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故事-萧何追韩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萧何追韩信”用以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之争时,韩信投靠刘邦,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等到刘邦行军至南郑时,他便在一个夜晚不辞而别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知道此事后,心里着急万分,来不及告诉刘邦,就连夜快马加鞭追赶他。有人不知详情,向刘邦报告说:“萧何已经逃亡了。”刘邦一听,顿时感到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沮丧地说:“想不到连萧何也会离开我!”

    过了一两天,萧何返回来。刘邦骂他说:“连你也逃跑,到底是什么原因?”萧何解释说:“我怎么敢逃跑,只是去追回一个逃跑的人。”刘邦又骂他说:“自从我被项羽封为汉王以来,逃跑的将士不计其数,你不去追赶,如今却来骗我,我会相信你吗?”萧何回答道:“其他逃跑的人都无关紧要,而我追赶的韩信,实在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啊!大王如果想在汉中称王,韩信没有什么用;如果大王想与项羽争夺天下,一定要重用韩信。如今我已将韩信追回,请大王考虑吧!”刘邦考虑了一会儿,说:“我是东部沛县的人,哪能郁郁寡欢地久居在这偏僻的汉中。”

    接着,萧何请求刘邦用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并对刘邦说如果不这样做,韩信最终还是要逃走的。刘邦见萧何如此重视韩信,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刘邦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筑起了拜将坛,向大家宣布:将拜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拜将仪式开始后,将领一看,原来被拜的大将曾是他们手下默默无闻的韩信,不由得大吃一惊。

    孝廉船

    “孝廉船”用以赞美人有才学,受人赏识。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张凭,字长宗。晋代吴郡人,他非常讲义气,受到乡里人的称赞。他博学多识,思路敏捷,又有文才。被荐举为孝廉后出京都,对自己的才能很有自信心,声称一定要谒见当时的名人好好谈论一番。他想拜访丹阳尹刘惔,乡里人以及同时被荐举为孝廉的人都嘲笑他不自量力。张凭不理睬这些,就乘船去拜访刘惔。刘惔洗濯器物,料理事情,对张凭并不热情,让他坐在最末的座位上,只同他寒暄,完全心不在焉。张凭想开口谈论,可是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话题。不一会儿,又有不少名士来找刘惔谈论。谈着谈着,客人和主人之间有辩论不清的地方,张凭远远地从末座上发出话来,对此进行分析、判断,虽然话很简明,但是富有深刻的意义,足以使辩论的双方顿开茅塞。于是满座的人都惊呆了。刘惔马上请张凭上坐,和他谈了一整天,并且留他住下来,直到第二天天亮。张凭要走,刘惔说:“您暂且回到船上,我正好要同您一起去见抚军(即简文帝司马昱)。”张凭回到船上,同伴问他昨夜住在哪里的?张凭含笑不答。不一会儿,刘惔派人传呼张孝廉的船,同伴们全都惊讶不已。刘惔与张凭一同坐船去拜访抚军。进门后,刘惔快步走上前去,对抚军说:“下官今天为您找到一个太常博士的绝妙人选!”

    虚左以待

    古时候宴客,左边的首位最为尊贵,所以“虚左以待”是尊敬贤人的意思。也就是表示做大事的人求贤的态度,空着最尊贵的位置来等待有本领的人。

    此典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于信陵,号称信陵君,是当时的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好客,礼聘天下的贤士,家中供养着三千个门下客。他听说夷门那个地方有一位隐士,名叫侯赢,年纪已七十,信陵君想邀请他到自己的门下来。

    一天他大摆筵席,宴请宾客;等到客人们都坐下后,他把自己左边的坐位空出来,驾了车马,亲自去迎接侯赢。侯赢穿着破衣服,非常不客气地上了信陵君的座车,信陵君自己执着马鞭,毕恭毕敬地为他驾车,在半路上侯赢碰到他的老朋友朱亥,下车来和朱亥交谈,故意耽搁了很长时间,但是信陵君并没有厌倦的心情,而是更加和气。他家里的客人,有许多是魏国的将相等有名人物,等他开席,他的侍从看到信陵君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子执着马鞭驾车,背地里都在怪罪侯赢,但侯赢看信陵君的态度越来越恭敬,才又上了车。到了家里,请他坐在上座,并亲自给他斟酒,为此客人都感到非常惊奇。

