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用心修学,修行长进根本在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人提倡“教化”,教是传授知识,化是养成品德。在古人看来,一个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君子。修行的目的是陶冶心性,塑造全面而优良的素质。所以,修炼内心的强大需要学习。在王阳明看来,人的长进是对素质自我培养,而培养的好坏,主要是看是不是用心。

    拿什么培养自己的素养

    在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光识字、会写文章是不行的,必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读书人自然应以文章见长,那么学习这些“杂项”琴棋书画有什么意义呢?其意义就在于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人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素质,对此王阳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这句话意思是说:“如今,人们常常认为咏诗习礼不合时宜。这种观点极其庸俗鄙陋,他们又岂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

    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是什么?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对人素质的培养。

    古人要人做君子,因此就不能够只读书写字,还要涉猎到其他方面,譬如文艺,以此来陶冶心性,塑造全面而优良的素质。

    其实不仅仅是王阳明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们,对于素质教育不是也越来越重视了吗?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优良的素质呢?

    在这一点上,王阳明在《启蒙之道》中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他说:

    古时候的教育,讲授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以后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因而先王的教育之义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教育学生,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内容。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借以严肃他们的仪容;教导他们读书,借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今,人们常常认为咏诗习礼不合时宜。这种观点极其庸俗鄙陋,他们又岂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一般而言,少年儿童的性情是爱嬉戏玩耍而讨厌约束,犹如草木刚萌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以至枝繁叶茂;若对其摧残压抑,它们只会衰弱枯竭。

    今天,对少年儿童实施教育,千万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他们的进步自不会停止。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它们抽枝发芽,自会茁壮生长。若经过冰霜的侵袭冻结,其生气受到挫伤,只会逐渐枯萎。

    所以,通过咏诗唱歌的帮助,不仅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咏唱中发泄蹦跳呼喊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抒发忧郁呆板的感情,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为了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筋健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反复的钻研中修身养性,在抑扬的诵读中明确志向。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他们的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保养,通过潜移默化,消除他们的鄙吝和愚顽。这样,渐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标准,但不感到难受,在不知不觉中性情达到合宜适中。这就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刻内涵。

    近代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把犯错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如此,少年儿童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于是,他们就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便能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

    如此,就在无意中驱使他们作恶,但又希望他们为善,二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我的教学观点,其用意正在此处。我忧虑世人不理解,把我当成迂腐。再者,我即将离开此地,所以,我特地再三叮嘱,希望你们这些为人师表者,一定要理解我的用意,并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的言论而更改了我制定的规矩,这一切也许能起到“蒙以养正”的功效。

    千万谨记在心!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如何培养人们优良的素质的问题,王阳明着重提出了三条建议:知识教育、礼仪督导和性情培养。

    知识教育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人无知而无礼,心中有了知识,内心就自然而然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礼敬之念。

    礼仪就是道德规范,儒家将君子做事要合乎礼,而王阳明在传授心学的时候,虽然提倡徒众解放心性,但同时也教导徒众要有礼。人的行动有礼仪做规范,就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来。

    最后,人的性情也很重要。人有什么样的思维,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这些完全都是由心性来决定的。通过后天的培养让人的心性变得圆润而温和,那素质的问题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了。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人最好的事业是塑造自己,让自己拥有良好的素质,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像王阳明这样的先贤对我们的要求。

    不要阻塞知识的通道

    有句话说:“学得越多了,越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知道得越多,越能了解世间知识的广博,进而明白自己的无知。

    话虽这样说,但真正能够因为知道得多而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却凤毛麟角。在社会上,我们见到更多的是有了一点知识便自以为无所不通,进而不思进取的人。

    王阳明说:“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在王阳明看来,人一旦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如同内心被阻塞了一样,对人生是没有一点好处的。王阳明把心比作是一个天一样广博的深渊,广博到世间万物无不能被它所包容,然而有些人的心却被私欲所蒙蔽了,进而也就让心失去了它本应该有的包容,从此便再也没有接受的能力了。

    王阳明这话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说这是对的。在历史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人,他们饱学多识,以学问闻于当世。然而在取得了一定的名声之后,他们慢慢开始自傲起来,觉得世间“没己若者”,进而排斥、打压新的知识,从而从文化的引领者渐渐变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人,譬如我们都熟悉的大科学家牛顿。

