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上帝-改变人生的力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尼采说,一本书就像一口棺材,里面躺着的是“过去”,你从书里捕获的也是过去的猎物。“过去”被封存到了书里,并进而得到永生。通过这薄薄的纸张,你能感到风在海上吹过,炮弹在轰轰作响,怪兽在丛林中咆哮。通过书,足不出户的书生能够领略到比耄耋之年的老人还要丰富的人生。他们走出书屋,就以极高的起点开启了一条通往伟大的道路,全世界将为之侧目。

    知识是你的“内功”

    自改革开放以来,“读书无用论”“上学没有用”“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之类的观点,就开始不断被人提及。

    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依然有一定的市场。

    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太多,具体动手能力差,所以大学生的就业率常常低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就业率。

    不仅就业率低,而收入也不高。很多大学生刚工作时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技校学生则普遍能够拿到4000元左右,而那些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则常常能够拿到6000元以上的工资。

    就业难,收入又低。何必花四年时间上大学呢?

    所以,有些人就建议,应该扩大技术职业教育;还有些人干脆提出,农村学生最好不要选择去读大学,因为毕业之后他们在城市买不起房子,生活不幸福。

    读书真的无用吗?当然不是。从整体上看,大学毕业生虽然就业率低,但就业质量远远高于技校生;从长远上看,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程度远远超过技校毕业生,更超过农民工。

    毫无疑问,未来中国社会各界的精英,将主要来自于今天的大学生;推动中国进步的力量,也主要来自今天的大学生。

    也许有人会奇怪,这些生活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的、显得文质彬彬而实际动手能力又不强的年轻人,为何会成为未来中国的中坚力量呢?

    尼采给出了答案:

    毫无疑问,学习可以丰富你的知识。但社会上认为知识无用的人,也不在少数。人们有这种认识也很正常,因为短短几年能够学到的东西确实不多。

    然而,通过学习,你得到了另外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即锻炼了你的能力,比如提高了你观察、推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增强了持久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了你推断的能力。

    踏入社会之后,你掌握的这些能力,无论在任何领域都将能派上用场。

    尼采所说的这些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的底蕴,这更像武侠小说里面所说的“内功”。

    有了这些“内功”,可能不会立即让你成为武林高手,但一旦结合上具体招式之后,你的武功就会突飞猛进。例如,之前练过九阳神功的张无忌,只用了几个时辰,就练会了别人练很多年也练不会的“乾坤大挪移”。

    知识是一项“内功”,所以当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时,你没有理由去嘲笑他们,因为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超过你。

    当然,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也要反问一下自己,你究竟有没有学到知识,你究竟有没有培养出观察、推理、逻辑思维这些能力,你究竟有没有练好“内功”?

    如果没有,你还是应该多下点工夫,勤练练“内功”。

    知识带来道德

    多年前一次回老家,突然发现距离我村一里左右的田野里,孤零零地多出了两间低矮的房子。后来才知道,住在那里的是我村大毛的父母、爷爷。

    是大毛家房子住不下了吗?当然不是。

    大毛家三代单传,大毛结婚时,他的父母在6间房子的宅基地上,盖起了我们村第一栋楼房。所以,大毛家的房子共有楼房上下12间,再加上左右两侧的4间偏房,总共16间房子,一个大院子。

    如此多的房子,在大毛结婚3个月后,大毛夫妇却把父母和年迈的爷爷赶了出去。无奈的父母、爷爷只好在田地里临时搭建两间房子安顿下来。

    16间宽敞的房子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两间低矮的房子里,住着三位含辛茹苦的长辈。这是两幅多么不和谐的画面!

    多年前,类似大毛这种子女不孝的情况,每个村庄都会有些。

    不仅如此,兄弟之间、邻里之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人命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然而,最近这些年,这些现象确实少多了,这固然得益于物质水平提高后,人的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而更得益于农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书本上,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人们看到太多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的道理。这些道理潜移默化地在改造着新一代的年轻人,这个力量要远大于古代农村维持忠孝秩序的族长,和那一座座陈旧的忠孝牌坊。

    尼采对知识的作用早有认识,他说:

    要对面前的对方,或者对遥远的一个人产生同情,就需要具备充分的想象力。而这个想象力,正是你知性的一部分。

    人类的伦理与道德,与人类的知性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即使你现在学习的东西,看起来似乎毫无用处,但实际上,它会成为能够让你好好生活的基础。

    显而易见,上一篇文章告诉你的是,学习知识,等同于修炼你的“内功”;而本篇文章所要告诉你的是,知识让你学会尊敬他人,同情他人,学会伦理与道德。

    《易经》对一个人的成才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条件,换个表达方式就是努力奋斗和高尚道德,这正好和知识中的“内功”与道德相对应。

