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随便的花朵】
周围有人为了拿到Ivy的offer,走了点捷径,选了个不喜欢但是相对容易一点儿的专业。然后也有朋友问我,如果是你也会这样做吗?我摸头想了好久,给不出答案,毕竟这后来的确被证明是个非常诱人的途径。朋友却理直气壮地拒绝了,他说,选择再诱人也不是他的初衷。
其实一路上,最羡慕的就是这类不随便不苟且的人,有着天撼不动地震不摇的价值观,极其坚定的态度,无论世事怎样变迁,始终执着于认定的人和事。
我也越来越发现,很多时候,你得到什么不是取决于你抓住了什么,而是你拒绝了什么。有些人,过于贪心,什么都想得到,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死死抓住不肯放手,遇到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却没有力气也没有再多一只空余的手去争取了。而另一些人,对于自己的喜好有着非常明确的认知,从不曾动摇过最初的坚持,从不曾随便接受任何诱惑性的赠予,就只是为了遇到时能够用尽积攒许久的能量拼命抓住。
新浪微博右侧的热门话题排行榜里,每天都有那么多热热闹闹喧杂不休的争吵,而里面有多少人真正弄清楚了事件最根本的起因跟经过,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表达而表达,为了反对而反对?遇上有几派对立的声音,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地站队,按照个人喜好极快地选择了一方,从此另一方无论提出什么观点都是要讨伐的,然后就是无止境地对立跟谩骂。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则,态度比真理重要,亲疏比事实重要。
至于有些热词的诞生,无形中给很多事情的定义提供了便利,人们下结论开始变得更加容易了。放弃身家热心公益的一定会被视作作秀,玩艺术的肯定是又不愁钱又爱装逼的文艺青年,过得比大多数同龄人都要快活的便一定是富二代或者关系户,美女一定是大胸无脑的拜金女,所有的新闻事件都一定是炒作。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以行径定义人的做法还是这样流行。当有一天风向转变的时候,会不会明明是一样的行为,曾经是被吹捧得犀利又被贬低为嘴贱,曾经是为人称道的一针见血又变成是没有教养。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没有谁可以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就被随便归类。
比起态度的表达,更重要的是真知的积累。比起随便地接受,更重要的是坚定地拒绝。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都要打个折扣,倒不是本身的价值有所减损,只是坚守追逐的过程会给想要的东西附加很多额外的价值,譬如真心。太容易失去的东西往往本来就不属于你,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即使被短暂遗忘了,铺满了灰尘,也会牢牢霸占你内心的一个角落,等着终有一刻被击中被唤醒,就像初恋跟梦想。
对人不随便,才会得到不随便的对待。最想要去的远方,又怎么舍得半路就返航。有位我特别喜欢的女歌手唱过这样一首歌:我知道自己不是随便的花朵,只为梦幻的声音而绽放,虽然一切就像流水奔腾不复返,那些声音,不会枯萎。有人说,不随便,是需要底气的,但这其实只是需要一点点勇气罢了。
【人世流流长,哪有那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
逛了一圈微博下来,总能发现一些题为“三十岁之前一定要做的事情”或者“到东京一定要去的地方”的微博,而且还都特别受人欢迎。不禁感叹,人活于世,真的有那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吗?
有些事情似乎早已被当成是定理,常常会有人说,做了才不会有遗憾。就像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结婚生子一样,总有人觉得如果不走这一步,人生就会有遗憾,但是那些结婚生子了的人又怎么能够确定没有结婚生子的人心里就一定是遗憾的呢?去旅游的时候,总有人把当地的名胜古迹全部罗列出来告诉我一定要去游览参观,可是我却只愿意窝在青年旅馆的小院落里晒太阳。在北京这么多年,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去过故宫、长城、北海,没有去看过首都十景,但并不觉得有所损失,北京在我眼里的美也并不会因此就减少一分。
曾经我也是一个对于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有完成强迫症的人。我喜欢给自己制订各种各样的计划,给自己限定一个期限,在哪个期限之前必须完成哪些事情,完成一件,满足感就增加一分,一旦有一件没有完成的任务,心里就空落落的,像是有个怎么也填补不满的洞。只是一路追赶,把自己逼迫得紧紧的,人生就像不再是有各种可能的填空题,而是有着固定答案的判断题,所有没有完成的计划全部都变成了试卷上红艳艳的大叉。