    妍皮不裹媸骨

    “妍破不裹媸骨”比喻表里是一致的,秀外一定慧中。

    此典出自《晋书·慕容超传》:“谚云:研皮不裹嗤骨。”

    南北朝时期,前燕慕容氏亡了国,贵族慕容超流亡在后秦。他害怕受到迫害,又希望秘密地进行复国活动,于是就假装贫困,在街上做乞丐。后秦的大臣姚绍发现了他,见他一表人才,决不是甘于贫困的人,于是向后秦国王姚兴说:“慕容超在街上讨饭,这个人决不是安分的人,是很有才干的,您不如给他一官半职,一方面使他感激,另一方面约束他,使他不至于反叛。”姚兴于是将慕容超召来谈话,慕容超知道姚兴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所以见到姚兴便装出一副笨样子。姚兴果真被他的假象迷惑了,谈了一会便让他走了,并对姚绍说:“今谚有‘妍皮不裹媸骨’的说法,真是胡说八道。慕容超虽说相貌不凡,其实是个草包而已,这种人不值得重视。”从此不再提防慕容超的行动了。后来,慕容超联络残余力量,积极活动,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

    羊蒙虎皮

    这个故事说明:有虚名而无实际的人,是经不起检验的。

    此典出自《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狼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一只羊披着一张老虎皮。它看见草便高兴,看到豺狼便颤抖起来,这是因为它却忘记了自己还披着一张虎皮呢。

    阳桥与鲂

    “阳桥与鲂”用以告诉人们,趋炎附势、逢迎讨好的人,往往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是正派的人。万不能把重任托付他们;治理国家。必须依靠作风正派并有真才实学的人!

    此典出自《说苑·政理》。

    宓子贱被任命为单父宰,顺路去拜访阳昼,他说:“我将赴任,你有何指教呢?”

    阳昼说:“我年轻无知,不懂治理百姓的办法。只能略谈一点钓鱼的经验,算是我送你的礼物吧。”

    子贱问:“您有哪些钓鱼经验呢?”

    阳昼说:“当你刚刚安好鱼饵,放尽钓丝的时候,鱼儿马上一拥而上,吞食上钩的鱼叫阳桥,这种鱼肉薄而味寡。还有一种鱼绕着钓饵游来游去,想吃又不敢吃,这种鱼名叫鲂,这才是肉肥味美的鱼哩!”

    子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连连说:“好!”

    于是,子贱启程上路。还没到单父,一班豪绅显贵已经纷纷赶来夹道欢迎。宓子贱大声催促车夫:“快点走!快点走!阳昼所说的那种阳桥鱼来了。”

    到了单父,他邀请那些德高望重、贤明干练的人,一起治理单父。

    一身二任

    “一身二任”指一人能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可用来说明某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此典出自《汉书·王吉传》:“皇帝仁圣,至今思慕未怠,于宫馆囿池弋猎之乐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圣意。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恩爱行义纤介有不具者,于以上闻,非飨国之福也。臣吉愚戆,愿大王察之。”

    汉代,有一个人叫王吉,字子阳。他在青年时期学习刻苦,知识丰富,当上了昌邑中尉。而昌邑王刘贺却喜好狩猎,驰驱国内,放荡不羁,无休无止。

    于是,王吉上书劝谏,说道:“昭帝仁义贤德,武帝去世不久,他至今思念不已,从来不到宫馆园林中游玩,也不以狩猎为趣。大王您应当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体会皇上的意图。在诸侯骨肉之亲中,谁都没有比您更亲的了。您是武帝的孙子,是当今皇上的臣子,在您一个人的身上担负着两个方面的责任,如果在恩爱仁义方面出现细微的差错,被皇上知道了,对国家都是没有好处的。我王吉又呆又愚,或许说的不完全正确,希望大王您详察。”正如王吉所料,在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然而他品行不端,荒淫、放荡,不久便被废掉了,王吉也受到了牵连。

