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 Be There For You】
有人说这世上最动人的情话是,I’m always here waiting for you。我一直在这里等你,只要你回来,我永远都会在。这样的感情,是一心一意,不吵不闹,静静地跟在身后,最安静的力量也是最坚强的后盾。只是烟花易冷,人事易分,有人一直停在原地默默守候,有人却往前越飞越高,越走越远,忘记了回头。但人心都是难测的,时光流走,热情逝去之后,也就只剩下物是人非的凄清跟人走茶凉的感伤。
离开家的时候,母亲也这样对我说过。她说:“你不要怕,慢慢飞,飞不动了的时候,背后还有我们。”家一直都在,不管我在哪里,家都会陪在身边。后来经历爱恨纠缠,每次累到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想到她的话,也就觉得即使失去当下所执着的一切,也不至于一无所有。也有别人曾告诉过我,只要我需要,他一直都会在。虽然后来被证实那不过是一句玩笑话,当初的信誓旦旦在残酷现实面前也变成泡影。但我依旧感激,在最脆弱最无助的时候,有人肯这样跟我说,愿意许诺给我一个未知的未来。
我不喜欢等待的感觉。等待时的无力感会让我惊慌失措,我宁愿去做些什么,即使于事无补或者收效甚微,也好过静静等待命运的宣判。就算同样是悲剧,我希望主导权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也好过被动接受宿命的安排。所以我如果在乎你,肯定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回头,我会寸步不离,紧紧守候。当你需要的时候,我就在身旁。
记得当初看《老友记》的时候,莫妮卡开口向钱德勒求婚的时候没有哭,瑞秋跟罗斯分分合合数次的时候没有哭,菲比嫁给麦克的时候也没有哭,但每次主题曲一响起却总是忍不住哭了。
I’ll be there for you
When the rain starts to pour
I’ll be there for you
Like I’ve been there before
I’ll be there for you
’Cause you’re there for me too
我会出现在你身边,在你的天空开始下雨的时候;我会出现在你身边,就像我以前那样;我会出现在你身边,因为你也会这样为我。在我心里,这才是我曾听过的最美的情话跟最动人的宣言。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会变成什么样,无论任何艰难险阻,我都会在你身边,为你而来,这是世上最让人感动的承诺。
I’ll be there for you,就代表着我愿意为了你,为了维护这段关系付出努力,而不是一直等着你。不抛弃,不放弃,我会一直奔向有你在的地方,我始终做不到让你孤寂一人。
【我终于不再惧怕成为一个文艺青年】
我总是被叫作文艺青年,可事实上,我并不知道什么样才算是个文艺青年。
有人说,文艺青年是对艺术有狂热的爱好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诗歌、电影、音乐、摄影或是其他。如果是这样,我想我还是对得起“爱好”这两个字,那么勉强还算得上是吧,至少对于我,在文艺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其他。也有人说,文艺青年大多细腻敏感,特立独行,不接地气,情绪化而且容易伤春悲秋。我不知道这是褒义或是贬义,只知道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文艺青年竟然成了一个骂人的词汇。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谈起文艺青年,脑海里浮现的会是一个个诸如“棉布长裙”“海藻般的长发”“海魂衫”“单反相机”这样的意象。我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也许就算不上是个文艺青年了。我不爱长裙,对海魂衫更没什么特殊的偏好,更没有什么瀑布般的长发,也没有闲钱去买单反相机,甚至比起香菇菜心,要爱红烧肉得多。小说里描写的那些文艺青年,有着独树一帜的气质,即使扔到人海里,依旧一眼就能够分辨出来。可是我长相这样平凡,穿着又如此普通,人一多就立刻没有存在感了,爱逛菜市场远远多过咖啡屋跟酒吧,开起玩笑来油盐不忌,不卖萌不装傻,重口味段子也不装听不懂。