我也一度以为,就像所有教科书跟成功学书籍上写的那样,如果要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必须有一些一定需要的准备。于是按照自以为的见解,拼命使自己符合那些条件,只是后来也证实,那些要求并不都是必要的。诚然,在努力填充的时间里,确实得到了许多。但是一味追逐没有停歇的生活,付出的永远比收获的多,失去的总是比得到的惨烈。
Friends里的那个强迫症患者Monica,总是有太多要处理的事情。枕头一定要没有褶皱,拖鞋一定要码齐,橄榄球比赛一定要得第一,工作一定要做到最棒。这样的日子,大概自己活着累,别人看着也生厌吧。原来大多数我们心里放不下的疙瘩,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只是因为没得到。一旦得到了,价值便会大大降低。而被人以为是一定要做而我们没有去做的事情就是这些小疙瘩,实际上被放弃了,倒也不见真正损失多少,只是心里放不下罢了。
于是学会宽容,也包容了许多的未完成跟不完美,有些事情实在不必急着现在去做,反正人世流流长,我们又不赶时间。
【我们最终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和解(一)】
还是先讲个故事吧,只是有点长。
有个女孩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将近五十岁了,母亲也已经有四十了,她上面还有个快满十八岁的姐姐。那时他们家还住在乡下,背着大地主的成分,在各种欺压下艰难过活。她的出现是个意外,她父亲原本希望能添个男孩子,结果来到世上的是她。母亲是开心的,父亲却没什么太大反应。
她姐姐后来考上了大学,家里的日子就更加紧巴巴了。母亲年纪大,根本没有什么母乳,她一直都是喝着米汤麦糊长大的。为了赚生活费跟学费,她父亲常常出门给别人家干活,找点木工、泥水匠之类的活计,一走就是半个月,只有母女两个人在家。被欺负自然是少不了的,她母亲又是个懦弱的人,除了默默流泪,只能更加隐忍地过日子,好在她姐姐毕业后很快就把全家都接到城里去了。
她后来也在城里上了学,成绩并不是很好,初中毕业后只考上了一所特别差的高中,按照当时那所高中的水平,她根本没有上大学的可能。于是姐姐就建议她去报考职校,好歹有一技之长之后找工作也容易点。她姐姐当时已经嫁了人,还买了地皮盖了房子把全家都迁到市里来了,说话自然是有些分量的,于是父亲也没有怎么征求过她的意见就同意了。
顺理成章地,她也就离开了家去了职校念书,专业是会计,也是姐姐给她选的。她姐姐想着只要她能够顺顺利利毕业,给她安排个小科员的工作还是没问题的。虽说职校也还在市里,只是离家相对比较远了,她大部分的时间都跟同龄的姐妹在一起,生活一下子开阔明亮了好多。也就是这个时期,她遇上了第一份恋情。
这份恋情有个很美妙却青涩的开始。那是琼瑶小说、台湾偶像剧刚刚轰炸大陆的时候,玫瑰花、蜡烛开始大肆流行之时。那个时候的少男少女们大多迷恋上网吧、迪厅这类新鲜热闹的事物,不再扭扭捏捏,而是直率而真诚地表达爱慕,她的爱情也是如此。他们认识才不过三周,在一个夏日的晚上,他捧着九朵玫瑰花,在大庭广众之下跟她表白,周围是亲友团渲染气氛燃放的烟火,耳边是路人不停刻意的起哄。她的确被感动了,害羞地点了头。
这段感情当然是瞒着家人的,尤其是她古板严苛的父亲。男孩话不多,是个心很细的人,总是记得她的所有喜好,对她也很好,几乎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一旦她有个头痛脑热的,比他自己还要着急上心。那个时候她也不知道,那段时间居然会是她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后来她再也没有那样被人宠着的时候。如果早知道的话,即使明知会结束,她一定不会那么奢侈地消耗。
只是人生,从来最不缺的便是那一句:如果早知道。
男孩比她长几岁,家里一直给他结婚的压力,那次长辈进了医院,便希望早早地把这事定下来。男孩想去见她的父母,倒不是一定要什么承诺,只是希望把这段关系从地下走上台面。她一直不肯,准确地说是不敢,她不敢想如果父亲知道的话会是怎样。这件事闹了很多次也没有结果,也就成了他们之间的一个心结。直到后来男孩离开都没有解开,她的父亲到现在也不曾知道她还有这样一段过往。
分手之后,男孩选择了北上,她也从学校毕了业。那段无疾而终的恋情倒是无形中给了她点勇气,她竟然拒绝了姐姐的安排,独自去深圳打工。在深圳漂泊的日子,她极少跟家里联系,只是越发地消瘦了。之后不久,她身边又有了一个人。这时候家里已经不再过问她的私事,只是这段感情她依旧一直瞒着,直到她怀孕了,然后才知道,那个男人竟然是有妇之夫。
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察觉出曾对她有些亏欠,父亲这次倒是反应很平静,默默地把她接回了家。她去医院做了流产,在家又坐了一个月的小月子,之后就动了回深圳的心思。父亲却是有些怕了,说什么也不敢再让她一个人在外面了。她挣扎了几次,最后倒也屈服了,还同意了别人安排的相亲。相亲认识的那个男孩跟她相处了两个月后居然提出了结婚,更没有想到的是,她居然答应了。父亲很高兴,把棺材本都贴进去给她准备了极其丰厚的嫁妆。婚后半个月,她打着回娘家的名义,偷偷跑了出来,踏上了去深圳的大巴,再度中断了跟家人的联系。