    蛟龙得水

    “蛟龙得水”比喻英雄逢时,可以充分施展才能。

    此典出自《北史·杨大眼传》:“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不复与诸君齐列矣。”

    南北朝时,北朝后魏武帝时,又想出兵向南方攻打梁朝,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出征官员。有一个名叫杨大眼的小官毛遂自荐,李冲不答应。杨大眼说:“尚书,你不知道我的本领,因而不了解我,让我表演一个小技能给你看看。”接着他便表演了一种飞奔的本领,其速度之快连飞驰中的马也追不上,李冲看后非常高兴,立刻升杨大眼为军官。

    杨大眼被这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得意忘形,向他的同事说:“今天的我,真像人们所说的蛟龙得水一般的快乐,从此以后,我将不会和你们诸位站在同一行列了。”没有多久,杨大眼又被升作统军,每次打仗都会立下很大的功劳。他骁勇善战,不但梁朝的军人都畏惧他,就是北方的儿童,只要一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吓得不敢啼哭了。

    枯木朽株

    “枯木朽株”比喻平庸无能之辈;又可用来比喻年老体弱的人。

    此典出自《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至前,虽有随侯之珠,明月之璧,犹结怨而不见德。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汉景帝时,有个名叫邹阳的人,他为人慷慨正直,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他先在吴王刘濞手下做官,因文才口才都很好,所以深受吴王的器重。后来,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劝谏,吴王不听,他就去投奔了梁孝王刘武。梁孝王的亲信羊胜和公孙诡嫉妒他的才能,就在梁孝王面前说了他很多坏话。梁孝王听信了这些小人的谗言,便把邹阳逮捕入狱,打算杀掉他。邹阳在狱中写了一封信给梁孝王,劝他细察忠奸,不要冤枉了好人,应重用人才。这封信,就是流传至广的《狱中上梁孝王书》。

    在这封信中,邹阳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听说过:就算是像明月之珠和夜光之璧(美玉)之类的稀世之宝,如果在黑暗中将它突然投向路人,任何人也会手按佩剑对你怒目而视,那是因为你没有提前向他说明。有些树木虽然长得弯弯曲曲、稀奇古怪,却可以做成君王使用的器物。那是因为君王的左右先就看中了它。可见,如果没有人提前说情,即使是明珠美玉,也得不到赏识;反之,如果有人提前游说,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功立业而不被丢弃。许多有才有德的人士就是因为没有人推荐,空有一腔忠贞,也不能施展才志,反不如羊胜等人那样的枯木朽株受到君王重用。”梁孝王被邹阳的言辞打动了,就将他释放出狱了。

    蓝田生玉

    “蓝田生玉”比喻名门出贤良子弟。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期,诸葛瑾在东吴做官,深受孙权的重用,官至大将军。诸葛亮有个儿子叫诸葛恪,字元逊,他从小聪明,机敏过人,善于言辞,深受孙权喜爱。

    有一次,孙权大设宴会,六岁的诸葛恪跟随他的父亲一起去参加宴会。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于是在宴会期间,他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脸上写了“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四个大字,借以讽刺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都捧腹大笑。诸葛恪见此情状,不窘不慌,他跪请添写两个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之驴”二字,变成“诸葛子瑜之驴”。满座文武大臣见此无不惊讶,无不叹服。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相比,到底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孙权要他说出理由,他说道:“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是我父亲高明。”当时,东吴的臣民大都认为孙权是英豪,刘备没出息;诸葛亮辅佐刘备,可以说是缺少眼光。诸葛恪的回答让孙权满心欢喜,不禁又大大夸奖他一番。

    孙权见诸葛恪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大为赞叹。又一次,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后来,诸葛恪当了吴国的抚越将军、丹阳太守。孙权死后,他又辅佐孙亮,任大将军,执掌朝政。

