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羊皮卷,右手塔木德-下篇 人要去爱整个世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下篇 第十章人要去爱整个世界 (1)

    人要去爱整个世界

    为什么神在开始的时候,不一下子造出许多人,而只造出一个人,让全人类自一个人而繁衍成许多人呢?

    拉比们的答案是:“这是神为了告诉我们,谁夺取了一个人的生命,就等于杀害全人类。”

    相对的,如果谁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他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人的生命;同样地,爱上一个人时,也就等于爱上整个世界的人。

    因为人类都是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所以同源同根。因此犹太人认为人要去爱整个人类。

    正是持有这样一个大人类的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太人虽然受尽迫害,历尽坎坷,但是,一旦有能力主宰异族命运的时候,他们却不会迫害侮辱其他民族。相反,他们能够以平常的心对待其他人,甚至用爱心去帮助他们。

    为此,犹太人有句名言说:“谁是最强大的人?化敌为友的人。”

    从前,有几个拉比碰上了一伙十恶不赦的坏人。其中有一个拉比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诅咒他们都死了算了。

    可是,在他们中有一个伟大的拉比却说:

    “不,身为犹太人不应该这么想。虽然有人认为这些人还是死了比较好,但不能祈祷这样的事发生。与其祈求坏人灭亡,不如祈求坏人改邪归正。”

    《塔木德》的结论是:处罚坏人对谁都没有什么益处。不能使他们改悔,那才是人类的一种损失。

    因此,犹太人对罪人没有那种深恶痛绝、欲置之死地而快的过激情绪。相反,他们认为,犹太人犯了罪,一旦改悔,就不许再把他们看作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两万左右的犹太人避难于上海。在此期间,有不少人曾受到占领上海的日本当局的虐待。有些人直到战后很久,还念念不忘日本人的暴行。但拉比却给他们讲了一个《塔木德》上的故事:

    有一只狮子的喉咙被骨头哽住了。于是它便向百兽百鸟宣布,谁能把他喉咙里的骨头拿出来,就给他优厚的奖品。

    于是,来了一只白鹤,它让狮子张开嘴,并把自己的头伸进去,用长长的尖喙,把骨头衔了出来。

    白鹤干完后,便向狮子说:“狮子先生,你要赏我什么礼物啊?”

    狮子一听,恼怒地说:

    “把头伸到我的嘴里而能够活着出来,这还不算奖品吗?你经历了这样的危险都能活着回来,没有比这更好的奖赏了。”

    拉比的结论是:既然现在还能诉苦,就说明至今还活着,而至今还活着,就没有必要诉苦。不要为曾经历过的不幸而抱怨。当然,更没有必要憎恨了。

    这个故事在犹太人中广为流传,充分说明,犹太民族一直在尽力避免“憎恨”。

    如果两个犹太人误会太深,见了面都视而不见,那么,与他们都很熟的老人就会主动上前,使其中一方首先开口,这样做,至少会使他们平息怒气,甚至握手言和。

    对整个人类充满爱心而去真诚爱护每一个人,这就是千百年来犹太人杰出的处世智慧。

    千百年来,犹太人备受迫害和欺辱,但是他们能够从另一面看待福祸的关系,一切的错是明天的好,一切的好是因为曾经的错,所以犹太人对待敌人能用爱心去宽恕,对待朋友能用真诚去回报。

    这是犹太民族的伟大和高尚之处。

    不嫌贫爱富——犹太人处世智慧之一

    犹太人中的穷人遇到富家子弟时不会自卑,更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怕,因为出身富贵之家的人并不一定有学问。但是遇到有知识的人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对他非常的敬重。这是因为犹太人只重视个人的才华,而不会去看他的家庭和出身。

    事实上,有很多著名的犹太拉比,出身都很卑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希雷尔是木匠,雅基巴是牧羊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犹太人中的杰出人物,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

    正是因为犹太人重个人才华而不重门庭出身,才使犹太民族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犹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门第观念,在人与人交往中,犹太人少有趋炎附势之举,出身好的人也难以依靠出身攫取社会地位或者取得什么其他优势,人们都是依靠勤劳和智慧获得个人地位。

