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集-龙隐洞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人尽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到了桂林才知道,山水已经被游人覆盖,人跟人,人挤人,满眼是人。旅游似乎就是凑热闹,随大流,赶景点,看大家都去的地方,人家去的你也去了就不遗憾。我的职业习惯是害怕扎大堆,在桂林也尽量躲开人流的高峰,看一些没有太多人去的地方。

    这样游了两天之后,忽然为那些到桂林来只踩热点的绝大多数游客深深地感到惋惜,甚至是悲哀。于是就提出一个问题:桂林最值得看的景点——就是不看它等于没有到桂林来的地方是哪儿?并请当地朋友随意向游客征集答案。

    临离开桂林前,反馈回来的结论是一致的:漓江。

    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也不会忘记游漓江的情景,买票要排队,上船要排队,游船出发要排队,到了江上还要排着队行进……阵势颇为壮观,有点像海军的舰艇编队。这不足为奇,人们从世界各地涌向桂林,就是奔着漓江来的,乘船游一下漓江就把桂林山水的精华都看了,回去对打问的人也有了个交代。

    漓江确实美不胜收。但,光游漓江和几个大溶洞,只能算看了桂林的表面,没有见到桂林的内里,只知“山水甲天下”,不晓“周南太史书”——这是南宋才子陈谠对桂林龙隐洞的赞誉。他认为龙隐洞可与《诗经》、《史记》比肩,读洞中石刻仿佛能感受到太史公犀利的笔锋!龙隐洞才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或者说是整个广西文化的灵魂。

    可是,我在龙隐洞里看了大半天,只碰到两三拨游客,稀稀落落,来去匆匆。对比那些人山人海的景点,委实是显得过于冷清了。龙隐洞坐落在七星山瑶光峰脚边,洞分两部分。上部叫龙隐岩,其实也是洞,状如螺蛳,洞顶呈穹隆形,四季滴乳不绝,若琴声淙淙。宋人谭掞说得最贴切:“天下洞穴类多幽阴,或远水清韵不足。龙隐岩高而明,虚而有容,复临深溪……”

    龙隐岩的下部才称龙隐洞,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端吞日吸风,一端插入小东江,舒展通透,碧水悠悠,且洞内永远都是清风徐徐。洞顶有一石槽,槽内岩石若龙鳞排列,细细密密,层层叠叠,让人一望而能想到“雷嗔斧山开,龙怒裂而出”之势,及其腾飞后留下的痕迹。但,更重要的还不是洞本身的奇特,而是洞里的内容——二百多件石刻。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贬谪史”,它记录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共八九百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征战的重要事件,以及农耕状况和宗教传说……

    这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再找不到第二座山或第二个洞具有这样的内涵。现在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过去曾是令人畏惧的“瘴乡”。《桂海碑林》一书引用古文献记载,称广西“天气炎热,地气卑湿,结为瘴疠,瘴气弥盛……其瘴,春曰青草,夏曰黄梅,秋曰新禾,冬曰黄茅。又有曰桂花、菊花者,四时不绝,而春冬尤甚。唐人谚云: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因此,广西成了遭贬谪的官员的流放地。这些来自开放的京城或中原地区的人,常会碰上“蒸郁为疠”的岚烟氛雾而致病,能侥幸不死的也会脱层皮,毛发掉光。于是广西就被士大夫们指斥为杀人如麻的“大法场”,谈起来无不色变。越是如此,历代朝廷就越要把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贬到这里来,他们把京城的文化风物也一并带来,无意中造成了广西的开放。久而久之,反让人们逐渐认识了桂林的真实面貌——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瘴乡”,却原来还有美轮美奂的一面。

    与谢灵运齐名于江南的颜延之,性情孤直,恃才傲物,不免屡犯权要,到南朝宋少帝元年便被黜于桂林任郡太守。闲暇常在独秀峰下的岩洞内读书,并留下了最早歌颂桂林的诗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北宋书画大家米芾的朋友李彦弼被朝廷贬至桂林,并永不起用。故心生怨气,米芾赠诗劝慰:“骖鸾碧玉林,琢句白琼瑶,人间埃磕尽,青罗数分毫。程老列仙长,磊落粹露膘。玉沥发大和,得君同逍遥。刻岩栖乌鸦,陟眼透紫霄。南风勿赋鹏,即是登云轺。”桂林第一次被描写成了仙境。

    安徽人朱希颜,在任广西经略使兼转运使期间,干脆就直截批驳了“瘴乡”之说:“人言五岭地皆热,谁折一枝寒欲冰;浪道湘南是瘴乡,玉壶银阙四时凉……”“湘南”即今日的桂林——就这样,广西,当然也包括桂林,渐渐地摘掉了“瘴乡”的帽子。也正因为此才有了桂林今日的观光旅游之盛。这个过程全部记录在龙隐洞里。

    最为惊世骇俗的当数洞里的《龙图梅公瘴说》碑。“梅公”即梅挚,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右谏议大夫,他在任广西平乐县知府期间,有感于当时的官场腐败,写了《五瘴说》一文:

    “仕有五瘴。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费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惟薄之瘴也。

    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陨。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

    明明是贪官污吏们在制造瘴气,是“人自为瘴”,反诬赖是大自然在“瘴人”!梅挚所列举的宋代官员的腐败行径,竟可以和今天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对上号,原来腐败也可遗传。

    我忽有所悟,是不是因为有了这块惊世之碑,有些官员不敢或不愿到龙隐洞来。于是也影响了对它的宣传,致使许多游客不知有此一洞,更不了解它的价值,才造成这般冷清?既想到了这儿就按捺不住地要请教讲解者:“古代的官员,不论遭贬的还是提升的,到广西来必看龙隐洞。现在的领导干部们到这儿来的多吗?比如成克杰之流?”

    年轻的讲解员诧异地打量着我,缓缓说道:“谈不上多,但确有来的。他们只是默默地看,默默地听讲解,一般不置一词。像您这样禁不住要大加赞赏的,几乎可以猜得到不是领导干部,身上肯定也没有沾染五瘴之毒。”

    我哈哈大笑,继而向她深深一躬,感谢她话中的美意。这位讲解员的眼睛很厉害,不是指她对我的恭维,而是指她对来看龙隐洞的人的观察。我庆幸没有像许多到桂林来的游客那样漏掉了龙隐洞。和这个洞相比,别的地方即使都不去也不虚此行。

    (2001年7月2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