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伊拉克未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从我们告别尼罗河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如此平静又充沛的河。底格里斯河!我们终于醒悟,一切小学地理课本的开头都是它,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我快速擦了一下突然涌出眼角的泪水,轻轻叫一声:您早,我的大河!

    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如果紧密地靠在一起,几乎大半个世界都接受过它们的文明浸润,因此多种语言都无数遍地重复着这两个并不太好读的名字。

    ——余秋雨

    它是个未知数

    陈鲁豫:现在是早晨5点钟,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收拾行李,今天我们就要离开约旦,去往伊拉克了。在去伊拉克之前,大家的心情都很兴奋,也很紧张,因为那是一个对外界来说比较封闭的国家,不知道我们到边界去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虽然拿到了签证,但是还不能够肯定在入境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在所有的人都是睡眼惺松,因为这一路都很辛苦,今天又起了一个大早。

    郭滢(领队):现在是安曼时间早晨5点35分,我们从约旦的首都安曼出发,前往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伊拉克的巴格达。今天路程比较长,大约行驶1000公里左右,我们主要的困难在于,第一要克服疲劳驾驶,第二要克服急躁心理,因为我们不知道在关口要等多长的时间。

    在昏昏欲睡中,汽车开过了4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才到达约旦边境。

    陈鲁豫:现在是约旦当地时间早晨9:15,我们是早晨5点钟出发的,车开了4个小时之后,来到了约旦边境,再往前一拐就到了伊拉克边境了。昨天晚上,我们全体成员出发之后开了第一次会议,原因就是今天我们要进入的不是别的国家,而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充满了无数未知数的国家——伊拉克。到了伊拉克之后一定会遇到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情况,出发前我们特地去了一次超市,买了很多我们叫做“战略物资”的东西,比如饼干什么的,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但是在伊拉克可能吃不到的东西。

    之所以做这样慎重的准备,是因为伊拉克的状况如今还很不明朗。

    陈鲁豫:因为伊拉克目前还在被美国等国家禁运,所以很多物资包括基本的食品都很缺乏,我们甚至还买了很多水。另外,会上还特别提出了很多关于安全的要求,像我们在约旦、以色列的时候有时也不是很听话,有些地方不让拍摄我们还偷偷地拍。会上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进入伊拉克之后,伊拉克的官员说不许拍摄就绝对不拍摄,因为曾经发生过英国记者在伊拉克期间不遵守拍摄规定,后来被关押,甚至被判处了绞刑的事情。所以进入伊拉克之后,第一位的就是安全问题。此行还有很长的路程,过了这个边境之后,大概还有八九百公里,一共1100公里,要跑十几个小时,很辛苦。

    通过约旦海关后,我们又在隔离带停了下来,再做进入伊拉克的最后检查。伊拉克是我们这一行签证最困难的国家,因为伊拉克有规定,只要护照上有进入以色列的记录,就不允许再进入伊拉克。为此,我们在以色列专门作了另纸签证,不留记录。入关前也要把行李物品中有关以色列的痕迹全部销毁,以便顺利通过海关进入伊拉克。

    伊拉克的海关人员动作非常慢,似乎每隔几小时会想起一个检查内容,抽查行李、检查所有照相机镜头和变焦倍数,查封所有无线移动电话,其中对我们车载海事卫星电话,海关人员还专门请来了一位工程师,他50多岁,穿着拖鞋,衣衫不整,最后认定要查封,于是随手从地上捡起来半截麻绳,在话机上打了十字结,加了铅封。

    从上午11点直到晚上8点钟,我们一直在海关接受检查,要知道这儿距巴格达还有600多公里,最后无奈中我们发火了,与伊拉克海关人员论理,到我们可以起程进入伊拉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非常疲惫,前面却还面临着6个多小时的路程。

    安曼到巴格达的公路是一条高等级沙漠公路,也是现在伊拉克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陆路通道。在极疲劳的状态下,我们用6个小时走完了这段单调的沙漠公路,来到巴格达。

    初抵巴格达

    一路风尘颠簸,困乏到了极致的时候,终于抵达了巴格达。

    郭滢:现在我们已经平安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整个旅程持续了20个小时,大家都非常地辛苦和疲倦。在伊拉克的关口,我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后终于算是通过了这个关口。原本今天晚上我们要和中国大使馆一起来商量关于整个伊拉克境内行程和采访报道的计划,但是今天我们到得太晚了,所以日程放到明天上午再去定。

    陈鲁豫:现在已经是巴格达时间半夜2点钟了,因为巴格达和安曼有1个小时的时差,计算起来我们在路上已经整整奔波了20小时。现在真是人困马乏,又累、又饿、又渴,不过还是想谈一谈初见巴格达的感受。虽然天很黑,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整个道路很宽,另外两边的房子也是很漂亮,让人完全想像不到这是一个几乎和外界隔绝的城市。明天一早我们会急不可待地看一看巴格达,但此时此刻,每个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快睡觉。

