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摘录-清热药 第一、二节 清热泻火、 清肝明目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二章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

    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

    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

    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

    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石膏

    【药用】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

    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

    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

    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

    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

    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

    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

    熟石膏、石膏(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按语】1.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

    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

    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2.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

    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

    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

    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

    胃的功效。

    【方剂举例】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

    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寒水石

    【药用】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咸,大寒。入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等症。

    寒水石清热泻火的功效,与石膏相类似,故常与石膏配伍,用于壮热

    烦渴的症候。如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可与石膏、

    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可外用于风热火眼及水火烫伤。

    【处方用名】寒水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先煎。

    【方剂举例】三石汤《温病条辨》:飞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银

    花、白通草、金汁

    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

    知母

    【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肾润燥。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

    、痰黄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

    。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

    2.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消渴等症

    知母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在临床上多

    与黄柏同用,配入滋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潮热骨

    蒸等症。又本品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

    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处方用名】肥知母、知母(生用,泻火之力较强)

    炒知母(炒用,泻火之力稍缓和)

    盐水炒知母(滋阴退虚热较佳)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配以黄芩,

    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

    2.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用于阴虚内

    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须与滋阴药配伍,始能发挥它的作用。

    3.本品能润燥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地黄、丹皮、萸肉、山药、

    泽泻、茯苓

    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多梦遗精。

    栀子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栀子树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

    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

    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

    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

    泻火而清邪热。

    2.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

    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

    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

    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

    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

    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

    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

    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处方用名】炒山栀、焦山栀、黑山栀(炒至外皮呈黑色,用于清热泻火,凉血止

    血)

    生山栀(生用,清热泻火之力较强)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

    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

    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

    ,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

    2.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

    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

    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3.过去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山栀皮去肌表热、山栀仁清心热的用法,现在上

    海地区已予简化,均用整个栀子,不再分栀皮、栀仁。

    【方剂举例】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治酒疸,心中懊或热痛。

    芦根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等症。

    温热之邪,袭于肺络,则为肺热咳嗽、犯于胃腑,则见津少口渴;如

    影响胃气通降,则上逆而呕恶。芦根能清肺胃热,且有生津作用,故

    适用于肺胃郁热的症候。在临床应用方面,本品常配合麦冬、天花粉

    以清热生津;配竹茹、枇杷叶以清热止呕;配瓜蒌皮、知母、浙贝以

    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脓。

    【处方用名】鲜芦根、活芦根(用新鲜者,用时去节)

    干芦根(晒干用,作用较逊)

    【一般用量与用法】新鲜者用一两或一尺,干者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1.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二个方面,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

    清胃热而生津止呕。它虽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薄,用清肺胃,只能作为

    辅助的药品。不过,它有一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凡温病热

    恋卫、气,或热病后如有伤津口渴的证候,都可应用。

    2.苇茎汤原用芦苇的地上茎,不是芦苇的根茎,但因一般药店不备,故以芦

    根代替,临床使用已久,这说明苇茎和芦根的作用相同。故在农村合作医

    疗站中可以采集新鲜的芦根和苇茎同用,不但可节约挖掘芦根的人力,且

    可扩大药源。

    【方剂举例】苇茎汤《千金方》: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

    治肺痈发热咳嗽,痰多带血且有腥臭味。

    芦根散《圣惠方》:芦根、麦冬、瓜蒌根、甘草、竹茹

    治时气口干。

    天花粉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

    本品能清肺润燥,生津解渴。故临床上用于肺热燥咳,可与沙参、麦

    冬等配伍;用于热病伤津及消渴等症,可与麦冬、知母等配伍。

    2.用于痈肿疮疡

    本品对疮疡未溃者有消肿作用,已溃脓出不畅者有排脓作用,但均以

    热毒炽盛者为宜,常与连翘、蒲公英、浙贝母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天花粉、花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天花粉与芦根都能清热生津,治口渴津少,舌质正常,不必具有苔剥质绛的

