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口腹之欲也要顾及营养,畜禽肉类里的养生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猪肉——滋阴润燥,丰肌润肤

    据《本草纲目》记载:猪肉“酸、冷、无毒。”可用于治疗小儿刮肠痢疾,上气咳嗽,破伤风肿,打伤青肿。

    【猪肉本色】

    猪又名豕、豚。因饲养简易,又具有骨细筋少肉多的特点,为日常食用肉最多的一种。历代医家认为:“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盖虚肌所致也。”“凡肉有补,惟猪肉无补。” “以肉补阴,是以火济水,盖肉性入胃便湿热,热生痰,痰生则气不降,而诸症作矣。”所以对阴虚血虚患者多吃猪肉无益。

    猪肉是目前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因为猪肉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因此,经过烹调加工后肉味物别鲜美。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凡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面黄赢瘦者,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之品。

    【厨前叮咛】

    1。 食用时应易除猪脖子等处灰色、黄色或暗红色的肉疙瘩,即称为“肉枣”的东西,因为这些地方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若食用则易感染疾病;

    2、 买猪肉时,拔一根或数根猪毛,仔细看其毛根,如果毛根发红,则是病猪;如果毛根白净,则不是病猪;

    3、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因为茶叶的鞣酸会与蛋白质合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延长粪便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不但易造成便秘,而且还增加了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的吸收,影响健康;

    4、猪瘟病是一种多发性传染病,对人体危害严重,这种肉绝不能食用。如皮肤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有出血性斑块,即为病猪肉;如果是去皮肉,则可看脂肪和腱膜,如有出血点即可认定为病猪肉。

    美味头牌菜:回锅肉

    主料:连皮猪腿肉300克,青蒜50克,

    辅料:料酒10克,白糖5克,豆瓣15克、豆豉2。5克、甜面酱10克,

    料:盐2克,大葱2克,生姜2克,油25克,酱油10克,

    制作步骤:

    1、将猪腿肉洗净,锅中放入适量水和姜片、葱段,水开后放入肉煮至刚熟(约10分钟,用筷子能戳透肉),捞起用冷水稍浸,沥干

    2、将肉切成约4厘米宽的大薄片

    3、豆瓣、豆豉剁碎;青蒜拍碎,切段;

    4、炒锅烧热,放油,下肉片略炒,至肉片稍卷;下豆瓣酱,下豆豉、甜面酱、酱油、糖;放入青蒜段炒至断生即可

    亲尝体验:香而不腻,可增进食欲。

    食疗主打餐:猪肉骨头汤

    主料:扇子骨500克,直通骨1000克,尾脊骨500克,碎骨500克,

    辅料:黄酒50克,清水5公斤。

    料:盐3克,大葱2克,生姜2克,

    制作步骤:

    1、将扇子骨、直通骨、尾脊骨、碎骨洗净,然后投入开水锅烧开后转小火煮10分钟。

    2、将骨头取出,放入温热水中,用抹布将骨头逐根洗清爽,尤其是骨头缝里的血沫、杂质,都要抹掉。

    3、然后将直通骨劈断,劈开两片,出尽骨髓,放在钢精锅中,用细网筛过滤原汤,加入葱、姜、酒,用大火烧开,再一次撇去浮沫,转小火炖至 3小时后出汤,即好。

    4、一般猪肉骨头汤能连续用,家庭中可煮9-10小时,可取用2-3次,至扇子骨已酥化,骨头颜色呈灰暗色为止。

    食疗功效:凡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面黄赢瘦者,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之品。

    【猪肉宜忌】

    猪肉VS大蒜= 相宜

    猪肉中含有维生素B1,如果吃肉时再伴一点大蒜,可以延长维生素B1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这对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尽快消除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猪瘦肉VS菠菜= 相忌

    菠菜含铜,瘦肉含锌。铜是制造红血球的重要物质之一,脂肪代谢所必需。二者同吃,则菠菜析出的铜会大量减少,不利于营养成份的吸收。

    羊肉—— 深受欢迎的“冬令补品”