    个人才华重于门楣出身是犹太人处世的重要观念,它激励许多出身不好的人积极进取,也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在一些犹太人居住区域,每一个镇上或村子里,都会有几个乞丐,他们被称为“修诺雷尔”。

    犹太人并不歧视这些乞丐,照犹太人的宗教习惯,乞丐也是一种正当职业,是获得神的允许的,他们是人们施舍的对象。

    在犹太民族中,一些“修诺雷尔”是非常喜欢读书的,其中还有不少人通晓《塔木德》,他们也是犹太教堂中的常客,经常以同仁的身份参加《塔木德》的讨论。犹太民族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不要看不起穷人,因为有很多穷人是非常有学问的。”“不要轻视穷人,他们的衬衫里面埋藏着智慧的珍珠。”

    犹太人素有尊学、重学的传统,对于贫穷犹太人的智慧,他们也同样表现出尊重。

    犹太人有一个这样的民间故事,教导人们不要看不起穷人:

    一个虔诚的人继承了一笔财富。在安息日前夜,他就开始为安息日日落前的食物做准备。

    由于急着办事,他在安息日前必须暂时离开家一段时间。在回家的路上,一个穷人向他乞讨买安息日所需食物的钱。

    这位虔诚的人生气地斥责穷人:“你怎么能一直等到最后一刻才买你的安息日食物呢?你肯定是企图骗钱!”

    他回到家后,给妻子讲了遇到穷人的事。

    “我得告诉你,是你错了,”他的妻子说,“在你的一生中,你从未体味到贫穷的滋味。我在穷苦人家长大。我经常回忆过去,那时天几乎全黑了,而我的父亲仍然为家人四处寻找哪怕一点点的面包。你对那个穷人有罪!”

    虔诚的人听到这一席话,赶紧到街上寻找那个乞丐。乞丐仍然在寻找安息日食物。于是,这位富人给了穷人安息日所需的面包、鱼、肉,并请他宽恕自己。

    在犹太人的社会里,尽管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十分大,但是,一直以来,犹太人是尊重穷人的。他们认为富人并不一定快乐,穷人也并不一定是必然绝望。

    这就是犹太人对于穷人的态度。

    不嫌贫爱富,并且把尊重穷人、对穷人进行施舍作为自己的义务,这是犹太人团结友爱的处世智慧之一。

    借钱,即是掏钱给自己买了个敌人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忘了勤俭。”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你可以用其他友善的方式接济你的朋友,但不要借钱给他。借钱给他人就是掏钱为自己买了一个敌人。

    犹太人朋友之间很少涉及金钱,他们之间朋友是朋友,金钱是金钱,分得十分清楚。他们一般不把友情掺入金钱。

    犹太人之间的朋友,大家彼此都很不错,就在一起吃饭喝酒。这样就表示你是他们喜欢的朋友,他们愿意和你经常来往。但你要是借钱,他们很少答应。这不是因为大家彼此之间不信任,而是他们处世的一种精明。

    犹太人是十分自尊的,他们一般是决不肯向人求助的。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而很少向别人请求帮助。假如一个人向自己的朋友借钱,那说明这个人已经处于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了。有人借钱给他,他就总是感到忐忑不安,心里总是想着把钱尽快还给自己的朋友,见了朋友就感觉很不好意思,虽然朋友浑然不觉借钱人的尴尬。而借钱人为了避免这种愧疚的心情,一般就会回避自己的朋友,希望自己尽快还钱,那样自己才觉得在朋友面前会坦然。有了这种心理,这样的朋友就会因为金钱变得很不自在。

    而朋友呢,如果恰好也需要这笔资金,但是已经将钱借给别人,而且为了让别人放心,自己一般不会说还钱的时间。朋友什么时间有了钱,就什么时间来还,而自己许多事情却急切需要资金办理,但是话已经出口,就很不好意思去要钱。所以,犹太人之间就心照不宣地达成默契:不借钱给自己的朋友。