但我每次节衣缩食省下钱来去看话剧、看展览、听Live现场的时候,我把别人做所谓正事的时间拿去啃一些晦涩难懂的书籍的时候,我宁肯一个人孤寂也拒绝有目的的社交行为的时候,又被批判成端文艺青年的架子,装腔作势或者心高气傲。而我无比明白,在此处,文艺青年无疑是个贬义词。我也越来越害怕被人称作文艺青年,因此刻意收敛了不少自己的脾性。至于那些被称作“装逼”的行径,我从前就不曾显摆,之后便更加避忌,一旦被人提起,还因为心虚而急于否认。
在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里,文艺青年大多是理想主义者。
Eat,Pray,Love里,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作家伊丽莎白明明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经常周游世界,衣食无忧,自在安乐。可她却渐渐感到空虚和恐慌,似乎周遭的一切都不是她真正追求的。于是她打着思考人生的旗号,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旅途,去意大利品味美食,去印度体验灵修,去巴厘岛重新恋爱。
Revolutionary Road里,温斯莱特饰演的妻子讨厌当下陈腐无趣的生活,想脱离庸俗,追逐年轻时候那个遥不可及的“美好的巴黎”梦想,一步步把本来安稳平和的生活推向不可挽回的深渊。很多人都说电影里的这两个女人都是理想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不知足,欲望太多,不切实际。更有人用一个“作”字来概括所有这类人的性格,她们不甘平凡,折腾不断。
所以电影《立春》里王彩玲的失败让很多文艺青年感慨的同时也让很多围观者拍手称快,在他们眼里,这是给理想主义者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在文艺的面纱被揭开之后,真实的丑陋狠狠扇了他们一个巴掌。
黎戈在《精神生活是可鄙的吗》里说,文艺的人,骨子里往往有天真的东西,这个东西,让他们不务实,不适应生活,不够圆熟、合群,也不容易快乐起来。的确,譬如同样是时光流逝,落叶凋零,在文艺青年里,总会衍生出很多复杂的情绪,因而他们很容易不快乐。我却认为,文艺青年却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一群人。他们对物质没有太过强烈的追求,极端注重精神层面,他们淳朴,没有过多的花花肠子,不懂也不屑于算计人。因为不容易让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总是寂寞。微博上那个孤独却才华横溢的走饭,因为不得排解和不被了解,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当然,也有更多人最终还是收起了自己的锋芒跟这个世界进行了和解。
而我也终究明白,文艺的代价不是孤独,更不是要为了文艺而和这个世界死磕。这都是文艺的坏品位。我开始喜欢“文艺青年”这个称呼,不再介意被人称作文艺青年,不管别人认为我配不配,不管别人称呼我时是褒或贬,毕竟我没有放弃我喜欢的事情,也终于可以坦然面对我喜欢的事情,在文艺青年这个称谓面前,我终于可以做到不卑不亢。我虽然不喜欢被标签,但是愿意把这个当作我某一方面的特性,也深知,如没有这一种特质,就组不成这样丰富的我。
毕竟在如今,坚持文艺是要付出不少代价的。有朋友这样对我说,他现在这样努力地赚钱就是为了以后的孩子能够毫无负担地做个文艺青年。很多年前看王小波的《青铜时代》,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句话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就是我的人生信条。我不知道谁能够文艺多久,谁又能青年多久,那不如在能够文艺的时候尽情文艺,在还是青年的时候尽情文艺。
【不必计较一时的人生】
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比较。既与人比较,也与己比较。
与自己比较,就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能力有限,欲望却无限。宁愿花时间去抱怨世道的不公,却不舍得从当下做起,慢慢积累。宁肯去无边无际地幻想未来的宏伟,却不会脚踏实地地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他们还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肯放低姿态,不肯从底层做起,仿佛天生就应当是万众瞩目的角色。