    一柱擎天

    “一柱擎天”的原意是一根柱子托住天,后来人们用它比喻一个人担负重任、支撑大局。也常用它来形容某人的重要作用。

    此典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地的聚集之气,变成阴阳,阴阳的会合之气,成为四季。四季的消散之气,成为万物。阳气聚集,它的热气生成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阴气积聚,它的寒气生成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日月的过甚之气,生成星辰。天容纳日月星辰,地容纳水潦尘埃。

    从前共工(古代一个部落首领)和颛顼(古代一个部落首领,黄帝之孙)争夺天下的帝位,共工发怒碰倒了西北方的不周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结果撑天的柱子被撞断,系地的绳子也被拉断。天因为失去了支撑,便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天上的日月星辰都移向西北方向。东方大地倾陷下去,所以水流尘土都归向东方。

    圯上老人

    “圯上老人”比喻熟悉兵法、善于识别人才的长者。

    此典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汉高祖的大臣张良在青少年时代有一段传奇般的经历: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圯桥上游荡,一个身穿粗布衣服的老翁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桥下,并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拾上来!”张良很生气,真想狠揍老翁几下,可是看在他是个老人的份上,还是强忍怒气,把他的鞋拾了上来。老翁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拾上来,干脆把好事做到底,于是跪着给他穿上。老翁穿上鞋后,笑着离去。张良非常吃惊,一直目送着他。老翁走了一里多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有出息。五天后黎明时分,与我在此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怪异,连忙跪下说:“遵命。”五天后黎明,张良到桥上时,老翁已经先到了,老翁生气地说:“与长辈相约,你却晚来,这是怎么回事?”说罢就走,对张良说:“再过五天后再早点来。”五天后鸡鸣时刻,张良又去了,可是老翁又先到了。老翁再次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又来晚了?”说罢就走,对张良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翁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他拿出一部书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辅佐帝王完成大业,后十年必将兴旺发达。十三年后,你可以在济北见到我,我就是城山下黄石。”老翁说完就走,也没有留下其他的话,以后再没有露过面。天明后,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

    倚马之才

    “倚马之才”用以称颂文思敏捷。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大将军桓温上书,请求亲自率兵北征鲜卑。袁宏为桓温记室参军,随军出征,因为过失被免去官职。行军途中需要一种紧急的文书,桓温便叫袁宏倚在马前起草文稿。袁宏不停地在写,一会儿工夫就写满了七张纸,文章斐然可观。

    玉笋

    “玉笋”用以比喻才士众多,如笋林立。

    此典出自《新唐书·李宗闵传》:“俄复为中书舍人,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唐冲、薛库、袁都等,世谓之‘玉笋’。”

    唐代人李宗闵,字损之,曾中进士,调任华州参军事,后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唐穆宗(李恒)即位后,李宗闵任中书舍人。

    李宗闵曾因事被贬为剑州刺史。不久,又官复原位,任中书舍人,主持贡举考试之事,他所寻取的门生都是当时知名之士,如唐冲、薛庠、袁都等人。人们认为这些人的才能超群,于是称之为“玉笋”。

    袁宏泊渚

    “袁宏泊渚”形容才华横溢,诗文俊逸;也用来形容受到别人赏识。

    此典出自《晋书·袁宏传》。

    晋代袁宏,字彦伯,是侍中袁猷的孙子。父亲袁勖,曾任临汝令。袁宏才华横溢,擅长写一手极美的文章。年少时父亲早亡,家境贫寒,靠给别人运租米生活。当时,谢尚(西晋人,历任镇西将军、豫州刺史、尚书、仆射等职,善音乐,才学广博)镇守牛渚。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皓月当空,谢尚与他的随从们穿上平民服装,游江赏景。这时,袁宏正在船中吟咏诗文,声音响亮,辞藻出众。于是,谢尚把船停住,听了很久,并派人前去问候。被派去的人回来说:“是临汝令袁勖的公子在吟诗。”袁宏所吟诵的诗篇就是他自己创作的咏史诗。谢尚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致,把袁宏请到船上来,与他纵情谈论起来,通宵不寐。从这以后,袁宏便声名大振。

    岳飞论马

    “岳飞论马”用以比喻在选用人材上,与识别良马和劣马是一样的,不要只看表象,而要看实际,要看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才实学。

    此典出自《宋史岳飞传》。

    岳飞入朝参见宋高宗(赵构),高宗随口问道:“你近来得到好马了吗?”