    犹太人开的餐馆贴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我喜欢你,你要借钱,我不能借,怕你借了,以后不再上门。”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犹太人喜欢放高利贷收取利息,这是他们几百年的传统了。如果他们有闲余的资金,就会把这些钱放出去收取利息,而有人需要钱自然就可以去借贷了。所以,犹太人没有钱的时候,喜欢靠借贷来渡过难关。向他人借贷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与向朋友借钱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

    下篇 第十章人要去爱整个世界 (2)

    雅可夫借给亚瑟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亚瑟根本没有钱可以还。雅可夫三天前就已经提醒亚瑟,还有三天就该还钱了。“到明天雅可夫一定会来要钱的。”想到这里,亚瑟坐卧不宁,烦躁地在房子里走来走去。“你为什么还不睡觉?”他的妻子问他,“我向雅可夫借了钱了,明天早上非还他不可。”“你现在有钱了吗?”“我连一个子也没有呢!”

    “既然这样,你就睡觉吧。着急的应该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亚瑟妻子的话代表了我们处理债务的一般态度,既然没有钱就干脆放心休息,反正着急也没用。而事实上,雅可夫也确实没有办法,如果逼朋友还钱,那与朋友长久培养起来的感情就会因此而崩溃了。打官司更是浪费自己的钱财,对朋友的感情也更是致命的打击。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梅西克向罗扬借了1200马克,但是梅西克一直没有钱还。每当遇到罗扬,梅西克都会避而不见。可罗扬又束手无策。

    这时,罗扬的另一个朋友对他说:“你不妨写信给梅西克,叫他尽快归还1800马克的债,瞧瞧他的反应。”

    罗扬也十分需要这笔钱,就给梅西克去了一封信。

    两天后,梅西克就回信了,信中说:“罗扬,我记得很清楚我借了你1200马克,你怎么说我欠了你1800马克,随信附上1200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话,你准输。”

    罗扬虽然成功地要回了自己的钱,但通过这次事件,两人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洞悉人情的犹太人说:借钱,即是掏钱给自己买了个敌人。

    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金钱都珍贵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富翁生了10个儿子,他计划自己去世的时候给他们每人100第纳。

    可是,随着时光流逝,他只剩下950第纳。所以他给前9个儿子每人100第纳,而对最小的儿子说:“我只剩下50第纳了,还得留出30第纳作丧葬费。我只能给你20第纳。不过,我有10个朋友,准备都给你,他们比100个第纳好多了。”

    他把最小的儿子介绍给朋友们,不久就死去了。

    那9个儿子各自谋生,最小的儿子也慢慢地花着父亲留给他的那点钱。当只剩下最后一个第纳的时候,他决定用它请父亲的10个朋友美餐一顿。

    他们一起吃啊喝啊,纷纷说:“在这么多兄弟中他是唯一还记得我们的人。让我们报答他对我们的好意。”

    于是,他们每个人给了他一只怀了牛犊的母牛和一些钱。母牛产下小牛,他卖了牛犊,开始用换回来的钱做生意。最后他比自己的父亲还富有。

    然后他说:“我父亲说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钱都珍贵,这话一点都不假。”

    朋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救你于水火。中国有句俗语“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

    在犹太人看来,朋友比世上所有的金钱都珍贵,为了朋友,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有两个亲密的朋友,由于战争受阻,被分隔在两个敌对的国家。

    有一次,其中一个去看望另一个,结果被当作间谍囚禁起来,判了死刑。

    他乞求国王发一次善心。

    “陛下,”他说,“您让我回自己的国家用一个月时间料理好后事,月底我就回来接受死刑。”

    “我怎么能相信你还会回来?”国王说,“你给我什么保证?”

