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一直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的发奋求知精神是激励国人奋发的楷模。孔子献身教育的精神,弟子三千,群贤毕至的教育成果和一整套的教育理论对中华民族教育的形成、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元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西方文化名城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在宣言中,这些当代科学、医学和文学的顶尖级巨匠们以不容置疑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西方的学者们一直将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并称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对世界文化思想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树立的丰碑。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他的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世界的。自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今天已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是影响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等最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判断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依据,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尺度。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这本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的佳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是中国人的国学必读书。据《宋史·赵普传》记载,宋初宰相赵普读书不多,只读了一部《论语》,但因其读得深透,学以致用,政绩颇显。他曾对宋太宗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后人津津乐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就源自于此。
《论语》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由于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通译》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读着它,你会恍然以为自己正置身孔子弟子之中,聆听孔子的教诲,并不会感到太多的时空和语言的隔膜。
《论语》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华,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被儒家学者奉为圭臬,其影响绵延了数千年。
【写作背景】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保留了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自问世以来,便被儒者奉为圭臬,其影响绵延了数千年。《论语》不仅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它共分20篇,却只有数千言。然而正是这数千言,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华,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处处体现了孔子通彻人生的大智慧,可谓是言简而意深远。
【内容精要】《论语》是我国散文最初的一种形态,多以三言两语为章,其大量文句逐渐演变成了格言和典故,还有许多精彩的语言经过长期的凝练或沿用已成为今天常见的成语,如三思而行、过犹不及、见贤思齐等,广为人们所熟知,至今仍然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治国之道。如《论语·学而》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是说为政者应敬业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护人民,在农闲时合理使用人力,不耽误农时。又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指如果用法律去强制百姓,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犯罪,但是治标不治本,远不如使百姓具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孔子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因此他主张“为政以德”。
二、文化教育。孔子在《论语》中提纲挈领地指出文化的重要作用:“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此语意为如果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民族建立的国家,就算它曾一度兴盛,灭亡后也没有根基可供它再度崛起,反不如虽暂时无国而文化永存的民族,还有机会可东山再起。孔子的“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观点点出了教育应注意普及,为师者自应充实自己并用爱心去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可算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了,它对后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
三、学习态度和方法。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意为学习应脚踏实地,不应有半点虚假,否则就算瞒尽天下人也瞒不了自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指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说明了学思双行的重要性。
