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爱情故事】
在北京,遇见爱情,是不容易的。
一
妹子A是重庆人,很漂亮,一双大眼睛乌溜溜的,睫毛忽闪忽闪,长得很娇小,说话又轻声细语的,是很受男生喜欢的类型,一路都桃花不断。A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也不介意利用自己的优点。跟一般的漂亮女生不同,A很聪明,也肯努力。A家里境况不好,因此从小对钱都比较看重,不能说没有真情,只是可能比重没有那么大而已。来到北京之后,A在众多追求者当中选择了一个家世很好的。
A跟那个男孩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只是两人都很少去考虑未来罢了。男孩带着A整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倒也不亦乐乎。两人似乎都抱定了“活在当下,尽情享乐”的态度在相处着。后来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男孩的家人早就给他看中了另外一个女孩,青梅竹马,门当户对。于是A跟那个男生就顺其自然地分手了。
分手后的A倒是没有很伤心,A的朋友倒是有些抱不平,遗憾A错过了这样好的机会,劝A去把男友给抢回来。A却看得很开,说,不属于她的东西再怎么争取都没有用,反正这些年,她也不亏。A跟男友在一起四年,除去日常开销、生日礼物之类,男友还经常直接汇现金给她,两人吵架了,男友的求和方式不是道歉,而是带着她去血拼一番,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这段感情是我见过最理智到残酷的感情。在爱情之外,两人各取所需,互不拖欠,到点走人,也不遗憾。他们之间不是没有爱,否则A也不会放弃寻找其他机会,在男孩身旁一耗就是四年青春,而且无论如何,在那四年里,男孩对A也是倾尽所能,始终如一。可真到了分开的时候,两人也都能极快抽身,就像不曾有过交集的路人。
他们不是不想爱,只是爱情之外,还有太多的东西。
二
她跟他是在大学里认识的,最早的时候只是朋友,他甚至还拜托她帮忙追她的朋友。后来他没有追到她的朋友,反而他们俩走着走着就顺理成章地到了一起。他们一起经历了两年的校园爱情,其间也吵吵闹闹不断,也短暂分开过,最后还是再度走到了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认定彼此。
大学毕业后他去香港读研究生,她却要继续留在北京。两人也考虑过分手,却实在是舍不得,便商量着走一步看一步,如果有人觉得累,实在撑不下去了,再谈分开的事情。从北京到香港,有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两人几乎每个月都要见一次面,机票里程数噌噌地往上涨,赚的工资几乎全都补贴在路费上了,别说存钱,日子也过得不甚宽裕。
如果只是如此倒也罢了,只是两人的未来还是如同北京的阴霾一样看不清楚。男孩本就是香港人,毕业了必须留在香港,她却希望出国深造。如果她真的出国了,那便又是好几年的相隔,这次还从异地变成了异国。男孩想说在出国前把婚结了,无奈双方家人都觉得他们年纪还太小不同意,他也不便再提。
女孩却很勇敢,撺掇着男友一起把家里的户口本偷了出来,背着父母暗地里注了册,事后才让父母知道。双方父母虽然生气,但也接受了。这段关系也终于有了法律效力。只是他们仍然面对着未来几年的两国分离,谁也不知道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安全感,大概是这段感情里最难得的奢侈品。
三
她是中科院的博士后,不漂亮却有气质,成长过程中一路都是乖乖女,顾着读书,一直都没谈过恋爱。到了婚嫁的年纪,家里人着急得不行,她自己却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她是真心热爱她的科研事业,对于她来说,手上的项目,要远远比一份虚无缥缈的爱情吸引人得多。
她无所谓,但不代表家人跟周围人都能够无所谓。在同事眼里,她剩女的形象深入人心,家人朋友开始频繁帮她张罗着相亲,最开始她是排斥跟拒绝的。随着一些流言蜚语的愈演愈烈,甚至干扰到她的生活,她还是妥协了。
最初她也只是为了应付家人,随便约了些相亲对象,几乎都止步在一次见面,基本没有后续的发展。总是没进展,家人的急躁忧虑只会更加严重,变本加厉地继续安排相亲。如此大概两年,她也累了,为了尽孝道,她答应嫁给一个母亲相中的男人。
两人在结婚之前一共只见过四次,根本没有什么太过深入的了解,更加谈不上爱情。不过好在结婚后一直相敬如宾,男方也是视工作如命的人,其他的都看得极其冷淡。她倒是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也不许别人感慨。在她看来,她既免除了母亲的担忧,堵住了那些流言,也没损失什么,生活方式并没有影响什么,只不过屋檐底下多了一人而已。在外人眼里,她也确实是换了一个家,多了一个人,继续做着之前的事情。情爱凉薄,如此看来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你的路,都是被你的薄脸皮挡住的】
