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阶段中印关系在建国后中印关系中的影响
建国后的中印关系中,以本时期最纷繁、最复杂。中印之间在50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一段关系美好的时期,但以整个时期来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对立冷淡的,而双方关系发展中最激烈的碰撞点就是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这场战争既是前边历史发展的结果,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又给后来历史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给中印关系的发展投下了阴影。可以说在中国对外关系中,中印关系在这一时期最引人注意。
2.印度野心的由来和次大陆的国际形势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10亿,1849年全部沦为英国殖民地。1949年8月15日,根据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宣布独立,1950年1月26日成立共和国。南亚次大陆长期以来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南亚9国中以印度最大,力量最强。印度政府想继承英国的殖民利益,把次大陆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充当南亚的霸主。在南亚国家关系中,一向霸道,损害别国的利益。对中国西藏长期以来抱有野心,想延续、继承英国在西藏的殖民利益。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就曾经加以阻挠。在阴谋未得逞后,继续通过各种手段,干涉中国内政。1954年4月,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签订,使印度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主权,并放弃了一些特权。但是印度的扩张欲望并未放弃,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愈演愈烈。当时印度次大陆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美国在南亚极力挑动印度等国反华,以遏制中国。苏联到50年代末由于和中国关系的变化以及对本国全球战略的考虑,接近印度,在中印冲突中偏袒印度,默许支持印度反华。因此印度当时认为有恃无恐,自认为力量很强大。1959年3月支持煽动西藏农奴主发动叛乱。而当时中国国内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印度更是错误地认为中国国力衰弱,开始侵犯蚕食中国领土,终于导致爆发了中印边界战争,把中印关系破坏到最低点。
3.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两国间从未正式划定国界,仅有一条传统习惯线。这条线是由双方历来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中印问关于边界有争议的地方有三段:东段沿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包括西藏所属的门隅、洛渝、下察隅三部分,涉及的面积共90000平方公里;中段沿喜马拉雅山脉,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西段沿喀喇昆仑山脉,包括新疆所属阿克赛钦地区和西藏阿里地区一部分,面积为33000平方公里,这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交通命脉之一。争议地区面积共为125000平方公里。
历史上英国一直积极侵略中国新疆、西藏。辛亥革命后,利用时机,想用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的办法否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1913年10月—1914年7月,在此背景下召开西姆拉会议,但英国未敢在会上公开提出分裂要求,而是由英国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外,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在德里用秘密换文的非法形式划出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界东段地区划给英国,历来中国中央政府不予承认,因此是非法的。这就是东段边界问题的成因。而英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只是在二战期间占领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在英国和印度的地图上到1954年前还注明是未标定国界。其它地段连这样的非法依据都没有。
二、中印边界战争
1.战争的起因
1950年,印度乘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机,将军事力量延伸到“麦克马洪线”上。在东段完全侵占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在中段,除了继承英国侵占的桑、葱莎外,1954年后又侵占巨硅、曲惹等,同年在西段侵占巴里加斯。另一方面,印度在1954年出版的官方地图上片面修改中印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冲突》一书的作者内维尔认为:“印度右翼势力对中国军队进驻西藏,最为惊慌,他们最害怕的是中国政权的共产党性质。这就意味着,最尖锐的批评尼赫鲁对华政策的人,正是在内外政策的各方面都反对他的那批人。这种情况似乎最初使尼赫鲁能够更加强硬地顶住这批人而到后来却使他更加不愿意得罪他们。”1958年12月,尼赫鲁致函周总理,硬说中印边界已划定,要中国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及其他所谓明确界线。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撕毁“17条”,19日向解放军发动进攻。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部队开始平叛作战,西藏叛军在拉萨和山南的两个指挥中心被迅速摧毁。3月22日,中国西藏农奴主叛乱不久,尼赫鲁迫不及待地对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不仅要中国承认被印度占领的东段和中段划入印度,而且把中国历来管辖之下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划归印度,蓄意挑起中印边界纠纷。