    现象,辨症属于气分伤津,为伤阴之初起。但天花粉力量虽较芦根为弱,而

    生津的作用则胜过芦根,又可用于痈肿疮疡,能消肿排脓。

    【方剂举例】滋燥饮《沉氏遵生》:天花粉、天冬、麦冬、生地、白芍、秦艽

    治肺燥咳嗽,口燥作渴。

    鲜竹叶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火苦竹的叶片或初出的卷状嫩叶。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燥、口渴、口舌生疮,以及小便黄赤短少、淋痛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善清心胃之热,又能淡渗利尿。治疗热病烦燥、胃热

    口渴,或口舌生疮等症,常与石膏、芦根等同用;治疗小便黄赤短少

    、淋痛等症,常与木通、甘草同用。

    【处方用名】竹叶、鲜竹叶(采新鲜者应用,用于清热利尿)

    竹叶卷心(用初出的卷状嫩叶,用于清心除烦)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半夏、人参、麦冬、甘草、粳米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淡竹叶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淡竹叶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黄疸等症

    淡竹叶上能清心火而除烦,下能利小便而渗湿。用于清心,可与黄连

    、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

    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竹叶(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淡竹叶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叶(鲜竹叶),

    而是另一种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叶。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

    有竹叶等药所组成的方剂,它所用的竹叶,都是鲜竹叶,不是淡竹叶。

    2.鲜竹叶与淡竹叶两药都能清心除烦、利小便,但鲜竹叶清心热的效果较

    好,且能凉胃,又能用治上焦风热;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以渗湿泄

    热见长。

    3.现在一般药店中大都不备鲜竹叶,如处方只写竹叶,都配淡竹叶。如需用

    鲜竹叶,必须临时采集。

    4.淡竹叶的根,据文献记载,能破血堕胎,有待研究。

    夏枯草

    【药用】本品文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序及果穗。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临床应用】1.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头痛、晕眩等症。

    夏枯草能清泄肝火,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头痛、头晕的要药,

    常配菊花、石决明等同用;如肝虚目珠疼痛,至夜尤剧,可与当归、

    白芍等配合应用。

    2.用于瘰历痰核

    瘰历痰核,多由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痰火结郁而成。夏枯草能清肝

    火、散郁结,为治疗瘰历结核属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药物,长期服用有

    一定效果,临床常配合玄参、贝母、连翘、牡蛎、昆布等同用。

    【处方用名】夏枯草(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夏枯草为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经的病症。

    2.本品配以菊花、决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肿痛、配以石决明、钩藤

    ,可平降肝阳,治头痛、头晕;配以玄参、贝母、牡蛎等品,可软坚散

    结,治瘰历结核。

    3.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于肿瘤。

    【方剂举例】夏枯草膏《医宗金鉴》:夏枯草、当归、白芍、玄参、乌药、浙贝、

    僵蚕、昆布、陈皮、桔梗、抚芎、甘草、香

    附、红花

    治肝燥血旺,瘰历坚硬。

    鸭拓草

    【药用】本品为鸭过拓草科植物鸭拓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或咽喉肿痛,以及痈肿疮疡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凡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

    ,可单味应用;也可配合解表药或清热药同用。对于咽喉红肿疼痛,

    可配伍蒲公英、乌蔹梅或土牛膝、大青叶等同用。用治痈肿疮疡,可

    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药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或湿入下注膀胱、小便淋沥涩痛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风水浮肿、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

    荽等药同用;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涩痛,可配伍凤尾草、萹蓄、蒲

    公英等同用。

    此外,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一方面煎汤内服,一方面用鲜草适量,洗

    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鸭拓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鸭拓草一药,长于清热,又能利尿。经临床实践体会,煎服本品后,能使

    高热渐退,尿量增加,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故如单用本品,似嫌

    解毒作用不强,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

    2.鸭拓草与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功效相似,但鸭拓草的作用较强。

    西瓜皮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外皮。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暑,泻热除烦。