    所以,学习知识,才是你成功的基础。

    你应该读哪些书

    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聆听别人的口授,可以来自于你的亲眼目睹,也可以来自你的苦思冥想。

    时至今日,学知识的方式更多了,网友交流,视频教学,甚至看电影、电视剧,你都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但是在众多方式中,看书一直是你获得知识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

    但你应该看什么样的书呢?尼采说:

    读完之后,令你的内心世界为之一变的书;可以带领你抵达到世界另一端的书。

    读完之后,令你强烈意识到,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得到震撼的书;让你对美和爱,能够产生新认识、新视角的书。

    作为一个思想家,尼采给世人开出的书单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类是能够打开你的思想的书。

    没有知识的大脑,犹如沉睡的黑夜。一本好书,像黑色夜空中的一道光,它穿透了这无边的黑暗,给你的大脑带来了一线光明。

    一类是能够改变你的书。

    有人把没有读过书的人的大脑比喻为一张空白的纸。其实,这个比喻并不确切。因为在你开始读书之前,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亲友以及各种你能接触到的人,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向你输出一些“道理”。

    但这些“道理”并不都是正确的,有些可能是功利的,有些是狭隘的,有些甚至还充满自私、卑鄙和阴暗。

    你对这些“道理”笃信不疑,并在这些“道理”的指引下,懵懵懂懂地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

    就在这时,一本好书犹如当头一棒,把你打醒,你感觉你对世界的认识也为之改变,你重新踏上了正确之路。

    一类是能够唤起你感情的书。

    人类在出生时,许多感情是沉睡的。对父母、对亲人、对一切社会上的人,你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情。然而,一本书能够唤醒你沉睡的感情,它会让你充满感恩之心,充满怜悯同情之心。

    此外,尼采还主张读一些有关美的书,让你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的美。

    还要读一些能够净化心灵的书,让你从紧张、焦虑、浮躁、偏执中走出来,用轻快的心灵来享受人生。

    做一头负重的骆驼

    当你决定开始学习时,开始修炼自己的内心时,你不仅要了解你该读些什么书,更应该了解一个人精神变化的过程。

    尼采把人的精神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即精神变为骆驼,骆驼变为狮子,狮子最后再变为孩子。

    这一篇文章,重点讨论精神的第一阶段变化,即精神变为骆驼。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里,炎热与干燥主宰着这里的一切,商人们徒手步行想要成功穿越沙漠尚且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背着重重的货物了。于是,他们把背负重物的任务,交给了艰苦耐劳的骆驼。

    所以,“负重”成为了骆驼非常重要的特征。尼采提出的精神变为骆驼,也正是因为骆驼的这一特征。

    精神为何要选择负重?因为你的精神是普通的,是无知的,是骄傲的,是飘浮的,必须负重,它才能进步。

    精神应该背负些什么东西呢?这个范围非常大。

    尼采说:

    只要是真实之水,哪怕是污水,也要跳进去。不管是冷的青蛙,或者是热的蛤蟆,一概来者不拒。

    尼采的这段话要求精神背负的东西是,追求各种真理,不去管美丽与丑恶,清洁与污浊。

    除此之外,精神背负的东西还有:那些能够令你的骄傲的心感到痛苦和自卑的精神;那些在成功后不自满,继续奋斗的精神;那些轻蔑你的人的精神;和恐吓你的鬼怪握手的精神;等等。

    把这一切重负背在自己身上,就像负重的骆驼一样,行走在荒凉的沙漠之中。不仅如此,你对背负在你自己身上的各种精神,还怀有强烈的敬畏之心。

    这个阶段,精神是忍辱负重的,是疲劳的,是孤独的,是艰难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此刻的骆驼,是一名没有自由的奴隶。

    既然如此之苦,那它的价值何在呢?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沉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首诗,也许可以算作是对这一阶段存在必要性的最好解释。

    变成凶猛的狮子

    精神为何要变成狮子?因为它要争取自由,争取统治自己的沙漠。

    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被很多东西统治着。统治人类精神的东西像恶魔一样,力量非常强大,绝大部分人都对它俯首帖耳,看到有人胆敢挑战它的权威,其他人类就会指责这个人,甚至用非常严酷的手段惩罚这个人。

    这个恶魔就是“你应当”。

    “你应当”是延续几年前约定俗成的一些价值、观念、规则等。它们像巨龙一样,挡住了精神前进的道路,它们的每一片鳞甲上都闪着金光灿灿的“你应当”。

    巨龙对着每个人,尤其是那些试图挑战自己的精神说:“一切价值都已经创立,一切都有价值,那便是我,你们不要再有‘我要’的念头了!”