在军事上,印度积极行动。1959年8月25日,印度武装部队侵占中国领土朗久(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后,继续推进到马及墩地区南侧,向中国边防军开火,挑起第一次武装冲突事件。在中国边防军反击下,印军撤离朗久。
9月8日,周总理复函尼赫鲁,再次强调: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绝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希望通过友好协商,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但印度政府继续执行蚕食政策。1959年10月21日,在中印边界西段空喀山口再次进犯,双方军队交火,互有伤亡,最后印军撤离。
中国政府为避免边界冲突,设法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争取和平解决边界问题。1959年11月7日,向印度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两国总理会谈。中国政府的立场是:始终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这条线很重要,一方面表示中国的克制态度,愿意在不扩大事态的基础上谈判;另一方面表示中国的退让是有限度的,这条线就是最后的界线,希望印度能冷静下来。这一建议遭到印度拒绝。12月26日,中国政府声明,揭示事件真相,表明中国的和平愿望。
在事实和真理的压力下,印度同意中印两国总理会谈。1960年4月19—25日,周总理亲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会谈。但由于印度政府毫无诚意,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但同意双方官员轮流在两国首都审查、核对有关事实材料,向两国政府报告。25日,周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书面讲话:(1)边界有争议;(2)有一条行政管辖的实际控制线;(3)某些地理原则,如分水岭、河谷、山口应该同样使用于边界各段;(4)照顾两国人民对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的民族感情;(5)在解决之前,各守实际控制线;(6)保证边界安宁,便于商谈,双方应继续停止巡逻。这些合情合理的主张,由于印度想使边界长期紧张下去,按印度片面要求解决,竟全部拒绝,未肯定下来。
2.中印边界武装冲突
在中国遭到三年自然灾害、国际上掀起反华浪潮时,尼赫鲁政府认为通过军事行动改变边界的时机成熟。从1962年起,加紧军事部署,使侵略行动升级。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设哨所,向前推进,多次打死打伤中国边防人员,造成严重流血事件;在国内煽动反华,宣称武装入侵是“保卫印度领土”。在外交上,从对谈判设置先决条件到公开拒绝谈判。经过印度统治集团密商之后,9月下旬,确定实施里窝那作战行动,指派参谋局长考尔任军长,决定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1962年10月5日,成立对付中国的新军团。6日,关闭谈判大门。12日,尼赫鲁发出战争信号,下令把中国军队从中印边界地区清除掉。20日,在完成作战部署后,印度军队分多路对中国边防阵地发动大规模的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不得不实行坚决的自卫反击。中印边界战争终于爆发了。
战争分两个阶段:(1)10月20日—11月15日,在东段克节郎地区歼灭印军第七旅等,西段拔除37个据点。但印军虽遭失败,却又调集重兵向中国进攻;(2)11月16日—11月22日,中国军队在西山口、邦迪拉、瓦弄地区先后击溃各路印军,拔除据点16处,一直追击到传统习惯线附近。
印度军队由于中国方面几年来的不断退让,以为中国军队怯战,印军上下对战争的心理准备不足。印军中没有适合高原作战的山地师,士兵没有御寒设备,人力、火力不足,以轻武器为主,印军指挥系统中和各部联络不够,后勤供应差。中国军队在忍让的同时,悄悄地备战,修筑了由内陆到边界的公路,积极增兵,加强训练,在战术上麻痹印度。
在开战时间上,此时已是大雪封山,印军估计中国军队反击会等到1963年春天雪融化时。中国军队分兵两路:南路向达旺地区,猛攻克朗节河北后印军阵地即被突破,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过一号桥,二路过三、五号桥(都在麦克马洪线上)置印军主力集结地辛勒(五号桥西1.5公里)于不顾,明显地要分割印军主力。
过一号桥中国部队占领麦克马洪线上哈东山口,过三、五号桥中国部队收复了东哨所及章多,后路全断,两三天时间击溃印军第七旅,25日收复达旺。11月19日,包围色拉,全歼第七旅,击溃62旅。
南路第二路,10月20日向达旺以东40公里的图龙山口攻击,得手后长驱80公里,攻占色拉、邦迪拉、鲁巴,击溃印军48旅。北路:乌鲁军区在10月25日穿过昆仑山口向南进攻,这一地区印军实力弱,扫荡400公里。到11月20日基本停止。中国军队依靠周密准备,集中兵力、火力一战突破,然后向纵深发展。
