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的一天上午,一条消息吸引了我,使我产生了去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采访的念头。于是今年3月我来到了陕西省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东仁沟采油大队。
向四周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并不十分平坦的黄土高原。其上长着零散的小孤树、灌木丛和并不完全连续的块状或团状或不规则状的草丛,这些灌木和草本等好像并未被人为的耕作过或啃食过。据说造成这样景致的原因一是人工栽种的树,二是退耕还林后复又长出的灌木和草本,三是原来的植被破坏后遗留下来的光秃秃的黄土地,三种性质的景物有序无序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般景象。由于政府实行了退耕还林,像现在这个样子比前些年的风沙少多了,也轻多了。就在早些年,也就是这些地方,每到冬季和春季大风吹来扬尘四起,有时还有极度的低温和飞雪,真是令人窒息和生畏。然而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总经理张林森带领全体员工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了一年又一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凯歌。
走近张总直面“定钻”
第一次和张林森交流,我仔细地打量着他。他l米8几的个头,塔型的身材,头发向后梳去,谈话时棕黄色的脸上流露出自然的微笑,有时为了说明问题会用那宽厚的手臂摆动着姿势,显得有力而到位。集权威、智慧、干练于一身。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白手起家、励精图治、创新发展,五年一大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跨越式提高。分设前的1997年(原是定边县石化总公司下属企业)生产原油9587吨,销售收入870万元,实现利税197.7万元,总资产1342.3万元;1998年分设后,产量逐年上升,2002年生产原油91871吨,销售收入10172万元,实现利税4007.7万元。短短的四年半时间,原油年产量增长了8.6倍,销售收入增长了l0.7倍。实现利税费增长了19.3倍,总资产增长了8.7倍,所有者权益增加了4500万元,资产负债率降低了50%。公司连年被评为市县级“经济效益明星企业”、“百强企业”、“管理先进企业”和“技术改造先进单位”。2001年,榆林市政府在全市推广公司经验,2002年被评为省级优秀企业和省级安全生产单位。时至今日,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共有员工362人,下设l0个职能科室,两个采油队。已开发区块面积20平方公里,共有油井108口、注水井5口、原油集输站4个、储油站1个、注水站1个。日产原油350余吨。
智者有“信”更有“市场”
从1989年10月张林森正式跨入定边县石油公司的那天起,他便自觉不自觉地留意、考查、研究定边县石油的勘探开采及与之相关事项,并对长庆油田的边缘淘汰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这是智者的灵悟,更是勇者的创举。
因为,在此之前定边县还没有人对油产生过兴趣,也没有人有如此深入的认知,更没有人敢实施石油的开发利用计划与行动。
张林森说得好:“首先在思想上我喜欢石油这个事业;其次我是从基层走上来的,我相信只要我下决心,一切困难我都能克服。”这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资本和无形的资产。说到个人信念,这大概与他的早年个人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吧。
张林森的家庭祖上三代人在旧社会是逃荒要饭过来的,既知道生活的艰辛,也知道美好的生活是靠不断努力、拼搏甚至付出牺牲才能取得。1953年起,他父亲便当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而他就在这时期受到了“干部”父亲的熏陶,树立了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和必胜的信念。因为他兄弟多又排行老大,在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岁月,他只念完初中就走上了当家立业的道路。
1972年才20岁的他便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及公社革委会委员,长达13年之久。1983年他承包了亏损3万元的公社农林场,到1987年4年时间新栽了3万多株树,造了120多亩水田,打了12口水井用于灌溉,发展了20头牛,养了200只羊,年产值达到50多万元,不但扭亏为盈,而且为乡办企业的发展带了个好头。此后他在县生产资料公司当了两年经营部经理,一次就为公司挣了16万元,为公司减亏立了大功。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不断提升着他的人生信念,树立了他不怕困难坚定胜利的信心。
1989年l0月张林森到定边县石油公司工作。1993年定边县在石油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石化总公司并下设了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张林森被任命为经理。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的石油开发从此拉开了序幕。
由于他结识了方方面面的朋友,又因工作之故他认识了许多油田的朋友,加上有不同时期的友好人士,不仅关系友好还建立了信誉。没有技术,朋友们给他免费提供,没有经费,朋友们帮他筹措,没有装备,朋友们帮他赊购。1993年使长庆油田废弃的九口边缘残次井起死回生,就是靠朋友与信誉的结果。当年产油2000吨。1994年、1995年打了20多口井,1995年发展最快。就这样为石油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市场,也为以后的发展丰富了经验。
回忆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的成功轨迹,不难发现它能有今天的规模气势,不仅靠的是经营策略与远景规划,还靠的是真抓实干,共识与合力。
艰苦创业团结奉献
在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里传颂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里我只列举一、二。
从事石油开发十多年来,张林森凭借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四处奔波,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地质资料,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和考察,确实有开采价值。但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开发,进展缓慢,见效也不显著。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遇到那样的困难。
1996年,他发动公司职工自筹资金100万元,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了300万元,共400万元。这年,他带领公司职工在韩渠安营扎寨,吃在山上,住在山上,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操作员,还是技术监督员。不知是由于气候恶劣、风餐露宿,还是因为天生性急,起居无规,超负荷劳作太疲惫,抑或是受外界的影响及内心的压力过大的缘故,当他们打完第一口井(定庆l号),第二口井(定庆2号),第三口井(定庆3号)之后,打到第四口井(定庆4号)时,已是深秋10月,他得了重感冒,由于特别难受,便去县医院打了一瓶点滴,并没有听医生让他休息的劝告,就赶紧回到四号井继续指挥监督战斗,硬是把第四口井打好了。后来这四口井都出油了。可是张林森这条强壮的汉子却因感冒和突发性耳聋而住进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看到完全失去听力的张林森躺在医院里,员工们不禁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经医院检查诊断为:病毒进入了神经,引起了中耳炎、突发性耳聋,他从此留下了耳疾。经过1个月的积极治疗,听力也只恢复了一半,跟他说话,他有时能听到,有时能听错,有时什么也听不见。
试问,他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有这样以身作则、业务精良、忘我工作的领导,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事业做不成的呢?
