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躺着读-大红灯笼高高挂/《长生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长生殿》宾白说“闻道君王前殿宿,内家各自撤红灯”。这一习俗的程序,是各户把红灯高挂,尔后再纷纷撤下,只保留一盏,那儿就是皇上当晚的去处了。

    有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才有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挂红灯的习俗,小说里没有交代,是电影的发现,而且是其中观赏性很强的镜头,不过,这一习俗,并非民俗,而是皇俗,是皇宫里的规矩。三宫六院的皇宫大内,才用得着这样的名堂,原本不是只有四房妻妾的缙绅之家需要摆的谱儿。在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里,就提到这一习惯。

    宫女的宾白说“闻道君王前殿宿,内家各自撤红灯”。意思是皇上不回后宫了,嫔妃们门前的红灯笼可以撤下了。那么,这一习俗的程序,是各家各户统统把红灯高挂,尔后再纷纷撤下,只保留一盏,那儿就是皇上当晚的去处了。这是减法。电影里则是,只挂上去一盏。是加法。

    《夜怨》一出,唐玄宗的宿处是翠华西阁,是一处离宫(外边的宫殿)。李隆基当晚宠幸的是从上阳宫东楼招来的梅妃江采苹页。没有张挂红灯,因为要背杨贵妃的耳目。却终于为贵妃知晓,正在耿耿于怀,又听宫女探听回最高机密,说前一天皇上赐梅妃珍珠一斛,梅妃虽未接受,却回诗一首寄托哀思。贵妃更是按捺不住,甚至要连夜过去讨个说法儿,因宫女劝止而作罢,于是长夜不眠。第十九出《絮阁》,杨氏一大早就动身去“捉奸”,此时梅妃尚未离开。幸亏高力士高叫提示,玄宗慌慌张张要梅妃躲进夹幕,自己又趴在那里装睡,惹得太监调侃唱道:“笑黄金屋恁样藏娇,怕葡萄架霎时推倒”。不幸的是,床下漏出一双凤鞋,袖中跌出一朵翠钿。玄宗只好装痴作傻,贵妃则以退为进,说自己“庸姿劣貌”,要尽早引退“望赐斥放”,并留言“陛下善视他人,勿以妾为念”,又退回定情时玄宗所赐金钗钿盒。玄宗自知理亏,只好赔笑,唱道“情双好,纵百岁,犹嫌少。怎说到,平白地,分开了”,“总朕错,请莫恼”。在这里上演的与其说是皇帝与贵妃的故事,不如说是一对普通男女的恩怨情愁。

    李杨的著名爱情,白居易在《长恨歌》里便大致勾画了轮廓。洪昇在《长生殿》则漫衍成长剧,铺叙点染,一波三折地展示了李杨感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杨玉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成绩,经历了许多周折,并非信手拈来,一蹴而就。第二出《定情》,写玄宗赐浴华清池,册封贵妃,作《得宝子》(《得宝歌》),赠定情物。第五出《禊游》,杨氏三姐妹陪游,玄宗瞩目于虢国夫人,引起杨贵妃的嫉妒,以至触忤玄宗,被放逐出宫。借高力士之助,杨贵妃剪下青丝寄托情意,恰玄宗也在懊悔中,于是又被复召回宫。出宫复宫只在一天之内。尔后,杨贵妃又得天女之赐,谱《霓裳羽衣曲》,跳《羽衣舞》,一举压倒梅妃的《惊鸿舞》。

    到《夜怨》《絮阁》,玄宗已经没有发皇帝脾气的勇气和心思了。到《密誓》一出,李杨对天盟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贵妃把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的感情收拢锁定在她一个人的感情世界之中。

    《长生殿》是一部言情剧。洪昇构造得当,点染有方,安排的波澜和起伏尽合乎人情世理。剧中的皇家男女,一如民间男女一般爱恋、思念和忧心忡忡。虽然演绎的是皇宫故事,却洋溢着永恒的人性魅力。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先天便有华丽浓艳的成分,但是,在文学成品中过多堆砌此类场面,难免就会华而不实,缺少动人心魄的力量。洪昇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也用了部分篇幅展示宫廷的铺张,尤其重彩写杨的美艳风姿,如《春睡》《窥浴》《舞盘》等,这是必要的,但这些部分毕竟是戏剧重心的外围部分,真正的重心,真正构成戏剧冲突的,是“嫉妒”这一主题及其场面。围绕“嫉妒”这一题目,洪昇演绎了两遍,一是写杨玉环嫉妒妹妹虢国夫人,一是写杨嫉妒梅妃。在表现方式上颇有变化,前者的嫉妒,主要的是通过被妒者虢国夫人和旁观者秦国夫人、韩国夫人之口来表达;后者的嫉妒,才由杨玉环本人出场来正面呈示。前者是侧写,后者是正写,前者是虚写,后者是实写。前者用了四出戏,后者用了两出戏。这样的视角调整、笔墨变换,便细致生动地,有层次地勾画出一个不仅活色生香而且一往情深的女人,将杨的性格立体地凸现出来了。

