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英雄出少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少年李世民初显才华

    大业七年(611年),也就是隋炀帝亲征高丽的那一年,大规模的叛乱开始了。由于近半世纪以来少有大的战乱,人民都习惯于安居乐业的生活。山东、河北一带的许多壮丁突然被强拉去攻打与自己毫无仇怨的国家,他们根本不愿意。这些征夫纷纷寻找各种机会逃走,有的潜逃到山川林泽,最后甚至聚众抗命。隋炀帝处理叛乱的方法就是杀无赦。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反正都是死路一条,他们只有铤而走险、冒死一拼了。起义的风声越来越大,全国形成割据分裂的局面。

    当时只要有点领导才能的人都招兵买马、拥兵据地,自立为王。所以不到三年时间,据地称王的人不下数百。其中势力比较大的有河北的窦建德,山东的徐圆朗,河南的李密、王世充,河东的刘武周,江淮的李子通、杜伏威、沈法兴,江西的林世弘,荆湘的萧铣,西北的梁师都、郭子和、薛举、李轨。天下已经被分裂了,李世民问父亲是不是也应该起兵?李渊痛斥了他一番,坚持为人臣子,不管皇帝是不是好皇帝,都应该为皇上效命。李世民只得遵从父亲的话。

    大业十一年(615年),动乱的局势日益严重,隋朝的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了。昏庸的隋炀帝为了炫耀国威,亲率大队人马到北方视察。突厥的酋长始毕可汗早就了解到,隋朝的军队毫无斗志、不堪一击。当隋炀帝军队到达雁门关时,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强悍的骑兵前去袭击,果然轻而易举地将隋炀帝及其带领的大队人马困在雁门关。朝廷急忙向全国各地征募勇士,组成敢死队,去解救被困的隋炀帝。

    当征兵的消息传到太原后,李世民立刻奔进府中向父亲请求让他加入云定兴的军中,打退夷兵救出隋炀帝。

    李渊想了一会儿,觉得儿子能有这样远大的志向是一件很难得的事,而且这也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就答应了。

    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了。李世民不但有大志、胆识过人,也很有谋略。参军后,他立即向主帅献出自己的计策。他认为始毕可汗之所以敢举兵包围皇上,就是算准隋军援兵不足,不能在短时间内赶去救援。隋军的确也不是突厥兵的对手,所以,要赢这一场战争只有用计。这个计谋就是旗鼓疑兵计。

    所谓的旗鼓疑兵计,就是先把部队的行列尽量拖长,然后一路不停地击鼓,使敌兵产生幻觉——白天看到的都是隋军的旗帜、晚上听到的都是隋军的战鼓声。对方的探子一定会把这些回报给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定会以为有大批隋军援兵赶到而连夜逃走。不然以现在隋军的实力直接去攻打始毕可汗的军队,是绝对赢不了的。

    云定兴听后半信半疑,但李世民自信的眼神、果决的态度使他终于决定相信这个少年,使用这个计谋去对付始毕可汗。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就在军队摇着军旗、擂着战鼓络绎不绝地进入雁门关的途中,始毕可汗接获情报后连夜撤兵逃走了。这一支仅数万人组成的军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吓走突厥十多万大军,没损一兵一卒将隋炀帝救了出来。

    没有交战就将隋炀帝救了出来,李世民成了少年英雄。许多人都知道李渊有个出色的好儿子,年纪虽小,胆识、计谋却十分了得。

    第二年,李世民又一次发挥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那一年冬天,叛军历山飞率领大军攻占太原,隋朝大将潘长文不幸战亡。李渊奉命围剿叛军,两军在介休西南雀鼠谷中相遇,叛军兵多将勇,没厮杀多久,就将李渊的部队包围住,情况十分危急。李世民在后方得到父亲被围困的消息后,立即率一小队骑兵火速赶去救父。只见他骑着马飞一般冲入包围中,迅速拉开弓箭,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一下子就被射杀了数十人。他的剽悍神勇令敌军胆寒,纷纷退向两旁,让出一条路。这年轻勇敢的英雄,凭着他高超的射技、过人的胆量,创造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胜绩。援军赶到后,父子俩一鼓作气,把人数众多的叛军消灭了。

