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配角】
注册豆瓣以来,我的豆瓣电影条目里已经标记了一千三百多部影视作品,还不包括很多看了忘记标记或者不好意思标记的作品。平常太过忙碌,却也会关注最近的影视信息,哪几部片子又要上院线了,哪几部电视剧又要进八点档了,实在是没时间看,也一定要在一个月里抽出一个周末,足不出户地窝在电脑前,起早摸黑地把自己制订的list上的剧目给看完。对于我这样一个任性又倔强的人,很多时候挑剔剧目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cast跟角色能够合眼缘就行。眼缘这个东西说起来玄乎,后来也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能让我直接喜欢上的主角不多,女主角更是少之又少。大概我心里,一直都蕴藏着一股强烈却又莫名其妙的配角情结吧。
看过的剧集里,有为了把主角衬托得更完美而被编剧安排了一个反面角色的配角,恰如其分地跟主角相对应。主角善良,他必邪恶;主角大气,他必狭隘;主角与世无争,他必锱铢必较。但就是怎么也讨厌不起来,总觉得,因为是配角,才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暴露人性丑陋的一面,才能够这样真正彻底地没有包袱,为自己而活。
去年大热了一整年的《甄嬛传》里,没有甄嬛的清新脱俗,没有皇后的雍容大气,常常耍性子发脾气的华妃却独独抓住了我的眼球。在宫墙深深的后宫里,仿若只有她的一颦一笑是明亮生动的,是不需要隐忍跟克己复礼的。每次想起她,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当年曹雪芹写王熙凤的那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是精明的,却只在一个人的面前会傻得彻底。佳丽三千,只有她一人傻到将帝王当成平凡人家的夫君一样深爱着,傻到明知后宫女子当以大度能容方能讨人欢心,却总是做不到对夫君的滥情视若无睹。所以最后击垮她的不是别的女人的美色或手腕,也不是失去了帝王的宠爱,而是发觉,自己爱了那个男人多少年,就被那个男人活生生欺骗了多少年。比起主角甄嬛的善良、大气,她是就像恶魔的化身,手段残忍,心计狠毒,但正因为这样,反而更亲切立体,让人欲罢不能。
也不乏为了更虐心的剧情,反复地折磨配角的,明明已经是很完美的人,也付出了超越常人之艰辛,却无论怎样都得不到自己所珍爱的人和事,尤以韩剧最为盛。初看时感到无法接受,禁不住为配角鸣不平,觉得编剧是为了虐人而虐人,习惯之后倒也就释然了。生活本来就没什么道理可讲,很多时候,明明感觉已经做得很好了,仍旧只不过是一场徒劳。而那些出色到耀眼的配角,倒是无形之中给了我们些许安慰。
想起《棒球英豪》里,那个有着明朗的眉眼跟温柔的笑容,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悲伤的上杉和也,那个优秀上进、深情款款、事事最优的和也,那个刚上高中的天才型投手和也,为了救一个小男孩,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从此永远地离开了他最珍爱的甲子园和浅仓南。之后的故事,再甜美再温馨,总是会感觉酸涩涩的,总会忽然就想起那个少年击球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他散落一地的棒球跟橡胶手套,阳光下他近乎完美的侧脸。
画面里,透过明晃晃的主角,明明已经是沦为人肉背景的配角,却更加能够吸睛。编剧不舍得在配角上多着笔墨,不愿意过多交代他们的悲欢离合,我就自己去想象。在我的故事里,他们丰盈饱满得一点儿也不输主角。弱小如我,无力去影响自己的命运,但绝不会吝啬这一点点我所能够给予的关怀。
【比起忠告,更善意的给予是祝福】
在旧东家实习的时候,每天有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整个办公室的实习生还有资历稍浅的正式员工都会聚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一边吃饭一边闲聊。有分享新鲜见闻或者同事八卦的,也有新来的会拐着弯儿地打探大Boss的花边,更有再年长一些的,端起前辈的架子给新人做起经验分享,中午一顿饭这么吃下来,倒也收益良多。
