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斯是楚国人,他看到秦国的实力雄厚,有可能吞并天下,他就来到了秦国。李斯呢,他先投靠在秦国承相的门下,由于巧舌善辩,被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看中,任命为客卿。客卿呢,就是外来的官员。

    这个时候啊,韩国给秦国派来了一个姓郑的水工。水工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好比是一位水利工程师。他给秦国出了个主意,让秦国开凿一条巨大的渠,也就像是运河呀。引这个泾河的水来灌溉农田。其实这是个计谋,就是用浩大的工种来耗费秦国的实力,让他没有力量再打韩国。

    开工之后,秦王发现了这是个计谋,很生气,要杀这个姓郑的水工。同时这件事呢,也引起了秦国原来的这些大臣对客卿的不满,请求秦王下逐客令。也就是把这些客卿给赶走,那么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这个时候,李斯上书秦王,劝谏秦王,他说用人,不能只用秦国的人,要广泛地网罗人才,这是符合秦国利益的。他还引用了当时的一段俗话,那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他用这个泰山为什么能大呀,河海为什么能深呢,用这个道理来劝秦王不要下逐客令。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进而重用李斯。

    李斯辅佐朝政二十多年间,秦王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李斯也升为承相。他又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措施,使秦国富强。至今,泰山还保存着李斯撰写的秦始皇封禅泰山的部分碑文,李斯小篆对于汉字演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尊重人才不是虚伪,更不是吹捧,它是发自心底的真诚,因为虚伪绝不会有耐心同真诚长久在一起。因此,当我们真正尊重人才时,我们的国家离强大之日就不远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从前,有个人读了很多书,被人们称为博士。博士自己也很自负,非常欣赏自己,认为自己熟读四书五经,学识渊博,平时说话也喜欢咬文嚼字。

    有一天,博士到集市上去买驴。他在集市上走了一圈,终于选中了一头驴。付钱以后,他叫卖驴的人写个凭据给他,可卖驴的人不识字,就让他代写。

    博士于是就借来纸笔,磨好墨,构思了一阵,就提笔写了起来。写呀写呀,写了好长时间,写了密密麻麻三大张纸,博士还没有写完。卖驴的等得不耐烦了,就问博士:“你怎么还没写好啊?”博士说:“快了,快了!”又过了一会儿,博士终于写完了。

    卖驴的请博士把写好的凭据念一遍,博士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卖驴的站在旁边,瞪起眼睛听着,都听博士念了三张纸了,还没有听到一个“驴”字,就忍不住问博士:“你都念了三张纸了,怎么连个‘驴’字都没有啊?”

    原来博士满篇都是写了些之乎者也之类的空话,半天都没有扯到实质上去。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说:“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精辟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学习时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相信书,唯书惟命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便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独学无友

    寇准三十几岁即被宋真宗封为宰相,他为人正直,敢作敢为,为此得罪了不少私心利己的大臣。投降派首领王钦若屡进谗言,排斥打击,寇准终于被降职到陕州作地方官。

    寇准有个朋友叫张咏,在成都任太守时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对他的朋友说:“寇准这个人是天下奇才,可惜他的知识少了些,做宰相有点不够用。”

    张咏在成都任满,要回京城听候另行任命。他路经陕州,知道寇准被降职到这里,顺路来看望寇准。寇准见多年好友来访,分外高兴,立即盛筵款待。他们边喝酒,边畅叙别后的情怀,及朝中政事。天色己晚,张咏起身告辞。寇准依依不舍,握住张咏的手说:“你我是多年的朋友,这次分别,谁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逢,难道你对我没什么要嘱咐的吗?”