    在巴格达的市中心,一条哺育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大河蜿蜒穿过,这就是底格里斯河,它与相距不远的幼发拉底河共同构成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发祥地之一。5000年前,聪明的苏美尔人就曾生活在这里,建立城邦国家,创造了楔形文字,今天的一切拼音文字都源自楔形文字与古埃及文字的混合演变。与大河的文明史相比,巴格达要年轻得多,还只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1000多年间,巴格达曾无数次地目睹过战争带来的灾难,现在巴格达仍然没能从几年的空中打击中完全苏醒过来。

    陈鲁豫:今天是我们来到巴格达的第二个白天,我发现,白天的巴格达显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样子。我们进入巴格达的时候已经是子夜时分了,我记得当时我还讲过,说夜色下的巴格达,看起来道路非常宽敞,建筑也很漂亮,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曾经遭受过战火蹂躏的城市。但是如今发现阳光下的巴格达真的是透出了破败的一面,而这种破败又能够明显地告诉你,这里是曾经有过辉煌的地方。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很明显的反差,让外人感到格外地伤心和凄凉。不过看着我身边来来往往的伊拉克人,我发现他们的眼中完全没有绝望,也没有愤怒,相信多年来几乎是和外界隔绝一切交往的生活,让他们已经很无奈地接受了这样一种骤变以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我脚下流淌的是底格里斯河,在巴格达像这样的大桥一共有11座,几乎每一座大桥在1991年都没有能够逃过战火的蹂躏,我脚下这座大桥也不例外,可以看到桥上铺的方砖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因为有一些路段在1991年那场炮火中就曾经被炸毁过。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巴格达连接底格里斯河两岸的桥梁全部被毁,城市也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空袭的打击,古老的大河目睹了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残酷战争方式。

    一千零一夜

    今天在巴格达已经看不到太多战火留下的废墟,大部分建筑得到修复,但经济制裁使这座城市停留在了1991年。城内几乎没有新的建筑,有一种让人感到压抑的气氛,只有那些有关《天方夜谭》的城市雕塑依旧讲述着古老的浪漫故事。

    陈鲁豫:《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我很小就听过了,在伊拉克,几乎每一个小孩子可能从有记忆开始,每天晚上睡觉以前,爸爸妈妈最常讲的故事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1400多年前,很多故事的背景都是发生在巴格达或者是巴士拉,因此伊拉克人非常以这些故事而感到自豪。在巴格达街头,我们看到的两座雕塑和就这些故事有关,像我身后这一座雕塑就是故事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男的就是故事里面的国王名叫“山鲁亚洋”,女的就是被他抢进宫去的漂亮民女“山鲁佐德”,为了拯救自己和其他女子的性命,山鲁佐德每天晚上都要给国王讲一个故事,直到国王最后甜美地入睡,一共讲了1001个晚上。最后的结局不用我讲每个人都很清楚,那就是国王娶了美丽的女子山鲁佐德,两个人从此以后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着这样美丽传说的巴格达,自身却长久地遭受战火侵蚀,《一千零一夜》结尾的幸福对这里的人民来说,是不可企及的奢望。

    多年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封锁,使伊拉克这个曾经富裕的国家如今变得苍凉,城市建筑中很少有高楼大厦,建筑色彩也很单调,但是一些和战争有关的建筑都显示着伊拉克人的信心,绿树环绕、高大雄伟,而且色彩鲜艳的阅兵广场和英雄纪念碑都气势不凡。

    陈鲁豫:这座巨大的建筑就是伊拉克烈士纪念碑,纪念的就是在两伊战争还有海湾战争当中战死沙场的伊拉克士兵。这座建筑分作了两半,如果把它合在一起的话,可以看到像是那种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圆形屋顶的形状,而在两座建筑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变形以后的伊拉克国旗,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整座建筑除了国旗之外全部都是蓝色,蓝色里面又分出了12种不同深浅的蓝色,每一种蓝色都象征着100万伊拉克人民。因为在80年代,伊拉克一共有1200万人口,所以是12种不同的蓝色。当然了,目前伊拉克人口已经超过了2200万。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胜利广场”,用伊拉克人的话讲,这个广场是纪念两伊战争当中伊拉克的胜利的。广场上的雕塑是两只很大的手举着两把伊拉克剑,这两把伊拉克剑象征着砍掉伊朗士兵的头,在下面堆着很多真的头盔,这些头盔当年在两伊战争当中全部都是被打死的伊朗士兵戴的。每年的8月8日是两伊战争伊拉克胜利纪念日,还有在7月17日伊拉克国庆日的时候,这个地方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胜利者,双方都有几十万的青年在战争中伤亡,而争执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如果说两伊战争伊拉克伤亡的大多是军事人员,那么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至今,伊拉克的无辜平民更多面临了战争的伤亡,大规模的空袭和经常的轰炸,使许多平民丧生于战火。

