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幽默话做幽默人-演讲中的幽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演讲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对众人所作的一种带有鼓动性、说服性、抒情性和表演性的讲话。但是,不能因为它比较正式,演讲人就一定要端起架子,板起面孔,做枯燥无味的陈述。所以,营造幽默轻松的气氛是使演讲易于为人接受的一种高明的方法。

    幽默使你的演讲升级

    许多优秀的演讲者都善于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在会心的笑声中与他产生共鸣,从而比较容易地接受并牢牢记住他的观点。

    著名笑星鲍伯·霍普说:“题材有出色和平庸之别,但是我知道如何通过时间的控制来使普通的笑话变成很棒的笑话。”

    当你为了抓住听众,更好地阐述主题时,插入的幽默笑话或小品必须是毫不做作的。说话要流利,态度要自然,举止要有节制。

    芝加哥有一个人,他一心想得到某俱乐部主席的位置。他在一次对俱乐部成员的演说中,表现得过了头,在不到两小时的演说过程中,他至少说了510则笑话,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引人发笑的手势。

    听众们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在他讲完最后一则笑话就要结束时,有人大叫:“再来一个!”

    这位老兄真的又来了一个,再次把大家逗得大笑不止。

    但是他没有当上俱乐部主席——他的得票数在候选人中位列倒数第二。

    当他闷闷不乐地走出俱乐部时,他问那位喊“再来一个”的听众:“你说我比他们差吗?”

    “不,一点也不差,”那人说,“你比他们有趣多了,你可以去当喜剧演员。”

    作为演讲者,碰到的第一个难题通常是: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你,并且称赞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这时,我们不能只是随着主持人的介绍点点头了事。那样的话,就没了幽默感,也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有人请你去演讲,那么你最好事先写一份自我介绍,在演讲开始前交给主持人。否则,出于礼貌,主持人可能会把你介绍为“著名的……”或“伟大的……”之类的人物。而这些对你将要进行的演讲没有丝毫的帮助。如果你的姓名比较特别或是容易出错的话,那么不妨运用幽默的方式让主持人知道。著名演讲家德克就是这方面的行家。下面是他和主持人之间的一段对话:

    “您怎么称呼,先生?”

    “哦,我叫德克。”

    “您是得克萨斯州人吗?”

    “不,我是路易斯安那州人。”

    “那您为什么取名德克?”

    “我想我叫德克该比路易斯好些吧。有这样一个怪名字确实有好处,不过我还没发现好处在哪儿。”

    这是介绍自己的一种好方式。不过,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把自己的介绍词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而且要简洁易懂,让主持人一看就明白。这样的话,主持人也会乐于与你合作。在你与介绍人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基础上,你还得运用幽默的力量来随机应变。

    有位演说家在主持人介绍失误之后,面带微笑从容地说:“我希望我能说这是一次最好的介绍,但是实际上不是。你们知道我感到最满意的一次介绍是怎样的吗?那是一次面对千万人的演讲会,我非常盼望得到‘最伟大’的介绍,结果我终于得到了。那就是由我自己介绍自己。”

    场下大笑,演说家也渡过了难关。

    以幽默作为开场白

    演讲的开场很重要,它可以奠定整个演讲的基调。就演讲者来说,如果他一开始讲话就很严肃,那么接下去的演讲就很难活跃起来。而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一旦在开始时就是疏远和有隔膜的,以后也不好拉近。

    所以,开场时幽默一下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演讲者和听众都处于轻松的状态之中,缩短双方的距离。

    而且,在演讲的正文开始以前,逗乐有充分的自由,有各种各样逗乐的题材和方式。

    也有人是以开自己玩笑的方式走上讲台的。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芝加哥两位演说家的开场白:

    第一位报出了自己的名字,然后说:“不知道在场的有没有我小时候的伙伴?他们知道我有一个不光彩的绰号,但愿他们都没在场!”

    第二位的开场白更引人注目。这是个身材高大的家伙,五官也大得出奇。他说:“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已看到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我的耳朵很大,像贝多芬。可是长大以后,我为这对耳朵感到害臊了。不过,现在我对它们已经习惯了。说到底,它对我站在这儿演讲并没有什么妨碍!”