    张咏看看寇准,低下头想了好一会才说:“《霍光传》不可不读,以你的聪敏,读后定有所悟。”

    张咏说完,二人互道“珍重”然后分手。

    寇准回到寓所,想起张咏的临别赠言,觉得有些疑惑不解。寇准想:“霍光是汉武帝最信任的大臣。汉武帝死后,霍光辅佐刚刚八岁的刘弗陵当皇帝,他虽然总揽朝政,但尽心尽力。刘弗陵死后,霍光又立昌邑王为皇帝。昌邑王当了皇帝以后,荒淫无耻,整天饮酒,不理朝政,胡作非为,朝野上下惶恐不安。霍光为了刘汉江山不因此倾覆,不得己到皇家的宗庙发誓,废掉昌邑王,立刘询为宣帝,为汉家社稷立下大功。纵观霍光的生平,有大功而无大过,是历史上的名臣。而自己与霍光毫无相似之处,那么《霍光传》对我能有什么启迪呢?”寇准思来想去,认为重读一次《霍光传》,必有所启发,当他读到《霍光传》史臣的总结性评论时,书中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这句话,忽然恍然大悟,知道张咏是劝他多读史书,提高处理朝廷大政的水平。

    寇准专心致志,奋发读书,终成一代名相。

    人类需要交流,有声和无声,直接和间接,都用交流的方式,从而获得感应与认同。交流让人温柔易感,使人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并且彼此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独学无友,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因此朋友之间的交流,既是了解也是渗透,更是一种学习。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他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他当皇帝以后,下令增加科举名额,让更多的读书人有踏入仕途的机会。

    同时,他还召集了许多学者,让他们编纂大型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

    李肪、扈蒙等人接受了任务,经过七年的努力,于太平天国八年编成了《太平总类》一书。这部书规模很大,共有一千卷,分为五十五门,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物产、医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宋太宗对这部书很有兴趣,他决定自己每天看三卷,用一年时间把这部书全部看完。因此,这部《太平总类》也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天国年间编成的,皇帝亲自阅览过的书。

    宋太宗是个皇帝,每天的政务自然十分繁忙,时间非常宝贵。但宋太宗不管多忙,都一定要挤时间按计划每天阅读三卷。

    有时实在是抽不出时间,他也一定要另外再挤时间补上。

    他身边的侍臣们见他这么辛劳,担心他过于劳累,有时就劝他注意身体,少看点书。宋太宗听了,笑着对侍臣们说:“只要翻开书本阅读,就一定会有收益,这可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啊!我只要有书读,就一点也不疲劳。”

    侍臣们听了,都十分感动,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就这样,宋太宗果然按照计划,用一年时间把这么一部大型类书看完了。

    学习能使人聪明,充满智慧,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敲打,没有言语和训斥,没没收取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所以只有不间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才能保证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

    敏而好学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叫孔圉,他勤奋好学,为人谦虚,受到人们的好评。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怎么样,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服口服。

    对一般人来说,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于开口了。

    读书破万卷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所有人类做过、想过、获得过或存在过的东西,像以魔术保存法一样存在于书面之中,书是人们精选出来的财富。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学到书中的精华,同时书籍也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

    北宋时,有一著名的画家,名叫孙知微。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草图以后,因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们找来,说:“这幅画的轮廓我已经画好了,剩下着色的工作,你们几人接着做吧,一定要认真做好。”

    老师走了以后,弟子们争先恐后地准备上色,可是,忽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个学生说:“老师平时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匆忙当中忘了画上,我们给补上吧。”大家都一致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归来。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莲花时,气愤得吼叫起来:“《道经》中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们一个个都吓得不敢吭声,纷纷低头认罪。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善于思考。

    学习要得法,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是片面的、无益的。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学是要学,但是要懂得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有效果。所以,我们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更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

    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立志苦读

    林则徐小时候,家庭生活比较清苦。传说,林家每到过年除夕之夜,才难得地吃上一餐素炒豆腐。也只是到这天晚上,挂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灯芯。为了读书,他每次都要典当衣服来买书。

    有一段时间,他还在闽县衙门内兼做知县房某的抄写员,以其所得,补贴读书的费用。当时就有人劝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让则徐改业,具有读书仕进观念的林宾日,当然没有采纳,则徐刚刚懂事,看见母亲和姐妹们忙于做活,“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深感不安。“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

    和林宾日一般见识的林则徐的母亲陈帙,当然不会同意,反而正色地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破落中小地主出身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恪守孔孟之教,轻视体力劳动,认定最高贵的道路是学习好了高中皇榜来登上仕途。