    “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具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滋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等功效。因此,常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心胃、补元阳,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俗话说“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

    【羊肉本色】

    羊肉有山羊肉、绵羊肉、野羊肉之分。古时称羊肉为羖肉、羝肉、羯肉。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称为冬令补品,深受人们欢迎。

    因此凡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腹中冷痛、虚劳不足者皆可用它作食疗品。由于羊肉有一股令人讨厌的羊膻怪味,故被一部分人所冷落。其实,一公斤羊肉若能放入10克甘草和适量料酒、生姜一起烹调,即能够去其膻气而又可保持其羊肉风味。

    【厨前叮咛】

    1.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粘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美味头牌菜:手抓羊肉

    主料:羊肉(瘦)500克

    料:大葱10克,姜10克,八角2克,盐25克,花椒2克,酱油25克,香菜1克

    制作步骤:

    1、把肥羊肉切成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块放锅内,倒入适量水,加花椒、大料、盐、葱片、姜片,上火煮2至3小时后捞出。

    2、将羊肉码在碗内,上笼蒸1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扣在盘里,再将酱油、葱姜末、香菜末、辣椒末兑成汁,将羊肉蘸汁佐食。

    亲尝体验:清香可口,咸辣味正,肥而不腻。

    食疗主打餐:羊肉萝卜汤

    主料:羊肉400克

    辅料:萝卜300克,香菜10克,甘草3克

    料:酱油2克,精盐2克,料酒10克,色拉油25克,葱2克。

    制作步骤:

    1、羊肉洗净切片,用酱油、绍酒浸入味。

    2、萝卜洗净去皮切片,香菜切碎。

    3、用色拉油将葱、羊肉炒一下,加入适量清水,加入萝卜,中火40分钟,下香菜用盐调味即可。

    食疗功效:有补中健胃,益肾壮阳作用。适用于病后体虚,腰疼怕冷,食欲不振等症。

    【羊肉宜忌】

    暑热天或发热病人慎食之;水肿、骨蒸、疟疾、外感、牙痛及一切热性病症者禁食。 另外,红酒和羊肉是禁忌一起食用的食用后会产生化学反应。

    牛肉——肉中骄子

    据《本草记载纲目》牛肉:“甘、温、无毒”其中黄牛肉“安中益气,养脾胃,补益腰脚,止消渴及唾涎。"水牛肉“安中益气,养脾办。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

    【牛肉本色】

    牛肉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中国人消费的肉类食品之一,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

    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物别适宜。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

    【厨前叮咛】

    1.牛肉不宜常吃,一周一次为宜。

    2.牛肉不易熟烂,烹饪时放一个山楂、一块橘皮或一点茶叶可以使其易烂。清炖牛肉保存营养成分比较好。

    3. 新鲜牛肉有光泽,红色均匀稍暗,脂肪为洁白或淡黄色,外表微干或有风干膜,不粘手,弹性好,有鲜肉味。老牛肉色深红,质粗;嫩牛肉色浅红,质坚而细,富有弹性。

    美味头牌菜:土豆炖牛肉

    主料: 牛肉(肥瘦)500克),土豆250克

    料:料酒10克,大葱10克,姜10克,花椒3克,八角2克,盐5克,

    味精3克,色拉油20克

    制作步骤:

    1.将牛肉切成块,用开水烫一下捞出。

    2.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小块,用清水浸泡备用。

    3.姜切片,葱切段。

    4.锅内加底油烧热,放入牛肉炒去表面的水分,然后加入清汤和调料,

    旺火烧开,撇去浮沫,转用小火,烧至八成烂时,再放入土豆块继续炖,至土豆入味并酥烂时,盛入汤碗内即好。

    亲尝体验:牛肉酥烂,土豆浓香,汤浓味醇。

    食疗主打餐:红烧牛肉

    主料:牛肉500克,,

    辅料:萝卜300克

    料:葱、姜、料酒各25克,盐、糖少许,花椒、味精8克,花生油400克。

    制作步骤:

