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成事在心,心之所向终能抵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阳明说过:“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意思就是说,他之所以能成就“心学”之说,也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的。王阳明十分推崇心力的作用,在他看来,一个人能成事,首先要有一颗成事的心,这样,才能冲破种种阻碍,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才能带来事业的强大。

    没有目标的人将一事无成

    王阳明曾经对弟子说:“你们在这里学习一定要立下做圣人的决心,每时每刻都要有一种‘一棒打出一条伤痕,一掌打出一道血印’的精神,才能在听我讲学时,感到句句有力,印象深刻,如果整天糊糊涂涂地混日子,好似一块死肉一般,打也不知道痛,最终也学不到学问的精髓。回家后,还是只能把以前的老方法拿出来用,这样浪费时间,你们不觉得可惜吗?”

    古语说得好:“志不强者智不达。”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也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确立远大志向是成就人生至关重要的一环,有了目标才能奋斗,有了好的目标才能有好的收获。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即读书做圣贤之人。

    一次,年仅十二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持着怀疑的态度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

    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王阳明在十二岁便认为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是追求内在的修养,才是第一等事。

    在大人们看来,年幼的王阳明这样的口气未免有些张狂,甚至还带着点滑稽可笑的味道,但是这崇高的志向对王阳明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常常以此为标准来回答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最终开创了心学。

    纵观历史,凡成功者均会立长志,即立大志。岳飞,从小立下“精忠报国”的志向,纵使英年早逝,也已成就尽忠国家的夙愿。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为振兴中华献出自己全部的精力。因此,每个人都应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一百多年前,在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从小立志的孩子,就是后来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盟会的首领孙中山。

    为了救国民于水火,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少年孙中山提出做“洪秀全第二”的梦想,并为之奋斗终生。他实现了这个理想,并大大超越自己的理想。孙中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伟大的目标可以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动力导致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必然会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目标的人一生都在原地打转,最终碌碌无为、抱憾终身;而目标明确的人从小就设定奋斗的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所以他们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人才。

    的确,人都有欲望和梦想对人的成长尤为重要,但大多数人没有明确具体的人生目标,这便是成功和幸福总是钟情于少数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生的胜者占总数的1%抑或更少,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与他人截然可分,这,就是生活和奋斗的鲜明的方向性,即由欲望和梦想演化而成的行动目标。目标不但使我们的行动有依据,人生有意义,还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开掘我们的潜能。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在人生的前方设定一个目标,不仅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约束,就像跳高,只有设定一个高度目标,才能跳出好成绩来。

    先为人生找到方向

    俗话说,“人若有志,万事可为。”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很容易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最终免不了庸庸碌碌,一事无成。立志是成功的动力,能让我们为实现人生目标不懈地奋斗,能使凭借坚忍不拔的信念屹立在成功的巅峰眺望远方。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

    “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的。”

    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而燕雀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有了高远的志向,成就事业才有了可能,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能成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的心学大师,正是在其志向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达成的。即便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不只是王阳明,古往今来,每个有所成就的人物都为自己树下远大的志向,告诉自己要去哪里,然后向着目标不懈奋斗,直至成功。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公元62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随同母亲一起来到洛阳。

    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很晚才睡。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50多年,心中非常忧虑。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为国家作贡献,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他成为一名将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立了千秋功业,正因他没有满足于抄抄写写,安稳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做出名垂青史的成就。可见,有明确的人生志向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亦何所底乎?”明代思想家程颢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有言曰:“男人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身躯。”由此可见,成大事者都十分推祟志向对人生的引导作用。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人生短暂,如果你不想虚度光阴,而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就必须立志,而且还要早立志、立大志。

    坚持自己的心

    关于如何立志,王阳明做了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他说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样。当从根上长出芽来的时候,还没有干,当有干的时候还没有枝,先有枝然后才有叶,先有叶然后才有花实。当你开始种根时,你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枝,不要去想叶,不要去想花,不要去想果实。悬空去想有什么好处呢?只要不要忘记栽培灌溉,还害怕没有枝叶果实吗?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立志。

    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手中的线有多长。如果线断了,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我们想要成功的心,就是牵着风筝的线,不要让线在风筝飞上云端之前断掉,更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梦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

