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韩非子·喻老》。
王寿背着一大包书走路,在路上遇到了徐冯。
徐冯说:“做事情,是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合适的时候中产生的,所以说,智者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书本上所记载的都是人们的言论。言论是由人们的智识而产生的,所以说知者不藏书。现在,你为什么要背着书走路呢?”
听了他的话,王寿便烧掉了那些书。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认真,百读不厌。
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晚年的孔子特别喜欢阅读《易经》。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意思是说: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翻来覆去地读,把编简册的绳子都翻断了很多次……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自言自语地说:就这样读它几年,那我对《易经》也就学透彻。到那时候,我一言一行都会更加文质彬彬了。
唯业公羊
“唯业公羊”告诉我们,不懂装懂,就会闹出笑话;在知识的问题上不能有半点虚假。
此典出自《笑林》。
有个人打算拜见县令。他提前去问县令的随从:“县令大人喜欢什么呢?”有人告诉他说:“县令特别喜欢《公羊传》这部书!”
后来见到县令,交谈中,县令问他:“先生现在读什么书呢?”这个人立即答道:“一心一意攻读研究《公羊传》。”县令就问他:“谁是杀害陈佗的凶手呢?”因为这个人从来没有读过《公羊传》,听到县令这样问他,以为是谈论一件人命案,目瞪口呆了半天才说:“我这辈子也没有杀过陈佗。”
闻一知十
“闻一知十”的意思是说,听到一点知识就能懂得许多道理。后人常用它来形容聪明过人,能够举一反三。
此典出自《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春秋时期,孔子有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都比较有才能。一个是子贡,能言善辩,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在鲁、卫等国当过大官。另一个是颜回,他生活俭朴,聪明好学,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不幸的是,颜回过早地去世了,孔子为此很是悲伤。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确实是这样,我同意你所说的,你是不如他。”
问一得三
“问一得三”比喻问的少,得的多。
此典出自《论语·季氏》:“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春秋时,孔子有个儿子叫孔鲤,字伯鱼。当时,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些人认为孔子在教学上不一定会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还有人认为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可能教的更多一些。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陈亢问伯鱼:“您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他问我:‘学过《诗》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在官场中)就不会说话。’于是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从他面前快步经过庭院。他问我:‘学过《礼》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在官场中)就站不住脚。’我回去后就学《礼》。我只知道这两件事。”
陈亢听了孔鲤的回答,心里十分欢喜。他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了解到学《诗》的道理;了解到学《礼》的道理;又了解到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儿子。”
无益反损
“无益反损”强调对于经典著作的言论不能寻章摘句,呆板遵循,否则无益而有损。
此典出自《笑禅录》:“颂曰:自有诸佛妙义,莫拘孔子定本;若向言下参求,非徒无益反损。”
有一个道学先生教育他的学生说:“只要懂得孔老夫子的一两句言语,就会终生受用不尽。”话刚讲完,有一个学生上前深鞠一躬说:“老师说得太好了,我对孔老先生的两句话觉得非常亲切。”这位先生问:“是哪两句话啊?”学生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五行俱下
“五行俱下”形容读书特别神速敏捷。