    【临床应用】用于暑热烦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味甘性凉,善清暑热,能解烦渴,故适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等症;而对秋冬之际,气候干燥,咽喉肿痛,或口舌生疮等症,也可

    应用,有泻火泄热之效。

    【处方用名】西瓜皮、西瓜翠衣(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清络饮《温病条辨》: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

    皮、鲜竹叶心

    治暑温汗后头胀。

    荷叶

    【药用】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片。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肝、脾、胃经。

    【功效】解暑清热,升发清阳。

    【临床应用】1.用于感受暑热、头胀胸闷、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本品味苦性平,其气清芳,新鲜者善清夏季之暑邪,临床常与鲜藿

    香、鲜佩兰、西瓜翠衣等配伍应用。

    2.用于夏季暑热泄泻等症。

    荷叶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升发脾阳,对暑热泄泻,常与白朮、扁豆

    等配伍应用。此外,对脾虚气陷,大便泄泻者,也可加入补脾胃药

    中同用。

    另本品又可用于各种出血症。

    【处方用名】荷叶、干荷叶(干者,生用,生清阳)

    鲜荷叶(用新鲜者,解暑热)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角(即全叶的四分之一),煎服。

    【附药】1.荷梗:本品即荷叶的叶柄。性味与荷叶相同。能通气宽胸,多用于夏季

    感受暑湿、胸闷不畅等症。一般用量一至二尺,煎服。

    2.荷蒂:荷蒂为荷叶中央近梗处剪下的叶片。性味苦平。功能和胃安胎,

    止血止带。可用于胎动不安及崩漏带下等症。此外,有升举之功

    ,又可用于清气下陷之久泻脱肛等症。一般用量为四只至十只,

    煎服。

    【方剂举例】清震汤《活法机要》:荷叶、升麻、苍朮。

    治雷头风、头痛、头胀、舌苔滑腻。

    (雷头风:病名,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其症头面起核

    块肿痛,或憎寒壮热,或头痛,头中如雷鸣。)

    荷叶散《证治准绳》:荷叶、鬼箭羽、桃仁、刘寄奴、蒲黄。

    治产后恶露不下,腹痛闷胀。

    莲子心

    【药用】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子实中清嫩胚芽。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经。

    【功效】清心热。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及心火亢盛、烦燥不安等症。

    本品苦寒,有清心泻火之功,故对温热病的高热、神昏谵语及心火亢盛

    、烦燥不安等症,常与元参、麦冬等配合应用。

    此外,近年来临床上本品又用于治疗高血压。

    【处方用名】青莲心(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

    【方剂举例】清心汤(原名清宫汤)《温病条辨》: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

    犀角、玄参、麦冬。

    治温热病,发热神昏。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

    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青箱子

    【药用】本品为苋科植物青箱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肝经。

    【功效】清肝火,退目翳。

    【临床应用】用于肝热所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暗等症。

    本品为厥阴肝经之药,多用于目疾,对肝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等症,常

    与决明子、密蒙花、菊花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又用于高血压病而见肝火亢盛、头胀头晕

    等症,常与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处方用名】青箱子(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青箱子一药,在上海地区别名“草决明”。在广东等地区将决明子称为

    “草决明”。为了避免混淆,建议处方使用原植物名称,勿用“草决明

    ”别名。

    2.青箱子常于清肝降火,又有扩散瞳孔的作用,故对肝肾不足所致的目疾

    及瞳孔散大者,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青箱子散《证治准绳》:青箱子、红蓝实、枳壳、大黄、菊花、甘草

    、决明子、甘草、细辛、茺蔚子、麻黄、车

    前子、鲤鱼胆、鸭胆、羚羊角。

    治热毒翳障。

    决明子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苦、咸,微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青盲内障等症。

