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18:“华东师大杯”第18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初赛获奖作品选(2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们的日常生活平淡若水,租了菜园子里的房子来避暑,纸窗竹榻,充满了幽趣。陈芸扮作男装随丈夫出游,“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生不能见此者”。这是一颗渴望飞翔的灵魂,陈芸对于这个世界的参与意识在那时可算是空前绝后的,这与三白的柔情珠联璧合。到了九月,两人种植菊花,然后邀请母亲来住,吃螃蟹、赏菊花,有时相挽登舟,那时的夕阳还未落山,红色的光芒映照天空,在陈芸脸上映上一层绯红。此时,华灯初上,江中舟船亮起点点渔火,远望如漫天星辰,这些在外人眼中或许微不足道的事物在二人眼中亦如仙境,正应了李之仪在《谢池春》中所言:“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这种绝佳的爱情状态,源于两人的相知相随,从万物小事中得到诸多乐趣。陈芸曾笑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是啊,何必再远游呢?二人之求何复多?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良田万顷,一日不过三餐,田头房间,足矣足矣。沈与陈二人所求之愿,唯携手同老耳,这种最本真的爱情理想,时至今日,还有几人能够坚守?

    《浮生六记》中有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二人分刻了两枚印,文为“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沈执白文,陈执朱文,往来书信各自使用。在此之前,人们所用之印上的文字莫不是本人字号或是书斋名称,但将如此热烈的话语刻于印上的,大概也只有这两人了,这种直白的表达真是令人惬意,这句笃定的爱情宣言仿佛也是对古印教条的挑衅。若非这本薄薄的册子,我们无从知晓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但是这印文里蕴含的活力已经足以让人动容。有如“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温情,象征着的是近乎贪婪的眷恋。小篆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自此似乎也刻下了真正的永恒。

    /2.白首不分离

    沈、陈爱情之所以令人着迷,我想用李治的一首诗《八至》作释: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前三句只是一个过场,目的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而一般地,我们渴求的多是如火如荼的爱情,却少有追求平淡的愿望。容我举一个反例,鱼幼薇在十三岁时曾经疯狂地爱上一个叫作李亿的男子。李亿,她的子安,曾陪伴她走遍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对着满堂宾客骄傲地说:“这是鱼幼薇,我的夫人。”绝美的图景,四月长安暮春,林花飘谢,十三岁的鱼幼薇和二十六岁的鱼玄机又是一番不同的心境,彼时的她也曾浅笑吟唱:“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如今却只能在赠与邻家女子的诗中无奈地感叹:“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李亿早有家室,这让鱼玄机的心里长满了铜锈,这种暗绿的毒素,在她心中无尽地蔓延,以致后来沉溺于欲海,甚至因为起妒心而杀人。是她的错吗——这个被称作“荡妇”的鱼玄机?还是李亿的无情?李亿有家室,而鱼玄机也只是一个追求爱情的平凡女子。这种爱情悲剧的原因无它,大概是将这份爱情燃烧得过分炽热。绝世的名伶也有丢盔弃甲撂场子的一天,不然那段小楼为何半路撇了程蝶衣而娶了菊仙?想是厌了,心里想过个安安稳稳的日子。世上之人连霸王都忍不住要返璞归真,也唯有不疯魔不能火的程蝶衣才愿意孤独地留在虞姬的世界之中,鱼玄机可不是那蝶衣,于是她燃烧殆尽了。相濡以沫,到底需要爱淡如水。

    所谓“至亲至疏夫妻”,其意也正如此。这个世上多得是浓烈如酒的无上感情,男男女女往往出口就是山盟海誓,岂知即使味浓如老醅,喝多也易醉、头疼,刺激过后留下的也总是疲乏和劳累。想来爱情终究柔软,哪熬得住这般烈火的灼烧?看过那些真正令人心动的爱情,大多也都存有平淡之真味。沈、陈二人深得其中之真谛,何必要惊天动地呢?“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又何必每日豪言壮语?交流之乐趣,在于对方能够心领神会,能够举一隅而反三。这样才可以将沉默化为默契,化为真正的柔情。平淡的意味深长也就在于能够长久地保持两人的感情观照——生活的框架大体也是平实的,容不得太大的波动。沈、陈两人的爱情观在今天看来极为笃实,不会随着新鲜感的失去而使对方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两个人感恩而珍惜,细水长流地维持着爱情之光的微热,这也许是现在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吧。