    岳飞说:“我有两匹马,每天能吃几斗草料,喝十斗泉水,但是草料不精细,泉水不洁净,它们就不吃。披上护甲奔驰的时候,开始时跑得很慢,等到跑到百里时才开始越发精神越发快速。这时,从中午到晚上还可以跑二百里。解下马鞍和护甲,它们既不喘息,也不流汗,好像没事一样。

    “这种马,可以吃很多草料,但不是随便什么都吃,有很大力气,但不轻易表现出来。这是可以跑远路的马。

    不幸的是,它们都相继死掉了。”

    “现在我所骑的马,每天(吃料饮水)不超几升,喂它可以不用选择草料,不用选择水质。但当你揽起缰绳还没坐稳的时候,它便一跃而起飞快地奔跑起来。等它刚跑出百里,就流汗气喘没有一点力气了,就像快要死了一样。”

    “这种马,吃得少容易饱,喜欢表现而又没有力气。这是愚钝无能的马。”

    宋高宗称赞岳飞讲得好,他说:“你今天这番议论太深刻了。”

    谪仙

    “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人们往往用它称赞才行高迈、人品清超拔俗的人,意思是说人才非凡,非人间所有。

    此典出自《新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见,故白亦至长安。往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在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6年)年间,李白游历天下名山大川,进入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与文人吴筠和睦相处。吴筠被召到京城供职,李白也随之来到京城长安。有一次,李白去拜会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诗文感叹地说:“您真是贬降尘世的仙人哪!”于是,贺知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唐玄宗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谈及当朝国事时,李白当即写了一篇歌颂的奏章。唐玄宗向李白赏赐酒食,亲手为他调羹,发下诏书,让李白供职于翰林院。然而,李白依然与酒徒们一起在街市上饮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有一次,唐玄宗坐在沉香子亭观赏景物,心中有所感触,想召李白作词曲。等李白进宫时,却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了,左右侍从用水给他洗脸,才使他稍微清醒一点儿。李白提笔便写,一会儿就写好了一篇词曲,曲词婉约华丽、精当贴切,无懈可击。唐玄宗爱惜李白的才华,于是经常用美酒佳肴款待他。

    镇守西河

    “镇守河西”这个故事讲了吴起为了成就功名,做了长期持久的努力,经受了种种考验和磨难,终于有所成就。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者魏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听说翟璜又挑选了一个大将能够镇守西河,就问他是谁。翟璜说:“他原本是卫国人,做过鲁国的大将,现在他正好在我们这里。如果再晚一步,他也许就到他国去了。”魏文侯说:“你说的是不是吴起?”翟璜说:“就是他。”魏文侯摇了摇头,说:“这种人,我有点看不起。听说他为了要当鲁国的将军,竟把他自己的妻子杀了。这么狠心的人哪能成大事?”翟璜说:“这是反对他的人说的话,不能信。咱们眼前正需要这样的人去防备秦国,我才推荐他。”魏文侯说:“你就请他来吧。”

    吴起喜欢比剑,爱名不爱利。他为了要出名,想做大官,花光了所有的家产。有一回,他母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便赌气把自己的胳膊咬了一口,并发誓说:“得不到功名,决不回家!”就这样他离开卫国到了鲁国。