    本来,在第一位演说完后,听众已经有点困乏了,但是第二位演说者的开场白又使他们的神经活跃起来,笑声驱逐了困乏。

    这些风趣的开场白,无疑要比单调刻板的自我介绍强多了。

    以幽默驾驭听众

    一次演讲要达到打动听众、激励听众的效果,除了讲究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外,对演讲内容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也十分重要。演讲者不能板起面孔光讲大道理,来显示自己演讲的深刻和发人深省;也不能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满足。如果流于空洞的说教、现象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听众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演讲也难有好的效果。演讲需要浅显易懂,但并不是一味地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演讲必须讲究疏密相间、张弛有度,才能引起听众的全神贯注和投入。有时候讲求的曲折和波澜更有利于演讲的引人入胜。

    让我们来看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娜拉走后怎样》。这是鲁迅先生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为学生们做的演讲。这篇演讲谈的是关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严肃话题,阐述了娜拉出走不是妇女解放的根本出路,妇女要实现解放,实现男女平等,首先要取得平等的经济权,并且要进行艰苦的经济制度的革命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

    但鲁迅并没有让听众绷紧神经听大道理,而是从易卜生的戏剧《娜拉》说起,谈到了有些人认为娜拉后来不是堕落,进了妓院,就是无路可走,只得回家。这里鲁迅充分发挥了演讲疏密相间的特点,引申开去,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假如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只要眼前的梦。”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免不了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的这段演讲听起来似乎漫不经心,像是在闲聊,又像在开玩笑,实际上与演讲的主题有深刻的关联,那就是娜拉出走,除了内心的觉醒,还要解决生存的问题。鲁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联系听众的实际穿着打扮,娓娓道来,表面上轻松随意,实际上让听众在张弛有度的形象化的讲述中,不知不觉地跟着演讲的思路走,并且用一句“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的话引出演讲的主题,做到了疏密得当,引人入胜。

    古人提倡写文章“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宋朝刘器之语),好的文章讲究自然流露,就像风行水上时疏时密,时缓时紧,水面上才能形成美丽别致的水波。如果一味急风骤雨,或狂轰滥炸,无论如何也成不了美丽的风景。一篇成功的演讲也是如此,不能平铺直叙,让人如同喝白开水;也不能一气呵成,让人听得喘不过气来。要想让演讲生动感人,内容安排上就要讲究丰富多彩,讲究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有波澜,有起伏,时而轻松,时而严肃,在张弛有度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听众,感染听众。

    如何做到演讲时内容生动、疏密得当呢?从许多成功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心构思,精心安排,注重演讲节奏和中心的突出,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讲究语言的变化多端,使演讲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是成功演讲的关键。

    以幽默应付临场意外

    有时演讲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听众寥寥无几,有人故意捣乱,听众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听众反对演说者的观点,等等。遇到这些情况,千万不能气馁、动怒、粗鲁地对待,那样会使演讲遭到惨败。而优秀的演说家能以幽默的方式沉着机智地应付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有一次林语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文化课,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誉。一位女学生不服气地发问:“林博士,你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好,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的吗?”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如果演讲者反过来赞扬美国,不利于演说的主题;如果严肃地表示美国不如中国,会引起在座学生的敌意。

    林语堂只是轻松地回答:“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就比中国的好嘛。”

    他的话引起哄堂大笑,气氛活跃而和谐,发问者对这一回答也无话可说。

    在演讲中遇到听众有不同意见,不可漠然视之,如果不予恰当的处理,后面的演讲将难以顺利进行。

    有时演讲者还会碰到恶意的攻击或咒骂,如果演讲者勃然大怒或与之对骂,将损害演讲人的形象,使捣乱者的阴谋得逞。

    英国首相威尔逊有一次在民众大会上演讲,遇到一些激烈的抗议,一名抗议者高声骂道:“垃圾!”威尔逊镇定地说:“先生,关于你特别关心的问题,我们等一会儿就讨论。”

    他巧妙地将抗议者的谩骂转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自己解了围,并使会场气氛松弛下来,他的被动处境也就此摆脱了。

    美国政界要人凯升首次在众议院发表演说时,打扮得比较土气。一个议员在他演讲时插嘴说:“这位伊利诺伊州来的人,口袋里一定装满了麦子呢!”众人听了哄堂大笑。

    凯升不慌不忙地说:“真的,我不仅仅口袋里装满了麦子,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许多菜籽呢。我们住在西部的人,多数是土头土脑的。”他的自嘲式的坦率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和敬意,接着,他大声说:“不过我们藏的虽是麦子和菜籽,却能长出很好的苗子来!”