    1.牛肉切块。锅里水烧开。牛肉放进去大火烧1分钟。取出洗净。

    2.牛肉入锅,加开水,没过牛肉2寸。加桂皮,茴香,葱段,姜片,料酒。中火1小时。

    3.另取炒锅,少许油爆香大蒜颗粒,加辣豆瓣酱,川花椒,料酒,酱油同炒2分钟。

    4.把炒好的调味酱加入牛肉锅中,加冰糖继续煮1小时。其间翻几次,尝味,酌情添加酱油/冰糖。

    5.到汁浓肉烂关掉火即成。

    食疗功效: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

    【牛肉宜忌】

    牛肉不宜与板栗、田螺、红糖、韭菜、白酒、猪肉同食。

    鸡肉——温中益气

    据《本草纲目》记载:白雄鸡肉“甘、微温、无毒。” 乌雄鸡肉“甘、微温 、无毒”。 乌雌鸡肉“甘、酸、温、平、无毒”。鸡肉具有温中益气,活血脉,健筋骨的作用。

    【鸡肉本色】

    鸡肉含有对人体生长发肓有重要作用的磷脂类,是中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之一。

    鸡肉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镁、钾、钠、维生素A、B1、B2、C、E和烟酸等成分。脂肪含量较少,其中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另含胆固醇,组氨酸。鸡肉蛋白质的含量比例较高,种类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作用。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白雄鸡肉主治:精神狂乱,突然心痛,赤白逅眄,突然咳嗽。乌雄鸡肉主治反胃吐食,肾虚耳聋。乌雌鸡肉主治虚损积劳(身体久虚或大病后出现盗汗、气喘、心悸、胃弱、多卧少起等病象)。

    【厨前叮咛】

    1.感冒发热、内火偏旺、痰湿偏重之人、肥胖症、患有热毒疖肿之人、高血压、血脂偏高、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忌食;

    2.鸡肉性温,助火,肝阳上亢及口腔糜烂、皮肤疖肿、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

    3.动脉硬化、冠心病和高血脂患者忌饮鸡汤;感冒伴有头痛、乏力、发热的人忌食鸡肉,鸡汤。

    美味头牌菜:辣子鸡丁

    主料:嫩鸡脯肉250克

    料:泡红辣椒20克 荸荠70克 醋3克、白糖2克、湿淀粉25克 料酒、酱油、姜片、蒜片各10克 味精1克 肉汤35克 葱15克 香油、精盐各5克 猪油100克

    制作步骤:

    1、鸡肉切成块形小丁,加入湿淀粉、精盐调拌均匀,连同配料荸荠丁放入热猜油锅内炒,l0秒钟后,沥去油,放入泡辣椒、葱、姜等同炒;

    2、将糖、料酒、酱油和湿淀粉、醋等调和,乘热倒入锅内炒几下即可

    亲尝体验:鸡肉酥嫩,香辣可口

    食疗主打餐:清炖乌鸡汤

    主料:乌鸡1只(约800克);香葱25克;生姜25克

    料:料酒6克;精盐6克;味精3克

    制作步骤:

    1、乌鸡宰杀洗净,放沸水中焯水,除去血水;

    2、把乌鸡、料酒、香葱、生姜放入砂锅内,用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炖2 小时,加入精盐、味精即可。

    食疗功效:“补虚”的功效已为人所知晓。鸡汤还可以起到缓解感冒症状,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鸡肉宜忌】

    禁忌食用多龄鸡头、鸡臀尖。不宜与芝麻、菊花、芥末、糯米、李子、大蒜、鲤鱼、鳖肉、虾、兔肉同食。服用左旋多巴时不宜食用。服用铁制剂时不宜食用。

    鸭肉——滋补佳肴

    据《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

    【鸭肉本色】

    鸭属脊椎动物门,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是由野生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化而来。鸭肉是一种美味佳肴,适于滋补,是各种美味名菜的主要原料,古人曰:鸭肉美,就连家鸡都喜食之。

    鸭肉的营养价值与鸡肉相仿。但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昧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厨前叮咛】