    吴起到了鲁国,拜在孔子的弟子曾参门下做学生,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学问,居然成了曾参的得意学生,并且已经有点小名望了。有一天,他碰见齐国的大夫田居,两个人就聊了起来,发现他们情投意合。田居佩服他刻苦用功的精神,又挺喜爱他的学问,就把女儿许配给他。这个鲁国的学生就当了齐国田家的女婿了。过了五六年,他的老师曾参问他:“你在这儿念书已经好多年了,怎么不回趟家去看看你母亲呢?”吴起说:“我在母亲跟前发过誓,得不上功名,决不回家。”曾参批评他一顿,说:“做儿子的怎能跟母亲赌气发誓呢?”从那以后,曾经就轻视他了。没多久,吴起接着一封家信,说他母亲死了。他就对天大哭三声,擦去眼泪,把心一横,仍旧跟平日一样地念书。这回曾参更生气了,骂道:“你母亲死了,还不回去奔丧,你简直是个逆子。我一辈子都在提倡孝道,哪能收你这种人当学生呢?”于是他就把吴起开除了,还叮嘱其他的学生以后不许跟他来往。

    吴起被开除之后,索性扔掉文的,专门研究武的。研究了三年兵法,有了很多体会。到了鲁国,见到了相国公仪休,跟他谈论兵法。公仪休倒挺赞赏他的才能,就在鲁穆公跟前推荐他,鲁穆公拜他为大夫,但不叫他做将军。

    那时候(公元前412年,周威烈王十四年),齐国的相国田和打算篡位,又害怕邻国攻打他。他就用了两种手法:对那些势力大的邻国,像“三晋”,用交好的手法;对那些软弱无能的小国,像鲁国,用强硬欺压的手法。田和先发兵去打鲁国,理由是鲁国从前跟着吴国来打过齐国,现在要报仇雪恨。公仪休对鲁穆公说:“要打退齐国,非用吴起不可。”鲁穆公虽然答应着,但又不把兵权交给吴起。不到几天工夫,鲁国的一座城便被齐国占了。公仪休又说:“主公怎么不派吴起去抵御呢?”鲁穆公说:“我也知道吴起能够当大将,可是他是齐国田家的女婿呀!难道放心吗?”

    公仪休也不敢担保,就出来了。吴起跑过去对他说:“齐国的军队攻得非常猛烈,主公怎么还不去找我呢?不是我吴起在相国跟前说大话,如果我当大将,一定能把齐国的军队打回去!”公仪休就把鲁穆公的话告诉了他。吴起说:“我以为是什么难事,原来是因为我的妻子啊!哪个国家没有别国的女婿?如果照这么说,那么谁都不能信任了。”正巧这时他的妻子生病死了,反对他的人就说他是为了要做将军就把妻子杀死了。

    田氏死了以后,吴起对鲁穆公说:“我立志为主公出力,主公为了我的妻子起了疑心。现在我的妻子已经死了,主公总可以放心了吧。”鲁穆公对吴起说:“请大夫先退下去吧。”他问公仪休怎么办。公仪休说:“他如今只图功名。主公不如利用他先把齐国打退了再说。如果帝国任用了他,就会带来祸患了。”于是鲁穆公就拜吴起为大将,叫他带领两万人马去抵抗齐国。

    吴起当上了大将,天天咬紧着牙,非要争口气不可。只要能够打败齐国,他可以忍受任何艰难困苦。他和士兵们整天呆在一起,小兵吃什么,他也吃什么;小兵在地下睡,他也在地下睡;小兵步行,他也不坐车;小兵扛着粮草,他也帮着他们扛。有人病了,他给他煎药;有人长了疙瘩,他给他挤脓上药。于是士兵们一个个都把他当做父亲一样看待,死心塌地地情愿为他卖命。

    吴起把军队驻扎下来,嘱咐士兵们守住阵线,不跟齐国开仗。田和反对这样做,就打发张邱去侦察鲁国的兵营,假意说是来求和的。吴起听到了消息,把精锐的兵马隐藏起来,让那些上了年纪的和瘦弱的士兵守着中军。吴起挺恭敬地招待着张邱。张邱说:“听说将军杀了夫人,真有这回事吗?”吴起说:“我虽说品德不好,毕竟也当过曾子的门生,学过孔子的教训,怎会做出这种狠心的事呢?我在动身之前,我的妻子正巧生病死了。也许有人把这两档子事掺到一块儿造谣言。”张邱说:“这么一说,将军还是齐国的亲戚,能不能为了这点情分,双方和好如初?”吴起拱着手说:“双方能够讲和,那当然再好不过了。”张邱临走的时候,吴起又再三托付他,请他帮忙,一定要成全这回事。