只是偶尔会有比较尴尬的情况出现。办公室里有个来了好几年的姐姐,人特别和善,完全没有一点儿架子,经常会给新人讲她从前的故事。姐姐是东北人,老家是吉林的一个小城,本科毕业时考研失败,不甘心又再奋战了一年,结果还是失败了,因此也比同期的同学晚了一年才进入职场,说起这件事来,姐姐总是后悔和唏嘘不已。姐姐两年前结了婚,老公是在老乡联谊会上认识的,从事金融行业,两个人家里都不宽裕,只能自己攒钱交首付买房子,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巴的。
办公室里还有个特别漂亮的成都女孩,刚刚大四,正愁着是留在北京还是回老家找工作。那天午饭时间聊起这事,大家三言两语都发表观点,也都表示无论怎样一定会支持女孩的决定。本来一直安静坐在角落里埋头吃饭的姐姐却突然抬起头,简单地问了女孩的家庭背景、学业情况等信息,马上就变换了表情用一种极其严肃的口吻教训那个女孩。姐姐开始讲述起自己的故事,企图以自己的血泪史来忠告那个女孩打消留在北京的念头,总是不停地叹气说假使不是老家的经济太落后,完全不具备老公职业发展的条件,根本不必留在北京打拼苦苦挨着。
姐姐说那个女孩则不同,学的是会计,回成都也一样能够很好就业,而作为省会城市,成都已经足够女孩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北京,成都的竞争会小很多。更何况对于女孩子来说,根本不必爬得太高走得太远,好好陪在家人身边才是正经事。姐姐又说,女孩子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该示弱的时候要懂得示弱,趁着年轻还有几分姿色就应该尽量找个条件好些的老公嫁了,免得日后感情消磨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味里。说完又是长时间的叹气。当时的气氛瞬间就变得很低落,姐姐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沉思,各自都沉浸在自己的烦恼和思绪里。
刚听到的时候,还会很感谢姐姐热心的分享,毕竟这年头,为了避免承担责任,能够直接给予建议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之后慢慢回味着,却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对于我而言,未来的路是早就已经规划好了的,虽然姐姐的一番长篇大论不至于使我动摇,却让我不是特别舒服,甚至是重新思考了一遍未来的打算。我明白她也不过是好心想提供忠告给年轻人,希望他们的路能够走得比她自己的更顺畅一些。但是仍然觉得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忠告劝诫说“不要怎样怎样,否则必定会后悔”,但是你怎么知道我就一定会后悔呢?况且,即使明明知道可能会后悔,也要“虽千万人吾往矣”呢。
所以说啊,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会耐心听取你的建议,有可能会欣然接受,也有可能会不置可否。但无论怎样,比起忠告,我更希望得到的是你善意的祝福。如若此,必定会报以万分的谢意。
【不是所有的成功都能复制】
前天元宵节,妈妈叫了表哥一家来家里吃饭。表哥今年已经三十好几了,膝下育有两子,长子已经念初二了。饭桌上那孩子少言寡语,极其挑食,吃得极少。我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看见他一直没怎么动筷子,便关心地问道是否是饭菜不合口味,又怕他拘束,就随便跟他聊起天来,那孩子基本上一直是爱答不理的。过一会儿,席间开始热络了,那孩子一声招呼不打就默默离桌去客厅沙发上玩iPad去了。
饭后众人全部移至露台上晒太阳,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表嫂便开始说起那孩子的教育问题,抱怨他这个假期每天都睡到吃午饭才起来,然后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打一下午的游戏,直到开学了寒假作业还没写完,马上就初三了还是懒懒散散的。表嫂告诫过、训斥过,甚至打骂过,那孩子仍然是我行我素,没有一点点改变,表嫂早已经无可奈何,想着我毕竟年长不了太多,让我帮忙劝几句。我不好推辞,也没搭话,只默默看向那孩子。他仍旧是自顾自地捧着iPad玩游戏,似乎完全没有觉察到自己早已成为话题中心。
沉默好一会儿,我直言:“你现在的成绩大约是个什么水平呢?”
那孩子头也不抬地答道:“年级三四百吧。”
我继续追问:“初中毕业之后有想去的高中吗?”