    1.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发低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佳。同时适宜营养不良,产后病后体虚、盗汗、遗精、妇女月经少、咽干口渴者食用;还适宜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结核,慢性肾炎浮肿者食用;

    2.对于素体虚寒,受凉引起的不思饮食,胃部冷痛.腹泻清稀,腰痛及寒性痛经以及肥胖、动脉硬化、慢性肠炎应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

    美味头牌菜:啤酒鸭

    主料:鸭半只(1000克),魔芋(500克),

    辅料:啤酒一瓶,青瓜50克,青椒30克

    料:姜、蒜、香料各20克,干辣椒15克,花椒粒15克,豆瓣、酱油、鸡精、盐各10克

    制作步骤:

    1、鸭剁成块,入锅出水后捞起沥干水。

    2、炒锅放油,放入花椒粒炸香,倒入豆瓣酱炒几下,再倒入鸭块翻炒。

    3、倒入整瓶啤酒,加入一碗清水;放入香料,干辣椒,生姜,盐,酱油用

    中火煮,煮20分钟左右放入魔芋,蒜粒再煮至肉烂,放入鸡精调味

    4、最后加入青瓜条,青椒块稍煮就可以了

    亲尝体验:鸭剁成块,入锅出水后捞起沥干水。

    食疗主打餐:薏仁绿豆老鸭汤

    主料:老鸭1800克

    辅料:薏仁38克,绿豆38克,陈皮25克

    料:老姜25克,花椒5克,盐10克

    制作步骤:

    1 老鸭去内脏,切半,切掉鸭尾,洗净,氽烫。

    2 陈皮用水侵软,刮去瓤。其他材料洗净。

    3 将清水煮沸,把各种材料放入煲内,用大火煮20分钟,再改用小火熬煮2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食疗功效:此汤消暑清热,健脾益脏腑。

    【鸭肉宜忌】

    鸭肉与海带共炖食,可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对老年性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心脏病有较好的疗效;鸭肉与竹笋共炖食,可治疗老年人痔疮下血;鸭肉忌与兔肉、杨梅、核桃、鳖、木耳、胡桃、大蒜、荞麦同食。

    兔肉——保健肉

    据《本草纲目》记载:兔肉性寒味甘、补中益气、止渴健脾、凉血解热、利大肠。肉营养价值高、易消化、并有保健作用。

    【兔肉本色】

    《纲目》:"今俗以兔肉饲小儿,云令出痘稀,盖亦因其性寒而解热耳。故又能治消渴。若痘已出及虚寒者宜戒之。刘纯《治例》云,反胃结肠,甚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自行,又可证其性之寒利矣。"

    兔肉包括家兔肉和野兔肉两种,家兔肉又称为菜兔肉。兔肉性凉味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被称之为“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等。每年深秋至冬末间味道更佳,是肥胖者和心血管病人的理想肉食,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和销售。兔肉属高蛋白质、低脂肪、少胆固醇的肉类,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与其它肉类相比较,具有很高的消化率(可达85%),食后极易被消化吸收,这是其他肉类所没有的,因此,兔肉极受消费者的欢迎。

    【厨前叮咛】

    1.适宜老人、妇女,也是肥胖者和肝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肉食;

    2。 孕妇及经期女性、有明显阳虚症状的女子、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美味头牌菜:桂花兔肉

    主料:兔肉150克,

    辅料:苏打粉2克,鸡蛋50克,面粉5克,大葱5克,白糖5克,桂花5克。

    调料:醋5克,熟花生油500克(实耗60克),精盐1克,料酒10克,淀

    粉15克,味精1克,生姜10克,酱油5克,芝麻油15克,鲜汤10毫升

    制作步骤:

    1、兔肉放入清水中浸泡,捞出,控干,切成宽2厘米,厚3毫米,长5厘米的大片,放入瓷碗中,加清水用苏打粉浸泡30分钟,去掉血腥味,再用冷水漂洗两遍,取洁净的纱布包上野兔片,挤去浮水,加料酒、酱油腌渍入味。沾上面粉,即可桂花兔肉生坯。