与别人比较,就在于总认为自己的生活过于艰难,而别人的生活太过容易。总觉得自己明明付出得已经够多,但是仍旧得到的很少。而他人的成功,看起来都是如同探囊取物般轻而易举。在大多数人眼里,主观都是不需要承担过错的,而客观的因素诸如运气、背景之类则决定了结局的输赢。
与人比较,总觉得对方一无是处却占尽好事。羡慕人家准备时间仓促,CPA却能够一次过五门,但没注意到别人每日只睡三个小时熬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嫉妒别人才不惊貌不佳却能够找到蕙质兰心的伴侣,却没看到别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跟始终如一的坚持打动了对方。每个人都有不同维度,只顾着盯着别人的缺点看,自然觉得别人匹配不上他所拥有的。同样的,只顾着盯着自己的优点看,肯定也会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与其计较命运的安排,在意别人的短板,不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分。
关系再好的朋友,也禁不起比较。多年未见的朋友再相聚时,每个人都很忐忑,担心自己过得不好,害怕从前身边熟悉的人,也全部变成如今需要仰望的对象。所以才一面拼命追赶,一面关心着他们的境况。得知朋友过得不好时,会不开心,总想能不能帮忙拉朋友一把。朋友过得太好,也会有些不开心,于是赶紧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只觉得压力又大了许多。
执着于比较,不仅会伤了感情,也会干扰了自己原本设定的人生轨迹。本来是对权势不感兴趣的人,却因为朋友的平步青云而开始变得在意。本来是小富即安就为人生最大目标的人,由于朋友的大富大贵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太没有野心。于是开始向别人的价值观靠近,按照别人设定的路线而努力,遗忘了初衷,也忽视了自己真正渴望得到的。
其实,对于未来,不必太多担心,更不必计较一时之输赢。因为担忧也无济于事,在所渴望的未来到来之前,担忧只会乱了心绪,坏了步伐。准备跟积累的过程比什么都重要,不必主动去探听跟寻觅,储备够能量,等待机遇的风吹过之时,才好顺势而为。就算因为各种阴错阳差,也许所期盼的一直都没有出现,你所积累的人生,也不会亏欠你。
【陪伴是最好的爱】
何洁结婚了。两个小时前我在车站等公交车,刷着微博才得知这个消息。
资深潜水党,八卦爱好者如我,对这个姑娘的了解也仅限于二○○五年那个皮肤黝黑的,有些壮硕的,一笑起来眼睛都没了的少女。看到热门话题才想起原来那年她才十九岁,一晃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了。
我点开了微博下面的评论,发现很多人都在留同样的一句话:“唱片宣传期会过,电影会下线,只有身边这个人是安稳的,我遇过一些最糟糕的事,但认识他之后心里就不怕了。”经人科普才知道这是她新歌的歌词。嗯,我喜欢这句话。
忽然想起身边那些死磕的姑娘,对错过念念不忘,竟生生忽视了相守的绵长悠远。曾经遇上过一个人,满满当当地填充了一段最好的时光,然后就孑然转身,徒留漫长的回忆,不给未来留一丝余地。她们说,如果不是那个人,那么是谁都没关系了,只可惜那个人却不是她们的良人。所以才感慨,自以为是地最深刻迷恋的究竟是那个人,还是那种爱情本身。年少轻狂的盲目冲动消逝后,登场的是不是就应该为相知相守的细水长流。
周围也有一些这样的姑娘,独立到不行,要强到不行。我目睹她们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走得无比艰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总是会想,有一天,总会有一天,出现一个人吧,不需要跟她比肩,但有温柔的脾性;对别的人礼貌而疏离,但总是以最合适的距离陪伴在她身边;在父母面前小孩子心性,却为她显示出成熟。他们互相依赖,拌嘴,吵架又和好,却无法分离。他们彼此拥有的都不多,但对于彼此都已经足够。
你是不是也在晚班的地铁上看到过这样的姑娘,衣着光鲜,气场干练,脑袋微微后仰,假寐着,睫毛膏跟眼线都有些晕染开来,明明困乏至极,硬是不敢睡去,时不时睁眼看看站牌,生怕一不小心就坐过头。你会不会跟我一样好奇这些都市里夜归的姑娘,她们疲惫面容下隐藏了怎样的故事,会想探寻她们都经历过怎样的曲折,会想预知还将会有怎样的人生投射在她们的肩头。