    众人对这位不卑不亢的演说者鼓掌赞赏,他的演说成功了。

    幽默使结尾余音绕梁

    在多种多样的演讲结束语中,幽默式可算其中极有情趣的一种。一个演讲者能在结束时赢得笑声,不仅是自己演讲技巧十分成熟的表现,更能给本人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也是演讲圆满结束的标志。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好幽默的。他在某市的一次演讲中,开头即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条地谈下去。谈完第五个问题,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听众起初一愣,不久就欢快地鼓起掌来。

    老舍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一种“平地起波澜”的造势艺术,打破了正常的演讲内容,从而出乎听众的意料,收到了幽默的效果。

    有一年,全国写作协会在深圳罗湖区举行年会。开幕式上,省、市各级有关领导论资排辈,逐一发言祝贺。轮到罗湖区党委书记发言时,开幕式已进行了很长时间。于是他这样说:“首先,我代表罗湖区委和区政府,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掌声过后,稍事停顿,他又响亮地说:“最后,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我的话完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束了演讲。

    听众开始也是一愣,随后,即爆发出欢快的掌声。因为,从“首先”一下子跳到“最后”,中间省去了其次、第三、第四这样的讲话,如天外来石,出人意料,达到了石破天惊的幽默效果,确实是风格独具,别出心裁。

    某大学中文系一次毕业生茶话会上,首先讲话的是系党总支书记,三分钟的即兴讲话主要是向毕业生表示祝贺。然后是彭教授讲话,主题是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还引用了列宁的名言。第三个讲话的潘教授朗诵了高尔基的《海燕》片断,以此勉励毕业生们学习海燕的精神。第四个讲话的系副主任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母校和老师们。紧接着,毕业生们欢迎王教授讲话。在毫无准备而又难以推辞的情况下,王教授站起来,先简单地回顾了数年来与同学们交往的几个难忘片断,最后一字一顿地说:“前面几位给大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可我还是喜欢说他们说过的话。(笑声)第一,我要祝同学们顺利毕业!(笑声)第二,我希望同学们‘学习、学习、再学习’。(笑声)第三,我希望同学们像海燕一样勇敢地搏击生活的风浪。(笑声、掌声)第四,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

    在这里,王教授通过对前面四个人的演讲主题的简练概括,旧瓶装新酒,不落窠臼,结束了一次机智、风趣且具有个性特点的演讲。

    鲁迅先生在结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演讲时说:

    “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美术界观察所得的几点意见。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

    说着,他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慢慢从衣襟上方捡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病态丑陋的月份牌。顿时全场大笑。

    鲁迅先生借助恰到好处的道具表演,与结束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幽默。不仅使演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而且使听众能在笑声中进一步品味先生演讲的深意。

    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演讲快结束时,毛主席掏出一盒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慢慢地摸,但掏了半天也不见掏出一支烟来,显然是抽光了。有关人员十分着急,因为毛泽东烟瘾很大,于是有人立即动身去取烟。毛泽东一边讲,一边继续摸着烟盒,好一会儿,他笑嘻嘻地掏出仅有的一支烟,夹在手指上举起来,对着大家说:“最后一条!”

    这个“最后一条”,既是指毛主席的话是最后一个问题,又是指最后一支烟。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全场大笑,听众们的一点疲劳和倦意也在笑声中一扫而光了。

    美国诗人、文艺评论家詹姆斯·罗威尔1883年担任驻英大使时,在伦敦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餐后演讲》的即席演说。最后他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听人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一个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在一个野营的布道会上布道,讲了约书亚的故事。他是这样开头的:‘信徒们,太阳的运行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向前或者说是径直的运动;第二种是后退或者说是向后的运动;第三种即是在我们的经文中提到的——静止不动。’(笑声)先生们,不知你们是否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希望你们明白了。今晚的餐后演讲者首先是走径直的方向(起身离座,做示范)——即太阳向前的运动。然后他又返回,开始重复自己——即太阳向后的运动。最后,凭着良好的方向感,将自己带到终点。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太阳静止的运动。”

    这种紧扣主题的传神动作表演,惟妙惟肖,天衣无缝,怎能不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笑声呢?

    一分钟小幽默大智慧

    ◎ 卖书

    一位很有名的作家要来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作家的书。

    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

    “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别的书销路很好,都卖完了。”

    ■拍马屁是个奇怪的词:你像是在奉承他,又像是在侮辱他。运用不好,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 旧西装

    “夫人,您还记得我吗?三个月前您把一套旧西装施舍给我,我在那套旧西装里找到了五百法郎。”流浪汉对贵妇人说。

    “你是想把钱还给我吗?”