四、个人修养。如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为知也。”这是指应多完善自己,如若不为人所知,就要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
上述四点不过是《论语》之一斑,而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闪光点,领略到孔子的大智慧。
【地位影响】东汉时期,《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全世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众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从教《论语》说到读《论语》
自古以来,《论语》在中国是人所皆知的一部经典。中国古代并无所谓“哲学”,大家只知道《论语》是记载儒家圣人孔子的为人行事以及思想的一本书。以前《论语》是人人必读之书,今天时移世易,就是连大学研究院里的学生也不一定会认真地把《论语》从头到尾看过一遍。此中可观世变。
学生不爱读《论语》,甚至闻之色变,其中一个原因好像是他们觉得《论语》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书,虽然不至于要扔进茅厕里,但是毕竟此书与我何干。《论语》对有些读者来说,也许的确是枯燥乏味,但是,枯燥与否,其前提应该是读者必须先把书读过,才能凭自己的阅读经验做出判断。现在,我们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大都相信耳食之言,人云亦云,实在令人生忧。
现代人读《论语》,往往喜欢参考现代译本,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大错。理由很多,不过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理由就是,要认识一个人,最好是自己亲自跟他本人交谈沟通。因此,要认识孔子其人,最好还是直接跟他交谈,或者退一步,请教他的门人。道听途说往往并不可靠,而且很可能只是问道于盲。
直接阅读《论语》,亲自认识孔子,我们一生只有一次这样的宝贵机会。如果我们一开始读《论语》就找来什么权威指导,那么,不管我们所依赖的中介可靠与否,我们“觌面”孔子的机会就会因此而付诸流水了。权威的意见往往剥夺了我们直接聆听孔子说话的机会。如果我们误信耳食之言,那更是得不偿失。换言之,要认识孔子,最好还是自己去读《论语》。要读《论语》,最好就是看《论语》原文。
到底《论语》应该怎么读法?我们不妨看看朱熹的一些意见,毕竟他在《论语》一书上所花的工夫远比我们多得多,深得多,认真得多。首先,朱熹认为在群书之中,《论语》最为重要。他说:“读其他书不如读《论语》最要,盖其中无所不有。”换句话说,《论语》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至于读法,朱熹说:“看此一章便须反复读诵,逐句逐节互相发明,如此三二十过而不晓其义者,吾不信也。”我们不必迷信朱熹的说法,自己拿出《论语》来,依从朱夫子的建议,试试读看。我不怕朱夫子会误导我们,只怕我们欠缺他要求我们读书时起码的耐性和认真。朱子上面的建议是在阅读技巧的层次上说的。要了解《论语》中的义理,他认为为学的关键在于“识得道理去做人”。故此,读书“须于日用间令所谓义了然明白。”所谓“日用间”指的即是我们平日的行为处事和待人接物。朱子所讲的这个义,不是空言,而必须在日用间、诸事中去实践。
《论语》虽然篇幅有限,但是,在今天繁忙的现代化时代,也许很多人都会嫌它辞繁不简,过于冗长。针对这一点,朱熹叫我们不必过分担忧,他说:“今读《论语》且先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晓。”可见读书与否,完全是一己立志的事,跟书本的篇幅并无关系。(劳悦强)
爱读《论语》
生活在这个浮躁纷杂的社会里,整日为生计而奔波,真正能偷点闲空读点书,也不愧为人生之一大幸事。细细算来,十几年来,林林总总也读过十几本“大部头”,但也许是偏爱读史、诗和散文的缘故,自己最放不下手的就算是《论语》了。
自上高中至今十几年,我竟读过四种版本的《论语》。
最初见到的《论语》是上高中时同窗好友送我的半部《论语》,这半部《论语》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确切地说是一部批林批孔的教材。同学说,这半部《论语》之所以只剩后半部,是因为他奶奶撕掉前半部用来点了炉子。这半部《论语》的特殊之处,是在每一章节后面都附有一段批判性的文字。这些批判性的文字把这部儒家的经典之作批得一无是处,孔老夫子也因这部书而成了千古罪人,现在看来确实有些滑稽可笑。
这半部《论语》,虽然只有后半部,但我觉得它于我的分量比送我一本精装的《中华大词典》还要重得多。记得当时我还用厚纸板专门为这半部《论语》设计了封面。在古铜色略显灰暗的底色上,是仿汉代的“孔子行教图”。在新加的扉页上,我还写下了这样的戏语:“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得半部论语,可得天下矣!”就是从这半部《论语》起,我最初认识了两千年前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治国安邦之道的孔子,认识了他的被后人称之为“儒家”的学说,也略见了他生活的那个被史家称之为“春秋”的时代。可惜高中毕业后,那半部《论语》不知怎么丢失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十分遗憾。
第二部《论语》是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论语集注》。集注中朱氏广征博采,得历代儒家《论语》注解之精要,然又独辟新径,另有所论,独成一家,洋洋洒洒几万言,可谓宋代以前儒家关于《论语》注解的集大成者。但注中,朱氏那种言必称“圣人”和视《论语》句句神圣、字字神圣的“圣人气”,的确让千年以后的我们透不过气来。不过他为这部注的确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毕力钻研,死而后已”。经史学家周予同先生在谈到朱氏的这部集注时,说:“名物度数之间,虽有疏忽之处,不免后人讥议;然当微言大义之际,托经学以言哲学,实自有其宋学之主观立场。”我对朱氏集注的总体印象是:人气不足,圣气有余。
第三部《论语》是三年前在莱芜地摊上买的一本盗版书。说它盗版,是因为书中有些生僻字没有印出,而是代之以方格。此外,其注释也是阴差阳错,漏洞百出。我是最讨厌看盗版书的,故这本书从买后就没怎么看,以致后来不知去向了。
第四部《论语》是去年冬天从新华书店买的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论语译注》。这部书是我见到的最精致的一本。其封面装帧考究,印刷清晰,版式排列整齐;其注释及译文博采众长,严于推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得儒学之精髓,棱角分明,自成一家,又不拟于古论,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试想,在冬日的落日余晖中,坐在对窗的一方书桌前,守着一杯清茶,手捧一部《论语》,逐字逐句品之,那是多么惬意啊!