    《浮生六记》中还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一些启示的便是二人对于生活乐趣的探索。能够拥有这样的雅趣生活的,其自身也应为知性之人。沈三白“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自不必说,而陈芸曾“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获至宝”,就让人莞尔失笑了。二人眼中的世间一切都自有趣味。一回二人食卤瓜,沈嫌其臭,不肯入口,芸劝之曰:“此犹无盐貌丑而德美也。”对待小小一卤瓜以楚地无盐女为譬,其精其妙令人拍案叫绝,想也只有想象力足够丰富,腹中经纶足够深厚的女子才能有此灵光。苏东坡学士曾有一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这个词我们很难下定义,但是我们能肯定二人必是在享受这份清欢,山珍海味虽然豪奢,芦蒿野菜也自有风味。要知道,世间处处即是景啊!戏台下的花光灯影,泉泡茶叶于荷心——“香韵尤绝”,仅仅如此小物,便能让人把玩好久了。世间无尽的美丽宝藏,是要用一颗不曾萎缩和停顿的心去感受的。沈、陈二人毫无疑问做到了,他们极力去挖掘品味生活中真实而又易被忽视的有价值的事物,在他们的爱情中也是如此。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启示意义不言自明。且看现在的我们,何曾能真正感受生活的况味?欲海难填,人心寒凉。弘一法师曾笑着说道:“淡有淡的滋味,咸也有咸的滋味。”我们可曾细心品味过?囫囵吞枣罢了。对于美的等待,我们总显得手忙脚乱,准备不足,除去对名利的追逐之外,大多数人的眼睛里和心灵深处挖掘不出任何闪亮的东西。在我们心中,精神的审美向度也终于枯萎,我们用浮夸取代了宁静,用粗鄙对抗着精细。我们对爱情失去了欣赏和玩味的从容心态,失去了细腻的心思和克制的礼仪。相对无趣,心性无聊,才在逢场作戏的幻景中迷醉,在曲终人散的路口恸哭。我们,这是怎么了?

    心若躁动,情难长久;心若委顿,情亦难深。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嘉庆癸亥年三月三十日,陈芸病重。

    临终前,陈流着泪,对沈复道出一席话:“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言罢,病愈重,口不能言,仅出“来生”两字,一灵飘渺。

    沈复紧紧握着她的手。

    别走。

    无人应,二十三年光阴,半生欢喜,半生流离,是幸,还是不幸?不幸,家道中落,妻子病重,子死父逝。面对着无言的伤痛,二人都怀着平静和坚韧的心境,什么都能放,唯一不放开的即是彼此的双手。吾负卿矣。多舛的命途,让二人看不见他们的未来,但“总因君太多情,妾薄命耳”、“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抵过千言万语。陈芸未尝有过怨言,抱怨这个男人让自己一起颠沛流离,她的心中只有感激,为那段短暂的欢愉而感谢天地。幸吗?得知己如此,是二人的至幸,我们可以看到两百年前的一天,有一对男女,他们见到荷花花瓣的开合,茶叶的茶香,雨水烹煮过之后的清澈甘甜,以及彼此的两相缱绻……浮生若梦,李太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里唱道:“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人在光阴中均是过客啊。李太白也曾吟道:“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无数次地与多少人擦肩而过,在若梦的浮生中,在真正归去前的一段旅程中,能找到彼此两相情悦之人,看似容易,其实多难,多难。

    且不要辜负这短暂的良辰美景就是了。

    二人的爱情短暂,终因这“无常”二字而凄凉完结。但是又何必可惜呢?昙花一现的惊艳,只要出现一次便已足够。因为这静默,你永远不会了解它蕴藏了怎样深沉如海的情感,你不会懂得,它化作的尘埃是怎样的温暖。

    浮生终会梦醒。

    一回,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沈曰:“幼时一粥犹谈不了:若来世不昧今生,合卺之夕,细谈隔世,更无合眼时矣。”二人在有岁的今生已不负彼此,已释放尽所有的美好情感,足矣。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来世,愿你们再度相逢。

    点评

    虽然只有三叠,却完全是新世纪的《浮生六记》。写法是新的,人物是旧的。章节是不同的,情怀是相同的。文学的魅力于此更引人入胜——你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吟咏,或者反调颠覆,不管时间是过去了二十年还是两百年。当然,我们很明白,作者“想讲讲”的其实不是沈复,不是陈芸,甚至不是他们的爱情,而是我们、我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所有的铺垫,时而平实,时而跳脱,从两百多年前的一对夫妻开始,最终落实到“用浮夸取代了宁静,用粗鄙对抗着精细”的现实,多少有点落入“怀旧”的窠臼。然而,丝毫不妨碍我们向中国笔记文学传统致敬的心愿。