    “不,那倒不是……我是想知道,您还能不能找到那样的旧西装?”

    ■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并且这样的想法如同毒品一样能慢慢削弱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竞争力。每当看到年轻的乞丐在城市中乞讨的时候,我们想必都会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 后生可畏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而开放的时代。

    ◎ 铜臭惊人

    亨利、弗兰克、马丁三个人打赌,看谁能在骚臭的狐狸洞里待得最久。

    马丁进去不到一分钟,便认输了——捂着鼻子跑出洞来。

    弗兰克也强不了多少,他只比马丁多待了一分钟。

    亨利进洞老半天了,还不见出来。

    突然间,一只狐狸蹿了出来大叫道:

    “这人真贪财,他的铜臭比我更臭,把我也熏出来了!”

    ■爱慕钱财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吧,只不过不同人身上的程度不同罢了。

    ◎ 恍惚

    一人穿错靴子,一只底儿厚,一只底儿薄,走路一脚高,一脚低,甚不合适。其人诧异曰:“今日我的腿,因何一长一短?想是道路不平之故。”或告之曰:“足下想是穿错了靴子。”忙令人回家去取。家人去了良久,空手而回,谓主人曰:“不必换了,家里那两只也是一厚一薄。”

    ■有的时候,智慧是相互传染的,愚蠢同样如此。

    ◎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有个人叫司马徽,对人说起话来,总是频频点头说“好,好”。

    有一次,他的朋友难过地告诉他,自己的儿子病死了。他点着头说:“好,好。”朋友走后,他的妻子冲着他骂起来:“人家悲痛地告诉你死了儿子,你却说‘好,好’,难道你疯了?”这个人又笑眯眯地点着头说:“你说得好,好。”

    ■当你立志做一个“好好先生”时,就意味着你已经不可能“好”了。

    ◎ 不容重犯

    一个人在领工资时发现少了一块钱,便勃然大怒,跑去责问会计。会计说道:“上个月多给您一块钱,您恼火了吗?”他大声答道:“偶然一次错失我完全可以谅解,但我绝不能容忍第二次错失!”

    ■不得不佩服有些人具有这样的能力,再龌龊的事情他也能为之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 重要的提示

    新闻记者采访一位亿万富翁。

    “是什么东西帮助您获得成功的?”

    “是深信钱并不起作用,重要的是工作。当我学会了用这一点提示我的部下时,我就发财了。”

    ■善于要求别人而解脱自己,是一些人的发家之道。

    ◎ 卢浮宫

    两个从美国得克萨斯州来到巴黎的游客在旅馆里闲聊。

    “我简直有点不好意思地对你说,我来到这里已经三天了,还没看见卢浮宫。”

    “我也是,”另一个人说,“或许这种糕点价格太贵,一般食品店里根本见不着。”

    ■不懂装懂的人希望“美化”自己,但往往把自己更加“丑化”了。

    ◎ 左手与右手

    法官:“你为什么要用左手打人?”

    罪犯:“因为右手是用来握手讲和的。”

    ■顾左右而言他是一种难得的机智,可千万不要用错了地方。

    ◎ 不必大惊小怪

    某电影厂的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反映古罗马的历史故事片。正在拍摄时,导演突然发现一个演员的手腕上还戴着表,于是对着话筒喊起来:

    “你快把手表摘下来!”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演员回答,“我这块表的表盘上正好是罗马字。”

    ■附庸风雅终究成不了真,即使加上了堂皇的标签。

    ◎ 节省措施

    有人问吝啬鬼:“你在干什么呢?”

    “我在学盲文。”

    “干吗要学盲文呢?你的视力不行了吗?”

    “那倒不是。我不过是想晚上看书时能节省点电。”

    ■节约固然是好的,但到了苛刻的程度便可能成为另一种浪费。

    ◎ 别胡说

    导游:“这座宫殿兴建时间大约是在两千年以前。”

    游客:“别胡说!要知道现在才是1989年。”

    ■目光短浅的人所能看到的仅仅是现在,过去和未来对他们来说都是没必要考虑的领域。

    ◎ 借牛

    有个人写了一封信,派人捎给一位富翁,信上说要借牛一用。富翁正在会客,他不识字,怕客人笑话他,便装模作样地把信看了看,对捎信的人说:“知道了,告诉你们主人,一会儿我自己就去了。”

    ■不懂装懂,不会装会,只会为一时的虚荣弄出笑话。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耻下问,让自己变得充实。