    毋庸置疑,牛顿是17世纪英国乃至于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发现的三大力学定律是很多学科的基础,而他对于数学、天文学也有其突出的成就。因为学识渊博且成就令人瞩目,牛顿在中年的时候便已经享誉欧洲,并被英国王室封为爵士,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在取得了这些成就之后,牛顿那颗原本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心渐渐开始蒙尘了。晚年的牛顿将大把的精力放在炼金术上,并且打压在科学界有所成就的后辈,这一切都给牛顿这个伟大的名字蒙上了阴影。

    牛顿为什么沉迷于炼金术,人们猜想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而打压科学界的后辈,那恐怕就是出于名声了,他不想有人超过自己。可以说,名和利最终堵住了牛顿的心,让晚年的牛顿不再能够接受任何东西,而一旦接受不了新事物,晚年的牛顿便再也创造不出什么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知识也好,其他方面也罢,人要是想让自己获得更多,那就要抛开心中的杂念,把心敞开,也就是上面王阳明所说的“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王阳明说这番话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呢?

    王阳明的学生黄直向他提问有关于格物致知的问题。黄直问:“先生,格物致知的主张,是随时格物以致其知。那么,这个知就是部分的知,而非全体的知,又岂能达到‘博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

    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回答说:“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见黄直不甚了了,王阳明又指着天说:“就像咱们现在所看到的天是明朗的天,在四周所见的天也仍是这明朗的天。因为有许多房子墙壁阻挡了,就看不到天的全貌。若将房子墙壁全部拆除,就总是一个天了。不能以为眼前的天是明朗的天,而外面的天就不是明朗的天了。从此处可以看出,部分的知也就是全体的知,全体的知也就是部分的知。知的本体始终是一个。”

    从王阳明的话里,我们能够品味出他对于内心的看重。王阳明对弟子的教诲,本意是要让弟子从内心入手。他教导弟子要净空天渊,就是把心灵的种种私欲通通清理干净,须知“私”使人狭隘,“欲”使人浮躁,一个既狭隘又浮躁的人,自然是什么也装不下什么也学不会的。

    我们要向王阳明学习的就是切忌偏私,不能因为内心的自傲、自卑和自满而阻断了我们的学习之路。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人不学习就不可能有进步,而想要学,学得会,那首先就是要回归质朴,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装得下知识的人。

    识得本心,才能开悟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意思是如果不知道种种杂念、妄想、烦思的要源本自内心,想去外界去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的方法,都是没有用的。王阳明据此解释说:“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王阳明的意思是,在修行的路上,如果为了学佛而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执著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渡过滚滚长江,到庐山云游。随后,他们乘坐轻舟,顺江而下,来到白下。他们弃舟登岸,来到了五色祥云笼罩的牛头山。里有一座幽栖寺,比较有名。他们问寺里的僧人们:

    “这里可有道人?”

    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称之为“道”,所以,僧人也称为“道人”。

    后来为了避免跟道教的道人混淆,才改称僧人。但道信所问的“道人”显然不是一般僧人,而是上了境界的得道之人。

    一个僧人不高兴地说:“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一笑说:“请问哪个是道人?”

    道信的话话里有话,是啊,剃个光头不等于心清净了,心不清净,何称“道人”?那位僧人心里发虚,不敢答腔了。

    一位老僧悟性较高,想了想,说:“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他每天只是坐禅,见了人从不理睬,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说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他莫非是道人?”

    道信师徒翻山越岭,来到法融修道的地方。法融对他俩视而不见,端坐如故。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过去禅师之间常互参话头,也就是考较对方领悟佛法的境界。道信提出话头,法融无法应对,知道遇到高人了,便乖乖地站起来。

    道信又问:“除了这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吗?”

    法融一楞,这里空山无人,没有任何俗事缠身,已经十分清净了,哪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呢?其实道信的意思是,你固执地守在清净了,为了所谓清净忙得不亦乐乎,内心已经很不清净。可惜法融听不懂,错过了一次开悟的机会。法融将道信师徒引到他认为更清静的地方——他安歇的草庵。由于他平日与虎狼为伴,所以他的草庵前猛兽乱窜,很是吓人。道信故作惊恐,举起了双手。法融疑惑地问:“你还有这个在?”意思是说,你是一代宗师,还有恐惧之心吗?