    2、大葱、生姜均切成细丝;鸡蛋磕入碗里,加淀粉打匀,取小碗一只,加鲜汤10毫升、精盐、绍酒、白糖、桂花、味精、芝麻油拌匀,勾兑成咸甜味芡汁。

    3、炒锅烧热,加入熟花生油,烧至五成热时,将粘匀面粉的兔肉片逐片拖蛋糊,放油内炸至呈金黄色,倒入漏勺,沥油。

    4、原炒锅净后,放入25克熟花生油,烧热放入葱丝、姜丝和炒香,倒入炸好的野兔肉片,烹入勾兑好的调味芡汁炒匀,顺锅边淋入醋,炒匀,撒入余下的芝麻油,即可。

    亲尝体验:色泽金黄,兔肉鲜嫩,咸甜酸香

    食疗主打餐:红枣炖兔肉

    主料:鲜兔肉400克

    辅料:红枣15枚

    料:熟猪油40克、葱段、姜片各20克、精盐2克、味精1克

    制作步骤:

    1、将兔肉洗净,剁成块,入沸水锅中烫一烫,捞出后用温水洗净;红枣洗净,最好去核。

    2、锅洗净,注入少许熟猪油,用中火烧至四、五成热时,用葱段、姜片爆锅,再倒入兔肉块煸炒一会,加红枣、精盐及适量的清水烧沸,连肉带汤倒入蒸碗内。

    3、将锅洗净,注入适量清水,将盛肉的蒸碗放入,用小火隔火炖约1小时,持兔肉烂熟后,拣出葱段、姜片,加入味精调味,即成。

    食疗功效:补气益血,适用于气血不足或营养良,身体瘦弱,疲倦乏力,饮食减少。

    【鸭肉宜忌】

    有先兆流产的孕妇不宜食用兔肉;为了避免寒凝血淤诱发痛经,女性经期也最好不要食兔肉;同时兔肉忌芹菜。

    鹿肉——养血补虚

    鹿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食用、药用经济动物之一,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 : “鹿肉味甘、温、无毒。补虚羸,益气力,强五脏,养血生容。”

    鹿肉性温和,有补脾益气、温肾壮阴的功效。鹿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胆固醇很低等特点,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鹿肉属于纯阳之物,补益肾气之功为所有肉类之首,故对于新婚夫妇和肾气日衰的老人,吃鹿肉是很好的补益食品,对那些经常手脚冰凉的人也有很好的温煦作用。鹿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胆固醇很低等特点,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性能]味甘,性温。能益气血,补虚羸,补肾益精。

    [用途]用于虚损羸瘦,气血不足,体倦乏力,或产后缺乳;肾虚阳衰,肾精不足,腰脊酸软,畏寒肢冷,阳痿精少。

    [用法]煮汤,入菜肴。

    [注意]阴虚阳亢或有热者不宜食。炎热季节不宜食。

    鸽肉——补肾益气

    《本草纲目》指出,鸽肉能“解诸药毒,调精益气,治恶疮疥癣、白癜”。现代医学认为:鸽肉壮体补肾、生机活力、健脑补神,提高记忆力,降低血压,调整人体血糖,养颜美容,皮肤洁白细嫩,延年益寿。

    鸽肉不但营养丰富,且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能防治多种疾病,《本草纲目》中记载“鸽羽色众多,唯白色入药”,从古至今中医学认为鸽肉有补肝壮肾、益气补血、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鸽肉壮体补肾、生机活力、健脑补神,提高记忆力,降低血压,调整人体血糖,养颜美容,皮肤洁白细嫩,延年益寿。