    如果说这部戏的上半部是拈住“嫉妒”来做戏眼的话,那么下半部的戏眼则是“忏悔”,是围绕感情忏悔和政治忏悔来结构完成的。

    李杨故事的最高潮,也是它最不同凡响的地方,就是杨玉环的死亡。中国故事通常最缺少真正的悲剧,尤其在言情故事中。杨的死,使李杨故事具备了大悲剧的形态和力量。

    李杨可以称得上是唐帝国的第一(对)大情人,曾经创造了那样高高在上的幸福,谁也不会料想到他们会遭遇那样一个直落深渊式的悲惨结局。杨贵妃面临死亡,而唐帝国的最高领袖却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走向死亡。虽然有“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的表白,但只有“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的空叹,到底还是“但凭娘娘罢”。李隆基是天下第一无能情人。有“马嵬之变”这一回,李隆基的晚年,注定要忍受无尽的煎熬,在忏悔中度过余生,这出戏的后半部也注定要锁定忏悔这个主题来作。与忏悔有关的曲词是全剧中最凄楚动人的曲词,承续了中国抒情文学擅造幽怨哀愁意境之长,是诗的成就。但是在戏剧情节结构上,洪昇的处理就太叠沓重复。所谓过犹不及,当忏悔被再三再四地重复表现,这一题目本应具有的戏剧张力便在重复中被抵消殆尽了。尤其是第三十九出之后,李隆基的思念追忆变成求仙问道,以至真的与杨玉环在仙班重逢的大团圆,这种处理更是大败笔。其败,不在于神话式的荒唐和无稽,要紧的是它们冲淡了李杨故事本身具有的悲剧深度和震撼力。作为一种文学资源,杨贵妃之死可以说是死得其所。中国古代的著名美女们,往往在故事的终篇时不知所终,比如褒姒、西施、陈圆圆。杨玉环的死,不仅使她有一个明确的下落,而且为她的故事确立了不朽的美学价值。洪昇在相当程度上伤害了这种价值。一个现代戏剧家自然会将杨贵妃之死安排在全剧三分之二处,再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返照收煞是足够了,洪昇却将马嵬之死的《埋玉》列为第二十五出,那么其后的二十五出就冗长得可怕了。

    杨贵妃之死,不仅为她的个人故事制造了悲剧性高潮,而且成为唐帝国政治动乱的悲剧性象征。

    杨的被专宠,间接地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不仅导致了杨本人的死亡,也导致了唐帝国的没落。所以政治忏悔也是《长生殿》后半部的内容之一,杨玉环和李隆基各有一出戏来承当这一主题。政治忏悔戏要比感情忏悔戏单薄得多也苍白得多。这几乎是先天注定的。前者是个人的感性的,容易动人;后者是社会的理性的,就比较难以把握和表现。倒不完全是洪昇力不胜任的过失。

    而且,洪昇本人的用心也尽在言情上。全剧第一出第一句唱词便是:“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洪昇另外坦白自己的创作思想也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长生殿》的写作,长达十年之久,其间三易其稿,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一问世,该剧便轰动京师。当年曾由京师内聚班演出,康熙看过大加赞赏。据洪昇的朋友徐材说,洪曾“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长》剧是其平生唯一得意之事。但第二年,1689年,洪昇便因为在佟皇后的丧期内观演《长》剧,被弹劾下狱,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学生学籍也被革去,彻底绝了他出仕做官的念想。此后十年间,洪昇奔走于吴越山水间,1704年某夜,醉酒落水死,在浙江吴兴。

    洪昇一生写传奇九种,存世的只有《长》剧和《四婵娟》。后者是一部四合一的短剧集锦,分写四位才女的故事:谢道韫咏雪、卫茂漪(卫夫人)簪花、李易安(清照)斗茗、管仲姬画竹。艺术上一如《长》剧般的刻画细致、委婉生动,主要还是曲词上的功夫,亦如《长》剧。《长》剧的演出效果极好,经常被搬演,但“爱文者赏其词,知音者赏其律”,可读性可听性,永远强于可看性。这是戏曲与戏剧的区别罢。

    洪昇其人,追忆者说他“常不满人,亦不满于人”,而且“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是传统的才子嘴脸。

    圈点

    昆曲没落 《长生殿》一出,官商俱好。扬州盐商出资排演,据说耗资四十万两,远超《桃花扇》十六万两的纪录。聚和班进入宫廷演《桃花扇》得享大名。昆腔因康熙年间的《长生殿》《桃花扇》而突显名贵。但是此后却是演剧时代,表演家强于创作家了。乾隆时代,徽班进京,皮黄开始取代昆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