此典出自《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为郡决曹史,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千人。及还,太守备问之,奉口说罪系姓名,坐状轻重,无所遗脱,时人奇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人。他从小就很聪明,他从孩提时代起直到长大成人,所经历的任何事情,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读书时五行并读,神速而敏捷。他在郡里当治狱官时,到所属的四十二个县巡视,考核囚徒数百、上千人。回郡以后,太守详细问起时,他都逐一一一说出罪犯的姓名,以及每人所犯罪过的轻重情节,没有一点遗漏,人们都认为他的记忆力太不寻常了。
据说,有一次,应奉和同事许训一起到京师去。从乡里出发以后,许训把一路上见过的长吏、宾客、亭长、吏卒、奴仆等人都暗地里登记下来,要考验一下应奉的记忆力。从京师回到郡里以后,许训把那个长长的姓名登记册拿给应奉看。应奉说:“上次在颍川纶氏都亭吃饭时,一个姓胡的亭长带着一个叫禄的仆人,给我们送水浆喝,为什么没有登记上呢?”听了他的话后,在座的人都惊讶不已,都被他那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了。
燃烛而行
“燃烛而行”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漫天夸大,否则就会露出破绽来了。
此典出自《赞刘谐》。
有个道学先生,穿着高底大鞋,甩着长袖,拖着宽带,头戴一顶三纲五常的帽子,身穿一件伦理道德的衣裳,从旧纸堆里捡一两句儒家经典,陈词滥调,念诵不已,便自以为是真正仲尼弟子了。
有一次,他正好碰到刘谐。刘谐是个聪明而又有学问的人,看见他这副样子,便嘲笑他说:“你这样其实是不了解仲尼老兄。”道学先生气得脸都青了,站起来说:“‘天下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你算什么人,竟敢直呼夫子的名字,还和他称兄道弟!”刘谐说:“噢,难怪羲皇以前的圣人不分昼夜整天点着灯笼走路啊。”
下笔成章“下笔成章”形容一动笔就可写出好文章。形容文才聪颖。亦作“下笔千言”。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曹操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曹植,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论和辞赋几百篇,擅长写文章。众人都称赞他是一个奇才。
曹操虽然很欣赏曹植的才气,但又觉得奇怪。有一天他问曹植说:
“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你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曹植赶紧跪下来禀告说:“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如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说我是让别人代写文章呢?”
“哈哈,那就好啊!”于是,曹操对小儿子也更加宠爱。
不久,曹操在邺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曹操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而且每人要写出一篇辞赋来。曹操想试试儿子们的文采。曹植拿笔就写,一会工夫就写成了。曹操心里非常喜欢,想立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曹植虽然在文学上非常有才能,但性情孤傲,我行我素,不注重仪表。穿衣、乘车、骑马极为随便,不注意威严,又喜欢饮酒,对他的这些曹操很不满意。有一天,曹植乘车走在路中间,又开了司马门出来,这些都是违反规定的。曹操大发雷霆,处死了车夫,从此开始讨厌曹植了。
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丕,与他完全相反,曹丕很懂权术,擅长掩盖自己的心思,宫内上下左右的人他都结交,众人都说他好,于是曹操终于决定立他为继承人。后来曹丕做了魏文帝。
曹操死后,曹植遭受曹丕的猜忌和压抑,整天郁郁寡欢,活到四十一岁便死去了。
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战国时,楚国有一位贤士,名叫孙敬,他到洛阳求学,为了认真学习,避免瞌睡,就把头发悬挂在梁上,如果读书读得困倦,眼睛一闭上,睡着了,头必然要低下来。头一低,那么悬在梁上的头发自然会把他拉醒,他就能够继续读书了。
战国年间,苏秦家境贫寒,他曾拜当时名学者鬼谷先生为师,学得了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经论,就想为国家效力。
那时秦惠文王励精图治,招揽贤才。苏秦应募前往,献出他的治国安邦大计。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计划,他只得怏怏地回到洛阳。家中父母见儿子没出息,连工作也找不着,直对他叹气,老婆更不用说,坐在纺车上织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他饿得难以忍受了,只得厚着脸皮,向嫂嫂讨一碗饭吃。嫂嫂对他也没有好脸色,厉声说:“还吃饭哪?连烧饭的柴火都没有了!”苏秦被驳斥得几乎流出泪来。
他回到自己房中,仰头兴叹:“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妻不认为他是丈夫,嫂不认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认为他是儿子,我有什么可说的呢!”