我有时会默默地凝视着她们,会暗暗希望在那些她们觉得最无助的瞬间,在她们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刻,能够有个人陪在她们身边。是朋友,是闺密,是恋人,是知己都可以,靠在她身侧,眯一下也没关系,等在她家里,晚一点儿也不要紧。那个人,如果还能够是个眉眼温和、眼神清澈的少年就最好不过了。
然后就恍然理解了所谓陪伴才是最好的爱,比起我懂、我来、我能都弥足珍贵的是,我在。这城市太大,门槛太多,她和他都一个人跑了好远,实在到不了远方也没关系,那个人陪伴在身边,就总不至于一无所有。在那个人的身边,絮叨、抱怨、软弱都来得那样理所当然,就好像她是被需要的,他是能信任的。
【我独自生活】
几个月前结束人生最后一个暑假回到北京的时候,岭南正值酷夏,北京却已渐渐秋风萧瑟。
那时住在朋友的出租屋里,小心着她室友的脸色,白天忙着找工作投简历面试,晚上马不停蹄地看房子。由于怕给朋友添麻烦,不到一个星期就搬了出来。搬家的第一天因为认床癖失眠了好久,躺在硬邦邦的铁架子床上望着窗外的圆月给人发微信,忽然一下子就有了北漂的感觉。那人回道:等到冬天吧,到冬天你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一个人的生活还没完全适应就开始了剧烈的牙痛,身体的不适让整个人都脆弱到不行。做根管治疗前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每晚都疼到哼哼唧唧地呻吟,也不敢接家里的电话,生怕最后的防线会被攻陷,如果真的因为牙疼而哭泣,我肯定会很鄙视自己。
牙齿不疼之后,生活也渐渐步入了正轨。每天上班下班,待足八小时。回来后去传达室取了“双十一”最后一个快递,去楼下小超市买了并不新鲜的苹果跟柚子,炒了香菇跟油菜,焖了米饭,煮好装在饭盒里,刷锅洗碗,洗澡洗衣,吹头发敷面膜,给家里挂个电话,待全部收拾停顿,常常已经十一点有余。
这就是我现在的人生。
我一个人生活。
一个人住把人变得懒懒的。失去了洗手做羹汤的动力,总要饿极才想起吃饭,也都是草草解决。荤菜做起来太麻烦,常常炒个蛋就代替了,最小号的电饭煲用起来也嫌大,于是都会一次煮好多存放在冰箱里,等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加热一下。总想着不是长居所以添置点东西都要思量许久,最后也大多会放弃。
一个人住又把强迫症无限放大。电热水壶的把手每次都要朝外,花瓶里的富贵竹叶子一定要向着阳光,地板每天都要擦两次不能看见有一根头发,宁愿早起五分钟也必须要叠好被子铺了床再出门。在没人看见的角落,暗暗地跟自己较劲,不能松懈,不敢随便,不愿邋遢,在不被了解的时刻,独自用尽全力地活着。
一个人住会莫名害怕时间被留白。于是周末总被安排得满满的,话剧、电影、演唱会,吃饭、逛街、谈心事,两天下来常常累得体力不支。只是仍旧没有什么新朋友,旧同学却见得比过去念书时更加频繁。然而却也不想去结交新人,没有力气再开口介绍一遍自己的人生,更不想在几句寒暄之后,就轻率地被几个形容词给概括。
一个人住养成了许多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的习惯。睡眠变得很浅,一点儿光亮或者声响都会被惊醒。逛街时双肩包一定要背在前面,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检查一下。走夜路不再敢放声歌唱,而是插着耳机快步前行。越来越没有表达或者分享的欲望,沉重中蕴含的情绪,不在乎是否有人能懂。对于独居,感受也由最初淡淡的寂寞到后来小小的孤傲,再到真正的随遇而安。
毕竟习惯有种强大的魔力。习惯独处之后,再开始比结束需要更大的勇气。所以朋友才说可怕的不是你一个人而是习惯了一个人,不是你不被爱而是你不会爱。一个人久了,笑点和泪点都变得很高,感官都逐渐变得迟钝,经受不起过于强烈的情感,最怕所有情绪都汹涌而至。灰色背景下的北京的冬天,大风吹散了雾霾,拍下的那一点点蓝天,也许不是因为心情很好,只是希望能够一点点晴朗起来。独处的日子过久了,所有的时光都需要被小心轻放。
然后就这样,这一年算是慢悠悠地过去了,我在这个城市也终于住到了第五个年头。开始不用百度也知道怎么坐车,脑海里逐渐记得住那张北京地铁图,再冷僻的地方也都留下了故事跟回忆,知道很多很多家餐厅的名字并且能准确说出它们的招牌菜。但依然习惯用地铁站去描述每一个地点方位,对于这座城市我还是像个门外汉一样独自游荡。五年,头发长了,皮肤差了,辜负了一些人,钱包还是一样空,又如初到时一样独自一人。
独自生活的时候,静谧得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如果你也能听到,那一定是在祷告,天佑人长久。
而冬天也将过去,冬天过去之后,是否还会一个人生活?