    王阳明作为“心学”的创始者,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只要心中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气,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也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们的意念影响我们的思维。当心存念想时,就能做到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心之所想”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在奋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想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份“心之所想”的动力,抑或受外界干扰而无法将之坚持到底,则难以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明朝后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段时间,此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

    徐霞客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历史、地理、游记之类的书籍,立志长大之后遍游国家的大好山川。

    但是父亲去世后,老母无人照顾,徐霞客的游历计划被打断,终日闷闷不乐。母亲看出他的心思,对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我留在家里。”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徐霞客远游的决心。

    徐霞客有了勇气和力量,便辞别母亲开始游历。他先后游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胜,并且记录下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经历。

    几年后,徐母去世,徐霞客便把全部精力放在游历考察事业上。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在湖南茶陵,徐霞客听说这里有个深不可测的麻叶洞,便决心探访。

    可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和妖精,没有法术的人不能进去。刚走到洞口,向导得知徐霞客不会法术,就吓得逃跑了。徐霞客毫不动摇,手持火把独自进洞探险。当他游完岩洞出来的时候,等候在洞外的当地群众纷纷向他鞠躬跪拜,把他看成是有大法术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考察,晚上就借着篝火记录当天的见闻。30多年里,他走遍祖国南北,对曾走过的地方的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用日记形式进行了详细、科学的记录。徐霞客死后,这份记录由他人整理而成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

    很多人心有所想,却难以为了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难以为了那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总是会被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俗务所干扰,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时还要排除外界的干扰,要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不断朝着目标前进,虽然当我们想着“下次考试提高二十分”、“一个月减肥十公斤”、“毕业后就要买房”的时候,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这些都是身边无数人没能实现的目标,然而,倘若就这样气馁了、放弃了,那我们距离成功将越来越遥远。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奋斗,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大胆地坚持心之所想,方知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梦想、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支持。

    确立志向不能好高鹜远

    有理想固然是值得夸奖的,但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有理想的蚂蚁,它的理想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蚂蚁;一个有理想的狮子,它的理想是把自己变成最优秀的狮子。蚂蚁想变成狮子,那便是好高鹜远、痴心妄想了。

    在王阳明看来,后世儒生大多不明白圣人的学说,不知道在自己的良知良能上去体察扩充,反而去追求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去做自己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一味地好高鹜远、爱慕虚荣。这就好像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多大的心地,却动不动要做尧舜的事业,这怎么可能呢?

    在确立人生方向时不好高鹜远,而是要量力而行,才不至于招致失败。

    许多人在确定人生志向时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了异常远大、不切实际的目标,这违反自然规律,行动起来将寸步难行,最后只会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极限的事,是难以做成的。

    在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刹,一位高僧隐居于此。有些人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求大师指点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回来。大师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多,而在于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两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新打水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凭感觉即知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更高的热情,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像上文中那个打了两满桶水的人一样好高鹜远、急功近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很难达到目的。道理固然简单明了,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和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只因大多数人都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梦想成功,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不能量力而行,总是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陷进好高鹜远的泥潭里。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我们在确定人生方向的时候,一要时刻掂量自己。量力而行,才能选对方向,获得成功。

    确立志向一定要“正”

    《诫子书》中有句寻常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这个“志”就是理想,是源自内心的坚定信念。理想是火,点亮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然而,一旦失去了德行,理想又能带我们走多远?

    王阳明认为:“确立志向之时,倘若其志不正,则容易失之偏颇,惨淡收场;其志不高,则容易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王阳明和同辈人不一样,他从小立志要做圣人,也就是去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为此,他习读百家书,曾遵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万物,最后从陆九渊那里找到了圣人之道,还领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王阳明的哲学,不仅可以用于政治,比如扳倒严青的徐阶就是受其影响;也可以用于军事,比如他自己平定了很多次的叛乱。一介文人,作战百无一失,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他所做的,只是一直在修养自己。只要火候到了,就如同鱼跃龙门,化身为龙,自由地游走在天地之间,无往而不利。

    志向对于人来说,其实是未来行为举止的驱动力,没有志向的人如同旋转的陀螺,不知道停下的位置在哪里。正如先贤孔子所说的一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说,将天地道义的实现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然后用道德的标尺来约束自己,以仁义作为自己处世的原则,同时还要学习六艺来丰富生活的内容。道德之性是实现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前提便是树立高远的志向,以志向来引导前进的方向。

    秦朝相李斯年少时跟随荀子念书。由于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一日,李斯在厕所里看到粪坑中的老鼠,又小又瘦,一见到人就惊慌逃窜。

    过了几日,李斯去米仓盛米,看到一只在米仓中偷米吃的老鼠。这只老鼠又肥又大,见着李斯不但不逃跑,反而瞪着眼很神气地看着他。李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厕所中的老鼠见着我就拼命地逃跑,而这只老鼠见着我不但不逃跑,反而还敢瞪我呢?