    也许你会奇怪,尼采为何要选择狮子作为人类精神的第二种状态呢?因为狮子虽然凶猛,却并不拥有很高的智慧。面对强大的“你应当”,狮子最多只能反抗,却无法创立出新的观念来。

    是的,狮子是不能创立出新的价值的,尼采选择狮子作为精神的第二阶段,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尼采并没有要求精神要创立新价值。

    尼采说:

    创立新的价值,连狮子也无法做到。但是为了创立新的价值,而争取自由,这却是狮子力所能及的。

    所以,尼采赋予狮子的使命,就是反抗“你应当”,摆脱各种价值的束缚,让自己的精神获得自由。

    这并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因为很多思想,你曾经笃信过,曾经喜爱过,它们充满权威的光环,它们是神圣的。现在,你要把它们全部打翻在地,让自己的精神成为主人,这的确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与魄力。

    也许你会奇怪:在第一阶段,把所有的思想都背负在自己身上,你的内心被各种精神填充着,这也就相当于有无所个“你应当”统治着你。所以,到了第二阶段,当你要反对这些“你应当”时,你面对的敌人数量是庞大的。

    既然如此,当初为何还要负重呢?为何要把那么多思想都“拿来”呢?

    这是因为,只有负重,你才能进步;只有负重到了极致,你才会想变成一头狮子,对各种“你应当”发起挑战。

    成为纯洁的孩子

    精神的第三阶段,是要成为孩子。这一阶段的使命,是创立新价值。

    也许你会奇怪,连能够在沙漠中活下来的骆驼,连在万兽之中称王的狮子,都无能为力了,弱不禁风的孩子又能做些什么呢?

    尼采说:

    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原始的动作,是一个自转的车轮,是一个神圣的肯定。

    尼采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孩子眼里,世界没有善恶正邪的区别,世界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照原样加以肯定。这种不带有任何固有观念看待事物的态度,才是自由创造的第一步。

    和尼采相呼应,“成为孩子”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个重要主张。老子有“若婴儿之未孩”,儒家也提倡“大人者,有赤子之心”,等等。

    但是这个孩子,并不等同于一般懵懵懂懂的孩子,这是一个经历过痛苦的负重(骆驼)、勇敢的搏斗(狮子)之后的孩子,这是凤凰涅槃后的新生。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孩子”,我特意把佛学中所说的人生三境界在这里说一下。

    第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你这是山,你就认识了山,告诉你这是水,你就认识了水。这是一种执着境,你的心被语言、概念、境象所主宰。

    第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踏入社会之后,你发现社会非常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这时,你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在你眼里,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这个时候的你是功利的,你开始隐藏自己的内心,试图保护自己,试图得到更多。

    这个境界中的人是痛苦的,需要突破,所以又被称为“求突破境”。

    第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之后,你看透了很多,也看淡了很多,也放下了很多。你不需要变通来应付世事,任外界红尘滚滚,你自有清风朗月。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所以,这个境界叫“如如境”,世上万物,本来如是。

    尼采提出的成为孩子,和佛学里面的“第三境”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有诸多相通的地方,即没有书本教条的束缚,没有所谓“人生经验”的胡乱指导,用人类最自然、最本真、最纯粹的本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面对世界,面对人生。

    充满智慧的光辉

    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这句话有时候有道理,有时候没有道理。

    没有道理的情况,常常出现在涉及道德的场合。例如有些人,尤其是一些权贵,他们外表可能看起来文质彬彬,一脸正气,嘴里也不断吐出一些很高尚的话,但实际上内心却很肮脏,在背地里偷偷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古人形容这种人是“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候却可能很勇敢,或者表现出某方面的才能,这也属于“人不可貌相”。

    但大部分情况下,人是可以貌相的,尤其是智慧方面。

    一个人目光呆滞,表情单调,满脸写满麻木,这个人必然没有太多智慧。

    一个人眼睛灵活,目光深邃,表情丰富,气质中透出几分从容,几分淡定,几分自信,这样的人必然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个人的智慧为何能够看出来?尼采说:

    你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你的外貌。如果你神气活现,那么你走起路来就会朝气蓬勃;如果你悲伤失意,你走起路来就会垂头丧气。

    如果你养成了经常独立思考的习惯,你的脸上就会渐渐露出智慧的光辉。不仅仅是表情,连你身体的外观,也会变得充满智慧。在别人的眼中,你的每个动作与姿势,都显得是那么地敏锐。

    也许有人会用“大智若愚”这个成语来反驳尼采的这段话。

    其实,这个反驳是不成立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拥有大智慧的人,他做事的方式或所说的话,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以至于在常人看起来有些愚钝。而不是说,拥有大智慧的人,在外表上看起来是愚钝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拥有智慧的人外表看起来是有智慧的,但这种表现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对应,例如你有8分智慧,就透出8分智慧的外表;4分智慧就透出4分智慧的外表。