他似是有了一点儿反应:“有,想去X中(我们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我的母校)。”
我微微笑了笑,叹了口气:“你知道按照你们初中往年的情况,不到前三十,考X中都是百分之百没希望的。即使是算上另外两所也还不错的Y中跟Z中,最起码也要到前一百名才算是比较有可能。”
那孩子一脸的茫然,不解地问:“我考不到前一百名,他们就不会要我吗?”
我不禁哑然失笑:“你要知道截止到初中毕业,就不会再像小升初一样是靠电脑随机排位来选择学校了,能够去哪所高中念书完全取决于你的中考成绩。高中的同学也不像初中那样实力相当,允许择优录取之后差距明显就越拉越大了。”
这番话终于让那孩子有所动容,他抬起头,直视着我的眼,问:“凭什么好学校就能够不要差学生呢?这不公平!”那孩子说到最后还有些激动,死死地盯着我。
我并没有直接回应他的目光,而是在心里反复思量着以怎样的叙述方式才能够让他更加明白更容易接受这一点,只是最后还是放弃了,缓缓开口问道:“你今后有特别想做的事情吗?我指的是,可能要十年之后。”
那孩子倒是想也没想,本能地脱口而出:“我要做明星。”
此言一出,表哥倒是被吓到了。他带着几分严肃的口吻教训道:“你想做明星?你是会音乐还是会跳舞,还是长得很不错?”
那孩子倒是一点儿也不服输,固执地回嘴:“我总是可以学的。”
表哥看着他一脸的坚定,真是有些哭笑不得了,只淡淡说道:“学?你哪样没学过?哪样不是学了两个月都丢到一边去了,如果是真喜欢,为什么都学不进去呢?”
那孩子突然提高了音调,不耐烦地打断表哥的话:“那么多人都能做明星,我为什么就不可以?”说着还细细数起来他熟知的那些从草根走出来的明星,满脸生动的表情分明就是在努力炫耀:既然有了先例,那么他也可以。
我静静看着那张稚嫩青涩的脸庞,心绪波动而急速地张合鼻翼,因为他质疑而瞪圆的眼睛,不由得轻笑出声。这孩子,不知为何,竟然小小年纪就带了一身这么厚重的戾气。眼睛倒是清澈的,不过倒是因为如此反而更装不住他眼底不屑、不安、不耐烦的情绪。年轻的身体瘦弱得有些过分了,一激动时拳头就会紧握,五个指关节向外凸着,全身散发着一种不可靠近的气场。我不知道家长、老师,还有这个社会,究竟传递给这个孩子了一些什么,让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愤世嫉俗,似是这世上的事情,全然没有能够入他眼的。我忽然有些后怕,戾气过重实在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如若是棱角不分明,个性软弱倒也罢了,大概也是能平安平凡过一生的,但这孩子这样重的肃杀之气,又如此冲动易怒,让人不禁担忧之后会不会行差踏错。
想起之前陪家人看一档求职类节目,上来的一个求职者,高中毕业后已经在家打了足足十年的游戏,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台下的波士团问他,这次找工作想要一个怎样的薪水。男孩豪气冲天,大手一挥地说道:“怎么也要万元以上吧!”最后有老板提供了一份工作,薪水只能给到三千,问他是否肯干。男孩一脸的鄙视,不屑地说:“我觉得我不止这个价钱。”我嘴唇动了动,却还是没说出来,却依然是不明白究竟是什么给了他自信。
我有时会想,这社会的确是太多地去渲染那极个别成功的案例了,却忽视了在那之前之后的千千万万倒下去失败了的人。世人推崇成功学,膜拜那所谓的成功人士,却不知道个案的成功,因素自然是无比复杂的,也是不能复制的。有的时候,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失败的,远比去学习别人是怎么成功的要重要得多。况且,各人有各人的运气跟命格,怀才不遇也是常有的事情,又哪有真正彻底的公平。如果一定要跟所有人去争绝对的公平,死心眼执迷于此,只怕连身边仅有的一些也会失去。
在主观能动的范围内,做到足够好,便已经够用了。不必去复制别人的成功,更不必去嫉妒别人的成功。
【宁愿没拥抱,共你可到老】