    李斯陷入沉思,反复琢磨两只老鼠间的差异,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又小又瘦、见人就逃的老鼠,是没本事没靠山、被欺负惯了的老鼠;而又肥又大、见人不避的米仓老鼠,认为自己很有本事,很有靠山,所以敢见人不避,目空一切。李斯突然觉得,现在的自己就像厕所里的那只小老鼠,非常可怜。于是,李斯暗暗发誓:做人也要如此,要做就做米仓中的大老鼠,绝不做那可怜的粪坑老鼠,不但吃不饱,还受欺负!

    悟出这个道理之后,李斯便告诉荀子自己不读书了。荀子问他不读书要去做什么,李斯说要去游说诸侯,求得功名富贵。就这样,李斯半途荒废了学业,开始追求富贵功名的人生。后来,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当上了秦朝丞相。他在为人处世中处处奉行“老鼠哲学”——仰仗秦始皇的信任和自己的地位,打击陷害异己忠良,贪赃枉法,肆无忌惮。但秦始皇死后,李斯落了个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

    米仓中的老鼠激励着李斯立下了人生的大志,但是“老鼠哲学”却又让李斯一败涂地。“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固然重要,但人生全部的努力及其方向,更多地源于我们确立的志向。

    然而,高远的志向只是心之所向的念想,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最典型的莫过于“依于仁”“游于艺”,抑或徘徊于二者之间。

    苏轼与佛印出游,看到一个木匠在做墨盒,于是即兴对诗。佛印日:

    “吾有两间房,一间凭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路,天下邢魔不敢当。”苏轼淡然一笑,对日:“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同样一根线,苏轼与佛印看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佛印说的是眼前所见的墨盒里的线,用的时候要拉出来,非常直,就像为人处世所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天下邪魔看到他的正直都不敢靠近。他强调了端直的人品和操守对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再看苏轼所言:我也有丝弦,不过不像墨盒的线那样要拉出来,而是藏在我心中。苏轼用弹奏只有自己能够明白的天籁之音来比喻他的人生追求自由自在的欢愉。

    上述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分别代表了中国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

    “仁”是嘈杂世界中生命自我选择与坚持的力量;而“艺”是令我们心神荡漾、触目生春的欢愉。这两点之于生活,就如阳光雨露之于草木,缺一不可。然而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志于道”。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王阳明高度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在他看来,凡墙都可以是门,只有树立远大的抱负,循着高尚而伟大的理想之路从心头做起,才不至于鼠目寸光,荒废一生。

    历经磨难才能修成正果

    王阳明说过:“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意思就是说,他之所以能成就“心学”之说,也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的。可见,王阳明认为,磨难是普通人修炼成圣人的必经之路。

    苦谛是对人生痛苦问题的揭露及对人生价值的判断,王阳明认为,人生的根本特征是“苦”,具体而言,就有生、老、病、死、别、离、怨、憎等苦,种种苦终归为身心的存在或身心能量过剩,并导致“五阴炽盛苦”,合称八苦。或说,身心活动及经验界中一切事物的无常变易都与追求永恒快乐的人生深层意欲相矛盾,因而从本质上讲,整个的人生主观感受都是苦,快乐仅是相对。所以王阳明常说:“有生皆苦”、“无常即是苦”。

    其实,王阳明说人生有苦,是对人生的苦有着积极的看法,在王阳明的眼里,苦是人生的必然,是对人的锤炼。他说:“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若,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若,则身心交损。”在王阳明的眼里,磨难是对人生的必修课,一个人的身心,只有在锤炼下才会日益强壮,最终找到自己的天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下着很大的雪,有一个名叫“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大雪纷飞的门外一直跪着。

    这一跪就是三天,不但不吃不喝,而且浑身上下成了雪人。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禅师说:“寺院不是收留那些流浪汉的地方!”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走开。