    目赤肿痛,羞明多等症,系肝火上扰,或风热上壅头目所致。决明

    子既能清泄肝胆郁火,又能疏散风热,为治目赤肿痛要药。风热者,

    常与蝉衣、菊花等同用;肝火者,常配龙胆草、黄芩、夏枯草等同用

    。青盲内障,多由肝肾不足所引起。决明子清肝而明目,常与补养肝

    肾药如沙苑蒺藜、女贞子、枸杞子、生地等同用,以治青盲内障。

    此外,决明子还有润肠通便作用,能治疗大便燥结。近年来临床上又

    用于高血压病而呈现肝阳上扰、头晕目眩等症候者,常与钩藤、生牡

    蛎等同用。

    【处方用名】决明子(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决明子散《济生方》:决明子、石决明、菊花、蔓荆子、黄芩、石膏

    、芍药、川芎、木贼、羌活、甘草。

    治风热头痛,或目赤肿痛。

    决明子汤《圣济总录》:决明子、柴胡、黄芩、防风、苦竹叶、升麻

    、甘草、菊花、细辛

    治肝脏实热、目生赤肉、涩痛。

    谷精草

    【药用】本品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花茎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临床应用】用于风热目疾、肿痛羞明、翳膜遮睛等症。

    谷精草善于散风热,功能退翳膜,为眼科常用药物,对风热目疾,翳

    膜遮睛等症,常与菊花、桑叶、防风、生地、麦冬、赤芍、牛蒡子等

    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谷精草、谷精珠(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谷精龙胆散《证治准绳》:谷精草、龙胆草、生地、红花、荆芥、甘

    草、赤芍、牛蒡、茯苓、木通。

    治目赤翳障,头风齿痛。

    谷精散《证治准绳》:谷精草、蝉退、绿豆衣(一作白菊花)、猪蹄

    退。

    治斑疹入目生翳膜。

    密蒙花

    【药用】本品为马钱科植物密蒙树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肝经。

    【功效】清肝热,明目退翳。

    【临床应用】用于目赤肿痛、多眵、多、羞明畏光、目昏生翳等症。

    本品为眼科常用药,对目赤肿痛、多羞明及眼生翳膜等症,常与菊花

    、石决明、木贼草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密蒙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密蒙花散《和剂局方》:密蒙花、羌活、白蒺藜、木贼、石决明、菊花。

    治目赤肿痛、羞明及翳膜。

    夜明砂

    【药用】本品为蝙蝠科动物蝙蝠等的粪便。

    【性味与归经】辛,寒。入肝经。

    【功效】清肝明目,散瘀消积。

    【临床应用】用于肝热目赤、白睛溢血、雀目、内外障翳及小儿疳积等症。

    肝开窍于目。夜明砂为肝经血分药,具有清肝热、散瘀血的功效,在

    临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

    )的效果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单味炒微焦,研

    细,每天一钱,分二次用开水调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黄芩、赤芍、

    丹皮、鲜生地、白茅根等药煎汁服用。

    据文献记载,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内外障翳,常将本品研末,纳入猪

    肝内,煮食饮汁。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疳积及跌扑损伤、瘀血作痛等症,亦取它散血、

    消积的功效。

    【处方用名】夜明砂(焙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布包煎服;或炒研细末,每此用开水调服四分或

    五分。

    【方剂举例】决明夜灵散《证治准绳》:石决明、夜明砂、猪肝,用米泔水煎。

    治雀目夜昏。

    千里光

    【药用】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千里光的幼嫩茎叶。

    【性味与归经】苦,平。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疮疖肿毒,皮肤湿疹及痢疾腹痛等病症。

    本品功能清热解毒,对于疮疖肿痛,可配伍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

    ;治皮肤湿疹瘙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取汁外涂;用治细菌性痢疾

    ,可与金银花或小青草配合同用。

    2.用于风火赤眼等症

    本品又有清肝明目作用,故适用于风火赤眼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

    煎服;也可配何桑叶、菊花等同用

    【处方用名】千里光(洗臼,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