在战场上胜利后,中国依然坚持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立场,10月24日,中国为停止边界冲突,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提出声明:(1)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2)双方谈判;(3)总理会谈。对实际控制线,中国方解释说:不是指10月20日后中国军事向前推进后的实际控制线,而是1959年11月7日中国声明时的实际控制线。表明中国决不承认以后印度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在自卫反击战中所取得的进展,而把任何片面要求强加于印度。
但印度在当天就拒绝了中国的建议,并提出恢复1962年9月8日以前的实际状态,决心诉诸武力,宣称和中国进入交战状态。对此,周总理11月15日给亚非各国领导人写信,说明事实真相,阐明中国的正当立场,合理要求。
中国军队自卫反击战的形势是:东段、西段收复了印度军队越过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建立的据点。东段越过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过去中国方面一方面不承认,另一方面为和平解决,并未越过。但印度得寸进尺,最后破坏这条线的约束,发动大规模的侵略后,中国国防部队10月22日声明:为防止印度再发动进攻,中国军队没有必要受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约束。
尽管中国军队行动并未越出中国领土一步,而且,中国军队兵力和印军相比不占优势。(据报道:在东段主战场,有3个师兵力,而印度在此有25个营,也是3个师兵力。据1965年印度国防部对这场战争的统计数字:印军死亡1383名;失踪1696名;被俘3968名,被俘最高军官是准将。)但印度入侵军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溃逃,在印度及世界上引起震动。尽管武装冲突是印度军事进攻引起的,并且还在印度国内迫害华侨,限制中国使领馆人员活动等,但中国政府在11月21日声明:(1)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全线停火;(2)从12月1日起中国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线后撤20公里:(3)在控制线中国一侧设立若干检查站。但是如果印度再次破坏实际控制线,中国保留进行自卫回击的权利。当时,在印度和国际上,对中国是否会撤回到麦克马洪线以北有怀疑。中国声明打消了这种疑虑。中国军队把印军装备收集起来,揩净擦亮,并开列清单交还给印度。在交还的武器中,还有没有开箱的美式装备、自动步枪以及一架还能使用的俄式直升机。23日,陈毅副总理讲话:中国期望印度政府以中印人民根本利益为重,对中国的三条建议作出积极的响应。中国的后撤到1963年2月28日完成全部计划。尽管印度并未同意和中国进行谈判,但在军事上实际已经停火,中印边界局势缓和下来。
三、中印边界冲突的评价和影响
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亚非许多国家领导人很关心。1962年12月9日亚非六国(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锡兰、加纳、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在科伦坡开会,并就中印边界问题提出建议。中国方面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肯定会议希望中印两国和平的积极做法,但对会议建议保有解释权。并对建议中矛盾、含糊的地方做了两点解释:(1)会议的建议关于印度军队保持现有军事驻地的规定,也应该适用于中印边界全线,而不仅仅适用于西段;(2)在东、西、中三段边界中国方领土成为有争议对象的地方,中国方都不设立民政检查站。但是所有这些地方决不允许印度军队和民政人员进入,这是一个原则。
科伦坡会议的建议是没有约束力的,但从中国政府的态度看却很清楚地表现出愿意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通过谈判解决两国冲突、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印边界战争一打,印度非暴力、不结盟的伪装就被剥落了。这次冲突也暴露了印度大国沙文主义、极端民族利己主义的面目。同时也拆穿了印度貌似强大、气势汹汹,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的假象。当然,这一仗也使印度领导人清醒了许多,对本国的力量有了认识,对中国的力量和坚定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也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印度并未放弃对中国的领土要求,也时有一些小动作发生,但基本上没有再采取进一步恶化局势的态度。此役使印度的国际威望大降。
中国政府对这场战争的处理是合情合理、高瞻远瞩的。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大获全胜,在外交上中国掌握了主动。但是从全局出发,从中国长期国家安全出发,中国在处理上很照顾印度的面子。并未移得胜之师,趁得胜之势来造成既成事实,而仍然要求在公正的立场上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中国方优待俘虏,全部交还俘虏,把缴获的武器装备也全部交还对方,同时在世界上中国仍维持以前状态,问题留待谈判解决。边界冲突后中国西部边界保持了和平,使中国西南边疆长期无战事,从中国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来讲是极为有利的。
影响是复杂的:印度无法再保持中立立场,开始向美、英求援,印度失败后更是丢掉不结盟的幌子,向苏联、美国寻求援助。苏联为实现全球战略,抓住机会,深深打入印度,并波及南亚,使南亚成为世界动荡地区之一。而中印关系此后长期处于冷冻状态,20多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来往,70年代末才恢复了中印接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