有对小情侣,在一起三年有余,一直甜甜蜜蜜,鲜有争吵,相安无事,随即发展到见家长,却引发了不少事端。男孩是家中独子,母亲自幼很是庇护,因此对女孩要求很高。女孩每次见男方家长都战战兢兢的,生怕出什么纰漏。或许是舍不得儿子将要跟另外一个女人共度下半生吧,女孩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也总是被挑剔。女孩在家也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最终还是受不了了,和男孩大吵了一架。男孩一时工作忙,又拉不下面子因为女孩的事情去责怪自己的母亲,想着毕竟还是相爱的,事情过去了也就和好如初了。女孩也不肯先低头,两人就一直僵持着,最后也就这样错过了。
宿舍有两个妹子,在大一快要结束的时候大吵了一架。其实起因也很简单,那时正面临着严峻的考试周,压力无限大,加上炎夏居高不下的温度,每个人都焦躁到不行。有天晚上大家都窝在宿舍看书,安安静静的没有一人吵闹。女孩A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因为A当时在床上,因此也没下来去外面接听。开始的时候,A还是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音量,后来跟家人在电话里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吵,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音量。女孩B就坐不住了,对着A吼了几句,让A出去接电话。A一愣,加之本来跟家人争吵后就一肚子火气,于是也恶狠狠地回了B一句。情绪都不冷静也都不肯认输的两人一点即燃,大吵了一架,夹杂了不少污言秽语,还把过去所有不爽但是不曾提及的旧账也重新翻出来计较了一遍。原本是一件极小的事情,可引发的炮火的猛烈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即使之后事情淡去了,两人冷静下来了,也没有人愿意拉下面子去主动求和,后来的日子,A跟B从没再说过一句话。
小时候住过一阵子的家属大院,隔壁栋有个特别斯文的男人,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长得像TVB剧《妙手仁心》里的吴启华。男人年轻的时候在某政府部门担任要职,不知怎么被卷入一场政治风波,正值壮年就退居二线。男人的自尊不容许他接受自己已经失势这样的事实,依旧保持着从前的生活水准,流连于从前的社交圈子。男人的老婆却受不了他刻意地大方好客,一面看着他豪放地在牌桌上一输就是一大笔,还要帮他招呼那些夫人太太,另一面默默计算着早已坐吃山空的家底,心里一直在流血。她说,她能忍受平淡不丰厚的生活,但是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只是因为那所谓的面子,苦苦支撑,无谓挣扎。
国人好面子是出了名的。罗素、鲁迅都吐槽过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林语堂将面情与命运、恩典视为国民性格中“阴性型的三位一体”。有钱有势能赚来面子,这倒也罢了,最怕是打肿脸充胖子。薄脸皮是拦路虎,打败了它,过得成功与否尚且不论,至少会过得舒心坦荡。
【方寸之间的爱恨江湖】
远离熟悉的小城,漂泊在陌生的大城市里,每个人都像随风飘荡的蒲公英,失去了赖以滋养的根,无依无靠。离家千万里,对故乡的回忆也渐渐淡了,而味蕾却更加敏感。各国风味,各式菜系,习惯的却还是自小吃到大的味道。有时候出差旅行去异国他乡,本想着尝一尝当地特色,最后还是屈服了口舌的欲望,点了那万年不变却总是吃不腻的菜式。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简单,只求跟回忆里的味道越接近越好。所以才常听见有人抱怨,听说某个口碑极好的餐厅新上了儿时放学路上常买的那道小吃,心心念念地跑去尝了,却觉得怎么都不是记忆里那个最正宗的味道。
味蕾是人身上最敏感的地方,胃是跟心最接近的地方。童年一直爱好的那种味道,就养成了一生的喜好。每个人心里,一定都会有那么几道最钟爱的菜肴,而大多都是出自母亲之手。每次回家即使忘记提醒,这个菜肴也必定会被母亲摆在餐桌上,而无论之前品尝过多少次,再吃起的时候,唇齿之间还是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又熟悉又惊喜。
一个人在外,常常懒得做饭,自己下厨也不方便,一日三餐都草草地在外面打发了。有的时候傍晚回出租屋,小区里其他户人家的厨房里都亮起一盏昏黄的白炽灯,飘散出刚出炉的热乎乎的饭菜香味,那家正小火慢煨着莲藕排骨汤,那家正大火爆炒着鱼香肉丝。油烧热了是“噼里啪啦”,鸡蛋液浇入锅里是“刺啦”,炖牛肉的锅子是“咕嘟咕嘟”,快刀切灌肠是“铿铿铿铿”,剁精肉馅儿是“噔噔噔噔”。这些声响,夜半失眠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总会自动跑入脑海里,在耳边反反复复地循环,怎一个抓心挠肝了得!
