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与实践-现代佛教的建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佛行,学菩萨行,以人间进取的精神,来建设佛教;

    以乐观喜悦的说理,观机逗教,使众生同沾法益,悟佛知见;

    以资生利众的事业,恒顺众生的需求;

    以悲智愿行的性格,落实人间,使人间社会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

    有人看到佛光山的各项建筑与设备,便说我们“太现代化了”,我个人具有融合的性格,总希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现代的佛教,也应该是南传、北传佛教的融合,禅、净的融合,出家、在家的融合,更是世界各佛教的融合。

    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只有在“现代化”之下,人类才能生存、幸福。

    过去,中国在美丽的传说中赏月,现在,美国把航天员送到月球上,直窥月亮的真相,这是“现代化”的成就。甚至我们的生活中,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成就,也皆归功于“现代化”的发展。因此,“现代化”是举世人类所要推行、所要达成的。佛教如何现代化呢?以下提出四点来说明“如何建设现代佛教”。

    一、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

    在这世界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人不是靠别人给我们财富,给我们救济,而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生存。所以,人要有进取的精神。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最典型具有人间进取精神的圣者。他自成道后,从托钵、乞食、游行于摩揭陀国、憍萨弥罗国之间传教、说法、度众生,无一不是他进取精神的表征。

    历代的佛弟子也是如此,富楼那尊者不怕生命危险到蛮荒的输卢那国传教;迦旃延尊者为护正法,常与外道论议;阿那律尊者因精进而失明,也因精进得天眼;阿难尊者到牢狱营救被囚困的频婆娑罗王;目犍连尊者到地狱救度苦难的母亲。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佛教重视济苦的发心及进取的精神。

    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等大师,渡沙河、越葱岭,为了求法远赴印度取经,虽备受艰厄困顿,终以誓死不归的决心,取经东还。1500年前,慧深法师为了弘传佛法而无视艰险,远渡重洋,不但创下发现美洲的纪录,更成为美洲佛教的滥觞。

    唐朝鉴真大师,深感佛法应兴隆于有缘之国,以舍我其谁的决心,到日本弘传戒律。经6次东渡,11年的颠沛流离,最后虽双目失明,仍以66岁的高龄,远渡至日本兴建戒坛。唐朝智实大师因不满太宗下诏道士位列僧前,表奏极力谏止,遭罪受杖,义无反顾。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积极进取、护教,佛教方能迭经天灾法难而屹立不摇,流传至今。佛法要落实人间,才有存在的价值,若要佛教兴隆,利乐有情,唯有积极进取方能成其效。

    在美国时,曾有一位教授对我说:佛教只有忍让、后退的观念,但在美国的文化里,都是要人向前推进。我自觉很遗憾,一般人提到中国的佛教,给他们的观念就是保守、落伍、消极、悲观、厌世。可能中国佛教徒对菩萨修行的六度中的“忍”字有所误解,以为什么事都不要计较,要忍让、要后退。我们应该重新为“忍”下定义。忍,它不只是忍让、后退的消极,它具有积极向前的精神,忍是能承担,忍是能化解、能处理。降魔时需要忍,牺牲奉献时需要忍,从忍中智慧才能增长,从忍中功德才能增加,从忍中我执才能去除。所以,我们提倡佛教要有进取精神,要有坚忍的力量,去推行大慈、大行、大智、大愿的精神,佛教才能发展、弘传开来。

    例如佛教重视修行,如果要修行,就必须与我们的自私、烦恼作战,没有进取的作战勇气,又如何能消灭烦恼魔军?要弘法,如果不能以进取之心,不断汲取新知,又如何能应世所需,为人所接受?佛教要兴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护教之心,又如何能排除邪见?如何能生起“闻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的宗教热诚?因此,我们呼吁:今后佛教徒要有进取佛道、菩萨道的精神,对于佛法事业、度众、修行,都应具有进取的热诚。甚至现代的知识、现代的方法、现代的思想,都应该认真学习,努力进取而加以应用。

    二、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

    佛教传统讲经的方法,一开始就把经中对苦、空、无常等世间实相的分析,照本宣科地讲说。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说的三法印。但是,在当今说法布教时,要懂得应用善巧方便。

    佛教为什么说苦?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苦是人间的现象,但非我们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脱离苦恼、寻求快乐。许多人讲“空”,“天也空,地也空,四大皆空、一切皆空……”让大家听了很害怕,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其实,“空”是建设“有”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空有空的内容,在空的里面才能拥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话,就什么都没有。真“空”生妙“有”,我们先有“妙有”,才能入空;先建设现实“有”的世界,从“有”的真实中,方能体验“空”的智慧。

    有些佛教人士说法,常常否定人间现实的需要。例如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谈到夫妻,都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无常的……一般人听到这些,会怀疑到底他拥有什么?围绕在他的四周,都是毒蛇、冤家、讨债鬼、随时会幻灭的一切,多可怕的人生。

    事实上,佛教并非全盘否定金钱,对于取之有道的钱,称为“净财”。净财可以推动各种事业发展,使社会安和乐利。妻子儿女、亲戚眷属,只要彼此尊重、互敬、互谅,可以成为道友法侣,建设和乐的佛化家庭。因为世间是无常,一切都不停地变化,在变化中,坏的才能变成好的,恶的才能变成善的,凡夫也才能成为圣人。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加诸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让他们有消极、厌世的想法,我们应该用乐观、喜悦的佛教,来增进他们的幸福、增进他们的道德、慈悲,使他们的生活更美满,这才是佛陀真正示教的真谛。