    第四天,太阳出来,那个和尚身上冻裂的地方雪水和血水混在一起开始流,疼痛钻心。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跪在那里。弟子们于心不忍,向师父求情。仪山依然命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过后,这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探一下他的鼻息,下令将他扶了进去。这样,修养一段时间后的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师父,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大怒道:“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不明白师父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忽然间,滴水想到师父说过:

    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他心平气和了。

    当时,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漠苛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只会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只能是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只有上等僧才能在师父的锤炼下,早日开悟,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充满坎坷的人生中,惟有肯于比别人忍受更多痛苦的人,才能超越他人而成为强者,品尝别人欣赏不到的人生。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一个人的身心,只有在锤炼下才会日益强壮,最终找到自己的天空。

    立命之本是把握当下

    有修为的法师,在读书冥想之前,要先吃粥饭才能有力气悟道求索;功力深厚的画师,在挥毫泼墨之前,要先研磨铺纸才能画出惊世的作品。

    无论有多么高远的志向摆在前方,当下的点滴小事却是通往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一碗粥,一盒墨,便是人生修为的始发站,没有这眼前事的成就,人便不会有立命安身的根基,所谓梦想更是无从谈起。

    曾经有朋友问王阳明:“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意思是:在他内心有了私心杂念的时候,心里虽然能够意识到,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

    听了朋友的话,王阳明对他说:“你私意萌时,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这句话的意思是:私心杂念刚开始萌动的时候,恰恰是彻底革除之良机,而当下就能立刻把这种私欲消除,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朋友意识到了私心杂念的存在,可是他却没有展开行动去消灭它。王阳明就告诫他,做事情要知行合一,既已经有了这个想法,那么就要立刻去执行,把握当下才是立命之本。

    大珠慧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有一次,有源禅师向他请教:“像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人,也需要用功参禅吗?”

    禅师回答说:“当然要了。”

    有源禅师又问:“那么您是怎样用功的呢?”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饿了就去吃饭,困了就去睡觉。”

    有源禅师听了之后大惑不解:“如您所说,那么天下的人不是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吗?”

    然而禅师却摇摇头说:“这当然是不一样的了。”

    有源禅师不理解问:“还不都是吃饭睡觉,有什么区别吗?”

    禅师笑着回答说:“普通人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脑子里总是在想其他的事情,在睡觉的时候也是思量再三;而我吃饭的时候就是为了满足食欲,睡觉的时候就是让自己充分休息,差异就在这里。”

    “把握当下”恰恰也是王阳明毕生的实践法则。王阳明看书的时候,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把它吃透。如果是阅读儒家经典,就要搞清他们的精髓所在,从中寻找安邦定国的道理和法则;如果是研究军事著作,王阳明就努力弄懂如何制定出有效的克敌策略,能够把大明王朝那每况愈下的治安状况扭转。不仅读书如此,当王阳明惹怒了刘瑾被关进大牢之后,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他所思考的不是如何继续拯救国家和匡扶正义,而是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把狱卒送来的馊馒头一口一口地吃进肚子里。对于那个时候的他来说,保命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其实也印证了心学的一个法则:专心。不管饭菜的质量如何,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吃下去,吃下去才能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把握当下才是立命之本,做好了眼前事,就是最大的成功。

    当然,珍视当下并不意味着放弃未来,正是因为珍视当下才可能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烦心的事情很多,于是总有人自叹是操心命、张罗命、忙碌命,感觉未来的生活是那么缥缈,觉得压力太大难以承受,却忘记了刚刚实现的一个小愿望或者成功做完的一件小事。其实,成功无所谓远近大小,只要能否满足你此刻的内心欲求,就是一种当下的圆满。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无论你将来能获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在当下你却只能从读一本书、做好一段读书笔记的小胜利感中寻求安慰。快乐存在于何处?只存在于当下。

    生命需要坚强和韧性

    当遭遇失败或者挫折时,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给了我们答案。

    王阳明说:“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是孟子的话,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当然也包括了失败。王阳明引用孟子描写人生坎坷的话,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一切坎坷都是为了致良知,也就是让自己得到完善。由此可见,王阳明对于失败的真实看法是:虽不足喜,但也不必忧,可以把失败当成是自我完善的一个机会,从失败中亦能得到一些收获。