2000年夏,公司一名职工因心脏病突发住院。经检查为心脏二级管病变,急需手术治疗,可是8万元的手术费难倒了她的家人。无奈中,他们找到了总经理张林森。公司财务有规定,不可能把公司的钱用来给私人看病,怎么办?人还得赶紧救。于是几个人提议捐款也要把职工的病治好。张林森当场决定号召全公司员工每人都要出一份力、留一份情、尽一分力为病人治病捐款。结果少的几十元、多的几百上千元,很快捐出l万9千多元,再加上各方面借一点、捐一点,医疗费解决了,病顺利地治好了。此事被传为佳话。鉴此,公司员工能不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吗?
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的全体员工明白“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为了企业的发展,一线工人敢打敢拼,夏战酷暑,冬战严寒,不讲条件、不辞劳苦,努力完成自己的艰苦任务。干部职工基本没有休息日,即使是春节也照样上班。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促进公司向前发展。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也没有忘记回报员工和社会,积极筹建职工住房,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让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将职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使得企业凝聚力日益增强,购买医疗保险、养老统筹等成为现实和必然。公司还建立了职工档案,他们收入多少,哪些人有困难,哪些人没有困难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每到节假日公司领导都要到最困难的职工家里去看望。对县里的学校只要确有困难找上门都解囊相助,有的给桌椅、有的给钱,每年下来都有几十万元的数目。张林森还带动自己儿子和大家共集资五万元,为本村新盖了一个小学堂,此举解决了孩子们远距离上学难的问题。
识才·爱才·用才·育才
张林森说他任用干部有两条:“第一条是看思想和学习。因为不学习思想就不能进步,不学习业务水平就跟不上,管理迟早也会跟不上;第二条是观察底下的工作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在水平方面我常常这样考察干部:我先下去转一圈,我能发现一些问题,然后第二天我也把他派下去,让他看看有什么问题没有。通常有些普遍性的东西,对那些肯学习工作认真的人一下子就发现了。干工作能不能发现问题是一个领导的水平。发现问题以后能不能处理好,这就看他有没有能力了,能处理好的是有能力的,否则是没有能力的。我用干部只有这两条标准”。对职工和干部中只要做出了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张林森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做事业一样来完成。包括家属的上班、孩子的上学、子女毕业后的分配等。这是张林森科学而现实的用人观。
谈到学习,张林森的身世经历使人们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最爱学习。不管是员工们说他每天不到6点种就起床学习也好,还是他带领公司领导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函授学习两年也好,抑或是为了督促员工学习,决定把评职晋级和学习联系起来也罢。我记得他讲的一段话:“我虽然50多岁了,每天特别忙,不能有太多时间学习,但是我还要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学习,一年365天雷打不动。我一是学习形势,二是学习技术,因为搞石油,比如说井往哪里打,这些大事情都要我去拍板,我不内行行吗?而要内行不学习行吗?”他不仅带头学习,而且积极培育人才。例如:投资40多万元在东仁沟油区兴建干部职工培训中心,先后组织60多人到西安石油学院、西北大学地质系进修等等。
从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张林森还专门聘请了地矿部西安矿产研究所、西安石油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常年为公司进行技术服务,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高薪聘请了胜利油田、中原油田退休下来的各类技术人才10多人为常年顾问,专门负责研究各类技术难题,使公司生产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狠抓管理提高效益
企业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定边县钻采公司始终把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使企业步入了“科技”管理、“人才”管理、“成本”管理的闪光轨道。
围绕“科技”抓管理。根据专家建议,公司建立了技术资料库,走成片开发规模经营的路子,坚持搞科学开采。1999年公司投资60万元对定边县杨湾、东仁沟等地进行了60平方公里的地质勘探,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在东仁沟油田开采过程中,坚持科学开采稳中求进,保护资源长久发展的思路,使总体采油率达到25%的国内先进水平。摒弃盲目追求产量、竭泽而渔,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错误做法,严格按照地质构造和勘探成果设计钻井方案,施钻成功率达95%以上,大大降低了钻采风险。技术上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公司聘请了六位专家常年为公司的技术服务,出台了一系列的生产方案,分别对每一产油井进行技术改造,对症下药,该注水的注水,该使用高质量井管技改设备的就加大投入,该借鉴应用大型油田先进工艺、技术的就不另搞一套。2001年开始注水的收益井日产原油同比增长了120%;集输站和储油站的建立,使钻采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装备先进,还加强了绿色环保,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围绕“人才”抓管理。