于是他更加发奋读书,夜里读书困倦的时候,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当然痛得睡不着觉了,就这样夜以继日的研究,一年就取得了成就。最后,苏秦终于发达了,他在秦国献出一统天下的政略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就立刻改变政略,说服山东(太行山之东)六国(齐、楚、韩、赵、魏、燕)联合起来结成了一条“合纵”的战线,共同反抗秦国,不让秦国出潼关一步。
因此,苏秦佩带了六国相印,从楚国回赵,仪仗队有几里路那么长,骑兵步卒,执戈持盾,围绕在苏秦座车之旁,车前车后,旌旗蔽天。各国诸侯派来的专使,随节获送,俨如一个国君出巡。当苏秦车驾经过洛阳他的家门时,苏秦的嫂嫂、弟弟、老婆看到这副威仪,吓得俯卧在地,头都不敢抬。以前他们的那副势利小人相现在都无影无踪了。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侯立即封他为武安君。
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表示专心学习,不知疲倦,不知满足。
此典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在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常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他一走入学生们中间,学生们总是提出各种问题来请教他,而孔子总是耐心地给学生解答。一天上课之余,一个学生问孔子道:“老师,你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希望我们将来有所出息,根据目前我们的实际情况,你觉得哪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哪些事情是你最忧虑的呢?”孔子和善地看了看这个学生,然后说:“品德没有很好地培养,学问没有很好地巩固,听到说要做好事,却不身体力行,自己有了缺点,却不马上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接着另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呢?”孔子回答说:“‘学而时习之’才能把学得的知识巩固下来,才会越学越有兴趣。”孔子给学生解答问题诚恳又耐心,释去了学生们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大家很受感动,情不自禁发出了感叹:老师真好啊!老师不但在学习上不知疲倦,而在教导我们上又这样耐心,真是难能可贵啊!孔子听了学生们对他的称赞,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学习努力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压倒元白
“压倒元白”形容能人辈出,超过同时代的名家。
此典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汝士其日大醉,归谓子弟曰:‘我今日压倒元、白。’”
唐敬宗(李湛)宝历年间,宰相杨嗣复在家中大宴宾客,著名的诗人元稹、白居易都应邀出席,大家在酒席上当场赋诗。刑部侍郎杨汝士最后写的,也写得最好,元稹、白居易看后都十分惊讶。
那天,杨汝士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后对子弟说:“我今天压倒了元、白。”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说明学业上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做事成功是由于思考。在运用时,常将“业精于勤”和“行成于思”分开运用。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因为极力劝阻唐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七年,韩愈再一次做国子博士。第二年,他写了一篇对于进学问题进行辩析的文章《进学解》,假设国子先生(即韩愈自己)和学生的对话,说明进德修业的道理,并表达了自己遭贬斥不得重用的心情。
《进学解》的一开头,韩愈写道:学业由勤勉而精进,由嬉游而荒废;德行由思虑而成就,由因循而败坏……所以,学业上最怕的是不精,而不怕主管长官看不清;德行上最怕的是不能成,而不怕主管长官不公正。
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表示对问题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不多。
此典出自清代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二:“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宋朝诗人陈师道赞扬苏东坡的诗,初学刘禹锡,后学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御定的《诗醇》中却不认同这种说法。在《诗醇》中评论苏轼的诗时写到:“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意思是说:相信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是独立千古,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诗来看,而宋代诗人陈师道认为苏轼的诗起初学刘禹锡,晚期学李太白,这是对苏轼的诗了解不充分的说法。
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原意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现在则用它形容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了解。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难乎!”
春秋时期,有一年,晋国大夫荀瑶带领军队攻打郑国。他把兵马驻扎在桐丘这个地方。郑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根本不是大国的对手,国君急忙派大夫驷弘到齐国去请求救援。齐国答应出兵援助郑国,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出征。
陈成子率领的齐国军队顺利地到达濮水岸。不幸的是,正赶上天下大雨,士卒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
“晋国的兵马就在眼前,我们郑国君臣盼望齐军早一点到达,以解困厄。如果现在被大雨阻拦住,可能会来不及解救郑国了……”
陈成子也焦急万分,他身披斗篷,拄着兵戈,站在山坡上指挥过河。战马看到河水吓得嘶叫,他便用鞭子狠抽,硬逼着它们渡过了濮水。齐军顺利地到达对岸,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担心,便与左右部将商量说:
“陈成子新近操持齐国朝政,国内百姓都非常拥护他,兵士也愿意替他拼搏,瞧他的军队那样整齐,可能我们不是他的对手啊!”
