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百年为两段,以永历之亡为限,而不以建州定鼎中原划界,盖一代文学与文人心态如影随形:桂王之死,已绝遗民重见汉官威仪之望;而康熙登极,清廷渐趋盛世,人心思安,文风自有别于胜朝矣。
文学编年,以人为纲,则作品、形迹皆可集中,脉络清晰,纲举目张。举事略于生年,详于卒年,则尊盖棺定论之传统。若卒年不详或在十七世纪之后,则视其人之文学地位与文学活动年代距康熙三十九年之远近,而于生年或多或寡胪列事实,以俾本书自成体系又能与前后文学编年相继有序。
编年以人为纲,并非执一而求。无作者或作者生卒年不详者,自当以作品或事迹为纲,按时间胪列。总之,以有限之篇幅提供读者尽可能多之信息为最终目的。
古人以帝王年号纪年,所遵者农历(或曰夏历),其岁末之若干日,或已交公历年分之翌年。本套丛书纪年概以公历为首,而以帝王年号纪年为括注,年下之月分又从农历,不无龃龉之处。为解决此矛盾,若遇文学家之生卒年在农历之岁末者,本书皆括注其公历之年月,并作为判定作家生卒公历纪年之依据。
本书选取明清文学家共三百馀人,另有极少数与作家、作品两相关涉之人如柳敬亭、朱方旦等,亦在选中,共达三百三十三人(不计引文中所涉及者)。未知可否概括百年之文学风貌?
腹笥有限,益信书囊无底,绠短汲深,成此资料之书,总赖主编陈君文新之青睐与湖南人民出版社诸君子之大度,敢不黾勉以求?虽然,挂一漏万,混淆错讹亦在所难免,使读者阅后不作“扣槃扪烛”、“隔靴搔痒”之评,于愿已足,遑论其他!
是为记。
乙酉仲夏赵伯陶记于京北天通楼
(原载《中国文学编年史·明末清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