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干部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奋发向上。合理而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每位员工一经录用便是企业的主人,在为企业承担责任与做出贡献的同时,既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还有不断晋升的机会。近年来,公司领导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细致人微,每周日干部职工集体学习从不间断。在三个代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展的党课教育、三讲教育、警示教育、公司生产经营形式通报等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干部职工之间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尊重又相互支持、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不推诿扯皮、不躲避困难、不上缴矛盾、不推卸责任、民主集中的良好作风已蔚然成风。
围绕“成本”抓管理。将钻井工程费用细化到钻前、钻中、钻后等环节,定额承包,使单井费用降低了33%,仅2001年就比计划开支节约60多万元;制定了采油工作管理细则,生产费用实现单井定额制度,增收节支和个人收入紧密挂钩,五年来井场四项费用降低了18.6%;销售方面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办事,从开票、验罐、押运、开锁、装油化验、过磅、发油到结算层层有人管,环环有记载,使发油和销售差同比降低了4%,每年可为公司增创利润100多万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会计法》,成立了核算中心,实行票据报表四人签字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堵住了漏洞,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达到了财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采购方面借鉴“亚星”经验,定点采购、集体决定,提高了采购工作的透明度,保证了质量,降低了成本。在认真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行年度目标管理,成本费用核算,营造了处处降成本、人人讲效益的良好氛围,各项指标都有较好的控制,吨油成本同比降低了273元。
新的起点新的希望定边县还是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还是石油钻采公司,张林森还是张林森,可是今天的定边县再也没有几年前企事业单位普遍欠薪甚至欠薪两年的现象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再也不是几年前靠外借、靠赊购去搞生产的企业了,而是一个自身运营良好,前景光明的地方纳税大户了。张林森这个被专家们尊称的“土专家”已是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优等生、客座教授以及陕西百杰、省劳模、省人大代表、市劳模、市人大代表和陕西省企业界跨世纪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了。就是这位“土专家”开启了定边县的石油事业,进而带动了整个行业乃至全县经济的发展,这是信念的升华,更是胆略和智慧碰撞的聚变结果。
我在培训中心了解到他们正在讨论的今后三年的计划是:2003年产量达到12万吨,2004年产量达到15万吨,2005年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而且各项指标都要同步发展,管理效益要更好,与此同时,今年要结合定边新区的开发,成立多种经营公司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当我问到张林森对一系列荣誉有何感受和今后有何打算时,他说:“这些年取得了一些荣誉,首先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职工队伍,其次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大家配合得很好,从无怨言。荣誉将促使我们要把企业办得更好。今后一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还要培养年轻人,将来公司的当家人就要靠年轻人了。产量三年后每年达到20万吨没问题。”
前路无人自己踩出一条路来,这是定边县石油钻采工司发展史的主题曲。今非昔比的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幸运地拥有了既有胆识又有智慧还懂现代企业管理的领路人和领导班子,拥有从大庆人那里学来的艰苦创业的传统,拥有十年的人力、物力、财力、经验积累等,拥有求实创新开拓奋进的精神,“定钻”人将在大开发的进程中加快前进步伐做出新的更大的奉献。
采访结束当我准备返程的时候,我下意识地环视了一遍四周,坐落在高原上的井塔、井架、抽油机、集输站、储油罐、房屋及员工们忙碌的身影等尽收眼底;张林森和其他几位被采访对象的形象举止等都历历在目。他们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带头人;他们正在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他们令我难以忘怀、肃然起敬;他们在这恶劣的环境下一天天、一年年默默地奉献着,甚至是牺牲着。具有丰富物质资源但人才技术相对缺乏的中国西部和西部开发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勇者和智者。西部大开发已然上路,祝愿西部大开发一路走好,祝愿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取得新的更大辉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