    道信反问:“你看到了什么?”意思是你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法融仍没听懂,他拿起一只瓦钵,去给道信师徒盛泉水来喝。道融趁机在法融经常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自己差点坐在“佛”上,惊然一惊,跳起身来。

    道信笑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终于感受到了禅的机锋,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道信说:“千百万法门,同归于方寸之间;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源于心灵。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以及神通妙用,你都自然具备,这一切都不离你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二无别。”

    法融还是有些疑惑:“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干扰而生起烦恼时,如何对治它呢?”

    道信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自心而生。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外境才会出现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我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何而生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观照外界一切,你就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对治,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一改往日“懒”的习惯,开门授徒,讲经说法。

    在现实中,有些人以为读书就是一个人的事,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学习,而是偷懒,学问不会有长进,境界不会有提高,无法识得本心,难以有修行到更高的层次。所以,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一定要识得本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在修行的路上,如果为了学佛而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执著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博学之”才能“知”

    王阳明十三岁时,独闯居庸关,之后又游历天下,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三教九流,文学书法,象棋乐理,骑射兵法,无所不究。他认为,一个博学而又多见闻的人,能够更好地致良知,从而让心灵宁静。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虽然不是来自人们平时的见闻,但人们的知识大都是从见闻中产生的,即见闻都是良知的运用。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见闻,但也离不开见闻。

    对于见闻这个问题,王阳明认为人们要做到“博文”即是“唯精”,“约礼”即是“唯一”,即人们只有广泛地在万事万物上学习存养天理的方法,才能求得至纯至精的天理,才能求得天理的统一与完整,因为天理只有一个。总之,在王阳明眼里,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致良知,从而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喜悦。

    “博学之”意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没有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纵观历史,那些成功的大师和智者无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们四处学习,到处游历,最后达到了博学多才的境界。

    佛学高僧星云大师就是一个博学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小到大,我一直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在神游古今中外时,发现成功几乎都属于勤奋的人,而骄奢放逸的人注定要走向失败的命运。多年来,我走访了很多地方,在考察人文风俗,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深深感到前途充满希望的国家,往往都拥有乐观进取的人民;反之,落后贫穷的国度里,不知勤奋生产的人比比皆是。我发觉那些具有恒心毅力,能够百折不挠的朋友们,活得最为充实幸福。我自己做过各类不同的苦工、劳役,只要利济有情的事业,纵使是经过一番辛苦奋斗,令我终生回味无穷,所以我经常告诫徒众说:‘博学多识,是善德,是财富;才疏学浅,是罪恶,是贫穷。’”

    在星云大师看来,人要成功,首要就是做到博学;而博学的首要就是读书学习。正如《贞观政要·崇儒学》中所说,虽然上天给予了人好的品性和气质,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这就像一块玉石,要进行打磨才能展现它的完美;木材虽本性包含火的因素,但要靠发火的工具才能燃烧;人的本性中包含着聪明和灵巧,但要到学业完成时才能显出美的本质。

    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的人,应变能力就越强,他们反应敏捷,在交往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调动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思考解决,从而使“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人的社会知识多了,阅历丰富了,他就懂得了一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那么在与人交谈时,就能更得体、更有分寸。

    尤其在当今,现代科学一方面高度分离,另一方面高度综合、边缘学科相继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点社会科学,又要学点自然学科;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有专长。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多少知道一些天文、地理和人情知识。此外,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历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之外,像民间故事、隐语、习俗等,都应该储存于大脑中,逐渐建起一座知识的仓库、有了这样一个知识的百宝箱,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要成为一个成功者,就要多掌握一些知识,这不仅是人际交往之必需,更是让心灵宁静、喜悦的保证。

    让学问贯通于心

    王阳明不仅是善于讲学的哲学家,更是精通各种学问的实干家。王阳明治学的思路很独特,其方法是符合事物规律的,因此他不论学习什么都能迅速抓住要点,事半功倍。而且对于各种学问能灵活掌握,举一即能反三,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么,王阳明是凭借什么方法达到此境界的?