    作家 素素

    第三辑 在生命中生活

    “他们在生命中生活,被剧烈的风穿透。”他们毫无惊人之处,也就是,一个个截然不同的人,在生命中绽放,在生命中凋零……

    密林深处的小矮人

    王力

    中国计量学院/大四

    顾小旦行走在老街的青石板道路上,身体中空荡荡的胃囊时不时地发出“咕咕”的怪异叫声,同时也制造出阵阵饥饿感,狠狠地折磨着身心。

    实际上在一个小时前,顾小旦才吃过午饭。然而那餐午饭没有荤素搭配的菜肴,没有香喷喷的白米饭,只有一个瘪掉的红薯。平日里丰盛的午餐被简化成了一个小小的红薯,放在以往,这么一个小小的红薯顶多只能算是一顿夜宵,或者是早餐白粥的搭配食物,但现在却要用它来解决一顿正餐,顾小旦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在自己的胃囊里待了不到一刻钟就没有影子。

    顾小旦感觉到自己原本平稳的脚步开始战栗一般摇晃起来,脑袋中似乎出现了一个漩涡,在不停地搅动着。视线渐渐变得模糊起来,许多金色的小星星闯入了自己的视线中转个不停。

    这便是饥饿的感觉,身体犹如一只供电不足的喇叭,只发出微弱的“呜呜”声,听上去好像呻吟一般。这种感觉,简直糟糕到了极点。在多年之后,顾小旦才知道自己的童年很不幸地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顾小旦还记得,那个时期所有的粮食都要用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小票才能购买,钱都变成了废纸,那个时候家里的米缸从来没有盛满过,总是在不到一半的位置停下来,顾小旦总是会问自己的母亲,米缸中另外一半米上哪去了,母亲总是苦笑着摇头,不去回答他。

    有一段时期,顾小旦发现母亲脸上的皮肤像注水一般鼓起来,变得光滑细腻,犹如回到了少女时代。当时自己还替母亲高兴了一阵子,然而等自己懂事才知道那是因为饥饿而导致的浮肿病,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生命都将受到威胁。

    在出来之前自己看到家里的米缸已经见了底,站在米缸前向下看去,目光中尽是米缸独有的深褐色,就连一粒米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午饭时自己吃的那个红薯还是母亲在人民公社的地里捡来的,他记得当时母亲捡到红薯时的神情简直比捡到一块黄金还要激动。这让他很不理解,因为在他看来红薯没有黄金值钱,二者压根没有可比性。

    这时候的顾小旦一心只想着关于家里米缸中的米不翼而飞的原因,以及如何把所有的米都找回来。他当然不会想到没有粮食生活将没有盼头之类有关生存的高深问题,毕竟这不是他该考虑的。

    经过一家百货商店,顾小旦在商店的门前停下来。隔着透明的玻璃,顾小旦看到货柜里的布娃娃都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双眼不再像以往那样炯炯有神,它们好像也在遭受着饥饿的折磨,和自己一样。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顾小旦刚刚转过头就看到地面有个灰色的身影闪电般地从自己的身边窜过去,定睛一看那是一只灰色的老鼠。与此同时后面的人群追了上来,他们径直越过顾小旦跑了过去,有个人差一点将顾小旦撞倒在地。看来他们是在追赶前面那只老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歇后语顾小旦早就在语文课本中看到过,现在是真正看到了有关这个的壮观场景。

    前面奔跑的人群突然围了上去,同时手中的木棍一起对着地面雨点般落下,地面的青石板剧烈地震动起来,其间还夹杂着老鼠微弱的惨叫声。这只老鼠跑得虽然很快,但最终还是逃不掉被乱棍打死的命运。顾小旦也很讨厌老鼠,因为它们总是会偷偷地潜入自己家的米缸,放肆大胆地偷吃里面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米粒。这次,自家米缸中的米很有可能就是被它们偷吃光了。

    前面的人群停止了击打,其中一个人蹲下从地上捡起已经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老鼠,将它高高地举过头顶,脸上带着胜利后才有的微笑,昂首阔步地从顾小旦身边走过去,犹如中了头彩。顾小旦实在不明白,仅仅是打死了一只老鼠为何就高兴成这个样子。以往打死老鼠一般都是扔进街边的垃圾桶,或者引几只馋猫过来清理地面,但这次居然有人不嫌肮脏从地上捡起老鼠,并似乎还把它当成了战利品。那时候的顾小旦当然不会知道,在那个时候,老鼠算得上是一顿难得的荤菜了。

    “咕咕……”肚子叫得越来越厉害了,急需东西去填补胃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