    陈鲁豫:这里就是巴格达的一个避难所,名叫阿玛丽亚。在巴格达像这样的避难所,1991年的时候一共建了34个,在当时一旦有炮轰或者是扔炸弹、导弹的时候,只有老人、妇女及儿童可以躲到里面逃过战火。但不幸的是,在1991年2月13日这一天,当时共有1200个难民躲在里面,可轰炸过后只有14人最后得以幸存。在来之前,我还听说了一个很伤感、很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死去的1000多人当中,有9人属于同一个家族,如今那个家族中有一位女性还一直坚持住在这里,说只要自己还活着一天,她就会一直住在这里来告诉世人在1991年那年发生在巴格达、发生在伊拉克的故事。

    伊拉克人民由于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追求修建了这座坚固的避难所,却最终抵挡不住现代武器的无情打击。

    陈鲁豫:导游告诉我说,这个避难所其实应该是很坚固的,它的水泥墙其实是混凝土做成的,有2米多厚。但是导弹的威力无坚不摧,2米厚的房顶也是一下子就穿进来了,根本挡不住。可以看看这种钢筋,其实应该是非常结实的。美国政府说,之所以轰炸这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军事设施,是一个军事大本营。

    死去的1000多名难民给后人留下了他们生命最后一刻的印记,并保留至今,触目惊心。

    陈鲁豫:在房上我们看到这一个个很像手印的痕迹,其实就是手印。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手印呢?因为当时在这个避难所里面有很多床,在被炸的时候,大概很多人还躺在床上,但是因为炸弹或者导弹的冲击力太大了,很多人的身体就被冲上了房顶,尸体被发现的时候,很多人的手还有身体全都是粘在房顶上的。导游跟我说,这个避难所的门每一扇都有5吨重,当时导弹炸下来之后门就自动关闭了,在里面的人根本没有可能打开5吨重的门,尤其是当时这里面待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外面的人为了救里面的人,只能通过一些被炸开的洞向里面冲水,但问题是,此时此刻避难所里面全都是火,水遇到火后都变成了滚开的水,我们可以想像到当时的惨状,里面的人要不然是被炸死的,要不然是被火烧死的,被烟熏死的、很多人甚至是被开水烫死的。

    在这样巨大的人为灾难中,人性中的留恋与温情,尤其让人感动和反思。

    陈鲁豫:在这个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楚的印记,很像是一个妇女。这的确是一个妇女,当时在爆炸发生的时候,她本能地抱住自己的孩子,但是爆炸的冲击力太大了,把这个妇女连同她的孩子贴到了墙上,我相信在发现这个妇女的尸体的时候,孩子仍然是在她的怀里面,被她紧紧地抱住的。母子或者是母女一起死在这里,所以这面墙上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印记。

    我们采访了当时幸存下来的一位避难者,她的亲人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

    陈鲁豫:她的9位亲人都死在这里,她现在带我们来看看她的孩子。这儿对你来说难过吗?

    幸存者:不不,我不难过,我和他们心心相通。

    陈鲁豫:你能告诉我们哪些是你的孩子们吗?

    幸存者:这就是我的孩子,这个孩子13岁,这个16岁,他们受伤以后死亡。这个孩子是最小的,也是所有的孩子里面最可爱的。

    陈鲁豫:她死的时候多大了?

    幸存者:2岁。

    陈鲁豫:有9个孩子都在这里遇难吗?

    幸存者:不仅仅是我的孩子,还有我的整个家,整个家。但是最大的牺牲是这些孩子。

    保重,这是我们能给予历经战争劫难的当地人的唯一祝福了。

    他们不闹

    我们专程去了一所小学校,看看战火纷争中孩子们的情况。

    学校名叫“爱尔玛地亚”,校长告诉我们这个学校有420个小学生,它在巴格达并不属于最好的学校,是一般的,一般既指校舍的情况、校园的环境,也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

    陈鲁豫: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小学生在冲我们张望了。他们刚刚站起来说“萨达姆总统万岁”,然后又说了一下“谢谢”才坐下来。这是他们每次上课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孩子们打量我们的眼光充满不解和好奇,我们来到一个小男孩面前说要看一看他们的课本、他们的书包,看看都学了些什么。

    陈鲁豫:这是他们的语文课本,中国小孩子学中文,伊拉克的小孩子也要学阿拉伯语,这是他们的阿拉伯语的语文课本,图文并茂,适合小孩子。刚才我问他,为什么他只有一年级,书本却很破。显然不是这个小弟弟不爱护他的书本,因为他把书本外面全部都包上书皮,很是爱护。是因为禁运的原因,在禁运之前每年政府都可以向小学生提供新的书本,但是禁运以后政府没有能力这样做,所以一年级的小学生必须要使用以前的学生使用过的课本,所以课本是很破旧的,甚至还有缺页的现象出现。

    就禁运给当地教育和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我们询问了专程陪同而来的新闻官。

    陈鲁豫:我刚才跟他们聊了一下,新闻官向我介绍说在禁运之前,所有的基础教育是免费的,其实现在教育也是免费的,但问题是在禁运之后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比较艰苦,很多家庭是没有能力送小孩子去上学的。他说在这所学校,仅仅是在这所学校,几乎在每一个班、每一个年级,都有很多学生因为禁运的原因,导致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再允许,因此被迫退学。我们在巴格达几天的时间,在街上看到很多的小孩子,穿的都比较的破烂,他们卖东西帮补家计,很多小孩子以前也都是上学的,只是因为家庭情况越来越艰难,不得不退学。