    白鸽的繁殖力很强,性欲极强,雌雄交配很频密,这是由于白鸽的性激素分泌特别旺盛所致,所以人们把白鸽作为扶助阳气强身妙品,认为它具有补益肾气、强壮性机能的作用。

    鸽肉细嫩鲜美,尤以乳鸽为佳。常食之具有滋阴养颜、补肾益气、解毒洁肤的作用。鸽肉煮汤或炒熟酒服,可治疗恶疮疥癣。鲜鸽肉捣烂外敷,可治疗斑疹。

    若年老肾虚,腰膝酸软,耳聋耳鸣,头晕失眠,可用白鸽加枸杞、黄精煮食这。鸽蛋性味甘咸平,有补肾益精,解毒洁肤之功。民间预防麻疹可用鸽蛋二个煮食,连食6~8天 。

    狗肉——温肾助阳

    据《本草纲目》记载:脾胃属土,喜暖恶寒。而犬性温暖。能治脾胃虚寒之疾,脾胃温和,而腰肾受廕矣。若素常气壮多火之人,则宜忌之。”

    据《本草纲目》记载狗肉“咸、酸、温、无毒。”狗肉大补元气,可用于治疗肺结核症,脾胃虚冷,腹满刺痛,肝虚目暗,反胃吐食,痞块疳积等。

    [性味]:咸,温。

    ①别录》:“味咸酸,温。”

    ②日用本草》:“咸酸,平。”

    ③医学入门》:“咸酸,有毒。”

    [归经]:入脾、胃、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肾。”

    [功用主治]:补中益气,温肾助阳。治脾肾气虚,胸腹胀满,鼓胀,浮肿,腰膝软弱,寒疟,败疮久不收敛。

    ①《别录》:”主安五藏,补绝伤。”

    ②孟诜:”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

    ③《日华子本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

    ④《本经逢原》:”治败疮稀水不敛。”

    ④医林纂要》:”补肺气,固肾气,壮营卫,强腰膝。”

    [选方]

    ①据《食医心镜》记载:狗肉可治脾胃冷弱,肠中积冷,胀满刺痛:具体方法是肥狗肉半斤,以米、盐、豉等煮粥,频吃一、二顿;狗肉可治气水鼓胀浮肿:具体食用方法是狗肉一斤,细切,和米煮粥,空腹吃,作羹臛吃亦佳。

    ②据《本草纲目》记载,狗肉可治虚寒疟疾,具体方法是黄狗肉煮臛,入五味食之。

    ③据《世医得效方》记载:狗肉可治痔漏,具体方法是熟狗肉蘸蓝汁,空心食。

    鹌鹑——益气养血

    鹌鹑可补益五脏,益气养血,但并非所有体质的人都适合食用鹌鹑,这一小节中我们介绍了哪些体质的人食用鹌鹑和食用鹌鹑的一些注意事项。

    据《本草纲目》记载,鹌鹑肉能“补五脏,益中气,壮筋骨,耐寒暑,消结热”。李时珍说:鹌鹑能诸疮阴肿,煮食可清热。鹌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极好的营养补品,有动物“人参”之称,是宴席上的佳肴。鹌鹑还可作药用,长期食用对血管硬化、高血压、神经衰弱、结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疗效。

    鹌鹑虽营养丰富,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营养不良,体虚乏力,贫血头晕者宜食鹌鹑;小儿干积,贤炎浮肿宜食鹌鹑;结核病人宜食鹌鹑,胃病,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皮肤过敏者宜食忌食鹌鹑。另外感冒期间应忌食鹌鹑。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归脾、大肠经。

    【功效】补益五脏,益气养血。

    关于鹌鹑的食用,我国的医书中有很多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食疗本草》:不可共猪肉食之,令人多生疮。四月以后及八月以前鹑肉不可食。

    2.《七卷经》:食之令人忘。

    3.《本草拾遗》:共猪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

    4.《嘉佑本草》: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发痔。四朋以前未堪食。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泄痢。

    5.《医学入门》:春月不可食。

    6.《医林纂要?药性》:助肝风。

    7.孟流: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患痢人和生姜煮食之。

    8.崔禹锡《食经》:主赤自下痢,漏下血,暴风湿痹,养肝肺气,利九窍。

    9.《本草衍义》:小儿患府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

    10.《本草求原》:补士续气,调肺利水湿。治腹大如鼓,泻痢,疳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