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凝重的躯体仿佛沉淀着岁月的风霜,它的英姿飘逸的枝叶,又似乎昭示着生命的自信。
那棵树,挂满了我无数的梦幻和心绪。多少年来,在这高楼耸立的狭窄的空间,它是唯一能使我注目长久,沉思不断的风景。
在完成了六集电视片《高原拓荒人》之后,电视播出了,奖也获了,似乎我走到了我文学生涯的一段辉煌。于是弃开了多少年来苦苦追求的文学,毅然2018/12/3“下海”。原因有二:一是想超越自我,二是爬格子清贫如洗,坐机关实在寂寞。
由于“下海”带来了许多的忙碌,却往往又是徒劳无功,文学也罢,商务也罢,只有我这颗心欲罢不能。
今天遇见朋友,朋友拿出一本书样,要我读一读,并写一写感受。
此刻,陪伴我的是窗外那侏高大的树,和这本《有目光看久》的清样。当夏日黄昏的柔光从窗口洒进来,心头不禁涌出一种重温旧梦的感觉。
《有目光看久》是黔森的一部作品选集。它分散文、诗歌两个部分。散文又分:“十八块地”、“往事如烟”、“人在旅途”三个单元。诗歌部分分为:“地质之恋”、“心灵的牧场”、“高原梦”三个单元。
这些作品内容上各有侧重,形式上各具特色,恰如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珠宝,被“有目光看久”的无形光绳串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正如黔森与人合作的一首很美的歌唱道:“有目光看久,犹如一根光绳系手。”
黔森是从雄奇而又神秘的梵净山中的地质队走出来的青年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高原特色,这种高原特色是以下三种内涵的综合体现:
首先,它是作家对贵州这块土地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强烈的主观感悟。
其次,它是作家对贵州少数民族人文环境和氛围的深刻理解与阐释。
其三,它是作家在以上两种背景之下,对贵州地质找矿事业的艰辛与光荣,及自身的经历,感受的艺术表现。
如《高原梦》,这是一首近百行的抒情长诗,它的气势和联想让我看后赞不绝口,拍案称奇。他把祖国比喻成东方的巨人,把青藏高原比喻成巨人的头颅,把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比喻为巨人的两个美丽而丰满的乳房,更奇妙的是,作家独具匠心地把长江和黄河比喻成巨人的两道目光。当诗中写到:
“一泻千里的两道目光
掠过沧桑沉浮的版图
严厉而慈祥
只有这博大而有神的目光
才有着生命力的色彩
一道绿色
一道黄色
于是东方古老的江河民族
梦在其中
情在其中”
我不禁被这种恢宏的气势、深刻的内涵所感动。高原诗能写到这份上,可谓少有。
又如:《勋章》
“一条腿的代价
并没有换来一座矿山
这成了你终身的遗憾
毕竟与山为侣十几年
常望远山而泪眼朦胧
你说这算不得英雄泪
这份上还能说这话
同志们叫你好汉
常回来与你举杯
痛饮悲欢
……”
读到这首诗,我胸中就涌动着一种悲壮感,这是那样地让人难以自禁。成功者固然是英雄,劳模,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地质队员则是在地质找矿生涯中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他们付出了青春和血汗,甚至生命。作家巧妙地抓住这种一般很少为人所注视的角落与层面。它的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了一些正面歌颂地质队员的作品。
像《血花》,更是这类题材的佳作。《血花》,描写的是一位司机大年三十夜冒险送久居深山的地质队员回家团聚,由于路滑坡陡,他为了地质队员们的安全,不幸撞山身亡的故事。诗中写道:
“……
他毅然朝山壁撞去
公伤的队员们
死也不肯让救援的人们
抬下山去
内疚的望着那
永远不会被授予烈士的遗体,
血花开在雪地里
鲜艳灼人
……”
红的血,白的雪,红白相映,达到了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司机是违章开车,他是不忍心看到队员们那久居深山而急切的面孔,才决心违章一试。然而他永远不会被授予烈士,难怪诗的结尾悲壮的写道:
“他从此孤零零
躺在这路边
没有纪念他的墓碑
只有记事牌一块
‘小心路窄坡陡
曾出恶性事故’
多少年过去
每当老队员从这里经过
眼睛总被那朵鲜艳的血花
灼痛”
黔森创作的《勋章》、《血花》、《中国矿产图》、《勘探队员之歌》都是描写地质队员悲壮故事的作品,这几首以悲为肉,以壮为骨,生动地反映了地质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创业的艰辛。黔森是一个性格豪爽,感情丰富,艺术感受十分独特的人,他的创作有一种逼人的气势,从《山之魂魄》、《隆起与沉陷》、《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你就可感受出来。这些诗都以博大的气势和流畅的韵律取胜,犹如一股掠空而过的高原风,让人惊颤不已。难怪在九二年贵州省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新长征”文学艺术创作评奖中,他的《地质之恋》组诗在数以千计的推荐参评作品中独占桂冠,荣获诗歌类创作一等奖头名。(当时我得的是影视剧类一等奖,与他同登省“六大班子”领导人颁奖的领奖台。第二天电视台重播那沸腾的场面对我与家人兴奋的一起坐在家里看。欧阳黔森则不知去向,后来听说下围棋去了,一次我遇见他,问及这事,他说:没啥看头。那天领奖后的文艺晚会他也没参加,提前退场下围棋去了。是围棋迷,还是文学迷,我至今不得其解。)
