,刺中荆轲左腿。荆轲狂笑一声,将匕首向秦王投掷过来,但没有刺中秦王,钉在了铜柱之上。秦王命令军队上殿,将荆轲擒住。荆轲毫不畏惧,反而大声骂道:“你这个暴君,你这个暴君……”

    结果,秦王政下令将荆轲以酷刑处死,荆轲的血染红了法场,让人心中暗暗为之叹惜。

    成语释义

    将图展开到尽头,匕首就会露出来。常用来形容形迹败露,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就显露出真相来。亦称“图穷匕首见”。

    故事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出处译文

    荆轲取图献上,慢慢将图展开,图展完后匕首就显露出来了。

    024按图索骥

    春秋时期,孙阳的相马(识别马的优劣)技术非常高超,人们很尊敬他,称他为伯乐。伯乐到了老年之时,为了把自己的技术传下去,就结合自己几十年相马的经验,写了一本名叫《相马经》的着作。

    伯乐有个儿子,智商非常低,他很想继承父亲的相马之术,就把《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准备根据书中的描述,找到千里宝驹,也好找一份相马的工作。

    他看到书上说,千里马的额角高而丰满,眼睛特别大,四个蹄子又大又端正。他以为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千里马,于是高高兴兴地出门寻马。走到半路,他看到一只大蛤蟆,就兴冲冲地将它抓住,带回家中。

    见了父亲,他得意地说:“我的运气真好,一出门就找到一匹千里马。您看看,这匹马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额头宽,眼睛大,就是蹄子不太端正,还不够大。”

    伯乐看到蛤蟆,又是气,又是乐,心想这孩子也太笨了。他苦笑着说:“可惜呀!这匹‘千里马’好蹦跶,不好骑呀!”

    成语释义

    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形式,只按教条办事。现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出处

    明朝杨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麹’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耳。’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也。”

    025水至清则无鱼

    汉明帝十六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联络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同汉朝和好,汉和帝即位后封他为定远侯。汉和帝十一年,班超已经七十岁,他在西域写信给和帝,要求回国,他妹妹也写信给汉和帝,请求让班超回来。

    汉和帝终于另派中郎将任尚接替他,班超得以回到洛阳。在交接时,任尚向班超询问西域的情况,并请教如何开展工作。

    班超说:“我年老失智,你肯定能当大任,功业要超过我。你一定要我讲,我就说几句吧。西域人不懂中原文化,他们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也不一样,有些人生性野蛮,很难教养。而边境的士兵也大都因为犯了法才送到西域驻守。

    “依我看,你这个人性子比较急躁,待人过严。要知道,水太清澈了,就没有大鱼;当领导的太精明了,底下的人就怨恨。你应当宽容别人的小错,不要在小是小非上纠缠。”

    回到洛阳不久,班超去世。对于班超的这些劝告,任尚没有放在心上。他对左右说:“我本以为班超有什么高见,结果都是些平常道理。”他不听班超的忠告,采用欺压的方法,以致丧失人心,使自己与西域人以及手下的关系越来越坏。

    这样一来,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反对朝廷,任尚受到惩处。后因邓太后采纳了班超儿子班勇的意见,西域才与汉朝恢复了关系。

    成语释义

    比喻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

    故事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出处译文

    你这个人性子比较急躁,待人过严。要知道,水太清澈了,就没有大鱼;当领导的太精明了,底下的人就怨恨。

    026解铃还须系铃人

    南唐时金陵清凉寺(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遵守佛门戒规,对寺里的事务也不过问,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住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

    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

    法眼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认为法灯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成语释义

    比喻谁惹出来的事情,仍然由谁去解决。

    故事出处

    宋朝释惠洪《林间集·法灯泰钦禅师》:“‘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泰钦曰:‘系者解得。’”

    出处译文

    法眼禅师问:“老虎脖子上的铃铛,有谁能解开?”法灯泰钦禅师说:“谁系上去的,谁就能解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