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战争拾遗(3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另一方面,在战败的德国,纪念这场战争的文化从来未成气候。在德国,有很多地方都设立了纪念碑,缅怀战死沙场的士兵,然而德国人集体记忆深处,那些最血腥的战役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之战、加里波利战役、坦能贝格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胜负双方对待“一战”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伤亡人数的不同。德国在“一战”中损失了200万士兵,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而且这一数字在“二战”期间翻了一番还多。而英法在“二战”损失人数要比“一战”少得多。英国“一战”伤亡人数比“二战”多出一倍,“一战”期间法国伤亡人数要比“二战”期间多4倍。当后人缅怀战争的时候,伤亡人数不仅可以表达战争的惨烈程度,还是一个国家英雄主义的象征,在神化一些战役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对死难者的纪念相比,战争的胜负更多地影响了双方国家对战争的态度。虽然很难统计有多少德军士兵会像希特勒那样听到停火协议时震惊不已,但是《凡尔赛和约》最终签订时,由于战胜国强加给德国太多的羞辱性苛刻条件,德国人已经完全被复仇的怒火包围了。因此,“一战”与“二战”之间不仅仅是时间间隔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战”的战后安排直接导致了“二战”的发生。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在凡尔登和斯大林格勒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强调这两场战争在时空上的延续性,某些历史研究者甚至将这两次世界大战冠之以“第二次三十年战争”的称号。在他们看来,1914年和1945年之间的战争是同一场、不间断的冲突,两场战争只是隔了一个长时间的停火协议。

    如果1914年德国没有进攻比利时,那么25年后德国是否就不会对波兰发动闪电侵袭呢?这种简单的看待问题的观点,容易导致我们在解释历史事件时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如果将20世纪的这两场世界大战看作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那么必须从其他角度去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

    起点

    任何和平协议,要想使和平长久维持下去,不仅要消除引起冲突的因素,还要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使这些因素不再重现。任何战略失衡都必须予以解决。

    在解决德国的问题上,“一战”后达成的和平协议完全背离了上述原则。“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惧怕法国和俄国的包围。这也是所有后来事件的导火索。

    《凡尔赛和约》恰恰强化了德国人的恐惧。根据《凡尔赛和约》,法国方面坚持要求德国归还1870~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还必须进行战争赔偿,但是割地赔款还不足以使法国总统乔治·克列孟梭满意。

    根据该和约的第231款,德国被迫承认独自对战争的起因负责,战胜国以此逼迫战败的德国屈服,从而向战败国提出各种赔偿要求。克列孟梭的目的不仅要德国进行战争赔款,他的目标是一劳永逸地削弱德国,让德国老老实实地知道自己的地位。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我们又很难不假设如果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决定美国对“一战”置身事外,那么“一战”的结果会如何。因为在“一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军在战术运用上明显比对手技高一筹。德军后勤补给和人力无法和英、法、俄军队相比,但是他们很好地运用了战场策略弥补了这方面的劣势。

    事实上,1917年夏,法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法军伤亡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尽管总参谋部希望通过不停地对前线作战部队进行轮换,以期分散各个省份的伤亡人数,但法军中间依旧产生了很严重的绝望情绪。当时的德国家庭平均生育3到4个孩子,而法国的生育率已经跌到平均每个家庭两个孩子。每损失一名士兵的善后工作,都让法国政府感到难堪。很多只有一到两个孩子的父母一夜之间变得无儿无女。

    士兵本身也受到了很严重的宿命论影响。在发动伤亡惨重的塞纳河战役后,法国陆军的大部分军团都拒绝继续战斗。在这场战争中,13万法国士兵几天之内牺牲殆尽。通过将部分不服从军法的士兵送上军事法庭,稳定动摇的军心后,法国元帅菲利普·贝当也只能向军队保证,法军将暂停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这也直接限制了他的军队的战斗力。

    酿成大错

    很多迹象表明,如果困境没有改善,法国可能会与德意志帝国单方面签订和平协议。协约国也可能很快土崩瓦解,因为此时的俄国也是自身难保,国内即将爆发十月革命。英军参战三年来损失惨重,却还保持着惊人的士气。尽管如此,英国很难在失去盟友的情况下独自在欧陆抵抗德军的凌厉进攻。