    学校的校长说,现在的小学生有一些轻微的营养不良。

    陈鲁豫:我刚才跟两个小孩谈了一下,其中一个小孩子的父亲是海员,因为有不少机会可能离开伊拉克到别的地方去,因此家庭状况还可以,小孩子早晨还可以吃到牛奶,中午有时候有鸡蛋吃。另外一个小孩子从穿着的状况,看出家境并不是太好。他说他每天早晨可以喝到一点牛奶,中午有时候也可以吃鸡蛋,不过家庭其他成员中午能够吃到米饭,还有西红柿,仅此而已。

    我们向孩子们发放了带来的文具,他们大多数都只是默默接受,并没有很开心的表情。

    陈鲁豫:我觉得这个学校的情况和我们想像的可能差不多。

    余秋雨:差不多。

    陈鲁豫:但是刚才让我和秋雨老师感触最深的是,小孩子们不够活泼,不够闹,因为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应该是最闹的才对。

    余秋雨:压抑,他们不见得有什么其他的压抑,主要是贫困的压抑。

    陈鲁豫:可能是受外界的刺激比较少一点,因为毕竟和外界的沟通太少了。另外,这儿的小孩整体来说健康还可以,但是不够结实。因为像同样年级的小孩子,不管是在国内也好,还是国外也好,都已长得挺高挺大的了,他们好像个头比较小一点。但是有一点我们想提醒大家,能在这里上学的应该是家境比较好的,家境不够好的学生已经被迫退学了。

    余秋雨:我觉得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脸色不好。

    陈鲁豫:可能有轻微程度的营养不良,因为毕竟有饮食匮乏的原因。

    从学校走出来,马路上站着一个个子矮小的男孩子,应该是上小学的年纪,却推着小推车在等着拉货物,于是走向他跟他聊了会天。

    陈鲁豫:你好,几岁了?

    男孩:15岁。

    陈鲁豫:你今天为什么不去上学?

    男孩:退学了,不上学了。

    陈鲁豫:什么时候不上学的?

    男孩:2年以前。

    陈鲁豫:2年以前,为什么?

    男孩:我要挣钱给我家里。

    陈鲁豫:你家里有多少口人?

    男孩:3口人,两兄弟和我妈。

    陈鲁豫:你父亲呢?

    男孩:在战争中去世了。

    陈鲁豫:刚刚我问他,你做这样的工作会不会觉得很辛苦很累,他说有一点点,因为有的时候还需要扛东西、挑东西,所以觉得蛮累的。不过因为他们每天这样工作,他和他的哥哥、他的妈妈才能有足够的食物。

    生存现状录

    伊拉克原本是中东石油大国,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是世界第二位。但是海湾战争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的制裁,伊拉克经济基本瘫痪。美元与伊拉克第那尔的汇率,虽然官方仍维持战前的1个第那尔兑换3.2美元,但事实上现在1美元可以兑换到1800到2000第那尔。目前伊拉克人的月收入只相当于2至4美元,粮食、药品和一些生活用品都严重短缺。从1990年起,伊拉克就实行了食品配给制,尽管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已经执行了6期,但由于美、英等国家的种种阻挠,伊拉克得到的商品依然无法满足国民基本需求,每人每月只能按额度到指定店铺换取生活必需品。

    导游:这种米他们每人每月可以换到2公斤。这是煮汤的豆子,只可以换到125克,牛奶每人每月都可以拿到一包,小孩子或婴儿可以换到8包。茶可以换到150克,糖可以换到2公斤,油,固体的油1公斤,面粉可以换到9公斤。这是洗衣粉,每个人可以换到350克洗衣粉,每个人每个月还可以换到2块肥皂。我们刚才说的所有吃的东西或者必需品,每个人只需要200个伊拉克的第纳尔就可以换到了。这个店总共供应给319个大人,还有5个小孩,总共是58个家庭,58户就包括了这324个人,是他们给供应的。他们一张票就可以换到了。

    那么,一张票的价值又是多少呢?

    导游:只需要给200个伊拉克的第纳尔就可以换到!在市场上,用真的价格去换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东西的话,那就需要4000个第纳尔,就是他们每个月的工资全花在上面。而现在他们只需要200个第纳尔就可以在这儿换。

    除了政府配给的食品和日用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要高得多,远远超出了伊拉克人的收入水平。

    接下来我们跟随导游来到了巴格达市最大的一个农贸市场。

    陈鲁豫: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食品,从奶制品到饼干,五谷杂粮、油类全都有,给人感觉好像巴格达的物资并不匮乏。现在巴格达老百姓所面临的一个很困难的境地就是,只要你有钱的话东西就可以买到,但是通常拿固定工资的老百姓是绝对不可能负担起这里的消费水平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白面,白面1公斤是500伊拉克第纳尔,我们可以算一算,一个老百姓如果他1个月的工资只有2000第纳尔的话,那只能买到4公斤的白面,所以非常非常地贵。

