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战争拾遗(2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抗战必须之“最低标准”

    专门从事中国政治史研究的上海学者萧功秦认为,有必要客观地评价蒋介石在1928年全国统一到1937年这十年中的一些正面功绩。他认为,国民党从1928年到1949年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权威体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慈禧的开明专制化模式、孙中山的议会竞争模式、袁世凯的军事强人权威主义模式之后的第四次政治选择。而蒋介石在1928年基本完成全国统一以后,在现代化方面也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在国防方面,通过德国军事顾问的引进帮助中国实现军事现代化,颁布陆军典范令与兵役法,使陆军兵器标准化,设立军用化工厂,使最基本的弹药能自给自足。这一时期,中国空军飞机扩充至600架,此外,国民政府又在各省督导修建公路,粤汉、浙赣这两条对国防具有重要意义的公路也在这一时期完成,1935年之后,中央政府把自己的力量扩展到云贵川三省,使之成为日后的大后方。这些成绩使中国达到了进行抗日战争所必需的“最低的标准”。

    然而,蒋介石所领导的政府,仍难以避免最终在战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的命运。黄仁宇教授对此给出的答案是:如果没有民间产业配合的国家经济、社会习俗、民间管理,以及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现代化的军事设施就无法发挥功效。

    希特勒的“犹太”士兵

    编译/朱岩

    希特勒宣称要消灭欧洲所有的犹太人,但研究表明,起码有15万犹太士兵曾在德国法西斯军队中服役过,德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将甚至上将有着1/2或1/4的犹太血统。纳粹德国一面让这些带着犹太血统的军人在前线卖命,一面把他们的家人亲属或屠杀、或放逐、或者送进集中营……

    对那一代的德国人来说,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1922~1943)短暂的一生跟别人毫无区别。1940年他刚18岁,应征入伍到德国阿尔卑斯劳工兵团,一年后正式转入德军。他父亲原是柏林的一个化学家,对药剂学颇为精通,因此受过家学熏陶的他申请到医院干个勤杂工。1942年2月,他所在的医疗单位奉命前往东部前线以支援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战役。后来他随部队南下,打到高加索。再后来,他跟部队逐渐向国内回撤,1943年6月时,他已在柏林东部的一家野战医院工作了。然而两个月后,悲剧还是降临到他的身上。在他得到第一次假期回到柏林家中时,8月23日夜里,他与其母亲一同死于盟军的空袭。

    如果没有旁注,这只不过是当时众多德国青年的共同命运之一。其时大约有1700万人在希特勒的军队中服役,其中许多像他这种年龄的人死于非命。然而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的祖父是个纯粹的犹太人,他拥有1/4的犹太血统。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对帝国有着无限的忠诚——在他写给双亲的信中,他说他将凭借在战场上抢救战友的勇气去获得铁十字勋章。

    希特勒的军队中竟然有犹太人。据曾写出专著《希特勒的犹太士兵们》的美国“二战”史学者布赖恩·马克·里格分析,起码有15万犹太士兵曾在德国法西斯军队中服役过,德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将甚至上将有着1/2或1/4的犹太血统。最著名的个案就是德军陆军元帅埃尔哈德·米尔奇,他正是有着1/2的犹太人血统,他还是党卫军的首领,是帝国元帅戈林的得意门生。就连原联邦德国(西德)前总理同时又有着陆军中将军衔的赫尔穆特·施密特(1974~1982年在任),其祖父也是犹太人。根据德国1935年纽伦堡法律定义做出的规定,拥有1/4的犹太血统的人是“二等贱民”,有着1/2犹太人血统的人则是“一等贱民”——这类人被定义为德意志帝国的敌人,是为国不容的,应被消灭的种族成员。

    为何希特勒的武装力量中大量征召犹太人入伍?为何这些犹太人甘愿为这个凶残反犹的国度浴血奋战?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在德军战地医院当勤杂兵时写下的众多家书,成为人们的研究资料。

    “变种”