    美国的参战最终扭转了“一战”的局势。从1918年春季开始,德军的对手有着休整充分、战备完善且数量几乎无限的军队可供调度。到这年8月,美国向欧陆投送了130万士兵。“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德国可以比其他对手坚持更久。平均来看,德军士兵经受了更多的战火洗礼,战斗力也更强,但是德军此时已经无法补充兵员,打一人少一人了。”德国洪堡大学政治学者赫弗里德·蒙克勒在著作《伟大的战争》中这样总结道。

    最终,当9月27日,盟军突破德军在西线的最后防守据点的时候,德军元帅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下的最高陆军指挥部知道德国已经战败了。这位德军的副总参谋长精神也垮了。第二天,他向德国皇帝提出开启与协约国的停战谈判。他已经受够了国内政客对勇往直前的军队的背后中伤。

    很多人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个极大的错误。战胜国法国在制定这一严苛的和约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他们一心想报复德国。但事实上,“一战”之后欧洲秩序的混乱更多的是因为美国方面没有履行自己应负的责任。

    在威尔逊的战后蓝图中,“一战”之后将会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每个国家都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此时的美国刚刚获得世界霸权,对于这一新角色,国会相对保守,决定不支持威尔逊总统的倡议,并强迫威尔逊严格遵守不干涉别国的对外政策。欧洲人又一次站在了自己决定命运的时刻,而这时的欧洲秩序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战”开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是战后却沦为了美国的债务国。尽管法国在“一战”结束后仍旧以战胜国的姿态屹立不倒,但法国早已不是军事强国。惧怕东方强邻的法国在东边构筑了马其诺防线,这是一条绵延1000公里的掩体壕。事实上,这条防线更多是起心理安慰作用而非实际的防守作用,因为德军在1940年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马其诺防线。历史和法国人开了个玩笑,《凡尔赛和约》的直接目标就是削弱德国,让其放弃战争,但恰恰相反的正是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和平秩序的设计

    美国方面的踌躇不前,政治精英对待美国世界霸主这一新角色的意见分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谈判中就已表露无遗。而“一战”达成的和平协议,有着诸多旨在永久性地削弱德意志帝国的规定,这使得这份和约有些先天不足。正是因为这个和约过于严厉,它并未能化干戈为玉帛,却使得失败者获得机会后立即推翻原来的和约,发动新的战争。

    在德国人看来,胜利者的要求不仅欺人太甚,而且在时时刻刻地提醒着德国人战败的耻辱。在战胜国的不断讹诈和威胁下,德国总的战争赔款达到了1320亿金马克,分66年还清,另外再加上每年出口额的26%。今天的德国直到2010年还在承受这一巨额赔款带来的影响,在“一战”结束后的第92年,重新统一的德国政府兑付最后一笔国际债券的利息,这些债券都是德国在“一战”战后为募集偿还盟国的战争赔款而发行的。相比金额,战争赔款最让德国人痛苦的还是漫长的还款年限。

    可以说,没有人比那个来自慕尼黑的下士更了解德国人胸中的怒火(以及怎样利用这股怒火)。仅仅用了三年,阿道夫·希特勒就从一名籍籍无名的老兵转变成了“慕尼黑之王”,他的肖像挂满了这个啤酒之都最大的啤酒馆。

    协约国强迫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是希特勒演讲的一个中心主题。在集会演讲时,他从不放过机会提到这一“可耻的、侮辱性的和平”,给德国戴上了奴役的枷锁。战胜国的居高临下,不仅侮辱了德国人,也成为德国人的集体精神创伤,这种集体创伤将德国人(数量远远多于纳粹支持者)凝聚在一起。

    随着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来临,战败屈辱这一心理问题成了影响德国人生计的生存问题。从1918年至1929年,德国经济勉勉强强还能应付,这多少要感谢美国的投资。而1929年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投资者开始回撤资本,外资的快速出逃直接将德国拖进了大萧条的旋涡中心。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的通货紧缩政策更加剧了经济状况的恶化,德国的失业人数一度超过600万。

