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光看久-从贾平凹的散文谈开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贾平凹是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儒、道、佛各教都有一定的研究。他说:“对干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会懂,但却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有时悟得和人家的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这话很实在,令人倍感亲切,他不象一些大作家,总是高高在上、大谈特谈一些玄乎得自己也玄乎的东西。

    前不久面市了很厚的一本《贾平凹自选散文集》,人们争先恐后购买,我也买了一本。拿回来细细慢读。在目前这个4新猎奇的时代里,贾平凹的散文就如春日田野上的一枝杜鹃花,自然、清新、质朴,他追求一种,不炫博,不夸奇,而是以心交换心,以情动人的创作风格,难怪著名山药旦派作家孙梨在谈到贾平凹的散文时说:他象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在炎炎的烈日下,或细雨蒙蒙之中,头戴斗笠,只身一人,弯腰操作,耕耘不已的农民。台湾作家三乇称贾平凹为大陆最有魅力的作家。

    纵观近几年来,探索我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论述文章。似乎都没有注意散文发展在今天主要仍然是一个心灵解放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解放,关键在干心灵的解放。

    《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们在战国时代为散文史隆重地举行了奠基礼,散文的基本形已经确定,它的基本特点是:感情激烈、论辨性强、文章宏丽、辞藻华美,多用寓言和比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成了散文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诸子散文雄大气魄,不管是积极入世或消极入世,他们都充满自信地面对整个社会人生说话,他们雄辨,他们是大思想家,是文化战略家。我想贾平凹的散文虽不似先秦诸子的那种黄钟大吕之气,但他敢干面对现实社会人生,只要有了这种胆魄,既便描写的细小的“雕虫”美文,也有一种内在的“雕龙”气魄支撑着。读他的《丑石》、《奕人》、《五味巷》,你会感觉这种“雕龙”的存在。

    散文的解放,在于心灵的解放,这一点是真理。反传统使文化发展,而继承传统也使文化发展,这就是一个舍取问题,象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继承了它,也力图去拓展它。象汉代矫饰、空洞的骈文,轮不到现在我们去反对它,早在“建安风骨”时期,就有一群起来反对,在唐宋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散文八大家,就已经完全彻底地反对了“骈文”这个汉代遗留的传统,并有了长足的进展,象游记散文、清新隻逸,生动活泼,比起先秦来,文学性更强,象苏东坡的《赤壁赋》已是极为精美的文学珍品,成了千古绝唱,这是散文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当朱熹等人倡导了“道统文学”之后又一个高潮出现了,它就是明清的小品文,那时候的散文吸收了唐代游记散文的精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笔记散文的谐趣,使散文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他们明确的反映了个性解放,他们敢干反抗礼法,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五四”的文学革命者,继承了这一传统,并给了我们启示。郁达夫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强烈个性,并说“五四”的散文带有自叙性的色彩。这的确是“五四”散文解放的一个最重要的持点。但笼统的说散文都是自传,也不合理,因为个人的心灵不是封闭的,自身的心灵不放在时代中燃烧,就不可能有动人的心灵传记。写出灵魂的颤动、灵魂的痛苦、灵魂的强音,以呼唤伟大的人格和情操。鲁迅先生就是我们的伟大榜样,他的每一篇都有一个鲁迅,整个集子里都是鲁迅的人格自传、心灵的自传。

    贾平凹的集子里,活生生的存在着他的思想,存在着他的自传性。他的散文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技巧之外的“道”,也就是“悟道”,道是一种超技巧的东西,它包含着的是一种灵魂,一种境界,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内在的哲学。

    当然“悟道”不易。而悟了“道”,敢不敢道出来却是一个根本问题,大彻大悟需要大智大勇来支持,而大智大勇又必须有“殉道”的人格力量来依托。达到这种境界,写作时往往沉浸于自己所顿悟的“道”里,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语言、逻辑、结构等技巧方面的考虑,只把顿悟的“道”随心所欲地表露出来。

    贾平凹“悟道”颇深,所以要读懂贾平凹散文里的“道”,本身就是一种“道”的修练,贾平凹的“道”虽不能称为“神圣”之“道”。但他有“道”,有“道”者方能宁静,宁静方能致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