    表面上的物质丰足,却掩盖不了购买力低下得令人吃惊的事实。

    陈鲁豫:其实什么都有,甚至意大利空心面,还有像中国人吃的那种细细的面条,各种各样的面条都有,但是必须要有钱。在来伊拉克之前,我们最想了解的是伊拉克婴儿、儿童的生活状况,因为我们听说过很多故事,由于缺少药品还有必要的食品,伊拉克的儿童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到了这儿以后,我们很欣慰地发现婴儿吃的食品还是有的,像在这个市场上我们看到有很多婴儿、还有小孩吃的奶粉。刚才我问了一些伊拉克人,我说听说以前有一段时间根本买不到奶粉和牛奶,他说大概在3年以前,就是在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的计划开始之前,政府几乎是没有能力向婴儿提供奶粉或者是牛奶的。但是从3年前开始,每一个婴儿每个月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4桶低价的奶粉。但是4桶1个月一个婴儿是不够的,你要想得到更多的奶粉,还是需要到这样的市场花更高的价格来买。

    尽管物质相对购买力来说是匮乏的,但不同品质的货物在这里价格差别依然很大。

    陈鲁豫:他们这里还是很认牌子的,像这样一包要850伊拉克第纳尔,那样的一桶是100,价格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伊拉克人拿着一堆钱买东西,这是我们到伊拉克以后第一个很深的印象。因为伊拉克的货币贬值得太厉害了,所以你要去买东西的话,通常要拿很多很多的现钞,而且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信用卡,有一天晚上我们大概20个人吃了一顿饭,每人是10美元的标准,共花了200多美元,200多美元合成伊拉克第纳尔的话大概是20多万。当时场面非常可观,我们有一位同事捧了整整一摞现钞去付钱。如果你买一件贵的东西付钱数目太多的话,他们根本不点,就用秤来称,大概多少斤等于多少钱。

    我们问陪同的伊拉克政府新闻官员,市面上这些食品、物品都是从哪儿来的。

    陈鲁豫:他说是从像约旦、叙利亚,还有中国这些国家进口来的。我问他有没有一些食品或者物品并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运进来的,他说不,全都是通过很合法的渠道进口来的。像大米就是伊拉克本地生产的,伊拉克本地生产的粮食并不能够自给自足,大概只能够保障伊拉克人日常所需的20%,其他还是需要进口。在这里看到很多的五谷杂粮,反正都是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在这儿我们看到好多中国的产品,这种盘子在中国都很少看到了,天哪,要4000第纳尔。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至少两个多月的工资,能买这样的一个小盘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虎头牌电筒,应该是很老的,1500第纳尔,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买一个手电筒。这也是中国产的,“固齿灵”,这是中国产的牙膏。这里中国的产品非常多,还有指甲刀、剪刀,在那边我还看到了中国的清凉油。

    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是这些年来中国唯一在伊拉克有常驻记者的新闻机构,在1998年12月的那次“沙漠之狐”军事行动中,首席记者顾正龙和另一位记者刘家文,就是在连续4昼夜的导弹爆炸声中用海事卫星设备向中国和全世界发出了大量报道。

    顾正龙:客观地讲,石油换食品对缓解伊拉克的人道主义危机起了积极的作用。从它实施那一天到现在我们都在,它开始实施的报道就是我写的。

    陈鲁豫:实施之前是什么状况?

    顾正龙: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实施之前在伊拉克吃不到冰激凌的,因为冰激凌属于奶制品、属于粮食,哪家商店卖冰激凌是属于犯法的。现在你们可以在各大饭店都能吃到。还有市场的商品,各种各样的点心,比实施石油换食品的计划以前丰富多了。

    陈鲁豫:据说以前每个月要死7000个儿童?

    顾正龙:是指从制裁到现在平均每个月要死7000儿童,也就是说从1990年开始吧,到现在将近10年了,一共死了将近170万人了。

    陈鲁豫:这一点我们也有很多的疑问,这次我们在巴格达,他们也安排我们看了医院,看了学校,也看了一些小孩的状况,是挺惨的。但是我有一种感觉,我不能问伊拉克人,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禁运上去,实际情况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和禁运有关?