    有位朋友问道:“读书时,记不住内容,如何是好?”

    王阳明说:“只要能够理解,为何一定要记住?其实要能够理解己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家的心性本体。假若仅仅要求记住,便不能够理解了,而假若仅仅要求理解的话,就认识不到自家的心性本体了。”

    我们在平常的求知学习中,往往把记住所谓的“知识”当做最重要的,好像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就行了。

    在王阳明看来,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强调记住知识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理解,做到让知识成为心灵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学过五笔打字法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刚学五笔字型输入法时,既要背字根,又要记字根的键盘位置,还要学如何拆字什么的,一大堆东西要学,忙得不可开交。但如果你能耐下心来,花个十天半月或更长一点时间,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并学会了,然后不断在实践中练习,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精通打字了!

    这个时候,面对一个要打的字或词组,你再不必去分析它们的字根是什么,分布在哪个键位,以及如何去拆字,甚至你此时连字根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但你就是能做到下意识地去敲那几个键,轻松自如地将这个字或词组顺利地打出来。这就是打字的方法已深入到你的潜意识的缘故。

    在普通人的治学过程中,也是要经历——一番苦读——用心揣摩——内化于心,然后才能将他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南宋学者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这就是说,读书绝不能只求记得住,而要力求深入进去,搞懂其中的规律和最本质的东西,将其融会贯通于内心。而且,读了以后还要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心灵毫无羁绊,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死抠书本的条条框框,做书本的奴隶。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王阳明独特的治学思想,也正是这种“读书须知出入法”的写破,而且更高一层,直指治学的本质——发现自我。

    在王阳明看来,读书即是一个不断去寻找人的本来之心的过程,若脑中还存在各种概念或有形象的东西,就是还有主观偏见,那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自然不能反映得十分正确。

    只有当学到只存一心,各种知识已彻底融会贯通,有的只是心灵的本能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大脑最深层的功能和奥秘才会得以发现,灵感也会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自身本体显现了,这时才能最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

    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

    刚开始也要努力去学,集中注意力去记去想,达到深思熟虑的程度。

    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让情绪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将整个心思贯注到行动中,学习哪一件事,就能以那件事为中心,如果能把心全部贯注到这件事中,那么心与事相合,就能在学习和工作或生活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又能提高效率,还能调理身心。

    当到了把这件事学会,并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后,这时就要慢慢减少外在意识对这件事的关注了,而代之以一种忘物、忘我的状态去体悟其中规律。

    久而久之,外在意识的活动受到抑制,渐渐归于宁静、虚无的境界,这时潜意识活动逐渐活跃起来,达到灵感萌生的“无意”状态,才能最正确地反映事物的规律。

    总而言之,读书要达到“理解”,甚至达到心体“豁然开朗,一片光明”的融会贯通的境界,就必须放下自我。要读得深透,要“钻进书本”,让自己的心灵深入进去,与作者的思想、言论融为一体。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读书只有进入书中,才能了解书中之意。也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随心所欲地运用这些知识。

    要有消化知识的能力

    要成为卓越成就的人物,就必须接受大量的知识。但仅仅记住这些知识是没用的,关键还要能消化它们,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王阳明是怎么样做的呢?

    一天,于中等人陪侍王阳明一同进餐,王阳明说:“凡是饮食就是为了滋养我的身体,吃了要消化;假如仅仅是积在肚里,就成消化不良的痞病了,如何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后世的学者博闻强记,只是把知识积存在胸中,这都是食而不化的毛病。”

    我们往往以为做学问就是要从外界大量吸收广博的知识,殊不知,如果不能运用,虽然肚子里装了一大堆东西、却毫无益处,反而会因此得病。

    在王阳明看来,一味强调要学习广博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进行“消化”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毛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有这种困惑,他们学了很多专业,懂得很多知识,但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屡屡碰壁,做什么事都难逃失败的厄运。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不是说知识改变命运吗?为什么自己有这么多知识,还不能改变命运呢?这是因为书籍上所记载的知识并不等于是自己的学问,更不是自己的智慧。陆游的诗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是很肤浅的,要真正掌握某件事,必须要切切实实地去实践才行。

