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并不了解曹操时代“士卒无败麦”句中的“麦”,是大麦,还是小麦,是宿麦即冬麦,还是春麦。曹操活动的主要区域,是江淮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也即旱作区。传统上后来生长着冬小麦的北方旱作区,要比长江以南种植水稻的水田区,政治和军事上有更强悍和强势的基因与天分。为什么?我至今仍未找到能令我自己信服的完整原因和理由。隆冬季节,我们曾专程驱车去苏北的扬州、泰州、淮安和南通地区直到黄海看冬小麦在当地的种植情况。上述地区在纬度上基本仍属江淮之间,稻麦间作以稻为主的特性有点儿明显。当我们从江北与南京擦肩而过时,一个一直困扰着我的老问题立刻又蹦了出来,即南京的、南方的政权为什么总是不长久或“偏安一隅”的?为什么总是在走下坡路的?当然,这和种不种、能不能种冬小麦似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历史的境况却总是存在的,这总是一个问题啊。而旱作区的“黄帝文化”一直成为“正统”。这里或许有许多的“道”或“道理”值得探讨。
2012年2月4日 怀远县东尚商务酒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