    ◎ 我就不信

    有个穷人储存了三四坛子的米,就自以为很富有了,整天沾沾自喜。一天,他和同伴到市场上去,在路上听见一个人对另一个说:“今年我家收获的米不多,总共才300多担。”穷人对同伴说:“你听他的话分明是在说谎,我就不相信他家能有这么多盛米的坛子。”

    ■很多人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眼界为限,井底之蛙看天也只有井口大。

    ◎ 求你别写

    有个人书法极差,却总是喜欢给别人写字。一天,有人手里摇着一把白纸扇走过来,这个人又想给人家写字。扇子的主人一见,马上跪在地上不肯起来。这个人说:“不过是在扇子上写几个字而已,何必行此大礼?”扇子的主人说:“我不是求你写,是求你别写!”

    ■人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自视过高,对自己没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便往往作出令别人反感的事来。

    ◎ 叼着不丢

    甲买了一块肉提着走,上厕所时,就把肉挂在厕所的门外。乙见甲进了厕所,就去偷他的那块肉,刚刚把肉拿到手,甲就从厕所里出来了。乙手里拿着肉,走也不是,放下也不是,就把肉叼在嘴里,还咕噜着说:“你把肉挂在厕所外,怎么能不丢啊?像我这样把肉叼在嘴里上厕所,肉就不会丢了。”

    ■有些人头脑灵活但不用在正地方,总是挖空心思地想歪点子骗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他们能把精力用在正地方,或许早就事业有成了。

    ◎ 似我匾

    古时有个监司,为了标榜操行高尚,写了一个“似我”的匾额,悬挂在天下第二名泉惠泉旁边。过了一段时间,他有意到惠泉巡视,却不见了匾额。他特别生气,当即责令附近寺中的和尚四处寻找,结果竟在一个厕所旁边找到了,这块匾额端端正正地被人挂在那里,臭名昭著的监司羞怒得无地自容。

    ■有怎样的行径,自然会得到怎样的评价。有些品行不端的人,总是愿意到处标榜自己的“高尚情操”,其实,丑恶的行为是用什么都掩饰不住的。

    ◎ 白挨打

    一个人被花钱雇用,答应代替别人到官府挨杖打。在临近受刑之前,他把人家给他的钱,全数送给了执杖的衙役,求他行个方便,杖打的时候轻一点。挨完打后,他来到雇用他的人面前,磕头作揖道谢说:“大恩人啊,多亏用了您给的钱求人行方便,不然,我早被打死了。”

    ■生活中总有如此头脑糊涂的人,被人愚弄还在替别人数钱,最后留给他的只有身上的累累伤痕和傻子的骂名。

    ◎ 职业病

    过去有一个巡按,非常喜欢下属阿谀逢迎,他叫下属回话的时候必须弯着一条腿。有一个小官很会趋炎附会,有次弯腿的时候下脚过重,伤了筋骨,于是他的腿就抽筋,成了残疾。弯着的腿就像一张弯弓一样。

    没料到接任的巡按很讨厌人讨好逢迎。这个成了残疾的小官吏晋见上司时,腰不弯,腿却自然而然地弯下来。巡按很生气地责问他:“当官就应该清白审慎,不要讨好逢迎,你怎么卑下污浊呢?”小官回禀道:“大人,这是我的职业病啊。”

    ■阿谀逢迎、卑躬屈膝竟也成了一种职业病!这是某些人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技巧,或许可以得到很多好处,却也会失去人之为人最根本的东西。并且,既然是干讨人欢心的差事,自是要看菜下饭,弄不好反让对方倒了胃口。

    ◎ 事不关己

    有个糊涂虫欠了刘太公一大笔债。刘太公讨了几年都讨不回来,十分恼火,派伙计把糊涂虫抓来做人质。伙计把糊涂虫装进麻袋扛起就走,走累了,就到路边的凉亭里歇脚。

    糊涂虫连忙喊道:“快走吧,歇在这儿,被别家扛去,可不关我事!”

    ■所谓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对于那些良心泯灭的惯犯而言,监狱是他们最向往的地方——免费公车运送,白吃白喝加白住,但代价=失去自由+失去尊严。

    ◎ 倒下

    旅游者在参观战舰。

    导游指着一门锈蚀的大炮对大家说:“当年,我们勇敢的舰长就是在这里倒下的。”

    “这有什么好说的,”一位上了年纪的太太嘟嚷着,“我也常被什么东西绊着,有时也会摔倒。”

    ■英雄区别于凡人的是他们死去时的壮烈,这岂是为生活所累的凡俗之人所能理解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