    可以说,能背诵一些知识不是我们的目的。通过阅读和记忆,每个人都能够将许多知识存入自己的头脑中,但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为我所用,必须运用另一种独特而神奇的工具——思考。学习用“心”思考,让知识化为智慧融入自己的心中,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王阳明后来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在知识上求解,只要求做切身功夫,求真实体验。

    有一次,他问学生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说:“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恰好处,此乃是恰到好处。”

    王阳明说:“可知是体来的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九川说:“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王阳明说:“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王阳明的“心明白,书自然融会”,并非夸张。一个人若开悟了,往往一理通、百理通,书上原先不懂的,如今一看就明白,心领神会,化为自己的智慧。

    不但读书如此,学习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在刚开始都要很专注地刻意去学去做。当初步掌握其基本原理后,需要进一步学习,慢慢在心里琢磨其中的内在规律,将这些知识输入到潜意识中去揣摩、体会……随着揣摩、体会的深入,逐渐进入忘物忘我的境界,这时所学的事似乎已经消失了,心中已没有这件事的存在,但却能随心意、恰到好处地去做它,其实,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这样在“无心”中做成的。

    如果一个人仅满足于用头脑去死记一些知识,以为这样便能灵活运用,那他就错了。因为头脑的特点是善于分别、计较,运用贮存在这里的知识时,就会经常处于散乱、冲突当中,而当他面临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就会一筹莫展,不懂得从哪里下手。

    只有当他不是用头脑,而是用心去运用那些知识时,思想才能保持安定。再去做事情就能保持冷静的洞察力,方向就会明确,做什么都能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就容易成功了。

    当你得了某个道理,又能不被这个道理所束缚,保持一种空虚无物、活泼灵动的境界,这时你才能既不拘泥于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又能随心所欲地发挥那些知识经验的作用,洞悉一切规律,将知识化为一种本能的智慧,从而从心里自然而然地将它们发挥出来。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只有从自己的心里领会到的智慧,才是自己的学问,而不是做一个空有满腹知识的“书呆子”。

    有一种智慧叫“心上学”

    人们常说“功到自然成”,觉得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言下之意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现实中,有很多刻苦努力的人,但成就往往很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做事学习的方法,而所谓的方法,说到底就是要用心。

    王阳明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说:“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像,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即程颖)写的:‘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是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己学习书法的例子,于是我知道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人们常评价书法是“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对书法的表现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所以中国人的这支笔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可以说,书法是心灵的律动、感情的流淌和释放。书法使人静,更让人思考,确实是修身养性、培养情操、延年益寿的良药。书法之所以能带给人们无尽的美感,根源在于它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之学。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背后的深意:无论学习什么事情,大家都要让心真正地静下来,让所要学习的事物在心中形成一个明确生动的心理图像,越生动逼真越好,这样自然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许多时候,经验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或学习一样东西,反复地去做、去练习,重复的次数多了,就能获得成功。然而,使我们最后获得成功的,仅仅是重复的次数够多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如果你没有用心去练习,重复得再多也不会帮助你获得成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尔滋所说的那样:“学习某种技巧,并不是做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获得成功,而关键在于你的大脑神经能否记住那种成功的经验。”

    在《C 罗挑战极限》纪录片中,曾经有一个黑暗中踢球的测试:先由一位足球运动员示范动作——接过他人传来的足球,在接到足球的那一刹那灯被关闭,球员将依靠自己的直觉将球踢进球门。无论是在接到足球的那一刹那关灯,还是接到足球前的某一刹那关灯,C 罗都能利用身体将球顺利送入球门。研究人员对此的解释是:C 罗在观看示范球员动作时在心里对动作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和练习,对球速、距离等有较为准确的计算,因而才能在实战中找到准确的位置将球踢进球门。如果C 罗只是单纯地模仿他人的动作,就不会有这样好的结果。善于在心里反复练习踢球入门的全过程,想象着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在脑子里有条不紊地及时判断处理种种细节,这或许就是C 罗成为世界级足球运动员的根本原因。

    深谙绘画之道的画家在作画时心凝气静,万虑皆空,意随心转,笔随意动,在常人看来只是寥寥数笔,这一点,那一画,一幅栩栩如生的翠竹图便出现在眼前。在旁人看来很难的事,在画家看来却极为简单,因为他只是把早已进入他心胸的竹子用笔勾画出来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如果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先在心中反复练习,做到胸有成竹,就能达到王阳明所推崇的致良知的境界。

    给自己注入一份信心

    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气场的人。很多时候,在他身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能量和磁力,把许多人吸引到他身边来。更为奇特的是,在一些独特的场合,这种气场,会有意无意地“迫使”别人认同他的意见。王阳明的气场,到底源于何处呢?