    顾正龙:我想主要是制裁造成的。伊拉克本来是海湾一个很富的国家,它在战前或者受制裁以前,生活水平是排在世界上靠前的位置的,看病是免费的,上学是免费的,住房也是优惠的,汽车都可以贷款,象征性的贷款。在一般普通的工作人员中,汽车很普遍,生活水平很高的。制裁主要厉害在哪儿呢?这个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经济支柱就是石油,它的石油占了国民经济的95%以上,而联合国的制裁主要就是制裁石油出口。这样它整个外汇就没了,美元没了,本来需要每年进口很多的粮食、很多的药品,它没有了这笔钱。即便是有这笔钱,制裁的国家也不给它,西方不给它。像石油换食品这个计划,伊拉克签订了好多合同,要经过联合国制裁委员会审查,美国和英国的代表到现在已经经常拖延或者延误审查,使你的合同得不到执行。最新有消息说,是联合国的官员宣布的,不是伊拉克官员宣布的,到现在为止,联合国制裁自称延误审查伊拉克的合同已经超过10亿美元了。所以一些急需的药,医疗器械等得不到,得不到这些东西,有些病就治不了,医院就发展不了。另外,营养不良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海湾战争的时候铀弹辐射,妇女、孕妇、儿童得白血病等癌症的特别多。你到医院里会看到一些早产儿,很多,很惨。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巴格达东部的运河饭店,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多住在这里。

    陈鲁豫:在1998年12月16日之前,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委员们,就是特委会的委员们全部都住在这所饭店里。而在12月16日“沙漠之狐”行动开始前几小时,所有的特委委员们都按期撤离了伊拉克,从那天开始到今天,伊拉克政府还是一直拒绝他们重新回到巴格达进行武器核查的工作。目前这座饭店里面住的人,大部分还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现在在里面办公的包括3个组织,其中包括联合国对伊拉克、科威特进行监察的小组,还有世界粮食机构,以及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小组。

    陈鲁豫:咱们来谈谈石油换食品这个问题,第6期的计划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您认为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

    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机构新闻发言人: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2年多了,差不多3年了。这个项目的宗旨,就是为伊拉克提供人道主义的帮助,我认为这个项目进行的两三年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于第7期石油换食品计划,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伊拉克人食品中的卡路里的含量(增加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这是在未来6个月内石油换食品计划中最主要的内容。

    陈鲁豫:你对你在这儿所做的一切感到很有信心吗?

    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机构新闻发言人:我对伊拉克的未来感到很担忧,因为现在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一直过着很艰苦的生活,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很清楚地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喜欢他们的国家,国际组织也不喜欢伊拉克这个国家,所以他们国家一直受到其他国家不公正地对待。我担心,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能够主宰这个国家命运的人时,恐怕他们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不会是很积极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可能会给伊拉克带来其他的问题。我想这是对你的问题最好的解答。

    许多国际惩罚,理由也许是正义的,但到最后,惩罚的真正承受者却是一大群最无辜的人。

    穿越巴士拉

    巴士拉①曾经是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轰炸的次数也最多,前往巴士拉的行程是有一些风险的,因为一方面它是南部禁飞区,随时会有英美飞机的轰炸;另一方面,那里反政府武装活动频繁,经常有车队被袭击。早晨6点钟我们就出发了,可是又遇到大雨、大雾,能见度不足百米。600多公里路程,为了在天黑前赶到巴士拉,一路上车速不敢太慢,走了300公里,就已经经过了15个重兵把守的关卡,气氛相当紧张。

    陈鲁豫:面前这条很绿的河就是着名的幼发拉底河,而这座已经被炸毁的桥梁,是1991年被炸毁的,当时桥上212个人因此而丧生,桥被炸毁之后伊拉克政府并没有重新修复这座桥梁,而是在不远处重新建了一座。

    沿河南下,被轰炸的痕迹越来越多,很多桥梁大部分没有重建,残片依然堆在一边,除了交通设施,也能看到平民居住的房屋也被炸毁很多,很难想像没有伤及平民。

    我们终于在太阳落山前到达了巴士拉,这个一度繁华的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如今已是一片破败景象,阴雨之下,整个城市沉闷、萧条,根本看不到昔日繁华迹象。

    陈鲁豫:这座喜来登酒店,就是我们在巴士拉下榻的酒店,也是目前巴士拉唯一一座还比较好的酒店。在进酒店之前,车上所有的人都被路边一排雕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1座雕像,每座雕像虽然身着打扮不特别一样,神态也不尽相同,但手势都是一模一样的,全部都是伸起右手,直指前方。后来我询问了一下陪同我们的新闻官和导游,他们说这101座雕像象征着在两伊战争当中战死沙场的101个伊拉克军队当中地位比较高的军官,他们手指的方向全部都是伊朗的方向,就是伊拉克所谓敌人的方向。

    这场战争过去已经10多年了,而且伊拉克又经历了新的战争,至今制裁还在继续,但每次战争留下的阴影总要萦绕很长时间。其实人类要仇恨的不应该是想像中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人类的这种仇恨情结。

    陈鲁豫:在此之前,我们听同行讲了不少相当可怕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就是说有一年伊拉克政府邀请各国记者到巴士拉出席一个庆典活动,结果在路上记者们坐的车碰到了武装劫匪,他们要求所有的男记者脱掉上衣,趴在路边,然后把车上全部的物资抢劫一空,最后所有的记者们都很惨,开车的男记者也没有穿上衣,就赶到了巴士拉省省长的家里面。省长一看很震惊,就安排所有的记者们住在今天我们住的巴士拉喜来登酒店,免费住了几个晚上。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听到以后我们也是心有余悸,还好我们能够顺利到达这里。

