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里,“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在古人的观念里,那时还似乎是把天和地分开的,天在上,要仰观,地在下,要俯察,符合实际的生活经验。不过也暗含一种“互文”的意思在里面,内中的意义在思维的层面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通用,就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转而“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一样。聪慧的人喜欢水,喜欢像水那样灵动、活跃,仁德的人喜欢山,喜欢像山那样稳当、沉静。聪慧之人和仁德之人都是精神顶层概念,如果我们把聪慧和仁德都理解为泛指,那一切通道就都畅然了。当然,这某种意义上只是指它们暗含的意义,惯常而言,字面上尚不宜于调整,毕竟在实指层面,智和仁、上和下,是有区别的。
但语言是动态和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说“地理”一词,一般指“自然地理”,说的是地形地貌、气候季风之类,“当地地理条件不错”,是说当地要水有水,要地有地,地面平坦,修路也不难,等等,是从传统锄耕文明角度看的。
但是逐渐地,再说“地理”,就不完全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意思了。比如现在有“历史地理”学科,这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历史地理”一词是个偏正结构的专有名词,按照常规理解,应该是“历史上的地理”,或者“地理的历史”。但看内容,并不是这么回事,并不是专门讨论历史上的自然地理问题的科学,而是总结归纳研究“地理基础上的社会和人文”的一门学问。
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不适应。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的误差就出在对“地理”一词的理解上。“历史地理”中的“地理”,是全能地理,或全方位地理,如果你愿意,它可以包括社会、人文的方方面面,比如经济地理、人口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农业地理、渔业地理、饮食地理、自然地理等等。这也可以理解为“地理基础上的历史”,即地理基础上的经济、历史、农业、饮食、军事、旅游、宗教、民俗……
(自然)地理对文化是起基础的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决定作用的,但绝对化的地理决定论会受到反对和批判,这是因为这种观念既不符合西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观,也不符合中国即东方的执中和谐观。让社会法则完全服从于自然法则,至少是不懂人类政治的幼稚表现。但如果人类一味地对地理的决定意义选择性失忆,也必定会遭受地理的决定性报复。
2013年2月8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