    通常在寺庙里,都会供奉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又称为“欢喜佛”,只要一进山门,他就把欢喜带给你。佛经中记载:佛陀说法时,大众同声“愿乐欲闻”,最后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这也是提倡要有法乐、禅悦。佛教中菩萨的修行,俱证人我二空,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生喜悦,就称为“欢喜地菩萨”。另外还有所谓金刚喜菩萨、禅悦藏菩萨。可见佛教是提倡喜乐的宗教,从自身轻安的法喜,到自他二利的禅悦法喜。

    如果佛门很苦,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就没有人愿意信仰了。常有人说:“佛光山地上铺地毡,屋里装设冷气,外表建筑金碧辉煌,佛教怎能如此做呢?”其实,经典提到西方极乐净土、东方琉璃世界,都是城阙楼阁、轩窗罗网、黄金铺地、七宝所成,大家无不欢喜向往。佛教徒天天念佛,念了几十年,就是想要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建设的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到死后才享受?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不要这些东西呢?佛光山的庄严,是希望来山者,能由此体会净土的喜乐,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

    我认为现代的佛教,不但是进取的,给人幸福、快乐的,也让人欢喜、有希望的。所以,佛光山的性格就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今后,现代佛教唯有建设喜乐的观念,建设幸福快乐的佛教,佛教的信徒才会增加,佛教才能绵延流传。

    三、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只要看到出家人穿得破破烂烂的,就认为他是有道德修行的;越是不要钱,越被认为清高。假如佛祖不装金,不知是否有人要礼拜?假如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说我们没有钱,不知是否会有人欢迎我们?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能注重资生的贡献,利众的事业,能解决民生问题。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谆谆告诫仁君治国之道,其中一项是:“让人民资具充足,不虞匮乏。”经中描述极乐净土或东方琉璃净土,都是生活自在,衣食无虑,民生富庶,物质随心所欲,人民在安乐的环境中修学办道。由此可证明,佛教是非常重视资生用具与社会事业的完备。

    中国南北朝时,佛教设有“僧祇户”、“僧祇粟”,在荒年赈放谷物救济灾民。寺院内还附设“寺库”、“长生库”、“无尽藏”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印度佛教托钵习俗,传到中国后,由于文化、民俗的思想不同,经由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不但使寺院本身得以自给自足,无形中也增加社会生产,利国利民。其他如北魏免囚保护的佛图户、东魏洛阳杨膺寺等的造桥铺路、唐代的悲田养病坊等,都是利于众生的事业。

    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教育失学的人,为国家培育英才,也提供各种医疗救济、教育、文化事业,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加的事业,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就是“普济群生”。现代佛教需要的,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现代大众不需要的,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

    四、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

    中国明清以来的佛教非常衰微,为什么?主要是由于佛教徒没有慈悲、没有智慧、没有愿力、没有功行。佛教在中国大陆有四大名山,代表四大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愿力;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功行、修行。中国佛教徒喜欢朝山礼拜四大菩萨,主要也是向往、学习悲智愿行的精神。但是每次朝山以后,悲智愿行仍然留在山上,没有把它带入自己的心里,以至于佛教徒的生活里没有悲智愿行,没有佛教。佛教会衰微,就是佛教徒没有“佛”的“教”,没有学习佛陀教化众生的慈悲,缺乏佛陀深入真理的智慧,也没有济苦的愿力,缺乏去苦得乐的行为。

    东方有一句谚语:“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为何能深入每一个家庭?因为观音慈悲、庄严,闻声救苦救难,是每个人心目中的保姆。阿弥陀佛又为何能为人所称叹?因为如来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皆是为了济度众生往生极乐。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心,累劫以来,是世人黑暗中的明灯。文殊菩萨的智慧,是世人去除烦恼,体悟实相的慧剑。普贤菩萨的实践,更是进入菩提大道,建设幸福净土,不可缺少的原动力。

    这四种性格,其实是互相含摄,缺一不可的,有悲心无愿力,悲心不易长久;有愿力而无智慧,则成愚行;有智慧而无实践,也只是空谈。

    现在的佛教界,不管出世或入世,各有两种现象:讲入世的人,有的太过于入世,总在名利上讨生活,在人情上攀缘,这种人太过世俗化,离佛道已远。另一种人虽有慈心悲愿,却没有智慧远见去思考佛教深层的前途问题,只是胡搞活动,不能真正把握佛教的何去何从。讲出世的人,一种太过于出世,只知道赶快参禅悟道、念佛往生,把众生丢在一边,这种人是借修行而自修,与佛教的人间性格背道而驰。另一种人口口声声清净无为、无欲无贪,其实心怀嫉妒、自我标榜,这种人只是借修行之名而懒惰,实是佛教中的焦芽败种。

    现代的佛教徒,在复兴佛教、普济群生的前提下,应以观音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里,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而在四大菩萨中,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的僧相,其他都以在家菩萨的形相示现,意思是,现代佛教今后还要靠具备大乘佛教精神的在家信徒,广行菩萨道,建设现代佛教。

    如何建设现代佛教?我们认为应学习佛行,学菩萨行,以人间进取的精神,来建设佛教;以乐观喜悦的说理,观机逗教,使众生同沾法益,悟佛知见;以资生利众的事业,恒顺众生的需求;以悲智愿行的性格,落实人间,使人间社会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

    1990年12月28日讲于佛光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