    王阳明说得不错。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个人总是无法掌控的。个人能做到的,就只有看淡成败。看淡了成败,因成败而带来的心灵纠葛也就会烟消云散了。那么如何看淡成败呢?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试着以对待四季的态度来对待成败。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有人喜欢秋天的秋高气爽,有人讨厌冬天的数九寒天,有人喜欢春天的微风拂面,有人讨厌夏天的烈日炎炎。然而无论是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四季都是不停地轮转而无法割裂开来,没有让某一个人单独只过一个节气的,因而我们看到世间没有人抱怨四季,大家只是在自己喜欢的季节好好享受,而在不喜欢的季节也能泰然处之。

    我们对于人生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时,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而且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世间正是因为有了四季的交替,才给了万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因为有了成败输赢,才使得我们一点点地成长起来。

    春夏秋冬对于万物而言是必须的,酸甜苦辣对于身体来说都是有营养的,而成功失败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都是能够带来收获的。有人认为失败是人生的灾难,一遇到失败就怨天尤人,恨不能赶快摆脱这个恶魔。这些人不明白,其实失败也是对于人生的历练,如果能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对于人生的收获而言,往往要比成功更有价值。

    曾经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美国律师,在他早年的生活中,失败就仿佛他的搭档一样,总是伴随在他的左右。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律师曾这样写下自己的心态:“我现在是世上最不幸的人。我究竟能不能突破困境,我也不敢说。我有预感,这似乎不会好转。”

    这个年轻人说得一点也不夸张,和很多人比起来,他的确是非常不幸。他自幼贫穷,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23岁时,他辛苦创建的公司倒闭了;24岁的时候,他的恋人因为得了斑疹伤寒离他而去;31岁他结了婚,但结婚之后的他却总是被妻子挑剔,对于这样不幸婚姻的痛苦他有口难言,几次想要离家出走。在岳父家的资助下,他开始谋求公职,但不幸又再次降临,他鬼使神差般输掉了一次又一次的竞选,为此很多人嘲笑他是“常败将军”,甚至就连岳父家也开始对他绝望。

    但在一次次的失败打击下,这个从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的小伙子却越来越坚强,失败让他获得了比成功更多的财富——坚持。终于,在他50岁那年,他获得了成功,成为了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在历史的长河中,林肯总统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最好的例子,他的深厚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他从失败中学习到的坚强和韧性。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就如同挑食不利于健康一样,良好的人生是不应该挑选境遇的。境遇好了就享受,境遇不好就怨天尤人,如此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人。

    在千难万苦前咬牙挺住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古诗经常被人们提起,其意是告诫人们:成功的人生须经历磨难,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是不可能成功的。

    磨难出英雄,自古就是真理。一个人若不经历痛苦和挫折的考验,是很难担得起大任的。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由此可见,磨难实际上是在帮助人提升自己,让人更加坚强,更加完善。

    王阳明曾经说过:“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意思就是说,他之所以能成就“心学之说”,也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的。可见,王阳明认为,磨难是普通人修炼成圣人的必经之路。

    龙门在今天山陕交界处的壶口瀑布,黄河水从壶口咆哮而出,进入晋陕大峡谷,峡谷的最窄处就是龙门所在。每年龙门开启的时候,都有无数的鲤鱼逆流而上,顶着奔腾的激流,越过一片片险滩和岩石,想要过龙门,化身成龙。

    在游向龙门这一路上,鲤鱼们要经历千难万险,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激浪卷到岸上或者被飞起来的沙石拍个粉碎,但也正是这艰险的旅程,才造就了最后成龙的可贵。只有那些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鲤鱼,最后才能真正跃过龙门,变成真龙。

    如果我们将“鲤鱼跃龙门”看做是一个人的人生,那么跃过龙门的鲤鱼无疑就是成功者。这些鲤鱼有大有小,有雄有雌,可谓是参差不齐。然而有一点是它们的共性,那就是经历了滔滔黄河水的洗礼而没有后退,最终战胜了这痛苦的历程。

    我们的成功,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成功道路上的失败就是那逆流而上的艰险考验,它锻炼我们的意志,考验我们的能力,让我们越来越强,从而获得成功。