    在虔州时,王阳明曾和弟子于中、九川一起探讨学问。他对弟子们说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但许多人因为自信心不够,自己把圣人湮没了。”然后,王阳明指着弟子于中说道:“你心中本来有圣人。”于中慌忙站起来表示不敢当。王阳明却说:“这是你本来就有的东西,你为什么要推辞呢?”于中口说:“不敢。”仍旧推辞。王阳明又说:“这是大家都有的东西,又不只是你于中一人才有,为什么谦让呢?这可是不能谦让的啊。”听完这番话,于中才笑着接受了。

    于中不敢接受“胸中本来有圣人”的事实,根源在于他不自信。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内心中都有一个圣人般完美的自我;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一个奇迹,只是由于我们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真正自我”的智慧和能力,即王阳明所说的“圣人”被埋没了。

    虽然“真正自我”远比现实中的自我更优秀、更有智慧、更有能力,但我们自出生以来,受各种负面因素影响太深,使得真正的自我被遮蔽了,我们看到的通常是不完善的自我,有很多的缺点。诸如心胸太狭窄,受到别人一点冒犯,便会暴跳如雷;遇到些许挫折,就会自暴自弃;生性懒惰,做事拖拉;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认为自己能力欠缺、智商不高、不够优秀、不如别人。

    即便我们从小到大听过长辈无数次的教诲:“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自信。”可在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我可以吗?我真的行吗?”在这些自我怀疑中,机遇一闪而过,于是我们又懊恼地抱怨:

    “如果当初坚持自己的看法就好了,自己明明是对的呀!”

    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需要信心这种力量。信心是内心强大的力量,是来自生命力的不屈不挠的韧性。孔子曾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的人,内心必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因此他们才能不看重外在世界的纷繁变化,不在意个人利益的得与失,保持内心的强大与坦然,独立傲然于世间。

    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是因为强大的信心一举成名的。

    在一次世界级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出的乐谱指挥演奏。在演奏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问题,就停下来重新指挥,但还是不对。再次考虑后,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于是向评委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无一例外地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众多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小泽征尔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不住地赞叹,祝贺他赢得了整场比赛。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集体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不被权威言论干扰。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被淘汰。小泽征尔正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许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最优秀的自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缺少敢于担当的勇气,他们漫无目的地四处寻找别人的优点,而忽略了发掘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一再地否定自己,也就失去了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的机会。正如萧伯纳所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人生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内心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尽力挖掘内在的潜力,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人生高度。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是走向成功、快乐、幸福的保证。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在拥有信心的同时,我们要认清自己,不能盲目自信。每个人都有优点,信心就是在内心提醒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把优点变成行动力,而不是明知做不到却仍旧去做。

    学会让心安静下来

    关于求静和安心这个话题,王阳明的弟子孟源曾经向老师讨教,说他自己在静坐的时候总是天马行空地乱想,内心一刻也安静不下来,尽管试过很多方法,却一点效果都没有。王阳明回答说:“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想把脑子里的杂乱念头彻底根除是不可能的,只有找到催生出这些杂乱念头的根源,然后进行省察克治,这样才能消除乱七八糟的欲念,心才能安静下来。《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定”就是这个道理。

    让心安静下来,是一门修行功夫。据记载,王阳明能够做到静心,在于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静坐。静坐是佛家追求的一种深度思考的方法和境界,也是王阳明的心学中倡导的提升个人定力的手段。当然,静坐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这种修炼可以让一个人学会安静地面对自己。因为只有在排除杂念之后才能更加纯粹地直面内心,才能进入到忘我的状态。