    这种具有二千年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经过宾日夫妇的言传身教,不能不给林则徐的早年思想,深深地打下地主阶级的烙印。

    然而,由于自己有过困苦的经历,林宾日夫妇思想里还有同情下层人民痛苦,不满官僚地主巧取豪夺、贪污中饱的一面。给林则徐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下面几件事:

    一、救济亲友和穷人。则徐儿时,就亲眼看到父亲把米送给困穷如洗的三伯父天策,自己和母亲忍饥挨饿,还告诉他说:“你伯父来,不能说你们没吃。”

    二、不徇私枉法,不收贿赂。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重金贿买宾日,为其保送文童,他拒绝了。又有一次,“里中有豪猾者,欲延府君课子,不惜厚聘。府君疾其衰行,坚却之”。

    三、不满官场贪污腐败。则徐10岁那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按察使钱士椿等贪赃枉法事泄,被革职拿办,成为轰动全国的一大丑闻。在此前后,林宾日每次教书回家,和妻子怒形于色地谈论。

    父母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地浇灌着则徐幼小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林则徐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比较正派、刚直,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的某些锐气,并不是偶然的。看看林则徐为悼念亡父亡母而作的《先考行状》、《先妣事略》,便可见其影响之深了。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求学7年,一直到20岁中举人为止。当时的鳌峰书院是福建的最高学府,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原名天策,字宪光,一字琼河,号苏年),是一个进士出身,“有心用世”的封建士大夫。他为人比较正直,对官吏治国的腐朽败坏感到气愤。

    1784年,乾隆帝游江南,召集闽浙众多书生在杭州敷文书院会试。当时权臣和珅监试,故意“于御座下脚几坐收试卷”,迫“纳卷者必屈膝”。郑光策参加这次会试,不愿在和珅的淫威下屈膝,“侧目之,愤形于色,乃约闽士林乔荫等数人,以长揖退”,随后“洒然返里,益肆力于学,尤喜读经世有用之书”。

    当时的学者文人,大多因惧于罗织文网的压迫,不是皓首穷经,口谈程朱,就是不问政治,考据典籍。学术烦琐,思想空虚,长篇巨帙,无济于世。郑天策对此万马齐喑的风气深感不满,主持鳌峰书院时,他讲求“明礼达用之学”,鼓励学生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读书。所以书院的教课,不仅有制义诗赋,还注意到经世之学。

    林则徐在郑光策的引导下,开始钻研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知识,接触以各种经史典籍,大大开拓眼界。他还通过父亲的关系,结识了被后人称之为“今文学之初期”的“研究今文遗说者”陈寿祺。

    陈寿祺(1771-1834年),又名恭甫,字介祥,号左海,比林则徐大14岁。两人结识之后,“比数过从,通悃愫,讨文字,欢甚”。林则徐在一首诗中说:“束发读公文,珍如觏鸿宝”,从陈寿祺的文章中受过不少启发。

    从林则徐早年的一本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原无题名,书名是后人加的)看,他当时研读的范围十分广泛,有儒家经典以及朱嘉、陆九渊、王阳明诸人之作,亦有《老子》、《韩非子》、《庄子》,有《史记》、《汉书》等史籍,还有历代诗文集、笔记、佛经、医书及书法碑帖等等。

    大概是边读边记的缘故,札记潦草紊乱,不成系统,有时随手摘记一些警句,有时记书中某段故事,有时仅记书籍、作者的简要情况。从这些庞杂的内容分析,他大概是儒、法、道、佛都学习了,而且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阅读儒家经典以外的书籍上,学风确是“不涉时趋”,和当时崇尚程朱理学或专攻考据汉学的文人学子有别。

    札记中有一些警句,如“博闻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刘勰语)、“勿苟且雷同,勿偏执臆见”、“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反映他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讲究言行一致的心情。另一些警句,如“世尽思居奇之居,人竟为染指之望,徇私吹索,借端凌践”,“矫饰虚声,潜纳贿赂,陋习相沿,谓之名实兼收”,“竭小民衣食之资,供官司奴隶之困”等,则流露他对现实有某种不满的情绪。“岂为功名始读书”一句,可见林则徐确已遵循师长的教诲,“以立志为先”,树立经世致用之志了。