    作为好莱坞历史上最著名的动作明星,史泰龙的名字自然是家喻户晓。

    然而在他成名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漫长的痛苦经历。

    在年轻时,史泰龙是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穷小子。他落魄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唯一的财产就是一部又老又旧的二手汽车,为了节省房租他就睡在车里。但即使是这样他有时也要为没有付停车位的钱而发愁;因此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他将车子停在24小时营业的超市门口,因为那里的车位是不用付钱的。

    即使是如此潦倒的生活,史泰龙也是有着自己的理想的,他要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挨家挨户地拜访了好莱坞的所有电影制片公司,寻求任何能够出镜的机会。然而,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

    当时的好莱坞总共大约有500家左右的电影公司云集此地,史泰龙逐一进行拜访,却遭到了500次拒绝。面对这500次拒绝,史泰龙虽然痛苦,但并没有灰心。他回过头来,又从第一家开始,挨家挨户地自我推荐。结果如何?又是500次被拒绝。

    被拒绝了1000次,这让史泰龙痛苦不堪。他几次想要放弃,然而最终成功的信念和内心那种刚强的意志战胜了放弃的念头,他又一次敲开电影公司的大门。最终,他成功了,他的坚持让他得到了回报。而在回报到来之前,他所经历的拒绝居然有1885次之多。

    磨难总是痛苦的,在痛苦面前选择退缩、避让,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退缩了、避让了,那么成功也就离你远去了。

    当年王阳明在被贬谪龙场之前,不是也曾经有过不去的念头吗?龙场之行之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而放弃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但最终王阳明还是选择了坚持,大步向前地去迎接可能到来的磨难,而结果如何呢?

    磨难在给王阳明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了他成功的机会,在龙场的穷山恶水之间,王阳明悟得学问的奥妙,最终完善了心学。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如果没有龙场之行,可能就不会有阳明心学。磨难和成功在很多时候,都是有着一种微妙的联系的,磨难带给你痛苦的同时,成功很可能就在后面跟着到来了。

    成功要经得住磨练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句话其实就是要人在平时多经历磨炼的意思。“只好静”是说一个人不愿意经历磨难,一个人不愿意经历磨难会怎么样呢?那就是“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遇到事情便不知所措,这样的人生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

    凡是有志于做大事的人,就不要怕磨炼。因为没有磨炼,就没有成长;经历的磨炼越多,成长也就越快。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不免被人误解、质疑、否定,这些其实都是人生对我们的磨炼。在这些面前,有些人选择了沉沦,有些人则选择了坚持。选择沉沦的人很可能会就此平庸下去,而选择接受磨炼、完善自我的人,则在磨炼中锻炼了意志,找寻到了真正的自我。

    其实成功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因为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拥有很美好的理想。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拥有理想的人不断地掉队、迷路,这时,只有那些能重新返回原来道路上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磨炼是人生的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因为它在让人沉沦的同时,也让那些坚强的人更加清醒。因此一个人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磨炼自己的。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时间,它在“中年”的时候必须做出一项困难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飞翔起来十分吃力。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蜕变。

    蜕变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以便新的羽毛可以长出来,使其再次翱翔。

    将其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利爪一根根拔掉,哪怕鲜血一滴滴洒落,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这是一次全面的自我磨炼,是对于美好事物或者说再次重生的勇敢而无畏的追求,是将自己引入成功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的痛苦。

    我们也看到,古往今来有很多平庸者,他们的智慧不可谓不高,志向不可谓不大,但最终却沦为平庸,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经历磨炼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弟子除准浚问他这样一个问题:“在静坐思考时,就能感觉到此心正在收敛。但若有事情发生就会间断,马上就起个念头到所遇的事上去省察。待事情过去后回头寻找原来的功夫,依然觉得有内外之分,始终不能打成一片,这是什么原因?”

    王阳明说:“这是因为对格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心怎会有内外?正如你现在在这里讨论,岂会还有一个心在里面照管着?一心听讲的心和说话的心就是静坐时的心。功夫是一贯的,哪里需要另起一个念头?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进步。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上面的一番对话,王阳明是以委婉的语气批评自己的学生,只重视思考,而忽略了历练。在今天,我们没有王阳明这样的好老师,但我们却能够自己当自己的老师;没有王阳明的督促,我们却可以督促自己在磨炼中成长自己。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如果总是喜欢故步自封、自怨自艾,不敢接受人生的磨炼,那么你就只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原地踏步,丝毫不会有进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