在品评回味中,你的思维已不自觉地融入孔子这位春秋哲人的智慧;在思想的畅游中,你还可明辨出古代先儒那种视“圣人”为“非人”的愚昧和今人视“圣人”为人的睿智来。
一言以蔽之,读《论语》,清心、明智、修德。(李层实)
名家导读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北宋理学家程颐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这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国学大师南怀瑾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源,必须阅读《论语》这一本书。我年轻时没有读过,后来读了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孔子的“仁”学以及对教育的理论,都是全人类的瑰宝。《论语》字句精当,也可当做文学书籍来读。
——当代作家李准《论语》一书,似浅实深。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其中对于“礼”、“德”、“仁”、“孝”的论点,后来成为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论语》使人惊讶的,不仅是孔子所追求的仁善人格的崇高性,还有其中所阐述的价值观念的超越时代性。
——著名学者何新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铸造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当代作家叶朗
我在《论语》中找到了学习乐趣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妈妈发现少年先锋学校有一个国学馆,就带我到那个国学馆去跟申老师学《论语》。去以前,我还真纳闷:作业这么多,怎么还去学“课外书”?
学了之后,别提我心里多高兴了。现在,在我的大脑“储蓄银行”中,已经存进了50多章“圣经”。“圣经”?你很奇怪吧,我现在喜欢把《论语》叫“圣经”,因为我觉得它的神圣无法比喻。
我从来不知道《论语》中有这么多“美境”。那些境界都太神奇了,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一章,申老师为我讲解说:“孔子教学生,重行。学得不多,没关系,只要会用就行,比学得多而不用不行要好。当然,学得多用得多,那就更好了。”申老师的讲解使我懂得:对于每一章《论语》,我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得到启发,从中受益。
现在,有时我学习累了,就会读一读《论语》,放松一下。就好像是在和它聊天、谈心。它真的成了我的挚友。我觉得,它给予我的是精神上的财富。这比那些物质上很富有的人,价值就高多了。我现在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真难以相信世界上还有如此伟大的人物!他现在活着该多好,到全国各地给父母孩子们讲一讲,真比他们整天听的、整天找的“教育”要好上千倍。我要继续学下去,这是我们中国的宝藏,可不能丢弃。希望大家都来学习《论语》,和它做好朋友吧!(毛明鉴)
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对于孔子,说实话我真的对他没什么好感,了解不多,但也知道一些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对于孔子的书,我一向敬而远之。不过,最近老师借给我一本《论语》,怀着一种要找孔子“罪证”的心情我打开了第一页。
看了第一篇《学而》,我深深感觉到一个字的重要——“信”。
小到交朋友。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而有信。”是啊,一个人的信用是多么重要,说起自己真是惭愧。我和一个好朋友以前总是约好一起上学,但我总是迟到。后来有一次,我也想准时一点,谁想我朋友却迟到了,她说:“今天我多吃了一碗面,想你总是迟到,应该不要紧。”我想这是我总是失信于人的结果。
大到治理国家。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的首要条件就是“敬事而言”。这使我想起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他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十米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木头推到北门,赏十金。围观的人想:“这么容易的事,怎么可能呢?”谁也不去搬。于是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赏五十金。这时,一个男子站了出来,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商鞅的这一举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拥护。在现代社会也一样,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某些不守信用、不遵守合同的商家受到人们指责并受到法律的制裁。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读完此书,回过头来好好想想,孔子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讨厌了,我已经从他身上看到了闪光点,相信再读,我会看到更多的。(杭佩英)
孔子一生以教育为己任,弟子三千,在他死后,弟子都服丧三年,子贡甚至结庐在孔墓旁,陪了六年才离去。相信孔子一定有一种令人心折的气度,才会使其弟子这样敬爱他。然而,在后代许多有关孔子的介绍中,其形象变得十分的呆板与无趣,以至现今,学生们只要一听到孔子,就觉得很无聊,认为他不过是考试要考的一个古人而已。然而,翻开《论语》,孔子的音容笑貌却是呼之欲出。《论语》中浮现的孔子,以炯炯的目光洞彻了人生,领略了宇宙的至理,却又是如此的寂寞,不被世人了解;他如此执著,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和天下苍生的利益而奔走不休,而他同时又是如此的豁达,不自怨自艾。读完《论语》之后,你心目中的孔子的形象是什么样子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