【是软肋,也是铠甲;有泡面,也有鱼子酱】
大概春天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季节。
杨幂怀孕了,Queen B嫁人了,黄晓明跟Angelababy遮遮掩掩五年的恋情也终于正式承认了。三十八岁的徐若瑄终于嫁给了一个新加坡富豪,也因此成为两个小女孩的继母,而不被提起或者已经忘却的是,她曾经跟Sugizo分手的理由,是因为介怀他跟前妻的女儿。
本来情深,奈何缘浅。
姻缘起灭,本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果太多。而其中最让人无法拿捏准确,妄下断言的,也就是感情了,所以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才会平添那么多的忐忑。直到牵手进殿堂的那一刻,到生死同相依的那一瞬,到携手共白头的那些年,或许都还在感叹,竟然如此幸运,身边的那个人原来是这样真真切切地存在着的。
你会不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觉得还不错的对象终于提出了约会的要求,地点却选择在一个不容易找到的地方,于是路痴的你在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来来往往的CBD绕了半个小时之后,前一天夜晚的兴奋和不安,也终于慢慢消耗殆尽。
最初开始异地恋时,每每快到节假日心里都是说不出的期待,早早地订好票,收拾好行李,心里一遍遍幻想着久别重逢的场景。然而最后,再快速的城际列车也抵挡不了往返奔波的劳累,再便捷的通信工具也安慰不了独自漂泊的寂寞,放弃也就成了必然。
进入同居生活之后,原先朦胧的那层面纱被彻底撕开,对方的所有陋习无一不被暴露在眼前。当生活陷入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的纠结里,争执便比一日三餐还稀松平常。接吻,做爱,冷战又和好,最初火热的心就在这不断的反反复复中一点点冷却。
时光易逝,而比时光更易被磨灭的,是热情。
所以啊,如果当下有确定喜欢的人,务必好好珍惜,世界那么大,曾与那么多人擦肩而过,相遇别离,动心本就不易。现实也许琐碎又复杂,但好在还年轻,人生一世漫长数十年,总要有那么几次,尽力试一试,看看仅凭着喜欢,能够走到哪里。
少年时被问起对于爱情的向往,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回答吧。可是少年,如若真遇到那人,你还会保有最原始的冲动,抛弃杂念,放下顾虑,像当初信誓旦旦的那般,为爱全力以赴?
大学毕业面对分离,前方是未知的路途,背后是流逝的青春,你是否敢不顾一切去到那个有他(她)的城市?
适婚年龄谈及婚姻,在家中长辈逼婚的压力下,是凑合着就嫁了呢,还是顶着大龄剩女的头衔一定要找到对的那个人?
经年之后爱与情都渐渐淡去,凭责任支撑、靠智慧经营着的婚姻,你又是否能够抵挡得住路边野花的诱惑?
总有人抱怨说是现实打败了爱情,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为爱不顾一切,用尽全力。在还爱着的时候,我的身体与心灵,我整个的人生,都愿意为了你,只为了你,努力到极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