    从20世纪30年代起,希特勒就颁布了一系列严峻的法令,严禁犹太人特别是纯粹的犹太人服役于军队。然而,犹太人在德国这片土地上已经生存了如此长的时间,要真正把全部带有犹太血统的人从军队、从社会里驱逐出去又谈何容易。纳粹当局的这项歧视政策,使许多高素质的兵员被排除在外,相反许多被认作是“纯种”却不愿从军的青年充斥军中。决策者们不得不考虑起用犹太士兵。这些犹太裔士兵被散编在正统德国人的队伍中,他们的命运和前途寄托在战争的进程上,即形势是否对纳粹主义有利,一旦有利他们就会被踢开,反之他们就有了“用武之地”——1940年,当德军战胜法国后,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官兵被强制退伍;而到了1943年,德军在苏联和北非战场吃紧并且伤亡减员巨大时,希特勒对犹太军人则放宽了政策。

    希特勒的意志决定着犹太人的命运。希特勒曾向数万非雅利安人血统的士兵颁发改变其身份的“许可证”,理由是他们在战场上战功卓著。他关注那些曾跟随富勒元帅征战有功但被强制退伍的犹太官兵。曾专门抽时间研究下属提供的应予以提拔重用的犹太人的档案,把他们“改造”成雅利安人血统并注册在案,尤其是容貌上与雅利安人没有重大差异者更是优先考虑。比如有1/2犹太血统的米尔奇元帅,戈林为他伪造了一份文件,证明米尔奇并非他的犹太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日耳曼母亲的弟弟的孩子,只不过年幼时被犹太父亲领养而已,由此宣称米尔奇为“雅利安纯种日耳曼人”。

    对于德国犹太裔来说,身处前线反而比留在家中更安全。那些没有隐瞒自己犹太血统的青年,很多都认为只要他们在德军中服役,他们的亲人就可以逃过种族屠杀的劫难。犹太人中校保罗·路德维格·希尔斯奇菲尔德最后被“变种”成了雅利安人,他说:“能够服役于军队使我彻底得到了拯救……而我的兄弟姐妹及全家人全都死在了大屠杀中。”

    对绝大多数犹太士兵来说,入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比如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入伍后他们这类人的命运则是只能待在最低一级职位上并永无升迁机会,他们的犹太人家庭出身背景已被记录在军营档案中,最多只能升到下士军衔。按照纳粹德国的体制,非雅利安人血统的人是绝对不允许向雅利安人发号施令的,除非他们能有办法隐藏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或是他们有门路通过纳粹高层人士获准将自己“雅利安人化”。而对于药剂师的儿子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来说,要搞到这种关系无异于痴人说梦。

    1922年,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出生于德国西南部,他还有一个姐姐。1937年,他们家搬到了柏林。库尔特的外祖父是个犹太人,这样他母亲就是1/2的犹太人,他与姐姐就是1/4的犹太人。这种非雅利安人的背景曾给他父亲带来很大的困扰,迫于压力他的父亲不得不与母亲离了婚,并被剥夺了化学师的职业资格而改行做了个药店师傅。

    当时德国反犹风潮甚嚣尘上,就连正在念书的库尔特也不得安生。他被剥夺了青年军行营营员的资格,不能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必须和其他犹太孩子每周六去参加国社党组织的“洗脑”课程,接受“改造”。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避免他在17岁那年被学校以“非雅利安人”之名开除的命运。这不仅葬送了他一心钻研医学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使他与周围世界隔离绝缘,他变得极为内向。在那种政治环境下,像库尔特这种犹太裔德国人别无出路,他的生活圈子只能局限在家庭成员和几个知心朋友之中。

    军营中的犹太人

    当他被征召入伍后,库尔特所在的医院隶属南方军团,1942年春长驱直入乌克兰并抵达黑海沿岸。当这支部队在1942年夏一分为二时,他很侥幸没被分到保卢斯元帅麾下。那支部队后来一直向东,企图拿下斯大林格勒,经过了最惨烈的战斗,遭受了严重伤亡,在1943年初全军覆灭。他所在部队加入了向南挺进的军团,他们的任务是穿越位于顿河河口的罗斯托夫市去夺取高加索油田。1942年8月,他们打到了高加索,让“第三帝国”的旗帜升起在欧洲最高峰厄弗勒斯特峰上面。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所在部队在毗邻皮雅提哥尔斯克的一个温泉疗养院休整,维修受损的车辆辎重。但从当年冬季中间开始,直到1943年上半年,他所在之部虽屡经艰难苦战但难挽败局,开始步步向国内后撤。