    “我的朋友可以保证,”这个人说,“如果我不回来,他可以替我死。”

    国王把这个人的朋友找来,他的朋友对这个条件表示同意。

    到了一个月最后一天,太阳已经落下去了,那人还没有回来。国王下令把他的朋友处死。就在刀即将落下的时候,那个人飞快地赶回来,把刀搁在自己的脖子上。可是他的朋友阻止了他。

    “让我替你死吧。”他请求道。

    国王被深深地感动了,并下令把刀拿开。

    “既然你们有这么深的爱和友谊,”他说,“我恳求你们让我也加入吧。”从那一天起,他们都成了国王的朋友。

    忠诚的朋友是可靠的避难所。中国名言说得更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犹太人相信一种东西和另一种东西接触时,一定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同样道理,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接触时,一定会产生同一种现象——甲的一部分进入乙的心中,乙的一部分进入甲的心中,但两个都毫无感觉。丑恶和善良都可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人的内心深处。

    犹太人对于交友是非常慎重的。每当遇到一个人时,他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应该花多少时间接触那个人?又该沾上多少他的习性呢?

    一般来说,他们把朋友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像面包的朋友,这种朋友是经常需要的;第二种是像菜的朋友,这种朋友是偶尔需要的;最后一种是像病的朋友,这种朋友应尽量避开。

    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长或独自堕落,所以在犹太人看来,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是人生中的一件很重要的事。

    正如犹太格言所说:“走进香水店,就是什么都不买,也会沾上芳香的气味。”

    慈善乃公义: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在世界各国的商人中,犹太人商人是最有社会意识的。他们最愿意用捐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几乎所有的犹太商人都有过巨额的捐赠。

    埃特蒙·罗思柴尔德曾为巴勒斯坦犹太移民区花费了1000万英镑。

    修建土耳其东方铁路的莫里茨·赫希男爵作为有成就的犹太人,曾捐助1亿美元。

    南非钻石商巴奈·巴纳特为医院、孤儿院提供捐赠,建造了约翰内斯堡犹太教会堂。

    上海犹太富商维克多·沙逊为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一次捐款15万美元。

    至于像雅各布·希夫和伦敦罗思柴尔德这样的犹太共同体领袖的有形无形的捐赠资助,更是不计其数。

    ……

    犹太商人如此乐于做善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意经。他们大量的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斯查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商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赚钱的路子得到拓宽。

    犹太商人热心捐钱办公益事业,归根到底是一种营销策略,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发挥重大的作用。目前这种营销策略已广为人知并被众多企业所应用,犹太商人高明之处在于100多年前已率先采用。

    犹太民族主要借助富人的钱,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商人们的钱财,把流散的犹太人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每个犹太人,尤其是有钱的大商人头脑中有这样一个观念:慈善就是公义。他们自觉地把捐赠作为协同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个机制。

    所谓的“慈善”不是犹太人的说法,在他们眼里,这样的行为只是一种“公义”,捐献,也就是捐献一定数量的钱是每个犹太人必须履行的“公共义务”。

    在犹太人看来,不及时捐助穷人与犯罪无异。《塔木德》里记载如下典故:

    纳乌细一次赶着两头驴子出门,一头驴子驮着食物,一头驴子驮着水,遇到一个穷人。穷人向纳乌细乞食,纳乌细说:“等我把东西都卸下来吧。”东西还没有卸下来,穷人就死了。

    纳乌细请求上帝降罪于自己,让自己的眼睛失明了,四肢断了,身上长满了疖子。

    犹太人从小便用这样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救济穷人的善心。

    “有钱是好事,但是知道如何使用更好。”《塔木德》中这样记载着。

    犹太人认为,提供帮助是“富人的责任”,获得帮助是“穷人的权利”。在长期流亡的艰苦岁月中,犹太富人往往自觉地替穷人掏腰包,接济贫穷在犹太人中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哪怕是家无三餐的穷苦犹太人,也都保存着一个攒钱的小盒子,准备施舍给比他们更穷的人。

    每当以色列处于战争之时,海外犹太人的捐款便会潮水般地涌来。除了现金和支票,人们还会送来房屋和汽车加油站的契据。妇女会献出自己的戒指和首饰。孩子会献出自己积攒的硬币。

    犹太人的慈善概念可以说在死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犹太妇女的墓志铭上得到了体现:

    她向学者赠送《圣经》,向被盗者赠送祈祷书。

    她经常邀请穷人去她家一起用餐。

    她亲自为赤身裸体的人穿衣,并为穷人准备了数百件衬衫。

    一位普通的犹太妇女尚且如此,犹太富人当然更不能袖手旁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