    正因为这样,林则徐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深怀敬佩。南宋抗金英雄李纲,福建邵武军人,祠墓均在福州。林则徐对他的事迹更为熟悉,时常和朋友们谈论他的悲壮故事。求学期间,林家曾一度迁居越王山(又名屏山)脚下,他更是经常和学友一道,到越王山麓的李纲祠凭吊,赋诗抒发爱国的情怀。

    后来在22岁那年,还和学友们发起修葺李纲的墓地。他喜爱白居易写诗的风格,白居易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曾经炽热地打动了他的心坎。

    父母师长的教诲,书院学风的熏陶,使林则徐从救时济世的志向出发,贪婪吸取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思想养料,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

    盲人读书

    明末著名诗人唐汝洵,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但谁也想象不到,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瞎子。

    唐汝洵生下来的时候是很聪明的,3岁的时候,他哥就教他认识了好几百个字,读了好几本书。可是他在5岁那年,却不幸出了天花。后来病虽然好了,可是两只眼睛却失去了光明,成了瞎子。

    起初,唐汝洵非常痛苦。过了一些时候,他安定下来了,心想:只要我有坚强的意志,两眼看不见也照样能学习。于是,每逢哥哥读书的时候,他就坐在旁边用心地听,把听到的文章和诗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唐汝洵还想了些别的办法加强记忆。他依照古人结绳记事的办法,在绳子上打上各种各样的结儿来代表诗句,他还用刀子在木板或者竹片上刻出各种各样的刀痕来代表文字。哥哥不在家的时候,他就摸着这些绳结和刀痕,大声地朗读。

    唐汝洵用这些办法读了不少书,记住了不少诗。后来,他就学着作诗。作诗的时候,要是有人在身边,他就念出来,请人家帮他写在纸上;要是没有人帮他写,他就用结绳和刻刀痕的办法把诗记下来,然后再请人写到纸上。

    唐汝洵就用这样的办法,作了将近1000多首诗,成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诗人。他刻苦学习,发愤成才的精神是多么感人呀!

    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苦读成大器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颗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第二天,他又到塾里读书去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旷课了。不论老师留下多少功课,他总是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唐朝开元十一年间,年轻的李白在蜀中已经相当有名了。他渊博的学识,使许多人尊敬他。但他并没有满足,经常外出寻师访友,游览名山胜地,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艺术素养。这年刚立春不久,李白便带着书僮,身佩宝剑,从绵州来到万县。一住下,李白就向人们打听这里谁的学问高,谁藏的书多等情况;并不辞路远,常常去拜访一些饱学之士。

    李白怀着谦虚求知的态度,从一些有学问的人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得到了不少罕见的书籍,于是就拿回客栈如饥似渴地学习。尽管这样,他还是不满足,认为住在客栈里,往来客人较多,影响他的学习,很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用心读书。

    一天,李白散步来到一座山下,看见山的四周都是陡壁,只有一条能过一个人的石梯,斜着向山顶伸去。李白看了一会儿,就试着用手扶着石壁,慢慢地向上爬去。只听见书僮在下面让他快下来,李白往下一望,只觉心头发慌,两脚无力。

    李白回到客栈,一夜不能入睡,隔壁间又不时传出一两声吵骂。李白想,这里如此不安静,怎能学习呢!山上的路既然很难走,必定没有多少人上去。如果能在上面找一个适当的地方学习,那真是太好了!

    第二天一早,李白又来到山下,当他上到山顶时,看到一块平台,他端详了一会,感到非常满意。李白就请人在这山腰上搭起草庐,然后把所有书籍、行李都搬到这里,专心致志,认真攻读。

    后来,李白成了唐代著名的诗人。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就把这座山改名为“太白崖”,并在山下建立了一所书院,取名“白崖书院”,老师们经常用李白刻苦勤学的精神,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孰能无惑

    我国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孟子。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虚心请教,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