他的部将也赞成他的看法,纷纷主张撤兵。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了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
“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完全是为了替你报仇,陈国被灭亡是郑国的罪过,而陈成子家族是从陈国分支出来的,可能也会为此忧愁吧?可是现在陈成子却恩将仇报,率军来攻打我们,太不知好歹了。如果陈成子认为陈国的灭亡是无所谓的事情,那么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这一番话,知道这是荀瑶编造的谎言,愤怒地说:
“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荀瑶这样的人也不会有好下场的!”
使者走后,荀文子向陈成子禀报说:
“有一个刚从晋军营里跑出来的人说,晋军准备调动一千辆兵车袭击我们的营门,要全部消灭齐军,你快拿主意啊……”
陈成子严肃地告诉他:“我出发之前国君就嘱咐过我:‘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兵马’。即使晋国出动两千辆兵车,我也不能避开它而不与他拼搏。我真没有想到,你刚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向国君禀报。”
荀文子又羞又愧,后悔地说:“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于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这三项都要考虑成熟才能向上报告。而我在对这三个方面全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妄加非议,怎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不到信任,只身逃亡在国外,都是因为我不懂策略呀……”
几天以后晋军撤兵了,陈成子也班师回国了。
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玑,不可多得。
此典出自《史记·吕不韦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在赵国做生意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等到子楚继承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继承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非常盛行,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方设法来巩固他的地位。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把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写下来。最后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著,题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倚马可待
“倚马可待”表示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晋朝有个名叫袁虎的人,少年时家境清贫,但学习却非常刻苦,从不懈怠。为了维持生活,袁虎常去帮人运货。一次,他帮人把船拉到牛渚,夜舶江边,眼见风清月朗,不禁感慨万分。他情之所致,兴之所发,于是吟成五言咏史诗一首,闻者皆奇。当时,西安豫州刺史谢尚正在牛诸江边,听说袁虎诗出不凡,遂同舟共论诗文。谢尚深爱袁虎之才,便推举他做了个参军。后来袁虎又到桓宣武府做记室,桓宣武对袁虎的文笔也十分欣赏。有一次,桓宣武出征,袁虎跟从。一天桓宣武令袁虎拟个公文,袁虎奉命后就倚在马旁,一会儿工夫就写满了七张纸。这篇公文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文字畅达。
映月读书
“映月读书”形容勤奋读书、苦苦求知。
此典出自《南史·孝义传》:“江泌,字士清,……少贫,昼日斫屟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南朝齐江泌,年少时家境贫寒。白天,他要帮助家搞些手工业来维持生活。晚上,人们休息了,他却抓紧时间来学习。屋子里没灯光,他就把书本拿到屋子外面,利用月光继续学习。月光总要移动的,慢慢地西斜了,江泌就搬梯子来,搁在墙脚下,站在梯子上念书;随着月亮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他白天疲劳过度,晚上精神支持不住,念着念着书,人渐渐地迷糊起来,一下子,人从梯子上摔下来,江泌摔痛了,也摔醒了,神志顿时振作起来。于是,他拾起地上的书本,好像没这回事似的,身上的泥土也不挥掉,又连忙爬上了梯子,继续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朱衣点头
“朱衣点头”表示文章被考官看中入选。
此典出自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人格……始疑侍吏,及回顾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
宋代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公元1030年,他考中进士,从那以后,他就在地方和中央轮流做官。他在要求改革弊政的同时,又准备改革文风,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欧阳修做主考官时,每当科举考试后阅读考生的卷子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坐位后边站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时时点头。凡是他点了头的卷子,必定合格。开始时,欧阳修怀疑是侍吏在背后捣鬼,待他回头看时,根本没有人。他把这件怪事告诉了同僚们,大家不免为之再三感叹。所以,后来曾有人吟下这样的诗句:“唯愿朱衣一点头。”