不过不要以为黔森只是一位颇有成绩的诗人。他的散文作品也是很有品味的。“十八块地”单元中的:《难忘的大河坝》、《最后一匹军马》等。这些散文作品都是很耐读的,它们象诗化的散文,又如散文的诗化。
去年“十八块地”系列散文在报刊上连载时,我就先后拜读了。并很激动的写了一篇读后感。现重读这组散文,仿佛有一阵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带走了夏季的热闷,又似乎觉得心头被什么东西撩拨着。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随着血液在体内涌流。
是纤弱的,有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还有一条直垂到脚后跟的大辩子,很爱笑的卢竹儿远嫁他方,杳无音信的遗憾?是剪成“上海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系一根三指宽的牛皮带,外语很奸,上了大学回到农村当教师的鲁娟婿被一场出血热病夺去生命的悲哀?还是那个常去十八块地小溪边,采来很多兰草,放在桌上、床头、窗台,且能对出“闲时掌中耍明月、饮酒摘日作电灯”诗句的妹妹和相貌堂堂、是农场公认的第一才子的哥哥这对兄妹先后不幸去世的伤叹?还是散文作品本身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美丽,也很残酷的岁月而形成的那种持殊的艺术氛围和生活气息?
读这组散文,我的心是颤抖的,她引起了我对那段早已流逝,却又深深烙印在心头的青春时光的回忆和怀想。是的,我也是经历过那一段历史的人,那段与自己人生之途涛成一体的岁月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随着时间长河的奔流,有很多东西被淡忘,被遗弃,也有一些事情在有心人的心中,不但不会忘却和遗忘,反而会象酿酒一样,存放的时间越长,其香味就越醇厚。那种人间至真至诚的情感就越加光芒四射。
“十八块地系列”散文就有如这样的一坛陈年窖酒。她的这种艺术效果,并不取决干她所存在的外在形式,而在干她那撩人心魄的内涵。在于作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以一种貌视轻松放纵的眼光和笔调,去回首往事观照过去。
在通篇充满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潜藏于作品身材的,萌生于那个特殊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多年来郁结于心的那团丢不开,忘不了,解不散的青春期情结。不论对文弱、美丽的卢竹儿的初恋,对立志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鲁娟娟的赞许,还是对出口成章的萧美文的敬佩,都深深地烙印在作品中“我”的年轻单纯的心中。这在当时也许是很平常、普通的事,并不一定引起多么了不起的情感反弹。
然而,时间的推移,这些铭刻干心的往事随之增值,从这些小事中,便渐渐悟出超越这些事本身的含蕴。比如,卢竹儿是美丽的化身,鲁娟娟便是事业的捐躯者,萧美文就是文学者的楷模。可惜,这一切都被无情的岁月摧毁了,难怪作者在开篇中就说:“那一段岁月很美丽、那一段岁月很残酷。”
我认为“十八块地系列”散文好就好在那既淡泊又深邃的那团难以化解的情结。她的语言与结构也是比较独持、新颖的。首先,语言干净利落,口语性强,不时妙语迭出,颇富幽默感。其次,结构灵活、自然,不着痕迹、娓娓道来,承转自如。作品虽是散文体裁,却有诗的意境和韵味。三、五千字一篇,让人读来并不觉长。
“往事如烟”单元中的《我家的大黄狗》和《黄狗与花猫》,把儿童时代的故事写得妙趣横生。《初上梵净山》、《我的第一个组长》,是描写作家参加工作初期的生活感受。《最后一匹军马》也许是其中最有色彩的一篇佳作了。这篇文章虽然是写马,其实又是写人,写老营长,写老营长的老营长,写两位老营长的后一代,从这匹马身上,反映了一代人的经历,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因而这篇作品有一种撼人心魂的力量。
从地质队员到大学中文系学生,从《杜鹃花》作者到《杜鹃花》编辑,从发表处女座到出版专著和获奖,黔森走过了一条曲曲弯弯的道路。这条路上曾有他金色的希望,苦苦的追求,但他终于走过来了;黔森,真是辛苦你了。
黔森写文章可谓快手。他说不久想再出一本小说集,让我羡慕不已。
窗外的树已在沉沉的夜幕之中隐去,但我心中的一株树越来越清晰。雄浑凝重的情思,飘逸潇洒的风采,是《有目光看久》这株文学之树的特色。此刻她正在文学园地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以自己特有的风格与姿态,迎候读者的审视。
她的这棵树也许就象“五四”文学老前辈蹇先艾所题写的书名一样,有目光看久。是呀!这株树如能长成参天大树,必然受到人们长久的注目。
跃康
94年5月贵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