    在军营里,他成了个书信写作狂,这些至今犹存的近150封信,全都是在18个月里写就,日期从1941年10月直到1943年6月。他这些多产的“作品”,全是在军营小屋昏暗的灯光下草就。他的信多半是写给父母和两个在法兰克福的姑姑。从他的信中,我们知道自从他被征召入伍后,亲情和友情的缺乏使他十分孤独。

    犹太人的背景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他。当其犹太人身份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时,他无时无刻不处在尴尬中。在一封写于1942年7月30日乌克兰某地的信,他向父母提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在他去一个新单位报到时发生的。当时他被要求签署一个“令上司满意的声明”,其内容不外乎是有关其种族、政治态度等问题,凡是履新时必须要这道手续。“这里只有‘头儿’,也就是我们军士长,还有那个下士组长知道我的身份,然而不幸的是他也不得不告诉我,根据最近新颁布的一项规定,我不能达到任何可以发号施令的位置,这意味着我最多只能晋升到代理下士的军衔。”

    纳粹制度为他们这些人竖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让他们在军中除了送死之外永无出头之日。但他没有灰心,即使是到了1942年7月,他得知希特勒严禁任何有犹太血统的人晋升时,他仍存有一丝希望。或许他得知许多犹太人出身的士兵已经通过门路得到晋升或实现了“雅利安人化”。库尔特认为,这一年多来他在火线上不惧炮火抢救下那么多战友,一次家也没回过,他应该能得到个晋升机会的。1943年3月10日,他在信中写道:“我真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晋升到上等兵,那将是我的荣耀时刻。”可是,他的这一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信中。他对德军所处的形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似乎他根本不惧怕检查人员的检查而直抒胸臆。他反对德军针对苏联平民的“反游击战”行动:“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所在的这个村子尚未完全归顺,于是长官让我们开枪射击,把村中的妇女孩子驱逐出去,我很讨厌这样做,于是假装开枪放的都是空枪。”这个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的士兵对那些被屠杀的平民感同身受。他和他的家人,不也处在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吗?然而,历史的荒谬之处也在这里,多达15万之众的犹太人,却不得不为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冲锋陷阵,战死沙场。

    德国为什么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文/克里斯托弗·苏丹 译/曹比诺

    1945年和1918年一样,全世界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这一次,战胜国的领导人差点儿重蹈覆辙,犯了“一战”后同样的错误。正是这个错误,让“一战”战败的德国人不愿善罢甘休,再一次将世界拖进战争的火海。

    “一战”结束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下士正在波罗的海附近的一座陆军医院。1918年10月13日晚,他所在的军团受到了英军的毒气攻击。英军在对比利时小镇科明斯的德国据点攻击时,发射了数吨的芥子气,这种化学毒气因气味类似芥末而得名。

    “一战”期间,士兵闻芥子气色变。当这种气体与皮肤接触后,会造成化学灼伤,起泡甚至溃烂。如果被吸入呼吸道,芥子气会摧毁受害者的支气管。步兵班长希特勒因芥子气患上了严重的结膜炎以及眼部感染,他甚至一度担忧自己会永久失明。在写给一位医生的信中,他提到自己先前短暂地失明,不过这种症状后来慢慢消失了。

    11月10日,医院的牧师告诉这位伤员战争已经结束。霍亨索伦王室已被推翻,柏林新成立了共和国,现在就等待德国接受停火协议,并且“信任敌人的宽宏大量”。

    希特勒听到此消息后变得歇斯底里。“无情的黑暗包围了我,我跌跌撞撞地走回宿舍,倒在行军床上,把头埋在毯子和枕头底下。”他日后这样记述自己意识到一切努力成为泡影的那一刻的感觉。他在自传中记载,这是他自母亲的葬礼之后第一次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

    在他口述的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将德国“一战”战败日描述为自己的政治启蒙日。这本书的第一章记载了他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份屈辱性的和约带给他的震惊。在这一章结尾的一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就我个人来说,我决定投身政治。”

    德国的集体记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第一场全球范围的冲突,只有极个别国家未受“一战”的影响。时至今日,“一战”的参战国在如何纪念这场战争的问题上分歧巨大。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法国和英国,作为战胜国,将“一战”当作塑造民族认同的大事件来纪念,称之为“伟大的战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