捉刀代笔
“捉刀代笔”指替人代写文章。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东汉末年,曹操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有一次,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但他觉得自己相貌丑陋,不能够在匈奴使者面前显示威武,就让崔季珪代替他去接见匈奴使者。这个崔季珪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三国志·魏志》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有四尺,甚有威重。”
到了接见这一天,崔季珪穿戴起曹操的衣帽,而曹操自己却握刀站在崔季珪的旁边。接见以后,曹操派人去问这个使者:“您觉得魏王(曹操)这个人怎么样啊?”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的威望很高,不过在座位旁边握刀的人,才是英雄啊!”曹操听了以后,就派人杀掉了那个使者。
自出机杼
这个故事旨在说明,一切事贵在独创,做事看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此典出自《叔苴子·外编卷二》:“昔王丹吊友人之丧。有大侠陈遵者,亦与吊焉;赙助甚盛,意有德色。丹徐以一缣置几而言曰:‘此丹自出机杼也。’遵大惭而退。”
今学士之文,其能为王丹之缣者几何哉?
这段话意思是说:
从前,王丹去悼念友人。大侠陈遵也参加悼念;陈遵资助的东西很多,因而流露出骄傲得意的神色。王丹慢慢地把一匹细绢放在几上,向友人的灵位拜着说:“这是我亲手从织布机上织出来的。”陈遵觉得自己的礼物没有一件是自己做出来的,就羞愧地退走了。
现在学士们的文章,能像王丹自织的细绢一样的又有多少呢?
束之高阁
束,捆扎。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弃置的人或物。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庾翼传》。
殷洁是东晋时出身于名门贵族的名士,他从小就喜爱虚无玄妙的老庄之学,读了许许多多有关玄学的书。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扬四方了。
一次,有人问殷浩:“将要赴任当官的人梦见棺木,将要得到钱财的人梦见粪土,这该怎样解释?”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官职和钱财,本来就是腐臭和粪土之类的东西,所以得官得钱的人都会梦见这类东西。”
殷浩的回答成为当时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从此,人们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员也来向他请教,他成了有名的玄学家。当时正力图收复北方的大将庾翼,请殷浩出任司马。殷浩自命清高,没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请,他仍然拒绝。还有一个叫杜义的名士,与殷浩一样,也很清高,不愿当官为朝廷出力。
庾翼对杜义、殷浩两人从内心里瞧不起,认为他们虽名冠天下,其实是徒有虚名,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常对人说:“杜义、殷浩这类人,只有把他们像东西那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乐业了,他们可能才愿意出来做事。”
百年树人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辅助齐桓公改变行政区划和赋税制度,并施行一切措施富国强民,使齐国成为当时第一强国并首先称霸。后来,出现了《管子》一书,相传是管仲所作,其实是后人托名管仲编撰的。书中有《权修》一篇,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大意是:希望一年就有所收获的,就种谷子;希望十年以后取得较大收获的,那就种树;希望受益终身的,那么最好是培养人才了。因为种谷子一年就可以收获;种植树木,十年也可以获得利益;如果培养一批人才,就能长远地取得利益。培养人才,这是君王称霸天下的必由之路。
管仲说出了取得短暂利益和长久利益的不同,及其艰辛的不同,所受磨炼越久,才干也就越杰出。要使国家强盛,改革成功,必须注重对人材的培养。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因此,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就必须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不会落后挨打。
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叫孔圉,他勤奋好学,为人谦虚,受到人们的好评。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怎么样,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服口服。
学海无涯,一个人无论他的知识有多么的广博,也不可能无所不知。在求知的过程中,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人有贵贱、愚智之分,而知识并没有界限、等级。睿智的人总是把知识凌驾于面子之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