    大家都有点草木皆兵的感觉,车开到码头旁边时,听到船要准备起锚的声音,挺像枪或者炮的声音,所有人都哆嗦了一下,导游哈哈大笑。

    郭滢:这种环境里任何的响动、任何的色彩、任何的移动都可能让我们想起战争、想起导弹、想起枪炮。

    陈鲁豫:尤其对我们这些从和平地区来的人来说,任何一种这样的非常态的环境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很新奇、很恐怖的经历,不过这儿的人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战争电影里看过断壁颓垣,也看过炸掉的桥等等,但是当幼发拉底河上的一座大桥——一座被美国巡航导弹炸掉的大桥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还是感到很震撼。而且也完全能够想像得出,在整个巴士拉地区,甚至整个伊拉克南部地区,这样的战争痕迹比比皆是。

    陈鲁豫:我问导游,巴士拉这个地方遭受的损失这么大,而且目前也不是很安全,为什么大家还要住在这儿,不搬到别的地方去呢?导游对我说这儿有100多万人,这是他们的家,战争也许还会继续,但是生活也还是要继续,所以人们还是选择待在这里。

    白天的巴士拉街道显得相当繁忙,所有的人走路都很匆忙,可能是去上班或去上学,城市显得和任何其他一个城市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不管是在巴格达还是在巴士拉,家用电器的维修行业都特别兴旺。但其实所有电器的款式都是十几年以前的,很老旧了,也说明从制裁和禁运开始,伊拉克老百姓已经没有能力和渠道买到新的家用电器,只能够把以前有的再修一修,补一补,继续使用下去。很巧,我们在一家电器店看到有一台中国产的长风牌的双缸洗衣机。

    陈鲁豫:这个款式我看也是差不多10年以前的了吧?不过至少还是新的。这样一台洗衣机要卖到20几万伊拉克第纳尔,20几万伊拉克第纳尔相当于是200美金。但问题是一个伊拉克老百姓1个月的工资可能只有700多第纳尔、1000第纳尔,为了要买这样一台洗衣机需要存多少年才能够买到!可以看到这里面电器也是应有尽有,松下牌电视机也有,旧的音响设备,录像机,什么都有,但款式都非常的老。

    在和巴士拉当地人交谈中,我们才了解到,其实修理行业也很清淡,因为当地很多人收入不足1000第纳尔,可是电器零件又很短缺,当地人修也修不起。电器对大多数当地人而言已经太过奢侈了,他们连最基本的吃和住可能都得不到满足。

    离开巴士拉,大家决定前去看执行石油换食品计划的惟一的伊拉克海港。就在我们行进的路上,曾经两名中国商人在1998年被劫匪枪击成重伤。

    陈鲁豫:这个港口名叫库姆卡沙,目前是整个伊拉克唯一的一座还在运作当中的港口。“库姆”的意思就是“母亲”,而“卡沙”是“房子”,因为这里曾经荒芜一片,只有一座房子,所以这个港口的名字由此而来。目前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的所有物资、所有的食品,都是通过这个港口运到伊拉克各个地方的。但是由于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第5期已经结束,所以现在这个港口看起来非常空闲。这座港口的主任刚刚也对我们介绍说,他们的工人目前已经闲得没有事情可干了,他们在急切地等待着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第6期的物资尽快地到来。

    从巴士拉回巴格达的途中,身后有个牌子上面写着,“所有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请注意,你即将离开非军事区”。因为从这个牌子处往前大概10公里,整个区域都是属于由联合国对伊拉克、科威特观察小组控制的非军事区,而再过去10公里,就可以到达科威特的边境了。在海湾战争期间,我们正行进的公路被称作“死亡之路”,因为当时有大批的伊拉克士兵在这里被炸死。

    巴比伦的没落

    在去巴比伦之前,我们不免都有些紧张。一路上听多了烽火枪炮,看惯了破败疮痍,闻名已久的古巴比伦文明会变成什么样,就连想象都无从谈起。

    陈鲁豫:我们终于来到了巴比伦,巴比伦位于巴格达以南90多公里的地方,是在幼发拉底河的南岸,因为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交通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城市发展得很快。这座城市建于公元前2350年左右,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是当时西亚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古巴比伦可以说是人类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现在我们看到身后这座很华丽的大门,名叫“女神之门”,只不过已经不是原来那座门了,那座门在1902年被德国人搬到了德国,这座门是在1961年的时候按原样重新建成的,可以看到门上雕刻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动物图案,我们靠近去看一看,真漂亮。

    面前这堵墙上,装饰着两种不同颜色的动物,形象各异。墙上有一种动物很有意思,很像中国的四不像。

    陈鲁豫:它的身体有鱼鳞,代表水里的动物;它的腿是狮子腿,代表陆地上的动物;它的爪子是鹰爪,代表空中的动物;另外它的尾巴还有头,既可以说是代表蛇,也可以说是代表龙。在当时龙和蛇可能差不多,而这个蛇尾代表的是生命的源源不断地更新。刚才导游告诉我说,蛇每年会蜕一层皮,会有新的皮长出来,所以它代表生命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在当时的古巴比伦,人们很相信蛇和龙,所以就把蛇或者龙的头放在整个象征之首,而整个这条蛇或者说龙也好,象征的就是一种权力。下面这张画我猜了半天,看起来很像是羊,其实是牛,代表着农业,代表丰饶,代表富裕,代表繁殖,很有意思。我觉得这和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为中国有麒麟,它就是四不像嘛,这个也有点四不像的味道。