    而是一个大致的反映,即如果你是智者,你看起来脸上也会英气勃勃,充满智慧,而且两者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不必炫耀你的智慧

    虽然智慧会从你的言谈举止上表现出来,会令别人忍不住去赞美你的这一气质与风度。但是,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炫耀自己的智慧。

    什么叫炫耀智慧?炫耀智慧会带来什么后果?曹操杀杨修的故事,对这两个问题都进行了解答。

    曹操在新修建的花园里转了一圈,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离开了。工匠不解其意,杨修告诉他们,门内一个“活”字是“阔”,曹操嫌你们把大门修太宽了。

    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曹操在上面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众人不解其意,杨修看到后就把酥分给大家吃了。问其故,答曰盒上写的是“一人一口酥”嘛。

    曹操生性多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就对人说我梦中好杀人,后来一侍从为其盖被,果然被曹操杀害。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唯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进军不顺利,想撤退,又怕被人嘲笑。将士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鸡肋!”于是,杨修就开始收拾行装,曹操问其故,杨修回答:“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这时,对杨修早已经忍无可忍的曹操,就以“造谣言,乱我军心”为由,把杨修杀了。

    在现实生活中,炫耀一下智慧,倒不至于像杨修那样遭遇砍头命运,但是引来忌妒、抵触、排挤确是非常正常的事。

    对此,尼采说:

    如果你不慎炫耀了自己的智慧,那么迟早你或多或少地会遭遇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反抗或抵触。显然,炫耀智慧,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生活在人世间,你最好同别人一样喜怒哀乐,同别人一起兴奋才是上策。如斯,你既能掩饰自己鹤立鸡群的智慧,又不会伤到别人。

    在现实社会中,展现智慧的人,常常会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关键时刻,拿出大智慧,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也赢得了别人的尊敬;一种是,因为炫耀智慧,而遭到了忌妒、抵触,甚至遭到杀害。

    这两种命运的区别在哪里呢?

    第一种,人们展现智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第二种,人们展示智慧,更多地是为了炫耀智慧,目的是向大家展现自己的聪明。

    这两种人的人生结局,给后世提供了警戒:真正的智者,不应该有意炫耀自己的智慧,而应该尽量把自己的智慧隐藏起来,等到关键时候,才让它发挥作用。

    正确的人生阶段

    有的人,天生勇敢;有的人因为学识过人,他看透一切,也放下了一切,他也获得了勇敢;而有的人,因为无知而勇敢。

    不管是什么原因带来的勇敢,勇敢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尼采对人的精神状态进行了分类,第一阶段即是勇敢。尼采说:

    一个成功的人,在精神的不同阶段,对品德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品德是“勇气”;在第二阶段,最重要的品德是“正义”;在第三阶段,最重要的品德是“节制”;在第四阶段,最重要的品德是“智慧”。

    尼采的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以一个农民出身的包工头为例,在精神的第一阶段,勇敢是核心,也是启动一项艰难工作的基础。

    你要去和那些“大人物”打交道,从他们手里拿到项目;你要面临承包工程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比如要不回工程款、工程赔钱、工程中途停工等等;你还要面临管理众多工人的麻烦,例如他们食物中毒、负工伤、讨要工钱的暴力行为等等。这些都需要勇气。

    如果没有一定的勇气,你简直不敢接一个大工程。即使接下来了,每天的大小事务,也会把你搞得胆战心惊。

    有了勇气,你也就有了启动一项工程的可能。在这之后,你要注意“正义”,尽量不要越过法律、道德的底线,否则你可能会遇到麻烦。

    等你事业步入正轨之后,你就不能像刚入道那样鲁莽了,你要有所“节制”,该抓的抓,该放的放,进退有度。

    到了第四个阶段,你事业已经小有成就,你的人生经历也足够丰富,现在你做事,凭借的是脑子,是智慧了。举重若轻,随心所欲,才能让自己走向更高的台阶。

    早些年,我因为工作关系,曾经结识过一些农民出身的包工头。他们的人生经历,基本上就是按照尼采提出的这四个阶段。

    刚开始承包工程时,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与那些大建筑商、相关部门领导打交道。但是他们胆量很大,不断碰壁,甚至还出过不少洋相,最后终于拿到了项目,也学会了与权贵们交往。

    回忆过去,他们自己也承认,他们最初的勇敢主要是来自无知,即“无知,才能无畏”。

    如今,当年我接触过的包工头,大都到了四十多岁的年龄。当年脸上的无知、鲁莽都已不在,老练、沉稳从他们深邃的眼睛里和微笑的嘴角边,不经意间会流露出来。他们已经经过了尼采提出的四个阶段,他们如今已经成熟了。

    我很羡慕他们的人生,他们是由勇敢走向老练,走向优秀与卓越,他们的人生很精彩,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由懦弱开始,一辈子平平庸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