    这两次胜利,正如他父亲所预想的一样,李世民扬名于天下了。

    除暴政救天下苍生

    献计救帝和只身救父除了使少年李世民声名大噪外,这还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在护送隋炀帝回京的途中,李世民亲眼见到军纪散乱的士兵、生活悲惨的百姓,饿殍遍野,到处是不忍入目的悲惨景象。回到京师的隋炀帝住着华丽的宫阙,过着奢靡的生活,不但不吸取教训主持朝政、训练军队、安定百姓,在休息调养后,又再度率领大队人马到江南游玩去了。

    李世民心中又一次产生了为救天下苍生而起义的想法。他觉得如果皇上是个英明的圣主,哪怕是做一个小卒自己也甘心情愿,为捍卫自己的国家牺牲性命也是不会推辞的。如今皇帝如此的荒唐暴虐,难道就因为自己是臣子就要助纣为虐吗!孟夫子不是说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有理想、有抱负又有能力的李世民内心十分挣扎,还没有决定是不是应该出来为百姓谋幸福。因为承袭国位的皇族大臣,只要出兵就是叛变。成功的话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名垂千古。如果失败了,可就是恶名昭彰,世世代代都得蒙受叛臣的恶名,使全族的人蒙羞。思索再三,坚毅不屈的李世民决定不顾个人名声,为了百姓也要去起义。他要效法尧舜,使全国百姓都能过舒适的日子。

    同时,许多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注意到这位英勇不凡的少年英雄。一天,李密的亲家刘文静对他的好友、晋阳宫监裴寂说:“李渊的二公子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是吗?我倒看不出来,他只不过是个没有沾染坏习性的世家子弟罢了。”裴寂说出他的看法。“那你就错了,他决不是寻常人,”刘文静郑重地说,“我观察过,发现他的度量不亚于刘邦,干劲则和曹操不相上下,虽然年纪轻轻,行事运兵却很有法度,比那些胡搞的乌合之众强多了,日后会成就帝业也说不定。”

    这一番话传到李世民的耳中,“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刘文静,”李世民暗想,“虽然他现在是朝廷的犯人,但为国家前途,我何必避什么嫌疑呢?我想他一定有许多好的建议,我一定和他畅谈一番不可。” 此时刘文静因为李密在洛阳谋反而受牵连,被拘禁在监狱中。

    李世民特地到狱中探望刘文静。寒暄过后,刘文静便开始旁敲侧击地问:“二公子,你对时局有何看法?我认为这么乱的局面,除非汤武、刘秀之流的人才在世,否则,这天下是平定不了的!”

    “你怎么知道没这种人呢?也许这人早已出世,只是普通人看不出来罢了。”李世民豪放地说。当他说这话时,全身上下仿佛发出耀目灼人的光,使得刘文静不禁点头叹说:“真是位英雄豪杰啊!”

    “我这次不避嫌到狱中,就是要和你商量起义的事。我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下去,要早日将百姓救出困境才好,所以希望能听听您的意见,更希望您能为我谋划。”李世民恳切地将心事说出来。

    “好极了,我早就想和公子讨论这件事了,只可惜一直找不到适当的机会。我被抓进监狱以后,还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想不到……”刘文静压低嗓门凑近李世民说,“事不宜迟,现在正是动手的好时机。如今皇上远走扬州,我女婿李密现已经包围东都,那些占领州郡和占山称王的人不管势力大小,不过都是些毫无谋略的乌合之众。您只要提出百姓信服的口号,坚持为百姓办事,一定可以使全国统一的。现在各方逃兵多聚集在太原一带,我在这里做过几年地方官,和他们的头目有点交情,只要您肯屈下结交,立刻就会有十万人投到您的旗下,再加上令尊的部将,我们手中便有十多万大军。趁李密围东都,我们直取长安,自京师号令天下,如此一来天下不需半年即可安定了,您认为怎样?”