    站在当年的汉谟拉比城所在的地方时,大家都有些莫名其妙,面前方砖铺地,周围围墙也很整齐,完全看不出是在一个古迹里面。

    余秋雨:汉谟拉比,一个王朝的所在地。

    陈鲁豫:所以现在我们脚下大概十几米的地方,可能会埋藏很多的汉谟拉比时期的一些珍贵文物。

    余秋雨:但是在这些文物当中,哪一个都没有一个文物重要,就是汉谟拉比法典。法典上说明上帝怎么派我来执行这法律的,要求得公正,说明这些法律可以达到政治清明、人间平等,谁有冤的话我一定用正义的方式把他处置好,使所有的人能够获得平静的心理。这个法律的一个重心很奇怪,恰恰是财富和商业的运作方面。由此可见,当时古巴比伦商业文明非常发达,有大量关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商业运作的规范,还有给各种工种的人发不同工资的规定,连工资的数字都有。

    陈鲁豫:真的吗?

    余秋雨:对,有这样的一种规定。现在的法学家看到汉漠拉比法典都会感到惭愧,说4000年的时间,人类进步得不多。

    城里有一处铁栏杆围起来的地方,是当年古巴比伦城的一条大道。路面坑洼起伏不平,倒是提醒了我们这一处的历史久远。

    陈鲁豫:现在我们看到这一圈用铁栏杆围起的地方,是当年古巴比伦城的一条大道,这条道路的功用很像现在长安街天安门广场那一段,是当年举行仪仗、仪式的地方。这条路当年长是1430米左右,我们可以看到这条路上有很多黑色的东西,这是全世界一条最早的沥青铺成的路面,可能当年古巴比伦人已经不小心发现了石油,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搞明白石油到底能够有什么功用,不过还是有了沥青的路面。

    这座崭新的古王宫尽管刻意模仿当年的样子,但无论如何也唤不起我们对巴比伦汉谟拉比王的那份崇敬。4000多年来,巴比伦的城宫由于经历了太多战火,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巴比伦人创造的文明,却让人类继承了太多。

    陈鲁豫:来到巴比伦以后我在想一个问题,古代的遗迹是保存它的原样比较好,还是修复比较好。我们看到这个墙上有很多砖上刻着很多阿拉伯文,我们就专门询问了一下这阿拉伯文是什么意思,上面居然写的是“感谢共和国总统、伟大的领袖萨达姆.侯塞因,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之下,重新修建此城”。

    所幸女神之门的原址,也在重新修建的仿古王宫内,依稀可见当年风采。

    陈鲁豫:这里其实才是女神之门的原址,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国王纳巴库德泽尔二世下令兴建了女神之门。他是分两次建的,目前我们看到的是第一期,没有颜色的。后来他的王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之后,他就下令在第一期的城门之上,建了第二期。那才是有颜色的,只不过那一部分有颜色的很漂亮的城门在1902年被德国人搬到了德国,现在我们看到残留下来的是最初的第一期建成的女神之门。不过我们仔细看一看墙上的动物雕刻得栩栩如生,远远比刚才我们看到的后来的新作品要好看很多、精致很多。

    巴比伦文化中最有魅力的要算空中花园了,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可是现在的遗址上已经一无所有。

    陈鲁豫: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号称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的一点点遗迹。空中花园是公元前6世纪古巴比伦的着名国王纳巴库德泽尔二世修建的,他当时娶了一个很美丽的公主,公主嫁到这儿以后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她的家乡是一个山城,所以那个国王在这个地方就搭起了几层的土台,土台是用石块作为基础的,然后在每层石块上面都铺上芦苇、柏油,上面再搁上铅板,铅板上面再铺上泥土之后,种植了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所以你在上面走的时候看不见泥土,看见的全部都是奇花异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很漂亮的空中花园。

    但从眼前这点遗迹看来,这个空中花园只能够存在于我们的脑海当中,全然看不到当时的样子了。

    陈鲁豫:不过这个古迹保存得非常完整。这儿就是古巴比伦雄狮,可以看到雄狮下面还有一个人的形状,这个雄狮代表着古巴比伦人的勇气、力量。它也是伊斯塔女神的一个象征。而下面这个人可以说是女人,也可以说是男人,他象征的是古巴比伦人的敌人,意思就是古巴比伦人战胜了他们的敌人。

    不乏勇气和力量的巴比伦,却在后世的残酷战争中,无可奈何地没落了。

    ①伊拉克第一大港及第二大城,位于伊拉克东南端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的阿拉伯河西岸,是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唯一枢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