    张邱回去之后,报告了田和,说鲁国兵马怎么怎么软弱无能,吴起又如何如何胆小。于是田和就打算第三天来个总攻击。到了第二天,他们两个人正在兴高采烈的谈论着这件事,忽然听见咚咚的鼓声,响得惊天动地,鲁国的兵马紧跟着就打过来了。那些年老的和瘦弱的士兵全不见了,一个个全是粗壮的大汉和不怕死的小伙子,见了齐国人乱杀乱打,吓得田和来不及上车,张邱也没工夫上马。其余的将官们还没穿上盔甲呢!转眼的工夫,军营大乱,都慌忙向没有鲁国兵的地方跑。有被鲁国人杀了的,有被自己人踩死的,也有投降的。于是,田和的士兵逃回本国,已经死伤了不少人马。

    田和打了败仗,痛骂了张邱一顿,说他误了大事。张邱说:“我是如实向您汇报的,谁知道上了他的当呢?”田和叹着气说:“吴起用兵简直跟孙武、穰苴一样。他要是留在鲁国,咱们可就别想过太平的日子了。”张邱说:“我再去跟吴起商量商量,以后谁也不许侵犯谁。我要把这事办到了,便能将功折罪。”田和就嘱咐他见机行事,谨慎地去处理此事。

    张邱带着不少金子,打扮成做买卖的样子,到鲁国去见吴起,把礼物送给了他,请求他不要再攻打齐国了。吴起对张邱说:“只要齐国不来侵犯鲁国,我决不叫鲁国去打齐国。”张邱从吴起那儿出来后,故意把这私自送礼的事宣传出去。鲁国人知道了这件事,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扬开了,并且还添加了好些不中听的话。于是鲁穆公就要查办吴起。

    吴起逃到魏国,住在翟璜家里。可巧魏文侯和翟璜说起派人镇守西河的事,翟璜把吴起推荐出来。魏文侯就派吴起去做西河太守。

    吴起到了西河,又拿出他那苦干的精神来了。他立刻修理城门、城墙,训练兵马。为了防备秦国,还修了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叫吴城。他不但挡住了秦国,而且可以转守为攻,打到秦国去。秦国连续打了几次败仗,被魏国夺去了河西的五座城,以致秦国人再也不敢再往河西这边来。这一来魏国的名声可就大了。韩国、赵国、齐国都派使者来朝贺,特别是齐国的相国田和,最会奉承魏文侯,把他当做新兴起的霸主。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比喻有才华的人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决不模仿他人。

    此典出自清代李渔《巧团圆》四:“自古道:‘芝草无根,醴泉无源。’只要孩子肯学好,那些闲话,听他怎的?”

    唐朝宰相李德裕,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喜欢和客人谈古论今。有人认为:好诗好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新意,决不可摹仿别人,并说:“著名诗人张九龄就说过‘灵芝无根,醴泉无源’,好文章就应该像仙草灵芝、甘水酸泉一样无根无源。”李德裕笑道:“这些话有些片面,伟大的思想和高尚的学问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怎么会无根无源呢?就拿‘灵芝无根,醴泉无源’这两句话来说,三国时文人虞翻写给弟弟的信中就出现过,那是‘芝草无根,醴泉无源’张九龄只不过是改动了一个‘草’字而已。”那个人不相信,就想方设法去查,最后在一个藏书家的家中看到那封信,李德裕记得一字不差。

    芝兰玉树

    “芝兰玉树”用以比喻德才兼备的优秀子弟。

    此典出自《晋书·谢玄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谢玄(公元343~388年),字幼度,晋代阳夏人,是谢安的侄子。公元383年(太元八年),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攻打东晋王朝,谢玄接受征讨大都督谢安的指挥,率军抵抗前秦军队,在淝水大败苻坚,立下很大的战功,于是被封为康乐县公。