    “果然是个好主意,细节方面还需要再仔细谋划一番,”李世民诚挚地握着刘文静的手,“我立刻回去和父亲商量,并尽快设法将你救出来。”

    能谦虚听取他人意见是李世民成功的最大因素。他聪明绝顶,遇事也能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决不因此而刚愎自用。相反的,他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然后分析利弊,从中选取一个最好的方法去实行。

    从此,李世民的公馆便成了江湖豪客的秘密聚会所,他除了得到许多谋士为他效力外,还交结许多拥有兵将的英雄人物。

    霍邑之役显神通

    “如今皇上昏昧,民生困窘,咱们晋阳城外就是战场,每天厮杀来厮杀去,我们即使有心改善百姓的生活,也无法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实施,所以我认为只有顺从民意,发动义兵,才是最好的方法,您说对不对?”李世民积极地游说父亲。

    李渊听后大怒,忙把李世民关在房里不让他出来。但是李渊不禁想起当年那位奇异书生的话。再有,这回突厥来侵犯边境,李渊因兵少不幸战败,朝廷方面不听解释,曾经要派人押解李渊到江都问罪,幸亏得人解劝,隋炀帝才收回成命,不再追究。李渊想了一夜,终于同意起兵了。这一年,李世民年仅二十岁。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辅持当时留守长安的代王侑(隋炀帝之孙)为帝,传送檄文到各郡县。古代社会臣子反叛是极大的恶名,因此李渊父子不得不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起兵。他们以“废昏立明”为口号发动起义,李氏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长安开去。起义的第三天,就把太原外围的几个郡县都攻下来了。

    当时隋朝边境最强大的敌人就是突厥,为求得援助,李渊特派刘文静前去交涉,并表示必要时即使称臣也无所谓。有计谋有远见的李渊认为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坏了大局。突厥人喜爱财物,就向他们承诺,成了大业后,一定会送很多金银给他们。如果财物打动不了他们,必要时也可向他们称臣。

    刘文静果然不负众望,不但使突厥首领始毕可汗立即派遣两千骑兵增援,并且赠送战马千匹。

    李氏大军分几路攻至霍邑城下时,代王派宋老生率两万精兵进行抵抗。隋将宋老生是个比较有谋略的人。他知道霍邑城非常坚固,城内存有丰足的粮食,难以硬攻。他想出“避不迎战”的计策,下令紧关城门,闭不出战,决心以死守来拖垮城外存粮不多的李家军。

    这一着棋果然下对了。没几天,李家军的粮食快吃完了,敌人还是不肯出来应战,加上连日暴雨,使得士气一天天的低落,到后来李渊也泄气了,下令班师回太原。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立即冲到营内对父亲说:“李家军乃是为天下生民而起的,应该直入长安号令天下才对,怎么能因为一点小挫折,就退回去。这样岂不是和打家劫舍的盗匪一样吗?这样回去会叫天下人笑话的。父亲,请您收回成命,军队绝对不能撤退。”

    李渊摇摇头说:“命令都下了,而且雨一直下个不停,可见是天都不帮忙,还是回去才是上策啊。”说完就走开了。

    李世民出去一看,左路军已经开始撤退,便冲过去极力拦阻,但军心溃散无人肯听,哪里拦得住?他一急便跪在军门外号啕大哭。

    李渊被他吵不过,便叫进来问:“你到底想干什么啊?半夜三更了,还在那大哭大叫,成何体统!”

    “父亲,我哭是因为这一回咱们都要没命!”李世民悲痛地说,“您想想看,这一撤退士气全无,后面的敌人却士气正旺,不用多久便可追上我们,我们必定抵挡不住,大家不是都要没命了吗,我怎能不哭呢?”说完又低声啜泣。

    李渊这时才醒悟过来,叹口气说:“你说得有道理!只是左路军都已经往回撤了,该怎么办才好呢?”

    “没关系,我的右路军还没动,留他们在这防守,我和大哥分头去把左路军追回来。”李世民和大哥建成立即骑马去追赶。半路上雨愈下愈大,他们两人居然跑到一个山谷中。

    “老二,这是什么地方?”建成问李世民。

    “我也不知道,看样子我们是迷路了。”

    “那怎么办呢?我看就坐在这儿等天亮吧,免得不小心摔到谷底丧命了。”建成垂头丧气地说。

    “不行,那军队可就追不回来了。我记得刚才经过一个双岔口,我想另一条路应该在山的那一头。大哥,咱们翻过这座小山吧!”

    “啊!翻过去——”建成正要反对,看到李世民坚定的神色,只好将没说出口的话吞下,将马丢弃,开始爬山。

    天色微亮,建成全身湿淋淋地倚在树干上喘气,望着在他前面数十尺,仍不停前行的弟弟,不禁摇头说:“二弟,我真服了你,如果爬过去不是另一条路怎么办?”