回到深圳后她并没有成功跟那个有家室的男人在一起,只是一个人打着一些零碎的散工,入不敷出。失联的这两年,她的父亲、姐姐先后跑去深圳无数次寻她,始终无果。再见她的时候,她又嫁人了,胖了一些,面目也变得逐渐模糊,再也不是过去那个棱角分明眼神犀利,即使在再多的人群中也能够很快把她挑出来的女主角了。而她最后嫁的那个男人,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孩子,没什么钱,打着一份工,家里还有上学的弟妹要养。她先后给那个男人生了三个孩子,第三胎终于是个儿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个“她”,是我的小姨,今年刚满三十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爱情故事不是我见过最跌宕的,却因为一路陪她走过才倍加感慨。她开始第一段恋情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整日当个电灯泡混迹于她的约会中。她的爱情观感,是我对爱情最初全部的构想。
这段漫长感情路,从初恋到尘埃落定,她走了十年。我知道她的故事有太多可以诟病跟攻击的瑕疵,但在我所有听过见过的女主人公里,她是最用力爱的一个。不疯魔,不成活。在她失踪的那两年里,我常常想起这句话。她就像是一团火,挟裹着周遭的人一起燃烧,所以让人不敢靠近。我知道这团火也许有一天将不再具有破坏性,但特别害怕这种破坏性的消失是以一种毁灭为代价。只是还好,天公看不过,连续下了几场倾盆大雨,一切也终于平息。
【我们最终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和解(二)】
同学的家在滇北的一个小城,交通不便,民风淳朴。那年从家回来,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和之前的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有个男生,小时候父母离异了,父亲再娶后又添了一对兄妹,对他们母子的照拂自然就少了很多。于是虽然名义上有个父亲,但基本上是母亲独自一人将他带大。所以他跟母亲之间的感情格外深厚。他母亲是个极要强的人,性子很刚毅,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开口抱怨过一声。也曾有过亲戚见他们日子过得太辛苦了,劝他母亲再婚,他母亲思虑很久,为了他着想还是拒绝了,一直独身。
家庭离异的孩子一般都懂事很早,他也不例外。从小学到大学他一路都很努力,考了个好大学,在上海找了份还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会固定汇些款给母亲做家用,除了青春时期的偶尔叛逆,基本上没什么太让人操心的地方。只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他发现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他不敢告诉母亲,只好偷偷地把情绪全部隐藏起来,死死压抑着,跟内心的欲望做博弈。母子连心,他隐藏得再好,敏感的母亲还是觉察出有些不对劲。一次他酒后失言露了端倪,只好顺水推舟借着酒劲跟母亲摊了牌。在小城生活了几十载的母亲受到了极大的惊吓,一向要强的她认为家里出了这样的事情是耻辱。他母亲认为是上海带坏了他,不准他再回去,在小城给他找了份工作。他母亲认为这是病,只要结婚了就会好起来,于是不停地逼迫他跟女生接触。
但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本性。在无数次相亲失败之后,街头巷尾开始逐渐有些流言传出。他母亲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以生命相要挟强迫他结婚生子。他最终还是妥协了,顺从了母亲的意思,隐瞒了自己的过去娶了个姑娘。因为这一闹,母亲的身体差了许多,婚后他也没有再回上海,老老实实地待在母亲身边照料她。只是他开始不分日夜地酗酒,也染上了很严重的烟瘾。
开始酗酒之后的他精神变得有些恍惚,经常跟母亲大吵大闹,还经常提起上海。他母亲因为害怕儿媳得知他的过去不敢将事情闹大,一直忍耐着。于是他就变本加厉,闹的次数也愈加频繁。终于有一次,母亲实在按捺不住,教训了他几句,对着他大吼,告诉他这辈子不要妄想再回到上海。在盛怒和酒精的作用下,他一刀刺向母亲的胸膛,结束了母亲的生命,也结束了两人纠缠了好几年的互相折磨。随后他也一刀割向自己的动脉,最终也因流血过多而死亡。在弥留之际,他还存有几分理性,没有伤害那个嫁进门才不过半年的妻子,甚至还留了一句对不起。而那个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
同学说,如果不是他最后以一种那样决绝的方式结束这一切的话,没有人会知道原来这之中还有这样一段曲折。他挣扎了那么久,也尝试过别的方式,最终却只能以这样一种残酷血腥的方式来妥协。如果早知道,跟这个世界和解的代价竟然如此之大,他会不会宁愿选择残忍却不容于世地活着。
只是啊,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这一句:如果早知道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