我已经很久没有力气去追赶流行了。近几年来,除了固定在追的几部美剧,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追过新出的剧集了,偶尔瞟一眼电视,发现热播的剧集里竟然有大半的人都不认识了。觉得无聊的时候,觉得累的时候,觉得不知所措的时候,便把曾经喜欢的片子翻出来,一遍一遍地看。Friends整整十季,顺着看下来要半年之久,就这样也看了有五六遍;一九八七年版的《红楼梦》有三十六集,早已养成每年必会拖出来温习一次的习惯,里面人物的一颦一笑早已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我想我一定是患上了一种逃避综合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自己封锁起来,刻意把自己与外界的人和事隔离得远远的。如果不是那么几部老片子,像我这种任性且敏感的人,不知道要怎么熬过那些情绪低落期。总觉得老片子就像故人,彼此知根知底,总知道在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样的剧情,恰如其分地配合闷在胸口里的情绪默默地释放。独身在外,旧时已去,旧友不在,但老片还在,不离不弃。
这天又重温《澳门街》到凌晨。这是一部儿时翡翠台跟TVS都播过的片子,首播的时候我还太小,看的时候已经是重播了,只是仍然热度不退。年少时看得懵懵懂懂,只模糊记得片子是个悲剧,而片子里那首主题曲《祝君好》却在很多年里都是KTV必唱曲目。后来又陆续重温了很多遍,每次看完总会被那股淡淡的悲伤基调折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偶尔走在路上,还会突然想起很多年后文初跟君好再相见时,彼此脸上都感慨万千,似有千言万语,最终他只淡淡说了句:“你好,祝君好。”她却一下子热泪盈眶,过往的种种都只化作一句:“我真的好想你。”
曾经是有怨念的,怨念君好应该再主动点,怨念文初不应该自作主张,自己替君好决定了她的未来。这两个人,倘若有一方再坚持一些,就不会一个人带着破碎的心远走他乡,另一个人留在已经没有了她的地方苦苦想念。但每次张智霖的歌声骤然响起的时候,却凭空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觉得一切都是注定的,纵使有再多不愿不舍,再多无可奈何,也被迫释然了。
宁愿没拥抱 共你可到老
任由你来去自如 在我心底仍爱慕
如若碰到他比我好
只望停在远处祝君安好
虽不可亲口细诉
长大之后亲历爱恨,目睹合分,才知道这句“宁愿没拥抱,共你可到老”有多沉重。这社会越凶险,我们年岁越大,就越是懂得自我保护,谁也不愿先付出感情,于是暧昧便成了最常见的状态,甚至有很多人是喜欢并且迷恋这种状态的,有很多人悠然自得地游走于暧昧之间。是啊,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相约吃饭看电影,享受恋爱的感觉;不需要的时候,关了电话俨然也就变成了单身。没有责任,无须承诺,维持这段关系的成本到底是要低很多。
也有没把持住的,先付出了感情,硬是要把一段诙谐的游戏变成正经的关系,便恰恰应了那句“感情里谁先认真谁就输了”。明明知道那个人同时暧昧的对象有好几个,明明知道他的温柔不只给予你一个人,却还是缴械了,希望得到更多,希望独占那个人眼底的笑意、嘴角的温存。只可惜你投降了,那个人却并没有对游戏人生产生厌倦。
所以才会在那么多个深夜里接到女友的电话,在那一头痛哭失声。她知道他不曾给过她承诺,自然也不曾负过她,只是依旧心有不甘。所有的责怪跟痛楚无可发泄,只能全部倾注在自己的懊悔上。这时候才会更加觉得“宁愿没拥抱,共你可到老”的可贵。任由你来去自如在我心底仍爱慕,未必永远才算爱得完全,如果给不了你最好,不管再悲痛,也要你得到那个最好的人。
音乐声又响起,你听,如今的人竟也是在唱同一首歌:
如若碰到他比我好
只望停在远处祝君安好
只要你好。祝君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