    “总会有一条路的,只要有路就可以找到他们。”李世民信心十足地说。

    费尽力气爬到山顶,果然瞧见下面树林中隐约露出军队的旗帜,二人精神大振,又呼又喊地急跑下山,终于将军队追了回来。

    回到驻地,李世民立刻冲入父亲的营帐。

    “父亲,我在回来的路上想了一下作战策略,我认为应该用速战速决的方法才能取胜。您想,宋老生是个经验丰富的将领,他的部下都是训练良好、身经百战的精兵。我们的军队成立没多久,将士没有经验,训练时间不长,士气还很不稳定。更严重的是现在粮食不足,再耗下去,咱们就会不战自败,必须用激将法将他们激出来,然后速战速决。”

    “好,好,我立刻叫人去办,你快去躺会儿吧。”李渊看着奔波了一夜全身湿透却神采飞扬的儿子心疼地说。

    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宋老生起初对李家军的叫骂毫不理会,但是经过李世民一再挑衅,他手下的将士忍耐不住了,纷纷要求开门迎战。宋老生在李家军愈来愈难听的叫骂声中不禁心烦气躁,又在城头上看到李世民带着几个仆从,拿着马鞭沿着城下,边走边指指点点,一副不把城上将士放在眼中的神情,更是气得火冒三丈。再加上身边的将士不断劝说,宋老生立刻传令敲鼓宣战。

    围城的第二十六天,宋老生终于率兵出城迎战了。李氏父子早已摆好了阵势,李渊和建成带一路兵攻打城东,李世民和姐夫柴绍带兵攻打城南。“擒贼先擒王”,宋老生决定先攻东阵,只要将李渊拿下,这场战争就稳操胜券了。他一拍马便杀了过去,建成立即前来迎挡,三回合后被宋老生击落下马,东阵败退。

    李世民一看形势不对,立刻策马转向城东。宋老生前后受敌,应接不暇,只好急忙退到城边,想要从事先备好的爬绳梯入城,不料李世民带领士兵已经追到,一刀就把宋老生斩杀在城下。隋兵见将领被杀,顿时乱了阵脚,没有费什么工夫,霍邑城仅半天就被攻下了。

    攻下霍邑后,李家军士气大为振奋,不到十天又攻下好几个郡县。这时,刘文静请来的突厥援兵也赶来会合,使得李家军的势力更强了,影响也越来越大。有许多势力较小的割据军队赶来投靠。针对这种情况,李世民提出了他的主张,就是捐弃私嫌,只要是真心诚意为国家为百姓的,都欢迎他们加入李家军。

    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吸取了霍邑一战中因军粮不足、险些导致不战而败的教训,提出先夺永丰仓(今陕西澄城县南)再攻长安的主张。

    实施这两大主张后,李家军的军力越来越强。等到十月围攻长安城时,已有将兵二十多万。代王虽派兵顽强抵抗,但哪能挡得住这一支百战百胜,又有充足粮食做后盾的雄师呢?因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长安城就被攻下了。

    攻取长安后,李渊仍立代王为帝,自己做大丞相,加封唐王。随后立即和百姓约法十二章,将隋朝苛政全部废除,并勒令部下不许侵犯隋朝的宗室及天子宗庙。从此,中国北方的政权就转移到李氏父子的手中。

    隋炀帝到江都后,生活更加奢靡无度。这时传来了长安被攻陷的消息,他便决定不再回北方了,下令在今天的南京市修筑丹阳宫作为皇宫,准备把朝廷移到江南。隋炀帝的大臣多半是北方人,他们十分渴望回到家乡,因此南方朝廷的内部也开始分裂了。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也就是李渊在长安称唐王的第五个月,江都发生了政变。隋炀帝的宠臣宇文化及与卫队将领共谋叛变,在一个深夜里,率兵直入寝宫将隋炀帝绞死,立秦王浩为帝,而实际大权却操纵在宇文化及手上。

    隋炀帝被杀、宇文化及夺权的消息传到长安,全朝的人都十分震惊。年幼的代王认为今后天下纷乱的局面绝不是他所能应付得了的,便决定把帝位禅让给李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