    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之后,就修炼成了静坐的习惯。只要他一有时间,就会端端正正地坐下来,闭上眼睛进入到冥想的状态。当然,他的这种静坐并非是照搬照抄佛、道两家的禅坐和坐忘,而是被有选择地吸纳到心学的体系中。作为儒家门派的知识分子又兼得了佛、道两家真传的王阳明,一直在静坐中寻找通往内心巅峰的状态。

    某一日,王阳明像往常那样安静地打坐,忽然,他像是被电击了似的从冥想的状态中一跃而起,发出了异常刺耳的声音。这种怪叫让他的跟班误以为是野兽闯了进来,于是拿着棍棒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结果却看见王阳明一路小跑地钻出了山洞,在原地猛转了几圈之后再次静坐下来,口中则念叨:“是了,是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这一次静坐,被后人描述为“龙场悟道”。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种近乎于神人才能实现的事情,在于他消除了一切杂念的干扰,让心里不再牵挂任何东西,也不再受到任何外物的影响,这才能够以一颗自由之心让自己瞬间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由此可见,龙场悟道虽然听来神乎其神,但是这并非是上天赐给王阳明的,而是他平时进行修炼的必然结果。

    一直以来,王阳明对静坐这种认知内心的方法十分推崇,他认为这是让自己得到人生快乐的方法之一。生在党争不断、内忧外患、昏君无道的大明王朝,即使是大师级别的他也难免会感到一些不安,所以就用静坐之法。王阳明还建议弟子们“觉纷扰,则静坐”。意思就是告诉弟子们,闭目养神就会渐渐隔离开外界的喧噪,从而发现内心更为美好的东西。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练习静坐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感悟人生,甚至还能将内心深处的伤害进行医治,激发出自己的潜在智慧。打个比方,当一泊清澈的湖水被惊起阵阵波澜的时候,视力再好的人也看不清湖底;但是当湖面安静下来的时候、你才能发现水底原来别有洞天。所以,静坐也好,养心也好,都是人生中的一种修炼方式,对生活在越来越压抑和窒息的社会中的人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杂乱纷繁,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想保持内心的安静,我们需要练就一项“绝学”——“静坐”。其实,静坐仅是个形式,我们所求的是心安。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只有让内心安定,才能集中精力思考,让你的人生计划、职场规划、社交策略都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只有当你比任何人都淡定的时候,才能更容易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摆脱修行的羁绊

    王阳明也强调“专注”二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与弟子的对话中看出。

    一日,弟子陆澄问老师:“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王阳明回答:“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陆澄问王阳明,读书则一心用在读书上,待客则一心用在待客上,这称得上“专注”二字吗?王阳明说,一心好色和一心贪财,称得上是“专注”吗?这些所谓的“专注”只是追逐事物,而不是“专心致志”,真正的专心致志是一门心思专注于天理。

    从前,在一个寺庙中,有一位和尚,已经修行了很久,却仍未得道。

    原因就是他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要向别人要。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一个得道了,而他却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很苦恼地请教住持:“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地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

    住持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不用着急。这样吧,明天我为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告诉你到底怎样才能得道。”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和尚便急忙赶到住持那里。住持看见他来了,就端出满满一钵的小米粥,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

    住持说:“你一大早就赶来了,应该还没吃早饭吧。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不过,这是刚做好的小米粥,要等它稍微冷一点儿之后,你才能吃,要不会很烫的!”

    和尚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着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儿吹着,想让粥快点冷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着问住持:“这粥已经冷了,我可以吃了吧?”

    住持盯着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作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和尚茫然地听着住持的话,似乎听懂了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地端起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住持指着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

    和尚惊讶地回答说:“吐出来的,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

    这时候住持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食物看作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义,才能修得正道啊!”

    和尚顿时恍然大悟,马上改掉了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大道。

    犹如王阳明说的一样:“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王阳明常教导弟子们在学习时要认真,要用心,绝不能懈怠、懒惰。

    弟子都遵从老师的吩咐,勤奋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名家。

    佛学中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人在完善自己的时候一定要专心,稍有杂念,可能就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王阳明把尘世中的杂念看成是个人修行的障碍,是完善自己的羁绊,因此告诫人们修行要专心专一,心无旁骛。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无论做事情,如果心中杂念太多,必然会影响前行的脚步,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才能收获更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