    谢玄年少时就聪颖敏慧,与堂兄谢郎都被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曾教诲告诫子侄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怎样待人处事,人们才希望你们出类拔萃呢?”其他孩子都默不作声。只有谢玄回答道:“这就好像芝兰玉树,人们都希望它们生长在自己的庭内阶前。”听了谢玄的话,谢安非常高兴。谢玄在小时候喜好佩带紫罗香囊,谢安为此很忧虑,但又不想伤了孩子的心,于是采用游戏赌赛的办法赢取了紫罗香囊,把它烧掉了。从此以后,谢玄不再佩带香囊了。

    掷地作金石声

    “掷地作金石声”用以形容文章极美,也可用来称赞某人才华很高。

    此典出自《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

    孙绰(公元314~371年),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字兴公,是冯翊太守孙楚的孙子。孙绰曾任章安令、永嘉太守,后来当上廷尉卿。孙绰博学多才,胸怀大志。他曾经旅居会稽,游山玩水,共有十多年,并写成《遂初赋》,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很轻视文人山涛,就对别人说:“我不知道山涛是怎么回事,官不像官,隐士不像隐士。”他自己在门前栽了一棵松树,经常亲自守护着。邻人对他说:“这棵松树的样子挺可爱的,但是它永远长不成栋梁之材。”孙绰回答道:“枫树柳树能够长得很粗,但是它们又有什么用呢?”

    孙绰曾经写了《天台山赋》,非常精彩,辞句甚工,刚把它写好时,送给友人范启看,对他说:“您试试看把我的这篇文章掷到地上,它会如金石坠地,发出悦耳的声音。”范荣期开玩笑说:“可能这块金石的声音,不符合宫、商、角、徵、羽等五音吧。”

    中山猫

    “中山猫”这个故事说明:做事、用人都要权衡利害大小;作事不要怕付出代价,因噎废食;用人不要责备求全,以瑕掩瑜。

    此典出自《郁离子·枸橼篇》。

    赵国有一户人家发生了鼠患,便从中山国讨取捕鼠的猫。于是中山人给了他一只。那只猫擅长捕老鼠,但也喜欢捉鸡。一个多月以后,他家里老鼠被猫捕完了,但他养的鸡也被吃光了。他儿子认为那只猫是个祸害,就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那只猫赶跑呢?”他父亲说:“这件事,不是你能了解的。我们的祸患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便偷吃我家的粮食,咬烂我家的衣服,钻穿我家的墙壁,啃坏我家的家具。这样,我们就要挨饿受冻,比没有鸡不是更有害吗?如果没有鸡,我们只不过是不吃鸡而已,离挨饿受冻还很遥远呢。为什么要赶走那只猫呢?!”

    予卿荐毋恤

    “子卿荐毋恤”比喻推荐人才、识别人才。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

    春秋末年,有一个见识卓著的人,姓姑布,字子卿。一次,姑布子卿前来拜见赵简子,赵简子把他所有的儿子都叫来,让子卿给他们看相。子卿看完后说:“没有一个能当将军的。”简子说:“如此说来,赵氏家族可能要衰亡了吧?”子卿说:“我在路上见过一个人,可能也是您的儿子。”于是简子把那个儿子毋恤叫来,毋恤刚刚来到他们面前,子卿就站了起来,说:“这才是真将军啊!”简子说:“这孩子的生母贫贱,是翟地的侍婢,哪能谈得上尊贵呢?”子卿说:“上天授给他一副贵相,即使现在卑贱,将来也一定尊贵。”从此以后,简子同所有的儿子逐个谈话考察,发现毋恤最有贤行才能。有一次,简子对所有的儿子说:“我在常山上藏有宝符,谁先找到我就奖赏谁。”于是儿子们争先恐后地奔驰到常山之上,想方设法寻找,结果都一无所得。毋恤回来说:“我已经得到宝符了。”简子说:“那就把宝符拿给我。”毋恤说:“从常山上居高临下地攻打代地,就可以把它夺过来。”通过这件事,简子发现毋恤的确有才干,就废掉了太子伯鲁,把毋恤立为太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