在嫁给我爸之前,我妈一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结婚之后却再也没让我爸进过厨房。我妈说,吃惯了那个味道,就会放不下,每到饭点就会想着回家。对于这一套理论,我也一度鄙视过。过去好强不愿服输,总臆想如果自己今后嫁人了,一定不要把自己淹没在厨房里,固执地认为油烟会侵蚀了青春。而我想做的是外面那个光鲜亮丽风风火火的女强人。后来才明白,遇上那个爱的人,总会不自觉地想要为他下厨,想要用爱,把他的胃和心全部都填得满满的,从此再装不下其他人。
万能青年旅店有首歌叫《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里面有一句我最爱的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厨房,昼夜与爱。”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是我眼中最难得的最至上的爱情。不是不曾经历过诱惑,而是我见识了整个世界,却发现我还是最喜欢待在你的身边。山川再广,在我眼中都不及厨房内的一室之宽;湖海再阔,于我而言,却只想征服一个人的胃和心。
【能做好的事一定是在乎的事】
我小时候学过很多才艺,例如珠心算、素描、书法,还有舞蹈,最开始学习的时候都曾经被老师夸奖过有天分,但是后来大多都浅尝辄止,没有一项学出什么成就。这件事情让我很纳闷,之后有次偶然再碰到曾经教我书法的老师,他说那个时候最初的确觉得我是个好苗子,但后来见我常常会因为其他一些比如奥数比赛这样的事情放弃上课,就不再放心思在我身上了。他说,既然在我心里有那么多比书法重要的事情,那说明我对书法不够在乎,天分也好,兴趣也罢,都支撑不了太久,不在乎的事情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
长大后我也尝试做过一些专业之外的事情,给人当过地陪、做过翻译、写过影评,可是也都在一两次后无疾而终。也有想尝试做下去的,但因为每次自己交的成果都过不了自己这关,最后也还是放弃了。我也一度疑惑,我不是没有上心,也付出不少努力,但总是做不到令自己满意。后来才想到,或许这些事情,就算再喜欢也好,毕竟不是我赖以谋生的工具,既然如此,在重视度上未免会降低几分,自然在潜意识里也就不够在乎了。人也好,事也好,你怎么对待,他就会怎么回报。不够在乎的事情,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
就像第二选择常常会让人失望一样,有的时候,习惯把自己认为十拿九稳的事情作为备案,然后去追逐那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第一选择。想着反正备下了两手方案,第一选择也没有太用力争取,松懈的结果就导致两手都落空。这并不是说不提倡保险行事,多做几手准备,鼓吹孤注一掷,只是得到的多少跟付出的多少成正比,而在乎的程度又直接影响付出的多少。这种关系有些时候会是潜意识的,因而容易被忽视,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不管看起来再容易到手的东西,也只有足够在乎,才能得到。
感情也如此。有人不提倡经营,总觉得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经营也没有用。但热情总是容易被时间消磨,浓烈也容易被琐事淡化。一段感情,常常始于在乎,在乎那个人的喜怒哀乐,想要长久,也必定需要在乎。在乎有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想要对那个人尽责,所以关心他的感受。随缘跟听天由命,有时候恰恰说明了你不够在乎。真正喜欢的对象,会想尽办法去促成磨合、和谐与长久。
所以说啊,如果真的失去了,也没有什么好责怪外界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不够在乎。不够在乎的人,没有义务在乎你。不够在乎的事情,没有必要满足你的需求。但这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吧,失去了也没什么可惜的,反正是因为你不够在乎。只是不能够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对什么都不敢上心,对什么都假装不在乎,这种人常常故意装作桀骜不驯的样子,不舍得付出真心,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真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