    尽管1918年德国宣布战败投降,但是德国的军人却不服气,军人的荣誉并没有在战争中受任何挫伤。从参谋总部下至普通士兵,所有德国人都明白法国人根本不可能靠自己赢得对德国的胜利。对于法国这种狐假虎威,依靠美国成为胜利者的行为,德国人不仅心里不服,更平添许多贪妄。至少,希特勒信心满怀地认为,再次发动战争,征服法国,就可以一雪前耻。

    速胜法国

    当德军在1940年入侵法国时,联邦陆军很好地总结了以前所犯的错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先头部队攻势虽猛,但是因为后面的炮兵和步兵不能及时跟上,因此很多攻势虎头蛇尾,败下阵来。“二战”当中,德军将先头部队的坦克和俯冲轰炸机很好地结合起来。俯冲轰炸机的炸弹成了空中火炮。仅用时两天,德军就推进到了马斯河,6周之后,法国战败投降。这是军事史上一个曾经异常自豪的国家的彻底惨败。当法国人放下武器的时候,半数的法国士兵甚至还未到达战场。

    对于大多数的德国军官来说,对法国作战的速胜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对于他们的统帅来说,西线战役仅仅是德国更大规模的征服战的一个阶段。因此,整个世界再次被战争的地狱之火吞灭,起先的复仇之战变成了一场灭绝战,规模和程度都远胜于被称为绞肉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如何处置德国?1944年夏天,同样的问题又一次地摆在了盟军的面前。美英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之后,所有人都知道第三帝国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但是战胜国不得不面对25年前他们曾经面对过的问题:怎样阻止德国在战败后再次筹划下一次战争。

    亨利·摩根索,时任美国财政部长,是思考这一问题多时的人之一。他认为,日耳曼人是好战的民族,有着对战争难以抑制的渴望。如果德国发动第三次战争企图征服世界,整个世界或许将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二战”后的首要目标就是阻止德国人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仅关系到欧洲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

    1944年9月,在递交给罗斯福总统的一项计划中,摩根索建议大规模地消灭德国的重工业。任何可能用来生产武器的工厂、设备将被拆毁,没收或置于国际控制之下。这意味着德国的化工、钢铁以及机电工业将全被消灭。

    在他的扩展版的《德国战后计划》中,摩根索写道,德国人将被禁止生产任何比“面包机,吸尘器,卷发器更危险、致命的商品”,这个计划最终以书籍的形式在“二战”结束后出版。“如果德国人被允许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他们将在不久的将来用机械全面代替人工。”

    反对摩根索的有识之士也大有人在。美国国务院以及驻德国的高级将领都坚决反对将德国送回中世纪。他们认为,这样的政策将会使数百万德国人死于饥饿,因为德国没有办法出口产品换取粮食,德国自身也无法生产足够的口粮。但是这位财政部长不仅信念坚定,更重要的是,罗斯福总统也站在了他这一边。第一夫人和摩根索夫人是要好的朋友,总统夫妇和摩根索夫妇私交甚好。

    “结扎”德国

    另外,罗斯福对那些被他称之为“匈奴人”的德国人也不抱一丝同情。罗斯福小时候曾多次陪同有心脏病的父亲到德国的温泉小镇巴德诺海姆治疗,那个时候罗斯福就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有着深深的厌恶。其中有一则轶事,罗斯福曾在一天内被逮捕四次,所犯之罪无非是随地吐了几个樱桃核。

    1944年9月,罗斯福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会面,摩根索之流的观点完全占据了上风。丘吉尔起初完全反对摩根索的方案,他斥责摩根索,表示英国不愿被拴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德国”上。但由于英国欠美国巨额的债务,英国人不得不在美国人面前低头,丘吉尔急需美国方面提供新的贷款。英国方面的同意使得这一计划的最后绊脚石也被搬开了,英美两国首脑在协议上签了字,这份协议同意将德国改造成为“一个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国家。

    德国最终免于这一协议规定的命运,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内对这一计划的激烈反对,以及美国自身出于对俄国人的提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